节气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渐斜射。

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万物凋零。

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回升。

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

雨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

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

而谷雨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初夏季节。

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

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正是雨季的开始。

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 不仅是人们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顺应 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十四节气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通过对二十四节 气的观测和研究,可以了解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以 及气候变化规律等科学知识,对于推动生态学、地理 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中即有“小满之日 苦菜秀”之说。
芒种:送花神、安苗习俗
送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落,人们多在 芒种日举行活动饯送花神归位,就是送别花 神,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相 会。
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 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 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 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 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 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多种顽固的疾病。
04
秋季节气民俗文化
立秋:贴秋膘、啃秋习俗
要点一
贴秋膘
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因为夏季天气炎热 ,人们食欲不振,加上大量出汗,身体容易消瘦,也就是 常说的“苦夏”。所以,立秋之后,人们要“以肉贴膘” ,即吃一些肉食来补充营养,让身体储备足够的能量以应 对寒冷的冬季。
要点二
祭禹王
白露时节还是太湖地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 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地区的渔民们将他奉为神明。 在白露时节,渔民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 禹王保佑渔业丰收、平安吉祥。
秋分:竖蛋、吃秋菜习俗
竖蛋
秋分这天,民间有“竖蛋”的习俗。人们会选择一个 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 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 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积累

二十四节气知识积累

二十四节气知识积累立春:太阳运行到黄经为315°,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古时人们以立春为春节,在这一天举行迎春大典。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

雨水:太阳运行到黄经330°,雨水节气开始。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进入惊蛰节气。

“蛰”是藏的意思,随着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开始出现初雷,地下冬眠的小动物似被雷声惊醒,开始出土活动,故取名叫惊蛰。

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

春分:太阳运行到黄经0°(春分点)时开始春分节气。

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清明:太阳运行到黄经15°时开始清明节气。

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气候清爽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雨:太阳运行到黄经30°时开始进入谷雨节气。

此时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有雨生“五谷”的含意。

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立夏: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45°,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夏季的开始,万物至此皆长大。

小满:太阳运行到黄经60°时为小满节气开始。

小满的含意是指此时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了。

麦类的籽粒逐渐饱满,但沿未达到最饱满的时候。

芒种:6月5日是芒种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

“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并开始收割;“种”指谷黍作物的播种。

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就是中国传统的24节气。

这些节气在中国的农事、气象、民俗、健康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24节气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自然界中,立春一般是阳气初生,气温逐渐回升的时期。

经过严冬的寒冷,人们的身体和心情都会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有所改善。

立春在农事上的意义也非常重大,人们会根据立春的时间开始种植春季作物。

二、雨水雨水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气温、降雨量逐渐增加。

这一时期,由于气温的回升,空气中的水汽会逐渐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水。

雨水对于农业非常重要,适量的降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惊蛰意味着春雷始鸣,冰雪开始融化。

这一时期,气温明显回升,动植物也开始复苏。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和饮食调理,以预防春季易发的疾病。

四、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也是一年中昼夜时间相等的日子。

春分标志着阳光照射的直线度逐渐北移,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

这一时期,气温回升明显,春季的大部分作物开始播种。

人们还会迎接春分时节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

五、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古代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重要时刻。

从气候上来讲,清明一般是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转暖,阳光照射增多的时候。

这个时期,大部分作物已经开始生长,农民们也会忙于田间的耕作。

六、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春季节气,也是雨水终止、夏天开始的标志。

在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已经适宜作物的生长。

此时,农民们会开始播种夏季作物,同时及时补充土壤的水分。

七、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立夏的气温已经较为明显地上升。

立夏的到来对于农业意义重大,此时正是夏季作物的种植季节。

同时,人们也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以确保身体的健康。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2023
PART 04
秋季六节气养生与保健
REPORTING
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气候特点
立秋时,虽然暑气一时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 柔润食物。
保健建议
此时适宜进行散步、慢跑等轻松运动,以增强体质,抵御秋季疾 病的侵袭。
处暑:暑气结束,天气转凉
气候特点
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天气转凉,早晚温差 增大。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食物, 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保健建议
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同时可适当增加运 动量,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白露:露水出现,天气转寒
01
02
03
气候特点
白露时节,天气转寒,夜 间露水凝结,是全年昼夜 温差最大的节气。
习俗
小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 降温,避免中暑。同时,也有一 些与消夏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吃 藕、晒书画等。
大暑:一年中最热时期
特点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习俗
大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有一些与消夏、避暑相关的民俗活动 ,如吃仙草、烧伏香等。此外,在农业方面也有许多与抗旱保墒相关的农事活动。
惊蛰时节,气温继续回升,大 地万物复苏,春耕生产也逐渐 展开。
人们在这个时节会注意防虫防 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过半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 节气,此时昼夜平分 ,春季已经过半。
在春分时节,人们也 会注意调整饮食和作 息,保持身体的阴阳 平衡。

地理各种节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各种节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各种节气知识点总结一、节气概述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和地球的自转而编制的一种时间单位,用于预测自然界变化和农事活动。

节气一年分为24个,分别是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这些节气标志着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传统。

二、节气的作用1. 农事活动节气在中国农历的传统农事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节气,农民可以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气候变化节气的变化也标志着气候的转变,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冬至之后天气逐渐变冷,人们开始穿厚衣服,春分之后气温升高,植物开始抽条,人们开始更多地进行户外的活动。

3. 预测自然灾害通过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干旱、水灾、风暴等,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三、节气的知识点1. 春节气春分:春分是太阳到达黄道平分点附近时,地球上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此时气温回升,植物萌发,农民开始春耕。

清明:清明是表示春意盎然的节气,此时气温渐暖,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外出踏青,祭祀祖先。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升高,雨水充沛,农民开始插秧,为夏季的农作物种植铺垫。

2. 夏节气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是夏季的开始。

人们开始注意避暑降温,农民开始大面积的种植夏季作物。

小满:小满表示麦类作物的饱满收获,气温已经升高,空气潮湿,农民开始进行夏季作物的收获和加工。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升到最高。

农民开始丰收,人们开始进行夏季的娱乐活动。

3. 秋节气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开始凉爽秋风的吹拂。

农民开始进行秋季作物的收获,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智慧结晶!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将一年分为24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着气候、物候、农事等的转变。

春季:1. 立春 (2月4日-5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开始,万物复苏,阳气上升。

2. 雨水 (2月18日-19日):降水开始,雨量渐增,冰雪融化。

3. 惊蛰 (3月5日-6日):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的昆虫和小动物,万物开始萌动。

4. 春分 (3月20日-21日):昼夜平分,春光明媚,气候温和。

5. 清明 (4月4日-5日):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6. 谷雨 (4月20日-21日):雨水增多,滋润万物,有利于谷物生长。

夏季:7. 立夏 (5月5日-6日):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 小满 (5月21日-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9. 芒种(6月5日-6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开始忙碌的夏收,同时也要播种晚稻等秋收作物。

10. 夏至 (6月21日-22日):白天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11. 小暑 (7月7日-8日):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 (7月22日-23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秋季:13. 立秋 (8月7日-8日):秋季开始,但暑热未消,"秋老虎"还可能出现。

14. 处暑 (8月23日-24日):暑气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

15. 白露 (9月7日-8日):夜晚水汽凝结成露水,天气转凉。

16. 秋分 (9月22日-23日):昼夜平分,气候凉爽宜人。

17. 寒露 (10月8日-9日):露水更冷,将要凝结成霜。

18. 霜降 (10月23日-24日):天气寒冷,开始出现霜冻,要注意保暖。

冬季:19. 立冬 (11月7日-8日):冬季开始,天气寒冷。

20. 小雪 (11月22日-23日):开始下雪,但雪量较小。

地理24节气知识点归纳

地理24节气知识点归纳

地理24节气知识点归纳一、24节气的基本概念1. 定义- 24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2. 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

- 24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24节气的名称及顺序1. 春季-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 夏季-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 秋季- 立秋:秋季的开始。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4. 冬季-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24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和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 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已编)24节气知识

(已编)24节气知识

24节气知识《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春季1、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二、夏季7、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三、秋季13、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 ,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 份 ,每 15 度就是一个节气”。

最新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最新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

一、二十四节气基础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24节气的知识点

24节气的知识点

24节气的知识点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节气划分方式。

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自转和地球轴倾角变化而来,记录了一年中太阳直射地面位置的变化。

以下是24节气相关的知识点:1.节气划分:二十四节气分为前后两两相邻,每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大约为15天左右。

前12个节气为阳气日渐增长的节气,被称为前六气;后12个为阳气逐渐减退的节气,被称为后六气。

2.节气名称: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

这些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现象,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3.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气到来时,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与节气有着密切的关联。

4.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轨道和地球轴倾角的改变而引起的。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我国各地的气候和温度也会相应变化,如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等。

6.农事活动:历史上,二十四节气也是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

根据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播种、耕作、收获等农事工作,使农作物的生长更加有序。

7.健康养生:适应节气的变化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气象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节饮食、作息和锻炼习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8.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传承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可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9.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谷雨时期,人们会多吃一些清补凉的食物来抵抗湿气,而在冬至时则会食用一些暖身的食物来御寒等。

10.传统习俗:二十四节气与我国许多传统习俗紧密相关。

例如,农历初一和十五会有庆祝活动,纪念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冬至当天,人们会吃饺子、喝汤圆,象征团圆和固定人际关系。

24节气知识点

24节气知识点

24节气知识点
1. 节气概念: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地球公转轨道所划分的24个节点,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

2. 节气起源: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

它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总结。

3. 节气分类:24节气按照季节可分为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和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 节气含义: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天文意义和气候特征,如立春为一年的开端,夏至为一年中白昼最长,秋分为昼夜平分,冬至为一年中白昼最短。

5. 节气文化: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农业生产、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6. 节气应用:现代社会,节气知识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农业生产、气象预报、养生保健等领域广泛应用。

二十四节气农事知识整理

二十四节气农事知识整理

二十四节气农事知识整理春季1. 立春(2月3日左右)- 开展田间地头修整工作,修剪树木和灌木。

- 开始播种早春蔬菜如菠菜、萝卜和青菜。

- 正式进入春耕准备阶段,犁田耕地,施肥。

2. 雨水(2月18日左右)- 检查田地排水系统,修复漏洞和堵塞。

- 开始提前准备苗床,并播种速生作物如绿肥和豆荚。

- 添加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质量。

3. 惊蛰(3月5日左右)- 开始播种春季粮食作物如小麦和燕麦。

- 确保早春蔬菜和水果的充足灌溉。

- 继续耕种和松土工作。

4. 春分(3月20日左右)- 对冬季过冷的蔬菜和水果进行保护措施,如覆盖保暖。

- 开始播种夏季蔬菜如西瓜和黄瓜。

- 定期检查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

夏季5. 清明(4月4日左右)- 进行有机废物堆肥,以准备夏季耕地。

- 继续播种夏季蔬菜和水果。

- 定期喷洒农药以预防病虫害。

6. 谷雨(4月19日左右)- 增加水田灌溉频率,确保水稻生长的需水。

- 加强水稻田的病虫害管理。

- 播种夏季作物如玉米和大豆。

7. 立夏(5月5日左右)- 开始收割早熟的蔬菜和水果。

- 继续播种夏季作物。

- 加强除草工作以减少野草对作物的影响。

8. 小满(5月20日左右)- 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追肥。

- 检查水果树枝是否需要修剪。

- 正式进入夏季农事高峰阶段。

秋季9. 芒种(6月5日左右)- 检查稻田排水系统,确保达到收割要求。

- 开展灌溉和中耕工作。

- 开始播种秋季作物如大葱和红薯。

10. 夏至(6月21日左右)- 加强对秋季蔬菜和水果的灌溉和除草工作。

- 注意夏季病虫害防治。

- 继续播种秋季作物。

11. 小暑(7月7日左右)- 进行果树的摘果和修整,以保证果实的品质。

- 继续进行水稻的中耕和除草工作。

- 结束夏季作物的播种。

12. 大暑(7月22日左右)- 加强对水田的管理,准备即将来临的水稻收割。

- 继续进行秋季作物的管理和灌溉。

冬季13. 立秋(8月7日左右)- 开展收割夏季作物的工作。

关于24节气的相关知识

关于24节气的相关知识

关于24节气的相关知识嘿哟,这24 节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呢。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那天气热得就像个大蒸笼,每天都盼着能下点雨降降温。

那时候我就突然想起了24 节气里的“大暑”。

在“大暑”这个节气里呀,那真的是热到了极致。

我家楼下的那些花草都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好像都快被这炎热的天气给烤焦了。

我出门走一趟,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感觉自己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这话一点都没错。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约着去爬山,本来还挺兴奋的,想着去山上透透气。

可一到山上,那热气仿佛都能把人给融化了。

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都已经快喘不过气来了,一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没了之前的精气神。

“大暑三伏天,热熟老南瓜”,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呢。

我奶奶就经常念叨这句话。

有一回,她在院子里种的南瓜都快被晒得干瘪瘪的了,她看着都心疼得不行。

她说这都是因为天气太热了,南瓜都受不了啦。

“大暑忙割田”,这说的是在大暑这个时候,农民们都在忙着收割庄稼呢。

我有一次跟着我爸去农村亲戚家玩,正好赶上了大暑。

那田野里一片金黄,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农民们戴着草帽,汗流浃背地在田地里挥舞着镰刀,一颗颗稻谷都被割下来放进袋子里。

我爸跟我说,要是错过了这个节气收割,庄稼就会被晒坏了,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大暑吃荔枝,医药不用医”,这也是个有趣的说法。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吃荔枝,一到大暑就买好多荔枝来吃。

他说吃了荔枝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好像真的不用去看医生了。

24 节气里的每个节气都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提示。

像“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到了白露秋分的时候,天气就真的开始慢慢变凉了,晚上睡觉都得盖厚被子了。

“霜降杀百草”,霜降那一天,草都变得枯黄了,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生机。

我走在外面,都能听到草在叹息呢。

总之,24 节气就像是大自然的时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注意什么天气。

它让我们更加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也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了一份期待和惊喜。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中国传统节气是根据农历和天文现象来划分的,共有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些节气的变化代表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农业、气象、生活以及保健等方面,介绍一些与24节气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农业1. 节气与农作物的种植节气不仅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关,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例如,立春之后,春节过后很多地方开始春耕备耕工作。

立夏后是夏季作物的生长季节,如水稻、玉米等。

小雪之后是小麦的播种期。

熟悉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更好地掌握作物的生长规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节气与农业灾害节气变化也对农业灾害形成一定影响。

春分刚过,气温回升,是诸多害虫的孳生期,可能对庄稼造成危害。

而梅雨季节也是农作物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时期。

农民可以根据节气变化,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农业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

二、气象3. 节气与气温变化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节气时间相对固定。

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温度变化的规律。

例如,大暑过后,天气开始转凉,气温逐渐下降。

而小寒之后便是寒冷的冬天。

掌握节气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天气变化,更好地做出衣着和出行等方面的决策。

4. 节气与降水雨水和谷雨是两个与降水相关的节气。

雨水之后,雨量明显增多,是春季降水的开端。

而谷雨时节,天空多云,有利于作物生长。

冬至之后,大部分地区降雪量逐渐增大。

通过了解节气与降水的关系,人们可以合理规划农作物灌溉和水资源利用。

三、生活5. 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在中国,24个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立春之后,人们会吃春饼、喝春茶,表示迎接春天的到来。

清明时节,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纪念逝去的亲人。

白露节气之后,人们开始喝菊花茶,以消暑降温。

每个节气都有各自的习俗和风俗习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科谱知识 “一年24节气”

科谱知识 “一年24节气”

科谱知识“一年24节气”1.小寒:一般为元月上旬中。

太阳黄经为285度,进入寒冬腊月,冷气积久而为寒。

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大寒:一般为元月下旬初。

太阳黄经为300度,进入寒冬腊月,大寒是天气最寒冷的季节。

从此以后,气候开始逐渐变暖和。

3.立春:一般为二月上旬中。

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见,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有生气的意思。

这一天春天开始。

4.雨水:一般为二月下旬初。

太阳黄经为330度,“雨水”意味着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

5.惊蜇:一般为三月上旬中。

太阳黄经为345度,开始打雷,气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

蜇伏在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6.春分:一般为三月下旬初。

太阳黄经为0度,分就是半,春季三个月九十天的有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

7.清明:一般为四月上旬中。

太阳黄经为15度,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地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等习俗。

8.谷雨:一般为四月下旬初。

太阳黄经为30度,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

即“雨生百谷”的意思。

谚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9.立夏:一般为五月上旬中。

太阳黄经为45度,春天已逝,夏日开始,气温显著增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进入夏忙季节。

10.小满:一般为五月下旬初。

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节开始,我国从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正论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

南方已开始收获。

11.芒种:一般为六月上旬中。

太阳黄经为75度,芒种是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成熟(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12.夏至:一般为六月下旬初。

太阳黄经为90度,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谚曰:“进入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

13.小暑:一般为七月上旬中。

太阳黄经为105度,暑气上升,暑是炎热。

小暑是气候炎热而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14.大暑:一般为七月下旬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0、春分、秋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1、“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12、考试问题题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

(春分)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清明)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26.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27.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28.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29.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30.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31.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32.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33.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34.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35.“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36.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38.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40.哪个节气时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因为小麦成熟了,而谷黍类要播种了,忙收又忙种)41.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

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季节(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42.合欢树开花是在哪个节气(芒种)43.螳螂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

螳螂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芒种)44.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45.“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46.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47.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正南)48.杏子在哪个节气成熟49.鹿角有着非凡的再生能力,每年都会经历生长、死亡、脱落、再生的过程,夏至前后,是鹿角的时候。

(脱落)50.夏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面,也叫“过水面”)51.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小和大的区别,指热的程度)52.小暑时节,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很多地方有头伏吃的习惯(饺子)53.地里的西瓜在哪个节气成熟(小暑)54.荷花在哪个节气开始开放(小暑)13、1.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惊蛰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春晴泛舟》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徐铉《春分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谷雨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立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欧阳修《五绝·小满》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时雨》夏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小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庞铸《喜夏》大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立秋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白露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秋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寒露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霜降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立冬》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大雪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陆游《大雪》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大寒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左河水《大寒》14、1、12月21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市恰逢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来袭,小凡发现家中窗户玻璃的内表面上结了一层“冰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升华B. 凝华C. 汽化D. 液化解析: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B。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汽化和液化 B.汽化和升华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熔化解析:河水“冰封”中的冰是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是凝固现象;“雪飘”中的雪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为固态的,是凝华现象.故选C.1、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球绕地球运动D.太阳活动的强弱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的形成,因此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地球的公转。

故选A。

15、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哪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