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七版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教材
来源:/default.aspx
简介: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全文内容取材于网上流行的《中药学》七版教材文本格式,经过本站整理并仔细校对而成,纠正了其中许多错误。
本站为每味中药配以图片,包括源态(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等)、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
1949年到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10.4万余户,为西药商6600万户的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27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
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
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
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
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
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
1955年3月1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土产公
司、中国医药公司和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的中药业务同时移交中国药材公司。
1955年7月,鉴于中药材生产和供应对象主要是分散在广大农村,为了加强中药经营,有利于生产及市场的统筹安排,自7月4日起中国药材公司由商业部移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更名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药材管理总局。
1956年,为便于对私营中药商的社会主义改造,自4月份起中药业务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移交商业部领导,恢复了中国药材公司。
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指出:“中药材是技术性较多的商品”。
“我们是全国产、供、销安排的,着眼第一点是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有物质基础”。
“农业部门主要抓粮食,药材生产,由经营部门兼管”。
之后,药材生产也由中药行业统管,各级药材公司不仅负责中药材的购销经营管理,并负责中药材的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形成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专业公司。
1958年,国务院在关于各地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原料的通知中,提出了有多种用途的交叉商品“首先保证药用”的原则。
在“大跃进”期间,中药材生产收购一度出现不顾药用需要,盲目发展的趋向,造成部分品种大量积压。
1959年,卫生部全国药政会议研究解决某些紧缺药材的措施,提出“首先保证饮片配方的供应”、“先饮片、后成药”以及“先人用、后兽用”等供应原则。
这些原则至今仍是中药供应工作的准绳。
1960年到1963年,根据卫生部发出《关于普查野生药源的通知》,在全国开展了第一次野生药材资源普查工作。
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商业部《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经营管理体制的报告》,恢复了中国药材公司,建制在商业部,以商业部为主,与卫生部共同领导。
1969年,中国药材公司与中国医药公司合并为商业部医药组,后扩建为商业部医药局。
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展出2.3万多件展品,其中有新
鲜植物药430种。
1977年,商业部与卫生部国家计量局协作,经过调查研究作出决定,从1978年起,对中药的计量单位由旧制改为分制,中医处方计量改钱为克,并统一了全国中药计量单位,改变了几千年来中药计量习惯。
三、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阶段(1978~1990)
从1979年起,中药又由商业部移交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管理,恢复了中国药材公司的建制。
1982年10月,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厥文,全国工商联主任委员胡子昂,农工民主主席季方共同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扶持振兴中药事业的建议书》,要求进一步解决中药供应紧缺,饮片质量下降和中药后继乏人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对《建议书》的批示,1983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力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召开全国建立中药工作会议。
为了加快饮片生产机械化的进程,国家投资扶持全国44个重点饮片厂开展了技术改造。
国家医药管理局1984年、1985年连续召开了两次全国饮片工作会议,开展了饮片质量的评比、检查,加强了饮片的质量管理,饮片的质量逐步有了改善。
1987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改变了过去中医中药多年互相分离的管理和中药的从属地位,发迹改变中药工作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推动中医药事业同步发展和振兴。
1989年4月7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中药工作形势,对中药的管理体制、治理整顿中药市场,以及给中药以一定的优惠政策问题,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同有关地方协商后,选择几个省、市进行中医药统一管理的试点工作,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加强对中药工作的领导,支持中药事业的发展纠正有的地方对中药机构采取更名撤并等削弱中药事业的作法。
第二节现代中药事业的主要成就
一、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195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后,中药材开展了异地引种试种、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的工作。
天麻、桔梗、丹参、首乌、银耳、珍珠、全虫、蜈蚣、蛇、龟、鳖等野生变家种、
家养成功的药材达五、六十种。
活麝报麝香、活熊取胆汁也已成功。
引种成功的新产区,其药材产量相当于老产区的70%。
西红花、西洋参、珍珠、木香等过去靠进口的药材已能自产,有的还可出口。
1949年以后,共组织了3次药材资源大普查,其中1983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从1983年起,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农林部、卫生部、经贸部、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组成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制订了以360个品种为重点的《普查方案》,在全国进行中药资源大普查,全国各地约4万多专业人员参加。
这是中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中成药工业形成与发展
40多年来,我国中成药生产经历了前店后场到工业化生产的巨大变化。
目前,全国有600多个中成药药厂,职工10万多人。
1988年中成药工业总产量达22.9万亿吨,总产值达51.2亿元,比1957年8000万元增长了65倍,比1978年的8.47亿元增长了5倍,10年平均增长50.15%,超过1978年前处均增长5%的10倍固定资产原值1988年15.97亿元而1957年由于是前丫后场、手式操作,没有形成工业,所以固定资产基本是零。
生产剂型40多种,品种5000种。
1973年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和国家计委《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
文件下达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了天津、长春、河南周口制药机械厂。
10多年来,共拨基建、技改资金10多亿元,使中成药工业在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中药饮片工业初步形成
1983年国务院以(83)160号文件批转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工作问题的报告》。
文件除强调制定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药生产外,第一次提出了对饮片工业的改革。
全国确定44个重点饮片厂,由国家经委每年拨款进行技术改造;1989年其中16个已经投产,对一般饮片厂各地区也正在投资或规划进行改造,部分饮片厂的切、洗、润、燥等主要生产环节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转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
1986年开始对饮片实行免税5年的政策。
这就使饮片生产摆脱了流通的附属地位,中药饮片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时期。
全国中药饮片厂约1500家,生产能力达到2.5亿公斤。
为了振兴饮片工业,国家医药管理局从1984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中药饮片生产、质量会议,对中药饮片生产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四、中药科研事业日益发展
1949年前,我国中药科学研究几乎是空白。
1955年以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生药研究室中国医药研究所为基础,建立了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是建国后第一个中药研究机构;四川省卫生厅中药研究所是省级中药研究专门机构。
当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条件都很差。
1956年国家制订的发展科学技术长远规划(12年规划)其中的5105项是中药研究,提出了发展中药研究的远景蓝图。
“文化大革命”虽然打乱了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许多课题中断研究,发展受到限制,但在此期间,由于周恩来亲自抓医药卫生,科研部门研制出多种中药新产品,在中药材引种、栽培、炮制及中成药研究中也获得了一些新成果。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医药科研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
突出表现在:
第一、中药研究机构和专业科研人员有较大增加。
卫生系统的中药研究机构得到充实和加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还将四川、吉林、湖南、黑龙江、湖北、陕西和上海等省市的中医研究所调整为中医药研究院,其下所属的研究室有的格升为研究所。
一些医学院校和中医学院成立了中药研究所(室)。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成立后,充实了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市原设的中药研究所(室),相继成立了四川养麝研究所、吉林人参研究所、广东南药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陕西、浙江、新疆、河南、黑龙江等研究中药的机构,1985年,全国医药系统已有中药研究所14所,总人数近千人其中科技人员约600人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系统也加强天然药物的科研力量。
中药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成长。
第二、中药科研领域逐渐扩展,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期间,中药专业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
中药研究方面,已从药材、饮片、中成药生产工艺的研究,扩展到中药的综合研究和
应用基础研究,就是根据中国医药传统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开展中药复方研究探索,参药性理论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有4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创造发明奖。
第三、推行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对内实行课题承包的试点。
第四、科研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不仅增加了科研机构基本建设的投资,新建了许多科研大楼,而且添置了一批现代化仪器设备,如质谱仪、核磁共振仪、低温高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等,科研条件显著改善。
第五、发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中药的科学研究
一、本草学文献的整理研究
(一)古本草辑佚
尚志钧在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完成了《神农本草经》、《昊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雷公炙论》、《药性论》、《唐•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日华子本草》、《本草图经》及《补阙肘后方》等辑复工作,为整理本草文献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做出重大贡献。
(二)历代本草语译、校点、注释
1.《神农本草经》的语译、校注和辑校。
1953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开设《本草学概论》,赵橘黄先生对我国楞代主要本草进行整理,对《神农本草经》序例、《雷公炮炙论》及主要本草的序跋作了注释,并于1960年撰成《本草新诠》(初稿)。
1955年初,为筹办卫生部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准备教材,中医研究院筹备处组织中医药专家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注译语译,编成《本草经语译》(初稿),作为西医学习中医教材教材之一。
山东中医研究所中医研究班于1958年编成《本草经百五味浅释》,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编有《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增图)》。
王大观等以顾观光辑本为底本,每品先记其来源,次引录(本经)原文,然后加以评释,摘引楞代医药学家对《本经》药物的论述的发展,结合现代中药学研
究成果编成了《本草经义疏》。
2.历代重要本草的重印与校点
1949年以来,对本草古籍的整理与出版进行了大量工作。
明代兰茂著的《滇南本草》是重要的地方性本草,经明、清两代增补、传抄,版本各异,并有矛盾。
云南省卫生局组织学者对种版本进行了校勘整理,已分3册出版。
我国《本草纲目》有很多版本。
《本草衍义》(颜正华等,1990)、《本草蒙筌》、《本草纲目选译》、《食物本草》、《本草备要讲解》,等十部本草古籍,已经整理出版。
二、中药材品种的本草考证
(一)单味药材的考证
40年来通过本草学考证澄清市场上混乱的品种已超过200多种。
如有人曾考证威灵仙天古本草记载中最早是玄参科草本威灵仙,最近又有人从唐贞元年间“威灵仙传”的有关记载为依据,考证出毛莨科铁线莲赂植物是历史上最早药用的威灵仙品种,而不是始自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从而为《中国药典》收载铁线莲属植物作为正品威灵仙,提供了早期文献学的依据。
传统的药用白头翁乃是毛莨科的白头翁,《植物名实图考》上的白头翁则是菊科泽兰属植物,《滇南本草》上收载的一支箭又名白头翁。
目前所用的功劳叶是冬青科构骨的叶,只有少数地区应用的是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叶。
经考证本草,唐《本草拾遗》、明《本草纲目》中的均以构骨叶入药,至清代始混入十大功劳之名;《植物名实图考》收载的功劳叶图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及狭叶十大功劳,其描写也似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叶而非构骨之叶,为构骨叶作功劳叶查找到了古代本草依据。
巴戟天用药混乱,有的地区用木兰科植物铁箍散的根香巴戟用。
考证本草所收的归州巴戟即香巴戟,而正品的茜草科巴戟天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
葶苈子在商品中有十字花科多种植物种子,经考证古代本草收载的就是目前认为正品独行菜的种子。
并建议将Lepidium属的中文名译名由“独行菜属”改为“葶苈属”,将Draba属的中文名由“葶苈属”改为“和葶苈属”为宜。
秦皮商品药材目前有岑属植物的树皮及核桃楸皮,经本颧考证认为本草收载的秦皮为木樨科岑属植物皮,水渍之有蓝色荧光的树皮。
汉代高诱在《淮南子》注文中对秦皮荧光现象的记载以,唐《新修本草》将这种荧光观察应用于秦皮鉴别的记载,对世界荧光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胡桃科的核桃楸皮作为秦皮是清代中期以来的历史误用,属混伪品,不能作秦皮入药。
皂荚与猪牙皂的关系,后世众说纷纭,认为是同一种树上不同发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皂荚,同时澄清了《新修本草》谓“此物有3种”的含义是相同的。
即同在一株皂荚树上,即有大、中、小3种不类果实。
本草所指的“形如猪牙”“长尺二者”、“长六七寸”,园厚节促直者3种类型与现今民间所称的“牙皂”、“糠皂”和“肉皂”3种不同果实的皂荚正相符合。
古代所答罗晃子或罗望子应该是梧桐科植物苹婆的果实,即中药凤眼果,而不是豆科植物酸角,建议不应再将“罗晃子”、“罗望子”、“九层皮”等名称收作酸角的别名。
Tamarindus当称为“酸豆属”而不是罗晃子属,以澄清“罗晃子”的名实混乱。
木兰科植物的望春兰的花蕾为本草最早辛夷使用品种之一,初在陕西,后发展到河南,现今产量最大,为主流商品;玉兰汉代就作辛夷使用;淡紫玉兰为本草中记载的树高数仞、花白色带紫,主于长江流域的品种,亦为早期使用辛夷品种之一,《植物名实图考》提到玉兰分紫瓣、白瓣二种,紫瓣玉兰即指淡紫玉兰,紫花玉兰始载于《本草衍义》已不见于商品中,我国部分地区有零星栽培,供作观赏,不宜再称其为“辛夷”。
20世纪以前,中药半夏的原植物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而前人曾将道地药材“齐州半夏”(主于山东省历域县)误考为只分布于日本的三裂叶半夏,同时证明古代本草中常混为半夏的“由跋”是同属植物虎掌的幼小块茎,而不是天南星属植物(Arisaema ringens)。
古代本草记载的细辛主流品种本身就在变迁,除华细辛、辽细辛外,细辛属的其它植物在古代就有作细辛或土细辛的历史。
古代本草记载的杜衡,可能还有细辛属的其它植物,至少包括小叶马蹄香,用细辛属植物补充中医习用的细辛类资源,具有广阔的前景。
考证古本草钩吻,从古人对钩吻所描述的治疗作用,中毒症状和杀虫方面来分析,认为本草中的钩吻,应包括马钱科的胡蔓藤,卫矛科的雷公藤等,而以雷公藤较为对号入座。
本草所载防风的植物,除现今所用正品防风外,可能包括华山前胡和泰山前胡,珊瑚菜为古本草所载防风代用品石防风的一种。
沙参和荠尼的本草考证,认为古本草中的荠尼应是杏叶沙参的别名,而非 A.trachelioides。
从历代百余篇医药文献中记载阿胶名称和煮胶所用的动物皮的演变情况,追溯其最早用于制胶的原料“乃煮牛皮作之”,这种以牛皮制胶称为驴皮胶,见于八世纪以后的文献,此后文献就较普遍地在“阿胶”一名下同时纲载黄明胶、驴皮胶等名称。
说明了古代不同时期用于制胶的动物基原是有变化的。
《本草经集注》的诺藤,《本草拾遗》的大匏藤,《海药本草》的含水藤,就是《本草纲目拾遗》的买麻藤。
通过对《本草原始》所载刘寄奴图文的考证,认为其基原即为玄参科阴行草,从而找到了阴行草在北方作刘寄奴药用的本草依据。
40余年来,在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已经考证的本草药品有一百余种。
(二)植物品种考证
40年来应用现代植物分类学方法整理古本草,在药物品种考证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谢宗万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中)对150种(组)常用中药都进行了本草考证。
江苏植物研究所著《本草整理资料》对39种中药进行了考证。
《药材学》、《中草药学》、《中药志(Ⅰ~Ⅴ)卷》、《中药检定手册》、《新华本草纲要》等在药材的“历史”项目也有粗略的考证。
黄胜白、陈重明的《本草学》(1988)收载了本草考证的文章52篇。
此外,对《植物名实图考》中若干药用植物品种进行考证,并提出不少正误的意见。
有人还对《图考》中18种无名种植物进行考订。
杭悦宇等考证了《图考》记载97种同名异物植物,确认两种同名的84种,三种的11种,四种的2种,为不同科植物的31种,同种重复的16种,引《救荒本草》图的同名植物7种,有数种名实不符的植物。
吴征镒、杨竟生对《本草纲目拾遗》中品种进行了系统的考证。
尚志钧对《五十二病方》中药物及《神农本草经》中部分品种进行了本草考释。
近10年来,采用多学科综合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医药管理局和中医管理局先后在“七五”和“八五”期间,组织全国医药科研和教学单位作攻关重大项目“常用中药的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对每和药物规定的10项研究指标中,就将“本草考证”独立为一项,现已完成中药的本草考证220种。
该成果已于1991年、1995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三、中药资源普查
1949年以来,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野生药材资源普查,前两次是局部的调查,为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积累了经验。
1982年,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普查,以摸清家底,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从1983年开始,历时5年,对全国80%以上的国土面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内容偶然性包括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数量和质量、保护和管理、中药区划、中药资源区域开发等。
(一)中药资源种类的构成
中药资源主要由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构成。
据普查统计,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有12807种。
药用植物383科、2309属,11146种约占全部种类的87%;药用动物359科、862属,1581种,占12%;药用矿物仅80种,不足1%。
1、药用植物种类:我国11146种药用植物中,藻类、菌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有91科、188属,459种;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有292科、2121属,10687种。
2、药用动物种类据调查统计,我国有药用动物1581种和种下单位(不含亚种),分属11门、33纲、141目、145科、861属。
其中陆栖动物330科、720属、1306种,海洋动物85科、141目、275种。
3、药用矿物种类:我国有药用矿物12类、80种(原矿物),其中:铁化合物7种;铜化合物6种;镁化合物16种;钙化合物2种;钾化合物类2种;钠化合物类6种;汞化合物类2种;砷化合物类4种;硅公合物类16种;有色金属7种;古动物化石类4种;其它类7种。
(二)各省、市、自治区中药资源种类
通过普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不同区域的30个省、市、自治区及所属市、县中药资源种类,行政区划所属6大区的种类数量的排列顺序为(1)西南区;(2)中南区;(3)华东区;(4)西北区;(5)东北区;
(6)华北区。
其中西南和中南两区的中药资源种类占全国总数的50%~60%,所属省区一般有3000~4000种最多达5000种;华东和西北两区的种类约占全国的30%,所属省区一般有1500~2000种,最高达3300种;东北和华北两区的种类较少,约占全国的10%,所属省一般有1000~1500种,最高达1700种。
由于各省、区在普查中,在选择调查种类的原则方面的差异,以致有的省区在种类统计方面明显偏少,如黑龙江省、海南等省,均待进一步增订。
(三)传统中药、民族药和民间药
广义的中药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族药和民间药(草药)。
传统中药:指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物及其加工品。
在全国中药材交流中,中药材种类一般在800~1000种左右,最高时达1200种。
常用药材约500~600多种,少常用药材的200种,不常用药材约100种,还有少部分为冷背药。
民族药:指除汉族外,各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其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受到民族医药学或民族用药经验的指导,多自采自用,或采用行医售药的经营方式。
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民族药物,其中有独立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
据调查,我国的民族药约有4000多种。
民间药(草药)是具有地方使用习惯的民间药物,有一定的区域性的局限性,多以口传身授方式流传于民间,缺少完整的理论总结,一般末形成商品进入商场流通。
在中药资源中除去传统药和民间药以外的种类多属民间药的范畴,我国的民间药约在5000种左右。
四、药用动植物的生产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中药野生品种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