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1. 小学教育的特点

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1 )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义务性;(3)小学教育的基础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2.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

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教育具有继承性。(2 )教育要受其他社

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表现为:(1 )阶级性;(2 )道统性;(3)专制性;(4 )刻板性;(5)象征性;(6 )宗教性。

5. 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2015下】

(1 )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3)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6.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7.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8.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015 上]

(1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

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9.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0. 教育对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

的文化现象。

11. 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12.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3. 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2014 上]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

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

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5.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

力资源强国行列。

16. 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17.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

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8.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

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号,学周安排等。

19.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

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0.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

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1.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2013下】

(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2.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

习方法的理解。【2013 上]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等

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分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23.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老师角色有哪些

(1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应是课

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合作。

25. 简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3)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

高的评价体系。强调较适宜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

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