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以下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书写形式,使用古代汉字和句法结构。
-以典籍、史书、诗歌等文献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
-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理解方法:-熟悉常见古词句、成语及其含义。
-注意上下文推测词义。
-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
-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的主谓宾关系。
3.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起来。
-比拟句: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特点。
-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的描述。
4.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用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思想、情感等。
-借代:用一个跟所指事物有关的词来代替所指的具体事物。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思维。
-叠字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增强表达效果。
-行文递进:通过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地阐述,使文章内容得到发展。
5.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例子:-比兴:如“百川归海”、“风花雪月”等。
-借代:如“中华民族”的“华”代指中国。
-拟人:如“大漠孤烟直”、“春水初生”等。
-叠字句:如“碧沸池波”、“锦绣前程”等。
-行文递进: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从外貌到性格特征逐渐深入展开。
以上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归纳。
在学习文言文时,还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作品,多做习题和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扩充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同时,积累并熟悉常见古代汉字、成语和修辞手法,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的正式文学语言,被用于各种文化领域,如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使用:文言文使用的字词比较古老,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
同时,文言文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夫”、“斯”、“可也”等。
2. 语序结构: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一般采取主谓宾的句子结构。
同时,文言文中经常用倒装、省略等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3. 文字规范:文言文中的字体应符合古代的字形规范,如“爲”字中的“臼”在下面,不在上面。
同时,文言文的标点符号也有不同,一般用句号、顿号、问号、叹号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使用较多,常常出现在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位置。
名词的数量和性数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变化。
同时,名词也有特殊的表示方式,如“吾”代替“我”、“予”代替“你”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使用较复杂,需要注意时态、语态、体态的变化。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选择。
动词的体态有主动、被动和使动三种,要根据具体句子结构进行选择。
3. 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使用较为丰富,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或动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位置一般在被修饰的名词或动词之前。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容词和副词,如表示程度的“甚”、“颇”等。
4. 介词和连词:文言文中的介词和连词使用较多,可以起到连接句子、短语和词语的作用。
介词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后面的成分,连词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前后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词语理解: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来积累。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词源等方法推测其意义。
2. 句子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1篇文言文语文知识点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_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指传统的中国古代汉字书面文的写法,使用的是古代的汉字、词汇和语法结构。
它具有严谨、精细、含蓄等特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对文言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多用古代汉字,辞藻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2. 语法结构严谨,词序有时不同于现代汉语。
3. 准确表达意思,注重文字的精确度和形象感。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强调动作和受事,常常以“者”为主语。
2. 词序:文言文词序自由度较大,但一般遵循主谓宾的顺序。
3.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常常被运用。
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或者判断。
例如:“日月运行,顺天则飨;星辰宇宙,顺规则英。
”2. 疑问句:用于提问。
例如:“何为胸中万卷书,有为迢迢不可期?”3. 叹词句:表达人的兴奋、悲伤等强烈情感。
例如:“愿借阳光一束去,舍此安终老。
”4. 感叹句:表达对某种事物感到惋惜、惊叹、震惊等情感。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注意理解古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对生僻字要加以学习和记忆。
2. 领悟古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理解句子和篇章的隐含含义。
3. 注重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出处。
4. 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文言文的应用1.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和古籍。
2. 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词义的掌握,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
3. 丰富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文言文的表达风格和特点。
4. 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汉字书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选用和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推动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大全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戮.人,……(《始得西山宴游记》)戮: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桀.(《君子于役》)。
桀: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第三册·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
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
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寓言四则》)·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
(《寓言四则》)·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
(《寓言四则》)第四册·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
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第五册·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水落石出——《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孟子二章》)·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第六册·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
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
(《出师表》)·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
(《出师表》)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