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1.(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考生物基础回扣】考点13:种群与群落

【高考生物基础回扣】考点13:种群与群落
4.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属于种群。 (
答案 和。鸟是一个纲的概念,包括许多不同的物种。
)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
5.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
)
答案 √,由于食物丰富,营养关系复杂,动物的种群 也一定越多。
6.长势一样的稻田中不存在垂直结构。 ( )
答案 ×,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2.“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
答案 ×,当达到 K 值时,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
3.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随时间而增大, 当曲 线达到 K 值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 )
答案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在最初
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 K/2 值时,种群增长率达到 最大。当曲线达到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 0。
2.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什么?写出 J 型增 长的数学模型。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为什么呈“S”型增长?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等理想条件下,Nt=N0λt。 (2)资源和空间有限。 (3)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答案 ×,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虽然稻田中 稻子长势一样,但是还存在其他物种。
7.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
答案×,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演替,可以形成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
返回
考点 13
高考必备知识 1.种群的特征
种群与群落
(1)种群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3)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 什么? (4)种群的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有什么关系?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12种群和群落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12种群和群落

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广东深圳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一只穿山甲每年能够吃掉大约700万只白蚁和蚂蚁,被称为“森林卫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长期监测,发现在广东乌禽嶂山区的60 km2调查区域内有61只中华穿山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乌禽嶂山区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约为1只/km2B.栖息地丧失会挤占穿山甲的生态位C.非法猎捕是影响穿山甲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在乌禽嶂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解析: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为61÷60≈1只/km2,A项正确;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项正确;非法猎捕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D项正确。

答案:C2.(2023·广东统考二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而研发出“虫脸识别”技术,能够让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

关于该技术的论述,错误的是()A.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B.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C.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D.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解析:有些昆虫如蛾、蝶的成虫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差别很大,因此不能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A项错误;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B项正确;采样点越多,所采集的数据越接近实际情况,因此为避免偶然性,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C项正确;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数量,可以有效提供相应数据,适当适量使用农药,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D项正确。

高考生物(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 种群和群落

高考生物(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 种群和群落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答案】D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答案】C【解析】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错误。

3.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答案】D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解析】表中数据显示,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由此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的种间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种群和群落(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种群和群落(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种群和群落(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科研小组对某地两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t2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B.0﹣t4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C.t2时乙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D.甲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1,乙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32.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灭亡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3.假设鲤鱼种群的K值=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4.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东北虎、东北豹等提供了栖息地。

调查发现6年内东北虎从27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数量10只。

野猪、狍子等虎豹猎物也显著增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B.为了解东北虎的年龄结构需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C.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强度越强D.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5.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B.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平均值,最后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C.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一般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D.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6.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基础生态位是一种理论上的生态位,指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生物所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种群和群落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入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9.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措施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考生物科学的常考知识点。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组成的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由多种不同物种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单位。

种群与群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集合。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上的相似性,并且能够进行交配繁衍后代。

种群的大小、密度、分布等都是种群生态学中常考的重要内容。

种群大小可以通过生态学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而种群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的分布可以呈现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等不同形态。

其次,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空间上存在着相对较为固定的组合。

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共生和竞争等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

群落的组成通常可以根据居群密度的大小、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的存在情况来进行分类。

例如,一个典型的湿地群落可能包含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和相互影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作为群落的组成部分,在群落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相互联系,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例如,食物链中的植物被食草动物摄食后,再被食肉动物所捕食。

这种食物链的存在使得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食物关系。

另外,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它会对其他物种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制约,通过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其稳定性也越强。

因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日益侵蚀的背景下,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对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生物19个必考点典例分析:【考点16】种群和群落

高考生物19个必考点典例分析:【考点16】种群和群落

本卷第1页(共8页) 【考点16】种群和群落1、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命题立意】本题以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或死亡率的关系图示为素材,体现考纲中的“识图能力”的要求,主要考查对种群的特征中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的基础知识理解。

【思路点拨】关键点:本题中K 不是环境容纳量。

具体思路如下:【规范解答】选 C 。

从图示的横坐标看出,K 表示种群密度,不是环境容纳量。

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应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从图中看出,K/2时净补充量最大,显然,此时不是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

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应在有害动物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

【类题拓展】有关图象题的处理方法 — 三看法具体操作如下:一看:纵、横坐标的含义。

二看:曲线的含义。

特别注意转折点、交叉点等特殊点。

三看:题意。

图像只是题的一部分,要想完全把握题意,还需将图像与题结合。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命题立意】本题以谚语为材料,主要考查种间关系。

【思路点拨】从种间关系角度思考这句谚语中草和苗的关系。

【规范解答】 选A 。

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现象。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草长的旺,苗就长的不旺;反之,苗长的旺,草就长的不旺。

苗和草都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镶嵌分布)。森林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 和食物条件。 6.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 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7.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8.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读 以利用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过程为情境,考查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新方法以及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 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
3.(2019全国Ⅰ理综,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 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 个实验组, 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 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 D 解析 细菌甲属于异养生物,可将培养基中现成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项 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不同,为细菌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不同,可用来表示环 境资源量的不同,B项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近似J 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正确。比较 三组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曲线的初始阶段与其他两条曲线 是一致的,即初始阶段种群会呈现J型增长,D项错误。
解读 本题巧妙将种群数量增长与实验结合,既考查了相关知识,又考查了 实验分析能力。信息主要呈现形式是坐标曲线,考查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 究的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Ⅲ理综,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
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种 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快,则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 快,A项正确;混合培养时,图中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且此时乙 藻种群数量接近0,因此此时限制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 争,B项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 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 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则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大,D项正确。

答案 (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存在数量的最大值a(K值),即种群中个体的繁 殖受到环境条件等的限制,因此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在a/2(K/2)时,种 群增长最快。(2)由于培养基M的量减少,单细胞菌获得的营养物质减少,因 此其K值减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 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受接种量的限制,因此增加接种量时K值仍然不变。
解读 以两种藻的竞争关系为情境,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体现了考查的基 础性、综合性、应用性。
2.(2020山东,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 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 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01 重做真题 感悟考情




02 梳理网络 强基固本

03 核心考点 能力突破
重做真题 感悟考情
1.(2020山东,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 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 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 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读 本题以微生物培养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微生物的数量增长,尤其是“S” 型增长的相关规律,既考查了相关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实验分析能力。
梳理网络 强基固本
【构建网络——填一填】
C.随机分布 D.集群分布 E.均匀分布
A.初生演替 B.次生演替
F.标志重捕法
G.迁入率和迁出率
H.性别比例 I.物种组成
答案 AB 解析 调查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否则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 确性,A项错误;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 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项错 误;无瓣海桑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因此 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时要谨慎,D项正确。
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
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J.捕食 K.垂直 L.水平
【应知应会——记一记】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3.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数 量到达K/2时增长速率最大,当数量达到K时增长速率为0。 4.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