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片 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奥片分析

一、申奥片的文本结构

2008年北京申奥陈述处犹如一幅蜿蜒的拼贴组画,由两百多个碎片式的镜头分类剪接构成。整个影片被并列得分割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起始分别由一个中国字符提示,它们是:(按出场先后顺序)戏、绿、都、水、动、愿、乐、健、艺、韵。这些中国单字形象简洁,表意丰富。每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主题,每一串\节影像便是对这个主题的诠释。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个字符引领着一组视觉符号的展开,10个单元的串联,如10节承载了不同主题\意义的车厢,徐徐开启。看似碎乱无章的影像切片对号入座,被娴熟地链接在一起。

表1:申奥片10个单元的主题分析

二、申奥片的视觉文化阐释

1第一层次毗邻轴分析:视觉文化的抽象元素

毗邻轴上的元素所属的系谱轴特性是:

古老的文化-纯净的自然-崭新的城市-清澈的水域-活力的人群-赤诚欢愉之心-灿烂的笑容-矫健的身躯-海纳百川的舞台-和谐的夜色

影片的前新半部,即从“戏”至“动”的前两分钟,偏重于对北京城区的物质文明的描绘,包括自然、建筑和各种运动项目,是可触可感的景观性“实物”;而后半部分,即从“愿”至“韵”的部分,则偏向于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精的刻画,是文化成果中较抽象的元素,是感性大于理性的部分。比起前半部分冷静的客观陈述式的影像,后半部分旨在强调影像在情感上直接的冲击力和感化力。后半部分的精神元素被巧妙地提炼为“笑脸”,它作为视觉中心元素在整个毗邻轴是起到强势作用。

2第二层次毗邻轴分析:一个关于“中国”的巨大迷思

整部作品无可避免地引发了我们(中国观众)\他们(西方评委)对有关中国的一连串概念的重新想象。对于(“我们”)中国自身而言,它意图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现代化”成果,虽然它的“现代化”过程几乎完全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的“模拟”和想象上。对于(“他们”)西方观众而言,他们依靠着这毗邻轴上的排列组合在脑中重新构化中国。不得不承认,这毗邻轴的展开是观者想象力的源泉:画面和音乐交杂着带来一种由“通感”所形成的快感,这种快感具有完全的真实性,虽然他们提供的只是片刻的,某种意义上的真实感。又如观者将不再怀疑影片中那个“美丽的女孩是否真的吻了憨厚的斑点狗”,也不再关心中国的江河湖海是否如片中所描绘得那般碧绿清澈。当毗邻轴的列车徐徐开启的时候,观者是被诱惑的,他们通常陷入“通感”的漩涡中,被音乐和画面所形成的复调卷走。“宣传”便是一架成功制造“真实感”的机器,尽管实质上,“真实感”建立在具有凝聚力的幻觉上。

在作品中,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真实感”与有关中国的“真实”完全对立。影片回避了对于“真正的中国”的解释,而是要在短短的4分多钟内构造一个具有“真实感”的中国,且这种“真实感”的认同对象是西方观众。诸如“中国是谁”这类有关身分的、本体论式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被消解了――这种策略对于一部国际宣传片而言是适宜的,因为“宣传”首先必须在最大程度上维护自身的和谐,而非歧义和辩论。

三、微观视角:申奥片的视觉文化阐释

1“滑轮”:一个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迷思

关于“滑轮”的一组镜头:天坛全景前的青年穿着旱冰鞋迎着镜头向前滑动;古观象台旁站着提着溜冰鞋的青年(下半身),身下是高楼耸立的北京;现代化摩天大楼航拍;故宫鸟瞰。

纵观全片,青年人脚蹬滑轮的镜头一共出现过6次。

“踩着单排滑轮的少年”通常出现在好莱坞的影片中,是典型的西方青少年文化的表征。“单排滑轮”象征着速度、勇气、开朗的胸怀和不怕跌倒、义无反顾的精神。“单排滑轮”作为青少年“极限运动会”的重要项目之一,有时甚至带有“冒险主义”的意味,因为在滑轮上做各种各样的竞技性表演时常意味着“对某种不可能性的挑战”。

当一个中国少年蹬着滑轮从天坛正门自信地滑出时,我们很容易便在这样的组合中感受一种意味深长的态度。片中的他看上去对滑轮的掌握已经相当娴熟,游刃有余,他自信地从大红门滑出,迎向一个更广阔的新世界,古观象台已在他的身后,他的面前是一个繁荣的新

都城。我们并非想夸大和提升某个隐喻的内涵,如果说整部片子主要依赖于和谐的隐喻,那么几乎完全由对立元素所组成的这个片断则凸现了足够多的矛盾和争扎。“天坛”和“国贸”一样容光焕发,一个青年在古观象台的屋顶,拎着滑轮鞋,若有所思。这段影像作为一个巨大的隐喻折射了一百年来,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是如何从历史中迅速而艰难地赶出来的。

2“艺”:一个关于多元主义的迷思

“艺”中的一组镜头:时装表演(兵马俑时装,化装舞会面具);歌剧<图兰朵>;小提琴合奏;西洋歌剧大舞台,独唱;中国女子翩翩起舞,民族舞;中国美食,西方人团坐着吃中餐;迪斯科舞厅众人(华人)狂欢;雅尼音乐会的新时代风格。

仔细观察“艺”中人物的细节,便能发现中国对其艺术的“国际化”有着迫不及待的渴求。戴着“佐罗”面具身穿秦朝饰女模特,角楼下的<图兰朵>,雅尼在太庙的新世纪音乐会――这三组形象实质是对那些时常出现在<纽约时报>上的有关中国“严格的文化产品审查制度”的文章的挑战,是中国勇敢地从“文化相对主义”走向“文化多元主义”的标志。这便是“艺”所要传达的意义,即当今的中国艺术并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文化中,而是在文化之间的夹缝中,在文化的转接处。

四、笑脸:视觉表现“跨界仪式”

“笑脸”特写在片中不断被使用。在“东-西”二元对立的结构中,“笑脸”被采用作为“跨界仪式”(跨越“东-西”两大类目)贯穿始末。由于“东-西”之别通常使意义的产生过程变得非常紧张,所以这个“仪式”是隆重的、细致的、无微不至的,具有感化力量的。

各文化间都存在沟通问题,那么在短短的4分多钟内,用什么样的视觉符号来展示中国的精神状态的变革便尤其值得推敲。“笑”――孩童的笑,少女的笑,老人的笑,这些在普通“权力观”下“柔弱群体”的笑容被大规模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流动的“众乐图”,在屏幕上不断出现,它所要传达的概念是:面对外部世界,中国是友好、开放、健康、向上的。

五、二元对立的结构

1、行为上的二元对立

晨光中的角楼――夜色中的摩天楼

毽子――溜冰鞋

蓝天――楼群;碧水――高架桥;绿洲――机场

小孩∕少――大人∕老

运动的人群∕业余――奥运健儿∕专业

紫禁城――体育馆

2、意义上的对立

传统――现代

古典∕神秘――时尚∕开放

自然∕原始――文化∕文明

新生∕雀跃――成熟∕稳健

非专业――专业

民族性――国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