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对吗阅读答案
部编版2020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时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当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都城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
明代胡应麟说:“至唐人……认为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明代胡应麟说:“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也认为至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他们都
认为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胡应麟和鲁迅所述的观点对于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自觉性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更细致的审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尚未完全成熟和系统化。
当时的小说创作更多地以神怪传说、奇异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并不具备明确的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导向。
与之相比,唐代以后的小说创作更加注重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思想的表达,显示了更明确的意图和目的。
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作品也有其特点和价值,不能简单地说是缺乏自觉性或不自觉的创作。
这个时期的小说,虽然没有像后来的小说那样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描写神怪、传奇和故事,表达了对宿命、爱情、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意味。
例如,《搜神记》中的故事通过神怪和传奇的形式,寓意着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世说新语》描绘了各色人物的故事和言行,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表达对社会风气和人生态度的观察和批评。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但通过小说这种形式,传递了对社会、人生和灵魂的深度思考。
因此,我认为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创作尚处于探索和试验的状态,虽然缺乏自觉性和系统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
如果以小说的现代标准来衡量,它们可能在结构、叙事手法等方面显得不够成熟,但它们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开启了中国小说的发展之路。
唐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
唐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是斐然可观的,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唐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从总体看,唐人传奇以愉悦性情为旨归,更加关注个性生命和个体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具体看,唐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有:一、唐传奇的虚构和想象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在处理小说创作虚实关系的问题上,唐传奇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叙事艺术融为一体。
因是“有意为小说”,所以传奇作家对各种传说闻见除艺术加工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杜撰,亦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之奇、大加渲染发挥后之奇。
那些以神怪、异梦为题材的作品讲的本来就是虚幻无稽之事,虚构想象自然成为其基本手法;即使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长恨歌传》、《霍小玉传》等,作者也并不拘泥于史实、传闻,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因文生事,虚设情节,多方描绘环境,巧妙编织对话,深深探寻人物的内心隐秘,有目的进行再创作。
二、唐传奇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首先,唐传奇作家大大降低自己描述对象的社会层次,这是小说文体能够取得独立地位的关键性一步。
其次,唐传奇将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
再次,唐传奇的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三、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唐传奇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叙述事件简洁明快,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
可以说,唐传奇将古代散文的表现力发挥到很高的水平。
四、诗歌辞赋大量运用人传奇文,增添行文的丰采意趣和艺术气息,带有诗化的特征。
有些作品虽施以藻绘,却无繁缛之弊而有明丽之美.一些佳作更善于用诗化语言营造含蓄优美的情境,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之为“莫不宛转有思致”。
2024年四川省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含解析
2024年四川省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一、单选题1、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______拉开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序幕。
A.诗歌B.戏曲C.唐传奇D.词2、下列选项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是______例句:杀身以成仁A.举匏樽以相属B.乃分其骑以为四队C.挟飞仙以遨游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3、《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大雅》31篇,______74篇。
A.《小雅》B.《国风》C.《商颂》D.《尔雅》4、以下与“孝”有关的言论中,非孔子所说的是______A.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B.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C.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D.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5、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
A.论点、论据、结论B.立论、驳论、正论C.论点、论据、论证D.引论、结论、论据6、蒲松龄的______综合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长,采用众多花妖狐魅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歌颂爱情,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即使写的都是非现实世界的故事,却也极富人情味。
A.《聊斋志异》B.《枕中记》C.《搜神记》D.《阅微草堂笔记》7、《囚绿记》写于1938年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蒙受耻辱的年代,作品围绕“绿”展开,“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叙写对常春藤的爱恋与怀念,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光明自由的渴望。
本文是用______手法写成的一篇抒情散文。
A.象征B.拟人C.夸张D.比兴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言外之意是______。
A.故国宫殿,令人牵挂B.岁月流逝,青春不在C.江山易主,物是人非D.美景依旧,故人已老9、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______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
A.杰克·伦敦B.莫泊桑C.契诃夫D.欧·亨利10、政论散文的本质是______A.时政论文B.评议C.批判D.美刺11、钱钟书的小说______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2⁃0130⁃12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王平(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从唐代小说家的序跋可以看出,唐代志怪、杂录体的小说尚未摆脱传统的小说观念,仍然视小说为实录,其主要功能是“补正史之阙”。
从唐传奇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白则可看出,部分唐传奇作品虽然已显示出某些现代小说的因素,但其作者仍未摆脱传统小说观的影响,还未完全进入“有意为小说”的境界。
因此,唐传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虚实相生、真幻结合,这一特点在后来的小说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唐代;有意为小说;辨析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的提出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开头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断:“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1]39这一论断广为学界所接受,但细细推敲,其中包含许多疑点需要认真辨析。
首先要辨明的是鲁迅先生所谓“有意为小说”之“小说”概念。
显然,鲁迅先生所说小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即意识之创造”。
早在鲁迅收稿日期:2019⁃03⁃12作者简介:王平(1949-),男,山西祁县人。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
130先生之前,宋明两代也有学者发表过类似观点。
如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2]1明人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
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3]371洪迈推崇的是“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胡应麟看重的是“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似乎胡应麟所说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观。
其次需要辨明,既然唐之前的小说家不是有意为小说,那么,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而编撰小说,他们所编撰的小说又何以称得上是小说。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 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 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 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解析】对联① 演员的假笑假哭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真实情况现代人穿的是古人衣装演绎的是古时生活这是昆曲的特点对联②处处设疑处处有悬念绘声绘色再现情景故事环环相扣这是评书的特点对联③ 阳春白雪高山流水传雅曲觅知音这是古琴的特点这是古琴的特点对联④ 舞台上展示的形象观众似乎认为是真的而非木偶在小小舞台上随意操纵机关这是木偶戏的特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虽然2020年我国夏粮同比增产但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①_______________ 这一消息也让一些公众做出“粮荒”的判断其实产量的增长和收购量的下降并不矛盾因为粮食确实生产出来了至于收货量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农民预期收购价将继续上涨而产生惜售心理导致交粮进度较慢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来说②_______________ 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旧需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映出一个问题在粮食安全上③_______________ 下一步要往“质”的方向发展【答案】①夏粮收购量同比减少较多, ②中国的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 ③“量”的问题解决了【解析】第①空根据横线前的“2020年我国夏粮同比增产”和横线后的“这一消息也让一些公众做出‘粮荒’的判断”“产量的增长和收购量的下降”可知此处是与收购量下降相关的内容应填“夏粮收购量同比减少较多”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横线前的“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和横线后的“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旧需引起高度重视”可知此处是对当前粮食安全进行判断的内容应填“中国的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横线前的“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和横线后的“下一步要往‘质’的方向发展”可知此处是与“质”相对的关于“量”的内容应填“‘量’的问题解决了”之类的句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擿奸伏冤人得雪②会秦州李濬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3.(5)张佶升为虞部员外郎的原因是什么?蜀人为什么怀念张佶?A. 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B. 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C. 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D. 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答案】A【解析】(1)“要在”的意思是“关键在于” 与“得果毅之臣”形成了动宾关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宣力西南”“勤干威惠”是并列成分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答案】D【解析】(2)D项“车驾”原指帝王乘坐的车文中借指皇帝【答案】D【解析】(3)D项“边境部族怨恨因而袭击他的军队”理解错误原文是“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赉赐边人追悔引众劫掠” 并未袭击张佶的军队【答案】(4)①曹州百姓中有人被诬陷杀人(张佶)奉诏前去查办揭发出此案中隐蔽的不法情形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掉②恰逢秦州李濬突然去世皇帝对近臣说“天水是边境要地应该迅速找到恰当的人”【解析】(4)①按查办发擿亦作“发摘” 揭发举发雪洗掉(耻辱、仇恨、冤枉)②暴卒突然去世语……曰对......说边要边境要地【答案】(5)①皇帝下令讨伐王均张佶督运军需立下功劳②益州任上治理军队安抚百姓有威望和恩惠【解析】(5)①根据文中“时诏讨王均以馈饷之劳迁虞部员外郎”可知张佶因为督运军需的功劳升任虞部员外郎②根据文中“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可知张佶治理军队安抚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因此蜀人怀念他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概括诗中陶处士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A. 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B. 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C. 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不认同D. 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答案】C【解析】(1)C项“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不认同”错误作者对陶处士的生活态度是认同的他不认同的是“南山车马客”的生活态度【答案】(2)①情趣高雅“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环境衬托出主人的雅趣和闲情②闲适洒脱“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③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解析】(2)赏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正面(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他人的评价、衬托)两个方面入手然后可以从身份、精神品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角度分点作答首联作者写陶处士所居住的地方风景优美颔联用“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来与陶处士的住处相比认为此地和潘子县、陶公门一样美好宜人以此衬托出陶处士情趣高雅的一面“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是说陶处士的药碗里倒映着青山的影子鱼竿上总有水的痕迹可见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悠闲洒脱尾联“南桥车马客”是写其他人为名利竞相奔走的行为及状态前后对比可见陶处士与世无争的形象特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5.(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初入东风鱼头馆柳月芳为什么“百感交集”?请简要分析5.(3)请探究小说以“人民的鱼”为标题的深刻用意A. 小说开篇道出“鱼的末日” 与之对应恰是人的“春节临近” 在悲喜始末之间隐含着作者对生态保护的思考与追求B. 小说善用对比刻画人物例如居林生“最反感别人送年货” 但收到的鱼“腥一条街了” 柳月芳“不瞒了”终究还是瞒了C. 小说最后描写居强的女朋友“喝汤”评诗的场景既突出鱼头汤的美味也留下较为丰富的阅读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D. 小说叙述视角灵活多变既有旁观者的客观中立又有当事人的敏感与亲切叙述语言寓庄于谐机智幽默含义隽永【答案】A【解析】A【解析】“对生态保护的思考与追求”赏析错误【答案】(2)①被张慧琴的真情所打动②为自己一直拒绝的歉疚③对两个家庭今昔的感慨【解析】略【答案】(3)①“人民”是群体概念“人民的鱼”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人民”由“送鱼”到用鱼创造财富与幸福反映了时代变迁与观念革新③不同的“人民”最终因为“鱼”实现了平等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文理想【解析】略6.(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3)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A. 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B. “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C. 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D. 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 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答案】B【解析】B.“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答案】C【解析】C.“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错误的有力烘托了孩子们路上的艰难【答案】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②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解析】老张对女儿的情感可以结合“1951 年8月把孩子送到托儿所”“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他也想闺女闺女在哪里不过今天这个说在新乡还有的说在武汉一个女娃出去疯啥呢就你能”概括得出【答案】小说最后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丰富了常香玉舍家卫国的形象【解析】小说最后补写了一段新闻报道说明常香玉是为了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而卖车卖房突出了常香玉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且与历史事实相吻合7.(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7.(3)小说以岩羊的“纹丝不动”与“他”的步步靠近为主线这样谋篇布局有何妙处?7.(4)对“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的做法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A. 小说开篇对犄角的描写、对地形位置的介绍以及对岩羊反常行为的关注都说明“他”有着丰富的山居经验B. 第④段对野猪、旱獭、狼、狐狸的描写生动再现动物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说明禁捕后动物与人和谐相处C. 第⑨段是景物描写山风劲吹秋草枯黄点明季节预示冬天的来临此时巡山表现他对这片山的由衷热爱D. “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是“他”对老岩羊顽强生命意志的咏叹“不老”指老岩羊的精神内涵【答案】D【解析】(1)D项“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答案】A【解析】(2)A项小说对内心的描写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进而“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的分析有误【答案】(3)①岩羊的“纹丝不动”是引发“他”步步靠近的缘由读者可从“他”步步靠近寻得答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种种预测使小说情节富有悬念②这条主线推动了“他”情感的变化好奇、疑虑、惊讶、同情、沉重、释然③“纹丝不动”原因的揭示令人感慨老态垂死的岩羊揭示小说主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④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解析】(3)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主旨、人物、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情节来看以岩羊的“纹丝不动”与“他”的步步靠近为主线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文章内容使得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从读者感受来看他步步靠近“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可岩羊“纹丝不动” 事实与心理预期出现了落差能够引发读者的预测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从人物心理状态来看岩羊“纹丝不动” 他步步靠近时经历了一个先“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再“有些迟疑”“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 接着“惊呆了” 知道岩羊不动的原因“心疼极了”“心情很沉重” 最后“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的心理历程和情感变化过程从主旨来看他步步靠近机敏的岩羊却不动是因为岩羊已经老态垂死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综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答案】(4)①“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体现了“他”对老岩羊的充分尊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②从文中“心疼”“不忍心”“祈祷”“将老岩羊头面朝东方”等细节可知“他”对老岩羊这种垂垂老矣、艰难等死的状态心生悲悯之情③从后面“彻悟”可知从老岩羊的垂老艰难活着到肉体回归自然引发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一个过程最终会走向尽头但即使走向尽头也要有尊严从而深化了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解析】(4)回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及思想主旨进行分析面对“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时他心疼极了而后又想“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生命总该有个尽头” 在这样的想法之下他才割了老岩羊的首级并“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 由此可见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是因为极度心疼他悲悯老岩羊的遭遇想让它有尊严地死去他的做法是对生命的尊重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后“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 如果不是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老岩羊会在其他动物的嘴下毫无尊严地死去他从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行为中有了新的思考无论多么强大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死亡回归到自然当中去这就是生命的过程可即便是死亡也应该有尊严所以他的这一行为深化了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综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3)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价值?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A. 中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之低和治愈率之高得益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这也是我国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B. 对于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西医往往无能为力而中医却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这说明中医优于西医C. 为了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国亟须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D. 此次武汉保卫战国家中医药局历史上首次成建制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医药教治有了自己的大显身手的阵地【答案】B【解析】B.曲解文意“这说明中医优于西医”说法错误原文是“西医往往无能为力的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医凭其辨证论治特征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说明在重大传染病上中医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能据此就说中医优于西医故选 B【答案】A【解析】A.无中生有“为我们指出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错误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故选 A【答案】(1)B(2)A(3)①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②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③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学互鉴、互补短长【解析】依据原文“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创新则是中医药的活力之源”可知①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依据原文“二要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坚持中药质量安全有效根本要求突出质量优先不断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可知②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依据原文“三要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彰显我国卫生健康发展显著优势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相补充擦亮公共卫生体系的中国特色既是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所需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之责”可知③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学互鉴、互补短长答案(1)B(2)A(3)①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②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③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学互鉴、互补短长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红楼梦》中贾政不喜欢宝玉始于()A. 宝玉入塾后与秦钟形影不离引发风言风语B. 贾环诬告宝玉强奸母婢未遂导致金钏赌气投井C. 宝玉抓周时不取纸墨笔砚单抓脂粉钗环D. 赵姨娘串通马道婆施魇魔法贾宝玉中邪乱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宝玉抓周时不取纸墨笔砚单抓脂粉钗环惹得贾政大怒断言其“将来酒色之徒耳” 所以贾政不喜欢宝玉始于此故选C10.根据语境仿写句子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重在做好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林木中挺拔的一棵 ________ ________ 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云朵中祥和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________ ________ 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答案】见到奔腾的江河, 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 虽是一滴, 却能滋润禾苗【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本题仿照的第一个句子为“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林木中挺拔的一棵” 分析可知句子结构为“见到……你只……” 从内容上分析“林木中挺拔的一棵”是前一句“茂密的森林”的一部分考生注意把握句子结构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即可第二个仿照的句子为“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分析可知句子结构为“虽是……却能……” 从内容上分析“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意为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能有强大的力量考生注意把握句子结构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即可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1.(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倜傥B. 捉襟见肘C. 冰雪聪明D. 而是【答案】D【解析】【答案】A【解析】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黑洞”这个名称人们已经不觉得陌生了有人甚至①________ “太空中最自私的怪物”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黑洞”这个名称的第﹣一个字是“黑” 这表明它绝不向外界发射或反射任何光线因此人们绝对无法看见它②________ 任何东西只要一进人它的边界就别想再溜出来了所以它活像一个“无底洞” 那么要是用盏威力极大的探照灯去照亮黑洞它不就会原形毕露了吗?这也不行射向黑洞的光无论有多强③________ 不会有一点反射这个洞还是黑的【答案】还给它起了个不光彩的外号, “黑洞”的第二个字是“洞”, 都会被黑洞“吃掉”【解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②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3.(5)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A.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B.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C.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D.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答案】C【解析】(1)“王曾吕蒙正当国”句子结构完整“重”作后一句的谓语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从容”作“谓”的修饰语中间不能断开“直而温”“宽而栗”句式结构相同前后分别断开排除D项【解析】(2)D项“‘章’指玉带”表述有误“章”是“帽子” “服章” 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答案】A【解析】(3)A项“专门营造一庭院”表述有误原文是“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 意思是“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 此处“造”指“进入” 不是“营造”【答案】(4)①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的污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②奉命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解析】(4)①资性情不适时不合时宜求容乞求接纳全保全道志节②举举荐易替代不用不能任用纳收回敕诏令【答案】(5)奉命出使的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解析】(5)从文中“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可知马绛被调往延州是因为奉命出使的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乱山深处水漂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A. 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B. “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 雨是“细雨” 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C. “不道春难管” 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D. 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答案】B【解析】【答案】(2)⑩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 一“乱”一“深” 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解析】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5.(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老妇人偷花”这一情节虽着墨不多但不可或缺请简要说明理由5.(3)简析小说以“时令鲜花”为题的妙处A. 开篇将吕茜尔与少妇并写相互映衬正是两人相似的性格使得艾惕安关注到这位妇人B. 小说插入艾惕安写剧本这一情节引出安多华夫人的相关经历表现出两人精神上的契合C. 对艾惕安的心理描写体现其既有对安多华夫人的爱慕又有对亡妻的愧疚心情复杂D. 小说结尾艾惕安宽慰安多华夫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两人对亡侣的怀念也点明了小说。
从唐传奇看“唐人是有意为小说”
从唐传奇看“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摘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一直为学界奉为圭臬。
由于由鲁迅先生语焉不详,近世学者多有争议。
本文将从具体的唐传奇文本入手,从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表现技巧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关键词:唐传奇;创作观念;有意为小说The origins of Chinese legend novelsAbstract: The monograph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written by Lu Xun argued that it was in the Tang dynasty that legend novels had been structured purposefully. This concept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authoritative one by scholars ever since. Although the view is widely accepted, its supporting details, which are not given by the author, are as yet undetermined. Therefore the doubts and arguments over it are still existing. In this paper, we aim at analyzing the materials associated with this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ang legend novel in the light of its paragraph structure, ideological contents and writing methods. Thus, examining the view that it was in the Tang dynasty that legend novels had been structured purposefully.Key words: Tang legends ;composing concept ;work on novels with mentality鲁迅先生在研治中国古代小说的过程中,以精严的考据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原生状态。
2024年安徽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4年安徽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测试题一、单选题1、以“亡隋为戒”“励精政道”巩固“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______。
A.唐太宗B.唐玄宗C.唐文宗D.唐武宗2、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引自______A.《诗经》B.《楚辞》C.《乐府诗集》D.《古诗十九首》3、“新月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再别康桥》的作者是______。
A.戴望舒B.郭沫若C.闻一多D.徐志摩4、最初发表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刊物是______。
A.《太白》B.《新青年》C.《大公报》D.《每周评论》5、《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文不甚深”,言语简洁明快,从作品的语言特色来看,属于______小说。
A.文言B.写实C.纪传D.白话6、下面属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写的文章是______。
A.《论毅力》B.《“今”》C.《海燕》D.《乡愁》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失掉“自信力”的是______。
A.埋头苦干的人B.求神拜佛的人C.为民请命的人D.舍身求法的人8、《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______的代表作。
A.白朴B.马致远C.关汉卿D.孔尚任9、《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出自下列哪位词人之手______A.辛弃疾B.姜夔C.晏殊D.李煜10、《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人物是______A.刘备B.周瑜C.诸葛亮D.孙权11、在《前赤壁赋》中,作者借以抒情说理的主要景物是______。
A.江水、枫叶、白鹭B.清风、明月、江水C.夕阳、清风、琵琶D.明月、菊花、扁舟12、钱钟书的小说______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A.《写在人生边上》B.《围城》C.《猫》D.《人·兽·鬼》1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妃子”是指______A.杨玉环B.貂蝉C.梅妃D.王昭君14、大观楼位于美丽的滇池湖畔,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最著名的莫过于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的《大观楼长联》,长联作者孙髯生活的时代是______A.明代B.清代C.民国D.宋代15、明代科学家,《裘》的作者是______。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化史笔记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文1、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兴起的背景、原因一是中唐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这是文学本身更加直接的原因。
(骈文内容的深化,体式上难以满足表达的需要)2、简答: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有哪些?韩愈一是“文以载道”到“文以明道”:表明“道”与“文”的关系,韩愈十分强调作家思想修养,作家的人格是文以明道的根本所在。
二是创作上提出“不平而鸣”,出于《送孟东野序》,认为一切文辞与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
将“明道”与对现实的批评联系起来了。
三是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创新观念,不袭蹈前人,文从字顺,辞必己出,表达要流丽畅达,合乎语法。
四是创作技巧方面提出“气盛言宜”,注重作家养气功夫,这深受孟子“浩然之气”的影响,强调在创作中形成气势。
柳宗元:大体与韩愈相似,不如韩系统、简明:一是密切联系现实,“辞令褒贬”“导扬讽喻”。
二是强调古文创作还应尊重文学自身规律。
三是更加重视散文的文学性与审美特征。
3、古文运动的影响一是并非单纯的文学复古运动,更多的推动了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复兴。
二是散文代骈,创造了一种题材广阔、精炼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
(将诗赋情韵风神以单行之气运之,形成散文,这是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最为成功之处)三是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直接影响到了北宋的文学革新。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有杜甫、李白等伟大诗人的荟萃,还有很多优秀的散文和小说作品。
在唐代文学中,小说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始有意为小说”。
关于唐代小说的起源和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和辨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唐代“始有意为小说”的意义和特点。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在唐代以前,虽然也有一些故事类的文学作品,但大多是史书、传奇等文体,缺乏完整的情节结构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唐代出现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作品,如《长恨歌》、《娥皇女英》等,这些作品中有清晰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小说独特的魅力。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小说文学的起步和发展。
关于唐代小说的本质和特点,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辨析。
一种观点认为,唐代小说的本质是历史故事的再创作和夸张,具有明显的文学虚构性。
这种观点认为,唐代小说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但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唐代小说的本质是娱乐性的文学作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消遣和娱乐。
这种观点认为,唐代小说的题材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奇等,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愉悦和享受。
不论是哪种观点,都无法否认唐代小说的丰富多样和文学成就。
唐代小说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如历史小说、仙侠小说、爱情小说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唐代小说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也是相当高超的,作者们通过巧妙的叙述和描写,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情节。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代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价值。
唐代小说也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东省广州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附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天净沙·秋思》抒写羁旅之情的方法主要是()A.直抒胸臆B.喻情于理C.喻情于事D.借景抒情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起来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 “易安居士”是指( )A.辛弃疾B.王安石C.苏轼D.李清照4.下列划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是()A.辟邪说。
辟:开辟B.成败之数。
数:规律C.黄沙百战穿金甲。
穿:磨穿D.高处不胜寒。
胜:承受得住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B.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以李白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继承了《诗经》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而以杜甫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C.《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的名篇之一。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D.诗歌按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格律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体;按时代的发展,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创作者身份的差异,又可分为文人诗和民间诗。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C.满招损,谦得益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7.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A.《寡人之于国也》B.《郑伯克段于鄢》C.《季氏将伐颛臾》D.《秋水》8.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A.诗文作家B.政治家C.思想家D.教育家9.第1题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比兴手法的是()。
10.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边塞诗人是()A.王维B.李商隐C.岑参D.王昌龄11. 孟子在《民贵君轻》中表达的政治主张是()A.无为而治B.仁政王道C.顺其自然D.依法治国12.下列句子中,兼用了对偶、夸张修辞的是( )A.A.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诗歌和散文成就卓著,而且小说也开始有所发展。
关于唐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来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
对于唐代小说的起源,有一种观点认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即认为唐代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期。
这个观点有其理论依据,但也引发了争议。
本文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探讨唐代小说的发展和影响。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看,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性质和风格出现了较大变化,因此认为唐代是小说起源期是有道理的。
其二是从具体文学作品来看,唐代确实涌现了一些具有小说特征的文学作品,如《长恨歌》、《李娃传》等,这些作品在叙事手法、情节布局等方面已具备了小说的基本特征。
这些观点认为唐代是中国小说的发端期,并且唐代文学作品中已经具有了小说的雏形。
对于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观点的争议也非常激烈。
一些学者认为,唐代小说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唐代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元素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作为整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
他们指出,古代文学市场上存在着诸多文学作品,其中既有小说的雏形,也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影响。
唐代小说的发展并非唐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所独有的,而是综合了前代文学传统,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立的文学体裁。
对于唐代小说的发展和影响,我们还可以从作家创作动机、社会背景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无论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还是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切入,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唐代小说确实具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历史意义。
唐代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代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理论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争议。
无论是认为唐代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期,还是认为唐代小说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充分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认真对待历史上的文学成就,并持一种开放的研究态度。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辨析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小说领域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表现。
关于唐代“始有意为小说”的讨论在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辨析,探讨唐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我们需要对“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说法进行解读。
在唐代文学史上,小说一词并不像现代那样明确地存在。
唐代的文学作品中虽有小说的元素,但并没有专门的小说体裁。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可以被理解为是指唐代文学中开始出现了明显以叙事为主、虚构为辅的创作意图。
而这种创作意图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了小说这一独立的文学形式。
唐代的小说元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性强烈,内容设置丰富多样,包括传奇故事、神怪神话、历史典故等,二是虚构性浓厚,作者虚构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并赋予其丰富多彩的想象力。
这些元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之中得到了积极的表现,为后来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文学史上,有一些作品被认为是“始有意为小说”的代表作品,比如《长恨歌》、《杨贵妃》、《维摩诘说经解》等。
这些作品在文学形式和创作手法上都具备了小说的特征,以叙事为主线,辅以描写和抒发情感,创造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唐代文学中小说元素的日益显露和发展成熟,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唐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唐代小说的形成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雏形之中,是在古代传说和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在唐代之前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具有小说特色的元素。
比如《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故事,就具备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如叙事性强、情节设置丰富、人物形象生动等。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唐代小说的形成是在唐代文学的创作氛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播。
在唐代,文人雅士们的创作积极性很高,他们以诗歌、散文为主要形式,但也尝试了一些叙事性强的文学创作,以满足读者对于故事和传说的需求。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反驳类(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反驳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
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审美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认知的任务就是把模糊不清的、由感官感受到的杂多之物转换为清晰的知觉意象。
其后继者康德也指出:“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通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上述两位德国哲学家分别阐述了审美欣赏的特点: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
笔者完全同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审美欣赏与知识的密切关系,那就失之片面了。
我们可以设问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审美欣赏是否需要知识?如果需要,知识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比如,没有基本的中国哲学知识就无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无法欣赏西方那些宗教题材的名画。
也就是说,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评价提供了参照系。
艺术欣赏是这样,自然欣赏也是这样。
只不过,自然欣赏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关于自然的知识。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对此进行过较多探讨,比如,加拿大美学家艾伦·卡尔森把自己的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
他认为,关于欣赏对象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其进行审美欣赏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对于艺术的严肃而恰当的欣赏需要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知识那样,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由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的知识。
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些自然史知识呢?卡尔森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也就是“把它欣赏为由自然科学所描绘的那样”。
部编版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
侠,是无视“禁忌”的。
“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
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
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
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1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
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
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
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
如何合理地掌握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
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
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
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
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
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材料二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
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
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01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段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直接把它们称为小说。
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
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段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矢,也很难直接称为小说。
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而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作“小说”。
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
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
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
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种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得拥有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
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种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
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
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
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
……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的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
“始有意为小说”三问
148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武雪婷一、唐人是否有意为小说考察唐代人是否有意识地、自觉地创作小说,需要从唐人小说观念以及唐代小说作品两方面来看。
从唐人小说观念来考虑的话,要参考唐人主流小说观念。
其中最能体现唐人主流小说观念的应该是被官方记录在史书里。
初唐魏征等人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承袭了《汉书·艺文志》,“体现了唐初的小说观念”[1]。
《隋书·经籍志》小说家类的小序中提到小说是街说巷语之说,特点是“道听途说,靡不毕纪”[2]。
而去唐不远的刘昫等人编纂的《旧唐志》体现了唐代后期的主流小说观念。
《旧唐志·经籍志》中指出小说家“以纪刍辞舆诵”[2]。
体现的是小说实录的特点。
纵观唐人主流的小说观念,仍然是把小说当作对奇闻异事的记录,并没有认为小说是小说家的创作。
在所保留下来的唐传奇中可以看出,要么作者在文章开篇就写明时间。
如《长恨传》开篇即是“唐开元中”[3],《霍小玉传》开篇为“大历中”[4]。
或是在文章结尾写清作文缘由。
如元稹在《莺莺传》篇末提及作此文缘由:“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
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传》以传之。
”[4]元稹所记的时间、地点、人物都说明得很清楚,他的所写所述只是对所见所闻的一种记录而已。
不管是从官修史书目录中体现出的小说观念,还是唐传奇作家的作品中表达的观念,都与“有意为小说”无关,都未曾表示有意识创作小说,好似都只是在记录见闻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小说作品中存在着有意识创作的痕迹。
在小说家记录见闻时,也会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增减来创作小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再者说,虽然古人比今人信鬼神,却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说唐传奇作品中的有关鬼神仙侠之作都是唐人记录的见闻。
并且唐传奇故事并非梗概粗略,而有许多想象丰富、细节生动的情节。
如《聂隐娘》中“隐娘自刘口中跃出。
贺曰:‘仆射无患矣。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对吗?阅读附答案
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六朝作家对鬼神怪异往往信以为真,因此在小说中采取实录法记载鬼神之事,干宝在《搜神记序》中曾经公开声称写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唐人虽然相信鬼神之事者甚多,但是对鬼神之事普遍表示怀疑。
他们在小说中记载神鬼怪异,并非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而是假托鬼物,以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
《任氏传》作者沈既济自称志异,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中也说稽神语怪,事涉非经。
他们明知鬼怪是怪异离奇的,却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描写,这些做法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自觉性。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指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在情节的处理上,唐代小说创作基本上做到了虚与实的有机结合。
唐代小说作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小说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强调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典诗文自《诗经》开始,便建立了寄托的传统。
古典小说在其发生、发展的起初阶段,这种寄托的特点不太明显,到了唐代小说才充分体现出来,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曾经指出唐人小说鬼物假托的特点,《李娃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虬髯客传》等唐代小说作品都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写个人情怀,反映时代背景。
这些小说构筑人仙相恋、梦入蚁穴、弱女报仇等等离奇怪异的情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唐代小说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为一体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史传作品实录的方法要求做到事件真实、用词凝练、语气平缓,这样必然限制了作品艺术的发挥;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唐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倾注着大量的感情色彩,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
如《霍小玉传》成功塑造小玉美丽而痴情的形象,《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柳氏传》中的柳氏、《无双传》中的刘无双、《云溪友议韦皋》中的玉箫女等女性形象也像霍小玉一样多情、善良,感人至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对吗阅读答案
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六朝作家对鬼神怪异往往信以为真,因此在小说中采取“实录”法记载鬼神之事,干宝在《搜神记序》中曾经公开声称写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唐人虽然相信鬼神之事者甚多,但是对鬼神之事普遍表示怀疑。
他们在小说中记载神鬼怪异,并非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而是假托鬼物,以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
《任氏传》作者沈既济自称“志异”,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中也说“稽神语怪,事涉非经”。
他们明知鬼怪是怪异离奇的,却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描写,这些做法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自觉性。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指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在情节的处理上,唐代小说创作基本上做到了虚与实的有机结合。
唐代小说作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小说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
唐代小说强调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典诗文自《诗经》开始,便建立了“寄托”的传统。
古典小说在其发生、发展的起初阶段,这种“寄托”的特点不太明显,到了唐代小说才充分体现出来,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曾经指出唐人小说“鬼物假托”的特点,《李娃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虬髯客传》等唐代小说作品都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写个人情怀,反映时代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背景。
这些小说构筑人仙相恋、梦入蚁穴、弱女报仇等等离奇怪异的情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唐代小说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为一体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史传作品“实录”的方法要求做到事件真实、用词凝练、语气平缓,这样必然限制了作品艺术的发挥;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唐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倾注着大量的感情色彩,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
如《霍小玉传》成功塑造小玉美丽而痴情的形象,《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柳氏传》中的柳氏、《无双传》中的刘无双、《云溪友议·韦皋》中的玉箫女等女性形象也像霍小玉一样多情、善良,感人至深。
唐人小说作家还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作品的细节描写,《任氏传》刻画狐女所特有的细节,体现了任氏作为狐女的羞怯与谨慎。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唐代小说中是很多的,而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合理的艺术想象,一味追求情节的传奇性,很容易陷入荒诞。
场面描写也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运用夸张、白描等艺术手法,烘托小说氛围,如《柳毅传》中钱塘君出场一节有声音、有色彩,还有动作,构成一幅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场面,有力地衬托出钱塘君威猛、刚烈、神力无边的形象。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曾经将“唐人以前”与“宋人以后”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
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阅读答案。
”可见,在情节的虚实关系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作品的艺术性也会带来迥然不同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作家对鬼怪之事常信以为真,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鬼神怪异之事,其创作动机就是要证明神鬼的真实存在。
B.沈既济和李公佐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有意识地描写一些怪异离奇的事情,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体现了创作的自觉性。
C.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认为,小说和戏曲一样,皆有虚构之辞,情节虚构与真实必须各占一半才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D.《李娃传》《虬髯客传》都具有“寄托”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从我国古典小说起源时就有,但直到唐代小说才得以充分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采用“实录”的方法必然会限制作品艺术的发挥,所以唐代小说创作不再使用“实录”的方法。
B.作家在创作《霍小玉传》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色彩,成功塑造了霍小玉美丽、多情、善良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读者。
C.唐代小说如果只追求情节的传奇性,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和合理的艺术想象,就塑造不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D.唐代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艺术手法,场面描写颇有特色,这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小说作家自觉地采取虚构、想象等文学手段进行创作,这说明他们在创作实践中主体意识在增强,艺术上也趋于成熟。
B.唐代小说虚构离奇怪异的情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可见,唐代小说作家十分注重情节的传奇性和现实性。
C.史传作品之所以无法与唐代小说比拟,是因为它们不能虚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能直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打动读者。
D.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评论,宋代小说过分偏爱于人物、事件的真实,所以缺少文采,艺术性与唐代小说迥然不同。
参考答案
1.C(“情节虚构与真实必须各占一半”错误,太过绝对,原文的意思应该是“情节亦真亦假”。
)
2.A(原文是“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可知并不是说所有的“唐代小说”都不使用“实录”的方法,还是仍有一部分会使用。
)3.C(“史传作品之所以无法与唐代小说比拟”表述绝对化,原文只从“实录”的角度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不能直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打动读者”属臆测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