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学习,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案例一:“小马虎”变“细心娃”学生姓名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在学习上总是粗心大意,作业和考试中常常因为马虎而丢分。
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他在做作业时总是心不在焉,一边写一边玩。
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老师首先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让他明白认真细心的重要性。
然后,老师为他制定了一个专门的学习计划,规定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
同时,在他做作业时,老师会定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家长也积极配合,在家中为他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每当他认真完成一次作业或者考试取得进步时,家长都会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带他去公园玩或者买一本他喜欢的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姓名逐渐变得细心起来,作业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考试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像学生姓名这样马虎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及时的监督和适当的奖励,帮助他们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案例二:“小懒虫”成“勤奋生”学生姓名在班级中是出了名的“小懒虫”,不爱运动,不爱劳动,就连学习也缺乏积极性。
老师经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他在家中也是什么都不愿意做,总是依赖父母。
为了改变他的这种状况,老师在班级中开展了“勤劳小蜜蜂”的评选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劳动和体育锻炼。
同时,老师给学生姓名安排了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擦黑板、整理图书角等,并在他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家长也改变了教育方式,不再事事包办,而是让他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
并且,家长每天会和他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等。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姓名逐渐变得勤奋起来,不仅积极参与班级劳动,还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幼儿园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幼儿园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幼儿园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1. 引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于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来探讨幼儿园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2. 案例一:定时整理玩具在某幼儿园,老师采取了一种有趣的方式来教导孩子们养成定时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每天下午,老师会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玩具整理游戏,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整理玩具中学会合作、责任和整洁。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养成了定时整理玩具的好习惯,不仅班级整洁有序,而且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责任感也得到了提升。
3. 案例二:用餐礼仪培养另一所幼儿园通过开展用餐礼仪培养活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在就餐时间,老师会引导孩子们注意用餐姿势、讲究用餐礼仪,并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共享,用餐场所也变得井然有序、安静愉悦。
4. 案例三:节约用水用电一所幼儿园通过举办关于节约用水用电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向孩子们宣传节约用水用电的重要性,并倡导孩子们在洗手、洗脸、用水喝水等方面注意节约。
在教育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意识到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并主动成为了资源节约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5.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对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品格的培养。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幼儿园对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全方位、渗透性的。
除了课堂上的教育,更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游戏来引导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到好习惯的重要性。
幼儿园行为习惯培养案例分享 幼儿园行为习惯
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可以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和守纪。
下面,我们将共享一些幼儿园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1. 注意力集中培养案例在某幼儿园,有一位三岁的小朋友叫小明,他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总是无法坐定,不听老师的讲解,经常做一些危险的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制定计划:老师为小明制定了一个特殊的计划,每天给予他一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比如做专注力游戏、听音乐时不动等。
- 激励奖励:每天如果小明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老师就给予他一些小奖励,比如表扬、小礼物等。
- 引导交流:老师经常和小明交流,告诉他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性,鼓励他努力改变自己。
在几个月的努力后,小明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改善,他能够安静地坐下来听老师讲课,并且能够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这是通过耐心的培养和引导,小明的行为习惯得到了良好的改变。
2. 礼貌待人培养案例在另一家幼儿园,有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叫小芳,她平时总是很粗鲁,对待老师和同学经常态度不好,不懂得尊重他人。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示范引导:老师经常示范给小芳和其他孩子看,怎样礼貌地对待他人,比如用语言措辞的礼貌、行为举止的得体等。
- 讲解教育:老师经常和小芳进行讲解教育,告诉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以及不礼貌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何种伤害。
- 观察评价:老师会经常观察小芳的行为举止,并对她进行评价,让她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不礼貌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小芳的礼貌待人的习惯有了很大改善,她能够用文明的语言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3. 自律守纪培养案例在一所知名的幼儿园,有一位五岁的小朋友叫小华,他总是无法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甚至不服从纪律。
为了帮助小华改掉这些坏习惯,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约束规范:老师为小华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自律守纪规范,要求他严格遵守每天的作息时间表,保持课堂纪律和个人卫生等。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教育案例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教育案例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教育案例
好习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幼儿教育方面。
好
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自律、有条理,并在学习
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教育的案例。
1. 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行为习惯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所幼儿园,采用了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幼儿们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如收拾玩具、清理桌面等。
如果任务完成得好,小组将会受到奖励,
否则将会被惩罚。
这种游戏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在一个非常愉快的环境
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通过照顾宠物培养幼儿责任感
在美国的一所幼儿园中,学校为每个班级提供了一只小狗或一只小猫,
让幼儿们照顾和喂养它们。
幼儿们需要定期地给宠物喂食、洗澡、遛弯等。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能够学习到责任感、耐心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意义。
3. 通过帮助老人培养幼儿友善习惯
在荷兰的一所幼儿园中,每周会带幼儿们到当地的敬老院,让他们和老人们一起做手工、聊天等。
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们学习到尊重、关心他人以及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此外,幼儿园还鼓励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事,如帮助别人,分享食物等,从而在幼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友善和公正的行为习惯。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教育中值得借鉴的例子。
通过游戏、照顾宠物、帮助老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幼儿园良好行为养成案例详解
幼儿园良好行为养成案例详解在幼儿园阶段,良好的行为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孩子们不仅学习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下面我们通过案例来详细解析幼儿园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案例来实现良好行为养成。
1. 案例一:共享玩具小明和小红在幼儿园玩具角发生了一起争执,他们都想要同一个玩具。
幼儿园老师在一旁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最终小明主动将玩具递给了小红,并说:“你先玩吧,我等一会再玩。
”这个案例很好地体现了幼儿园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即学会共享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这种行为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友善和合作意识,是良好行为的典范。
2. 案例二:尊重老师小明在幼儿园上课时,老师正在讲课,但他却打断了老师的讲话,引起了老师的不满。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向所有人道歉并承诺再也不会打断老师的讲话。
这个案例表现出了幼儿园良好行为养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尊重他人。
在幼儿园,孩子们需要学会尊重老师和他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礼貌和谦逊。
3. 案例三:自己整理玩具小红在玩完玩具后,主动将玩具整理放回原处,让下一个玩具使用者可以顺利找到。
这个案例展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良好行为养成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律和责任心,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学会照顾集体的利益。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现了幼儿园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案例来实现良好行为养成。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良好行为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良好行为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在教育孩子良好行为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的行为,引导纠正不良行为,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幼儿园习惯养成案例分享及解析
幼儿园习惯养成案例共享及解析在幼儿园阶段,习惯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和人格。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一些幼儿园习惯养成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解析和讨论。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案例一:张小明的午睡习惯张小明是一名三岁的幼儿园学生,他在家里一直都不愿意午睡。
每当到了午睡时间,他都会闹腾,辗转反侧,或者是大声哭闹,导致整个家庭无法安静下来。
在幼儿园里,老师反映称,张小明在午睡时间也会表现得很不安静,经常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休息。
针对这一案例,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张小明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律作息习惯,包括定时午睡。
可以在睡前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比如讲一个安静的故事,或者轻柔的按摩孩子的头部。
在幼儿园方面,老师可以采取一些轻松的活动,比如播放轻音乐,或者进行放松的按摩活动,帮助孩子安静下来。
可以设置一些规则和奖励制度,鼓励张小明和其他孩子能够安静地午睡,让他们意识到良好的午睡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相信张小明在家庭和幼儿园中都能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案例二:李小红的卫生习惯李小红是一名四岁的女孩,她在幼儿园中表现得非常爱干净,每天都会主动帮助老师整理教室和擦拭桌椅。
但是在家里,她却总是很懒惰,喜欢将玩具和衣服乱丢乱扔。
针对这一案例,我认为家长可以和幼儿园的老师共同合作,引导李小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家里,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培养她的爱干净习惯。
可以鼓励她自己整理玩具和衣服,让她认识到一个整洁的环境对自己的健康和成长是有益的。
在幼儿园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卫生的重要性,让他们动手参与到整理环境的活动中。
可以对孩子的卫生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习惯养成中,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案例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案例好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节,幼儿园是孩子个性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境。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好习惯培养的案例。
案例一:使用语言礼仪某幼儿园发现,有些孩子说话时不按照礼仪用语,常常随口将“我要……”、“给我……”之类的话说出来。
这样的话语不仅没有礼貌,还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
幼儿园老师决定进行相关的好习惯培养。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拟定了使用语言礼仪的规则,例如:在请求别人做事时,可以说“请你……”、“能不能……”;在被请求做事时,可以回答“好的”、“没问题”等。
通过慢慢地引导和纠正,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使用语言礼仪的好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形象,得到了同伴和老师的赞扬。
案例二:食品卫生某幼儿园发现,有些幼儿在进餐时不注意卫生,食物掉在地上也随意捡起吃掉,这可能会影响健康。
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幼儿园老师选择从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使用的器具卫生两个方面进行好习惯培养。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如何正确洗手、场所和器具的清洁卫生,以及当食物掉落在地上时应该怎么办。
老师还在幼儿园多个角落张贴了餐桌卫生小贴士,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显著增强了饮食卫生意识,不再乱捡食物,甚至有的孩子还会主动提醒同伴注意卫生。
幼儿园的餐桌环境也变得更加清洁卫生。
案例三:珍惜和保护环境某幼儿园发现,有些孩子在玩游戏时随手乱扔垃圾,不怕弄脏环境。
这样的举动不仅容易被认为是不文明行为,还会危害环境,破坏公共卫生。
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珍惜和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幼儿园老师决定开展相关活动。
他们组织了一次环保公益活动,孩子们亲自体验垃圾分类和回收,了解环保知识。
在日常教育中,老师还反复强调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环境和社会。
幼儿园还在校内多个角落放置了垃圾桶和分类提示,增加孩子们分类投放垃圾的便捷性。
经过这些努力,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好习惯得到了快速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也始终积极维护环境卫生。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案例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幼儿园好习惯的培养案例,并分析其教育意义。
一、整理玩具在某幼儿园,老师通过玩具整理活动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每天下午,老师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将玩具整理归类,然后放入指定的位置。
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类型的玩具,并告诉他们每种玩具放在哪个位置。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养成了整理玩具的习惯,不再随意将玩具丢在地上或是乱放。
这种好习惯不仅让幼儿园的环境更加整洁,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和秩序感。
二、自理能力在另一所幼儿园,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每天早晨,老师会教导孩子们如何自己洗脸、梳头、穿衣服等。
并且在午休时间,老师会监督孩子们自己洗手、洗脸,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理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学会了独立的穿衣、洗漱,养成了良好的自理习惯。
这样不仅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量,也让孩子们养成了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三、团队合作在某幼儿园,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
比如在进行游戏或者做手工活动时,老师会安排孩子们分工合作,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配合。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共享和承担责任,克服了个人主义,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习惯。
这种团队合作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爱护小动物在另一所幼儿园,老师引进了一些小动物,比如兔子、小鸟等。
通过照顾小动物,培养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好习惯。
老师会组织孩子们一起为小动物清洁饲料、换水,喂食等。
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爱护弱小、尊重生命,培养了一种亲和力和责任感。
幼儿园好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引导,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通过培养好习惯,不仅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儿童行为规范培养案例
幼儿园儿童行为规范培养案例案例一:某幼儿园对儿童行为规范培养的成功实践背景介绍:该幼儿园位于城市中心,是一所私立幼儿园,孩子的家庭背景多样化,质量上乘,可以说是市内幼儿园高端品质代表之一。
目标:该幼儿园一向以素质教育为其办园理念,以孩子的幼小心灵为导向,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
特别是在三岁到五岁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行为规范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过程:针对儿童行为规范的培养,该幼儿园采取了以下行动:1、共同制定规范:幼儿园在开学前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制定了儿童行为规范,既满足幼儿园的要求,也让家长能够规范孩子的行为。
2、以身作则:老师们在日常教育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引导孩子遵循行为规范。
同时,老师们也注重视觉教育,在教室内张贴标语、海报,强调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主题教育活动:园方在日常教育中设置多个行为规范教育主题,如“礼貌与尊重”,“团队合作”,“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行为规范。
4、情感教育:幼儿园特别注重情感教育,学校每个老师在学期开始前都会针对学生情况编写情感教育课程,积极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宽容和分享,学习尊重他人,遇事冷静处理等等。
结果:经过幼儿园的长时间努力,从上至下共同呕心沥血地付出,孩子们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改善,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集体意识增强。
结论:幼儿园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努力。
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从而累积正确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一个独立、善良、自律的孩子。
案例二:某幼儿园通过“规则明确,与家庭联动”实现儿童行为规范的培养背景介绍:该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名为“规则明确,与家庭联动”的儿童行为规范培养实践,旨在利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标:幼儿园希望通过家园联动的方式,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合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
幼儿园培养好习惯的案例
幼儿园培养好习惯的案例幼儿园培养好习惯的案例:好习惯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培养的基础,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中的第一站,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幼儿园培养好习惯的案例:一、上海市某幼儿园——“吃饭有序”教育法在这个幼儿园,宝宝们在园里进餐时,不是靠教师的规定和指导,而是通过“城市之父——顾祝同”的方法,通过安排食盘、分配食品、分配餐具等,营造出一种有序的就餐环境,引导宝宝们逐渐养成自觉有序的就餐习惯。
这种方法不仅省去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强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北京市某幼儿园——自我照顾行为表扬制在这个幼儿园,教师们会根据孩子自己整理、摆放桌椅等自我照顾行为,积极给孩子鼓励和表扬。
小朋友们争着自己整理书包、鞋子,整理餐具等,达到了让孩子们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并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水平。
三、山东省某幼儿园——触摸感主导洗手在这个幼儿园,孩子们在洗手前被要求触摸几种不同的物质,如冰块、沙子、干燥的棉花和湿润的水状软质物体等,使孩子们的感官能力得到锻炼。
此外,教师们还会在洗手场所的镜子上贴上洗手步骤,设立不同的洗手场所,让孩子们慢慢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四、广东省某幼儿园——快乐做家务这个幼儿园通过给孩子们做小家务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我卫生习惯。
孩子们会自己扫地、拖地、擦窗户、整理玩具等等,通过这些家务活动,帮助他们形成勤劳习惯,养成自我卫生和环境整洁的意识。
以上案例表明,幼儿园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方面,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情境引导、自我管理、感官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这些好习惯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也是未来的成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分享: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分享: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分享: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在幼儿园家庭教育中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分享,探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案例一】小明是一位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幼儿,但常常表现出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的特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小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 清晰的规矩和界限:父母制定了清晰的规矩和界限,告诉小明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他们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小明,冲动和鲁莽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同时也教会他耐心等待的重要性。
2. 正面激励和奖励:每当小明表现出耐心和理性的时候,父母会给予肯定和奖励,鼓励他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榜样的力量:父母自己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耐心和理性的态度,让小明从他们身上学到正确的行为模式。
【案例二】小花是一个内向而害羞的女孩,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帮助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1. 鼓励孩子坚持尝试:父母鼓励小花克服内向和害羞,勇敢地表达自己。
他们告诉小花,只有主动尝试,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培养出坚强和自信的性格。
2. 细致的引导和关怀:父母耐心地引导小花,教她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也给予小花足够的关怀和支持,让她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鼓励。
3. 多元化的活动体验:为了拓宽小花的视野和增强社交能力,父母带她参加各种活动和课外班,让她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和沟通。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主要包括制定清晰的规矩和界限、正面激励和奖励、榜样的力量、鼓励孩子坚持尝试、细致的引导和关怀以及多元化的活动体验。
这些途径都是有针对性的,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进行灵活的运用。
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们耐心和细心地引导。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案例的分析与总结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案例的分析与总结【1】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引言】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和社交能力有着积极影响,也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总结一些案例,探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探讨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幼儿行为的塑造、正面激励和家庭与学校合作等方面。
【2】案例一:管理幼儿情绪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经常因为小事情发脾气,无法自控情绪。
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小明接受了情绪管理培训。
老师与家长共同制定了计划,通过给予小明情绪管理的策略和反馈,帮助他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表达方式。
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下,小明的脾气慢慢得到了改善,并且学会主动寻求帮助,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管理情绪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的培训和策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提供正确的表达方式。
正面激励也是关键,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奖励,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方式管理情绪。
家长与学校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共同制定情绪管理计划,确保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得到延续。
【3】案例二:培养分享与合作精神小红是一名5岁的幼儿,她经常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在集体活动中容易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为了培养小红的分享和合作精神,老师与家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通过故事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小红理解与分享与合作相关的价值观,并鼓励她参与集体活动并与伙伴分享玩具。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红的分享与合作意识逐渐增强,通过与他人合作,她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分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幼儿分享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故事和游戏等封闭环境,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合作的价值,并学会分享和与他人合作。
家长和教师的合作也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应该共同制定培养分享与合作习惯的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面的激励和鼓励。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5个案例分析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5个案例分析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各地方都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介绍五个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都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好习惯。
这些案例分别来自不同的领域,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和公共场所,每个案例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亮点。
一、学校:利用奖励机制激发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学校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利用奖励机制激发小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这个案例来自某小学的一个班级。
这个班级的老师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一些不良习惯,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整洁、不礼貌等等。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采取了一种奖励机制的方法。
具体来说,老师设置了一个“好习惯奖励箱”,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小袋子,每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老师就会给他/她一个奖励币,学生可以将这些币放入自己的袋子中。
当学生的袋子里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奖励币时,他/她就可以获得一份小礼物。
这个奖励机制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在奖励的鼓励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班级的整洁程度明显提高了,学生们也开始按时完成作业和尊重老师。
这种奖励机制也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都想尽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奖励币。
二、家庭:通过家庭任务分配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种通过家庭任务分配来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方法。
这个案例来自某某家庭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例如不收拾自己的房间、不按时吃饭、看电视时间过长等等。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决定采用一种任务分配的方法。
具体来说,他们为孩子们制定了一个任务清单,上面列出了孩子们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收拾房间、按时吃饭、完成家庭作业等等。
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积分,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
幼儿园培养好习惯的案例 幼儿园习惯培养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园期间,学校和老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有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展示幼儿园是如何培养好习惯的。
1.案例一:饭前洗手在某幼儿园,老师们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吃饭前不爱洗手,这样不但容易导致细菌感染,还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于是,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孩子们的洗手习惯。
老师们通过有趣的故事、游戏和歌曲来向孩子们宣传洗手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们要勤洗手,健康成长。
幼儿园在洗手台的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增添了一些卡通形象和颜色图画,使洗手变成了一种有趣的事情。
老师们还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正确的洗手步骤。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洗手习惯,这为他们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案例二:整理玩具在另一家幼儿园,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在玩耍后不喜欢整理玩具,导致教室常常乱糟糟的。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整理习惯,老师们主动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引导他们了解到整理玩具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意识到整理玩具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老师们在教室中设置了一些整理玩具的小游戏和竞赛,鼓励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整理的兴趣。
老师们还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与他们一起制定整理玩具的规则,让孩子们觉得整理玩具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养,孩子们逐渐养成了整理玩具的好习惯,而且他们还从中领悟到了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
3.案例三:讲卫生在某个幼儿园,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在教室和卫生间不爱讲卫生,这给身边的小伙伴们带来了一些不便,教室内也显得不够整洁。
对此,老师们不仅在讲台上向孩子们普及卫生知识,还特别邀请了一些卫生专家前来讲解,通过专业的知识传授来引发孩子们对卫生的重视。
老师们也通过身边的小事例来引导孩子们重视卫生,如讲故事、制定整洁小组、定期进行卫生检查等,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了爱干净的好习惯。
幼儿园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案例
幼儿园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案例幼儿园是儿童重要成长的场所,良好的习惯培养不仅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更加塑造了孩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人品修养。
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园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
一、学习习惯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强调让孩子们自己思考,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她会进行小组互帮互助和个人自主学习两种形式,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思维来完成任务。
在小组活动中,李老师将学生自由分组,鼓励他们自主协商、分工,各自负责,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个人活动中,李老师会适时给予孩子们提示,让他们先思考后问问。
这样,孩子们就能逐渐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老师或家长的引导。
二、生活习惯王老师注重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养成。
她常常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孩子们从就餐、睡眠、通风等方面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特别是在洗手方面,她会让孩子亲身去体验洗手的的正常程序和消毒程序,协助孩子们了解食品安全教育。
同时,王老师为孩子们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午睡纪律,孩子们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静静地躺在摆放好的小床上,听着安静的音乐。
三、快乐习惯张老师为孩子们在课堂上演绎了一系列有趣的小游戏,以建立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物品,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拼凑出各种有趣的玩具和人物形象。
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快乐和乐趣,这也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爱心习惯陈老师在课堂上提倡每个孩子都要有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为他人多付出。
在节日或主题活动中,她会组织孩子们去拜访老年人或特殊群体,带给他们温暖和关注,让孩子们学会关爱他人。
另外,在课堂上也常常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各种渠道共享爱心,比如带来家里的玩具和小物品,分享给其他同学。
这就是几个幼儿园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
希望每一个幼儿园都能将此作为指导,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幼儿。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更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
案例一:“小马虎”的转变学生姓名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在学习上却总是粗心大意,经常出现漏题、看错数字等问题,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马虎”。
老师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姓名在做作业时总是心不在焉,一边写作业一边玩笔或者和旁边的同学讲话。
为了帮助学生姓名改掉这个坏习惯,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与学生姓名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让他认识到粗心大意的危害,并鼓励他树立改掉这个坏习惯的信心。
其次,为学生姓名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计划,规定他在做作业时要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做完作业后要认真检查。
同时,老师还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在家中也对学生姓名进行监督和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姓名的粗心大意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的不良习惯,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
要让孩子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激发他们改正的动力,并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和监督。
案例二:“小懒虫”的蜕变学生姓名是一个非常懒惰的孩子,在学校里不爱参加体育活动,回到家也不愿意做家务,作业总是拖拖拉拉。
为了帮助学生姓名养成勤劳的好习惯,老师和家长共同制定了一个“勤劳计划”。
在学校里,老师鼓励学生姓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给予他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同时,安排他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让他负责监督班级的卫生情况,从而增强他的责任感。
在家里,家长给学生姓名分配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等,并要求他按时完成作业。
如果学生姓名表现出色,家长就会给他一些小奖励,如允许他看一会儿电视或者玩一会儿游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姓名逐渐变得勤劳起来,不仅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家里也能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小班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案例分享
小班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案例分享小班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案例共享一、引言在现代社会,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小班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共享一些小班幼儿园中的良好习惯教育案例,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和启发,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案例共享1. 清晨礼仪:某幼儿园在每天清晨的集体活动中,安排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清晨礼仪,包括整齐排队、问候老师和同学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意识,并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 餐桌礼仪:在幼儿园的午餐时间,老师们会引导孩子们坐姿端正,注意饮食卫生,不挑食、不浪费,以及和同桌的小伙伴一起愉快用餐。
这样的餐桌礼仪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饮食习惯,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礼仪。
3. 整理卫生:在游戏活动后,老师们会带领孩子们一起整理游戏器具和场地,学会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养成整理卫生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合作,理解了生活的规律,也增强了对环境的责任心。
4. 安全意识:幼儿园通过举办安全教育活动和模拟演练,教育孩子们要懂得保护自己,学会安全防范,遇到突发情况能冷静应对。
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们养成了懂得爱护自己,注意安全的好习惯。
5. 乐于助人:在日常活动中,老师们会鼓励孩子们互助互爱,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通过共享故事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小班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案例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方面,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些案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小班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教育环节。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行为规范养成的典型案例
幼儿园行为规范养成的典型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制定了一系列行为规范。
下面介绍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幼儿园行为规范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明(化名)是一名年龄为4岁的男孩,在幼儿园里表现活泼开朗,但有时会有些顽皮捣蛋。
他经常会抢别人的玩具、大声喊叫、不听老师的话等不好的行为。
这些问题让老师很头疼。
针对小明这样的情况,幼儿园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多种方式向孩子们灌输这些规范。
例如:在班里贴上“请勿打架、抢玩具”、“请保持安静”等标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相关知识,并及时给予表扬或批评等。
在此基础上,小明开始逐渐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详细介绍他改变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一、抢玩具问题小明曾经的抢玩具问题是因为他自认为手中的玩具不好玩,就会去抢别人手中的好玩具。
老师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与小明进行了谈话,并告诉他不能随便抢别人的东西,需要尊重别人的权利。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逐渐理解了分享和尊重别人的意义。
班里也推行了“轮流使用”的制度,让孩子们有机会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养,小明逐渐学会了分享和尊重别人。
二、大声喊叫问题小明曾经喜欢大声喊叫,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但这样做会打扰到其他同学和老师上课。
幼儿园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引导他改正这个行为习惯。
首先是老师的及时干预。
在孩子们大声喊叫时,老师会及时提醒他们保持安静,并告诉他们应该用轻声细语与别人交流。
此外,在游戏过程中也鼓励孩子之间用语言沟通,而不是用大声喊叫来表达。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养,小明逐渐学会了保持安静和用语言交流。
他也发现,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别人更愿意与他玩耍,还能听到更多有趣的内容。
三、不听老师的话问题小明曾经有时会不听老师的话,会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
这让老师很头疼。
幼儿园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引导他改正这个行为习惯。
首先是老师的及时干预。
一旦发现小明做了不对的事情或者违反规定,老师就会及时提醒他,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阳县三府幼儿园常付云
一、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下成长.因此,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也都不同,而且现在的父母也比较宠爱孩子.小班刚进来的孩子受家里的影响比较大,孩子们普遍依赖性很强,所以在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毕竟是孩子。
但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是没有集体规则意识的,在通过对班里孩子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看出班级孩子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慢慢的引导。
二、案例描述:
情景一:老师他打我
陈诗谦是班里比较调皮的小朋友,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可是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刚开始玩的挺好的,过一会就会听到小朋友的呼喊声:“老师陈诗谦打我”这种情况不止一次的出现,无论是在玩玩具时还是在区角游戏中总能听到孩子的声音:“老师他打我”。
情景二:老师,我不会,你帮我
“老师,我不会,你帮我!”这样类似的话常常能从泽泽的口中听到,刚开始听到这些话,我总是去帮助他,心想他还小,可能有的方面的确要老师帮忙才能完成,需要多多的锻炼,过段时间会好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求救声没有减少,且总是反复出现,这出乎我意料之外。
无论是在绘画还是手工活动中总是会听到他的声音:“老师我不会”。
情景三:抢排头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
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如陈欣冉小朋友,每次老师说我们排队出去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冲出去,就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站到老师跟前抢占排头,如果没有抢占到排头心情立马就不好了,不仅是她,班里有好几个小朋友都有这种情况。
三、案例分析:
(一)针对打人情况
每当孩子来告状说陈诗谦打人时,我第一时间跑去以严厉的口吻询问陈诗谦“你打人了吗?为什么打人”然而他的回答却理所当然“嗯是的,他不给我玩”我把这种情况和他家长进行了交流,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爱模仿,平时喜欢看一些攻击性的电视、电脑,然后去模仿。
而且家里就他一个孩子,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长大,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如果别人不配合他,他就会动手打人。
而且通过在班里的观察,我发现他是个很喜欢交朋友的孩子,只是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向小朋友表达而已。
针对他爱打人的情况我采取以下情
况去解决。
1.关爱和说理:平时我经常拉拉他的手、轻轻地摸摸他的头,以亲切柔和的声音和他说说话,使他体会老师对他的关爱,当他不再面无表情、愿意和老师亲近并向我展现甜甜的笑容时,我用温和的声音告诉他,幼儿园的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争抢和打人都是不对的,小朋友会不喜欢和你一起玩的,使他在被关怀的感觉下乐意地接受批评并理解占有共同和别人的东西以及攻击别人都是不对的道理。
2.鼓励和引导:平时除了特别的关心,我也特别注意观察陈诗谦的表现,经常提醒他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开心;发现他有点滴的进步,并在全班幼儿面前给以及时夸张的表扬,使他体会进步和做好孩子的快乐和意义,同时体会被关心被注意的幸福感觉,形成他自觉改正、乐意追求进步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陈诗谦能和小朋友一起开心的游戏了,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告状声“老师,他打我了”,看到孩子们在一起开心的游戏我也感到无限的欣慰。
(二)针对需要老师帮助情况
每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泽泽平时就是这样喜欢喊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几次过后我和泽泽妈妈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家庭因素:这可能与她是家中的独生子有关。
在家中备受奶奶、
妈妈的宠爱,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大人一手包办,很多事情也都是妈妈规定好让他怎么做,从而使他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以及自主的能力,也养成了一定的懒惰的习惯。
2.教师因素:可能由于小班刚进来的孩子受家里的影响比较大,孩子们普遍依赖性很强,又考虑孩子们入园时有一定的焦虑的情绪,因而刚开始时孩子们遇到不会做时我总是会安慰他们,没关系的,不会老师会帮你的,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和习惯。
造成他们经常碰到一点困难就说:“老师我不会。
”
知道了原因以后,我决定每次活动时,不等他开口说我不会,就先去指导他然后让他自己去做,每次做好,我及时对他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励他再试一次,慢慢的他变得勇敢了,遇到困难时也很少说“老师,我不,”都是自己去尝试,然后再问老师。
慢慢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和泽泽妈妈进行交流要懂得适时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其实,孩子的能力是惊人的,他们的惊人之举往往会被我们成人的不敢放手时收到约束,我们不妨适时做一位“懒妈妈”这样,孩子才会发挥他们的能力,逐渐成为一位“勤快的孩子”。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他妈妈说泽泽变得勇敢勤快了,在家里什么事都是抢着做,现在也不说“妈妈,我不会,”这都是老师教育的好,听了他妈妈的话,我感到自己的教育有了成效,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看到泽泽的变化我和她妈妈一样的高兴。
(三)针对抢排头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
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
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
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
”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
”“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
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
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四、案例反思: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一)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权变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而教学情景又是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其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面对变化的幼儿和突发事件时,要能巧妙
地因势利导,要善于随机应变,果断的采取措施,作出适合、稳妥的处理。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对孩子来讲,是其将来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尊重、鼓励和赞许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
现在她来到了幼儿园,作为教师就应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培养她的自信心,
(三)做好家园沟通,做到家园共育。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很多家长就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幼儿园的了,其实教育孩子光靠幼儿园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家长依然是孩子教育最主要的影响者.所以,我们应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产生合力,从而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在家里也时时关注孩子的变化,如遇到类似情况要及时进行引导,努力做到家园针对同一问题要有一致地教育策略,共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案例也许每个带小班的老师都会碰到,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初浅的做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跟进,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习惯,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