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 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 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 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
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 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
子曰: 弟子, 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贝y 以学文。
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 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 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 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 德修养了。
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 升才是关键。
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 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
作为一个社会人, 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 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 讲孝,论语八佾读后感
入 "首
讲君子,将信用。
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一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
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虽然随
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
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
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
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以看到,孑L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现在很多我们口中的礼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固然,形式的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
同样,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更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我们现在所的做思想工作有相同之处。
作为一名师范生,或者说教师,必须要学会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学习,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平时的教学中。
我相信,孔子的只字片语,不仅仅是现在留下的浓缩精华,而是经过大量行动感染学生,才会让学生有所感悟,才会流传至今。
篇二:礼之我见-个人论语作业读后感感悟
礼”之我见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认识孔子思想,首先要重视礼'因为孔子的思想从礼入手,又归结到礼'上。
离开了礼'来说孔子的思想,虽然不乏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游离了孔子的思想本意。
通过这个学期对论语的学习,《论语》为圣学,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感悟的真理,但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来说,
《论语》所阐述的并非全部都是精华,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糟粕,,我想来说
说自己对《论语》中礼的思想的多数的不赞同。
《论语》中的礼'涉及了人与人,臣与君,人事上的各个方面,
虽然说看上去这些条条框框都太古板了,但很多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仍然很适用的。
而礼'乍为孔子仁'勺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上孔子对恢复周礼的那份执着上,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所阐述的礼' 大多牵扯着一个等级问题。
而这种理念在整个《论语》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思想概念。
譬如在《八佾篇第三》中说道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从而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教人循规蹈矩,不能逾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一名份”的界限,不能超越礼”所认定的规范。
由此,我想到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
因此,董仲舒则据此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论。
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使这种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的政教礼俗,成为专制制度的意识形态。
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
的言行符合于周的礼乐制度,就是仁。
一旦做到自我克制,天下就都赞许你是有仁之人了。
实现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当说的说,不当说的不说;当听的听,不当听的不听;当做的做,不当做的不做,做一个有
仁”之人。
究其实,孔子在阐发仁”的时候,将社会政治融入其中,从此,政治与伦理就相互融合,纠缠不清。
克己复礼”就是仁” 克己复礼”是纲,四勿”是目,是手段。
由此,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成为一
种根深蒂固的痼疾,说穿了也就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长官骑马,工作需要就是这种思想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
有权有势者就是要拥有特权,高人一等。
在政治中,上司是特权者;在经济中,富人是特权者。
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使讲尊卑,看等级,深入人们的思想之中,就连高唱正气歌”的文天祥也感慨:三纲实系命,遵义为之根。
” 这大概就是幸福奴隶的忠君和爱国感觉吧。
几千年来,一部《论语》,也害杀了多少人。
中国人以此为圣学,但在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眼中,《论语》不过是一种处世格言罢了。
在学习《论语》的同时,我们还是得记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
一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篇三:《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
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
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
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
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可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
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
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
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孑L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一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
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
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
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
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
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
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
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
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
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
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
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
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
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
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
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
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
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
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