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具有地域特点地域文化,也称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茅盾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么,他只要对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
他应该把他小说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
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
”并且着重强调:“一个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色彩。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他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特色,不仅营造了丰富的意象世界,流淌着着浓厚的家园意识,而且蕴含着一丝神秘色彩,深刻的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沉浮。
一、前言贾平凹是当今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出生于陕西一个农村家庭,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开始进入文坛,198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他笔耕不辍,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内,他创造出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他不仅是位高产的作家,而且创作态度严谨,作品往往数易其稿,修改多次才予以发表,每部作品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更是引入瞩目,从《商州》开始,到《废都》、《白夜》、《秦腔》《高老庄》、《怀念狼》等,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的问世都引起文坛的地震,甚至在世界上都引起较大的反响,贾平凹先后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同时由于他的创作无门无派、特立独行,经常招致很多争议,他也经常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
但无论毁誉,他的长篇小说销量一直居高不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传播的奇特现象。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成功与炉火纯真的叙事特色有着天然的联系。
贾平凹早期的长篇小说有着较强的故事性,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写了大量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等小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后期他的小说的叙事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说中的故事性被日益淡化。
贾平凹本人也曾经说道:描写平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技巧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
如果一味的讲究故事性,就会被故事情节所牵制,就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我的小说重在写实,行文越实越能写出生活的流动性,才能打动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描写生活小人物的生活,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将读者领入了一个个原汁原味、未加修饰的生活场景,给读者更加真实的阅读体验,仿佛能倾听到来自社会下层贫民百姓迷惘的呼声,感受到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贾平凹作品特点
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美穴地》《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秦腔》《高兴》《情劫》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相关评论:《学活着》《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获奖情况:《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
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一、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贾平凹散文最大的成就,是儿童文学散文,他的其他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文学散文的影响。
在儿童文学散文的创作中,贾平凹取得了如下一些特色: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
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
贾平凹的成人散文,除了儿童文学散文的特色外,还有一些特色。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在文学界中有一位著名的病人,或者说他也是众多患者中一位知名的作家,一直在学术界被大家提起,他就是贾平凹。
贾平凹作品大多描写社会基层中最日常,甚至琐碎的生活流程,由细枝末节入手,于通俗中见真情,表达出现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与情绪。
贾平凹的小说特色主要是什么?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
《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达到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伤心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意义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追求自然贾平凹曾在对话《土门》中说,他目前运用的写法,是以聊天的形式说话,一言以概之,说明贾平凹在创作长篇小说时追求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是小说叙述人的隐藏,贾平凹认为,传统的叙述中,叙述者站在人群前或者站在台子上,不免会哗众取宠,拿腔作势。
而让他从台子上下来,站在人群中,就会正常而真诚的说话。
所以,创作中贾平凹巧妙隐藏叙述者,让人感觉不到在“做”,自然无为。
《土门》和《病相报告》中,或采用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或转换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在叙述者的强调、选择方面都独具匠心。
《废都》中则选择了隐含的叙述者,如奶牛的思考一段,就可视为作者自己的声音。
到了《白夜》中,这种叙述者基本上实现完全隐形,叙述与人物故事一起自然而然的随意铺开,混沌苍茫,接近“浑圆”,也许并不是十分的光彩夺目,但是你很难找到其中凹凸不平的地方,类似中国园林那样,静立于此,与曲径游廊、亭榭楼阁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贾平凹的作品多是记叙生活琐事,鲜有情节,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过多的设置情节就会直接消灭真实,这种原生态的记叙手法正是写出了真实而流动的生活。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贾平凹先生作品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宛如一曲高亢的秦腔。
2、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人性着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语言质朴。
4、贾平凹先生最擅长在平凡中渗透大道理,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5、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能让人看到生命的本真,不虚枉,不骄躁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地域气息深厚而闻名。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其对其小说作品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贾平凹小说的魅力与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朴自然,真实生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其质朴自然著称,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实动人。
例如《废都》中的史念海、《怀素》中的怀素、《秦腔》中的孙丽华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其言谈举止、心理活动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给人以极为强烈的感受。
二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包罗万象,不拘一格,自成一体,既有自然流畅的散文式语言,也有生动活泼的对话式语言,更有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语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例如《白鹿原》中就有大量运用了传统的白话、俚语、谚语等地方语言,使小说呈现出极为浓郁的地域气息;《秦腔》中更是大量采用了陕西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三是生动形象,生命力十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充满生命力,使人物、场景、情感等得以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他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环境的细微变化,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秦腔》中许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就十分生动鲜明,使人物的生动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生活感和情感共鸣力。
他以浓烈的乡土气息为背景,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使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充满地方特色,大量采用了地方语言,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气息,增加了作品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贾平凹小说特点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一):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好处。
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
《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到达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悲哀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好处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意象构造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取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
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
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
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好处,深化主题。
最后是民俗意象。
《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好处,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
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必须改造,张扬意象。
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必须矛盾。
《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必须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答:从整体而言,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平淡中道真理、见真情。
[小说方面]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天真成了圆的,地却不方,十几步外,被雾摄收得缥缈。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娓娓动听,作家好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浓淡相宜、神采飞扬的云雾画。
那雾“撞在石上”、“勾心斗角”后“匀开来”的动感姿态,神秘、美妙;那群山被浓雾笼罩“入了远空”、“轻了”、“淡了”的自然景象,优美动人,具体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 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贾平凹小说 的特点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 小伙伴哦!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 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 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 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 矫情不是真情, 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 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 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 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 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 “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 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 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 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 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 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 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 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 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 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 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 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 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 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 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 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 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对于80后的我,来谈论贾先生的作品确实有些草率;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看待问题的独特的见解。
看贾先生的书已经很多年了,特别是他的小说;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也许,他作品中描述的年代,我们还是懵懂的年纪,似懂非懂。
反正会有一份独特的情节。
个人认为,先生的书以写实为根据,叙述之间又不会使人乏味;随着阅读的深入,仿佛和书中人物融为一体,感觉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的人生活在一起。
所有的描述让人感觉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点点滴滴,不用刻意去添加和粉饰,所有的一切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来又别有一番韵味。
贾先生的很多书都以自己的故乡为原背景,笔锋细腻婉转;善于刻画人物,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场景的掌控及其老道,这个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和模仿的,特殊的经历才会有这种从现实中来却又超越现实的感觉。
读他的书就像是在旅游一样,字里行间,风光无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不用任何认为的刻意添加。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得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她得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就是贾平凹关于商州得系列散文中得一部。
这就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得写景散文.她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得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就是由11幅写意得素描画组成得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得,就是冬天得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得瘦;像就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得女子,沦落或许就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得面目。
石头裸裸得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得“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得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得方式传递感觉,如“路就是顽皮得,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她得脚印”。
她常用轻淡得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得又经常忽视得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得散文,浓得如酒般醇厚绵长,淡得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得氛围中,贾平凹道出她对生命、历史、宇宙得深深思索,使她得散文具有一种深邃得哲思。
《静虚村记》便就是她得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得与谐就是贾平凹这篇散文得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得自然化”与“自然得人化”得带有古典神韵得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得城市,就是一个“清静”得地方。
与自然得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得影响。
她们就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她们喝得就是粗茶,吃得就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就是静虚村人最高得人生哲学,她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得山民都就是真正得“智者".她们得脉搏与着山山水水得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她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得心灵得投射。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小说以深入人心的刻画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生动活泼。
贾平凹擅长运用白话文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通过生动的对话、形象鲜明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它们娓娓道来,使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了故事的发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达简洁而富有感染力。
他通常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了华丽修辞和繁琐的句式。
贾平凹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来表达故事和人物,使得读者易于理解,能够准确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受。
他的文字平实朴素,但却能够深入人心,打动读者的内心。
他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去繁就简,因此贾平凹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一直以来都通过小说刻画乡村生活,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进行观察和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深情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贾平凹善于运用乡土的语言和习语,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独特风貌。
这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得贾平凹的作品更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贾平凹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
他的语言生动活泼,表达简洁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入人心;他注重表达地域特色,运用乡土的语言和习语,使作品更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特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评论说,“贾平凹先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感,这个现实感不止是说现实当中发生的问题,而是对今天的乡村中国的关心,对乡村中国历史的关注,他的作品构成乡村中国历史的一个长长的谱系,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认为贾平凹是当代中国真正热爱文学的重要的代表,“长篇小说是体现一个时代文学真正的创造力的着眼点,我认为贾平凹老师的创作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造力。
”
现场嘉宾李洱说,“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贾平凹老师作品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因为他几乎全须全尾地保留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保留了我们各种情绪、各种各样的细节,他的作品犹如琥珀、珍珠,它成为民族情绪的博物馆。
”。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导语: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作品语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拙为美,注重的选择和锤炼,大量使用重叠词,等等。
这些特色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作品题材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题材:贾平凹的作品往往以农民为主要题材,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和农民们的困境与打击。
他以独到的视角展现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揭示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崩溃和个体命运的迷途。
2.批判现实主义:贾平凹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气息浓厚,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直击社会问题和缺陷,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辛酸,以犀利的笔锋和真实的描述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和愤怒。
3.叙述方式:贾平凹的叙述方式独特而鲜明,以诗化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他也运用讽刺和幽默等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一份轻松和诙谐的气息。
4.对人性的关怀:贾平凹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与追求可谓贯穿始终。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心理变化的刻画,表达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的选择和抉择。
5.高超的文学技艺:贾平凹的作品充满了诗意,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文字简练而深刻,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擅长运用寓言和寄托的手法,借助意象和符号来传递深层次的寓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节奏感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总之,贾平凹的作品以其深入的社会批判性、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敏感关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颗独特的明珠。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能够让人在感受其中的苦难与辛酸的同时,也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5则范文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5则范文第一篇: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著名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1、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点: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
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
”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
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
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
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
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
”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
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着笔,写出了《哭三毛》《再哭三毛》:“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
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
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二、朴素中蕴哲理翻开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
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
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谛,随感而发。
《三游华山》,是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游历华山写起,看似写游记,但最后笔锋一转,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
这种智慧的语句,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见到。
评论家费秉勋指出:“除了游记作品外,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结穴,都归总到哲理的阐发。
”这种哲理阐发,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特见解。
再如:“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迟欢;于嚣烦尘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好读书》)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读书的好处怎样,而是与读者平等地娓娓叙谈,给人无穷的沉思。
在《对月》中,借月亮来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到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并且劝诫人们:活着就是一种荣幸,尽管活着有苦,但苦里面也有乐。
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去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圆。
作者借月亮的圆缺变幻,对人生进行思考,由月及人,饱含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趣味。
《地平线》道出了人生命运和理想抱负之间的关系和人生追求的意义,“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
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颖、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在朴素自然的描述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三、朴素中含幽默幽默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又一大特色。
《说话》就是贾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门不大说话,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
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
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
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
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
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
看到这你会笑出声来,真是太幽默了,把学说普通话,比成有醋溜过的味儿,一定会让人想起酸酸的感觉。
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问话,想一想还真有点学问。
因自己出门不大爱说话,因此就提一个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包,觉得很自在。
真是既真实又幽默。
《饮者》又是一篇让人发笑的作品,“饮者一般都彬彬有礼,酒席上差不多经历三个境界,先轻声细语,再高声粗语,最后无声无语”。
短短几个词,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态和形态,引发人们无穷的想像。
《笑口常开》描述无数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发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纽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
”在《说孩子》中,对于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的人,他认为“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
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一见解既深刻又独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说她的孩子——她会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说下去”。
这观察真是细致入微,语言纯熟老到,在说笑中,在幽默的闲聊之中,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
正如评论家所说:“是天籁之音,人籁之声,极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绝了硬做的痕迹,里边的幽默,机智,无奈,都是生活与心灵自身就有的,无需外加,浑然天成,可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最佳实践。
”四、朴素中出诗画贾平凹说他最早的文学创作就是写诗,他曾说:“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
”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戏曲又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他常以诗的激情和语言去熔铸他散文的美感意蕴,把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谐,形成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看其作品就像欣赏一幅画,内涵极为丰富,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