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
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

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第一路1、太极拳起势2、榄雀尾3、单鞭4、提手上式5、白鹤晾翅6、左楼膝拗步7、手挥琵琶式8、左楼膝拗步9、右楼膝拗步 10、左楼膝拗步 11、手挥琵琶式12、左楼膝拗步 13、进步搬拦捶 14、如封似闭 15、十字手第二路16、抱虎归山 17、肘底看捶 18、倒撵猴 19、斜飞式20、提手上式 21、白鹤晾翅 22、左楼膝拗步 23、海底针 24、扇通背 25、撇身捶 26、进步搬拦捶 27、上步揽雀尾 28、单鞭 29、云手 30、单鞭第三路31、高探马 32、右分脚 33、左分脚 34、转身蹬脚35、左楼膝拗步 36、右楼膝拗步 37、进步栽捶38、翻身撇身捶 39、进步搬拦捶 40、右蹬脚 41、左打虎式 42、右打虎式 43、回身右蹬脚 44、双风贯耳 45、左蹬脚 46、转身右蹬脚 47、进步搬拦捶 48、如封似闭 49、十字手第四路50、抱虎归山 51、斜单鞭 52、野马分鬃右式53、野马分鬃左式 54、野马分鬃右式 55、揽雀尾 56、单鞭 57、玉女穿梭 58、揽雀尾 59、单鞭 60云手 61、单鞭第五62、下式 63、金鸡独立右式 64、金鸡独立左式 65、倒撵猴66、斜飞式 67、提手上式 68、白鹤晾翅 69、左楼膝拗步70、海底针 71、扇通背 72、转身白蛇吐信 73、进步搬拦捶74、上步揽雀尾 75、单鞭 76、云手 77、单鞭第六路78、高探马穿掌 79、十字腿 80、进步搬拦捶 81、上步揽雀尾82、单鞭 83、单鞭下式 84、上步七星 85、退步跨虎 86、转身摆莲 87、弯弓射虎 88、进步搬拦捶 89、如封似闭 90、十字手 91、合太极式说明:此拳谱根据《太极拳体用全书》所列拳式名称顺序编列。
《太极拳体用全书》共列图式94节,分89式。
本书多加二式,一是为衔接下式,加一式野马分鬃右式;二是原“合太极式”含十字手,现将它分列出来加一式,共91式。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在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杨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极拳的十点要领,成为近代太极拳技术发展的重要规范。
这些要领是: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太极拳十要》解析根据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观察,对杨澄甫先生《太极拳十要》有以下认识和理解。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杨氏24式太极拳口诀

杨氏24式太极拳口诀杨氏24式太极拳口诀导语: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杨氏24式太极拳口诀,以供参考。
1、起式(一)左脚分开半步(二)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三)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2、左右野马分鬃(一) ①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② 转身上步③弓步分手指尖与眼同高(二)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③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④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三)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③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④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3、白鹤亮翅(一)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二)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三)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脚掌虚点地面4、左右搂膝拗步(一)①右手前摆②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④弓步搂手推掌(二)①轻轻地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眼看后手与头同高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④弓步搂推指尖与眼同高推到中间轴线上(三)①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③上步屈臂④弓步搂推5、手挥琵琶(一)后脚跟近半步(二)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三)虚步合手两手成侧立掌6、左右倒卷肱(一)①撤手转腰翻掌②提脚退步屈臂收手③ 坐腿虚步推掌(二)①撤手转腰翻掌②屈臂转腰提脚退步③ 坐腿虚步推掌(三)(四)动作同(一)(二)7、左拦雀尾(一)转腰分手(二)抱手收脚支撑困难时可脚尖点地(三)转腰向前上步脚跟先落地(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边去翻转手心相对(六)坐腿转腰后捋两手摆到身体侧后方(七)转身搭手仍转向正前方右手心贴在腕关节内侧(八)弓步前挤两手两臂撑圆(九)坐腿引手(十)弓步前按腕与肩高8、右拦雀尾(一)转身扣脚分手(二)坐腿抱球收脚(三)转身上步(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方翻转相对(六)坐腿转腰向下向后捋(七)转腰两手合在胸前正向前方(八)弓步前挤(九)分手坐腿后引手也叫后棚(十)弓步向前推按9、单鞭(一)坐腿转身扣脚左云(二)坐腿转腰向右云(三)翻掌勾手收脚勾尖向下左手掌心向内(四)转身上步(五)弓腿翻掌推掌10、云手(一)坐腿转腰左手下落向右云摆画弧勾手分开(二)转腰向左移动重心两手交叉向左画狐摆动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三)向右转两手交叉向右摆动到右侧翻掌出脚开步(四)转腰向左云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五)转腰右云翻掌出脚开步(六)转腰左云翻掌收脚并步并步相距20厘米11、单鞭(一)转腰右云(二)翻掌勾手提起左脚跟(三)转身出脚上步(四)弓步翻掌前推12、高探马(一)跟步翻掌两手心向上(二)坐腿屈臂收手(三)虚步推掌左手收到腹前13、右蹬脚(一)穿掌活步脚尖脚跟向左侧移动(二)落脚弓腿分手(三)抱手收脚(四)蹬脚分手方向右前方30度14、双峰贯耳(一)收脚并手两手翻转向上(二)落脚收手握拳(三)弓步贯拳弓腿和贯拳的方向右前方30度15、转身左蹬脚(一)坐腿转身分手扣脚眼看左手(二)抱手收脚重心后坐(三)分手蹬脚方向左前方30度16、左下势独立(一)收脚摆手提勾(二)出脚落手(三)仆步穿掌(四)弓腿挑手(五)独立挑掌膝关节和肘关节上下相对小腿自然下垂脚尖脚面展平17、右下势独立(一)落脚转身摆手提勾(二)右腿向右侧伸出右手微下沉(三)仆步右穿掌掌指向右侧虎口向上掌心向前(四)弓腿挑掌起身前脚尖外撇后脚尖内扣重心前移后手勾尖转向上(五)独立挑掌左手左腿一起向前上方提起手是侧立掌脚尖斜向下右手按在体侧18、左右穿梭(一)①向前落脚脚跟着地脚尖外撇②抱手收脚③向右前方上步脚跟落地两手分开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右前方30度右手举架在头的前上方(二)①撇脚落手转腰②抱手收脚③上步挫手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左前方30度19、海底针(一)跟半步落在中线上(二)坐腿转腰提掌成侧掌提到肩上耳旁左手落到腹前(三)左脚前移半步成虚步右掌向前下插掌上体略向前倾20、闪通臂(一)上体立直提手收脚(二)上步翻掌(三)弓步推掌21、转身搬拦捶(一)转身扣脚摆手(二)坐腿握拳右拳停在腹前拳心向下(三)摆脚搬拳搬到身前拳心向上左掌按在体侧(四)转身收脚摆手收拳(五)上步拦掌拳收到腰间(六)弓步打拳拳心向左拳眼向上22、如风似闭(一)穿手翻掌翻转向上(二)坐腿收引(三)弓步前按23、十字手(一)转身扣脚(二)弓步分手(三)交叉搭手(四)收脚合抱24、收式(一)翻掌分手(二)垂臂落手(三)并步还原。
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

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的拳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太极拳谱记载着太极拳从萌芽到体系成熟不断的完善过程,是研究不同时期太极拳发展的宝贵资料。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
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1、【太极平准腰顶解】顶为准头,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
有平准之顶头悬(乃是从头顶至腰之根株下,胸门至尾闾间为一条线)歌曰: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变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知多少,一气哈而迷,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2、【太极正功解】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
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是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3、【太极轻重浮沉解】1、郾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之不同也。
2、郾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之不一也。
3、郾双浮为病,病为漂渺,与轻之不例也。
4、郾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之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所以不为病。
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
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5、郾半浮半沉为病,失之不及也。
6、郾偏浮偏沉为病,失之太过也。
7、郾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
8、郾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
9、郾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
10、郾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
11、郾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
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
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间矣。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Z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總鑼3、松腰:腰为一身Z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盘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總鑼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 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边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鎚鍵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Z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Z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鑼鑼6、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Z有经络,如地Z有沟壑,沟亀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总,总Z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FIH贯输, 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Z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鑼鑼7、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邂绸8、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理论】杨家太极使用法秘诀、精义论

【理论】杨家太极使用法秘诀、精义论《叶大密文选》节录1.四字秘诀解敷:微贴敌身,听彼动静,以取先动之机。
盖:盖世无双,有威胁敌人之意,使敌如鼠见猫,不得动弹。
对:是敌我对待时能取得无意之意,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气吞山河,使敌时时在我掌握之中。
1964、1、20大密1946年,张大千在上海瓯湘馆与李秋君,钱瘦铁,陈肃亮,叶世琴,周炼霞,李祖韩,顾青瑶,叶大密等人的合影2.谈谈我的推手体会推手为锻炼太极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劲,不能从心所欲怎么办?照我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
归根结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走上正确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对头,会叫你枉费功夫吗?是的,干脆的说一句很有可能。
所以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提出问题,不然的话,就不能落实了,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
1、身动手不动;2、脚动身不动;3、脚暗动步不动;4、脚运用连环形不停的动;5、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6、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7、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8、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9、靠壁运气(墙壁、板壁、门都可以)自在无碍(此法是先师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先生在沪时来我家亲自传授,师娘不知道,在他家是不会传我的。
故我异常感激,特志此以为纪念)在胸部画成一个横的无形无象的连环形(如∞字形);10、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连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好方法。
1967、6、12.于沪3.杨家太极拳精义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罄;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闹海,尽性立命。
此系太极拳锻炼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决非庸俗、粗浅、鲁莽、简单之辈可能梦想得到的。
叶大密按语1967、5、1.国际劳动节于沪时年八十岁4.大捋约言我捋他肘,他上步挤,我单手搧,他转身捋,我上步挤,他逃体;我一捋,他上步挤。
粘连枪与大捋是杨澄甫老师口述,由余笔录。
大密5.研究太极拳问题在久字上1966年1月12日(乙巳十二月十一日)关于钻研太极拳的问题,杨澄甫老师曾对我说过:「研究太极拳能久则穷,穷则变,变则化,化则通,通则头头是道。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作者:郑曼青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7年第04期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视人。
所谓传子不传女也。
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
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
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
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
十余年来,每欲笔诸于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
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
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
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
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而广大之,使尽人皆能祛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1.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
”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
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于下,使学者易于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2.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
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
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3.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
”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
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
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
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
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
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4.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杨氏太极拳85式口诀

杨氏太极拳85式口诀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
下面小编收集了杨氏太极拳85式口诀,供大家参考。
1.预备势第一势来并步站,眼要平视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脚向左跨步来。
预备势来开步站,收心忘事归练拳,呼吸自然内畅长,眼要平视神内含。
2、起势两臂前搓松下肩,与肩同高变下按,右手抹眉两臂展,同时腰带右脚开。
屈膝下蹲两手起,头顶松肩手变按,右手抹眉右脚开,两手翻转抱球来。
3、揽雀尾左朋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脚再左转,胯托左腿向前迈。
重心前移蹬后脚,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远视,呼吸自然顶头悬。
4、揽雀尾右朋重心后移左脚扣,重心左移两手随,腰向左转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转带右腿,复向右转迈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裆劲生,屈臂要圆易放松,意要放远内劲涌,身要平正不前倾。
捋:重心略后臂右转,随腰右转两手翻,复向左转坐后腿,手形不变随腰转。
挤:腰带右臂向右转,右臂外撑左手按,松圆远视要进身,外形不动内里转。
按:重心后移两手收,头顶肩松沉下肘,左脚蹬地两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头顶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气上下随,前弓呼气上下合。
5、单鞭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带动右脚扣,两手平抹向左行,与肩同高眼随行。
两手屈臂向右转,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内翻到胸前,腰向左转合起手。
复向左转变勾手,右腿坐稳气下沉,后胯托起左腿迈,弓步按掌单鞭生。
6、提手上势重心后移扣左脚,重心左移松勾手,两臂平展松两肩,腰向左转提右脚。
复向右转送右腿,脚根着地合起手,右手在前与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鹤亮翅两手下履右靠生,双手翻转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转圆到脸前。
腰向右转带左腿,复向左转向前点,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顶下松长身形。
8、左搂膝拗步重心不动腰右转,右手向下复后转,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重心右移左脚起,复向左转送左腿,左手向前搂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太极拳精要口诀

太极拳精要口诀展开全文“中国文化,武术传承”欢迎关注“小旺旺武术传承”,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1、太极十要法则太极拳的“十要”是着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提出来的,概括了太极拳十项基本要求,并加以解说,是练太极拳,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指导性原则。
十要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2、十三势分为“八法”、“五行”“八法”是指:掤、履、挤、按、采、挒、肘、靠.“五行”:进、退、顾、定、盼。
3、八法之劲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上的劲路,包括左上、右上、正上的劲路。
捋劲:这是一种向后、向上的引带劲路,包括左后右后、后上的劲路。
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横、向下的压迫劲。
按劲:这是一种向下、向后的沉带劲,包括左后、右后、后下的劲路。
采劲:按提劲为采劲,如采花,手按下去再提拔上来的一种劲。
挒劲:旋转劲为挒劲,对方来劲后,通过旋转使对方失重,把劲再加于对方身上的一种劲路。
肘劲:肘击、肘拿、肘沉、肘带的一种方法称为肘劲。
靠劲:用肩、胯、背击打对方的劲叫靠劲。
4、四练练手、练眼、练身、练步。
5、四功四功:“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精神作用而言。
传统对“四功”的解释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还要注意做到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均匀连贯、轻灵沉稳、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圆活完整、协调自然、意念引导、内外合一。
内外相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内三合。
内外相合:是谓六合,六合则身体中正矣,身体中正,神即提得起。
6、何为内功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7、内外双修动与静,养与练,拳与功,内与外。
修练太拳就是要做到内外双,神形兼备。
才能把太极拳的精髓学到手。
练习太极拳需要平心静气,不可心浮气躁,禁忌求快。
杨式太极八法口决

杨式太极八法口决杨式太极八法口决一、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 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
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
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
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
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
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
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
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澄甫先师曾亲传杨家太极不传之秘有十二则

澄甫先师曾亲传杨家太极不传之秘有十二则澄甫先师曾亲传杨家太极不传之秘有十二则郑曼青宗师在《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第十三》中告知:一、松。
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
沉即不浮,浮是病。
体能沉已善矣。
尤须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
右脚与左手亦然。
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领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须于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此杨家家传之口诀也,按此行功架,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揽雀尾。
即棚履挤按之推手也。
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
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
二曰,彼微动,己先动。
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
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
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
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
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
八、曰拨不倒。
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
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
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
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只足心。
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
何为发劲,放箭似的。
发劲要法有二:一曰,要得机得势;二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
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
杨式太极拳大架各势歌诀(即心法),收藏学习!摘自《杨氏太极拳真传》

杨式太极拳大架各势歌诀(即心法),收藏学习!摘自《杨氏太极拳真传》摘自《杨氏太极拳真传》著者赵斌赵幼斌陆迪民杨氏太极拳,经三代研习而定型,今已遍及世界。
然而由于杨氏早期传授过程的演变,各地流传拳势不一。
也在某些学者,未得正体而擅自妄改,遂以讹传讹。
尤其对太极拳源流及杨家轶事,谬误百出。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太极拳的练习要诀,并对杨氏太极拳的动作、用法、歌诀及杨氏太极推手等等作了详细的阐释。
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指导性及实用性,是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习练杨氏太极拳者的极佳的参考书。
1.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掇肘势自然。
2.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3.揽雀尾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4.左掤势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5.右掤势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6.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7.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8.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9.单鞭追魂钢鞭当甩胸,左象箭来右象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10.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挤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11.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12.左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应进即进勿彷徨,愈进愈顺则愈长。
应进不进失机会,有机即进便称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13.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杨澄甫真传太极拳十要的行拳体悟(一)

杨澄甫真传太极拳十要的行拳体悟(一)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当下时节,正是春意盎然的光景。
陆陆续续,和拳友们分享了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真传太极拳十要的行拳体悟,探讨颇为愉悦。
之于杨氏太极拳的传承,颇为见地的说法,即: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杨澄甫传天下。
此太极拳十要,之于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有些练法亦是相通,唯说法不同而已。
练到最高境界,天下拳理归一。
应拳友所邀,稍作整理,合成文章两篇,以便阅读。
要一:虚领顶劲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澄甫公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澄甫公为何把虚领顶劲列为太极拳十要之首?练出虚领顶劲,有何变化?浅薄体悟,与拳友分享。
神贯于顶怎么理解?何谓神?一般层次的理解,可参考《灵枢·邪客》的说法,该书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简单地说,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
神怎么产生?必须虚领顶劲。
我不提倡刻意练习虚领顶劲。
我认为,虚领顶劲,是松开双胯和双肩之后的自然表现。
看拳照,杨澄甫公的神贯于顶,是外放的。
孙禄堂公的神贯于顶,是内敛的。
练出虚领顶劲,行拳有何变化?我的感觉,主要以下有几个方面:一是,胸空感觉非常明显,胸前似乎开阔了很多。
二是,不管走路还是行拳,身体都轻盈了很多。
三是,头轻脚重的不倒翁现象没有了,行拳上浮的力量增强。
我对不倒翁的身法,持保留态度。
若是把脚练得感觉很重很重,这是阴气下沉过多、阳气上升过少的原因。
当然,与虚领顶劲有关。
重心的高低,是根据拳架而成的。
比如,太阳架,重心上浮,如气旋。
太阴架,重心下沉,如水漩涡。
四是,腹式呼吸显著增强。
五是,神阙穴往命门处贴。
要二:含胸拔背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澄甫公言: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绝密!杨救贫绝世密旨!点穴歌诀,朝改暮发!

绝密!杨救贫绝世密旨!点穴歌诀,朝改暮发!
识龙固难当识穴,穴中玄妙难备说。
二五精英真造化,天命神功可改夺。
来龙不看短与长,但看到头之一节。
五星唯取木土金,名曰三吉为结穴。
峦头明净体丰肥,顶圆身正始为奇。
开挣展翅便结穴,身与众山堂各别。
上开八字以避风,下开八字以盖穴。
大八字分龙虎合,界定龙脉无扯拽。
小八字分穴下合,界定真气弗漏泄。
名曰大口出小口,定然穴从小口出。
上无分兮来不真,内无真气可融结。
下无合兮止不明,外无堂气可受接。
上有分兮下有合,雌雄交度方成穴。
真穴天生百奇异,定有阴阳分窟突。
突中复突是纯阴,窟中复窟纯阳出。
孤阴不成理自然,孤阳不生岂虚说。
孤阴女子无夫婿,孤阳男子无妻妾。
女子无夫何有孕?男子无妇终孤绝。
阳必配阴阴配阳,阴阳配合始为良。
上阳下阴阴中扦,上阴下阳阳内藏。
阴多阳少莫凑球,阳多阴少凑球间。
阴阳中半中间取,片阴片阳挨过阳。
阴盛阳衰则就弱,阳盛阴衰则就强。
动处是生静处死,弃死埃生生处装。
俗话说,识龙容易点穴难!没点真功夫终究只能吹虚,将会误人不浅。
古往今来,密旨密不可宣,说什么泄了天机。
本人为发扬中华文华精粹,把密旨分享给大家,希望共同进步,同时也少受那些江湖地仙的伤害。
世间万物分阴阳,穴情亦如此。
男子无阴不育,女子无阳不孕。
阴来阳受,阳来阴受。
阴阳交配,其穴必成!。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1)2010-3-29 22: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12| 评论: 0|原作者: 赵幼斌|来自: 中华武术《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
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
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
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
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歌诀: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义:预备势也叫无极势。
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
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
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
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
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
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
杨家太极拳练法揭秘

杨家太极拳练法揭秘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
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
到运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
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
”其意若曰,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乎?有如习骑马,粗浅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跃障碍物可乎?古人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实为至理名言。
总之,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实为须臾不可相离。
试问吾辈,何者为要?本人所说,皆属平庸之谈,卑无高论,倘读者能循次而进,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于健康上不无裨益。
至于惊奇骇俗之谈,好高骛远之谈,是非鄙人所知矣。
近日一般学者非徒弟之列,指普通学者,往往求速求快,最好将太极拳五六步功夫、数十年学力,在一两个月内学成。
故近年学太极拳者,由北而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浸至于珠江流域,不下数十万人。
即以浙江省而论,十几年来,亦有数千人。
至今能稍有成就者,寥如晨星。
即以普通能在推手上,将拥、捋、挤、按四字分得清楚者,亦不多见。
其原因何在耶?一在求速,二在无恒,好高骛远者,决难成就。
总之,吾人先从基础上练起,决无错误。
第一求气血充足,然后能精神饱满。
身体强健,务使架势正确,举动合法。
使其有利而无弊循序而渐进,不在思想之急迫,而在学力之勤惰与方法稳妥否也。
杨梦祥编者:即杨少侯先生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常使冷劲、断劲,偶一交手,肌肤辄痛,所指示者,类多应用方式,其功夫确得乃祖真传,惜非常人所能学,文弱者不堪承教,无根底者,无从领悟。
且性情刚烈,颇有其伯父杨班侯之遗风,同志中每兴难学之慨,故其名虽盛,其徒不多。
澄甫先生即梦祥先生之胞弟架子开展而柔顺,手法绵软而沉重,所谓丝绵裹铁弹,柔中有刚,好太极拳者均欢迎之。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

II次劣I总第344期2019/04杨澄甫舔口诀十二则文:曼青责任编辑:若愚—、松。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
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
附於下一^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二、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
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贝IJ神凝。
其用大矣。
三、分虚贸,拳论所谓。
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
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贝协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间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四、虚灵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五、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i胃.腰如车轴.腰为藤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似拉锯式之榄雀尾。
棚扌镉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转身曙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合太极Sill 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

14气 功丹 道2017.04 1.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
”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
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于下,使学者易于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郑曼青2.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
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
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3.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
”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
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
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
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
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
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4.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
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
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焉。
5.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
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视人。
所谓传子不传女也。
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
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
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
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
杨澄甫高徒阎月川唯一内功留存《六合歌诀》

杨澄甫高徒阎月川唯一内功留存《六合歌诀》仅以此篇纪念杨澄甫北京高徒阎月川和唯一亲传弟子高占魁,感谢高占魁弟子于鉴容老师公开这宝贵太极文化遗产。
《庄子·在宥篇》说:“出入六合,游乎九州。
独往独来,是为独有。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这是说最高贵的圣人,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出入六合(指上下四方)。
是说他可以在整个宇宙中随便跑,游荡于九洲,独来独往,好像天下只有他一个人。
《六合总歌》上半部分力从脚跟起,贯到泥丸宫;扬扬走额角,阴气挺枕骨;阴阳要团结,力从是内生;鸡步龙身象,熊膀扣气中;后退要开展,前腿弯如弓;顶劲要贯足,咬牙手如钉;心气莫要散,三节一气攻;【于鉴容回忆高占魁老师解读】“力从脚跟起,贯到泥丸宫。
”劲力,内劲,力道,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太极劲,就是这里所述的力。
泥丸宫是头顶部以百会穴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全句的意思是太极劲力是起于脚跟儿一直贯穿到头顶部的。
“扬扬走额角,阴气挺枕骨”额角是额头和人脸的侧面交汇的部位,即太阳穴一带。
枕骨是颅腔底部与后部的骨头,它与第一颈椎构成关节,使头部可以俯仰活动。
挺是笔挺,挺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起于脚跟的太极劲力,化为阴阳两气往头部贯穿。
阳气聚集到太阳穴一带跃跃欲试,阴气则运动到脑后枕骨处挺立。
“阴阳要团结,力从气内生”。
虚实、形神、内外、轻重、缓急、攻防、远近、聚散,上下、前后、左右等等,这些对待都与阴阳二气息息相关,都要把他们照顾到,这样才能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以上,是这句话的大致的意思。
“鸡步龙身象,熊膀扣气中”。
这句话是让你模仿动物的身形步法,大致的意思是像公鸡迈步那样稳健。
像飞龙那样含胸拔背蓄势待发。
象黑熊那样臂膀浑圆,拢气于前胸。
“”后腿要开展,前腿弯如弓。
”太极拳的动作大多情况是一腿前一腿后,这时正确的姿势和要领是后腿要开展,前腿弯如弓。
此时重心在前腿,后腿要开展。
就是后腿要放松,以配合前腿重心的稳定。
此处,后腿的处理很重要,高老师称笑着说:“”前腿弓,后腿蹬那是戏文里的话,别当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郑曼青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
多秘不眎人。
所谓传子不傅女也。
然子未必皆肖而贤。
以致屡屡失其真传。
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
亦必留一手。
以备不测。
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
岂易得哉。
今曼青之受澄师者。
未敢说尽其传。
倘也留一手。
或秘而不宣。
则怀宝迷邦矣。
十余年来。
每欲笔诸於书。
以广流传。
此心萌动。
而复搁置者。
屡矣。
亦恐传非其人耳。
既而思之。
善与人同。
固吾所愿。
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
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
每一语出。
辄叮咛曰。
余如不言。
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
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
蒙澄师之过爱若此。
而不能达其厚望。
惭愧无已。
尚希世之贤哲英豪。
有以参证面广大之。
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
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
要松。
要松。
要松净。
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曰。
不松。
不松。
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字之一字。
最为难能。
如真能松净。
余皆末事而。
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
附於下。
使学者易於领悟。
松。
要全身筋络松开。
不可有丝毫紧张。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
若无骨。
只有筋耳。
筋能松开。
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
即是沉。
筋络全开。
则躯干所系。
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
原是一回事。
沉即不浮。
浮是病。
体能沉已善矣。
尤其加以气沉。
气沉,则神凝。
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
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
右脚与左手亦然。
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
反是,则亦然。
是为分清。
总之全身负担。
另许放在一只脚上。
如两脚分担。
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
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
方为不失中定。
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
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
不经道破。
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
右手实劲。
交与左手。
其枢机在夹脊。
左脚实劲,交与右脚。
其枢机在尾闾。
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
方为不失中定。
此语非潜心领悟。
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
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按顶头悬者。
譬如有辫子时。
将其辫子系於梁上。
体亦悬空离地。
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
若单使头部俯仰。
及左右摆动。
则不可得也。
虚灵顶劲。
及顶头悬之意。
亦若此而已。
须於练功架时。
将玉枕骨竖起。
而神与气。
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
即喻腰转。
心不转者。
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按磨转心不转者。
此家传口诀也。
比诸拳论所谓。
腰如车轴。
腰为纛二语。
尤为显赫。
余得此意後。
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
往复相推。
喻之以拉锯者。
彼此用力均匀。
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
如一面稍欲变化。
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
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
便可复得相推如初。
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
有二意。
一曰、舍己从人。
顺其势。
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
二日、彼微动。
己先动。
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
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
彼如以拉力拉去时。
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
按拉锯之喻。
其理可谓透彻之至。
此真家传妙诀。
余於此恍然大悟。
於彼微动。
己先动之著手功夫。
苟能於此娴熟。
则操纵在我不在彼。
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
按太极拳。
专尚松灵。
最忌板滞。
若如肉架子上挂肉。
便是死肉。
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故痛恶而决绝之。
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
此亦家传口诀。
用意深刻。
幸细耫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
周身轻灵。
其根在脚。
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按不倒翁之重心。
在乎下部一点。
拳论所谓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如两脚同时用力。
一拨便倒无疑。
周身稍有板滞。
一拨便倒无疑。
要之全身之劲。
百分之百。
沉於一只足心。
其余全身皆松净。
得能轻於鸿毛。
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
劲由於筋。
力由於骨。
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
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
何谓发劲。
放箭似的。
按放箭。
是靠弓弦上弹力。
弓与弦之力量。
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
劲力不同。
能发不能发。
可以见矣。
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
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
余又将澄师平日。
时时讲解发劲要法。
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
日。
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谓健侯老先生。
喜诵此二语。
然得机得势。
最难领略。
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
确是有机有势。
存乎其间。
因彼之欲进欲退。
我先知之。
是为得机。
彼既进既退。
受制於我。
是为得势。
举此一端。
可以知之。
脚腿腰能完整一气。
一则。
是力聚。
可以致远。
一则。
身不散乱。
方可命中。
发劲之妙用。
尽於此矣。
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
按平正均匀四字。
最为平淡。
却极难能。
平正方能安舒。
可以支撑八面。
均匀方能贯串。
而无断续处也。
此即拳论所谓。
立如平准。
及运劲如抽丝等语。
非从此四宇下手不为功。
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
掤捋挤按须认真。
若不认真。
便都成了假的。
吾今举以告汝。
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
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
都是错认。
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
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
此是真的。
按与挤。
皆要蓄其劲。
不可失却中定。
此是真的。
按须认真三字。
从来读破太极拳论。
未得悟澈。
一经澄师道破。
始知有尺寸。
有法度。
非经口授指点。
不易了解者。
皆此类也。
此真家传秘诀。
学者其由此体验之。
便可得其尺寸。
则不复失中定矣。
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
人皆未之信。
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
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
而後拨之。
此牵与拨。
是两事。
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
按此节。
牵拨二字。
分开解释。
便能见其妙用。
牵之之法。
譬如牛重干斤。
穿鼻之绳。
不过四两。
以四两之绳。
牵千斤之牛。
左右如意。
其欲奔驰不可得也。
盖牵者。
牵其鼻准。
若牵其角。
其腿。
不行也。
是牵以其道。
以其处也。
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
如千斤之石马。
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
不能也。
此活与死作用不同。
人有灵性。
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
其来有方向。
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
牵其手之末。
顺其势而料出之。
此之谓牵。
因牵动之後。
彼之力已落空。
则此时以劲拨之。
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
然牵之之劲。
柢要四两足矣。
拨之之劲。
酌用在我耳。
然牵之之劲。
不可过重。
重则彼知之。
可以变化脱逃也。
或则藉牵动之劲。
换其所向。
得以袭击之也。
否则彼知我牵之。
便畜其力而不前。
畜其力。
其势已退挫。
可即因其退挫。
便舍牵之之劲。
而反为发放。
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
此反拨也。
以上种种。
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於曼青者。
不敢自秘。
愿广其流傅。
幸世之同仁共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