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中药的化学成分B. 中药的临床应用C. 中药的炮制方法D. 中药的药理作用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四气”?A. 寒B. 热C. 温D. 凉E. 毒答案:E3. 中药的“五味”中,具有收敛作用的是?A. 甘B. 酸C. 苦D. 辛答案:B4. 人参具有的功效是?A. 补气生津B. 清热解毒C. 利水渗湿D. 活血化瘀答案:A5. 中药的配伍禁忌中,“十八反”是指?A. 十八种药物相互配伍禁忌B. 十八种药物与食物相克C. 十八种药物与疾病相克D. 十八种药物与体质相克答案:A6. 下列哪项是中药的炮制方法?A. 炒B. 煮C. 蒸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7. 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中,“沉”指的是?A. 药物作用向下B. 药物作用向上C. 药物作用向内D. 药物作用向外答案:A8. 中药的“归经”是指?A. 药物的来源B. 药物的炮制方法C. 药物的性味D. 药物作用的经络答案:D9. 下列哪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A. 黄连B. 当归C. 黄芪D. 甘草答案:A10. 中药学中的“君臣佐使”是指?A. 药物的配伍原则B. 药物的炮制原则C. 药物的服用方法D. 药物的储存方法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中药的“四气”包括寒、热、温、________。
答案:凉2. 中药的“五味”包括甘、酸、苦、辛、________。
答案:咸3. 中药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炒、煮、蒸、________。
答案:炙4. 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中,“升”指的是药物作用________。
答案:向上5. 中药的“归经”理论认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________。
答案:经络6. 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君药”是指在方剂中起________作用的药物。
答案:主导7. 中药的“十八反”中,甘草反________。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中药不适合治疗感冒?A. 麻黄B. 薄荷C. 防风D. 人参答案:D2.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什么科学?A. 生物科学B. 化学科学C. 药学科学D. 地学科学答案:C3. 下列哪种中药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A. 甘草B. 葛根C. 黄芪D. 连翘答案:D二、填空题1. 毛冬青属于______科。
答案:茄科2. 中药的功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______成分。
答案:有效成分3. 草豆蔻属于______科。
答案:姜科三、简答题1. 简要描述中药的炮制过程以及其目的。
中药的炮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择、洗净、切片、炒制、炒蒸、煮制等。
目的是去除杂质、减少副作用、改善药味、增强药效。
2. 请解释中药的药效评价指标有哪些,分别是如何评价的?中药的药效评价指标包括药效、毒性和副作用、安全性、药物代谢等。
药效通过实验或临床研究来评价,主要通过测定其治疗效果。
毒性和副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来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安全性通过实验研究来评价,主要是观察与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是否可接受。
药物代谢评价主要是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来评价,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四、论述题1. 请论述中药的现代应用和发展前景。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中药在治疗许多疾病以及保健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受到了患者的青睐。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中药化学、药理学、药效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可以开发新的药物,还可以用于传统药材的加工、提纯、炮制等方面的创新。
中药的现代应用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广泛和有希望的。
五、综述题请综述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目前,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等方式进行治疗。
《中药学总论》课件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讲解中药材的书籍
讲解中药材的书籍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对于学习、了解和应用中药材,书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为您推荐几本优秀的中药材书籍,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内容和特点。
1.《中药学》《中药学》是由中国药学会编写的一本系统性的中药学教材。
该书系统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中药材的分类、质量评价、加工制备、保存与鉴定等内容。
它以清晰的语言、详尽的知识点和丰富的插图,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中药学知识。
此外,该书还附有大量的中药材图片和生药鉴定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材。
2.《中草药大辞典》《中草药大辞典》是中药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之一。
该书收录了8000多种中草药材及其相关信息,包括草药的名称、形态特征、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等。
每个草药材的介绍都非常详尽,深入展示了中草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该书还包括了中草药材的图片和鉴别方法,帮助读者准确辨别和使用不同的中草药材。
3.《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中草药材入门书籍。
该书介绍了常见的中草药材及其应用,包括中草药的起源、生长环境、药用部位、采收方法、药理作用等。
该书以简明的方式呈现了中草药的基本知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常用中草药的配伍方剂和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中草药材。
4.《中药材学》《中药材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药材学教材。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药材的分类、鉴定、质量评价、加工制备和应用等知识。
它采用了简明扼要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使读者能够轻松了解和记忆中药材的知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材的配伍应用和中药炮制技术,为读者深入理解中药材的应用提供了帮助。
通过阅读上述介绍的几本中药材书籍,读者可以了解中药材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深入掌握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
这些书籍不仅适合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也适合对中药材感兴趣的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读者应注意对中药材进行实地观察和鉴别,以确保对中药材的理解更加准确和全面。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每一项目下的工作任务又分为具体模块。
其内容确定以掌握各类药材的性味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辩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中药学》目录
第九章清热药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第五节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第十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第二节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第十一章袪风湿药第十二章芳香化湿药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第二节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第三节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第十四章温里药第十五章理气药第十六章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第十七章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第十八章止血药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第二节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第三节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第四节破血消症药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第二十一章安神药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第二十三章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第二十四章补虚药第二十五章收涩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第二节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第二十六章涌吐药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第一节固表止汗药。
《中药学-绪论》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学内涵丰富,包括中药药性、 功效、配伍规律、炮制方法、临 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03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 万物皆有阴阳对立、 相互依存、相互转 化
五行学说:将自然 界分为金、木、水、 火、土五种基本要 素,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
中药与阴阳五行: 中药的药性、功效 与阴阳五行学说密 切相关,如寒凉药 属阴,温热药属阳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 药学中的应用:指 导中药的分类、功 效、配伍等方面, 为中药学提供理论 基础
《中药学-绪论》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学概述 中药的性能特点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内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性、功效、 配伍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注重实践与应用,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疗效 的观察与评 煎熬,保持药效
特殊药物煎煮方法:先煎、后下、 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煎煮时间掌握:根据药物性质和 功效,合理安排煎煮时间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煎煮导致药 效损失,注意安全使用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特殊药物:易挥 发、易氧化的药 物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A. 中药的采集、鉴定、炮制、制剂B. 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C. 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D.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炮制方法?A. 炒B. 蒸C. 煮D. 浸泡答案:D3.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指:A. 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B. 寒、热、温、凉;甜、苦、酸、辣、咸C. 寒、热、温、凉;酸、苦、甘、辛、淡D. 寒、热、温、凉;酸、苦、甘、辛、涩答案:A4.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配伍禁忌?A. 十八反B. 十九畏C. 相须D. 相恶答案:C5. 中药的剂量单位通常不包括:A. 克B. 毫升C. 毫克D. 升答案:D6. 中药的煎煮方法中,先煎后下指的是:A. 先煎煮一部分药材,再加入其他药材B. 先煎煮一部分药材,后加入其他药材C. 先煎煮一部分药材,最后加入其他药材D. 先煎煮一部分药材,再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答案:C7.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贮藏方法?A. 干燥B. 低温C. 避光D. 暴露答案:D8. 中药的临床应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B. 根据药物的性味选择适当的药物C. 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适当的药物D. 根据药物的价格选择适当的药物答案:D9. 中药的配伍原则中,下列哪项不是“相须”?A. 增强药效B. 降低毒性C. 减少副作用D. 增加药物的毒性答案:D10. 中药的煎煮过程中,下列哪项不是正确的操作?A. 使用砂锅煎煮B. 使用不锈钢锅煎煮C. 使用陶瓷锅煎煮D. 使用铁锅煎煮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药的鉴定方法包括:A. 形态鉴定B. 显微鉴定C. 化学鉴定D. 物理鉴定答案:ABC2. 下列哪些是中药的炮制方法?A. 炒B. 蒸C. 煮D. 浸泡答案:ABCD3. 中药的临床应用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B. 根据药物的性味选择适当的药物C. 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适当的药物D. 根据药物的价格选择适当的药物答案:ABC4. 中药的贮藏方法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干燥B. 低温C. 避光D. 暴露答案:ABC5. 中药的煎煮方法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先煎后下B. 后下先煎C. 先煎后下D. 后下先煎答案:A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药的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中药学》自学指导
《中药学》自学指导一、中药基础知识1.1 中药的起源和传承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传承,以及中药在中华文明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掌握中药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1.3 中药的生长环境与采集了解不同中药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及采集时间,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二、中药药性理论2.1 四气五味掌握中药的四气(寒、凉、温、热)和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和适应症。
2.2 升降沉浮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掌握不同中药对人体升降沉浮的作用及其适应症。
2.3 归经与毒性了解中药的归经理论,掌握不同中药的归经及毒性,以便合理使用中药。
三、中药方剂学基础3.1 方剂的基本组成掌握方剂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药物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功效。
3.2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了解方剂的剂型和用法,包括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以及各种剂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3.3 方剂的配伍原则与变化掌握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变化,以便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运用方剂。
四、中药炮制与制剂4.1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方法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以及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的作用和效果的影响。
4.2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流程掌握常见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包括口服液、糖浆剂、膏滋等,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制剂。
五、中药药理与毒理5.1 中药药理作用与机制了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5.2 中药毒理与不良反应掌握中药的毒理和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中药不良反应。
六、中药临床应用6.1 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了解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及适应症,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6.2 中药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探索与应用了解中药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探索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拓展中药的治疗范围和应用领域。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教案标题:中药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了解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3.掌握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4.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5.培养学生对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和贮藏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介绍(1课时)A.中药学的定义与范畴;B.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药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分析与检验等。
2.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1课时)A.中药学的起源;B.中药学在古代的发展与应用;C.中药学在现代的发展与应用。
3.中药鉴定方法(2课时)A.中药鉴别的目的和意义;B.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宏观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C.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
4.中药的提取、分离与纯化(3课时)A.中药提取的目的和意义;B.中药常见提取方法:浸提、沥滤、蒸馏、萃取等;C.中药分离与纯化方法:薄层色谱、柱层析、凝胶过滤、逆流色谱等。
5.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3课时)A.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作用;B.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C.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原理: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等;D.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6.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与贮藏(3课时)A.中药药材的种植技术;B.中药药材的采集与处理;C.中药药材的制备方法;D.中药药材的贮藏与保鲜技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阐述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讲解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讲解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和贮藏等基本技能。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践操作报告;2.期中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中药学基本概念、内容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整个中药学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炮制:目的、方法及对药性的影响。
3、中药的配伍:七情的含义及应用。
4、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
5、解表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6、清热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7、泻下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8、祛风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9、化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0、利水渗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温里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2、理气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3、消食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4、驱虫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5、止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6、活血化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7、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8、安神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9、平肝息风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0、开窍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1、补虚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2、收涩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 中药的性能111 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或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112 五味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13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等作用。
《中药学》考试必考掌握药
第 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2. 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第 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 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3. 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4. 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5. 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第 3章泻下药1. 攻下药掌握:大黄、芒硝2. 润下药3. 峻下逐水药第 4章祛风湿药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第 5章化湿药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第 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2. 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3. 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第 7章温里药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第 8章理气药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第 9章消食药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第 10章驱虫药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第 11章止血药1. 凉血止血药掌握:地榆、小蓟2. 化瘀止血药掌握:三七、茜草3. 收敛止血药掌握:白及4. 温经止血药掌握:艾叶第 12章活血化瘀药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丹参、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牛膝、水蛭、莪术第 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掌握:半夏2. 清化热痰药掌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了解: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3. 止咳平喘药掌握:苦杏仁(附:甜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第 14章安神药1. 重镇安神药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2. 养心安神药掌握:酸枣仁第 15章平肝息风药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2. 息风止痉药掌握: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第 16章开窍药掌握:麝香、石菖蒲第 17章补虚药1. 补气药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2. 补阳药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 3. 补血药掌握: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4. 补阴药掌握: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第 18章收涩药1. 固表止汗药2. 敛肺涩肠药掌握:五味子、乌梅3. 固精缩尿止带药掌握:山茱萸、桑螵蛸、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第 19章涌吐药第 20章杀虫止痒药掌握:硫黄、雄黄第 21章拔毒生肌药掌握:升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麻黄尚有微苦味;桂枝尚有甘味,辛甘温煦。
『2』麻黄发汗力较强,只宜于风寒表实证;桂枝的发汗力不及麻黄,配白芍可治风寒表虚证。
『3』麻黄辛而微苦,善于宣肺平喘,治风寒喘咳证,又配清肺药治风热喘咳,配温肺化饮药治寒饮喘咳。
『4』桂枝可温阳利水:治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阳气不行,水湿内停之痰饮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本品。
第九章清热药
一、基本理论
(一)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特点:本类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2、用于肺热燥咳。
3、用于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四)栀子《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应用】
1、用于热病烦闷。
2、用于湿热黄胆。
3、用于血热吐衄。
4、用于疮疡中毒,跌打损伤。
二、药物详解
(一)黄芩《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本品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善清中上焦湿热,由善清肺热。
2、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本品还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郁热所致的壮热烦渴、面赤唇燥、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症。本品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有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5』桂枝可温经通阳:治胸阳闭阻或胸阳不足之胸痹,心悸、脉结或代,风寒湿痹,寒凝瘀滞之经闭,痛经,症瘕.
(二)紫苏与生姜
1、紫苏《别录》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皮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且兼有理气安胎之功。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一、整体概说:药物多性味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某些药物还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二、药物详解
(一)薄荷《新修本草》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本品为疏散风热常用药物。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5、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一、整体概说: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并能清热泻火。主要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苦寒多能伐胃,性燥多能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凡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当慎用。如需用时,可与健胃及养阴药同用。本类药物多兼泻火、解毒作用,可用治热证火证及痈肿疮毒,可与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参酌使用。
一、整体概说: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二、药物详解
(一)石膏《本经》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二)菊花《本经》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2、用于目赤昏花。
3、用于眩晕惊风。
4、用于疔疮肿毒。
(三)主治:清热药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
(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卸下药。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二)知母《本经》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
1、用于热病烦渴。本品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用于骨蒸潮热。本品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解表药与祛暑、化湿、润燥药的不同配伍。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解表药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用药,以扶正祛邪。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
(三)柴胡《本经》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应用】
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本品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证之要药。
第八章 解表药
一、基本理论
(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特点: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三)主治: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2、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对于胸胁,不论内伤肝郁,外伤跌扑,均可应用本品。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4、本品还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和解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
【使用注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二、药物详解
(一)麻黄与桂枝
1、麻黄《本经》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为辛温解表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
2、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毛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五、分类: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2、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不要用量过大,发汗太过,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3、使用解表药还要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同样,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1、香薷《别录》:本品形似夏日的麻黄。
2、荆芥《本经》:本品反鲤鱼。
3、防风《本经》:本品为风中之润剂。
(四)羌活、白芷、细辛
1、羌活《药性论》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
(2)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2)用于胃寒呕吐,为“呕家圣药”。配半夏可治胃寒呕吐,及小半夏汤;配黄连、竹茹等可治胃热呕吐。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用于风寒咳嗽。
(4)本品可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三)香薷、荆芥、防风
(3)用于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别录》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配麻黄可治风寒表实无汗,如:麻黄汤;配白芍可治表虚有汗,如: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