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解表药
一、基本理论
(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特点: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三)主治: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解表药与祛暑、化湿、润燥药的不同配伍。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解表药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用药,以扶正祛邪。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2、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不要用量过大,发汗太过,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3、使用解表药还要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同样,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4、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五)分类:根据解表药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一、整体概说: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二、药物详解
(一)麻黄与桂枝
1、麻黄《本经》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为辛温解表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
(3)用于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

用注意】: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别录》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配麻黄可治风寒表实无汗,如:麻黄汤;配白芍可治表虚有汗,如:桂枝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3)用于痰饮蓄水症。
(4)用于心悸。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麻黄与桂枝的比较
(1)相同点:二者性味均为辛、温。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风寒表实证,水肿有风寒表证者。
(2)异同点
『1』麻黄尚有微苦味;桂枝尚有甘味,辛甘温煦。
『2』麻黄发汗力较强,只宜于风寒表实证;桂枝的发汗力不及麻黄,配白芍可治风寒表虚证。
『3』麻黄辛而微苦,善于宣肺平喘,治风寒喘咳证,又配清肺药治风热喘咳,配温肺化饮药治寒饮喘咳。
『4』桂枝可温阳利水:治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阳气不行,水湿内停之痰饮
『5』桂枝可温经通阳:治胸阳闭阻或胸阳不足之胸痹,心悸、脉结或代,风寒湿痹,寒凝瘀滞之经闭,痛经,症瘕.
(二)紫苏与生姜
1、紫苏《别录》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皮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且兼有理气安胎之功。
(3)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同用。
2、生姜《别录》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加红糖服,或配葱白煎服,或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
(2)用于胃寒呕吐,为“呕家圣药”。配半夏可治胃寒呕吐,及小半夏汤;配黄连、竹茹等可治胃热呕吐。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用于风寒咳嗽。
(4)本品可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三)香薷、荆芥、防风
1、香薷《别录》:本品形似夏日的麻黄。
2、荆芥《本经》:本品反鲤鱼。
3、防风《本经》:本品为风中之润剂。
(四)羌活、白芷、细辛
1、羌活《药性论》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散寒祛

风,胜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
(2)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服。血虚币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2、白芷《本经》
3、细辛《本经》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
(2)用治头痛,鼻渊,牙痛,痹痛。
(3)用于寒痰停饮,气逆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2-5克;入丸散剂,用0.5-1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一、整体概说:药物多性味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某些药物还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二、药物详解
(一)薄荷《新修本草》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本品为疏散风热常用药物。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5、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二)菊花《本经》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2、用于目赤昏花。
3、用于眩晕惊风。
4、用于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
(三)柴胡《本经》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应用】
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本品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证之要药。
2、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对于胸胁,不论内伤肝郁,外伤跌扑,均可应用本品。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4、本品还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和解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
【使用注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四)升麻《本经》
【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
1、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2、用于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本品可用治多种热毒证,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常用治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崩漏下血。本品善引清阳之气上升,故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本品。
第九章清热药
一、基本理论
(一)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特点:本类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三)主治:清热药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
(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卸下药。
2、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毛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五、分类: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一、整体概说: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二、药物详解
(一)石膏《本经》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应用】
1、用于壮热烦渴。本品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
2、用于肺热喘咳。
3、用于胃火牙痛。
4、用于疮疡不敛。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二)知母《本经》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

、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
1、用于热病烦渴。本品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用于骨蒸潮热。本品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4、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三)天花粉《本经》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
1、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本品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
2、用于肺热燥咳。
3、用于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四)栀子《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应用】
1、用于热病烦闷。
2、用于湿热黄胆。
3、用于血热吐衄。
4、用于疮疡中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一、整体概说: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并能清热泻火。主要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苦寒多能伐胃,性燥多能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凡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当慎用。如需用时,可与健胃及养阴药同用。本类药物多兼泻火、解毒作用,可用治热证火证及痈肿疮毒,可与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参酌使用。
二、药物详解
(一)黄芩《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本品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善清中上焦湿热,由善清肺热。
2、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本品还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郁热所致的壮热烦渴、面赤唇燥、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症。本品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有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3、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本品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力,治火毒炽盛的疮痈肿毒,咽喉肿痛。
4、用于血热吐衄。本品清热凉血止血,可治疗火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
5、用于胎热不安。本

品有除热安胎之效,用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交热多酒炒用。苦芩善清肺火;条芩善清大厂之火,卸下焦湿热。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本品。
(二)黄连《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用于胃肠湿热,泻力呕吐。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由善于清中焦湿火淤结,用于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腹皮满、恶心呕吐等症。本品善除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湿热泄力要药。
2、用于热盛火炽、高热烦躁。本品泻火解读,由善清心经湿火。
3、用于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本品为治疗疔毒之要药。
4、本品善清胃火。可用于胃火炽盛诸症。
【用法用量】:煎服,2-10克;闫沫吞服1-1.5克,日三次,外用适量。炒用能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使用注意】:本品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三)黄柏《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应用】
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本品苦寒沉降,清热燥湿,长于清泻下焦湿热。
2、用于疮疡肿痛,湿疹湿疮。
3、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本品。
(四)龙胆草《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
1、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尿赤。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
2、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本品苦寒沉降,能泻肝胆实火。
3、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一、整体概说:凡能清解热毒或火毒的药物叫清热解毒药。这里所称的毒,为火热壅盛所致,有热毒或火毒之分。本类药物于清热泻火之中更长于解毒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痈肿疔疮、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本类药物药性寒凉,中病即止,不可连服,以免伤及脾胃。
二、药物详解
(一)金银花《新修本草》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用于痈肿疗疮。本品为治一切痈肿疗疮阳证的要药。
2、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
3、用于热毒血痢。
4、金银花加水蒸馏可制成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疮、痱子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二)连翘《本经》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本品主入心经,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散气血凝聚,兼有消痈散结之功,有“疮家圣药”之称。
2、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
3、本品还可用治热淋涩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三)蒲公英《新修本草》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赁。
【应用】
1、用于臃肿疔毒,乳痈内用。本品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症,兼能通经下乳,为治疗乳痈的良药。
2、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3、本品还有清肝明目的功效,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四)紫花地丁《本草纲目》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应用】
1、用于痈肿疗疮,乳痈肠痈,丹毒肿痛。本品为治热毒壅滞,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
2、用于蛇毒咬伤。
3、本品还可用于治疗肝热导致的目赤肿痛。
【用量用法】: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五)鱼腥草《别录》:为治疗肺痈之要药。
(六)红藤《本草图经》、败酱草《本经》:均为治疗肠痈之要药。
(七)山豆根《开宝本草》: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
(八)白花蛇舌草《广西中药志》
【性味归经】: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应用】
1、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2、用于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九)土茯苓《本草纲目》:为治梅毒的要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一、整体概说:清热凉血药,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咸

能入血,寒能清热。多归心、肝经。本类药物具有清洁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亦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症。
二、药物详解
(一)生地黄《本经》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用于热入营血,口干舌绛。本品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
2、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3、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千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本品。
(二)牡丹皮《本经》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应用】
1、用于斑疹吐衄。
2、用于温邪伤阴,阴虚发热。
3、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瘢瘕,跌打损伤。
4、用于痈疡肿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散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三)赤芍《本经》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
2、用于经闭瘢瘕,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3、用于目赤翳障。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第五节清虚热药
一、整体概说: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症,亦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症。
二、药物详解
(一)青蒿《本经》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解疟。
【应用】
1、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2、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3、用于感受暑邪,发热头痛,口渴。
4、用于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不宜久煎;或先用搅治。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二)地骨皮《本经》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应用】
1、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2、用于肺热咳嗽。
3、用于血热往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血热出血

症。
4、本品于清热除蒸泻火之中,兼有生津只可的作用,可治疗内热销可。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三)银柴胡《本草纲目拾遗》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应用】
1、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潮热等。本品为退虚热除骨蒸之佳品。
2、用于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四)胡黄连《新修本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
1、用于骨蒸潮热。
2、用于小儿疳热。
3、用于湿热泻痢,痔疮肿痛。本品善除胃肠湿热及下焦湿火蕴结,为治疗湿热泻痢及痔疮肿痛的良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