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教案含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教案含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含反思第12课:寓言二则第一课时亡羊补牢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亡、牢”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1)选择正确的读音窟窿(kūlóng;kūlong)废窿(lóng long)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板书:第一次第二次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教材第57~59页)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学情分析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4.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学习准备
师:PPT、字卡生:预习、朗读课文四、学习过程。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猴子种树_语文S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猴子种树_语文S版
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5)这时候猴子遇到了谁?
(6)乌鸦对猴子说了什么?
农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结果,杏树要等四年结果。
耐心:有耐性,不厌烦。
(7)乌鸦是怎样对猴子说的?
(8)猴子听了乌鸦的话后是怎样做的呢?
它是怎样想的?
等不及:时间紧迫,不能等候到。
等着将来吃梨子。
精心。
又浇水,又施肥。
成活了。
正当小梨树快成活的时候。
乌鸦。
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哇哇地。
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在杏树快成活的时候,遇到了麻雀。
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等得及吗?
(9)用“耐心”写句子
①我耐心地写完了作业。
②这道题很难,他耐心地给我讲解。
3、种上杏树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演示第15-17张幻灯片)
(1)麻雀对它说了什么呢?
(2)麻雀是怎样对它说的呢?
(3)“杏四桃三”是什么意思呢?
(4)猴子听了麻雀的话后是怎样做的呢?
它那时是怎样想的呢?
这里猴子为什么说是“也等不及”?
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
知识目标
学会使用动词,学会本课生字词。
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契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学法
问题学习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两课时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做错事,不要怕,只要能改正就能有好的结局。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1.会读“语、则”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4.在朗读、想象中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背诵文章,积累生动的句子。

5.培养学生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知道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会读“语、则”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寓言中说明的深刻道理。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1.同学们,你们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希望我们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则寓言,(寓言是一种文章体裁,它一般是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

)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引出课题)《亡羊补牢》(板书课题:亡羊补牢)二、质疑课题,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这个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牢)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预设: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预设:我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这个字的,我是通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的……3.请你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
教课板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文:12 猴子种树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猴子对别人的话不加思考,一次又一次把快要成活的果树拔掉,结果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故事。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者、体验者、创造者。

教学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学服务,考虑学生的需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 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明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对别人的话言听计从。

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然发展规律的。

2. 在讲解谚语时,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猴、梨、施、将、鸦、哇、谚、拔、麻、雀、樱”等11 个生字,
会写“拔、掉、杜、肥、短、将、鸦、梨”等8 个生字以及以下词语:
“拔掉、将来、乌鸦、梨树”。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弄清猴子什么树都种不成的原因。

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有主见,
要遵循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讲解“农谚”。

2.课文的第2-7 自然段,理解猴子是怎么种树的。

教学难点:
明白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片。

(浇水、施肥、成活、农谚、耐心)
2. 多媒体课件。

3. 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2课 寓言二则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2课 寓言二则

书写指导
亡 wánɡ
结构:独体
部首: 亠
书写指导: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起笔 在横中线上,稍长;第三笔竖折的起 笔在竖中线的左边,竖折的竖段长短 要恰当,折段不宜过长。
书写指导
牢 láo
结构:上下
部首: 宀
书写指导: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牛”字 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第二横要写 长些,一竖写在竖中线上,上下两部 分要写紧凑些。
很后悔
做法 不修理羊圈
赶紧修羊圈
结果 第二天,羊又丢 了一只
再也没丢过羊
品读课文 你觉得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养羊人能在再次丢羊后及时修补 羊圈,可见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课堂小结
《亡羊补牢》通过讲述养羊 人两次丢羊后才修补羊圈,从此 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 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
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用了很 长时间。
人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品读课文
种田人是怎样帮助禾苗生长的?揠苗的 结果怎样?
那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 午忙到太阳落山,忙得筋疲力尽。揠苗的结 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品读课文
wánɡ

我会写
ln

(亡羊补牢)
diū

(牢固)
ɡào

(钻研)
jīn

(劝告)


(丢失) (报告) (筋疲力尽) (疲倦) 观察生字结构,把生字按结构分类。
初读课文
亡牢钻劝丢告筋疲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钻劝
牢筋告丢 亡
半包围结构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寓言二则-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寓言二则-部编版

12寓言二则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

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也不少见。

这两则寓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一句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句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用词准确生动也是这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

如,“赶紧”一词,描写放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行动非常迅速,生动表现了养羊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又如,“巴望”“天天”“转来转去”等词,表现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

教学目标1.会认“寓、则”等生字,会写“亡、牢”等生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等在句子中的作用。

4.说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

5.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寓、则”等生字,会写“亡、牢”等生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

2.理解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等在句子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_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12课《寓言二则》之《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12课《寓言二则》之《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前:教师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鼓励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一、直接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二课《寓言二则》,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讲解“寓”:先写宝盖头,再写扁日,同字框略宽,最后三笔:竖、提、点。

教师再写:言二则学生一起读《寓言二则》2师说到“寓言”,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还记得这个故事吗?生: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师: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不要做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

师:像“坐井观天”这样,在一个小故事里,包含着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文章,就叫“寓言”。

我们今天学习第一则寓言:请看老师写:亡羊补牢提醒“补”是衣字旁学生一起读:亡羊补牢二、初读,集中识字1出示自读要求:请大家端起课本,自己读课文,读准音。

读完坐端正。

2这是本课所有要求会认的生字。

自己读一读并口头组词,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拼一拼。

3去掉拼音,哪位同学当小老师领大家读并组个词语。

4这两个词语,你会读吗?出示“钻进去,叼走了”“钻”和“叼”这两个生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钻还有一个音,四声,动作时是一声,名称时是四声,如:钻石)左边是一个金字旁,金属锋利,利于钻洞。

再说“叼”字大家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小狗叼着盆,小鸟叼着鱼,叼这个动作,要用到嘴,所以带“口”本课,指的是……生:狼叼走了羊。

5这两个词,谁会读?出示:窟窿街坊(读准轻声)学生可能会说到“磨坊”,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坊”的两个读音。

6词语送回课文,接读课文。

(五人)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理解寓意课文读完了,老师问问大家:养羊人前后一共丢了几次羊?生:两次师:我们先来看看他第一次丢羊是怎么回事吧。

指名读第一段师表扬:“圈”这个词语的音,你读准了。

讲解:“圈”是个多音字。

同学们请看,“圈”字的国字框,多像四四方方的羊圈啊。

现在你知道,圈是什么意思了吗?生:养牲畜的围栏、栏杆、栅栏师:举一反三,养牛的围栏叫……养猪的围栏叫……生:牛圈、猪圈师:这两个词语谁会读?生:救生圈、甜甜圈师:什么情况下读quan?生:圆形的东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木兰从军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木兰从军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木兰从军》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

故事先介绍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原因;接着写她在多年的征战中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写她胜利回乡后,将士们才惊讶地发现花将军原来是个文静俊美的姑娘。

阅读短文后,让人感觉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班里的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思路】这是一篇历史传奇故事,学生对故事中的花木兰了解甚少,要让学生体会到她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目标,我起先设计从《木兰诗》着手,引出木兰的故事。

但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还有欠缺,于是我重新作了以下设计:一开始以豫剧《花木兰》作为音乐背景,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木兰的与众不同,从而提出疑惑:为什么说木兰是一位女英雄;抓住文中留白,让学生角色扮演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木兰的心理,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牺牲的伟大情怀;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再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花木兰的英勇善战;最后引导学生配乐诵读,表达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的和谐的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从而深入了解花木兰,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抓住动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利用动词的串联来背诵课文。

2、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角色扮演,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体会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从木兰替父从军,体会她的尊老爱幼,从木兰的英勇善战,体会她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优质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含教学反思)人教版

部编版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优质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含教学反思)人教版

12.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寓言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视频导入。

(课件播放《杞人忧天》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说一说故事情节及寄寓的道理。

2.小结揭题,随题识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从《杞人忧天》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像这样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

(板书课题:寓言二则)(1)学习生字“寓”:整体认读音节(yù);形声字,“宀”表示住所,“禺”表声。

(2)学习生字“则”:平舌音,读“zé”;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贝+刂=则。

(3)“则”是量词,相当于“篇、条”,那“寓言二则”是什么意思呢?(“寓言二则”就是说课文要给我们讲两个寓言故事。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同学们,“亡”是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一读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并圈出带生字的词语,再读一遍。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1)字音识记:“亡、坊”是后鼻音,“圈、钻”是前鼻音,“牢”的声母是“l”,“钻、此”是平舌音。

(2)字形识记。

对比识记:亡—忙;钻—站;些—此。

熟字加偏旁:牛+宀=牢;方+土=坊;每+忄=悔。

形声字识记:“圈”的国字框像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声旁“卷”提示读音;“叼”的口字旁表示叼东西要用口,声旁“刁”提示读音。

4.扩词练习。

寓(公寓)(寓言)则(原则)(规则)亡(死亡)(逃亡)牢(牢固)(牢房)圈(羊圈)(牛圈)钻(钻研)(钻进)悔(后悔)(悔改)此(从此)(此时)坊(街坊)(书坊)5.指几名学生接力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读后共同评议。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设计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中,我们与北京又一次相见。

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出示课件(北京夜晚美丽的景色)。

学生可能会发出惊叹。

师:看到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同学们都惊叹道:“哇,好美啊!”却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的美丽描述出来,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晚的课文,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夜景的精彩词语,想去读一读吗?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生读文,勾画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次。

2、指名起来逐段读课文。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力争把字音读正确。

3、齐读课文。

4、检查认字情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认字。

5、教师注意指导:(1)在合作读和比较读时侧重纠正字音。

重点关注“幕、烁、幢、焕、绚”等字的读音。

(2)和学生一起发现、交流识字方法。

a、拆合发识字:烁、辉、夺、扮、幢、府b、换偏旁:优——犹换——焕煌——皇c、相同偏旁归类识字:烁、煌、焕(3)组词法认字。

幕:夜幕、荧幕临:光临、降临、濒临灭绝、来临烁:闪烁、辉:光辉、辉煌夺:夺取、争夺幢:一幢幢(多音字zhuangchuang)犹:犹如、犹豫府:官府、王府绚:绚丽、繁:繁华、繁荣扮:装扮、打扮宫:皇宫、宫内、出宫6、课件出示词语(卡片出示词语)夜幕降临犹如王府井绚丽繁华光彩夺目灯光闪烁金碧辉煌焕然一新一幢楼房华灯高招从天而降装扮7、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抽读、齐读三、指导写字(一)指导写正确“烁”右边的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分写成(竖、横)两比。

“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

“煌、烁”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

“雄”字右边是四横,不能少一横。

(二)指导写美观束:上横宜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部编二下语文第12课《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二下语文第12课《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教学设计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会认10个生字,学写6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热身游戏:看图猜成语。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掩耳盗铃2、这些成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3、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故事《亡羊补牢》(板书,读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先请大家自由读读《亡羊补牢》,注意要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为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同桌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1)小老师领读词语。

羊圈街坊窟窿结结实实叼走劝告后悔重点:圈是多音字,你们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请给它组组词。

找出轻声词,再读读。

理解词意:你们家有街坊吗?你们家和街坊的关系怎么样?我们中国有句话说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如果相处好了,邻居会比自己家的亲戚都好。

“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书写)(2)开小火车读词语。

4、如果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齐读)(2)分组读2-5自然段每组读一段,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5、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小结:像这种抓关键词,并把他们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6、理解题意课文读通顺了,题目的意思你读懂了吗?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预设1: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哪个句子读懂这个字的意思?预设:2:师:哦,是联系课文知道了它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知道它的意思。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下册 第12课《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下册 第12课《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教学课件)

课 文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
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因为他盼着禾苗长得快些。
农夫急切的心情

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着急
第二个句子加上了 “焦急地”,把种田 人非常急切的心情形 象地表达出来。
表示与事实相反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禾苗要慢慢地长,你急于求成,
不但不能让禾苗长高,反而会把它
们害死。


《揠苗助长》通过讲述种田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

结 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不顾事物
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请你帮助种田人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禾苗


揠苗助长

拔禾苗,帮助它生长。


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揭示
品 读
“揠苗助长”意思的句子。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 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 文
1.那个人为什么揠苗?
2.他是怎样揠苗的?
3.揠苗的结果是什么?
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


希望、渴望、盼望

这个人把禾苗都拔高之后,禾苗生长

得怎么样?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
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想一想,禾苗为什么会都枯死了?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2 寓言二则 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2 寓言二则 名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一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三篇课文。

故事蕴含深刻道理,可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获得丰富启示。

单元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承接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体现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梯度发展。

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朗读指导重点在于根据提示语,读出恰当的语气。

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一方面为后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铺垫。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50个生字,2个多音字,了解厂字旁和穴宝盖所代表的意义,借助形声字特点识字。

2、会写26个字,注意“愿”“座”“疲”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

3、积累并会写28个词语,体会句子加上修饰词语后的好处。

4、理解并积累含“笑”字的词语,并选词演一演。

5、发现“教诲、寻找”这类词语的特点,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语,读出恰当的语气。

2、能分角色朗读《小马过河》,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3、能说出“亡羊补牢”“拔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简单看法。

4、背诵《弟子规》节选。

5、自主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老爷爷的话。

表达:1、能主动发表关于图书角管理方法的意见。

2、交流时,能做到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12寓言二则【课前解析】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拔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寓意深刻,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成语故事的好文本。

关注课题:“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的一种文学体裁,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

“则”在课题中的意思是量词,篇的意思。

关注课文: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

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教案《北京亮起来了》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

全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北京的夜景照明情况。

其中“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有点睛的作用,使小读者被吸引,有兴趣看看那迷人的北京之夜。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三个场景: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的天安门城楼;广场四周的高大建筑物。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能认读“辉、煌、幢、繁”4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家互帮互助,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点明课题:师点击鼠标,出示以下景物的图片: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角楼,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简要的介绍介绍。

师:夜幕降临了,这些景物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二、师生互动,识记生字: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画出新词。

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互相帮助。

*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

* 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3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幕、临、街、闪、夺、勾、喷、府、紫、禁、束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精品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12、揠苗助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焦、筋、疲、喘、截”五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生字。

2、能读通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抓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德育目标:1、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懂得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

教法与学法:教法:抓词品句,教师引导。

学法:读悟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每课三分钟1、出示老师和学生的图片,师:图片里的他们是谁?2、出示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什么是敬业?4、我们怎么做到敬业?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谜语:出示图片,同学们猜图片出自于哪个故事?2、板书课题,解题。

3、听录音,思考:农夫是怎样帮助禾苗长高的?二、初读课文1、按要求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2)想一想: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往高里拔?2、出示生字,检查生字。

三、品读课文,体会农夫的“焦急”1、出示“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解释“巴望、天天”并体会。

3、出示“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体会农夫的着急。

4、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写出了农夫很着急,你找到了吗?出示“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děi】想办法帮他们长。

””5、体会“转来转去、自言自语”两个词语。

6、拓展:说更多的ABAC式词语。

7、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体会农夫的“急”“累”1、农夫想到了办法他还是着急啊,他怎么做的?出示: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累得精疲力竭(ji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请你结合图读一读第1——2自然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台湾很难看到雪;台湾的孩子看到的雪是用棉花做的......)
3、请同学们再看看图,你能猜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吗?
(雪景真美啊;要是能亲眼看看真的雪就好了......)
4、你能读出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吗?先自己练习朗读。
5、抽读、评议。
4、看着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台湾孩子们的心情怎样?读第10自然段。
(羡慕,想到北京去看雪)
5、老师是怎么说的呢?“盼着”是什么意思?
(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台湾小朋友能到北京来)
老师想到北京去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深情)
你希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是啊,台湾省是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相信不久的将来,两岸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6、一起朗读。
五、学习第1——2自然段的生字新词
1、说说第1——2自然段中有哪些生字新词需要我们掌握。
(台湾省、商店、雪景、洁白)
有不懂的词语吗?请提出来。
2、你会记哪些生字,说给大家听。
3、重点指导:“商”字里边是“八、口”,不是“十、口”;
“洁”字右半部分的上边是“士”,不是“土”。
4、学生书写第1——2自然段的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熟,字音读准。
2、画出生词,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分段抽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评议、纠正。
2、用生词卡片(或把生词写在小黑板上)抽读生字、新词的读音。
注意翘舌音:省、商、仗;
注意后鼻音:省、商、景、讲、仗。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在看橱窗里的雪景)
北京离这儿远吗?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北京看看真的雪呢?
3、老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的?
(1)北京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边看图,边想象,边听教师描述。(教师朗读第9自然段)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雪花在空中飞舞;看到了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白雪;看到了孩子们在堆雪人、打雪仗......)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京孩子玩雪的高兴劲,齐读第9自然段。
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二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课 题
12、看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本课时 内 容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2个字。
2、了解台湾儿童的生活,感受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儿童的共同心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用卡片抽读生字新词的读音。
2、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3——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把他们提的问题用“——”画下来。
2、在书上找一找,孩子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
您读四个疑问句,要读出问话的语气(结合课后练习4)
1、根据句子的意思自己练读。
2、分角色朗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读)
批注或调整
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2、懂得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儿童的共同心愿。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吗?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地图)在我国的东南有一个岛,叫台湾省,(指图)那里气候温暖,很少下雪。住在那里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下雪的情景。那他们是怎样看雪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板书课题:看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