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重点、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人物:曹操、袁绍教师活动总述:第三单元:学习统一国家建立。
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肯定2 强调:小说和历史有区别,小说不是历史,同学们应注意,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
3分析课文:学生活动1学生出场介绍自己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说明为什么喜欢?举出几个人物、成语、事件2个小组进行归纳小结准备到黑板版书课文要点3对比两次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二、赤壁之战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
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2蜀: 221年刘备成都3吴: 222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A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B袁绍:骄傲轻敌、吸引不住人才、不团结赤壁之战:学生讲。
4分析评价: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5评论:“天下假设无孤,不只几人称帝,几人称雄”(两种观点)6总结课文内容。
补充:曹军骄傲轻敌,不服水土。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6辩论会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一、群雄逐鹿说战争(一)官渡之战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
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利用图示展示。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赤壁之战”的历史地图和战争视频,讲解战争过程,并用表格归纳战争情况。
3、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那?学生思考,教师归纳。官渡之战中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赤壁之战中曹操主观方面:兵多将广,骄傲轻敌;客观方面:士兵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难点: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课,没有知识基础,但是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启发讨论法,结合历史地图、图片、表格及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4.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提示:三国鼎立局面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回答后加以鼓励并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这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混战局面中,曹操能这样做就表明他有过人的政治眼光。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
学生积极回答。
跟随老师的思路,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落
实
课
标
师:简介本单元及本单元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权分立(2)民族融合。本课内容着重讲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
探究一:提出问题:东汉末年是一种什么状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三: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这样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多媒体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多媒体使用及功能评析
课前酝酿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学生欣赏
以学生喜爱的明星歌曲来营造气氛,引入话题。【媒体使Leabharlann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功能评析】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一部《三国演义》,电视剧、电影将它拍了又拍;戏曲将它唱了又唱,多少经典故事、多少英雄人物被人们在记忆中定格。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三国是怎样的?
一、逐鹿中原
1.东汉末年形势如何?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他们分别盘踞在哪里?
2.你能简单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吗?(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3.曹操能够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原因。(主观、客观)
过渡句: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在班师途中写下了《龟虽寿》。
问:诗作者的“壮心”是什么呢?能顺利实现吗?
1.《三国鼎立形势图》中不同色块变化的运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赤壁之战后三大力量的消长,也给学生以直接的地理方位指示,形成深刻印象。
2.学生自主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便于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地理方位。大小圆的运用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三国力量的差距。
3.东汉末军阀割据与三国鼎立比较图,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3.完成课本第106页 “比一比”。
4.完成课本第106页“找一找错误”。
5.学生回答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情况。
6.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完成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通过对三方势力分析,得出势力均衡,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从面突破本课又一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学 教 案
课 题
18、三国鼎立
课 型
新授课
授 课 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A、X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教
学
过
程பைடு நூலகம்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航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名称
时间
地点
双方
经过
结果
作用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知识点: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蜀
吴
3、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魏:
蜀:
吴:
备注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引导学生复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培养学生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对曹操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对曹操和诸葛亮贡献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提出问题: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教师: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说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北方基础教师: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是曹操,少数学生说是刘备或袁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表演历史剧、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二、学情分析(一)我所执教的初一(3)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图片曹操、刘备、孙权,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三个人叫什么名字?生:曹操、刘备、孙权。
师:他们是哪个时期的人物?生:三国?东汉末年?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历史18课《三国鼎立》,一起探究三国的历史。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某某、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教材版本]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 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设计理念]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人教七上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1)
《三国鼎立》教案一、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字孟德。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
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三国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2.难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时代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图片、地图、故事等辅助材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朝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三国鼎立吗?它是什么时代的故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新课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把学生带入情景,然后提问这是那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歌?引导学生回答出《三国演义》。
接着再问: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回答:诸葛亮、吕布、张飞、曹操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 18 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2.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4.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5.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三、三国鼎立1.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
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
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
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
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填空题
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
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
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知识空间
思维发散点拨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建议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分析作战双方胜负原因。
①分析双方的有点和弱点,包括军事实力,采取的措施,用人的态度等。
②分析其战略战术,这往往也是战役取胜的关键。
想一想,还有其他原因吗?
2.历史歌诀:历史课内容丰富,为了便于记忆,老师在本单元编写了一些歌诀。
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更希望你能再次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改,以帮助你学习历史知识。
三国纷争魏蜀吴,
东汉结束。
第二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国的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
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区的联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
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二、材料解析题赤壁破曹成鼎足。
刘备成都建汉业,曹丕洛阳建魏都。
孙权建业称大帝,三国最长是东吴。
八阵图之谜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
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
八阵图遗址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相传为诸葛亮推演兵法、操练士卒所用。
据古籍记载:“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
武侯推演,尽得其妙。
”另据《八阵图碑记》云:“诸葛武侯之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宫,一在新都弥牟镇。
”(弥牟镇原属新都县)该遗址今仅余土垒六座,当年之风貌已荡然无存。
198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
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
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
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
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
布阵是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玄武蛇(阵),虚其
拓展探究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1)请运用本课的知识说明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2)当前“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台独分子的看法。
知识链接
曹操、刘备、引、权都非常重视人才,曹操曾多次发出《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周围聚拢了大批人才;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他手上还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孙权也非常注意招揽人才,周瑜、陆逊、鲁肃等都是他的得力将领大臣。
其中鲁肃的任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孙权依然信任和重用他。
因此,有一位史学家总结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看待人才的重要性的?中大将居之。
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加上游兵24阵组成。
总阵阴阳之各32阵,阳有24阵,阴有24阵。
游兵24阵,在60阵之后,凡行军、结阵、合战、设疑、补缺、后勤全在游兵。
有赞歌颂扬“八阵图”威力无比:“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
”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C
2.C
3.B
4.D
5.B
6.B
二、填空题
1.200 袁绍曹操北方
2.208 曹操孙刘三国鼎立
3.220 洛阳成都建业
4.魏蜀蜀锦吴夷洲台湾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D
2.B
3.D
4.D
5.D
6.A
7.A
8.A
二、材料解析题
(1)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魏蜀吴。
图略
(3)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4)周瑜。
诸葛亮。
(5)官渡之战。
(6)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拓展探究
(1)230年吴国卫温车船队到达灾洲(今天的台湾)。
这说明了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密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不同意。
提示:“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意愿的。
注定是要失败的。
知识链接
这种说法有道理。
“黄金累千,不如一览”,“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古今中外事业的成败,往往以人才得失为转移。
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大兴重视人才之风,多途径培养人才,选拔重用人才。
(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