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4、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变呈局灶性(病变肾小球占标本总数<50%)、节段(一个肾小球内血管袢硬化 <50%)分布,受累节段呈硬化改变胶原样硬化形成,穿透肾小球中部。和微小病 变相比, FSGS 在临床上更多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血尿、更容易发展至肾功 能衰竭,对糖皮质激素更缺乏敏感性。
50%时,尿素氮、肌酐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双肾B超检查:正常或稍有缩小。 • 6.乙肝两对半检查 • 7.肾活检:可以确定慢性肾炎病理类型,对诊断、指导 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积极意义。
四、诊 断
• 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 高血压,病史在1年以上.
• 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 肾穿刺活检对决定诊断,明确病理类型,拟定
5、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硬薄病 化,变 、病晚 肾理期 小改肾 管变脏 萎为体 缩不积 、同缩 肾程小 间度, 质的肾 纤肾皮 维小质 化球变
三、临 床 表 现
蛋白尿:含量不等,一般13gd • 血尿:轻度至中度,偶有肉眼血尿 • 高血压:舒张压常为中度以上升高,部分可发
生高血压性心脏和脑血管病变 • 水肿 • 后期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诊治和 研究进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林启展
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病理分型
3 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4 中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5 西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一、概述
• 定义: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 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
中药治疗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进展摘要:肾病是目前常见且严重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
西医治疗对于肾病的管理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严重,接受度低等问题,因此探索肾病治疗的新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中药作为一种综合治疗肾病的方法,以其安全有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医学派经过长期临床经验积累,注重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为中药在肾病治疗中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思想。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治疗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为深入了解中药在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治疗;肾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进展一、中医对肾病的认识:中药治疗肾病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传统中医对肾病的理解和分类传统中医认为肾主水,肾具有先天之本和掌握生殖、生长、生化等功能的重要作用。
肾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传统中医以临床特点和病因病机为基础,将肾病分为肾虚、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亏损、肾精亏损、肾失常、肾阳虚衰、阳气下降、肾阴阳两虚同病等多种类型。
(二)中药治疗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药治疗肾病的基本原则是“滋肾、补肾、固肾、清热、利水”,即在尊重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根据肾病类型和临床表现,选用具有温补、滋阴、补阳、固精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药也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和抗病能力。
(三)中医药在调节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中医药治疗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滋补肾精、调节肾功能和促进肾脏再生等方面。
中药成分可以直接渗透到肾脏细胞中,提高肾脏细胞活力和代谢水平,促进修复和再生;同时还可以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清除自由基等,对肾脏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肝肾相生相克的平衡,维护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二、中药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一)中药复方的研究:根据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肾宝片、三七复方等在肾病治疗方面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李焕宇1邓虹珠2王彩云2t解放军广州疗养院广东广州5105152第一军医大学广东广州510515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原发于肾小球病理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西医目前对该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则显示了很多的优势,本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概况以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理研究等方面的迸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药药理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245(2004)14-叭75—0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原发于肾小球病理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肾小球炎症状迁延不愈。
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物,而由沉积于肾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而导致肾小球肾炎[1]。
属于中医学“肾风”、“肾水”、“水肿”等病症范畴。
西医目前对该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往往是最后的选择。
而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则显示了很多的优势,研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现择要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与证候学研究探讨疾病病因、证候及演变特征对提高辨证准确性和增强疗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临床研究认为慢性肾炎发病不外内因、外因、诱因三类。
内因以肾、脾、肝等脏腑功能虚损为主。
吕仁和[21认为本病病本在。
肾虚,涉及肝脾等脏,外因则为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入。
赵绍琴[3・41提出了慢性肾病可遗传论和并非均为肾虚论,认为风湿热邪深入营血,络脉阏阻,属实而非虚,且多热、多阏为本病之病机特征。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肾炎是以虚为主,虚实挟杂之症。
刘宏伟㈨报道由于体质因素的变化,疾病因素的影响,生活与环境因素的改变等,使得慢性肾炎患者阴虚证增多,且阴虚证多向气阴两虚证转化。
欧刚永红[6]等对慢性。
肾炎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免疫相关性研究和结果显示:本病患者均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基本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疾病特点为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病因复杂、病理类型多样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炎的属于中医“肾风”、“水肿”、“血尿”、“尿浊”“腰痛”、“虚劳”等范围。
慢性肾炎在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原发病因中 CGN 为 64.1%,占据首位[1]。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遵循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应用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西医先进的诊疗手段,显示出一定优势。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综述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始发机制已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非免疫机制导致的 CGN 也得到发展,以下分别从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两面阐述 CGN 的发病机制。
1.1. 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原位免疫复合物(IC)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内容。
循环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补体、诱导炎症介质等导致疾病的发生。
原位免疫复合物可以使炎症反应更为严重。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 T 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T 细胞可直接损伤肾小球,或使炎症反应不断扩大。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引起肾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细胞因子:目前研究的促炎细胞因子主要IL-1(白细胞介素-1)、IL-6(interleukin-6 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
可以改变肾脏的血流动力学,诱导 VEC(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导致炎性细胞的浸润在系膜区,促进 MC 增生,造成肾小球的直接和间接损伤[2]。
1.2 非免疫机制凝血障碍:CGN 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VEC 遭到破坏,由原来的抗凝血功能转而发挥促凝血作用,凝血纤溶系统平衡被打破[3],增加相关抗原物质沉积在肾小球参与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体内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减少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肾炎主要是因为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所涉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1198;2.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大多数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4种关键信号通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Syk/Ras/c-Fos信号通路等,为深促进中药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方面的应用。
丰富,值得大力推广,但由于其作用机制未明,影响了中药在该领域的发展。
有研究发现,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IL-1、IL-6等的含量表达[1-3],进而调控CGN发病以及发展。
本文通过整理中药治疗CGN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及其研究进展,为阐明中药治疗CGN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1…关键信号通路1.1…NF-κB信号通路…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是核转录因子Rel家族成员之一,其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4-5]。
通常情况下,NF-κB/Rel家族成员首先两两结合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然后与抑制性蛋白IκB(inhibitory protein of NF-κB)结合成三聚体复合物,最终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
当受到某些胞外信号刺激时,IκB激酶(IKK)被激活,使IκB磷酸化进而从三聚体中解离出来,导致NF-κB 被活化,进入细胞核内,启动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IL-6、TNF-α、IL-2、IL-1β、MCP-1等炎症因子和介质的分泌,导致炎症发生[5-6]。
因此,通过抑制肾组织NF-κB信号通路,减少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可能是减轻肾小球炎症损伤的途径之一。
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抗炎的主要活性成分。
YingZhou等[7]研究雷公藤甲素治疗膜性肾小球肾炎小鼠的作用机制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雷公藤甲素组中NF-κB p65、IκBα、TNF-α、IL-1β、MCP-1表达均显著下降,提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从而缓解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炎症反应。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进展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优势。
综合近几年的文献,其治疗方式除辨证论治外,还有对症治疗、主方加减治疗、中成药治疗、单味中药治疗及内外治结合治疗,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
但目前大多数文献仅是一般临床经验总结,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研究。
因此,今后应进行客观化评估筛选,开展相关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及规范的临床观察。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in recent years,the therapeutic methods of TCM include not onl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but also symptomatic treatment,modification of the chief prescrip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single Chinese herb,and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which all have achieved some remarkable effects. However,the majority of articles were abou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which lack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Therefore,the results of relative researches should be under objective evaluation.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n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and standardized clinical observation need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future.Key words: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TCM treatment;review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一组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为基本表现,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57
·综述·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允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系,云南 楚雄)
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常见病,临床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调节免疫,应用 ACEI/ARB 类药物降低肾小球 内的“三高”,利尿等减少蛋白尿、血尿,延缓肾功能进展;也有单纯运用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来减轻蛋白尿、血尿,改善患者远期预 后;同时,更多的临床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由于慢性肾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多种治疗方法的运 用能够让患者有更多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以达到更加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慢性肾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92.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8.57.030 本文引用格式:鹿馨允 .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57):64-65,67.
现 代 医 学 近 几 年 来 在 减 少 患 者 尿 蛋 白、控 制 血 压、延 缓 肾功进展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有部分患者诉有 腰酸、乏力、易倦等临床表现有待解决。
2 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肾风”“风水”“水
肿”“尿血”等范畴。《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 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概括了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的基本病 机,《素 问·水 热 穴 论》云:“勇 而 劳 甚,则 肾 汗 出,肾 汗 出 逢 于 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 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即是说卫气出于下焦,肾虚 则卫气不固,易感外邪,现劳甚而汗出,风水相搏故发为肿 。 [15]
浅谈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浅谈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 西医效果欠佳,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 单方验方, 穴位注射, 针灸推拿等疗法, 疗效显著, 但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 无严格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仍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风邪外袭湿浊内蕴辨证分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从近代有关专家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和其他疗法等方面予以归纳整理, 报告如下。
1 病因机理乐才文[1]认为慢性肾炎实属本虚标实: 肾虚为本, 首当补益。
肾为先天之本, 藏真阴而寓真阳, 宜藏而不宜泄, 所以慢性肾炎的证候特征多以虚为主。
其认为病久多耗气伤阴, 主张养阴益气, 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益气药物; 湿热为标,注重清利,兼顾养阴。
杨霓芝[2]认为, 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外感之邪伤及脏腑, 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如风邪外袭, 肺失通调; 湿毒浸淫, 脾气受困; 湿热内盛, 三焦壅滞等。
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或治疗中常因外感而使本病反复或加重。
脏腑虚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其中以脾肾虚弱致病者较为常见。
因饮食失调, 劳倦太过, 伤及脾胃; 或生育不节,房劳过度, 肾精亏耗。
脾虚而后天之本不充, 日久及肾, 肾虚温煦滋养失职, 必使脾气匮乏, 两者常相互为患, 不能截然分开。
无论外邪伤及脏腑或脏腑本身虚损, 均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
2 辨证论治于怀庆[3]把本病分为3型。
基本方:党参10g,黄芪30g,山药12g,生地黄12g,赤芍12g,薏苡仁20g,金樱子30g,石韦15g, 僵蚕15g,全蝎4g。
水湿浸渍型基本方加桂枝8g,泽泻15g, 茯苓皮、木通各10g;脾肾阳虚型基本方加大腹皮10g,制附子、厚朴各8g, 菟丝子15g,仙灵脾20g;肝肾阴虚型基本方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g,麦冬、枸杞子各10g;伴有血尿加藕节炭10g,白茅根20g;血压高者加天麻、夏枯草各15g,钩藤10g。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血尿的疗效。
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2例以中药辨证施治;对照组32例予西药常规治疗。
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32例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 38%;对照组32例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 50%。
两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血尿能减轻血尿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脏选择性滤过屏障受损,异常数量红细胞由肾灌注血液流失到尿液中形成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中段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高倍视野下,红细胞达到或大于 3 个可诊断为血尿。
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与肾脏病变的活动性损害相关,其治疗现仍为医学界一大难题。
中医近年对其颇有研究,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西医学研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已有研究表明,它不是单一的病因或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是肾小球病理炎症活动的外在表现,其发生与免疫介导性炎症有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64 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红血球流失,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31~71岁;病理诊断为LGA肾病18例,非LGA系膜增生性肾炎4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例,膜增殖性肾炎1例,未行肾脏穿刺者8例。
治疗组32 例,男性16例,女性16 例,年龄33~73岁。
病理诊断为LGA肾病19例,非LGA系膜增生性肾炎3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例,未行肾脏穿刺者9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强调: 热郁者清透, 湿阻者
芳化; 热郁阴伤者, 一方面宣透, 另一方面注意甘寒育阴; 湿热内 蕴者, 日久波及血分应治以清化湿热, 凉血化瘀等法; 若乱投温 补等于“抱薪救火 ” ,后果严重;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通过此 法, 疗效比较满意, 尤其年轻患者疗效更好。韩履祺 4 $$ 5 提出于家 “久病多瘀, 菊认为, 久病入络 ” , 因此慢性肾炎多有瘀血存在, 用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之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可将本病分为肾 虚夹瘀, 脾虚夹瘀、 夹湿热或热毒, 气阴两虚兼瘀、 夹热, 湿热瘀 阻四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虚为主7 故应用活血化瘀法 7 强调养 血活血。方药以四物汤为基础 7 常用当归、 赤芍、 川芎、 生地黄、 清热解毒中药有提高机体体 丹参等。实验研究证实 7 活血化瘀、 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7 可去除抗原 7 抑制变态反应性炎 症的进展 7 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 7 扩张肾血管 7 提高肾血 流量 7 促进受损肾单位修复 7 促进纤维组织吸收。刘玉宁等 4 $! 5 提 出叶传蕙将本病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两个方面, 内脏虚损、 阴阳 失调是病机重点, 水湿内停、 瘀水互结是病机关键, 本病分为肺 肾气虚、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气阴两虚四个证型, 分别以益气补 肾汤、 真武汤、 知柏地黄丸方、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叶传蕙临 床注重宏观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补虚与泻实治法的结合, 强调活 血化瘀法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的运用,取得较满意的疗 “肾炎以阴虚为本 ” 根据 效。张锦玺等 4 $6 5 论述杜雨茂理论指出, 的观点, 本病临床大致可分为三型, 肾阴不足、 水湿内阻治以六 味地黄汤化裁, 认为该病以阴虚之证为多, 治当滋阴利水, 兼以 清热; 脾肾阳虚、 水湿郁阻, 多以真武汤化裁治之; 肺脾气虚、 水 湿内停,以六君子汤化裁治之。 以上各型病程日久, 势必久病多 瘀,常佐以活血化瘀药。同时大剂量益母草有明显活血利水作 用。对瘀血证候突出者, 常以活血化瘀为主, 加用益母草, 确能 血、 水三者在病理上的 提高疗效 4 $3 5 。周仲瑛 4 $8 5 从肾炎水肿气、 治水、 治血的理论依据 7 认为治血实非活血 因果关系7 提出治气、 “审证求机 ” 化瘀一端, 必须在 的原则下 7 辨清血热、 血溢、 血瘀、 血虚 7 审其虚实 7 采用相应的治法 7 同时提出了清热凉血、 凉血止 血、 祛瘀利水、 调气和血、 泻下通瘀、 化瘀泄浊、 补肾活血等七法 的临证要点及证候方药。 # 单方验方 邓启源以四妙散为主, 风水相搏型加入泡麻黄、 土茯苓、 益 母草; 水湿停滞型加入炙麻黄、 桂枝尖、 土茯苓、 茯苓皮; 风水泛 滥型加入益母草、 土茯苓、 建泽泻、 茯苓皮; 瘀血阻滞型加入紫丹 参、 益母草、 赤芍; 脾肾阳虚型加入泡附片、 桂枝尖、 土茯苓。治 疗肾小球肾炎 96 例, 全部有效 4 $9 5 。余承惠运用清平法治疗慢性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标签: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简称慢性肾炎。
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迁延,病变缓慢持续进展,最终至慢性肾功能衰竭[1]。
慢性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辨病属于中医的“虚劳”、“水肿”、“腰痛”、“血尿”等范畴,主要病因为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多方面的失调。
中医学在《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热在下焦者,则尿血。
”又名溺血、溲血,如《素问·气厥论》有:“胞移热于膀肤,则癃,溺血。
”中医近年对其颇有研究,从对病因病机的認识,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中虽无CGN的病名,但从其病程经过及临床证候特点来看,该病属于祖国医学风水、肾水、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
李碧[2]认为脾肾亏虚为慢性肾炎病机之本,由于本虚,又易招致外邪,并可产生水湿、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王永钧[3]认为其病因缘由风湿之邪侵肾。
风湿来源有内外两途经:由外而至者,以往都有风、湿、热邪侵袭肺、皮肤、肠道的病史,以后热邪虽去,但风湿余邪未能尽除,继而乘虚内扰于肾;或由内而生者,多因三焦气涩,脉道郁闭。
或肝阴(血)不足,或脾运不及或肾气亏虚所致,但总因内外因互动者居多。
刘明[4]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症。
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
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邪实是指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可分为湿、热、毒、瘀四种。
叶任高[5]认为血瘀是本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原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药疗法临床研究

p te s 3 1 %) r e cle t 1 p te s 2 5 %) r e fc , n 7 ai n s ( 5O we e n a i Co cu in Th sl-ma e a int( 2. 4 we e x el n , 6 a int( 8. 7 we e fe t a d p te t 1 2. %) r i v ld. n lso e ef d
[ y Ke W o d ]Chie e r gs ph r c u is Ch o i g o r ln p r ts; e a u i ef c rs n s d u a ma e tc ; r n C lme u o e h ii Th rpe tc fe t
C ni s d u s r p r to f r hr e hi e e r g p e a a i n o t e mo t s R s t Af e t e t n h . e ul s t r r a men f r h e mo t s, p te t ( 6. 9 we e e l n we l 1 t o t r c nh 1 5 a i n s 2 7 %) r h a i g l,8
a d n a e lo a e x n e. e r p r t o c ul e u a e r nim i n i t k b o d nd x e c Th p e a a i n o d r g l t o ga s mmun f c i n, x a d lo v s e , e r s b o d r s u e, e un t o e p n b o d e s l d p e s lo p e s r i c e s r n l b o d l W . n r d c t e e o j i n f l mc u u n j e - a t b dy o p e n r a e e a lo f O a d e u e h d p s to o g o r l s a t g n n i o c m l x.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结果显示 , 肾康 冲 剂 使 患 者 中医 证 候 积 分 值 显 著 降低 , 显 消 减 尿 蛋 白 明
及 提 高 血 浆 白蛋 白浓 度 。于 洪 伟 l 根 据 基 本 病 机并 与 辨 病 相 结 合 , l 采 用补气 健脾 、 本 益肾 、 血利水 法 , 拟芪坤 萸术汤 为基本 方治疗 。 固 活 自 药 用 : 芪 、 母 草 、 茱 萸 、 术 、 参 、 丝 子 、 苓 、 韦 。 叶 传 黄 益 山 白 丹 菟 茯 石 惠 认 为 湿 热 是 导 致 慢 性 肾炎 蛋 白尿 的 常 见 因 素 , 多 以 清 热 化 湿 为 故 主进行治疗 , 自拟 叶 氏消 白 Ⅱ号 方 化 裁 , 用 : 香 、 兰 、 苡 仁 、 药 藿 佩 薏 白蔻 仁 、 半夏 、 芩 、 子 、 胆 草 、 陈、 龙 、 蚕 、 蝎 、 实 、 樱子 。 法 黄 栀 龙 茵 地 僵 全 芡 金 若 湿 热 明 显 , 加 滑 石 、 前 草 等 。 刘 平 夫 则 车 认 为 本 病 病 理 演 变 过 程
高 , 中瘀 血 最 为 顽 固 。熊 伟 等 … J 20例 慢 性 肾 小 球 肾炎 证 候 分 布 其 对 0
该 病 属 于祖 国 医学 风 水 、 肾水 、 肿 、 痛 、 劳 等 范 畴 。李 碧 认 为 脾 水 腰 虚
肾亏 虚 为慢 性 肾炎 病 机 之 本 , 由于 本 虚 , 易 招 致 外 邪 , 可 产 生 水 湿 、 又 并 湿 热 、 浊 、 血 等 病 理 产 物 , 终 形 成 虚 实 夹 杂 之 证 。 王 永 钧 认 为 痰 瘀 最 其 病 因 缘 由风 湿之 邪 侵 肾。 风 湿 来 源 有 内 外 两 途 经 : 外 而 至 者 , 往 由 以 都有风 、 、 邪侵袭肺 、 肤 、 道的病史 , 湿 热 皮 肠 以后 热 邪 虽 去 , 风 湿 余 邪 但
中医药对慢性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慢性肾病的治疗研究慢性肾病是一种普遍发生于全球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肾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导致肾衰竭。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慢性肾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慢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肾虚、湿热、瘀血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病时注重调理肾脏,清除湿热毒素,活血化瘀。
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医按摩等。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的研究进展1. 中药治疗慢性肾病的研究许多中药在治疗慢性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黄芩、白芍、山药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肾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可以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肾脏修复和再生。
2. 针灸治疗慢性肾病的研究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善肾小球固定电荷屏障功能,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3. 中医按摩治疗慢性肾病的研究中医按摩,又称推拿,是通过按摩肾经和关键穴位来调节肾脏功能。
研究表明,中医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脏氧供,减轻肾小球硬化,保护肾功能。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可以调理全身,不仅仅是治疗肾脏本身的问题。
其次,中药疗效温和稳定,副作用较小。
再次,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的具体方法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2. 挑战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对中医药的反应可能不同。
其次,中医药的治疗过程较长,患者需要耐心等待治疗效果。
再次,中医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和临床实践。
四、展望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机制的研究,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的有效成分和药效物质。
同时,还应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验证中医药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
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_叶冰

第11卷 第2期 2009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2Feb .,2009[ 14 ] 史伟,唐爱华.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狼疮性肾炎32例[ J ]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858-1860.[ 15 ] 朱辟疆. 狼疮性肾炎分型分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 J ] .中国中 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358-361.[ 16 ] 米杰,孙素平.周翠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J ]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16-317.[ 17 ] 盛梅笑,王钢. 狼疮性肾炎中医病机与治法探讨[ J ] .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5-57.[ 18 ] 李宝丽,庄鸿贤.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及分期论治[ J ] .山 东中医杂志,2002,21:199-201.[ 19 ] 阳晓,叶任高. 3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 究[ J ]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01-408.[ 20 ] 李春雯,金友,牛家臣.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观察 [ J ] .黑龙江中医药,2003,4:22-22.[ 21 ] 杨林,成慧贞.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6例临床研究[ J ] . 河北中医,2003,25:698-700.[ 22 ] 陈湘君,顾军花. 复方 [自身清] 治疗活动性SLE的临床观察 [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3:16-18.[ 23 ] 王萍,张广中,王禾,等. 养阴益气解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 疮探讨[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79-82. [ 24 ] 祁爱蓉,易铁钢,刘学耀,等. 滋肾解毒活血中药对狼疮性肾炎 系膜增殖的影响[ J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56. [ 25 ] 李相友,方敬爱.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狼疮肾炎128例[ J ] . 中国医刊, 2000,35:46-47.[ 26 ] 母小真,陈湘君.补肾固精方治疗BXSB小鼠狼疮性肾炎的实 验研究[ 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53-55.[ 27 ] 李玉堂,刘学耀.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18例[ J ] .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9-19.[ 28 ] 眭书魁,李立.狼疮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J ] . 河北中医,2000,22:85-89.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简称慢性肾炎,大多数患者的病因不明,仅15%患者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 关键 词】 慢性肾小球 肾炎 ; 中医辨证 1 病 因病 机
本病急性 发作期 的主要致病 因素 ,风邪外侵 ,致使肺失治 节, 肃降失司 , 水湿泛溢皮肤 , 为水肿 。叶传蕙 发 教授从 中 医角度认识慢性 肾炎病因有 内外两端 , 内因多为禀赋 不足 ,
成慢性 肾炎 ; 亦可因病邪乘虚侵袭 , 伏藏体 内, 久致 正气损 伤, 肺脾 肾功能严重失调 , 方显现水肿、 腰痛等临床表现 , 甚
至出现关格等危重证候 。
2 中 医 辨证 分 穿于本病 的全过程。 本病迁延不愈 ,
久病入络 , 形成瘀血 , 亦是一个 主要 的致病 因素 。风邪则是
1 . 标本 的收集 .3 2
工作都有促进作用 。 22 做好受试者 的护 理工 作 , . 尤其是心理 护理 , 是提高患
者依从性 的重要手段。护理人员应充分利用与受试者接触
所有入组的病人按研究要求留取尿标本 ,中心提供尿
样本收集袋 ,条形码识别 标签贴在尿样搜集表和 C F中。 R 研究护士宣教标本 的留取方法和注意事项,留取后放冰箱 储存由快递公司运送至 中心实验室化验 。 1 . 资料 管理 研究护士协助 医生完成受试 者的随访记 .4 2 录, 测量血压 、 脉搏并登记 。把有关资料和表格如药物发放 登记表 、 试验药物编码表等整理 , 有完整 的药 品接 收、 分发 与 回收记 录,且药物分发与 回收记录与医疗记 录相应 内容
21 0 0年 5月下 第 2卷 第 l 0期
Ma y 2 0 01 Vo . 1 2 No 1 .0
中国 中医药 咨讯
J un l f iaTrdt n l ie eMe iieI fr t n o ra n a io a n s dcn nomai o Ch i Ch o ・2 7 ・ 3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4 】 王明艳 , 瞿融, 许冬 青. 巴 豆 生 物 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诱 导 人 胃腺 癌 S G C 一 7 9 0 1细
胞 凋 亡 的研 究. 南京 中 医 药 大 学学 报 , 2 0 1 0 , 2 6 ( 5 ) : 3 6 8
【 5 1 钱金 方. 增 殖 细 胞 核 抗 原 在 常 见 肿 瘤 的 研 究进 展 、 肿瘤基础与 临
其 进 展 。 目前 西 医 治疗 本 病 疗 效 不 甚 理 想 , 中 侠 药 或 巾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有 望 提 高 疗 效 。现 将 近 年 来 中医 针 对 慢 性 肾 炎 主 要 I 临床 表 现 的诊 治 情 况 概 述 如 下
1 蛋 白 尿
可 明显 下 降 , 降尿 蛋 白有 效 率 为 8 6 . 6 7 %。 杨 保成 『 I 在 相 对 同定
苓、 熟地 、 丘味 子 、 桑螵蛸 、 鸡内金 、 川芎等 ) 治疗蛋 『 _ l 尿, 总 有
效率 为 8 5 . 7 %。 胡 顺 金 等 认为“ 脾虚 、 湿停 、 血瘀 ” 为 该 病 巾 医 基本 病 机 的特 点 , 使 用 肾康 冲剂 ( 黄芪 、 薏 苡 、 } 1饱 蛇 舌 草 、 白茅 根 、 益母草等 ) 治疗 该 病 , 结果显示患者 2 4 h尿 蛋 白定 量
麻 金 木 认 为 蛋 白尿 的 形 成 与脾 肾两 虚 有 关 : 脾 虚 则 健 运 失司, 清浊不分 ; 肾虚则气化无权 , 封藏失司 , 以致精微下泄 。
肾 固 涩 法 治 疗 慢 性 肾 炎 蛋 白尿 4 2例 , 药用益 智仁 、 川牛膝 、
浓 度 的升高 , S G C 一 7 9 0 1细 胞 ・ f F a s 表 达 增 多 , 表 明 巴 豆 生 物碱能 上调 S G C 一 7 9 0 1 细胞 F a s的 表 达 , 并呈浓 度依 赖性 。 说明 巴豆生物 碱诱 导 S G C 一 7 9 0 1 细 胞 凋 亡 的 作 用 机 制 可 能
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

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肾小球损伤和间质纤维化。
传统中医药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通过临床观察的方式,对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1. 慢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原理慢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化瘀、健脾益肾等。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微循环,提高肾小球滤过功能,减轻肾脏炎症和纤维化反应,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肾炎的目的。
2. 中药制剂的选择与应用在中药治疗慢性肾炎中,药方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配。
常用的中药制剂包括石斛冬虫夏草合剂、玄参白虎汤等。
这些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肾功能,减轻尿蛋白排泄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情况。
3. 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通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可以评估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的尿蛋白含量、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较对照组高。
此外,中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 中医药联合西医药治疗的优势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在慢性肾炎中被广泛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同时结合西医药的强力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5. 中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治疗慢性肾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剂。
其次,应遵循合理膳食原则,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最后,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及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结论通过对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药治疗在慢性肾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药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改进。
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确切,虽然不同医家在辨证组方时各不相同,但总以健脾益肾活血法为基本法则,组方选药以健脾益肾活血类中药为主,辨证加减其他药物。
笔者对近几年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慢性肾小球肾炎;健脾益肾活血法;研究进展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中医学既往无慢性肾炎这一病名,但依据其临床出现的各种症状将其归属于“水肿”、“虚劳”、“肾风”、“腰痛”等范畴。
慢性肾炎起病隐匿,往往易被人忽视,其病程缠绵难愈,并常伴有肾功能损害,病情逐渐发展最终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1]。
有研究表明[2],2008~2013年浙江省终末期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原发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
目前现代医家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疗法,但是我国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论述内容颇丰,现代医家通过学习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在本病的病因病机探讨、辨证论治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
1慢性肾炎病因病机慢性肾炎病因病机复杂,《内经》中曾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在体内正气亏损的基础上加之感受外邪而产生的,慢性肾炎的发生与进展也离不开正虚与邪实两方面。
古代文献对“水肿”病因病机已有描述,如《景岳全书·肿胀》篇中所言:“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详细地描述了水肿的发病离不开肺脾肾三脏,三脏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水肿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脏亏虚,但肺虚其通调水道功能失职,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溢肌肤则会导致水肿加重。
《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腑肿”,《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的描述则阐发了湿邪、瘀血等病理因素导致水肿的病机。
现代临床各医家依据自己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经验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不同的观点。
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中医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进展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具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临床经过和预后不尽相同的一组疾病,占泌尿系统疾患的21.63%。
本病病情逐渐开展,大局部患者最终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是引起终末期慢性肾衰的首位病因(达64.1%)。
因发病率高、进行性开展、预后不良,慢性肾小球肾炎已对患者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疾玻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优势[1]。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肾虚〞、“血瘀〞、“湿热〞、“风湿〞关系密切,尤其对于其风湿症候的研究已渐成为热点。
现将近几年慢性肾小球肾炎从风、湿、风湿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从风论治?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风之出入隐现,浮幻无常,其致病病症错综复杂,故以风冠“六淫〞之首,视为百病之长。
一方面因其开泄作用损伤肌表,为其他病邪侵入翻开大门,引起风寒、风热、风湿等病;另一方面由于其善行数变可导致许多疾病且见证多端。
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因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1)风水勃?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那么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腑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2)肾风勃?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2];?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那么为风,洪那么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那么虚,此为风水〞[3]。
现代不少医家也试从风论治角度试图阐述肾病的病因病机,如叶传蕙[4]认为肾风的发病尤以内外合风、邪风鼓荡、风邪入络以及肝风内动为病机核心;王暴魁[5]认为风邪贯穿及慢性肾病的始末;王昕[6]认为风邪不仅是慢性肾炎起病的一个重要的诱因,而且是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慢性肾炎复发加重的主要因素;李靖[7]那么认为肾病的病因是由于肾元亏虚,又有风邪携带他邪侵袭,常表现为风寒挟湿或风热挟湿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5-08T17:08:03.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晓琳
[导读]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
王晓琳 (内蒙古扎兰屯市中蒙医院 162650)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372-01
【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 西医效果欠佳,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 单方验方, 穴位注射, 针灸推拿等疗法, 疗效显著, 但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 无严格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仍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风邪外袭湿浊内蕴辨证分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从近代有关专家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和其他疗法等方面予以归纳整理, 报告如下。
1 病因机理
乐才文[1]认为慢性肾炎实属本虚标实: 肾虚为本, 首当补益。
肾为先天之本, 藏真阴而寓真阳, 宜藏而不宜泄, 所以慢性肾炎的证候特征多以虚为主。
其认为病久多耗气伤阴, 主张养阴益气, 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益气药物; 湿热为标,注重清利,兼顾养阴。
杨霓芝[2]认为, 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外感之邪伤及脏腑, 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如风邪外袭, 肺失通调; 湿毒浸淫,脾气受困; 湿热内盛, 三焦壅滞等。
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或治疗中常因外感而使本病反复或加重。
脏腑虚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其中以脾肾虚弱致病者较为常见。
因饮食失调, 劳倦太过, 伤及脾胃; 或生育不节,房劳过度, 肾精亏耗。
脾虚而后天之本不充, 日久及肾, 肾虚温煦滋养失职, 必使脾气匮乏, 两者常相互为患, 不能截然分开。
无论外邪伤及脏腑或脏腑本身虚损, 均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
2 辨证论治
于怀庆[3]把本病分为3型。
基本方:党参10g,黄芪30g,山药12g,生地黄12g,赤芍12g,薏苡仁20g,金樱子30g,石韦15g, 僵蚕15g,全蝎4g。
水湿浸渍型基本方加桂枝8g,泽泻15g, 茯苓皮、木通各10g;脾肾阳虚型基本方加大腹皮10g,制附子、厚朴各8g, 菟丝子15g,仙灵脾20g;肝肾阴虚型基本方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g,麦冬、枸杞子各10g;伴有血尿加藕节炭10g,白茅根20g;血压高者加天麻、夏枯草各15g,钩藤10g。
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证候者, 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有气滞血瘀证候者,方以黄芪、党参、莪术、益母草、牛膝、当归、川芎、赤芍、丹参为基本方加味; 益肾健脾法治疗脾肾气虚证候者,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味。
3 单方验方
刘明德[4]治本病用家传验方五肾煎:黄芪30g,蛇床子15g,芡实10g,复盆子20g,山茱萸30g,赤石脂10g、蝎子10g,桂枝6g,牡丹皮30g,西洋参10g(切片),桑寄生10g,鳖甲15g(捣,另包)。
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数百例, 临床效果明显。
4 其他疗法
薛红良等[5]运用穴注和口服中药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42例。
方法: 将辨证为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辨证取穴,以中药注射液穴注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对照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结果: 治疗组在降低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NOS、CIV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辨证取穴以中药注射液穴注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疗效。
5 小结
综上,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报道很多, 但大都处于疗效观察及经验积累阶段。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 或无阳性对照药, 或一方统治诸证,无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等,尚未看到双盲、双模拟刚性药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因此对文献资料的价值及分析的资料利用率有待商榷。
西医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尚无满意的疗效, 故中医疗法值得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婷,蔡红凯,陈嘉,等.乐才文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拾零[J].光明中医, 2007, 22(3): 20-21.
[2] 马红岩,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7): 88- 89.
[3] 于怀庆.辨证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40例[J].光明中医2006, 21(2): 31- 32.
[4] 刘小芬,刘菊红,刘维涛.刘明德主任医师及其家传验方“五肾煎”[J].现代中医药, 2008, 28(6): 5.
[5] 薛红良,卞晓芳,孙正伟.穴注和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42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08, 40 (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