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兴衰经历了近五个世纪的时间。

虽然商朝的历史在文字记载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但对于这个古代王朝的真实面貌仍然存在许多谜团。

幸运的是,考古学的进步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从而揭示了商朝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

本文将重点探讨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的实物证据以及对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商朝的文物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南安阳殷墟。

在这些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商朝的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珍贵信息。

首先,商朝的青铜器是其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青铜器在商朝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用于礼仪和宗教活动,还成为商朝王权的象征。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如礼器、兵器、音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还刻划了大量的装饰图案和铭文,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手工艺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其次,商朝的玉器也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发现。

玉在商朝的社会中具有特殊意义,被视为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其他商朝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如玉龙、玉璧、玉琮等。

这些玉器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彰显了商朝人民对玉的崇拜和追求,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商朝社会等级结构、宗教信仰以及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在商朝的文物考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和石器等。

陶器作为商朝最基础也最普遍的生产工艺,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用具,还为我们了解商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骨器和石器则揭示了商朝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如狩猎、农耕、渔业等。

这些实物证据帮助我们还原了商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商朝的文物考古不仅仅是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补充,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认识。

青铜爵“柱”的功能及其象征意义研究

青铜爵“柱”的功能及其象征意义研究

青铜爵上面的两个小柱子是做什么用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对于“文明”,西方考古学有着明确的定义,即城市、青铜器及文字。

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答案是二里头遗址三期文化,而在二里头遗址中,最早出现的便是青铜爵,比青铜鼎的出现还要早。

虽然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之前也曾零星的出土一些青铜器,诸如陶寺遗址的青铜铃、青铜环、齿轮等,马家窑文化青铜刀、齐家文化青铜镜等,但这些青铜器并不是夏商周主流文化中的礼器,根本无法匹敌二里头遗址中的青铜礼器群。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爵二里头遗址出土网格纹青铜鼎在这个阶段,青铜爵容器上的纹饰还比较简单,但其形制与后来的青铜爵相比大体不差。

基本特征为:前有流,后有尾,器身下为三足,其实上有鋬,在器身延伸为流嘴的起点处有立柱,立柱与鋬刚好垂直。

“鲁侯爵”,西周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带有自名的青铜爵“鲁侯爵”的铭文立柱也称为“爵柱”。

只是,一件爵上的小柱子未必只有两个,也有一个的,一柱稍晚于双柱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青铜爵上这个看起来像小蘑菇的“爵柱”是做什么用的?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滤酒。

古代的酒是很浑浊的,爵柱的作用就是用来挂过滤网过滤酒渣的。

节饮。

在保持端正的姿势的情况下(饮酒者头部不过分后仰),用爵饮酒时爵柱会抵到眼睛或是脸颊,给饮酒者造成不便。

因此,有学者认为爵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饮酒节奏。

分须。

古代的男性大多蓄须,胡须过长的人怎样才能优雅的饮酒呢?青铜爵上额柱子可以起到分须的作用,正好将胡须很自然的拦截在酒杯的两侧。

提手。

看到这个观点,有人或许会问青铜爵的腹部已经有提手了,问什么还要在顶上加两根柱子当提手。

据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依据部分青铜爵的底部有烟炱痕迹,也就是说爵是可以用来热酒的,在热酒的过程中爵柱就可以充当提手了。

“父乙爵” 腹下有烟炱痕迹以上几种观点,除了最后一种有辅证外,其它都是属于合理的假设,并无实证。

而最后的提手一说又有些证据不足,因为,仅有极少数的爵下才有烟炱痕迹,可见并不是所有爵都会用来加热。

(妇好)新释

(妇好)新释

文/璩效武新释(妇好)安阳殷墟遗址的5号墓现在被定名为“妇好墓”,墓中没有墓主尸骨,当时的学者主要是根据墓中青铜器上的铭文“ ”二字而定的,因为根据郭沫若、唐兰等前辈学者的解释,这两个字读“妇好”。

在此基础之上,又发展出一系列的解释:说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王后或王妃),而且根据墓中随葬物有大型青铜武器的事实,推测“妇好”是位能征惯战的女将军。

这种说法似乎已成定论,出现在一切介绍该墓的书藉和电视片中。

甲骨文专家璩效武先生根据自己对甲骨文的研究,将“ ”二字释读为“长儒”,即一位主管王族子弟教育的商朝高级文官,同时兼管冶铜厂。

这一官职位老权重,先后有数位商王曾经任命过这个职务。

在小辛时期的一位长儒因犯贪污罪,被贬为服役的苦工,从此之后,这个官职也被取消了。

璩先生推测,就是这位被贬为役人的长儒,出于掩盖自己的罪行或掩藏自己所贪污财富的动机,用装死下葬的方法,将此财物慌乱地埋入了墓穴,此后由于自己可能死于逃亡之中(去服苦役的是他的儿子),也没有起走这部分财宝,遂留下这一座大墓。

璩先生的论断是否能被证实,尚有待更充分的讨论,但至少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旧说的新观点,很有学术价值,故本刊邀请其将论证过程撰成此文,发表于下。

殷墟妇好墓前的妇好雕像妇好墓位于殷墟博物苑宫殿区的西部。

在考古学界的主流学术观点中,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生前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从事征战,曾多次带兵征伐土方、羌夷方等,是华夏最早的巾帼将军,地位显赫。

照片中这尊立于妇好墓门前右侧的汉白玉雕像,就是根据此观点雕塑而成。

但本文的观点是,此墓主人为“长儒”,即一位主管王族子弟教育的商朝高级文官,故认为,这尊女将军形象的雕像是在对其错误定性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

妇好墓的发掘与定性过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的殷墟地段内发现了一座长方竖井形的墓圹,这座墓圹位于商代都城殷墟宫殿区内的一处建筑基址之下。

当年,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主持发掘时,差点将这座墓遗漏掉,原因是考古队员将这座建筑基址挖掘完后,以为下面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了。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

商晚期前期的器型变化是明显的,各种器型有以下的特征。

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

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

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

下为商代晚期的分档鼎。

器型为立耳方唇,腹分裆柱足。

口下饰兽面纹一周,雷纹为地,上下有联珠纹栏,腹内壁有铭文“丑鼎”二字。

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

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

1976年河南小屯5號墓出土,侈口束頸,鼓腹圈足。

口下飾三角紋,頸飾鳥紋,獸首腹飾百乳雷紋,圈足飾獸面紋,器底中部銘文而字。

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

下图是商代早期的扁体爵。

下图是商晚期前期的圆体爵。

上面两个爵,不仅体型不同,爵底也有明显的不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

三足明显增高。

这样的斝很漂亮呵。

为西周开创了一代新风。

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商晚期后期的器型特征-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

下图是无肩尊(“友”尊)下图也是商代晚期后期新出现的扁体卣器型。

始见马衔等车马器,也就是说,在商代的前期和中期是没有车马器的,这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应当把它作为定论。

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上图为蹄形足的鼎。

下图的鼎直耳略向外撇。

双耳簋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

下图为商后期流行的双耳簋。

下图为商后期流行的细长身喇叭口的觚。

三、晚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河南殷墟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代表。

从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来推商代晚期·兽面纹四足鬲断,青铜器冶铸业虽然是以王都为中心,但在各地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作坊。

殷商后期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此时手工业中的青铜铸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从二里头文化上层青铜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墟青铜器,不仅品类较全、形式多样,而且在造型设计和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的特点

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的特点

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的特点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是怎样的,欢迎阅读!安阳殷墟的青铜器殷墟青铜器,指的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殷墟中的青铜器。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

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人员,通过对商代具有铆头结构铸接青铜器的研究,发现安阳殷墟青铜器技术渊源中的商代南方因素。

该个案的研究,或许可为青铜器的断代和产地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

[1]在该项研究中,考古人员搜集到10件器物,其中包括属于晚商时期的3件盂、1件甑和1件偶方彝,中商时期的3件凤鸟斝,以及早商二里岗时期的2件双耳簋。

通过对这10件器物铸造工艺及类型的演变研究,可以显示它们之间的技术传承并排列出清晰的谱系。

[1] 考古人员推测,早商的双耳簋和中商的凤鸟斝都具有南方风格,是南方某个工匠发明了铸铆接分铸技术,并在很小的范围内将工艺流传,发明者和技艺传承人在南方某个作坊铸造了这5件属于早商和中商的青铜器。

在商晚期,强大的安阳政权毁弃了南方作坊,将工匠迁移到安阳王室或国家的作坊中。

在安阳,具有铸铆接工艺的工匠和其徒弟设计铸造了青铜盂、甑和偶方彝。

但末代工匠未能将此技艺流传下去,随着他们的离世,这项持续了约200年的工艺不复存在。

安阳殷墟青铜器艺术特色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

殷墟各期青铜器特点

殷墟各期青铜器特点
2、饕餮纹为主,主要为细线勾勒。新出现蝉纹、三角纹、勾连雷纹等,铭文少见。
鼎:斜角云纹、斜角云目纹、蝉纹
甗:夔纹
斝:兽面纹
瓿:勾连雷文和兽面纹,夔纹
殷墟二期,殷墟青铜器的高峰。
器物组合:
1、最基本的为爵、觚,且等量相配,另有鼎、甗、簋等,大墓齐备,同类器两件以上必异。
2、尊、簋、卣、盘地位上升,斝、甗地位下降。
方彝:少见,斜度增大。
觥:圈足式
盉、盘:增多,成套出现。盘更浅
纹饰:
1、饕餮纹沿袭三期,无太大变化。独立兽面纹较柔和,棱角不似以前分明。
2、总体来看较粗糙,地纹减少,图案化趋势加强
簋:四瓣目纹、涡纹、直棱纹
觯:三层花开始减少,云雷纹带多见
尊:四瓣目纹
1、核心仍为觚、爵,多等量相配。觯成为主要器类,常见爵、觚、觯。甗重新多见,食器中鼎、簋地位仍重要,常见鼎、簋、甗和觚、爵、觯的组合,仅出觚、爵的墓减少,一般加上觯或鼎、簋。总之,食器突破酒器的趋势更为明显。
2、同类器可以同形,主要通过纹饰区别。
3、明器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器物类型及形制特点:
鼎:1、盆腹柱足2、方鼎,衰落3、鬲鼎4、新出垂腹鼎5、扁足切地,多卷尾,简略
3、小墓出现较多明器
器物类型及形制特点:
鼎:1、盆腹柱足鼎为主流。柱足上下等粗,盆腹变浅。2、扁足鼎,扁足外切。3、方鼎,长方形,足高约等于腹深。另有异形鼎。
甗:1、联铸,壁更直2、分铸,新出,侈口斜壁,甑底有十字形箅孔。
簋:1、盆腹弧壁,侈口,束颈,鼓腹2、碗腹
斝:1、圆形斝。(1)两段式(2)罐形腹2、方形斝,两段式和罐形腹均有,等级高。
角:新出,似爵
觯:瘦高
尊:1、方折大口,仅见于高级墓中,量少2、新出无肩圆尊,似粗体觚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发掘历史殷墟是中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

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

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

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

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

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

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

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

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

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开始殷墟的发掘工作,主要参加者有李济、梁思永等人。

从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进行了15次发掘。

发掘面积共约4.5万平方米,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在后岗首次发现了晚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个地层的叠压关系;在西北岗西区和东区发掘了13座大墓和大批祭祀坑,证明这里是王陵区;在小屯发掘出一批宫殿和宗庙遗址。

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安阳殷墟的三宝

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安阳殷墟的三宝

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安阳殷墟的三宝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安阳殷墟有三宝——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

这是从文明的产生与进程的角度,高度评价殷墟的价值和意义。

甲骨文甲骨文被认为是从一个偶然机会中发现的。

1899年清王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不认识的古代文字。

经过研究,才弄清这种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

后来,人们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100多年来,殷墟先后出土甲骨文约15万片,分别珍藏于中、美、英、法、德、日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与学术机构中。

100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性显学——甲骨学。

根据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时的统计资料,当今世界上研究甲骨学的专家和学者有3881人,出版了各类专著10000余种。

2000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甲骨文献集成》,洋洋四十大帙售价高达5.6万元。

目前所见的甲骨文出现单字4700余个,可识别和与现代汉字有明确相沿关系的约1700字左右。

2004年7月3日,上海公开拍卖了20小片甲骨文,拍卖出52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最早对甲骨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是:郭沫若(1892-1978)、董作宾(1895-1963)、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因其字和号中都有一个堂字,被称作甲骨四堂。

甲骨文字中,中国汉字的六书造字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已出现,表示出成熟而系统的文字序列。

郭沫若先生认为,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

殷墟所出约15万片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丰富多采,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时代风貌。

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是由于记录占卜、祭祀的特殊需要所书刻的文字,并不是当时文字的唯一载体,与甲骨文同时期既有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还有由甲骨文典、册等字形所表现出的竹简或木简上的书写文字,以及所见的书写在玉石上的文字和陶文。

从青铜器物组合浅论商周礼仪制度

从青铜器物组合浅论商周礼仪制度

从青铜器物组合浅论商周礼仪制度【摘要】商、西周时期青铜器,无论是单一形制,还是组合器物,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依青铜器不同的性质与用途,可大致划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商周作为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其发达不仅体现在器物种类的增多及铸造工艺的成熟,而且还与社会等级制度的活跃密切相关。

许多青铜器物便由普通的生活用品演化为礼仪制度的象征物,以“明贵贱、辨等级”的特殊功用,开始在商周的礼制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如同觚与爵,鼎与簋互为组合的规范定制。

【关键词】觚爵;鼎簋;礼仪制度;社会等级一、爵、觚酒器组合这两类器物,爵约出现于夏代晚期,在时间上略早于觚,是最早的青铜礼器。

【1】事实上直至商朝后期的殷墟时代,爵、觚才开始由最初的饮酒器,转变为宗庙中的礼器,被广泛运用于宴飨、婚庆、葬礼、祭祀等传统节俗中。

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陪葬酒器,多为一觚一爵的组合,由此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在殷墟时代,觚、爵配套使用已成定制。

关于青铜酒器觚、爵等的礼仪用途,我们可以从古代文献典籍中找到相关的记载加以说明。

《仪礼·特牲馈食礼》篇是专用于记载诸侯、卿大夫阶层的庙祭之礼,其内容多处涉及觚、觯、角、爵等酒器在主人邀请宾客,客人之间相互行礼,祭祀仪式举行等方面的使用法则。

从内容来看,礼仪规定相当精细而且讲究,其中有一段指出:“篚在洗西,南顺,实二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散。

”①意思是在祭礼开始的前一天,相关人员须在篚中朝北而尾向南的方向依次盛放酒器,直至第二天祭礼开始前才向壶中注酒。

由此可见青铜酒器当时已经开始在国家活动中作为权力与等级的象征物。

其中,“二爵二觚”的记载或许可以说明,爵、觚作为青铜酒器,在祭礼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从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可以证实,商代中晚期的青铜爵相对于商代早期,在器型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并且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

然而,觚的产生与制作在历经有商一代的演变后,在西周便开始走向衰落。

殷墟时期青铜器如何断代?殷墟青铜四个时期?一篇文章全搞定!

殷墟时期青铜器如何断代?殷墟青铜四个时期?一篇文章全搞定!

殷墟时期青铜器如何断代?殷墟青铜四个时期?一篇文章全搞定!殷墟青铜考古,很多学者已经做了百年的研究,关于青铜分期还是主要分为4期,今天广泛认同的分期为:殷墟一期约盘庚、小辛、小乙、武丁前期;殷墟二期约武丁后期、祖庚、祖甲;殷墟三期约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殷墟四期约帝乙、帝辛。

这些是综合了陪葬器物组合、铭文、出土年限、器型、纹饰等来得出的。

山人今天想讲的一点就是,单纯看青铜器型和纹饰来讲,不去看出土记录,可能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器型区分分期更为合适。

从藏友角度出发没必要区分出土年代,只要看器型工艺纹饰区别就好,今天山人拿殷墟时期青铜觚这个比较单一的器型来讲,这个器型贯穿了夏商周,对比起来比较明显。

这里山人不提出土记录,直接讲器型区分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雷云地纹形成之前。

这个时期青铜觚跟商中期类似,但开始圆腹外弧。

比如小屯M331墓已经出现地纹,很多器型和小屯M5墓并无差异,有些在器型上已经没有差异,其中部分器型不应列为青铜一期。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有几个特点:1、开始出现扉棱作为模具的分解,兽面以扉棱为鼻或者接线,扉棱以上5、6下7、8为主2、出现上层的蕉叶纹,蕉叶纹下有云纹一周3、出现了雷云纹的地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小屯M5和小屯M18第三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有:1、圈足底座增高2、扉棱增密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的是那几个大司空村的殷墟青铜二期墓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有:1、蕉叶纹下出现小蛇纹2、腹下出现蝉纹3、兽面纹成分解式且凸起4、圈足底座进一步增高第五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1、三层主纹皆分解式且凸起2、腹下一圈蝉纹变成虎纹或蛇纹第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1、蕉叶纹小时2、扉棱消失3、腹部上下一圈的纹饰消失4、兽面纹较粗糙,地纹减少,图案化第五期和第六期的器型是同时大量出现的,孝民屯M1080M比较有代表性,此时到西周时期也是同时出现这两种形式的觚。

这个阶段是个器型分化的时期,也是由礼器转化为实用器比较明显的时期。

殷商青铜器解析及青铜元素在当代安阳城市中的艺术形式体现-完整版

殷商青铜器解析及青铜元素在当代安阳城市中的艺术形式体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殷墟位于中国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区的小屯村,它是我国殷商时期的首都遗址,具有悠久的历史,殷墟记载了殷商的文化和发展,殷商的文明在我国的《史记》里有详细的记载,自从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殷墟的位置就陆续被学者证实是在小屯村一带,并在1928年的10月进行发掘,我国也在1961年将殷墟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而且在2006年7月被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是以高票通过,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殷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具有重要的地位,高票通过的事实证明了世界人民是肯定殷墟文明,因此殷墟是值得我们是研究它和了解它的、由于甲骨文这一人类古老文明的发现,才得以确定商朝晚期都城(BC1300年)遣址就在安阳小屯村。

而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文,考古学家揭开了尘封在殷墟地面上的历史泥土,为我们复原了屹立在东方的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奴隶制王朝的都城。

殷墟出土的大批珍贵的甲骨文、瑰丽诡秘的青铜器、秀美精巧的玉器、端庄华丽的内陶,以及大批的陶器、骨器等遗物,再加上深邃的王陵大墓、规制不同的甲组、乙组、丙组建筑基址和平民居住区、墓葬区、大规模的铸铜遗址和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等等,是商王朝辉煌历史的物化。

当年的商朝人,就在殷墟这块土地上,上演了威武雄壮的史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1.1甲骨文与殷墟的发现据历史记载,商朝的后期是非常繁华的,到处是车马酒池、歌舞升平的不眠之夜,这一切都与商纣王的不务正业有关,历史上对商纣王的评价是好色好饮的无能之君。

但这一切并未能维持太久,商纣王在公元前1046年与牧野发生战争,并且战败,进而在商朝的登鹿台引火自焚,商纣王带着殷商的繁华一起消失在大火中,以往车水马龙的殷商朝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一个无能的商纣王将一个拥有600多年的殷商王朝无情的埋在了底下,从此,商朝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再无人提起。

在历史上有提到殷墟二字的就只有在秦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时,项羽和章邯结盟是所说““洹水南,殷墟上”,后世史书对殷墟的记载资料甚少,只因为到了明朝殷墟的遗址被建立起小屯村,曾经的王朝变成了分布在我国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镇。

试析殷墟妇好墓青铜器龙纹

试析殷墟妇好墓青铜器龙纹

试析殷墟妇好墓青铜器龙纹作者:靳一通曹博淳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殷墟妇好墓所出土青铜器对青铜器研究有巨大价值。

本文在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挑选殷墟妇好墓中较为典型的青铜器,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从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龙纹入手,分析商代晚期青铜器龙纹的型特征及演变过程,探究龙纹所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青铜器;龙纹;纹饰;殷墟妇好墓前言:殷墟妇好墓即“安阳殷墟五号墓”(编号76AXTM5),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遗址东南隅,发掘于1976年。

墓主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

出土随葬器物共一千六百余件,其中铜器有四百六十八件。

这是殷墟发掘史上首例可以确定墓主人和墓葬年代的殷墓。

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极高的完整程度和极丰富的精美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级阶层的主流观念,为我国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晚商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象征与古代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青铜器龙纹饰的研究不仅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尺之一。

而妇好墓中的青铜器纹饰十分有代表性,极具研究价值[1]。

然而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殷墟妇好墓青铜器龙纹的深入研究,多数都是将妇好墓青铜器作为可参考范例略微提及,并不将其作为独立的问题作具体研究。

所能看到的关于龙纹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殷周青铜器通论》、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青铜器纹饰》、林巳奈夫的《殷周青铜器纹饰之研究》等著作。

一、妇好墓青铜器龙纹类型龙纹是商周时期流行时间较长、地位重要且变化丰富的一种纹饰,图案基本由首、眼、身、尾构成。

妇好墓中共出土青铜器四百六十八件,这些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品类最为齐全,型式丰富,因而殷墟妇好墓青铜器上的龙纹也是造型多样[2]。

二、经归纳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类型:(一)夔纹夔纹的基本特征是张口、一足、卷尾、侧面。

妇好墓青铜礼器特点

妇好墓青铜礼器特点

妇好墓青铜礼器特点:妇好墓青铜礼器主要有以下特点:1. 妇好鸮尊:两件成对,一件高45.9厘米,重16.7公斤;另一件高46.3厘米,重16公斤。

整体是一个不很写实的鸱鸮形,头在顶上成兽面形,有倒夔纹的高冠,喙很宽厚。

盖开于脑后,上有立体的夔、鸟相逐。

双足粗壮有力,与鸮尾共同构成3个器足,稳定地支撑住整个的器身。

器腹上的鸮翼由蟠蜷的蛇纹构成。

背后鋬下装饰着展翅飞翔的鸮纹。

妇好鸮尊比之商代后期的各式□尊更富神秘气氛,造型更质朴、厚重。

2. 司母辛四足觥:两件成对,一件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重8.5公斤;另一件高36.5厘米,通长47.4厘米,重8.4公斤。

有盖,四足。

器物的造型特征为鸟兽合体。

前端为兽形,头形如马首,有大卷角一对,前为双兽足,奇蹄。

后端的纹饰为鸟形,头在下,作牛首形,左右有巨大的羽翼分张于器腹背部的两侧。

后足为鸟腿形,有4趾,朝向后方。

总的来说,妇好墓青铜礼器造型独特、神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拓展资料妇好墓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宫殿宗庙区和贵族居住区之间,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它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和贵族居住区之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

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商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其中,青铜器有468件,带有铭文的就有200余件,这些青铜器铭文中反复出现一个名字“妇好”。

据出土的甲骨文记录,墓主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查的女将军。

她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经常受命主持各种大型祭祀活动,担任占卜的官员,是商朝中期的一位传奇女性。

殷墟博物苑景区介绍

殷墟博物苑景区介绍

殷墟博物苑景区介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安阳殷墟博物院,我是今天为你们服务的讲解员何宽。

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

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的发祥地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属于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博物院坐北朝南,建于洹水之滨,仿商代的古建大门,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三门并峙,设计简约,洋溢着3000年前王室的气息。

大门内的广场中央伫立着一尊大鼎,这就是出土于安阳、堪称商代青铜器登峰造极之作的司母戊大方鼎。

后面是刻着“甲骨文发现地”几个大字的石碑。

从清末到现在,人们都是为此而来,使殷墟故地充满着神秘的气息。

殷墟博物院主要分为七个展区,即青铜厅、甲骨文厅、玉器厅、乙七基址、YH127甲骨窖穴、车马坑和宫殿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殷墟青铜器展区。

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

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

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

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它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

妇好墓青铜器的器物美学探析

妇好墓青铜器的器物美学探析

天工|2021年第4期妇好墓即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五号墓,妇好墓作为当前唯一未遭大规模破坏且可清晰断代的殷墟墓,不仅对商文化的考古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对这些文物的美学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尤其是其中出土的绝无仅有的青铜器,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且基于墓主人为少有的商代女将,妇好墓青铜器有其独有的美学特征。

对妇好墓青铜器美学特征的讨论必然离不开其独特的器形,特别是诸如妇好鸮尊、司母辛四足觥等青铜器在整个青铜史上都有不输后来者之风采。

事实上,无论是其器形、装饰还是其制造技艺,都有很高的艺术性。

除了艺术性之外,妇好墓青铜器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功用性,妇好有王后、女将、母亲三重身份,其墓中青铜器之功用除了具有殷墟第二期的时代特点外,也另有其独特之处。

下文笔者将从妇好墓青铜器的形式、纹理装饰、制造工艺等方面分析妇好墓青铜器的艺术性;从其造型特点、重量感、宗教祭祀等角度分析其功用性。

一、对称与几何化的形式美从器物的器形上看,妇好墓青铜器在形式上主要呈对称与几何化,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

虽然部分器物的形式美感未必是源于对艺术性的主观要求,更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铸造技术、功用要求或历史范式,但是不影响其展现出客观的艺术性。

对称与几何化的形式显然是承袭自往代,追溯起来的话,还可能与青铜时代前的陶泥成型有关。

对称与几何化的形式特点在妇好墓青铜器中非常普遍,从墓中的鼎、觚等器形中至少可以观察到球体、矩形体、锥体、柱体等明显的几何化结构,且基本能找出各个器形的对称线。

虽然对称与几何化的器形历史渊源悠久,但是妇好墓青铜器基于对称的不同几何造型的组合,必然会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时期甚至是其他墓葬的独有的形式美感。

以妇好方斝为例,对称的设计使器形均衡,富有节奏,给人庄重大气的感受,柱状的方形几何体使整个器形显得格外硬朗霸气。

妇好方斝如此精心的形式设计必然离不开对艺术性的主观要求,也足以证实其对艺术性的重视程度。

世界遗产之殷墟

世界遗产之殷墟

世界遗产之安阳殷墟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世界遗产之殷墟内容摘要: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作为盛极一时的都邑,殷墟遗址分布着宫殿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手工业作坊、以及众多的居民点、墓地。

历年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器、玉器、甲骨卜辞、车马坑久负盛名。

透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了解到商代的社会组织、社会生产以及文化艺术诸多方面的信息。

关键词:三宝车马坑甲骨窑穴王陵遗址一、安阳简介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面积7413平方千米,人口542万,辖1市4县4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

(一)城之内皆是宝。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便揭开了殷商古都的神秘面纱。

距今25000年的小南海文化誉满全球,后岗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层地层叠压出了安阳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

四千年前的古帝颛顼,帝喾的陵墓更始烘托出了古都的庄严气愤。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对中国朝野最原始的记忆:全国第一个档案库----YH127甲骨坑,青铜器之冠---司母毋大方鼎,第一个女将军的陵墓---妇好墓,第一个国家监狱—猷里城,所以说一城之内皆是宝。

(二)二水出自安阳城。

这二水中的第一水就是发源于太平洋的洹水,它穿安阳而过,是安阳的母亲河;这第二水就是人工天河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的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巍巍的太行山上,逢山开洞,逢河架桥,架设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饮水灌溉工程,被中外友人誉为人工天河。

周总理曾经豪迈的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而另一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

(三)三宝产自殷墟里。

殷墟于2006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刘一曼2011-11-27 21:04:48 来源:《考古学报》(京)1995年04期第395-411页【作者简介】刘一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铜礼器是商周贵族奴隶主“明贵贱、辨等列”的标志物,绝大部分出于商周时代的墓葬中,其数量之多寡因墓主身分之高低而异,其器类之组合因时代变化有所不同。

研究青铜礼器组合的变化,对研究贵族奴隶主的等级身分、研究当时的礼制和由此反映的社会关系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宝钧在《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中,较系统地整理了商周青铜礼器的组合,明确提出殷代是“重酒组合”,周人是“重食组合”。

学术界普遍赞同这一看法。

在此基础上邹衡、徐自强又进一步通过商周青铜礼乐器组合的变化探讨了当时的社会阶级和礼制的变化〔1〕。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张长寿、郑振香、陈志达、杨锡璋、杨宝成又写了长篇论文〔2〕,研究殷商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

以上学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他们提出的商代青铜礼器组合以“觚、爵”为核心的见解,为学术界所公认,确不可易。

至于觚、爵与其他器物的搭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分可为“鼎、斝、觚、爵”与“鼎、簋、觚、爵”两个阶段,其交替在殷墟铜器第二期早段与中段(即殷墟文化—期晚段与二期,也就是武丁前、后期)〔3〕。

近几年来,有的学者根据殷墟文化第三、四期的一些墓中,斝、尊数量减少,鼎、簋数目增多的情况,认为在殷商社会后期,铜器组合的形式是以“觚、爵、鼎、簋为核心的‘重酒重食组合’”〔4〕。

自80年代以来,殷墟又发掘出许多墓葬,为我们对殷墓铜礼器组合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笔者从数十年来殷墟地区科学发掘的数千座殷墓中(重点是50年代以来的发掘资料),选出未经盗掘、器物组合完整、并已发表的145座墓(铜器墓129座、铅器墓7座、仿铜陶器墓9座)〔5〕作为基础,考察殷墟文化各期青铜礼器组合的变化,就上述问题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概述一下安阳殷墓铜礼器组合的情况。

殷墟文化第一期:随葬铜礼器的墓8座(见附表一),6座属一期早段,2座属一期晚段,组合方式有四种。

1 鼎、斝、觚、爵、尊,再配以瓿、甗、卣、壶、盘、盉、斗等器(小屯M232、M331、M333、M388);2.鼎、斝、觚、爵、瓿、甗(小屯M188、59 武官M1);3.鼎、斝、觚、爵(三家庄M3);4 觚、斝(三家庄M1)。

第1、2种组合的墓多数面积较大,第3、4种组合的墓面积较小。

殷墟文化第二期:随葬铜礼器的墓32座,此期新出的器类有簋、罍、彝、箕形器等多种,组合方式有九种。

1.鼎、甗、簋、觚、爵、斝、尊、卣、盘、罍、瓿、彝、偶方彝、壶、盉、觶、觥、斗、盂、方形圈足器、汽柱甑形器、罐、缶、箕形器等二十四类,不少器类成对成套,共210件(妇好墓);2.鼎、甗、簋、觚、爵、斝、卣、盘、罍、箕形器,配以尊或觶、斗(小屯M18、司空M539);3.斝、觚、爵、壶、卣、罍、彝(小屯M238);4.鼎、簋、觚、爵、瓿、彝(司空M663);5.鼎、觚、爵,或再配以瓿、卣(司空M29、西区M613等6墓);6.鼎、簋、觚、壶(苗南M67);7.簋、觚、爵、卣(武官E9);8.觚、爵(西区M161、戚东M12、刘南M22等18墓);9.鼎(76武官M229出鼎2件)。

殷墟文化第三期:随葬铜礼器的墓50座,组合方式有十种。

1.鼎、甗、簋、斝、尊、觚、爵(角)、卣、罍等,主体器类与小屯M18近似,如郭家庄M160、戚东M269 。

郭家庄160号墓,墓室较大,出十套觚、角,除上述九类铜器外,还有盘、斗、觶、方形器,共出礼器41件。

2.鼎、簋、觚、爵、卣、斝(或尊),有的墓配以觶、斗(高楼庄M8、司空M51、西区M907);3.鼎、觚、爵(西区M976等4墓);4.觚、爵(西区M64等27墓);5.鼎、簋、觚、爵,有的墓还配以瓿或卣(西区M268等8墓);6.单一爵(西区M14、87梅南M30);7.单一簋(西区M764);8.斝、觚、爵(西区M198);9.鼎、爵(小屯西二区M232);10.簋、觚、爵(四盘磨M4)。

其中5—10种组合是本期新出现的。

第5种组合(鼎、簋、觚、爵)的墓数,仅次于出一套觚爵的墓,而且还见出单簋的墓,说明簋这种食器,在小墓中已较为流行。

在殷墟文化第一、二期的墓中,觚、爵均成对出现,相互依存,此期,首次发现了单独出爵或爵与鼎相配的墓。

殷墟文化第四期:随葬铜礼器的墓39座,组合方式有十五种。

1.鼎、甗、簋、斝、尊、觚、爵、卣,有的墓还配以觶、罍或盘等(小屯M1、西区M1713、郭庄北M6、刘北M9、西区M2579);2.鼎、簋、尊、觚、爵、卣(戚东M63、戚东M231、 M235 、西区M263、M1015);3.簋、觚、爵、斝、尊、卣(西区M269);4.鼎、簋、觚、爵(西区M279、82苗圃M41);5.鼎、觚、爵(西区M1118、M1125);6.觚、爵(西区M121等10墓);7.单一爵(87梅南M67、八里庄东M52);8.单一鼎(西区M284、82苗M39);9.觚、爵、觶(西区M793、62司空M53、91高楼M1);10.鼎、觚、爵、觶(西区M874);11.尊、觚、爵、卣(西区M1135);12.觚、爵、卣、觶(刘北M1);13.鼎、簋(西区M275、M1573);14.单一鬲(西区M1102);15.单一觚(91后冈M38)。

第1—7种组合在前期已经存在,但本期出一套觚爵及鼎、簋、觚、爵的墓显著减少。

第8—15种组合是本期新出现的形式。

鼎、簋与单鼎各见二墓,单鬲仅见一墓,尽管数量不多,但它们单独存在,不与酒器共出,这是对传统的“重酒组合”的一种突破,有着重要意义。

此期出铅礼器的墓8座,其中1座(西区M737)铅器与铜器共出。

此外,还有3座(西区M607、M853、87梅园庄M100)亦出铅器,因遭严重盗掘,本文未用作统计资料。

此类墓的组合是:鼎、簋、觚、爵;鼎、觚、爵;觚、爵;单鼎;单爵,即相当于铜器墓的第4—8种组合(见附表二)。

此期出仿铜陶礼器的墓12座,其中3座(62司空M53、八里庄东M52、87梅园庄M67)伴出铜礼器。

此外,85刘南M42、M54 两座墓亦出仿铜陶礼器,因遭盗掘及发表的资料不完备,本文未用作统计资料。

此类墓有7座随葬仿铜陶礼器6—11件,器类与铜器墓的第1、2种组合基本相近。

其余5座的组合是:鼎、簋、尊、觚、爵;鼎、簋、斝、尊、卣;鼎、簋;尊、觚;尊、簋(见附表三)。

下面,我们看看一些常见的青铜礼器在各期墓中出土的情况(表一)。

表一各类青铜礼器出土情况统计表期别一二三四各期墓数8 32 50 39鼎出土墓数 7 12 18 19百分比87.5 37.5 36 48.71簋出土墓数 6 15 15百分比18.75 30 38.46甗出土墓数 3 3 2 5百分比37.5 9.4 4 12.82斝出土墓数 7 4 6 7百分比87.5 12.5 12 17.94 尊出土墓数 4 2 3 12百分比50 6.25 6 30.76 觚出土墓数 8 31 46 32百分比100 96.87 92 82.05 爵(角)出土墓数 8 30 49 33百分比100 93.75 98 84.61 瓿出土墓数 4 3 1百分比50 9.4 2卣出土墓数 1 6 7 13 百分比12.5 18.75 14 33.3 觶出土墓数 2 4 9 百分比 6.25 8 23.07 罍出土墓数 4 3 1百分比 12.5 6 2.56 彝出土墓数 3 1百分比9.37 2盘出土墓数 1 3 1 1 百分比12.5 9.37 2 2壶出土墓数 1 3 1百分比12.5 9.37 2斗出土墓数 1 2 5百分比12.5 6.25 10箕形器出土墓数 3百分比9.37盉出土墓数 1 1 1 1 百分比12.5 3.13 2 2.56 方形器出土墓数 1百分比 3.13 2觥出土墓数 1百分比 3.13鼎一期出鼎的墓7座,占的比例很大,这是由于此期发现的墓较少,且多属二套觚爵以上的墓。

二、三期出鼎的墓占该期总墓数30 %多。

四期出鼎的墓数量有较多的增加,占该期墓数的48.7%,不少小墓也用鼎。

此外,一些出二套觚爵以上的较大的墓,从早期到晚期,用鼎的数目也在增加。

如,一、二期墓,鼎之数目小于或等于觚爵之套数。

第三期,像戚东M269〔6〕出三套觚爵的墓,用了四期,而第四期,82小屯M1〔7〕、西区M1713〔8〕、郭庄北M6〔9〕3墓出三套觚爵,用鼎数为5、4、4,均大于觚爵之套数。

簋在二期开始出现,只见于较大的墓及武官大墓的陪葬墓等6 座墓中。

三、四期出簋的墓不断增多,小墓也普遍用簋。

二、三期墓,用簋的数量少,如妇好墓〔10〕共随葬210件青铜礼器,簋5件,在全部青铜礼器中只占2.4%。

三期较大的墓如郭家庄M160、戚东M269 仅出一簋,各占全墓铜礼器的2.4%和5%。

第四期,小屯M1用3簋,西区M1713用2簋,各占全墓铜礼器的15.8%和11.8%。

甗一期墓,甗较常见,一、二、三套觚爵的墓均出。

二期,只见于妇好墓、小屯M18、司空M539等3座二套觚爵以上的墓,比例有所下降。

三期,数量较少,只出于郭家庄M160、戚东M269等两座三套觚爵以上的墓中。

四期,出甗的墓有所增加,出于5 座二套觚爵以上的墓中。

斝一期出斝的墓极普遍,连出一套觚爵的墓(三家庄M3)亦有发现。

在多数墓中,斝的数目与觚爵套数相等。

二期,斝只出于二套觚爵以上的4座墓中。

从此期开始,凡出二套觚爵以上的墓,斝的数目均少于觚爵之套数。

三期,出斝墓之比例与二期相近,均占该期墓的12%。

四期,出斝墓有所增长,占该期墓的17.94%。

尊一期出于二套觚爵以上的4座墓中,出尊墓占该期墓数之半。

在一些墓中,尊的数目与觚爵套数相等。

二期,尊只出于妇好墓及小屯M18两座较大的墓。

从此期始,凡二套觚爵以上的墓,尊的数目少于觚爵之套数。

三期,尊出于二套觚爵以上的3座墓中,出尊墓之比例与二期相近,均占该期墓的6%。

四期,出尊的墓12座,有较多增加,占该期墓的30.76%。

连出一套觚爵的小墓也有的随葬尊。

觚、爵一期墓必出觚、爵。

二、三期出觚、爵的墓仍占90%以上。

四期,出觚、爵之墓较前期稍减,只占80%多。

尽管这样,觚、爵仍然是青铜礼器组合中最主要的器类。

瓿一期有半数墓出瓿,较常见。

二期出瓿的墓数量减少,三期则更少,四期绝迹。

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瓿被卣所代替。

卣一期出卣的墓仅小屯M331〔11〕。

二、三期,略有增加,出卣的墓占该期墓数的19%和14%。

四期,约有三分之一的墓都随葬卣,成为仅次于爵、觚、鼎、簋的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