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的学习一、例文赏析《贝壳》席慕容作者简介: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生时米、多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墓、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者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二、以小见大1.什么是“以小见大"呢?"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作用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作用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一片树叶有时能触动人的心弦,一声虫鸣有时足以让人吃惊。
散文的取材立意,往往体物入微,以小见大。
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材,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开掘,表现出宏旨精义。
所谓“以小见大”,即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
这种手法,往往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叙述描写,并加以适当抒情议论,透过细小的现象看本质,以阐明大的道理,深刻地揭示社会本质。
带白蘑菇回家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
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
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
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
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
上火车的日子到了。
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原先的报纸上印了一排排圆环,好像淡淡的墨色的图章。
我吓了一跳说,是不是白蘑菇腐坏了?小姐说,别怕。
新鲜的白蘑菇的汁液就是黑的`。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
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
小鸡?小鸭?怎么听不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
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素材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以小见大1、定义: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出一个大道理,即为以小见大。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以小部分看出整体。
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小”,是描写的焦点。
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例文1:芬芳在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漫长的两个月暑假,要是总在家里呆着就无聊透了。
于是我去表姐开的花店帮忙,主要任务是送花。
表姐的生意不错,我去帮忙先进天便有7份订单。
我接过地址和包装精美的7束花,便开始了长途跋涉。
炙热的太阳自顾自地像要把它全部的热情倾泻给大地,路边的小香樟树被这热情烤得抬不起头来,而我却兴高采烈地蹬着车子穿街绕巷,一路飞奔。
“建设街28号,没错,就是这家。
”我有点紧张,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
“叮冬…”我深吸一口气,按响了门铃。
开门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
“阿姨您好!我是温馨花店的,这是您女儿送给您的康乃馨,她希望您工作顺利,天天开心!”“这孩子,就会乱花钱!”虽然她的语气是在责备孩子,但我分明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喜悦,一种被幸福包围的喜悦。
那一刻,我也觉得自己好幸福! 父母为孩子付出,从没想过要什么回报,而孩子的一束花或许就能使她幸福得彻夜难眠。
第二家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妇女,她丈夫送给她一束玫瑰。
第三家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伙子,那花是他曾经的同学送给他的。
一束束鲜花,一句句祝福,接受祝福的人幸福无比。
而我,作为传送祝福的使者,也感受列了幸福。
时光飞逝,暑假结束,我送花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
较后,我向表姐提出一个要求,要三束花儿。
表姐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按我的要求包装好。
我从中抽出一束百合花,郑重地递给她说:“姐,这束花送给你,祝你的花店越办越红火,希望你青春永驻,笑口常开!”表姐非常吃惊,也很感动,我分明看到她的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闪。
新闻创优要注重以小见大
“真的不行,黄应山问,“你家住的远么,叔叔用车送你回家吧!”
“不远,就在前面。”小女孩侧身向后指了指。
黄应山趁机把钱塞到小女孩的口袋里,然后从小女孩手中接过腊肉,又牵着她的小手,一直把她送回了家。到了小姑娘家里,黄应山才弄明白,原来小女孩叫王珊,今天下午因消化不良,刚找过医疗队的叔叔阿姨看过病,看着医疗队的叔叔阿姨那么热情,又看到他们连饭都吃不好,小女孩很感动,回家征得爸爸妈妈同意后,就把家里仅剩的一块腊肉送到了医疗队驻地。
“收下吧,一定要收下。”小女孩有点急了。
“真得不能收!”黄应山一个劲地推让。
“你要不收就是看不起人。“小女孩真急了。
见实在无法拒绝,黄应山连忙从口袋中掏出200元钱,往小女孩口袋里塞。
“不不不,我不能要你的钱……”小姑娘连忙躲闪。
“你要不收叔叔的钱,叔叔就不收你的腊肉。”
新闻创优就是要走出“以事论事”的禁锢,而且要善于以小见大,大中见小,由一滴水见到太阳的光辉。也就是说创优出精品不能人云亦云,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而要在大量的一般化的事物中,找到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东西,这独特的新闻事实往往新闻价值高,含金量大,容易产生优稿和精品。这里说的“以小见大”还有另一个涵义,那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问题,也就是一个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由一般到特殊,由肤浅到深入的一个思维过程,这个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科学逻辑思维的演绎法,它的思维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可见“小中见大”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在创优出精品的实践中要认真领会和运用。
中考记叙文思维导图 31表现手法之以小见大思维导图
①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 ②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 ③从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作者描写的是细微小事,但带给读者的以整体和全局的认识。家中的一老 一小在走哪条路上发生了分歧,作者突出地描写了此时“我”的责任,也就 是整个中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对中年夫 妻,背起一老一小两代人,“慢慢地,稳稳地,走着很仔细”,这正体现了 中年一代甘当重担、尊老爱幼的可贵精神。
31表现手法以小见大
定义 例文 特点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为读者提 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事件平凡,人物亲切,读来就好 像事件就发生在身边,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莫怀戚《散步》
《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生活中的一家人去散步这件小事,反映 了尊老爱幼的主题。 文章透过平凡的事物写出了生活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①材料上
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 都是小的选取对象。
②ᜨ驁法上
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 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
③ 达效果上
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 术境界。
作用
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见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具体的细节、个体和情感,来反映和探讨更广泛的主题和意义。
这一手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微观的视角来触发读者的共鸣,并使其产生对整个人生、社会或宇宙的思考和理解。
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1. 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人类情感和存在:通过描写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一枝花朵、一只鸟儿或一片阳光,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这种描写往往将微观的个体和宏观的人类体验相结合,通过表现小物体来凸显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 通过对特定事件或时刻的描写来反思人类的共同经验: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具体的个人经历、时刻或事件,以此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存在。
通过描写个体经历中的微妙细节和变化,诗人试图触动读者的体验和共鸣,从而引发对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和意义的思考。
3. 通过探索微观的人类关系来呈现更大的社会或宇宙主题:通过描写个体之间的微妙关系、家庭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谊或爱情关系,诗人试图探讨更广泛的社会或宇宙主题。
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个体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连接,传达出对社会秩序、人类存在意义或宇宙法则的思考。
总之,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通过描写具体的个体、事物和
情感,来触发读者对更广阔的主题和意义的思考。
通过微观的视角和细致的描写手法,诗人试图唤起读者对生活、情感和人类存在的共鸣,进而引导他们对更大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2、学习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俗话说:一叶知秋。
就是说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全貌。
请大家开动脑筋,思考并讨论,在生活中,我们还有那些地方,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2、教师举例然后学生再发言二、“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阐释1、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以小见大”释义: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2、“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三、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1、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2、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3、请大家齐读相关语段,并思考问题: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4、教师小结;(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小相似性大现象本质四、拓展迁移1、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散步》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的,你知道“大”与“小”各指什么吗?它们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2、“以小见大”不同类型范文(一)以小事见大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
(二)以小物见大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读者》2004年第5期)(三)以小细节见大丁海珍在《一笑》(《中学生作文大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五、小结提升1、小结:以上的事例我们知道,从这些小事、小物、小细节着笔,往往能揭示出大主题。
朱自清《背影》必备知识点
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的零星的事迹就 是小题材。如:《人民的勤务员》中所写到的雷锋为大嫂买票、 帮大娘找儿子、送那个妇女回家、在列车上帮服务员等琐事。
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 微未节就是小题材。例如:《背影》中所写的父亲跳下月台, 穿过铁道,再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父亲那肥胖的、青布 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03.文学知识1 作者档案 Nhomakorabea作者
朱自清 生卒年
1898-1948 字 佩弦
原名
自华 号
秋实
籍贯 江苏扬州
评价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重要经历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2 年发表长诗《毁天》.后又从事教文写作。 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先后执教于江苏,、浙江的几所
《背影》必备知识点
表现手法/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01.表现手法:以小见大
认识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小“指小的题材、材料; “大的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中心思想)、 它是人们在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巧妙地表达 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也是一般文章选材立 意常用的一种方法。
认识小题材
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例 如《一件小事》中车夫送受伤老妇女去医院的事。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 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 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 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 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 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 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 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 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 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初中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初中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
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医生急救病人,病人已经昏迷了,氧气罩也没用了。
医生使劲地用一个类似皮球的东西往病人体内压氧气。
应该是呼吸系统有毛病。
两个医生轮流压,像打仗似的。
渐渐的,病人清醒了,但仍说不出话来,医生只好不断发问,让他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
大概问了十几个问题才碰上一个点头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发病的,一个亲人也没有,送他来的是陌生人。
后来发现他可以写字———虽然眼睛一直闭着。
医生问他的病史,问他是不是服过某些药,问他现在的感觉,忽然,一个医生惊喜地叫了一声:“写下去,写下去,再写!你写得真好——哎,你的字好漂亮。
”病人果真一直写了下去。
虽然那病人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后手颤抖不已——但还有人赞美他的字!也许是颜体,也许是柳体,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写的字,可贵的是此刻他的字是“被赞美的字”。
新闻由头以小见大的主持稿
新闻由头以小见大的主持稿为什么要重视运用以小见大1.以小见大,是新闻写作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地讲,就是将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小事写成新闻稿件,刊登在报纸等新闻媒介上,给读者以政治、思想、道德上的教育。
记者要搞好新闻报道,宣传好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发挥报纸舆论引导的作用,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回答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就必须要掌握这一新闻写作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深得进,导得正,引得快,鼓得足,走得稳”,才能在色彩斑斓的工作、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不断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佳作。
2.以小见大的新闻写作方法也是记者增强和体现宗旨意识、水平意识、基层意识、结合意识、借力意识、创新意识、文风意识的重要武器,更是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具体体现3.以小见大的新闻写作方法是记者走进基层、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反映基层的重要武器之一脱离基层,闭门造车,飘浮无根,以小见大的新闻写作方法就毫无用武之地。
不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新闻写作方法,就有可能跟职工群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那么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胜利油田的通讯员大多数分布在二、三、四级单位甚至一线岗位。
通讯员地处一隅,接触那些牵涉到全局的大事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是毕竟很少。
这是劣势。
但是通讯员们经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小事,有的甚至是旁证者、亲历者。
这是优势。
一位哲人说过:“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我们身边的小事就犹如这一滴滴露水。
我们要善于从身边小事中发现新闻,用小事例说明大道理,用小事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小事例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
以小见大的新闻写作方法是通讯员的新闻写作入门之道。
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新闻写作方法1.“居高临下”看小事,胸怀全局看小事2010年胜利油田开展“比学赶帮超暨精细管理年”主题活动,在基层,这一活动开展得怎么样?因为报纸上没有这方面的详细报道,谁也不知道。
写作文什么是以小见大
写作文什么是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凋零的美丽(一叶知秋)秋天多被人们认为是衰败的季节,因此秋瑾吟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是啊,秋天的确是凋零的季节,叶黄了花败了,迁客骚人们的心中涌起了淡淡的哀愁。
一叶知秋,也许叶子是秋天的象征,告诉人们一年中无法逃避的衰败已随风而来了,但我认为叶子自有凋零的美丽。
也许是秋风的呼唤使它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也许是大地的邀请使它风尘仆仆坠落人间,也许是它想乘着秋风去探究世间的美丽,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用生命中微存的一点力量成就了一段新的成长。
叶子将原来本属于它的位置留给了下一代。
叶子的离去保存了整棵树的能量,使它在来年更有力的生长,这就是凋零的美丽。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使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预言和悬想三种.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文章阅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六〕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散文诗《海燕》,通篇运用象征手法,"风、云、雷、电〞象征当时的沙皇反动统治,"大海和波浪〞象征人民和人民的力量,"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和"海鸥、企鹅〞也各具有其象征意义;韩愈的《马说》象征手法在古文中堪称典范,文中"千里马〞"伯乐〞"常马〞"食马者〞各具其象征意义;不少诗歌也采用象征手法,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七〕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念.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八〕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一种重要的谋篇技巧.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九〕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例《紫藤萝瀑布》"赏花〞部分,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紫藤萝,是在为后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铺垫蓄势.〔十〕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长征〉节选》一文开头部分:"红军指战员三三两两艰难地向北走着,有的掉队了,有的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渲染过草地艰难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于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理解渲染表现手法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帮助颇大.〔十一〕照应,在文学作品中,照应是对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表现手法的呼应,增强文章的整体感.常用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画龙点睛;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层层照应,一线贯穿;随机照应,前后联系;细节照应,小中见大;对比照应,比中见旨.阅读时学会分析照应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文章.例《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既是点题照应,又是首尾呼应,同时也是层层照应,一线贯穿,线索就是"门〞;《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既前后照应又是点题照应,好处是强调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十三岁的际遇》前文"第一次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偶尔在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后文"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对比照应,七岁和六十岁的漫长时间跨度,突出自己对北大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末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一"来〞一"去〞,对比照应,从春天是在盼望中到来,到进入春天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分析,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去.〔十二〕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济南的冬天》首段运用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分析文章对比手法时可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的角度来思考.〔十三〕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映衬和反衬两种.与对比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衬托主体只有一个,使用衬托手法使这个主体更鲜明、突出;而对比的两个方面都是主体,使用对比手法,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衬托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常用衬托手法大致有十种:以景衬人法,以后衬先法,以侧衬正法,以反衬正法,以次衬主法,以昔衬今法,以难衬易法,以西衬中法,以境衬人法,以物衬人法.〔十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描写,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中来烘托描写对象的方法,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的特点"石〞,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正面描写潭的底与岸"石〞的特点;再如《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十五〕动静结合,文学作品中,比较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如果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景描写景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景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才能给读者留下生动的印象.动静结合有两个特点:集中性和对比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集中写静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集中写动景,这里动景与静景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一幅生动丰富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画面;再如《小石潭记》:"月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怡然不动〞的静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作对比,动静结合,显示鱼儿的活跃.〔十六〕感官描写,指描绘出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豆麦〞"水草〞"月色〞是视觉看到的;"清香〞是嗅觉闻到的;"扑面〞是面部触觉感知的,所以,这句话极具表现力.如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就是通感,也叫移觉."荷〞专题中,《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十七〕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例《白杨礼赞》第7段:着力评价白杨树,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两个没有……〞和"算不得什么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赞美如白杨树品质的人.〔十八〕夸张,这是艺术手法中的夸张,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并非同一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比喻夸张,而是通过描写渲染.童话寓言中比较多见,如《皇帝的新装》.〔十九〕故意误会和巧合在小说和影视剧本中多见,但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少见,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在学生作文中运用这两种写法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中心主题.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综上所述,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有了较为全面的理性认识.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赏析时做到有章可寻,练笔时亦能做到有法可依,真正找到阅读与写作形式教学的契合点,教师教起来畅快,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大:诠释了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
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来自《呼唤文明》小: (常见的事和细节描写) 踹门、飞刀、划破礼貌用语
大: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灵魂的一面
镜子
――文明的
1、透视社会现象:宽大
《一棵核桃树》中写道:“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 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 树。”农校的一位朋友“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 看叶子就知道。’”。寒来暑往,它开花了,适逢爷爷从乡下来,对 着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十分肯定地说:“傻孩子,李子树什么 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直至深秋的一天 拆迁丈量的画线员说:“这是谁家的核桃树”“你看看那上面,明明 挂着一颗核桃。”“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 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 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 你。”
小事:
《小巷深处》
1 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的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 面来的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 怀里。 2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 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 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一百五十元。 3 送好吃的、送生活费 。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
——文章的表现手法
“小” ?
〓
平常 凡
平
常见 一
般
人 事 物 细节
诀窍之一:通过写平凡的、平常 的、常见的、 人、事、物和 来“见大”。
浅谈“以小见大”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浅谈“以小见大”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作者:范加富来源:《活力》2010年第04期[关键词]新闻报道;以小见大;适用手法所谓“以小见大”,即记者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点”上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从中挖掘出大的主题,也即人们所说的“以点及面”。
“以小见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
这里说的“小”,主要是指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这里说的“大”,主要是指主题重大,有强烈的针对性、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广大受众的迫切需求。
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受众的接受为前提,无数事实表明,受众所期望、所青睐的往往是那些篇幅短小、新闻事实鲜活、意义重大,且又触及他们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的新闻作品。
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栏目,采写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却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并且能够道出老百姓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和新闻同行的好评。
同时,“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还是推出名篇佳作,获得好新闻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
如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筷子树向人们发出的环保警示》,作品及时对承德市区中心广场出现的筷子树的现象进行报道,反思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刻不容缓实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事都可以作为我们报道的题材。
我们所选取的小事应该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能体现出政策性、方向性,或者具有时代感,通过这样的小事反映人物的崇高精神,表达一个主题,说明一个道理,揭示令人深思的问题。
那么,新闻报道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一、用精确的事实说话新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事实,做好“以小见大”,核心就是要发现蕴涵“以小见大”因素的精彩事实。
“‘以小见大’并非雕虫小技,这种表现手法对新闻记者的的理论素质、业务素质、采访作风和表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时,必须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歪曲,不以偏概全,不搞合理想象。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例句 -回复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例句-回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个微小的事件中,发现并思考更广泛的问题。
这种手法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关联思维的引导,让读者在理解具体细节的同时,思考更深远的意义。
下面,我将以[一个旅行故事]为例,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次旅行的经历,这次旅行发生在我大学时代的暑假。
我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小镇度假,希望能够摆脱城市的喧嚣,找到内心的安宁。
在小镇的第一天,我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他正坐在小镇广场上,看着远处的风景。
我坐在他旁边的长椅上,用心地观察着他。
我注意到,他脸上挂着微笑,目光平静而安详。
我好奇地问道:“您看起来很平静,有什么秘诀吗?”老人笑着回答:“年轻人,每天放慢脚步,欣赏身边的美景,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如此美好。
”这个小小的对话让我深思。
我开始留意起自己周围的小细节,发现了一朵盛开的花朵、一只欢快的小鸟、一幅美丽的壁画。
我尽情沉浸在这些美好瞬间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快乐。
接下来,我决定去探访小镇的一个艺术家。
他以自己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闻名。
进入他的工作室,我被墙上挂满的艺术品所震撼。
我问他:“你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创作的灵感的?”艺术家微笑着回答:“我尽力让自己保持对世界的敏感,拥有一颗探索美的心灵。
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我创作的源泉。
”这次谈话让我深受启发。
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感受,将它们变成了写作的素材。
我发现,将点点滴滴的细节融入到文章中,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
我的文字开始有了更多的共鸣和温度。
随着旅行的深入,我选择了参观了小镇的一家慈善机构。
在那里,我看到了各种植物和小动物的救助工作。
其中,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一个受伤的小猫。
我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选择照顾这只小猫?”小女孩微笑着回答:“我觉得,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都需要有人去关注和呵护。
”她的话让我深受触动。
以小见大的古诗例子
以小见大的古诗例子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光具备艺术性和文学性,还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寄托。
其中,有许多的唯美意境、借物喻人的名篇佳作,让我们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获得了人生启迪和智慧启迪。
在这些古诗佳作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其中一种非常值得深入探究和品鉴的表现方式。
下面,就来探究一下其中的例子。
例子一:《静夜思》人生苦短,何以剪牡丹?古代的郊野居士李白在《静夜思》中,以在“床前明月光”之时,剪牡丹的形象,用微小的细节描绘出他那颗纷乱的心。
在这个场景中,剪牡丹这件小事物被放大到了一个更大的象征意义——心境的动荡和不安。
李白将微小的事情抽象成心灵的波动,让我们的视野一下子拓宽到了宇宙的层面。
一张剪花的画面,带出了一场内心的释放,洋溢着一种情感与思考的气息。
例子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用自然景物来映照他的心境。
高山令他想到了人生的高度和深度,瘦木和暴风则象征了世间的荒凉和无常。
这种情感、景物的联系,是以小见大、以小喻大的经典表现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等描写,将自己的经历和哲学思想融于自然,从而引出一些大自然中的哲学和社会性的思考。
例子三:《南陵别儿童入京》别时容易见时难,长亭梦里度春宵。
不道池塘皆带绿,惟有门前······作家有的人会更好地运用一些小的描写,来抒发大的情感,在文学中常常被称为“以小见大”。
这种手法将我们的目光从小细节上升到整个世界的高度,从而达到另一种超越感的境界。
总结以上三个例子都是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用微小的细节表达大的概念和思想。
这种手法有助于引导读者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力,同时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这种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大量运用,在当今文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小六语文第7讲:以小见大(学生版)
第7讲以小见大定义:"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以小见大的好处:一是事件平凡,人物亲切,读来就好象发生在身边,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二是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定成败,细微中见变化,事件简单,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三是小中见大,是春秋笔法的一种变化形式,以这种方式记人记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有的成为典故,有的成为成语,流传千古。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小思《蝉》,席慕容《贝壳》。
叙事散文读后,给人以小见大之美。
首先明确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小见大。
是取大于小之中,取万里于方寸之间的艺术手法。
我们要对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就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生活的本质,找到作者思想情感的着眼点,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一、阅读《蝉》回答1-3题。
(5分)蝉小思今年,蝉鸣得早。
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
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诉说人间真情: 深厚 感人
《小笼包阿姨》 小事、细节:
为我敷手,给我重新做早点,将我的手放 在冰水里,几天之后仍问我的情况。 大:善良、温和、细心、手巧
4、赞美人物品质(伟大)
如:美好心灵 崇高品质 乐于助人 宽厚仁慈 无私奉献 …………
《那时,我是一条鱼》
5 呼吁和谐自然(重要)
人
关注社会现象 事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
——文章的表现手法
人
“小” ?
平常 平凡 〓 常见 一般
事
物
细节
诀窍之一:通过写平凡的、平常 的、常见的、一般的 人、事、物和细节描写 来“见大”。
即:选材小,主题大
第一站:悉尼 沙滩上激情嬉戏的金发美女, 滑板高手在层层的海浪中尽情展示 第二站:伊拉克 黑压压的枪口和武装分子狰 狞的面孔,阿拉伯男孩 第三站:阿姆斯特丹 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 碌于紧张的工作,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快活 的笑容。略写第四、第五站
《我的环球之旅》
小:用很平常的事例和所见 大:诠释了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
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
《呼唤文明》
小: (常见的事和细节描写) 踹门、飞刀、划破礼貌用语
大: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灵魂的一面 镜子 ――文明的缺失。
1、透视社会现象:宽大 普遍
《一棵核桃树》中写道:“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 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 树。”农校的一位朋友“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 看叶子就知道。’”。寒来暑往,它开花了,适逢爷爷从乡下来,对 着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十分肯定地说:“傻孩子,李子树什么 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直至深秋的一天 拆迁丈量的画线员说:“这是谁家的核桃树”“你看看那上面,明明 挂着一颗核桃。”“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 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 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 你。”
感悟人生哲理 诉说人间真情
以 〓 “ 小”
平常 平凡 常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般 物
赞美人物品质
呼吁和谐自然
见 “大”
细节
诀窍之二:篇末点题 升华主题
具体做法:直接抒情 引用名言 运用修辞 景物烘托
小(物):一颗核桃
大: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感悟生命》
小(事):考试失败 蝴蝶雨中挣扎
大(哲理):“人不能被失败所打倒,要 想蝴蝶一样做生命的强者。”表达对生命 哲理的感悟。
《山中避雨》
小(事):避雨、拉琴、送别
大(哲理):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 人,能拉近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使人和谐 相处。
2、感悟人生哲理(深刻)
细节:
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 旁,毒辣的阳不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 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补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 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
大:伟大、无私的母爱
《凝聚》
小:妈妈备早餐、妈妈和奶奶的安慰 爸爸亲自送我 大:深厚的亲情
见解独到
小事:
《小巷深处》
1 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的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 面来的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 怀里。 2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 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 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一百五十元。 3 送好吃的、送生活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