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简介和导师简介
临床药理所专业及导师介绍
临床药理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本学科主要由临床药理研究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室、生化药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组成。
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授权点,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正式批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工作站。
是“九五”、“十五”期间广东省重点学科。
在2004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一。
本学科点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现有高级职称者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王宁生教授、王培训教授、欧明教授、宓穗卿教授、周联研究员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王宁生教授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全球化联盟广东省分部主席、广东省中药安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王培训教授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及广东省新药评审专家;欧明教授是WHO“草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顾问、广州中医药到大学终身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启德研究员、汤毅珊副研究员和董燕副研究员是本学科的学术骨干。
本学科点已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和国际合作的药物动力学课题研究。
完成了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包括开窍药、活血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矿物药、抗疟药等)的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建立和完善了血清药理学技术规范;在药物体内、体外代谢和活性代谢物分离、提纯、结构鉴定和药理活性评价有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专利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中药时辰药理学研究,与德国科研机构开展关于心血管药物评价的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
2.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国内第一批实施GLP规范的实验室,同时也是广东省药物非临床试验(GLP)中心,完成了数十项中药及其它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下建立的中药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3项科技成果奖,1项计算机软件版权,出版2部专著。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导师库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中医学结合临床 肿瘤学
2016年度第三临
姓名 陈健尔 倪克锋 万全庆 王大明 徐守宇 张如富 陈建伟 洪郁芝 童孟立 黄海 沈瑞林 翁文庆 林敏 包烨华 陈华德 陈晓军 楚佳梅 范炳华 方剑乔 傅瑞阳 蒋永亮 金瑛 梁宜 林咸明 刘喆 罗华送 吕立江 马睿杰 阮继源 邵晓梅 王伟 王晓东 谢远军 许丽 杨丹红 詹强 张全爱 董幼祺 杨季国 付萍 顾江红 王素霞 张宜群 章勤 赵宏利 曾林如 方弘伟 姜波 专业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老年医学 临床诊断检验学 内科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外科学 眼科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是否 博导 工作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金华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嘉兴市中医院 嘉兴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湖州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衢州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萧山区中医院 金华市中医院 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
博士研究生导师及研究方向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胡凯文
01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
金哲
02
中医药防治不孕症
林谦
03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与基础
周剑
04
眼底病变
左明焕
05
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
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学 唐启盛
01
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研究
中医外科学 裴晓华
01
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或慢性伤口
针灸推拿学 赵建新
01
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脊柱关节病
王成祥
04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王耀献
05
肾络微型癥瘕与肾纤维化
谢颖桢
06
中医药防治脑病及意象诊疗模式
杨惠民
07
中医老年病叶永安08源自慢性肝病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
赵进喜
09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邹忆怀
10
中医内科脑病
中医外科学(专业学位)
李海松
01
男科
中医妇科学(专业学位)
刘雁峰
01
中医妇科临床
刘喜明
02
代谢综合征临床与基础研究
仝小林
03
糖尿病及其病发症的治疗研究
针灸推拿学 刘保延
01
穴位刺激效应网络构建、真实世界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 林洪生
01
中医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阶
02
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临床医学院(西苑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陈可冀
01
心血管
共 10 页,第 7 页
学院/专业/导师 史大卓
贾春华
03
认知科学视域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学院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学院简介第一临床学院(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创建于1866年,系卫生部直属大型综合性医院。
医院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
医院设置床位数4600张。
2012年,医院门诊量达330.7万人次,出院人数13.8万人次,住院手术量6.1万台次。
医学专家荟萃,人才优势明显。
拥有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近500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9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双聘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名,担任国家级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的专家28名,担任省市级专业学会主任委员的专家55名。
学科设置齐全,专科实力强大。
医院现有43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7个研究所,15个治疗中心,103个实验室。
有7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科室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拥有博士生导师136名,硕士生导师368名。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年开展新技术100余项,多项在国内和中南地区居领先地位,并创下了同类医院单日手术251台的国内纪录。
在教育部、湖北省生物靶向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分子影像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撑下,医院取得343项科研成果,其中65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78项达国内领先水平,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临床教学重要基地,第一临床学院现有8个系5个专业16个教研室,承担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留学生等多个临床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医学影像系、医学检验系挂靠在我院。
有宝钢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4 人、湖北省教学名师 2 人。
多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示范中心,拥有27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湖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单位。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董正华,男,1955年8月12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
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省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委员。
197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留校任教。
1981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1月毕业。
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学》《中医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近30年,具备坚实而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仲景学术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肾脏泌尿系及肝胆、脾胃消化系疾病。
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共7部,参与及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5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4项。
先后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辨治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李小会,女,1972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同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国内知名伤寒大家、肾病专家杜雨茂教授,1998年7月毕业留校在伤寒金匮教研室任教,并在附属医院肾病科从事临床工作。
201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长期坚持中医药基础、临床研究工作。
现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经方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科研及临床工作。
在临床方面,先后师从当代名医杜雨茂、谢桂权教授,以诊治肾脏疾病疾患见长,擅用经方,组方简练平稳,重视中西医诊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疗效确切。
公开发现学术论文30篇,参与著书2部,现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赵天才,男,1955年3月4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党总支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
北中医考研复试班-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中医考研复试班-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考研复试经验分享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111计划"入选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设。
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被誉为中国中医药领域的首善院校和最高学府。
同时,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4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
先后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92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和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推广基地(北京)"。
并且与解放军总医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海军医学研究所、解放军302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和构建了军地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模式。
启道考研复式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考研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专业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临床骨伤科学、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复试时间地点*体检注意事项:1)空腹;2)体检后提供免费早餐:烧饼夹鸡蛋+牛奶;3)早8:00开始,11:00结束;4)每人带好186元现金,零钱自备。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中医临床基础(100601)伤寒论研究方向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较早的伤寒论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点,1993年、1996年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1)六经辨证的现代化研究;(2)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3)《伤寒论》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4)《伤寒论》文献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李赛美、朱章志、张横柳、彭万年教授。
硕士生导师有:蔡文就、万晓刚、刘敏教授,吴浩祥副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本学科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2名。
学科条件:设临床基地,病床46张,实验室面积l00平方米,建有临床受体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仪器设备总值约150万元。
教学科研成果(1)教学方面:分别编写有供中医专业、针灸专业本科班、七年制中医专业班、三年制专业证书班用的《伤寒论教学大纲》。
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中医专业,1979年)的编写。
为海外函授教材《伤寒论概要》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医专业,1996年)副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2000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七版 2001年)主编与第七版教材辅助用书《伤寒论习题集》的主编、以及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八版 2007年)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伤寒论学习指导》的副主编单位;供本科生及研究生用的《临证实用伤寒》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年)、《经方临床运用》主编。
并自编研究生教材《伤寒论求索》、《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
1995年《伤寒论》课程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课程,“《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共同发展”199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1997年荣获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伤寒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200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CAI课件”2000年分别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2005年被评定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陈伟博士简介
"杰青园地_儀讎_鼸费陈伟,1981年1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
2007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获外科学硕士;2011年获河北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
2007年就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12年取得副主任医师职称,2014年取得主任医师职称。
临床专长:四肢和躯干骨折的微创治疗,多发伤的损伤控制,复杂骨折的诊断和评估,四肢主要动脉损伤分型、评估和 治疗,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和治疗。
科研业绩:在导师张英泽教授等上级医师指导下,在骨折的诊断和微创治疗、四肢主要动脉编码和损伤分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作为第一主研人负责国家和省 厅级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1项(共获2期6年资助),河北省省级重大医学科研课题1项。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 划、科技部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项。
迄今发表论文200佘篇,其中以第一作 者发表SCI (E)收录论文15篇,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 (E)收录论文24篇,以第一作者发 表中文论文21篇。
参编参译著作11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1部为英文版著作的编者。
获授 权专利80余项,其中以专利权人或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佘项。
先 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3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7和第8完成人),获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第2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第7和第9完成人)、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第6和第7完成人),获2015年度河北省青 年科技奖。
2013年荣获首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称号,被遴选为河北省优秀青年科 技工作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 家,河北省科技库专家,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库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0:28 阅读次数: 443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第三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450121,硕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105120)该学科是我校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1994年本学科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人员。
199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医疗建设单位,2005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现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重点专科。
专业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系列研究;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导师组成员:韩清民、牛维、林一峰、黄宏兴(以上为博导),方坚、蔡桦、罗毅文、魏合伟、邵敏、王炳南、李钊、原超、张文财、乔荣勤、王斌、张志海、梁祖建、胡年宏(以上为硕导)。
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中医骨伤科学)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名,讲师、主治中医师、主管技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博士后2人),具有硕士学位12名,是一支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伍。
研究成果: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常年坚持‚立足于中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融合了现代骨科的最新成就,‚专一化‛地培育和打造中医骨伤科专科‚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目前已形成了中医骨伤科专科优势,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现拥有骨科病床150张,医疗设备先进,能开展各种类型的骨科手术,在骨伤科学科的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其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
其中‚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教授简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i练I
◎李危石教授简介
个人简介
李危石,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脊柱科主任,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硏究中心主任,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
军人才。
1997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分配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至今。
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
家党耕町教授。
2008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脊
柱外科学习一年。
任职情况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及副总干事、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防控专委会副主任委
员兼脊柱退变学组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
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常务委员、中华医学
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脊柱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
员会畸形学组及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委员兼脊柱学组秘书、AO Spine中国教育官等职务。
研究与学术成果
研究方向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硏究、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胸椎管狭窄症、腰椎微创等,在国内率先提出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及腰椎前凸重建策略。
作为牵头人先后承担科技部
国家重点硏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首发基金重点项目基金、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基
金等多项课题。
儿科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简介表【模板】
12. 江苏省妇幼健康科研项目,F20160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儿童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2017.01-2019.12,5万元,已结题,参加;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铅的骨血转化模式探讨不同年龄段铅中毒儿童治疗的差异性,2013.01-2016.12,70万元,已结题,参加;
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2012CB525001,环境铅污染影响我国儿童脑功能的状况与科学评价,2012.09-2017.09,480万元,已结题,参加;
2019年,先进工作者,**市妇幼保健院(江苏援藏对口单位);
2019年,医疗之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019年,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014年,上海交大优秀博士毕业生,**大学。
自我介绍
蔡世忠,男,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市微量元素学会青年委员,入选**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姑苏卫生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第八批援藏医疗人才、全国优秀助残科技工作者。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3项,参研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市级项目7项。在Environ Int、Environ Pollut、Toxicol、Oxid Med Cell Longev、Toxicol Lett、Life Sci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CSCD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发表教学论文2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0余篇,编纂儿科学PBL教案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5项,副主译(编)专著2部。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的干细胞损伤科研工作和发育行为儿科临床工作;擅长生命早期不良暴露效应评估、干预及机制研究、重金属中毒及慢性暴露、营养素缺乏、生长发育迟缓、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疗。
临床医学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临床医学专业基本情况介绍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类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培养从事临床医疗服务的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临床诊断技术、医学实践技能等,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培训,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理论和技能,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通常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学士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临床诊断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基本的临床医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硕士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进阶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高级的临床医生或研究人员。
博士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深入的临床医学理论研究能力,为医学科研和教学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实践医学等多个方面。
基础医学包括医学生物学、医学化学、医学物理学等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
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使学生掌握各个临床科室的诊治方法和技巧。
实践医学包括临床实习、实验教学和病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三、实习实践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进行一定期限的临床实习,参与医院的临床医疗工作,亲身实践诊治病人的能力。
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水平。
实习实践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四、职业前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级医院、诊所、保健中心等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服务工作,担任医生、护士、医学检验师等职业。
他们也可以从事医学科研、医院管理、教育教学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国家医疗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五、专业特点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良好的临床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良好的临床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院简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卫生部部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定点医院。
现有在职职工2295人,开放床位1264张。
设有34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有26个硕士点、27个博士点、1个临床博士后流动站。
在岗博士生导师近57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人。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北医三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大型医院。
医院拥有中国大陆成立最早、亚洲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拥有国内最强的脊柱外科和全国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
心血管内科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血管医学研究所是教育部分子心血管学重点实验室;眼科在眼外伤及眼科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一流;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
院获荣誉十余年来,北医三院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门、急诊量始终居北京市各大医院前列。
日均门、急诊量达9000多人次,平均住院日逐步缩短至近7.9天,各项主要管理指标达先进水平,多次受到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的表彰。
同时,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学医院,北医三院承担着北京大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检验、预防5个专业的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培养、进修医师教育等大量教学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此外,北医三院的15个科室和11个科室分别作为北京市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承担着北京市专科医师的培训任务。
2005年,医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2006年,曲绵域教授荣获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7年,医院以全“A”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检查;2008年,通过北京市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成为北京市首批具有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资质的医院之一,手术室成为全国首批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之一,在2008年度北京市卫生局科教工作大检查中排名第一;2009年,北医三院通过教育部评审成为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北医三院神经内科牵头的北京大学“神经内科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导师名单(仅供推免生选用)
是否博导 工作单位 否
杭州市中医院 老年临床医学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性别
陈建伟 男
是否博导 工作单位 否
宁波市中医院 免疫学及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性别
翁文庆 男
是否博导 工作单位 否
嘉兴市中医院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女 女 男
否 否 否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妇科内分泌 主任中医师 疾病研究
学术型、专业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妇科内分泌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学术型、专业型 疾病研究 主任医师 专业型
杭州市中医院 不孕不育的中医药研究
指导专业名称
导师姓名 性别
是否博导 工作单位
研究方向
学术型、专业型 学术型、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杭州市中医院 中医药对骨关节疾病研究 金华市中医院 中医药对脊柱疾病研究 绍兴市中医院 中医药对骨关节疾病研究
舟山市中医骨伤 中医药对创伤疾病研究、中医药对脊柱 副主任中医师 联合医院 疾病研究 富阳市中医骨伤 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脊柱脊髓疾 主任医师 科医院 病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
裴静波 许增宝 胡浩宇
男 男 男
否 否 否
萧山区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研究 湖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系疾病研究 金华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主任中医师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指导专业名称
导师姓名 性别
是否博导 工作单位
研究方向
职称
招生类型
章勤 中医妇科学 顾江红 赵宏利
杭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肿瘤疾病研究 杭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外科疾病的研究 杭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 杭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肾脏疾病研究 杭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研究 杭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疾病究 温州市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研究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模板】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情况登记表。
医院的及学科概况
医院及学科概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卫生部部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定点医院。
现有病床1200张,设有34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其中6个国家重点学科。
我院危重医学科始建于1986年初,也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成人重症监护病房之一,创始人科主任陈浩辉教授、金清尘教授曾经是第一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和中国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为中国危重病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991年7月原外科监护病房搬入三病区新大楼正式成立危重医学科(ICU)。
2005年底,危重医学科搬入新的外科大楼,有床位20张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全单间ICU病房,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的全单间ICU病房,配备有现阶段世界最先进的硬件设备。
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全院的医疗安全和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在院领导的支持下,2006年为危重医学科聘请了心内科毛节明、呼吸科赵明武及我科陈浩辉三位教授组成专家组。
指导我科的医疗工作和教学工作,主要是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并且随时参与急危重症病人的会诊。
使我科的临床、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朱曦主任的带领下,么改琦副主任等三位学科骨干的努力下,不断探索学科发展方向,重视对中青年力量的培养,完善梯队建设,频繁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紧跟国际前沿,积极开展新项目。
形成了整体实力较强,专业特色渐显的学科发展特点: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危重症呼吸循环专业、胃肠专业、血液净化专业、感染凝血专业及治疗药物监测等专业,突出对感染中毒性休克、ARDS、重症胰腺炎、颈脊髓损伤、MODS及危重孕产妇等疾病的治疗。
近几年开展的新项目有:持续床旁高流量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PiCCO、休克的早期及进一步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AGDT);ARDS 的肺复张的临床应用;应激状态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支气管肺泡灌洗;经皮内窥镜胃造瘘术;颅脑损伤的颅内压监测及亚低温治疗等以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综合治疗等。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专业导师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专业导师导读:在临床医学专业求学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尤为重要。
专业导师的引导和帮助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如何选择和借助专业导师,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第一部分:导师的重要性临床医学专业是具有较高难度和复杂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常常面临困惑和挑战。
而专业导师的存在可以为学生指引方向,提供专业知识和经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
第二部分:选择合适的导师2.1 寻找共同研究兴趣的导师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兴趣相符的导师是十分关键的。
共同的研究兴趣能够促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参与到相关的研究项目中。
2.2 考虑导师的经验和声誉导师的经验和声誉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影响。
有经验的导师能够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在学术上获得更高的成就,并为学生引荐相关机会。
同时,导师的声誉也会在学术界和医学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部分: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3.1 主动表达对导师的兴趣和尊敬学生在选择导师后,应主动表达对导师的兴趣和尊敬之情。
这可以通过参加导师的研讨会、课程以及主动请教问题等方式来体现,以显示对导师的重视和学习的投入。
3.2 积极参与研究项目和实习积极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和实习是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术潜力和工作能力,同时也能学习和实践导师所教授的专业技能。
第四部分:导师的职业指导4.1 职业规划和目标设定导师在学生职业规划和目标设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和不同领域的就业机会,同时提供相关建议和引导,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4.2 推荐合适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目标推荐合适的培训和实习机会。
这些机会包括临床实习、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都能为学生提供增加实践经验、扩展人脉关系、提升专业能力的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中医骨伤科学(100508)该学科是我校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1994年本学科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人员。
199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医疗建设单位,2005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现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重点专科。
专业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系列研究;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导师组成员:刘庆思、冯新送、韩清民、牛维(以上为博导),林一峰、方坚、黄宏兴、罗毅文、蔡桦、王炳南、邵敏、李钊、魏合伟(以上为硕导)。
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0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3名,讲师、主治医师、主管技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博士后1人),具有硕士学位12名,是一支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伍。
研究成果: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常年坚持“立足于中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融合了现代骨科的最新成就,“专一化”地培育和打造中医骨伤科专科“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目前已形成了中医骨伤科专科优势,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现拥有病床150张,医疗设备先进,能开展各种类型的手术,在骨伤科学科的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其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
其中“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
在长期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过程中,系统运用中医“肾主骨”、“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等基础理论,将中医的“平衡观”、“辨症观”、“整体观”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了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为“多因多果”、“多虛多瘀”、“多脏器多系统”,提出了“补肾、健脾、活血”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原则,并以此遣方用药,研究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药---骨康,现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研究批文,并成功转让,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本研究方向已获得中澳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新药研究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近100余项科研立项资助。
“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分别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举办国家中医管理局继续教育学习班四期。
作为本学科另一研究方向的“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亦是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5年开展对骨关节炎的防治系列研究以来,重点关注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该病种的中医外治机理及中药外用制剂亦有较深的研究。
主持的省级课题有“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研究”、“关节炎痛定对膝关节骨内高压和血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和“骨性关节炎中药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等5项。
特别着眼于退行性骨关节炎的防治研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补肾活血法结合理伤手法对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绝经后骨关节炎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系统研究了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的资助。
共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
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方向以骨伤疑难病症及其相关基础研究作为主攻课题,在骨折愈合、创伤的修复和重建等方面,形成富有特色而稳定的研究方向。
导师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骨伤科创伤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倡“无创或微创”的治疗技术,应用“动态观念”恢复功能,以“开放兼容,融会新知”的发展眼光,解决本学科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目前本研究方向已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卫生厅、广东省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立项资助。
《骨折愈合促进剂的研究》荣获2002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三等奖。
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导师组常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肿瘤和骨病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
发表有《中药联合改良VA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造血系统的影响》等专业研究论文30余篇。
研究生主要课程:除按要求必修政治(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外,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设实验动物学、免疫学、放射学、DME、现代病理技术、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医学计算机、药理实验课、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根据研究方向设中医伤科学、中医骨病学、生物力学、矫形外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等课程,专业课为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研究生情况:招生范围涉及港澳台及境外学生。
从199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32人,博士后2人,其中境外生4人,港台生7人。
已取得博士学位24人,硕士学位44人。
刘庆思教授刘庆思,男,广东省兴宁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主任。
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院长、广州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广东老教授协会中医药学专家委员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顾问、广东省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评审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症杂志副主编。
刘教授40多年来一直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防治骨质疏松症、腰腿痛、创伤骨折、老年骨病、骨质增生、颈椎病等骨伤科病症。
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及学术继承人60余名、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60多篇。
主持中澳政府间合作科研项目“植物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药效与机理的研究”和国家新药研究基金项目等各级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科研课题20多项。
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第三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学科成就奖”。
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做出了较大贡献。
冯新送教授冯新送,男,广东省惠东县人。
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大学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教学、科研、医疗、行政管理34年。
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助教、讲师、总务处副处长、广东省卫生厅中医处副处长、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第二省中医院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炎黄保健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冯教授擅长中医骨伤科,对中医骨伤科教学和临床有较深的造诣。
尤其对中医骨伤科创伤性骨折、腰腿痛、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脑外伤有独特疗效。
他善于继前人的经验,在中医骨伤学术上强调活血化瘀、补肾壮骨,对古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有特别的研究。
能灵活运用古方治疗骨伤科的各种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为学校学位委员会主席,博士研究生导师,他积极培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已毕业的博士生3人,硕士生13人,在读研究生14人,其中博士生4人,硕士生10人。
冯教授主要著作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预防医学》、《广东省中医骨病手册》、《现代按摩疗法》、《儿童多动症》等14部。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9篇。
主持研究课题有2项,参与研究课题有4项。
近年来多次出席中医药国际会议,曾参加朝鲜第十五次医学大会,日本岛根汉方医学研讨会,日本东京国际仲景医学讨论会,美国全美骨科学术会议以及马来西亚传统医学讨论会等。
韩清民主任医师韩清民,男,1963年6月出生,河南新乡市人。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就读于河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
从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对骨科创伤、显微外科、颈肩腰腿痛、骨性关节炎等有较丰富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
近年来主要关注膝关节损伤和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骨伤科疾病中医外治机理以及骨伤科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
主持的省级课题有“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研究”、“关节炎痛定对膝关节骨内高压和血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和“骨性关节炎中药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等5项。
近几年发表在国家、省级杂志上的论文有10篇。
牛维主任医师牛维,男,安徽合肥市人。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骨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就读于安徽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
从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长期从事于中西医结合骨关节创伤、骨关节病的临床科研工作。
对于复杂骨关节损伤、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下腰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进修关节、脊柱外科,并作为首批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进行定向培养。
并担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损伤修复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股骨头坏死防治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老年病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罕少疾病杂志》特约编委等。
目前主要研究髋、膝关节疾病,骨盆损伤、下腰痛疾病防治及理伤手法防治骨关节病的现代研究,特别着眼于退行性骨关节炎的防治研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补肾活血法结合理伤手法对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绝经后骨关节炎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系统研究了补肾活血法结合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的大力资助,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