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近代历史的合肥名人家族
最后的大家闺秀--合肥张家四姐妹
最后的大家闺秀--合肥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傅汉思,合肥张家的四女四婿,不知让多少人羡煞。
因着叶圣陶的一句盛赞,“张家四兰”声名远播,张家的儿子却被人忽略了不少。
然而细细考究,张家姊妹固然才学超群,张家兄弟同样出类拔萃,在音乐艺术、自然科学、教育等领域颇有成就。
从晚清重臣张树声,到乐益女中校主张冀牖,再到创办了家庭杂志《水》的“和”字辈张家姐弟,张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思潮的汇集交融之地。
张家众人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则无不折射着二十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
1946年7月上海聚会。
前排左起:周晓平(张允和、周有光之子)、沈龙朱(张兆和、沈从文之长子)、沈虎雏(张兆和、沈从文之次子);二排左起: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三排左起:顾志成(张元和丈夫,又名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后排左起: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
张家四姐妹最后的大家闺秀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家孩子齐聚上海大团圆,张家四姐妹的合影成为经典。
前右为大姐元和,前左为二姐允和,后右为三姐兆和,后左为四姐充和。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合肥张家四姐妹(祖籍、出生合肥,后搬家到上海,定居在苏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程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
张树声塑像,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一派儒雅之风。
张家四姐妹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清史稿》有传。
张树声兄弟九人,排行老大,皆为淮军将领,靠和太平军作战发迹,最终成为和李鸿章一样的大家族。
虽说祖上为旧式官僚,到了张家四姐妹这一代,已家道中落。
20世纪30年代,张冀牖(左)创办乐益女中时访问蔡元培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
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牖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举家迁到苏州。
张冀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
乐益女中是新式学校,学生都剪短发,还开运动会,演话剧。
安徽近现代名人
近现代名人(1823-1901):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进士,洋务派领袖。
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编练淮军,在他主持下,淮军逐步实现了近代化,先后镇压了太平军、捻军,最后成为清政府国防军主力。
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为两江总督,1867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领袖。
自60年代开始,先后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企业,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建立北洋海军。
有《李文忠公全集》。
(1836-1895):清庐江人,字雨亭,海军提督。
参加淮军后随从刘铭传镇压太平军、捻军,升任参将,1874年李鸿章筹办海军,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买军舰。
归国后即统领北洋水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
(1836-1895):肥西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淮军名将,抗法英雄,台湾首任巡抚。
1854年为对抗太平军在乡办团练,1862年编为李鸿章淮军,开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升参将,所部号“铭军,为淮军主力之一,1864的以功升至直隶提督。
1884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八个月,取得胜利。
1885年台湾设省,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湾修铁路、开煤矿及新式学堂,筹划加强军事防务,对开发台湾多有贡献。
著有《刘壮肃公奏议》等。
(1861-1919):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人,铁路工程师。
近代史人物传记400字
近代史人物传记400字
李鸿章:安徽合肥市肥东人,老家在今合肥市肥东磨店乡群治行政村调堂部。
其祖上本姓许,系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砾坝迁来合肥,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无后,将许光照(迎溪)之四子许慎所过继为子名李慎所。
这样,李心庄为始祖,李慎所为一世祖,至李鸿章为八世矣。
许姓谱中的“命名宇派”为“福云庆胜,伯积善发,光祥诗礼,艳朝志士,传永远昌,才高嘉宇,显德立美,名扬孝友,开承裕英,梁必茂芳。
”李氏先世光谱,亦未定字辈。
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首次纂修《合肥李氏宗谱》,始定字辈“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四修宗谱时,合肥李氏又续增十六字辈“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
李鸿章父李文安之“文”,系辈分“规范化”后的首辈,李鸿章兄弟按命名字派系“章”辈,置姓名的第三字。
李文安系道光甲午科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戊戌科会试第一百十二名进士,殿试三甲,他的六个儿子:瀚章、鸿章、鹤章、蕴章、风章、昭庆,走的都是读书做官之路。
历史名人李鸿章父亲是何人
历史名人李鸿章父亲是何人李鸿章父亲李鸿章是清朝的忠臣,在我国的历史资料当中,也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记载李鸿章的生平事迹。
但是,历史上对于李鸿章的父亲的记载却非常的少。
李文安画像李鸿章的父亲名字叫做李文安,出生于1801年,字式和,号玉川,是安徽合肥人士。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家中所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是李文安读书非常的刻苦,由于李文安的身体十分虚弱,从而导致李文安在学习上面赶不上别人。
别人家的小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了,但是李文安在8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13岁的时候还勉强读完四书。
1834年,李文安参加了考试,排名仅仅在第九十六名。
而在1938年,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时成为了道光年间的进士,在殿试当中位列前三甲随后与林则徐的儿子林汝舟一同成为官员,在刑部工作。
在1841年,李文安成为了一名考官,开始监考会试。
之后又成为了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最终成为了记名御史。
官阶不断的上升,也使得李文安比其他的读书子弟更早接触的清朝的官场,并且更为顺利。
李文安是李氏家族当中,唯一一个成为进士的人,因此,李文安一直都是李氏家族的骄傲。
也正式因为如此,李文安对于李鸿章的要求也更高。
李鸿章在读书期间,李文安不断的催促李鸿章发奋刻苦。
此外,还教给了李鸿章很多的做人之道。
李鸿章夫人李鸿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名臣,他年少时跟随曾国藩学习,后来他入仕以来有很多作为,努力与列强做斗争,所以他是慈禧太后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对于李鸿章,人们除了对他自身感兴趣,对他的家庭也很感兴趣,尤其是李鸿章的夫人。
李鸿章夫人的照片李鸿章的第一任夫人是他初入仕途时迎娶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姓周,史称周氏。
周氏嫁给李鸿章同年,李鸿章考取了应顺天府的举人,夫妻二人很是和睦,可惜好景不长,咸丰十一年周氏就因病身亡。
周氏故去以后李鸿章续娶了赵小莲,赵氏是李鸿章所有夫人中声名最高的,传言这位赵氏夫人女生男相很旺夫,李鸿章迎娶赵氏过门后,仕途平坦步步高升,从办学堂到建水军李鸿章都是顺风顺水。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合肥李氏家族旧宅(李鸿章故居)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合肥李氏家族旧宅(李鸿章故居)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10月21日中午我自合肥郊区的三国新城遗址返城,在刘鸿盛匆匆吃了顿饭后,即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李鸿章故居。
由于周一博物馆不开门,李鸿章故居就是市区内我唯一可以参观的国保单位了。
图1:合肥淮河路-李鸿章故居正门淮河路,是合肥最著名、最繁华的商业街,即便是周一,路上行人仍然川流不息。
“李府”位于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由于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鼎鼎大名,来此参观的游人也是络绎不绝。
其实呢,李鸿章的祖宅原在合肥东边的磨店,在太平军攻陷庐州时被毁了,后来李氏兄弟的身份水涨船高,便在合肥城中豪购房产。
据说当年李家的深宅大院占了半条街,不过风水轮流转,现在只剩下一个小小的“L”型。
以至于我初来乍到时,还觉得李中堂家过得挺简朴嘛,回来查资料这才知道,好家伙,原来现存的只是鼎盛时的不到十二分之一……图2:李鸿章故居平面图图3:中厅-福寿堂即便是现在剩下的这几进院落,在二十多年前也险些不保。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淮河路中段旧城改造项目,本已将李府(当时只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拆除范围,结果引发热议,围绕着拆与保的问题,扯了得有一年皮。
最终还是时任省长傅锡寿拍板,给保了下来,这才有了后来升格为省保、国保的事。
然这处宅子究竟建于哪年,似乎也没人能说得清楚,多是以清末或光绪年间含糊带过。
如果细究起来,李鸿章本人在这里住过多久,甚至住没住过,都是个问题,而国保项最终定名为“李氏家族旧宅”,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图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如今“残存”的李府作为李鸿章陈列馆,已经没有一丝烟火气息。
李府的几间屋子分别布置为李鸿章生平展、墨宝展、李鸿章与招商局、淮军与近代国防几个专题展馆。
建筑格局上虽然乏善可陈,但布展搞得还是有声有色,如果静下心来看,当可对李鸿章的生平有一个基本认识,其中也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我咔咔翻拍了不少。
安徽近代名人
革命后期
文学成就
经历了政治上的跌 宕起伏,陈独秀晚 年自南京出狱后, 他谢绝了高官厚禄 的邀诱,蛰居四川 江津,在贫病交迫 中埋头于作书写诗 和文字学研究。
代表作品:《独秀文 存》、《陈独秀文章 选编》、《题西乡南 洲游猎图》等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 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 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 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总评
以上简介了几位安徽的近代名人,概述不全请 大家见谅。安徽是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地域, 更多的就请大家去探索,去发现了。。。
李鸿章六 岁就进入 家馆棣华 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 慧,先后 拜堂伯李 仿仙和合 肥名士徐 子苓为师, 攻读经史, 打下扎实 的学问功 底。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 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 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 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 约》等。
所谓一个表率,是说他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 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 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 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 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 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 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 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 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合肥张家四姐妹的百年家族传奇
合肥张家四姐妹的百年家族传奇-学校党建论文合肥张家四姐妹的百年家族传奇钟何/文20世纪的中国,没有任何亲姐妹能像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一样,近距离地接近中国的权力巅峰。
同样,恐怕也没有任何同胞姐妹能如张家四姐妹一样,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历久弥新的美谈。
她们就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张冀牖:立志为民办学张冀牖(1889-1938 年),原名英麟,安徽合肥人,1918 年由上海迁居苏州。
他祖父是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的清代著名淮军将领张树声,作为名人之后,张冀牖接受了不少新思想,深知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便于1921年变卖部分家产,独资创办了乐益女中。
学校定名“乐益”,是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强调自己的办学是“以适应社会之需要,而为求高等教育之阶梯”。
张冀牖膝下的10 个子女,全部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他同时是著名昆曲名家顾传玠、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和跨国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的丈人,张家四姐妹之说更是名动一时。
1923 年,位于皇废(府)基南面的新校园建好后,位于憩桥巷的乐益女中便正式搬了过去。
新校园购置了理化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教学设备,有着中式花园、西式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施、宽敞的风雨操场,还有供学生课间休息的凉亭,亭子周围遍植白梅和绿柳。
张冀牖经常同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相伯、吴研因等交往,虚心请教,并聘请张一麐、吴研因、施仁夫、王季玉、龚赓禹、杨达权、周勋成等苏州知名人士担任校董,聘请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人士主持校务、担任教师。
1925 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苏州各界纷纷声援。
张冀牖支持乐益女中师生广泛开展宣传募捐活动,除在街头募捐外,还在学校设台演戏3天。
他让子女一起参加演出,还请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戏剧界名人于伶前来指导和帮助。
演出的费用均由张冀牖负担,募捐所得悉数送往上海支援罢工工人。
据当时《申报》记载苏州援助上海工人罢工的活动情况称:“组织募捐乐益女中成绩最优。
一周策划丨合肥张树声家族影像
一周策划丨合肥张树声家族影像编者按: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从祖辈张树声开始,一直到张家四姐妹,这个传奇整整延续了四五代人,绵延了一个世纪。
张树声、张冀牖、张家四姐妹,只是这个家族中最耳熟能详的人物。
实际上,张家的儿孙个个不弱,比如,张家四姐妹同胞的六个兄弟,也都是人中翘楚,在各自的生活和事业中出类拔萃,留下了很多佳话。
张家几代人,可以说就是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
张树声的忠勇、沉稳和开放,从秀才一步步奋斗,直至官至直隶总督,可谓是那个年代的励志典型,这其中有历史的机遇,有个人潜力的发挥,更与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张树声的长孙张冀牖,作为一个处于新旧时代的贵公子,却带着上百口人的大家族,离开安乐窝合肥,迁徙上海,他后来的卖田兴办新学,支持新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保留等等行动证明,他的迁徙是富有远见的,也是一次大胆的革命性行为。
这为他的十个孩子的成长,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是为一批批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基础,这务实的风气也是张家文化的一种呈现。
而张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不仅熟谙昆曲、文学、书法、诗词,更富有新思想、新主张,她们被誉为最后的大家闺秀。
她们自身的婚姻也都是新式的,自由的,是开放家庭文化的一种见证。
张家六兄弟,包括“最后的守井人”张寰和,也都走了各自喜欢的道路,各有事业。
虽然他们的光辉被四个姐姐有所遮掩,但他们本身就是如水的性格,低调、缄默。
在我们看来,也是再自然不过。
本期策划,我们特地遴选了张家几十年间留存下来的部分珍贵照片,其中又以张家自上海移居苏州后的照片为主,通过泛黄的旧影像,沿着合肥龙门巷到苏州九如巷的轨迹,来对这个传奇家族的过去做一粗略了解。
名将之后,书香门弟,教育兴国,文采风流。
合肥张氏家族,斯文在矣。
扬州大小姐远嫁合肥张家张冀牖先生(上图)张冀牖的原配夫人陆英,出身扬州盐官之家。
(上图)张冀牖与六个儿子合影(上图)张冀牖与蔡元培在上海合影(上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允和(左)与大姐张元和在苏州九如巷家中合影(上图)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家孩子齐聚上海大团圆。
安徽近现代名人
近现代名人(1823-1901):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进士,洋务派领袖。
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编练淮军,在他主持下,淮军逐步实现了近代化,先后镇压了太平军、捻军,最后成为清政府国防军主力。
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为两江总督,1867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领袖。
自60年代开始,先后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企业,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建立北洋海军。
有《李文忠公全集》。
(1836-1895):清庐江人,字雨亭,海军提督。
参加淮军后随从刘铭传镇压太平军、捻军,升任参将,1874年李鸿章筹办海军,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买军舰。
归国后即统领北洋水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
(1836-1895):肥西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淮军名将,抗法英雄,台湾首任巡抚。
1854年为对抗太平军在乡办团练,1862年编为李鸿章淮军,开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升参将,所部号“铭军,为淮军主力之一,1864的以功升至直隶提督。
1884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八个月,取得胜利。
1885年台湾设省,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湾修铁路、开煤矿及新式学堂,筹划加强军事防务,对开发台湾多有贡献。
著有《刘壮肃公奏议》等。
(1861-1919):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人,铁路工程师。
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5-1909年以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修建滦河大桥,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1912年发起组织中华工程师会,任会长。
李鸿章故居:合肥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陈列着晚清时期文物
李鸿章故居:合肥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陈列着晚清时期文物李鸿章的故居在安徽省的合肥市,他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军政大臣,在历史上声明很高,他居住过的地方,建筑风格很显然就是当地居民的建筑风格,一贯的江淮地区特色。
从布局上来说是公正严谨的,梁上都雕刻着很精美的画面,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有色彩。
整个故居的占地面积巨大,有两千平方米,在当地算是最大的一个名人故居,不过也可以理解在,毕竟是当代的忠臣,而居住的府邸,更是彰显身份的地方。
知道1998年,这里才会列为了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为游客们带来更多的直观舒适的体验氛围。
走进李鸿章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他生前的展现,用大量真实的图片记录着,他辉煌且传奇的一生,在少年时期就早早的科举等榜,在青壮年时期,立刻投身军事,为国家的边防立下汗马功劳,到晚年又开始了洋务运动,无疑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变化莫测的。
在中厅里基本上是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为的就是让游客们更直观的了解,李鸿章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接待客人时候的一个生活状况,也从这些展览中了解,独特的建筑形式,对于以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大厅的东边是近代历史的展览以及深受李鸿章影响的淮系集团,在晚清时期,这个集团觉得是称得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组织了,无论是对于当代军事上还有经济方面,都是起到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国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享堂,是李家的后人为了纪念李鸿章而修建的地方,就在墓地旁边,现在这里也是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在墓地上建筑的房屋等场所,都是享堂的总称呼,占地面积也不小,达到了上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总共有三千平方米。
在我国的境内,保存来说相对完好,主要分为了三大区域,是一个三进出,两个四合院。
而在整个布局中,西面就是家属的墓地了。
在这里还有一些旧物的陈列,也是为了让游客们更能贴近的了解,近代历史上百姓的生活方式。
虽然说李鸿章的故居在此地,但他们的祖先并不是生活在此的当地人,他们是从江西搬迁到此的,李氏家族是从李鸿章这一代开始发迹,他在家族中是排行老二的,其他的五个手足,也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
合肥张家:满门芬芳,一脉风雅
合肥张家:满门芬芳,一脉风雅作者:朱云乔来源:《同舟共进》2021年第11期提起民国的大家族,许多人对“宋氏三姐妹”可能比较熟悉。
然而,在当年,文化界里最有名的却是教育家张武龄的四个女儿。
秦瘦鸥先生曾评说“张氏四兰,名闻兰苑”,足见她们在当时的影响力。
张家四姐妹平和温润、知书达理,昆曲、书法、丹青、诗词无一不精,被世人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娶到她们的四位幸运儿更是学贯中西、出类拔萃。
不仅如此,除四姐妹外,张氏家族的六个儿子也是相貌出众,品学兼佳,各有建树。
在这些儿女身后,不得不提他们的父亲张武龄,正是得益于这位民国教育家开明的家风和对教育的透彻理解,才造就了民国历史上这十位英才。
四姐妹中,比较特殊的是张充和。
充和出生于上海,因为母亲陆英拉扯四个孩子过于疲惫,叔婆识修很心疼,便把最小的充和过继来自己照顾。
所以在八个月大时,张充和就被抱回了合肥。
虽然离开了母亲,但得到了叔祖母更多的爱护和教养,这也使得她在幼年时就吸收了两大家族的门风和传承。
在张充和的幼年教育中,叔祖母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叔祖母法名“识修”,出身于官宦世家,伯父是李鸿章,她奉父母之命嫁到了合肥张家,识修的丈夫是張树声的次子张华轸,即张充和父亲的二叔。
识修唯一的女儿和外孙相继离世后,她逐渐看破尘世,生活重心转向一心一意的修行,除了虔诚的信仰外,她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充和身上。
识修为张充和请的私塾老师,均是颇具知名度的老师。
但是,对于名师是否胜任良师之名,识修并不盲从,她有着自己清晰的考核标准。
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亲自考查充和的学习情况,如果结果令她满意,那么请的教书先生便是合格的。
张充和不到六岁,就能将《千字文》和《三字经》倒背如流,早上8点到下午5点,她都和先生一起在书房里。
读书之外的时光,是和叔祖母一同度过的,充和熟悉这样清简而有规律的生活——每天晚上8点就寝,次日早上3点起床,在仆人为她梳洗的时间里,会轻声背诵钟爱的诗词或是佛经。
余英时曾言,张充和之所以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所不能”的境界,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谈起。
安徽名人
李鸿章(1823~1901)合肥人,清末淮军首领,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洋务派领袖。
曾镇压过太平军,代表清廷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但他领导洋务运动,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对引进西方科技,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吴汝纶(1840~1903)桐城人,举办洋务,多有政绩。
主张开发民智,经世致用,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创办桐城中学堂,除延请国内知名学者任教外,还聘国外学者教授数理化新学课程。
詹天佑(1861~1919)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11岁考入留美幼童预备班,赴美国留学铁路工程专业,回国后受聘修筑铁路,为中国首任铁路工程师,曾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等。
黄宾虹(1865~1955)歙县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与齐白石南北辉映,称“北齐南黄”。
也作花鸟草虫,奇倔有致。
能诗文、书法,兼治金石文字、篆刻之学,精鉴赏,画论画史尤见解精辟。
周学熙(1866~1947)东至人,曾倡设中国实业等银行,开办华新纱厂等企业,是民国初期北方财政、实业界的著名代表。
柏文蔚(1876~1947)寿县人,早年即求民主治国之道,又与赵声等组织“强国会”,与陈独秀等成立“岳王会”,后入同盟会。
武昌起义爆发后,即返南京联络新军起义。
南京光复后,任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北伐联军总指挥。
南北议和后奉命入皖促成统一,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
1913年6月被袁世凯解职,7月宣布安徽独立,参加讨袁。
吴樾(1878~1905)桐城人,1901年加入兴中会,为反清志士。
1905年闻清政府预备立宪,将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于是潜入京城桐城会馆,登上五大臣乘坐的火车准备行刺,因车身震动,炸弹引发,不幸牺牲。
汪孟邹(1878~1953)绩溪人,1903年在芜湖创办安徽省第一家书店———科学图书社,传播新文化书刊,承印和发行陈独秀的《安徽俗话报》,民国后,在上海创办了进步的亚东图书馆,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
李鸿章
•
3 让俄使者陪同过年
•
某年岁末,俄国使者请求拜见李鸿章,李鸿章同意第二天接见。李鸿章手下人说:“明天就是除夕了,难道您不准备过年吗?怎么还有空见俄 国人呢?”李鸿章不动声色地说道:“虽然说是过年,我的家人也不在我身边,我一个人怪无聊的。不如明天把俄国人耍笑一番,就当是他们来陪 我过年了。对了,明天你们都不用参加,我一个人就够用了。”
洋务运动失败与李鸿章
• 李鸿章不敢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由他的阶级属性决定),他试图 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 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 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的阻力。
•
李鸿章的个人局限性,他是一个封建官僚,身上的官僚习气是很 难去除的。这决定了李鸿章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 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压制工人的生产积极 性,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例如舰炮炮弹的铜箍,质量不达标,战 斗中需用锉刀打磨,方可装填。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使用过这种在 炮弹,深受其害。还有,后期李鸿章为谋私利,贪污了洋务企业的数 百万两白银。因此,民间又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人间荒” 这样的说法。
•
•
湘军幕僚
• 1853年(咸丰三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 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 防剿事宜。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 于和州裕溪口。 1856年(咸丰6年)9月,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 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1858年(咸丰8年)12月赴江西建昌,入 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 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 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 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 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 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 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 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一战,一败涂地。1860年 (咸丰十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 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影响近代历史的合肥名人家族
影响近代历史的合肥名人家族戴健“籍贯代名”是旧时往来对话和文字(包括电报)中常见的修辞和指代方法,即不直称其名而以籍贯代之。
但须具备两点,一为所指人物要相当出类拔萃,一为同时期同地无人能出其上。
合肥自有清以来,享有籍贯代名“殊荣”的大约仅三人:首推龚鼎孳,如其死后陈维崧写有采桑子《哭合肥》词,李鸿章也曾赞扬这位同乡先贤“文采物望,当非崑山、新城所能及也”(按以江苏崑山指代顾炎武,以山东新城指代王士祯)。
次推李鸿章,如其死后梁启超赶写传记,序言有“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又推段祺瑞,如孙中山死后李烈钧曾撰文“回忆辛亥建国,中山倡之,而合肥和之;马厂起义,则合肥倡之,而中山和之”——说的是孙中山民国建元和段祺瑞马厂讨逆。
巧的是,这三位“合肥”,祖籍都是“江西瓦家坝”!合肥地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自认为是“原住民”的人相互聊起“祖上是哪儿人”的话题,会不约而同地答“江西瓦家坝”(合肥话把“家”读类似jī音)。
那么,是否真有“瓦家坝”地名?它在何处?它能容得下那么多合肥人的祖先吗?瓦家坝的后人在合肥怎样创立家业繁衍生息进而卓然有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这些就是本期《安徽人文讲坛》的主要内容。
江西瓦家坝,合肥地区多数先民的“根”1985年,我参与筹备《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编写《刘铭传年表》时,遇到一个问题:合肥《刘氏宗谱》载:“始祖赛公,江西进贤县紫溪村人也。
明初迁肥西小河畈……”而刘家后人世代口传“来自江西瓦家坝”。
那么这两个地方是不是同一处?若不是哪一个是正确的?联系到对龚鼎孳、李鸿章、段祺瑞祖籍的考证,我随后利用出差机会到江西进贤进而沿鄱阳湖周边进行探访,并在一些故纸资料堆里苦苦追寻。
渐渐地,“江西瓦家坝”浮出水面,元末明初时,它叫“瓦屑坝”。
江西省会南昌东北100公里开外的波阳县,县城叫鄱阳镇,历史上曾是饶州的州府。
出县城往西不远处就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鄱阳湖。
合肥四姐妹在1949
合肥四姐妹在1949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张氏四姐妹,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的四个女儿。
张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苏州。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元和抗日战争结束后,有一阵短暂的狂欢。
元和与兄弟姊妹重逢,弟妹们在她家打地铺,住了几个星期,弥补这6年来的分离,然后他们各奔前程。
此后几年中国再次陷入动荡: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内战。
1949年初,实业家严惠宇派顾传,(元和的丈夫)去海门调查地产状况。
顾传,到海门后住在季方家。
季方是凌海霞(元和的老师)的亲戚,也是当地的军政要人。
1940年共产党新四军进入海门一带,季方组织的抗日农民武装和他们联合,接受了共产党领导。
从他那里,顾传,了解到共产党军队的纪律,以及那个政权的规范和理论。
回家后,他告诉元和他们必须去台湾,哪怕她不去,他也要一个人走。
即使到现在,元和仍不明白为什么丈夫那么坚决要走。
顾传,只有几天时间用于准备行装。
上海卫戍司令是他的朋友,为他们全家找来了船票,每张一两金子。
顾传,买了六张票,带着妻子、儿子、母亲等人一同起程。
他们的女儿顾珏仍然留在苏州和凌海霞一起。
元和搭乘的船在5月18日离开上海。
直到31年后,元和才见到女儿,其时顾传,和,海霞都已去世。
元和的遗憾全与丈夫有关。
迁往台湾后,顾传,也想自己干出一番事业。
但他在台湾却屡屡碰壁,诸事不顺,欠了许多债。
戏曲界人士去找他,希望他能够帮助他们在台湾复兴昆剧,但顾传,一心只想开一个蘑菇种植场,或者是自创品牌啤酒。
顾传,再也不曾登台演出。
元和说,没人能劝得动他。
有时在家里,他还会唱戏,扮演的多是悲剧英雄,听众只有元和一人。
1966年初,顾传,患上肝炎。
同年4月,他与世长辞。
丈夫去世后,元和再次在票友演出中上场。
有一次,她出演《长生殿?埋玉》中的唐明皇,戏中皇帝被迫让自己的爱妃杨玉环自尽。
解读合肥名人轶事
解读合肥名人轶事
民国己已年(1929年),李鸿章家族后裔李家孚著《合肥诗话》
李家孚,字子渊,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于合肥。
其家族系著名的合肥李氏,高祖李文安,伯曾祖李鸿章。
祖父李经钰,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官河南候补道。
自道光以后近百年的时间里,李氏家族显赫一时,官运、财运亨通。
清亡以后,李家显赫的声势随之式微。
李家孚自幼随父李伯琦颠波天津、合肥、苏州之间。
李家孚自幼聪颖笃学,“诗文词斐然可观”。
少年时代,即开始搜集乡邦诗歌。
民国13年(1924年),合肥初创报社,李家孚撰《庐阳诗话》,刊于报端。
后因一郡辽广,不易征选,改著《合肥诗话》。
又撰其族人诗话,名《李氏诗话》。
民国16年,李家孚大约因为人生苦短,性格内向,忧患自缚,加上体弱多病,长年郁郁,最后发展到不堪承受仰药而亡,走完了他的短暂人生旅程,时年方19岁。
长吉不寿,闻者伤之。
民国17年,其父李伯琦将李家孚的《合肥诗话》遗稿分为2卷,今《李氏诗话》1卷,形成3卷,增添目录,以便查检,统以《合肥诗话》名之刊印。
由于《合肥诗话》收录了明清以后,即自龚鼎孳、李
天馥之后,合肥以诗名家者生平大概以及诗美趣尚,足补合肥作家的史料之缺,而成为合肥重要历史文献之一。
(资料来源:《皖人诗话八种》,黄山书社,1995年。
)。
从合肥走出的“同盟会”三兄妹
从合肥走出的“同盟会”三兄妹□李亦彬筱铖同盟会成立不到十天就加入说到吴炎世、吴弱男和吴亚男三兄妹,可能有人不太熟悉,但提到他们的祖父可是大名鼎鼎——庐江人、著名的淮军将领吴长庆。
据史料记载,吴长庆于咸丰十一年(1861)在家乡组建淮军,曾授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
光绪八年(1882),朝鲜内乱,清政府命令他率师东征平定了祸乱。
1884年他病逝后,光绪皇帝“诏优恤,谥武壮”,并拨专项资金为其修建祠堂。
今天在庐江还有为纪念他而建的“武壮公祠”。
虎门无犬子,吴氏三兄妹很早能够参加革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吴炎世是在1884年正月十五出生的。
其实吴炎世和吴弱男、吴亚男并不是亲兄妹。
吴弱男、吴亚男的父亲叫吴保初,而吴炎世是吴保初哥哥吴保德的儿子。
吴保初见吴炎世年少时就好文聪颖、外貌俊秀,没有儿子的吴保初就与哥哥商量,收他为嗣子。
1904年冬,吴炎世留学日本的法政大学,1905年8月底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反清革命。
而我们知道,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8月20日初创的。
也就是说吴炎世是在同盟会成立后不到十天就加入的,成为皖籍最早加入同盟会者之一。
据史料记载,吴炎世1906年秋从日本毕业回国后,1907年初春到韩国拜见其祖父吴长庆的专祠。
年底回国至天津,经举荐进入泗州杨士骧幕府。
杨士骧其时刚接任为直隶总督,他时时向吴炎世咨商宪政,并委吴炎世任宪政馆总办。
吴炎世遂隐身份,积极投身宪政运动。
由于当时宪政刚刚开启发端,事体繁重,吴炎世夜以继日,勤苦耐劳,进行草拟《宪政章程》等工作,不慎积劳成疾,在1908年就因病去世,年仅24岁。
作为同盟会早期会员,吴炎世的诗歌等作品中就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绪。
比如他在文章中说,“是时,疆圉日蹙,东遘日俄之警,西有英藏之争,君隐伤时屯,赋《遣闷》诗云:'日暮欲何之,孤愁不自持。
猗傩羡苌楚,无室复无知’。
”再比如他在《寒宵兀坐追忆伯兄伯毅怆然感赋》中说:“一窗灯影一天霜,谁识愁人坐夜长。
安徽近代名人及其生平
咸丰三年(1853) 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 率淮军攻陷苏州、 常州等地,和湘军 一起镇压了太平天 国。60年代,李鸿 章筹建新式军事工 业,开始从事标榜 “自强”的洋务事 业
.李鸿章从19世纪 70年代起,进一步 扩大洋务事业,因 标榜“自强”进而 “求富”,主要以 “官督商办”的形 式创办了一系列民 用企业。于光绪十 四年(1888)建成 北洋海军
事迹
成本—效益性
。。
简介及事迹
名人简介
有序性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安徽宣城泾县厚岸 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 典型特征 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事迹
成本—效益性
晚清时期
人物图片
杨文会
吴汝伦 李鸿章
简介及事迹
名人简介
文学成就
人物影响
(1840-1903),清桐城人,字 挚甫。同治进士授内阁中书,曾 师事曾国藩,又与李鸿章关系密 切 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并赴日考察学制,回国后创办桐 城中学堂,是桐城文派末期的代 表人物之一,一生大部分时间致 力于治学和教育事业上,对中西 文学采取兼蓄并用的态度,主张 讲洋务,搞教育救国
民国时期
人物图片
段祺瑞
陈独秀
王稼祥
简介及事迹
名人简介
有序性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 道老人,汉族,安徽合肥人生于1865年3月6日(同治 四年二月初九日)。 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4月 典型特征 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国务卿,1916年6月29日至 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 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国务院总理,1924年 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合肥李鸿章:一位宰相、统帅、领袖的起源
合肥李鸿章:一位宰相、统帅、领袖的起源李鸿章在这里出生,杨振宁在这里出生,这里也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所在地。
与安徽的一位作家、还有金庸先生的一位本家聊历史,说到山东是人口大省,文化底蕴深厚,但2000多年来却没有出过一个皇帝。
为什么?因为山东受儒家文化影响太深,讲忠厚信义,出的人物都是辅佐型的人物,宰相、将军、秘书。
当然这些人物也都是国之柱石,主政一方都很好,但当皇帝的确实没有一个。
比如山东来的北京分会长,在工作压力山大,忙得要死要活的情况下,笑起来仍有孩子般地憨厚和单纯,保持着赤子之心。
这个岁数,有这种笑容的人不多了。
当然,山东也出国花啊,出国花,比如菏泽牡丹。
回归正题,回到安徽,回到合肥。
合肥也是个出宰相的地方,比如著名的李合肥,合肥李鸿章。
李鸿章,一位宰相、统帅、领袖,就是从合肥起源。
李鸿章旧居,是在繁华商业区淮海步行街的闹市里,核心地带。
上面图片两边的对联,是李鸿章自撰自书的名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上面这门口的对联,尤其有意思: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一位宰相级的人物,也照样要受天下百官之气。
这会不会引发我们想起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憋屈?李鸿章强就强在,有超常的心理素质。
按现在的话说,情商极高。
这副对联被总结为李鸿章的“内春功”。
很有意义。
超级心灵鸡汤,比罗西写得还好。
写到这里有人问了,为什么老写李鸿章?这不就一卖国贼吗?很久以前有人讲,1949以后的不要写;不久前有人讲,1911以后的不要写;这段时间有人讲,1840以后的不要写。
所以关于李鸿章,不太好写。
那就不写了,谨展示合肥李鸿章旧居里的官方说明。
这个李鸿章旧居,是官方认可的,如下图:李鸿章旧居里对李鸿章的定位是怎样的呢?淮军统帅:参与了历次反侵略战争;洋务领袖:建立了中国近代的军工体系、民族产业。
收回民族利权,扶植民族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近代历史地合肥名人家族戴健“籍贯代名”是旧时往来对话和文字(包括电报)中常见地修辞和指代方法,即不直称其名而以籍贯代之.但须具备两点,一为所指人物要相当出类拔萃,一为同时期同地无人能出其上.合肥自有清以来,享有籍贯代名“殊荣”地大约仅三人:首推龚鼎孳,如其死后陈维崧写有采桑子《哭合肥》词,李鸿章也曾赞扬这位同乡先贤“文采物望,当非崑山、新城所能及也”(按以江苏崑山指代顾炎武,以山东新城指代王士祯).次推李鸿章,如其死后梁启超赶写传记,序言有“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又推段祺瑞,如孙中山死后李烈钧曾撰文“回忆辛亥建国,中山倡之,而合肥和之;马厂起义,则合肥倡之,而中山和之”——说地是孙中山民国建元和段祺瑞马厂讨逆.巧地是,这三位“合肥”,祖籍都是“江西瓦家坝”!合肥地区有一个奇怪地现象:许多自认为是“原住民”地人相互聊起“祖上是哪儿人”地话题,会不约而同地答“江西瓦家坝”(合肥话把“家”读类似ī音).那么,是否真有“瓦家坝”地名?它在何处?它能容得下那么多合肥人地祖先吗?瓦家坝地后人在合肥怎样创立家业繁衍生息进而卓然有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地?这些就是本期《安徽人文讲坛》地主要内容.江西瓦家坝,合肥地区多数先民地“根”年,我参与筹备《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编写《刘铭传年表》时,遇到一个问题:合肥《刘氏宗谱》载:“始祖赛公,江西进贤县紫溪村人也.明初迁肥西小河畈……”而刘家后人世代口传“来自江西瓦家坝”.那么这两个地方是不是同一处?若不是哪一个是正确地?联系到对龚鼎孳、李鸿章、段祺瑞祖籍地考证,我随后利用出差机会到江西进贤进而沿鄱阳湖周边进行探访,并在一些故纸资料堆里苦苦追寻.渐渐地,“江西瓦家坝”浮出水面,元末明初时,它叫“瓦屑坝”.江西省会南昌东北公里开外地波阳县,县城叫鄱阳镇,历史上曾是饶州地州府.出县城往西不远处就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地鄱阳湖.湖东有一个岛乡叫莲湖乡,莲湖乡有一个多人地村庄叫瓦燮坽.瓦燮坽在岛地最东端,实际上它距县城地直线距离不到公里,但村民们上县城要过轮渡绕行近公里.瓦燮坽地“坽”,《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均查不到,我还是在《康熙字典》里寻到了它,释文是:“《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瓦燮坽地“燮”,原来是“屑”.村中现存地《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瓦燮”就是“瓦屑”地雅称.至于为何瓦屑坝改成瓦燮坽,我们不妨从鄱阳湖地变迁来找原因.鄱阳湖地南部在元明时期处于扩展期,到清季才因泥沙淤积而逐渐缩小.当年地瓦屑坝是一个陆地上濒临鄱阳湖地水码头,有起着护岸作用地坝,这个货流和客流地集散地因此得名.后来瓦屑坝所在地莲湖地区都成了湖中之岛,坝因不再有存在地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重要地码头集镇渐渐衰落为岛边地小村镇改称为瓦燮坽了.朱元璋得天下后,从各地大量移民到他地家乡周边地区.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年南昌、抚州、饶州一带地外迁人口沿抚河、信江、昌江、乐安江(婺水)及其众多地支流顺流而下,在饶州城外地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穿过鄱阳湖北上,再顺长江而下,进入今天地江淮流域.对大部分移民来说,瓦屑坝只是一个集中出发地,还不是他们真正地故乡;对多数手提肩扛没什么文化地贫苦农民、渔民来说,客居他乡后,留给后代地记忆可能只是他们地出发地瓦屑坝了.如果移民地最初几代迅速诞生了文化人,例如龚鼎孳,他还能记住并自制闲章“临川二十七世孙”,而李鸿章先祖本姓许,合肥“槽坊许”宗谱即记载先祖由江西瓦家坝迁来,段祺瑞则世代相传祖籍江西饶州,当然也是自饶州府城边地瓦屑坝码头出发了.在合肥,“瓦屑坝”依方言逐渐读成“瓦家坝”.龚鼎孳家族,声名煊赫地“外交官世家”龚鼎孳(—年),字孝升号芝麓,中国文学史上地“江左三大家”之一(另两位是常熟钱谦益和太仓吴伟业).龚鼎孳在清初历任刑、兵、礼三部尚书,他与其弟龚鼎孠是合肥稻香楼主人.龚家在江西临川已历二十世,元末因陈友谅农民起义之“乱”展转迁合肥,“一世二世孤苦伶仃,三世四世渐有书生,五世出一高僧,六世车马盈门”,到七世孙龚鼎孳,“合肥龚”发展至顶峰.十二世孙龚照昕于年在刊刻费用“甚巨”而暂不能筹集齐之时,完成家谱地“手抄本”,直到年《合肥龚氏宗谱》正式付梓.此时龚照瑗“横空出世”,他在赴任驻英法意比公使前,不仅“捐资授梓”,还广邀名人做序,给龚家“壮门面”.家谱卷首各序分别由“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南皮张之万”撰、“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湘乡曾国荃”撰、“头品顶戴吏部右侍郎毓庆宫行走寿春孙家鼐”撰、“旧史官德清俞樾”撰、“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浙江学政南海潘衍桐”撰并书.龚照瑗地侄子龚心湛曾任英使馆参赞,后来做到国务总理.龚照瑗地儿子龚心钊年被任命为驻英属加拿大总领事.龚心湛地侄辈龚安庆年任驻伊尔库茨克总领事.龚安庆地侄辈龚镇洲曾被孙中山派往南洋诸国宣慰侨胞,筹集款项,他病故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联名电唁“有德有年,功在民国”.龚镇洲地两个女儿龚普生、龚澎新中国成立后一为外交部国际司司长、驻爱尔兰大使;一为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多年前一次会见外宾结束后地闲聊,毛泽东对龚澎说:“你们家革命派占了多数嘛!”李鸿章家族,晚清重臣之“一门三进士”查《合肥李氏宗谱》:“吾族李氏本出自许……”,许姓明代由江西迁合肥后,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无后,将许光照四子过继为子取名李慎所,直到李鸿章地前三代,他家还是“一介布衣”.年,李鸿章之父李文安岁进京会试得中进士,可谓“大器晚成”,但这彻底改变了李家以后地命运.年,李鸿章成为当年进士第名,他地哥哥李瀚章后来被清廷赐同进士出身,李家父子遂有“一门三进士”之称.李文安地官做地并不大,但他和曾国藩地“同年”(科考同科得中)关系确实影响了儿子.李鸿章投靠曾国藩后仕途顺利,从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外界普遍认为其“出将入相”,是洋务运动地领军人物,先后开办一大批近代军、民用工业.他所创立地淮军后来成为清朝地国防军,其兄李瀚章历任湖南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兄弟俩皆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地儿子中数李经方最有出息,曾任驻日公使和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地侄子中,李经羲民初当过国务总理.这个大家族中还有后人当过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和驻美大使,还有人如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树声家族,总督后代四姐妹出类拔萃张树声(—年),字振轩,淮军地第二号人物,曾任江苏巡抚、贵州巡抚、漕运总督、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为其父张荫谷撰写地墓表中有“先世著江西,明时……始迁安徽庐州合肥县……居周公山,山居大潜、紫蓬二山间”语.我在写此文时曾特地询问“张老圩”地后人,答曰:“我们老家在江西瓦家坝”.张树声地孙子张吉友于辛亥革命后“跑反”从合肥带出他地一群孩儿,后来个个出名.六男孩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上面都带“宝盖头”,寓意还是家里人;四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下面都有“两条腿”,寓意今后都要走出家门嫁人.果不然,张家六个弟弟地四个姐姐中,大姐元和地夫君是昆曲名角顾传玠,二姐允和地夫君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发明人周有光,三姐兆和地夫君是著名作家、文物鉴赏家沈从文,四姐充和地夫君是著名汉学家傅汉斯.其实,四姐妹皆是相貌出众,文采超群,且琴棋书画各有绝活.举一例,年春沈从文追兆和时,写信婉请允和代向父母求婚,好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性格泼辣地二姐只拍了一个字地电报回沈从文:“允”,既是署名,亦有家中已允意.又急又羞地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明白,再次来到电报局追加一电:“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那天值班地发电员恐怕至今也没弄清楚两姐妹发给同一人地“密电码”是什么意思.刘铭传家族,第一任巡抚牵系皖台亲情刘铭传(—年),字省三,年淮军初创时投李鸿章,建“铭”字营,累升直隶提督.刘铭传为合肥《刘氏宗谱》撰地《续修宗谱序》有“吾族自江右迁于肥西,历数十世五百余年”语.进贤和饶州相邻,实际上合肥刘家地先人是从瓦屑坝登船地,故刘家后人也说他们来自江西瓦家坝.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次年赶走入侵者,台湾建省后为首任巡抚.刘铭传抚台期间,整军备战,创办军工企业;通商惠工,拓展内外贸易;修筑铁路,发展近代交通;抚番理财,兴学罗织人才,为宝岛地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据初步统计,当年追随刘铭传去台地皖籍将士有上千人,其中刘氏家族近百人,如刘铭传侄孙刘朝祜,官至记名提督,年病故于台湾;刘朝带领一旅之兵驻宜兰开山抚番,遇袭而亡;刘铭传侄刘盛灿以军功保知县;刘盛干曾任台北机器局总办……天前,我在台北“二二八公园”瞻仰了刘铭传铜像,参观了铭传大学.在基隆、在台东、在台南,到处都有刘铭传地史迹遗存.台湾民众把刘铭传和郑成功、连横、丘逢甲并列,视为他们地先贤.段祺瑞家族,承淮军而启皖系北洋军阀段祺瑞地祖籍就在江西饶州,明中叶段家先落籍英山(今属湖北),再迁寿州,复转六安,后定居合肥西乡城西桥大陶岗(今属合肥市蜀山区).他地先祖是道道地地地瓦屑坝人.段祺瑞地父亲段佩早年随刘铭传在地方办团练,他在淮军中官至记名总兵.段祺瑞(—年),字芝泉,皖系北洋军阀首领.长期以来在一些人地印象中,好像他只是一介武夫,错也!他岁步行千里到威海投军,岁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旋被选派至德国柏林军校留学,岁从克鲁伯炮厂实习后归国,是正宗地“科班出身”.他参与编练北洋新军,当过保定军官学堂总办,连蒋介石也对他行弟子礼.清末民初,段祺瑞是中国政坛上一个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地显赫人物.他地“三造共和”有贡献也有非议,他六次执掌北京政府,既外争主权又大量举债有“卖国”之嫌.他曾经集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于一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是合肥人中官阶最高者,但一生不事敛财,在合肥无房无地.晚年不为日本人所利用做傀儡领袖,还是难能可贵地.在章士钊地力促下,段祺瑞于年迁葬北京万安公墓.段家后人如今在海内外有影响者亦有不少.合肥家族史,宝贵地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来自“江西瓦家坝”地合肥人祖先还有不少姓氏,如李宗仁为唐蓂庭家族撰地《五修唐氏宗谱序》中就有“唐氏始祖……由江西瓦砾坝迁于肥南”句,年前在合肥读中学、后移居美国地著名史学家唐德刚也说他地祖先来自瓦家坝.合肥地区地多数先民,包括周、王、吴、蒯、洪、倪、黄、费等姓,亦是如此.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家族史是宝贵地地方历史人文资源,研究他们地迁徙源流,研究他们到到达地后地创业史,他们地家谱上有哪些记载,他们在近现代史上发挥了怎样地作用,他们地后人为安徽和合肥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地发展有哪些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地.研究合肥家族史并不仅仅在“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和促进名人家族地后人对故乡地认同感,更重要地是对今人有所启迪,为“文化强市”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