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调查 合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张芸芸13秋学前教育本科学号:*************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
·城市由来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历史变革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地域文化合肥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文化特色:1)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 2)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3)合肥六谷祠,药王文化; 4)合肥赤阑桥,宋词文化;5)合肥白水坝,丽友文化; 6)合肥城隍庙,道教文化;7)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8)合肥道士岗,刑天文化; 9)合肥明教寺,佛教文化;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我选取了在我看来较为有知名度且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通过它们展现合肥特色。
·逍遥津与古教弩台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
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
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必争合肥。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
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淮南先为袁术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所有。
江南各地为孙权所有。
合肥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合肥历史文化调研报告合肥历史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淮河河谷南缘,素有“庐州”的别称。
合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合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合肥是南宋之后安徽省的省治所在地,也是名将庐陵卫的发源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肥逐渐发展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三、文化遗产1.长丰文庙长丰文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明代皇帝封赠合肥地方官员为贡院的场所。
文庙作为一所官方学府,在当时扮演着培养官员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2.庐山卫城址庐山卫城址位于合肥市南侧,是明朝末年的军事遗迹之一。
这个军事营地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为了防范由南方进攻的倭寇。
3.合肥蜀山书院合肥蜀山书院建于明清时期,是安徽省内规模最大的书院之一。
书院古建筑保存完好,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之一。
四、历史人物1.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合肥的骄傲。
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为合肥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贾宝玉贾宝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贾宝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为合肥的文化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历史文化的影响合肥的历史文化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历史文化是合肥宣传和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合肥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传承环境。
学府和书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也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
六、结论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丰文庙、庐山卫城址以及蜀山书院等历史遗迹,展示了合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合肥文化调研报告

合肥文化调研报告合肥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的文化状况,包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当地居民对文化的认同和参与程度。
通过此次调研,可以为合肥的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问卷涵盖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当地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对文化建设的期望等问题。
三、调研结果1.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合肥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其中,最为熟知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扇子和皮影,分别占据了35%和23%的比例。
而对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如汉服、茶艺和民间乐器等,了解程度较低。
2. 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参与过合肥的文化活动。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常见的文化活动类型包括戏曲演出、书画展览和民间艺术表演等。
3. 对文化建设的期望在问卷中,我们还询问了受访者对合肥文化建设的期望。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希望合肥能够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合肥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仍有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宣传,需要加强相关工作。
2. 合肥的文化活动参与度较高,居民对文化活动的认同和支持程度较高,但也有一些居民表示对文化活动的宣传不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3. 增加文化活动的举办频次、提升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以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合肥文化建设的关键。
五、建议基于上述调研结论,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扩大汉服、茶文化、民间乐器等的宣传和推广。
2. 增加文化活动的举办频次和层次,如举办更多书画展览、歌舞剧演出等文化活动,以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
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

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合肥的区域变迁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合肥历史区域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为合肥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内容1.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合肥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合肥地区居住有大量的先民,这些先民通过农耕生产逐渐形成了聚居点,为合肥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2. 城市扩张与壮大在秦朝和汉朝时期,合肥逐渐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沿淮水流经南北的重要城市之一。
3. 城市衰落与复兴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合肥相对衰落,并于1275年被元朝纳入管辖。
此后,合肥的发展相对滞后,直到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合肥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 现代化建设与城市规划20世纪以来,合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区不断建设。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的经济腾飞和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新的区域不断崛起。
5. 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合肥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这些建筑和遗产是合肥历史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
合肥市政府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
四、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搜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合肥历史区域的变迁。
同时,对合肥的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和规划情况。
此外,还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合肥历史区域变迁的看法和建议。
五、调研结果通过对合肥历史区域变迁的调研,我们发现合肥作为一个发展较早的城市,其历史区域变迁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历程。
从最初的聚居点到现代科技城市,合肥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在现代化建设与城市规划方面,合肥的发展相对较快,新的城区不断涌现。
安徽文化调研报告

安徽文化调研报告安徽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安徽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而对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对于良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搜集等方式,全面准确地了解安徽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为推动安徽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调研范围和方法本次调研针对安徽省全境进行,主要采取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收集的方式进行。
另外,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安徽传统文化和当地民俗风情等进行深入探究。
三、调研内容和结果1. 安徽传统文化安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艺术:安徽地区的古建筑以徽派建筑为代表,其精湛的木工技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2)文学艺术:安徽是中国文学名家的故乡,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都出自这里,如曹雪芹、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音乐舞蹈:安徽的传统音乐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如皖剧、皖调等,这些艺术形式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
(4)风俗习惯:安徽的风俗习惯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清明节扫墓、包饺子等,都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2. 安徽文化的影响安徽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在建筑艺术方面,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安徽的文学家和诗人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此外,安徽的音乐舞蹈和风俗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四、调研成果的意义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安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了其独特性和影响力。
针对这一调研成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文化保护:要加大对安徽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好传统建筑、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等重要文化遗产。
地域文化资源调查合肥

地域文化资源调查合肥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文学院10汉本(1)班刘思嘉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
·城市由来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历史变革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地域文化合肥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文化特色:1)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2)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3)合肥六谷祠,药王文化;4)合肥赤阑桥,宋词文化;5)合肥白水坝,丽友文化;6)合肥城隍庙,道教文化;7)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8)合肥道士岗,刑天文化;9)合肥明教寺,佛教文化;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我选取了在我看来较为有知名度且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通过它们展现合肥特色。
·逍遥津与古教弩台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
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
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必争合肥。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
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淮南先为袁术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所有。
江南各地为孙权所有。
合肥是曹、吴分界的重镇。
合肥图书馆调研报告

合肥图书馆调研报告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教育资源。
为了满足市民对知识获取和文化娱乐的需求,合肥市政府在各个区域建设了多家图书馆。
为了了解合肥市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市民的需求,我们对合肥市的几家主要图书馆进行了调研。
首先我们来到了合肥市中心区的合肥图书馆。
该图书馆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附近,交通便利。
调研发现,合肥图书馆藏书丰富,门类齐全。
该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类书籍、科技类书籍、文学艺术类书籍等,涵盖了市民的各个阅读需求。
此外,在这里还设有自习室和多媒体阅览室,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调研显示,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对合肥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藏量都非常满意。
但是,一些老年人反映在人流较多的时候很难找到座位。
因此,建议合肥图书馆加大座位数量,提供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接着,我们调查了合肥市滨湖地区的滨湖图书馆。
滨湖图书馆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是一个新兴的区域。
调研发现,滨湖图书馆的图书藏量相对较少,主要以科技和经济类书籍为主,对于人文社科和文学作品的数量有所欠缺。
此外,滨湖图书馆通常只有一个自习室,座位较少,不足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在滨湖图书馆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市民对该图书馆的存在了解不多,建议滨湖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读者。
最后,我们调研了合肥市庐阳区的庐阳图书馆。
庐阳图书馆位于合肥市的市区,拥有良好的交通便利条件。
调研发现,庐阳图书馆的服务人员态度友好,且馆内的设施比较齐全。
图书馆内的图书种类丰富,门类齐全,基本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此外,庐阳图书馆在一些假期期间举办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读者们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
然而,一些市民认为庐阳图书馆开放时间相对较短,建议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总之,合肥市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相对较完善,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在座位数量、图书种类和宣传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与此同时,合肥市图书馆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市民的阅读和学术研究。
我的家乡

家乡是淡淡的乡音,家乡是浓浓的相思。
不论你生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还是长自小桥流水、宁静致远的南方,家乡都是一生魂牵梦绕的的牵挂和思念。
那么今天,就来看看我的家乡合肥。
“三国故地,包公故里,淮右襟喉,江南唇齿,这里美丽的风光和人文底蕴交织成熠熠生辉的徽山皖水。
”市花石榴:团团花朵或洁白如玉或鲜艳耀眼。
石榴枝干劲壮古朴,盘曲交错。
人们把它看作宝贵吉祥的象征。
市树广玉兰:树形端庄、花型典雅。
它们在一九八四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被确定下来。
今天,我将从名称由来、基本概况、旅游资源、特色美食、民俗民风五个方面来介绍合肥。
一、“合肥”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其中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关于合肥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2、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
所以把这里称为合肥。
合肥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二、合肥概况:风从东方来,潮自皖江起。
邻八百里巢湖,居千里江淮之中。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安徽省省会,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它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商贸和信息中心。
“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是合肥靓丽的城市名片。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根据央视的调查,2012年十大幸福之城排名合肥位列第三。
合肥成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
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CCTV2013年十大幸福之城排名榜首”。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都是合肥的荣誉。
三、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那么就让我们背起行囊,带上单反,说走就走领略合肥的大好风光。
合肥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
有“绿色之城”的美称。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安徽文化的现状、现代化发展和传承保护。
通过采集调查数据和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安徽文化的多元性、深厚性和活力。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安徽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传承保护安徽文化,我们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挖掘文化资源和开展文化创新。
关键词:安徽文化,调查报告,现代化发展,传承保护一、引言安徽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人文资源丰富。
安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安徽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为此,本文旨在探究安徽文化的现状、现代化发展和传承保护,以期挖掘安徽文化精髓,传承保护安徽文化。
二、安徽文化现状1、多元性安徽文化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安徽的历史名人毕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推广和创新,为安徽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徽传统文化包括戏剧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等等。
2、深厚性安徽文化在历史上的沉淀以及不断的传承保护,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
安徽地域广大,涵盖了淮河流域、皖南丘陵,交汇着各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文化。
3、活力在当今的发展环境下,安徽文化展现出了极强的活力。
一方面,安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形成了有机融合的独特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安徽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投资商和创业者。
三、安徽文化现代化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安徽文化也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文化的发展对于安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对安徽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包括实施文化创新、文化市场化以及文化产业化。
四、安徽文化传承保护安徽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必要的。
安徽地域广大,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受限于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安徽文化传承被阻滞。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推动安徽文化的传承保护。
具体方法包括开展文化教育、挖掘文化资源和加强文化产业化。
地域文化影响下合肥城市形象的定位与传播研究

地域文化影响下合肥城市形象的定位与传播研究盛夏;潘倩【摘要】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关系紧密,互为表里,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视觉载体.巢湖文化作为合肥地区重要的地域文化,在当前的合肥城市形象定位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合肥城市形象定位应该抓住巢湖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并整合各种方式手段进行有效传播,打造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名片,以促进合肥地区区域形象的提升.【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城市形象;地域文化;定位;传播【作者】盛夏;潘倩【作者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03德和加拿大城市规划批评家雅可布斯均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城市形象是城市通过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布局等物质载体和社会风貌、社会安全、居民素质等非物质载体,向公众传递信息并进行交流的外在形式与综合反映。
地域文化则是以各种与城市本质特征相关联的文化形态为载体,而得以传承,组成了一座城市的独有的风貌,并使其成为了城市的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深入发掘特色地域文化,塑造特色城市形象,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前提[4]。
(三)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源泉城市形象在空间上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这种独特的城市形象将这个地区与其他地域区分开来,而地域文化正是城市形象孕育的源泉,它对城市形象的产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城市形象也反映了该区域的文化属性,并将城市的性格特征更加深刻的体现出来。
地域文化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使得城市形象塑造的元素更加丰富,可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土壤,使得城市的发展充满生机和个性特征。
(一)合肥城市形象文化定位的发展合肥市位于安徽省的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合肥的城市影响力在逐年提高。
合肥文化调研报告

合肥文化调研报告1. 引言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我们进行了一次文化调研,以便更好地推动合肥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本报告将就我们的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历史文化遗产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古代的战国时期的城市遗址,合肥保留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遗址,如包公祠、合肥古城墙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合肥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研究者的重要景点。
3. 传统艺术合肥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其中,安徽黄梅戏是合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黄梅戏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纯熟的唱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合肥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如皖剧、皖南民间艺术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合肥的民间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现代文化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合肥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企业的成长。
现在,合肥拥有许多文化公司和机构,涵盖了影视制作、艺术设计、文化咨询等各个领域。
这些文化产业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5. 文化教育与研究合肥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文化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学府在文化领域的研究与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合肥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场所。
6. 文化节庆活动合肥举办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如合肥黄梅戏节、合肥曲艺节等,这些活动除了展示了合肥的传统文化,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
7. 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城市,合肥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合肥市政府加大了对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推广文化传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8. 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合肥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
地域文化调查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安徽文化调查报告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
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
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
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
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一: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合肥市包河区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合肥市包河区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包河区文化资源调查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现场访谈和发放统计表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文化资源的历史、现状,以及社会各界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区域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本调查报告在调研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文化社团,以及有关领导、企业家、学者、乡贤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以诚挚的感谢!一、包河文化概览1、包河区的自然与经济地理包河区因北宋名臣包拯遗骨安葬之地——包河而得名,因包公故里而闻名,又因合肥滨湖新区建设而驰名。
包河区地处江淮分水岭以南、巢湖之滨,是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也是连接我国东中部地区重要的快速交通节点。
辖区东部隔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与瑶海区和肥东县相望,西部有金寨路与蜀山区、政务文化新区相连,北部依合肥市环城南路绿色翡翠项链与庐阳区相接,南部凭生态水岸揽胜烟波浩淼的巢湖,西南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肥西县相毗邻。
全区总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74平方公里。
包河建区于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之时。
经过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三次区划及建制调整,全区现辖常青街道、芜湖路街道、包公街道、望湖街道、骆岗街道5个街道,淝河镇、大圩镇、义城镇、烟墩镇4个镇和包河工业区1个区,共52个社居委、62个行政村。
全区常驻人口5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5万人。
包河区位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5.7度,年均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包河区地处城市上风口,环境优美、林木繁盛、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越,是发展房地产、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绝佳选择。
区内水系“襟五河而带一湖”,包河(合肥护城河南段)、南淝河(合肥母亲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上派河穿流其间,南部紧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使合肥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滨临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
合肥文化概况介绍

地域文化
黄山、宏村
文房四宝
酒
本 地 文 化
文
化
合肥深入挖掘、保护 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 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 文化特色:包公祠—包公 文化;逍遥津—三国文化; 六谷祠—药王文化; 赤阑 桥—宋词文化; 白水坝— 丽友文化; 城隍庙—道教 文化; 李鸿章—洋务文化; 道士岗—刑天文化; 八大 特色文化品牌,构建了民族 民间文化发展的新平台。
庐
剧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因其创作、 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 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 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庐剧的剧目有200余个,分本戏、折子戏和花腔小戏。本戏,包括连台剧,以公案、爱情及家庭悲欢离合为主要内容,如 《秦雪梅》、《休丁香》、《孟姜女》等。折子戏多为从本戏中抽出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园扎根》、《打芦花》等。 花腔小戏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以及部分闹剧和讽刺喜剧,如《讨学钱》、《借罗衣》等。《借罗 衣》还搬上了银幕,涌现出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孙邦栋、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剪
纸
唐定兰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她的剪纸在合肥、肥东、肥 西、长丰一带很有名气,大家亲切的称她为“剪花大姐”。她剪下 的人物、物品、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
葛崇云剪纸内容“与时俱进”, 民间传统审美的味道, 又增添了现代的气息栩栩如生。
合肥文化景点

合肥文化景点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合肥拥有许多著名的文化景点,下面介绍几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首先是合肥的名胜古迹之一——庐山风景区。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山”。
庐山有峰峦叠翠,奇峰异石,有瀑布、湖泊、古道、古寺等风景。
游客可以登山、观赏风景、感受自然之美。
其次是合肥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合肥古城。
合肥古城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城堡式古城之一,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
这里的古朴建筑和独特的城墙体系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让人感受到古代合肥城的繁华和历史厚重。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景点是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是合肥市内首家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馆内陈列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
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展览内容涵盖了古代的艺术、工艺品、青铜器等多个领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合肥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以上几个景点,合肥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文化景点,例如清溪公园、合肥市博物馆、凤凰山公园等等。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合肥都有着丰富多样的资源,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合肥城市与文化的机会。
以合肥为中心的“新”庐州文化的深入调研

以合肥为中心的“新”庐州文化的深入调研龙源期刊网 /doc/434284104.html,以合肥为中心的“新”庐州文化的深入调研作者:王超宋洋郭梓坤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衡量一个城市的不仅仅是GDP、重工业,软实力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标杆,合肥,一座古老的城市,一座以”庐州文化“为标杆的城市,正带着其特有文化,徐徐向我们走来。
关键词:庐州文化;城市名片;大湖名城;软实力;文化底蕴合肥,安徽省省会,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古称“庐阳”“庐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历来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出了以合肥为代表、极具合肥地域特色的庐州文化。
庐州文化属于安徽省四大文化圈之一,辐射包括合肥及合肥周边地区,凝聚着合肥的历史、民风民俗,并对合肥人的心理成长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合肥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杂糅,在2000多年的演变中,使庐州文化变得更加绚丽夺目:在这里,有以城隍庙、六谷祠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逍遥津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赤阑桥为代表的宋词文化;以及以包拯为代表的包公文化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文化等。
多种文化各具特色又交相辉印,为丰富和发展庐州文化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化遗产——曲、艺精粹言及庐州文化,首先提起的便是庐剧。
庐剧是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分本戏、折子戏和花腔小戏,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韵味十足,涌现过丁玉兰、孙邦栋、王本银、鲍志远等不少优秀的庐剧表演艺术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庐剧的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艺术生命依然顽强,深受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喜爱。
发掘历史文化,寻找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调研报告

发掘历史文化,寻找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调研报告梁碧宇作者简介:合肥市规划局景观规划处处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
保持连续性,保护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文化其实就是根与泥土般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在多年的规划管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许多历史文化只是在不经意间便毁多政府决策所注重的往往只是短期利益,而城市规划管理注重的又多是物质层面的管理,缺少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到合肥是个适合居住的城市,但合肥的城市建设缺少特点。
于是,有的人试图通过城市的色彩、有的人试图通过建筑现城市特色,但没有人能够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城市特色的内涵,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才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特色。
曾有外门到合肥考察,提出想看看合肥市的市景,看到包河景区时无不说好,而看到五里飞虹时顿感哭笑不得,城市立交哪里都有,只要的立交都能建。
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内陆城市,只有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才具备城市的特点。
合肥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正突飞猛进地进行着。
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发展,工业项目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范围与速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此时,城市规划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如何达到“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同时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康社会”,又使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文脉和特色得以保护和延续;如何合理地进行土地控制、利用和开发,如何确保城市健康有序进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的建立,加强城市居民和城市本身的凝聚力,是我这次规划调研所追寻和研究的方向和目的。
希望通过对文化的调研工作,使城市规划工作由纯物质和平面的规划,走向历史、文化、社会和精神等多层面相结合的,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亭”是刘铭传专为陈列国宝“虢季子白盘”特地建造的。位于“钢叉楼”的后面,它四面环水,只有一座石桥可以相通。1950年元月,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先生亲自护盘进京,将“虢季子白盘”献给国家。从此,这件“虢季子白盘”一直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居家时宴客会友的场所。故居的西北有座霸王墩,为古人类的遗址;故居的东南有个大堰,是当年为建造故居取土烧砖瓦形成的一于九间厅后,曾经是刘铭传居家时的弹药库。大岛上面是一座读书亭,仅架一座栈桥与外相通。
·三国遗址公园
合肥素有“三国故地”之称。三国时期,合肥属魏国扬州淮南郡,孙权占据江东以后,势力迅速扩大,不断攻打合肥,图谋争夺江淮进而统一全国。据[晋]陈寿撰《三国志》记载:魏青龙元年(233),征东将军满宠两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在合肥旧城西三十里建立新城以抗孙吴。新城建立后,合肥旧城(位于今市区四里河一带)作为居民区和商业中心,仅派少量部队防守。
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故居自开放以来,以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故居占地面积近百亩,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旧时住有兵勇保护圩子。
过外吊桥进圩,便是内壕沟,再是吊桥和门楼。进入内壕沟,才是刘铭传家族居住的内宅。正大厅为三进,每进十三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主要为女眷居所,正厅大门面对外壕沟的月牙塘,月牙塘的两尖角内弦是一个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逍遥津内有张辽的衣冠冢,还立着一尊跃马横戈威风凛凛的张辽塑像,基座上隶书五个大字:“威震逍遥津”。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合肥始终在曹魏的控制之下,曹魏和孙吴在合肥的争夺,给合肥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留下了藏舟浦、教弩台、回龙桥等众多古迹和传说。
教弩台,又称曹操点将台,在逍遥津南。为防吴军围攻合肥,曹操曾命士兵在此练习射箭。合肥夏日炎热,士兵拉弓射箭,热不可耐。曹操便命令士兵在台上栽植松鼠,以遮阴消暑,时间长了,原先泥土朝天的教弩台,也就变成了松涛阵阵的阴凉之地,后人因地建听松阁,“教弩松荫”也就成了“庐阳八景”之一,教弩台上有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名“铁佛寺”。唐代改为“明教寺”。这个古教弩台和台上明教寺,被取名为“教弩梵钟”,为今合肥十景之一。
《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少年时的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于合肥市包河公园内,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战火毁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祠内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故居位于肥西县刘铭传乡的大别山区末端大潜山北麓2公里处。 刘铭传晚年自号“大潜山人”,可见他对故乡的怀念。
·文化名人李鸿章刘铭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包公文化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
文学院
10汉本(1)班
刘思嘉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
·地域文化
合肥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文化特色:
1)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 2)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
3)合肥六谷祠,药王文化; 4)合肥赤阑桥,宋词文化;
5)合肥白水坝,丽友文化; 6)合肥城隍庙,道教文化;
7)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
合肥三国遗址公园于2006年9月28日对外开放,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占地530亩,南临肥水(古施水)故道,西邻鸡鸣山、将军岭。园内空气清新,景色秀丽,三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新城文物陈列馆、金虎台、聚贤堂、满宠草堂、征东门、东侧门遗址、练兵指挥台、兵器铸造窑址、屯兵营遗址、饮马池、时光隧道等景点,集人文历史、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俨然一座露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的三国军事历史博物馆,成为合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城市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历史变革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
祠内著名的廉泉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孝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8)合肥道士岗,刑天文化; 9)合肥明教寺,佛教文化;
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我选取了在我看来较为有知名度且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通过它们展现合肥特色。
·逍遥津与古教弩台
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
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必争合肥。”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淮南先为袁术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所有。江南各地为孙权所有。合肥是曹、吴分界的重镇。合肥以南,长江以北是双方长期争夺的地区,在此曾发生过大小几十次战争。魏、吴为争夺合肥反复争战多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以吕蒙、甘宁为先锋,亲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被镇守合肥的曹军大将张辽所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战场遗址就在今逍遥津公园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