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近15_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理论机制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8), 1985-199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8292近15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理论机制研究进展朱西阳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9日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是一种发生在大、中血管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可引发冠心病和脑梗死,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各中西医学者各有其见解。
搜索国内外近十五年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西医理论机制以及实验研究进展的期刊论文,为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以后的治疗研究。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理论机制,中医,西医,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therosclerosis in Recent 15 YearsXiyang Zhu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rthopa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16th , 2023; accepted: Jul. 28th , 2023; published: Aug. 9th , 2023AbstractAtherosclerosis (AS) is a kind of chronic specific inflammation that occurs in large and middle blood vessels, which can cau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ts incidence rate朱西阳and mortality rate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it is one of the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endanger human life and health.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is not very clear,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actitioners have their own views. Searc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journal papers on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progres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e past 15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uture treatment research.KeywordsAtherosclerosis, Theoretical Mechan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是一种发生在大、中血管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年第26卷第6期Geriatr Health Care,2020,Vol.26.No.6·1106·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俞倩,顾耘,潘露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上海20003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逐年上升[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 )的病变程度能反映重要血管的受损情况,其发病位置较为浅表,易被监测。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AS 总体患病率为36.2%[2]。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是引起脑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CAS ,对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现代医学对CAS 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调节血脂和抗血栓,但他汀类降脂药物和阿司匹林等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综合起效等优势。
本文就中医对CAS 的认识及治疗做一综述。
传统医学对的认识传统医学并无与CAS 完全对应之病名。
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因此从发病部位而言,CAS 与中医之“脉痹”相似。
根据其发病机制,CAS 多涉及“痰浊”、“瘀血”、“热毒”等范畴。
此外,CAS 临床可出现头痛、眩晕及健忘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痴呆”等范畴。
目前传统医学对CAS 病因的认识多趋向于年老体虚、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情志失度或外邪侵袭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关键,标实主要为痰浊、瘀血和热毒。
肾精亏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明确指出肾虚与衰老息息相关。
肾藏精,肾中精气是机体阳气生发之源。
气为血之帅,肾气虚衰,不能推动血脉运行继而为瘀。
肾主水,肾虚无以制水,则水湿内停,形成痰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浅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理论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8), 2350-235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8352浅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理论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刘 晓1,祁正亮1,2*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7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4日摘 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对其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痰、瘀、虚、毒的角度,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病因理论机制,讨论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发病机制,治疗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CM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Xiao Liu 1, Zhengliang Qi 1,2*1Clinic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ul. 7th , 2023; accepted: Aug. 12th , 2023; published: Aug. 24th , 2023*通讯作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赵 宁侠 , 瑞林 , 1] 郭 任秦有 , 针 灸治疗 原发性 痛经临床 等. 疗 效及血液 流变学相关 性分析 [ ] 江 中医药大学 学 J_ 浙
报 ,0 7 3 ( )34 3 7 20 ,1 3 :6 — 6 . [2 张洁 , 1] 吴强 , 林栋 , . 等 论药物 的 四气在 穴位贴 敷疗法 中 的作用 []中国针灸 ,0 6 2 ( )7 — 4 J. 20 ,6 1 :2 7 . [3 卢得健 , 艳慧. 位贴敷治疗 实证痛 经 的疗效 观察及 1] 李 穴
[4 倪建俐 , 1] 吴敏 , 阎秀菊.痛经安” “ 敷贴剂治疗原发性痛 经
颈动脉粥样硬化 的 中医治疗研究 进展
黄 建 民
( 西 中 医学院 附属 瑞康 医院 , 西 南宁 广 广
关键 词 :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性 狭 窄 ; 医 ; 治 颈 中 防
50 1 ) 30 1
中 图分 类 号 : 5 3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7 8 (0 0 0 — 0 80 R4. A 10 — 4 6 2 1 )3 0 5 — 3
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 、 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 , 缺血性脑卒 中约 占全部脑 血管疾病 的 8 %。颈动脉粥样硬化 0
亏虚 , 标实主在痰 、 、 瘀 毒邪之痹阻 。鉴于其属本虚标实之证 , 现代医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主要从 两大方 面着手 。一
性狭窄 ( ao dA t yS n s , A ) C rt r r t oi C S 与缺血性 脑卒 中有 着密 i e e s
[9 1 ]赵秀英 , 高鹏 . 针药并用治疗原 发性 痛经 6 例疗 效观察 0 []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0 8 1( )7 5 7 6 2 0 ,23 :3 — 3 . [O 2 ]韩延华 , 张占波 , 刘淑君.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原 发性痛经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过程主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凝血作用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胆固醇沉积和氧化、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化瘀软坚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药治疗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化瘀软坚的作用降低血管内的斑块形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2. 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内的斑块溶解,减少血管内的病理改变。
3. 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中药治疗可以通过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从而减缓病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对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症状、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减轻动脉硬化斑块负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度 增 殖 。研 究 表 明 , 中药 可 通 过 减 少 血 管 活 性 物 质 合 成 并 拮 抗
血 管 活 性 物 质 与 其 相 应 受 体 结 合 、 制 生 长 凶 子 表 达 、 制 原 癌 抑 抑
第 一 位 的 疾病 , 其 发 病 率 呈 逐 年 上 升趋 势 。 目前 临床 防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S 且
的 药 物 以 调 脂 类 药 物 为 主 , 型 临 床 试 验 均 证 实 降 低 胆 固 醇 大
( C)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D c 、 酰 甘 油 ( G) 升 高 高 密 度 T 、 I L )j T 和
血 管 平 滑 肌 细 胞 ( MC) 于 动 脉 血 管 中 膜 , 管 壁 受 损 VS 位 血
是 导 致 VS MC增 殖 的 起 始 原 因 。血 管 壁 受 损 、 胞 浸 润 , 而 细 继
等 将 8 0例 AS患 者 随 机 双 盲 分 成 两 组 , 照 组 行 常 规 治 疗 , 对
3 抑 制 血 管 平 滑 肌 增 殖 及 调 节 增 殖 与 凋 亡 之 间的 平 衡
血脂 代谢 紊 乱 与 AS的 发 生 密 E 相 关 。血 浆 中 T TG 浓 玎 C、 度 升 高 , 别 是 I C、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DI 及 载 脂 蛋 白 特 DL 极 VL ) ( p ) 度 升 高 是 AS的 主要 危 险 因 素之 一 。 HD C及 载 脂 a oB 浓 I 蛋 白 A( p 浓 度 降 低 亦 是 发 生 A 的危 险 冈 子 。 将 血 脂 控 a oA) S 制在 合 适 的范 同 内是 防 治 AS的 有 效 途 径 。 现 已 发 现 不 少 调 脂 巾 药及 其 有效 成分 作 用 确 切 , 副 反 应 较 西 药 相 对 较 少 。左 芳 毒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2 S的治疗研究 A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 明, s的形成 因素是 多方 面的 . A 包 括遗传 、 饮食 、 生活 习惯 、 年龄 、 别 、 性 高血 压 、 高血 脂 、 尿病 、 糖 吸烟 、 、 环境 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 以及精 神 因素等 , 中以血脂 其 及 脂蛋 白代谢异 常所致 高脂 血症为 首要 因素 。已有客观 证据 表明, 如经积极防治措施后 , S A 部分病变 可能 消退 。 般 的防治措施包括 合理膳 食 、 制体重 、 当体 育运动 、 控 适
润学说 、 血小板聚集 和血 栓形 成学说 、 滑肌 细胞克 隆学 说 以 平 及损 伤反应学 说等 。19 9 9年 R s…在损 伤反应 学说 的基础上 os
指 出 “ S 一 种 炎 症 性 疾 病 而 不 是 单 纯 的 由脂 质 沉 积 所 致 ” A 是 。 随着研究 的进 展 , 目前 已普遍 认为 , S是体 内多种参 与免疫反 A 应 的细胞 和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内皮细胞 、 巨噬细胞 、 平滑肌 细胞 、 巴细胞等细胞及 炎症 因子在 A 淋 S病理 过程 中起着 极为 重 要 的作 用 , 症 反 应 贯 穿 于 A 炎 S起 始 、 变 进 展 、 块 破 裂 及 病 斑 血 栓 形 成 的全 过程 J 而 且 在 A 病 变 中 , 质 过 氧 化 作 用 可 。。 S 脂
产物 。
近论治 的观 点 , 认为 毒可成 痰成 瘀。毒邪 侵犯 机 体 , 造 成脏腑的功能障碍 , 津液不 能正常输布代 谢 , 留体 内, 滞 凝聚而 成痰。毒邪煎熬 、 蒸血 液 , 熏 血凝成 瘀 。 痰瘀 毒 三者相 互促 生 , 形成恶性循环 , 以毒为 引发关键 , 以痰瘀 为有形病 灶 , 理论上形 成毒邪致病的新理论”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该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现状和前景。
在药物疗法方面,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心理调节、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结合中西医优势治疗该病的前景可期,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文的总结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该领域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西医、研究进展、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治疗前景、未来研究、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罹患率较高、并发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隐患。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内膜层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供血不足。
在现代医学领域,冠心病已被广泛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传统中医药领域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与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针对这一疾病,中西医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总结药物疗法和非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冠状 动脉 粥样 硬 化性 心 脏病 ( 以 足 , 下焦 阴寒 气 盛 , 即本 虚标 实 之 证 , 胸阳 , 心脉痹 阻而形 成胸 痹 ; 虚是 指 阴
下简称冠 心病 ) 是 指 由 于 冠 状 动 脉 粥 因阴乘 阳位 , 痰 浊 内阻 , 胸 阳 不振 , 不 虚 、 血虚、 阳虚 、 气 阴两 虚导 致 心失 所
病 的临床 表 现 , 中医 可从 胸 痹 、 心痛、 本虚标实 之证 , 心 属 火 主 阳气 , 为 阳 中之 太 阳 , 脏 腑虚 弱 为本 , 风寒 冷 之府 , 真心痛 、 心悸 、 怔 忡 等病论 治。对其 病 邪为标 。 心主血 , 心 脏 的正 常节 律 搏 动 必须 依 机, 古人早有 论述 , 《 灵 枢 ・五邪》“ 邪 1 . 2 现代 病 因病 机 研 究 杨 宝 元 教 赖心气 的推 动 和 阳气 的 激发 , 因 阳衰 在心 , 则病心痛 ” , 《 素问 ・ 痹论》 “ 心痹 授认 为气 虚血瘀是 冠状动 脉粥 样硬 化 不化阴 , 痰 浊 内生 , 气衰 不 帅 血 运行 , 者, 脉不 通, 烦 则心 下鼓 , 暴 上 气 而 形成 的基 本病 理 , 发生胸痹心痛等证 。 胸 阳不 振是 冠 心 病 而致血瘀 , 喘”, 《 素问 ・ 举 痛论 》 “ 寒气 客 于背俞 心绞痛发作的基 本病 机 , 心居 阳位 , 心 2 冠 心 病 的 中 医治 疗 应 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图分 类号 : R 5 4 1 .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7 — 0 0 6 5 — 0 2
动 脉粥样 硬化 (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 A S ) 是 心脑 血管疾 病 的重 郁滞 , 气血难以通利 , 故多卒 中也 。” 《 丹溪治法心要 》 中指 出 : 要 病理基础 , 也是代谢综 合症 的一个重要 枢纽_ l 1 , 动脉 的管腔 “ 肥 白之人 , 沉 困怠惰是气虚 。” 缩小 、 管壁增 厚 、 失去弹性是各种 A S的共同特点。 流行病学研 《 举 痛论 》 说: “ 劳则气耗 。” 《 素问 ・ 宣 明五气 》 日: “ 久视伤 究表 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 高和饮食 习惯的改变 , A S 血, ……久行伤筋 , 是谓 五劳所伤 。” 张景 岳云 : “ 久坐则血脉滞 已成为 我国主要 死亡原 因之一 。A S的形成原 因相 当复杂 , 目 于 四体 , 故伤 肉。” 前关于 A S的病 因较为一致 的看 法是 脂质代谢紊乱 、 炎性细胞 1 . 2 _ 3 外邪侵袭 : 《 素问 ・ 风论》 日: “ 风者 , 百病之长也 。” 《 素问・ 浸润 、 血 管内皮 细胞受 损等共同作用 的结果 。西 医对 A S 及其 痹论》 日: “ 风寒湿三气杂至 , 合而为痹也。” 《 举 痛论 》 指 出: “ 寒 相关疾病 的治疗 起一定的延缓与抑制作用 , 但其 副作用较大 , 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 脉寒则缩躇 , ……故卒然而痛 。” 《 诸 病源 影响 了药物的运用 , 使得 A S及其相关疾 病 的复发率 、 致残率 候论》 日: “ 心痛者 , 风冷邪气乘于心也。” 居高不下 。祖国医学在本病 的防治方 面取得 了一定进展 , 有望 1 . 2 . 4 虚: 《 素问 ・ 评热病论》 谓: “ 邪之所凑 , 其 气必 虚。 ” 《 医林改 弥补西 医治疗 的不足 ,以求达到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的最 大 错》 日: “ 元气既虚 , 必不能达于脉管 , ……必停 留而瘀 。” 《 玉机 微义》 中指 出: “ 然亦有病久气血 虚损及 素作劳赢弱之人 患心 化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 因病机的认识 痛者 , 皆虚痛也。” . 3中医对 A S 病机 的认 识 :祖国医学认为 : A S的基本病 机为 1 . 1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的中医命 名 :祖 国医学 中并 没有 A S 这 1 病 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涉及 到中医学 “ 胸痹 ” 、 “ 脉痹 ” 、 “ 中 本虚标 实 , 以心虚为 本 , 与肝 、 脾、 肾三脏关 系密切 ; 以痰 、 瘀、 风” 、 “ 厥心痛” 等疾病 。 毒为标 , 是脏腑功能失 调、 气血津液失衡 的共 同病理表现 。 1 . 2中医对 A S病因的认识 1 . 3 . 1 动脉 粥样硬化与五脏 1 . 2 . 1 饮食 与情 志 : 《 素问・ 五脏生成 论》 日: “ 有积气 在 中, 时害 1 . 3 . 1 . 1 心: 《 素问》谓 : “ 心之合脉也 。” 《 素 问直解 ・ 五脏生 成》 于食 , 名 日心痹。 …‘ 多食咸 , 则脉凝泣而变色 。 ” 《 济生方 ・ 心腹痛 日 : “ 心为君 主 , 奉 心化赤 , 故诸血 者 皆属 于心 。” 《 灵枢 ・ 经脉 门》 日: “ 夫心痛之病 , ……饮啖生冷果食之类。” 《 儒门事亲 ・ 酒 篇》 “ 手少 阴气绝 , 则脉不通 , 脉不通则血不 流。” 食所伤》 有“ 夫膏粱之人 , 酒食所伤, 胸 闷痞膈 , 醉心” 的记载 。 1 . 3 . 1 . 2 肝: 《 血证论 》 曰: “ 以肝属木 , 木气冲和调达 , 不致遏郁 , 《 灵枢 ・ 口问》 日: “ 大惊卒恐 , 则 血气 分离 , 阴阳破败 , 经络 则血脉通 畅。” 《 读 医随笔》 谓: “ 肝虚而力不能舒 , 日久遂气停 厥绝 , 脉道不通。” 清代沈金鳌指出 : “ 喜之气能散外 , 余皆足令 血滞 。” 《 明医杂著 ・ 医论》 指出: “ 肝气通则心气和 , 肝气滞则心 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 朱丹溪 日“ 醉饱则火起于胃 ; 大怒则火起 气 乏 。” 于肝” 。 1 . 3 . 1 . 3 脾: 《 冯 氏锦囊秘 录》 言: “ 惟脾虚不 能致精于肺 , … …则 1 . 2 . 2 形体与劳逸 : 《 素 问》 中指 出 : “ 肥贵人 , 则膏粱之疾 也 。” 清者难升 , 浊者难降 , 留中滞 隔 , 瘀而成痰 。” 清・ 李用粹亦 云 : 脾 虚不分清浊 , 停留津液而痰 生。” 李东垣 日 : “ 百病 皆有脾 胃 《 杂病源流犀烛 ・ 六淫 门・ 中风源流》 日: “ 人肥则腠理致密 而多 “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动脉内壁因胆固醇斑块(即动脉粥样斑块)的堆积而变硬和变厚,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最终会引起心脑血管事件。
传统中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和药效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思路是防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减少血管狭窄和闭塞,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目前,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主要包括:改善血脂代谢、调节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
一、改善血脂代谢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山楂、陈皮、黄芩、红酒等都有降脂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方剂复方甘油酯低下片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二、调节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中药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兔子A型肝炎糖蛋白水平等炎症指标。
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川芎、丹参、桃仁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性和增加红细胞膜酯化酶活性。
四、扩张血管中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流阻力,改善心脏及外周组织的供血情况。
夏枯草、三七、天麻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天麻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
综上所述,中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不同发病环节,具有综合性、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剂量等 aspects,加强临床研究,推广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 J .上 海 中 医药 杂 志 ,02 ( )4 -5 20 1 :44 .
( 文校对 : 春渝 本 庞 收 稿 日期 :0 9—1 20 1—0 ) 8
23 化 痰 导 浊 法 .
汪 涛 等 _ 报 道 , 肝 导 浊 方 能 明 显 抑 制 高 脂 血 清 l 调
[ 郝 群 ,李 大 金 , 影 , .补 肾宁 心 方 对 单 核 一 皮 细 胞 在 动 脉 8] 朱 等 内
粥样硬化 中相 互作 用 的影响 [ ] J .中国老 年学 杂志 ,20 04,2 4
( 4):3 -3 3 7 3 9.
等 注重 活 血 化 瘀 通 络 , 以水 蛭 为 主 药 活 血 化 瘀 , A 患 者 有 明 显 的 疗 对 S
d i 1 . 9 9 j i n 1 0 — 1 . 0 0 0 . 15 o :0 3 6 /.s . 0 38 4 2 1 . 6 0 5 s 9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0 -6 1 2 -1 10 — 4 2 1 ) —1 1 9 0 0
近 年来 , 着经 济 的发 展 , 脑 血 管 疾 病 已 经 成 为 我 国 发 病 率 和死 随 心 亡率第一位的疾病。据预测 , 22 到 0 0年 全球 范 围 内 由 于 心 血 管 疾 病 造
1 中 医 学病 因病 机
作 应型 , 一 步 完 善 中 建 进
药 对 动脉 粥样 硬 化 动物 模 型 的 实验 研 究 。 同 时 明确 中药 的有 效 成 分 。
参 考 文献
[1] B a n a ru w l E.S a u kL c r ado ae lr dcn t h r d h t c e t e C r i suame iiea te un t u 2 v t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及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及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以及病理分析是当前医学界探讨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以及研究进展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标签:动脉粥样硬化;病因;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能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的慢性疾病,如它能引起脑梗塞,也能引起冠心病等等。
这一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我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以及进展非常缓慢,这时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初期,它的症状不是特别明显,而且发病原因也非常复杂。
下面就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以及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大中型的肌型动脉和弹力型动脉是比较常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比较常见的有脑动脉,冠状动脉等。
我们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有很多患者都h是因为突发性的脑病或者是冠心病而猝死了。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平滑肌细胞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细胞。
从动脉壁的中膜到内膜,平滑肌细胞慢慢地深入,并在这里进行繁衍,细胞外结缔组织就这样大量的形成了。
2.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根源。
3.要想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不严重,主要是看不同的胆固醇是否存在在细胞内外。
如果有很多的脂质存在,而且这些脂质来源于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我们将这个细胞称之为泡沫细胞。
4.局灶性的病变常常发生动脉的分叉处,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其研究进展受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环境,加上细胞外基质和局部的血液动力、成分,尤其是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等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也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种因素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大多数人在很长时间以来,普遍认为脂质浸润和血栓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但这是非常片面的,因为这两者仅仅只是从自我方面阐释出了病因。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学术研究都表明众多因素交错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是本病迁延不愈 、 变证丛生的关键因素 ] j 。
2 中医药治疗 As 的研究进展 2 . 1 单味药研 究 高书荣 等 J 通过 观察银杏 叶片对 老年颈 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的疗效 , 证实较长时间 口服银杏叶片 , 有 助于缩 小或稳定
等组成 ) 治疗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可以改 善患 者的症状 和体
,
也是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 因素 , 而且在其众多的因素中 占有重 要
的地位 , 是心脑血管病 的 主要病理 基础 … 。 中医治疗 A s 发 挥 了中 医药全面调节机体机能和多途 径 、 多环 节、 多靶点 干预 的优势 , 通 过 调血脂 、 抗氧化 、 保护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功能、 抗血小 板黏 附聚集 、 抗 血栓
中医学 的文 献记载 中并 没有 A s 病名, 但根据其
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 中医 的“ 胸痹” 、 “ 心 痛” 、 “ 真心痛 ” 、 “ 中风 ” 、 “ 痰饮” 、 “ 脱疽 ” 等 范 畴_ 2 J 。其病 因 十分 复杂 , 多与 年 龄、 七 情、 劳 倦、 饮食等密切相关 ; 中医认 为其病机 为气 、 血、 津 液紊乱 , 脏腑功 能 失调面形成的痰证 、 瘀证等 , 属 于本虚 标实之证 。近年研究 发现 , 毒
动脉粥样硬化 (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 A s ) 是 以血 管平滑 肌细胞 增生 和 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 沉积 为特 征的危 害人类健 康 最严重 的 疾病之
一
用黄连解毒汤 ( 药物组成 : 黄连 、 栀子 、 黄芩 、 黄柏以 3 : 3 : 2 : 2比例) 对 高胆 围醇兔血液流变学和动脉 粥样硬 化干预治疗 , 结果显示 黄连解 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血 液流变 学指标有 明显 改善作 用 , 改善血 液的黏稠度 , 可降低脑卒 中、 心梗 的发生。王笃金等 | I 3 _ 以颈脉康配 方颗粒 ( 由人参 、 山茱萸 、 桑椹 、 蒲黄、 水蛭 、 土地 龙 、 三七 、 泽 泻、 黄连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研究进展
A S与 凝 血 和 纤 溶 的 异 常 密 切 相 关 。 血 小板 黏 附 、 集 和 释 聚
放 生 物 活性 物 质 , A 在 S发 病 中 占重 要 地 位 , P I T A 的 平 而 Gz X z /
血脂代谢 异常是 A S发 病 的重 要 因 素 , 其 中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 ( D C)极 低 密 度 脂 蛋 白胆 固醇 ( L L—C 及 其 相 应 L L— 、 VD )
衡 变 化 是影 响血 小板 功 能 , 导致 血 液黏 度 改 变 的主 要 因素 。同
时, 某些 中药可以提高新纤溶酶 活性, 促进纤维蛋 白溶解, 降低
血液黏度, 而抑制 A 从 S的 发 生 。
现 代研 究 表 明 ,活血 化 瘀 类 药 物 能 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 、 附 、 黏
研究 表 明 , 洋 贝 类综 合 提 取物 可使 升 高 的血 清 T 、 G、 D 海 C T L L—
胡 发 明 和 吴 文 元 等 [ ” 究 显 示 ,I 嗪具 有 降低 血 黏 度 、 1 研 0 J芎 I 调 节 T A / G: 衡 、 血 小 板 聚 集 及 解 聚 、 少 红 细 胞压 积 、 X P I平 抗 减 降 低 纤 维 蛋 白原 和 血 脂 水 平 等作 用 。 周宜 轩 等 ”1 究 发 现 , 黄 研 蓝 胶囊 ( 主要 含 绞 股蓝 、 姜 黄 、 片 山楂 、 金 等 ) 过 调 整 脂 质 代 谢 , 郁 通
与抗 血 栓 形 成 的作 用 有 关 。
于辛 伐 他 汀,在 调节 T C方 面辛 伐 他 汀优 于 绞 股蓝 , 明 辛 伐 他 证 汀是 通 过 单 一 靶 点 调节 血 脂 代 谢 , 股 蓝 是 多 种 成 分 、 个 靶 点 绞 多 的协 同作 用 调 节 血 脂 代 谢 。 诗 军 等 研 究 发 现 , 方丹 参 滴 丸 张 复 可 明 显 降 低 患 者 的 T T L L 升 高 HD 、 p A 有 助 于 T C、 G、 D , L Ao, c、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高。
C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已经明确了一些传统中药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黄芪、丹参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柴胡、郁金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能够改善CAD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也表明,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中药冲剂、贴敷等方法可以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某些中药冲剂能够显著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并缩小损伤的范围。
很多患者会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后出现血栓形成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中医贴敷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还关注了心脏功能和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调控。
中医提倡“治未病”,即在发病前预防和干预,通过调整心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CAD患者的心肌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也涉及到营养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营养与CAD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对于预防和改善CAD具有一定作用,这与中医药的“食疗”概念相吻合。
也有研究将中药和西药结合使用,通过优化药物组合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进展表明,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CA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可以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疗法,从多个方面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MCP-1表达的实验研究进展
12l中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MCP一1表达的实验研究进展韩菊花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级研究生杭州310053祝光礼杭州市中医院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一l中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一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mtein-l,MCP—1)是趋化因子CC亚家族成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单核细胞的趋化主要是通过MCP.1实现…。
多种物质及细胞因子都可以诱导MCP—l表达,而MCP-1也可以在多种细胞尤其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3种主要细胞一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旧J。
因此,抑制MCP-l的表达和分泌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十分关键。
中药抑制MCP.1的表达方面有大量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1单昧药1.1白藜崔华等∞1在白藜三醇(resveatrol,RES)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ceils,SMC)中MCP-1表达的研究中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处理组平滑肌细胞MCP一1蛋白及其mRNA表达,发现RES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氧自由基对体外培养SMC的增殖作用和NF-zB的活性,并下调MCP-l表达水平,通过该机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发挥其抗AS作用。
1.2橙皮娄桂予等¨1采用高脂饮食加免疫损伤的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饲料(模型组)。
橙皮苷组在喂高脂饲料的同时,加橙皮苷喂养,后处死动物,取胸主动脉,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动脉壁细胞中MCP—l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橙皮苷组下调MCP.1表达,并抑制内膜下泡沫细胞的形成。
1.3丹参万磊等"1研究发现,丹参组血脂水平和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低于AS组(P<O.01);免疫组化显示,丹参干预后可下调MCP-l蛋白表达。
认为丹参调节炎症机制可能是抗AS机制之一。
许涛等【61实验发现丹参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MCP-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从而减少炎性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中聚集,进而减轻甘油三酯(TG)对血管内皮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生产的优点,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1]于国强,赵玉江,吴秀红,等.微胶囊制备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9,22(3):331-332.[2]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李新明,张永茂,熊善柏.喷雾干燥法生产孜然微胶囊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2,37(2):65-71.[4]陈卫栋,宋载儿,许逎鑫.小麦胚芽生物及微胶囊化加工技术研究[J].粮食与食品,2002,(9):11-12.[5]Wojciech Kolanowski,Danuta Jaworska,Jenny Wei?brodt,et al.Sensory assessment of microencapsulated fish oil powder[J]. Journal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2007,(84)37-45. [6]刘福斌,张根生,刘广,等.微胶囊化玉米胚芽油粉的研制[J].现代食品科技,2011,27(2):173-177.[7]周鹏,张晓洁,郑为完,等.棕榈油微胶囊化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2,27(1):51-53.[8]王顺民,薛正莲,余建斌.山核桃油微胶囊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1):268-274.[9]李佳宁,周惠明,朱科学.微胶囊化黑芝麻油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中国油脂,2009,34(9):5-9.[10]Mo′nica Rubilar,Eduardo Morales,Karla Contreras et al.De-velopment of a soup powder enriched with microencapsulated linseed oil as a source of omega-3fatty acids[J].Eur.J.Lipid Sci.Technol.2012,114:423-433.[11]赵虹桥.枳椇籽油α一亚麻酸的提取、富集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12]张中义,张峻松,张文叶,等.复合壁材共轭亚油酸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1):70-74.[13]刘灵莉.花生四烯酸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婴幼儿乳粉中的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14]郝喜海,孙淼,邓靖,等.丁香精油微胶囊抗菌包装薄膜[J].塑料,2012,41(1):64-66.[15]王寅.易溶大蒜油微胶囊的生产工艺研究[D]西南大学,2008.[16]张云.熏衣草精油的提取、分离、抗氧化性及微胶囊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17]刘巧莲.维生素A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微胶囊性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18]黄楠楠.维生素E微胶囊的工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19]马云标.维生素E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林增炜1▲周凌云2*(1.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3;2.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阳550003)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防治AS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
AS是以脂质代谢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为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AS的病因病机和中药复方、中药单方及提取物治疗AS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研究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3)07-0065-0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代谢综合症的一个重要枢纽[1],动脉的管腔缩小、管壁增厚、失去弹性是各种AS的共同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AS 已成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AS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目前关于AS的病因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脂质代谢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医对AS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起一定的延缓与抑制作用,但其副作用较大,影响了药物的运用,使得AS及其相关疾病的复发率、致残率居高不下。
祖国医学在本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有望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以求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的最大化。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1.1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命名:祖国医学中并没有AS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涉及到中医学“胸痹”、“脉痹”、“中风”、“厥心痛”等疾病。
1.2中医对AS病因的认识1.2.1饮食与情志:《素问·五脏生成论》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济生方·心腹痛门》曰:“夫心痛之病,……饮啖生冷果食之类。
”《儒门事亲·酒食所伤》有“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醉心”的记载。
《灵枢·口问》曰:“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
”清代沈金鳌指出:“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朱丹溪曰“醉饱则火起于胃;大怒则火起于肝”。
1.2.2形体与劳逸:《素问》中指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中风源流》曰:“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故多卒中也。
”《丹溪治法心要》中指出:“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
”《举痛论》说:“劳则气耗。
”《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张景岳云:“久坐则血脉滞于四体,故伤肉。
”1.2.3外邪侵袭:《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曰:“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
”1.2.4虚:《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脉管,……必停留而瘀。
”《玉机微义》中指出:“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1.3中医对AS病机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AS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心虚为本,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以痰、瘀、毒为标,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衡的共同病理表现。
1.3.1动脉粥样硬化与五脏1.3.1.1心:《素问》谓:“心之合脉也。
”《素问直解·五脏生成》曰:“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
”《灵枢·经脉篇》“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1.3.1.2肝:《血证论》曰:“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读医随笔》谓:“肝虚而力不能舒,日久遂气停血滞。
”《明医杂著·医论》指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1.3.1.3脾:《冯氏锦囊秘录》言:“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瘀而成痰。
”清·李用粹亦云:“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
”李东垣曰:“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
”1.3.1.4肺:《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
”《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金代李杲指出:“夫饮食入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1.3.1.5肾:《素问》中指出:“肾虚者,……则胸中痛。
”宋·陈自明曰:“夫人之生,以肾之主,人之病,多以肾虚所致。
”《景岳全书》曰:“心本乎肾,……心气虚者,未由不因乎精。
”1.3.2动脉粥样硬化与有形病理实体的关系1.3.2.1痰:《玉机微义》指出:“痰之为病,诚多也。
……津液凝积,郁而成热,痰遂生焉。
”《景岳全书》指出:“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气所化,……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
”清·叶天士曰:“有因热而生痰者,热则熏蒸津液而成痰。
”1.3.2.2瘀:《素问·痹论》中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清·王清任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1.3.2.3毒:清·尤怡曰:“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医医琐言》提出:“万病唯一毒。
”周明学等[2]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毒邪致病理论,其中脂毒、瘀毒与AS的形成及进展有相通之处。
2中医药治疗AS的单方、复方研究2.1中药单方治疗AS的研究2.1.1丹参:丹参素[3]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可产生抑制效果,对血管屏障形成保护作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何根云等[4]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复方丹参滴丸有钙拮抗作用,可使钙内流减少,起到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2.1.2水蛭:刘小颖等[5]研究证实,水蛭能明显降低血清LPO含量,降低TXAZ,升高PGIZ水平,并且可拮抗ET-mRNA的表达。
秦鉴等[6]通过研究证明水蛭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且能降低血黏度,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1.3银杏叶:银杏叶中的黄酮有保护毛细血管通透性、扩张冠脉、缓解心肌痉挛等功效;研究提示[7]该提取物可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阻断以NF-κB为核心的炎症通路当活化,从而降低MCP-1的表达,抑制AS的进展。
2.1.4当归:陈莉芬等[8]实验表明,当归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阿魏酸能显著抑制缺氧内皮细胞中NF-κB 的表达及核移位现象,增加核转录抑制蛋白的表达和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降低血液黏度。
2.1.5黄芪:黄芪总皂苷[9]能降低大鼠血黏度和血浆比黏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红细胞压积,并具有显著抗血栓形成作用。
2.2中药复方治疗AS的研究2.2.1中药复方痰瘀同治法:吕晓东等[10]以通脉化浊汤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方可显著降低TC、TG,减轻动脉内膜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抑制AS的发展。
李磊等[11]研究发现痰瘀同治方能显著降低CRP、TNF-α和IL-6,通过调节血脂、抗炎,保护PON-1活性等途径,起到抗AS 的作用。
2.2.2中药复方活血化瘀法:周美伦[12]研究活血化瘀理论治疗9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通补兼施,标本兼顾,使气血互根互用,而泉源不竭,更使精血互生,而脉管充盈血行通畅,使瘀化痰散,脉络畅通。
2.2.3中药复方健脾化痰法:刘修庄等[13]采用健脾化痰活血利湿方药抗AS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该方药能明显降低TG、TCH、LDL-C、APO-B,明显升高HDL-C,主动脉壁粥样硬化脂斑面积明显缩小。
2.2.4中药复方清热解毒法:余蓉等[14]据清热解毒法研究62例ACS患者,该法可使ACS患者血清sCD40L明显降低,对斑块免疫炎症反应有类似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