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合集下载

济南狼猫山水库的地质学知识

济南狼猫山水库的地质学知识

济南狼猫山水库的地质学知识狼猫山水库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狼猫山脉上,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地和防洪工程。

水库的地质学特征对于水库的建设和运行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济南狼猫山水库的地质学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1. 地质背景济南狼猫山水库位于狼猫山脉上,该山脉为济南市的重要山脉之一,地质构造复杂,岩性以变质岩和沉积岩为主。

狼猫山脉由中生代的花岗岩、闪长岩、片麻岩等构成,地质年代较古老。

水库所在地的地质背景对于水库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 岩层特征狼猫山水库地质构造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云母片麻岩和石英岩等,岩性坚硬、致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沉积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页岩等,岩性相对较软,容易受水的侵蚀和侵蚀作用。

岩层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对于水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3. 地质结构济南狼猫山水库所在地地质构造复杂,存在着断裂带、褶皱带和岩层滑动带等地质构造形态。

这些构造形态的存在使得水库的地质结构不均匀,岩层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水库的建设和日常维护中需要对地质结构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水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地质灾害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狼猫山水库周边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崩塌等。

地震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狼猫山水库所在地位于山东省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滑坡和崩塌是由于地层的不稳定性引起的,主要受到降雨和水体侵蚀的影响。

在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5. 水库的地质勘察为了全面了解狼猫山水库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地质勘察是必不可少的。

地质勘察包括地质测量、地质钻探和地质测试等内容,通过对地质结构、岩性特征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研究,为水库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勘察的结果对于确定水库的坝址、坝型和坝体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济南狼猫山水库的地质学知识对于水库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济南市某小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研究

济南市某小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研究

济南市某小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研究摘要: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及人口压力的加剧,城市建筑越来越高,基坑开挖越来越深,大量的桩基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产生影响,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又反过来影响制约人类的活动,甚至引发地质灾害。

该文以济南某小区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钻探、综合分析等手段,研究分析近年来该小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小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小区周围由原来的径流排泄区慢慢转变为一小型的"蓄水区";,由此造成小区周边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并对构筑物产生了不利影响。

研究结果对该小区结构的后期处理、周边地块开发及类似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 水文地质条件; 人类活动; 抗浮水位; 济南市;Abstract:In the past 20 years, accompanying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aggravation of population pressure, urban building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is getting deeper and deeper, a large number of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inevitably has an impact on groundwater supply, runoff and discharge conditions, and the change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urn affects human activities and even causes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is paper, taking a small area of Ji' nan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ield drill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ans,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groundwater level around the are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studied and analyzed. It is showed tha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round the community have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original runoff discharge area around the community ha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a small "water storage area". Thus, a large rise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around the community can be caused, and a negative impact has been produc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oducts.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later treatment of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blocks and similar engineering hydrogeological problems.Keyword:Groundwater;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human activities; anti-floating fortification level;0、引言城市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首要领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尤为重要。

济南泉水地质

济南泉水地质

济南各泉域的界定济南地区的岩溶水自东向西划分为明水泉泉域、白泉泉域、趵突泉泉域和长孝水源地四个单元。

各泉域几乎囊括了山区全部地下水。

各泉域在排泄区分别以文祖断层、东梧断层、千佛山断层为界。

马山断层以西为“长孝水源地”(详见泉域示意图)。

各泉域在中上游的分界线,属变质岩、寒武系闭合流域的,以分水岭为界。

断层两侧都是奥陶系石灰岩的,要用统一观测岩溶水区域水位的方法,编制等水位线图加以确认。

当然,找出的地下水分水岭(泉域边界)与地质构造、岩层含水性、岩浆侵入等因素也应该吻合。

趵突泉泉域马山断层与千佛山断层之间的奥陶纪纯石灰岩分布区,由于石灰岩裂隙岩溶十分发育,具有广泛的储水空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接受多方来水。

其中包括分布区本身降雨垂直入渗补给、上游洪水过境沿河渗漏补给、上游基流侧向补给。

这里说的“上游”指北大沙河流域、玉符河流域、兴济河流域的上游。

可以说这个“水库”囊括了三个流域的地下来水和部分地表水渗漏。

沿着一定的水力坡度流向趵突泉。

也正是因为具有“水力坡度”,与泉口承压水头存在压差,如上所述,五龙潭泉口是趵突泉泉域内的最低点,不管流域内降水少到什么程度,最低泉口不会干涸。

各流域水情说明如下:北大沙河小崮山拦河坝(现在的大学城人工湖)以上属“闭合流域”。

上游洪水与雨洪过后的河道基流,越过坝址溢洪道,部分洪水泄入黄河,其余沿河渗漏。

渗入马山断层以东、分布在长清城关、平安店一带的大片纯石灰岩地区,变成岩溶地下水。

向西受马山断层阻挡,往北受黄河水顶托,岩溶水只能向西郊运动。

请看以下数字:1982年3月1日统测水位,北大沙河入黄河口的黄河水位是29.89米,玉符河入黄河口的黄河水位是29.11米。

济平公路两侧岩溶地下水位由西往东是:名庄30.15米、藤屯29.53米、杜庙29.55米、丰齐29.28米、古城28.96米、峨嵋山水厂28.71米、大杨庄水厂28.86米、趵突泉26.63米。

数据表明黄河水及河床泥沙持水层,至少在玉符河以西对岩溶水有顶托作用。

济南泉水成因与保护研究

济南泉水成因与保护研究

济南泉水成因与保护研究摘要:作为山东省省会的济南,是山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1986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1]研究区地处泰山背斜北翼及黄河冲积平原,济南泉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下水系统。

现代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南部山区裸露灰岩直接降雨入渗及第四系间接入渗,经过城区单斜灰岩,遇侵入岩隔水涌出地表。

本文通过研究市区地层,构造等区域地质环境及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浅析泉水来源,并了解各个部分在系统中的功能。

重点根据一系列资料通过补给、排泄平衡原理分析泉水影响因素,主要是重点补给区降雨量、间接补给区入渗补给、济东地下水人工开采等。

并提出一系列相对应的经过论证切实可行的保泉措施。

关键词:地层系统功能影响因素保泉措施济南七十二名泉享誉天下,[2]自古被誉为泉城。

市区有大小泉池百余处。

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3]是济南泉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则“隐居”于济南辖区内的其他地方。

其中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珍珠泉的景观更是被人们形容为”跳珠溅雪碧玲珑”。

泉水是济南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本文通过对济南地区岩层结构,构造等地质条件的研究来判断整个地下水系统。

1水文地质条件中国全球岩溶分布广泛,南北方岩溶系统差异很大。

所谓岩溶系统是指有明确边界,以岩溶网络为介质,具有输入、储存、运移、输出、调节岩溶水物质、能量、信息功能,存在基本统一的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岩溶地下水体系[4]。

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将济南划分三个水文地质区。

[5]黄河冲积平原孔隙水水文地质区,泰山背斜北翼岩溶水水文地质区和山前冲洪积平原孔隙水水文地质区。

1.1泉水系统边界条件系统南边界:地层岩性和地貌特征等确定。

西自岗新庄—桃花峪,经黄山顶至长城岭,东至东坞断裂。

系统北边界:通过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基本以燕山期侵入岩和石炭、二叠煤层等透水性极差的岩石为界。

济南西部新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济南西部新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济南西部新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述杨长民;仝霄金;商汝平【摘要】通过对济南西部新城20余个大型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的概括总结,阐明并论述了西部新城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支护、降水、地基基础方案初步建议,对类似地质条件的工程项目有一定借鉴意义。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more than 20 investigation projects of new town which located in the west of Ji nan,we clarify and disscuss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conditions in western new town,meanwhile we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dewatering and foundation scheme. The test could be the reference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which have the similar geological condition.【期刊名称】《城市勘测》【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169-172)【关键词】济南西部新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支护、降水;基础方案【作者】杨长民;仝霄金;商汝平【作者单位】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1 前言济南西部新城位于济南市主城区西部,距济南市中心区约10 km。

其规划范围东到二环西路,西到济南西编组站,南到津浦铁路,北到小清河,占地面积为55km2。

济南市举全市之力,以济南西站为核心,对周边55 km2进行全新定位、规划、开发、建设,力图建造一座前瞻的、产业的、文化的、生态的西部新城,使之成为“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特别多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特别多

龙源期刊网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特别多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低年级版)》2006年第28期
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分界线上,是我国著(zhù)名的泉城,有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等。

济南南部山区的地质构造是石灰岩(yán)岩层,而北部平原地下是岩浆(jiāng)岩。

山区的石灰岩以大约30度左右的斜(xié)度由南向北倾(qīng)斜,到了济南,正好被地下的岩浆岩截断(jiéduàn)。

石灰岩本身结合得不是很紧密(jǐnmì),有孔隙(kǒng xì)、裂(liè)隙和洞穴
(xué),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

地下水和地面水一样,也是从高处向低处流的。

由于石灰岩岩层的倾斜,南部山区的大量的地下水不断向济南一带运动,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

大量的地下水流到济南以后,一方面碰到了岩浆岩的阻挡,由于岩浆岩不像石灰岩,它的组织很紧密,所以地下水到了那里就流不过去了,真可谓水泄(xiè)不通;另一方面,济南地面上覆盖(fùgài)着一层不透水的黏(nián)土,地下水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

那里拦蓄(xù)起来的地下水越积越多,由于不能前进,因此必须另找出路。

这些地下水终于找到了出路。

因为有的地方地下存在裂缝(fèng),就给地下水的排出开了方便之门,那里拦蓄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沿着这些裂缝喷涌(pēnyǒng)而出,于是就出现了天然的涌泉。

济南四大名泉中的趵突泉、珍珠泉、金线泉等,就是这样形成的。

济南地质

济南地质

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1532米),是鲁中山地、也是山东的最高峰。

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

最南部的长城岭,构成了本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时也构成了汶河水系与小清河、玉符河的分水岭,最高点(摩天岭)为988.8米。

市区西北部为黄河,黄河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有小清河,两河均为不对称水系,右岸多支流,左岸无支流或支流少而短。

山前洪积、冲积地貌比较发育。

济南现在的地貌形态,是长期经受内外营力作用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基性至中性岩浆岩大量侵入,在市区、历城、章丘最为活跃,形成了济南岩体、沙沟岩体、唐冶岩体、西杜庄岩体、鱼山岩体、张家庄岩体、流海岩体、荆山庄岩体、茶叶山岩体、大有岩体、驼沟岩体等;同时火山强烈喷发,在历城十里铺到章丘的魏化林、章丘东北部到邹平,火山岩覆盖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

伴随着岩浆岩的侵入与火山岩的喷发,产生了大面积的升降、较大的断裂与局部的穹状隆起,南部以大幅度的上升为主。

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对燕山运动有继承性,进一步破坏并改造了原有形态,基本形成今日之地貌。

在喜山期,约在上新世或更早,有一个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处经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形成了一个夷平面,即鲁中期地面。

后来地壳活动加强,继续产生断裂与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断裂使鲁中期地面进一步变形,而上升幅度不均匀,上升量约500~1000米。

泰山上升幅度最大,北部、西北部小,使地面向北、北西倾斜,形成泰山穹隆。

该地面在市内应以长城岭为代表。

在齐河—广饶深大断裂以北继续下降,本市北部接受了第三系沉积。

到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初期,升降渐缓,直至最后稳定,使地面强烈剥蚀堆积,又形成一个夷平面,即临城期地面。

此地面与后来的两级阶地两者很难区分,多数留有残丘。

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外力作用,不仅使其表面广泛发育残积层,冲洪积物很发育,厚度可达近百米。

到全新世地壳又有过小幅度的动荡,在巴漏河、玉符河、东沙河等地,形成了两级阶地。

浅析济南市地下水水质现状

浅析济南市地下水水质现状

浅析济南市地下水水质现状摘要:为了保证济南市能有良好发展,需要有关人员能准确的分析出济南市地下水在水质方面的现状,并结合城市历史发展情况、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的情况,全方位的分析出水质各方面的特点,从而为济南市地下部水质的治理、管控提供扎实依据。

本文就济南市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济南地下水质量因素不仅关系着城市的发展情况,更关系着城市中每个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在济南市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地下水水质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水质方面的调查人员通过使用现代水质检验手段,全面的掌握地下水各方面的情况。

1济南市目前地下水情况分析1.1济南市自然换浆概述济南市位于我国山东省之中的中东部地区,有着“泉城”的美称,从济南的发展来看,济南处在我国南方地区,因而济南有着较好的气候,四季轮转交替分明,其春季以及夏季持续时间较长,而其秋季以及冬季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并其在夏季之中不仅环境温度较高,同时还会伴随有大量的降雨,但持续时间的较短的秋季以及冬季之中气候比较寒冷并且整体比较干燥。

从详细的自然环境数据方面来看,济南市全年之中的平均温度数值在14摄氏度左右,济南市全年累积的总降雨量达到613毫米。

济南市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在济南市的范围存在着黄河水系以及小清河水系两条水系,这两条水系不仅丰富了济南市的地表水资源,同时还能为济南市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提供补给,让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充盈。

在两大水系的滋养使得济南地区的出现了护城河以及大沙河、秀江河等河流。

在利用水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济南市利用现代科技并结合了各个地区的具体水文环境建造了十二座大小不一的水库,从而强化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质量。

在实际的运用中这些水库起到了对水资源良好的调节作用。

1.2水文以及地质方面的条件分析每个地区在水文方面情况都不尽相同,同时自然环境之中的众多因素都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济南市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因素、地貌环境因素、地形构造因素等等方面自然环境因素都会对水文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地质构造方面的因素对于水文条件的形成以及发展有较为突出的影响。

济南泉水地质

济南泉水地质

济南各泉域的界定济南地区的岩溶水自东向西划分为明水泉泉域、白泉泉域、趵突泉泉域和长孝水源地四个单元。

各泉域几乎囊括了山区全部地下水。

各泉域在排泄区分别以文祖断层、东梧断层、千佛山断层为界。

马山断层以西为“长孝水源地”(详见泉域示意图)。

各泉域在中上游的分界线,属变质岩、寒武系闭合流域的,以分水岭为界。

断层两侧都是奥陶系石灰岩的,要用统一观测岩溶水区域水位的方法,编制等水位线图加以确认。

当然,找出的地下水分水岭(泉域边界)与地质构造、岩层含水性、岩浆侵入等因素也应该吻合。

趵突泉泉域马山断层与千佛山断层之间的奥陶纪纯石灰岩分布区,由于石灰岩裂隙岩溶十分发育,具有广泛的储水空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接受多方来水。

其中包括分布区本身降雨垂直入渗补给、上游洪水过境沿河渗漏补给、上游基流侧向补给。

这里说的“上游”指北大沙河流域、玉符河流域、兴济河流域的上游。

可以说这个“水库”囊括了三个流域的地下来水和部分地表水渗漏。

沿着一定的水力坡度流向趵突泉。

也正是因为具有“水力坡度”,与泉口承压水头存在压差,如上所述,五龙潭泉口是趵突泉泉域内的最低点,不管流域内降水少到什么程度,最低泉口不会干涸。

各流域水情说明如下:北大沙河小崮山拦河坝(现在的大学城人工湖)以上属“闭合流域”。

上游洪水与雨洪过后的河道基流,越过坝址溢洪道,部分洪水泄入黄河,其余沿河渗漏。

渗入马山断层以东、分布在长清城关、平安店一带的大片纯石灰岩地区,变成岩溶地下水。

向西受马山断层阻挡,往北受黄河水顶托,岩溶水只能向西郊运动。

请看以下数字:1982年3月1日统测水位,北大沙河入黄河口的黄河水位是29.89米,玉符河入黄河口的黄河水位是29.11米。

济平公路两侧岩溶地下水位由西往东是:名庄30.15米、藤屯29.53米、杜庙29.55米、丰齐29.28米、古城28.96米、峨嵋山水厂28.71米、大杨庄水厂28.86米、趵突泉26.63米。

数据表明黄河水及河床泥沙持水层,至少在玉符河以西对岩溶水有顶托作用。

济南资料

济南资料

济南市位于北纬36°40′,东经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

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

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气候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

由于独特的地形作用,济南的气候极端性明显强于周边地区。

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气温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

最高月均温27.5℃(7月),最低月均温-0.3℃(1月)。

年平均降水量693.4毫米。

年日照时数 2088.4小时(2006年)。

济南是季风气候明显区域之一。

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被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

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

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

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全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

济南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

济南夏季降水量一般多于北方城市,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热空气回流聚集,导致了济南的夏季闷热难耐。

济南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济南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与构造济南地区位于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运动特征分为第四系孔隙水为主的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区,包括黄河以北,及章丘区、历城区小清河以北地区,其他地区为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单斜构造水文地质区。

济南市水文地质单元分区见图1-1-1。

1、济南地质单元济南地区位于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运动特征,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为泰山北部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单斜构造水文地质区(Ⅰ);黄河以北为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的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区(Ⅱ)。

在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单斜构造水文地质区,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泰山山脉为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成单斜产状覆于变质岩系之上与地形倾向基本一致,向北倾斜,至北部隐伏于山前第四系地层之下,在北部平原地带下伏于第四系下面;市区及东、西郊有燕山期火成岩体大片分布;西部玉符河以西沿黄河地带和东梁王庄以北至章丘的埠村、文祖、普集一带,石炭、二叠系地层假整合于中奥陶系地层之上;多条北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切割,将该区又分为若干个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控制了该区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运动、循环条件及富水状况。

根据地下水运动循环条件,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平阴水文地质单元(Ⅰ1)、长(清)-孝(里)水文地质单元(Ⅰ2)、趵突泉泉域水文地质单元(Ⅰ3)、白泉泉域水文地质单元(Ⅰ4)和明水泉域水文地质单元(Ⅰ5),以及山前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区的商河水文地质区(Ⅱ1)、济阳水文地质区(Ⅱ2)(见图4-2-1)。

2、济南泉域地质条件泉域位于鲁西台背斜之泰山穹窿体的北缘,在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海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

自泰山山脉的长城岭向北,由中低山、丘陵逐步过渡到山墙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

区内出露岩层有南向北依次为太古界变质岩、古生界寒武系石灰岩、页岩、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石灰岩、泥质灰岩及石炭-二叠系砂岩、砂页岩。

济南市气候地理条件

济南市气候地理条件

济南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济南市位于北纬36 度40 分,东经117 度00 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

陆地面积8154 平方千米,山地丘陵3000 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 平方公里。

济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干燥寒冷。

年平均气温14.3 C,年平均降水量660.7毫米。

地理概貌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是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与邯济铁路的交汇点,南面与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清单的泰山毗邻,北与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相依。

济南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济南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

还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

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

气候状况济南地形复杂多样,南为泰山山地,北靠黄河,地势南高北低。

济南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燥,四季分明。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十分典型的国家,而济南市则是季风气候明显区域之一。

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市被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

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

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

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全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

泉城济南

泉城济南

从地理专业的角度来看,地下水主要有两种:潜水和承压水。

潜水的分布很广泛,埋藏于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由大气降水直接下渗而成,我们所用的地下水一般是潜水。

承压水埋藏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一般不是当地降水下渗形成的,而是受地形影响由别处而来,比如澳大利亚中部的大自流盆地,其水源来源于东部的大分水岭。

在承压区,如果从地表打通第一个隔水层,其下面的承压水便汩汩冒出,形成泉,这便是泉水的形成。

济南地区具有形成泉水的良好条件:从地形方面来看,济南南部为泰山余脉,北部为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为地下水提供了由南向北汇集运动的地形条件。

从地质方面来看,济南市区南部主要以石灰岩分布为主。

石灰岩由于受到流水的溶蚀,地下多孔隙或溶洞,这为地下水提供了汇集和流动的空间。

济南市区北部为坚硬的辉长岩,地下水很难进入,因此在济南市区附近形成了相对较大的地下水压力区,由南部山区源源不断输送而来的地下水便在济南市区冒出,形成泉。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

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

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断块,其中千佛山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

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

岩层以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

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

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济南的自然地理

济南的自然地理

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济南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

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

一地质1 地质概貌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南隅,北部为华北断陷,南部为鲁西断隆两个Ⅱ级构造单元的一部分,分属于济阳拗陷、淄博—茌平拗陷和鲁中隆起Ⅲ级构造单元之中2 地层一、晚太古代地层晚太古代地层由泰山群变质岩组成,分布在区内南部地区。

章丘西南部白炭窑、团圆沟、小石屋一带和长清界首一带,其走向多为北西向,倾角较陡,由老至新为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及柳杭组;三者呈整合接触,在本区厚2299米。

1 雁翎关组岩性以暗绿色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黑云角闪变粒岩,底部为绿泥阳起片岩。

厚294~1700米。

2 山草峪组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夹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浅粒岩等。

厚度512~2100米。

上部往往出现条带状硅铁建造——条带状磁铁角闪石英岩,磁铁矿含量25~30% 。

厚460~1180米。

3 柳杭组岩性下部以透闪阳起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变粒岩,中、上部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透闪阳起片岩及黑云变粒岩。

厚120~149米。

二、古生代地层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平阴县、长清县、济南市区、历城县和章丘县一带,分布面积较大,出露广泛,是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

一般为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10度左右。

早古生代寒武纪岩石地层由老至新有长清群朱砂洞组、馒头组,九龙群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部分;奥陶纪岩石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山子组部分,马家沟组的六个岩性段,自下而上依次为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

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有月门沟群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的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孝妇河段。

晚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历城—章丘一带,由于第四系覆盖,出露不多。

济南地质描述

济南地质描述

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1532米),是鲁中山地、也是山东的最高峰。

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

最南部的长城岭,构成了本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时也构成了汶河水系与小清河、玉符河的分水岭,最高点(摩天岭)为988.8米。

市区西北部为黄河,黄河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有小清河,两河均为不对称水系,右岸多支流,左岸无支流或支流少而短。

山前洪积、冲积地貌比较发育。

济南现在的地貌形态,是长期经受内外营力作用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基性至中性岩浆岩大量侵入,在市区、历城、章丘最为活跃,形成了济南岩体、沙沟岩体、唐冶岩体、西杜庄岩体、鱼山岩体、张家庄岩体、流海岩体、荆山庄岩体、茶叶山岩体、大有岩体、驼沟岩体等;同时火山强烈喷发,在历城十里铺到章丘的魏化林、章丘东北部到邹平,火山岩覆盖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

伴随着岩浆岩的侵入与火山岩的喷发,产生了大面积的升降、较大的断裂与局部的穹状隆起,南部以大幅度的上升为主。

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对燕山运动有继承性,进一步破坏并改造了原有形态,基本形成今日之地貌。

在喜山期,约在上新世或更早,有一个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处经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形成了一个夷平面,即鲁中期地面。

后来地壳活动加强,继续产生断裂与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断裂使鲁中期地面进一步变形,而上升幅度不均匀,上升量约500~1000米。

泰山上升幅度最大,北部、西北部小,使地面向北、北西倾斜,形成泰山穹隆。

该地面在市内应以长城岭为代表。

在齐河—广饶深大断裂以北继续下降,本市北部接受了第三系沉积。

到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初期,升降渐缓,直至最后稳定,使地面强烈剥蚀堆积,又形成一个夷平面,即临城期地面。

此地面与后来的两级阶地两者很难区分,多数留有残丘。

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外力作用,不仅使其表面广泛发育残积层,冲洪积物很发育,厚度可达近百米。

到全新世地壳又有过小幅度的动荡,在巴漏河、玉符河、东沙河等地,形成了两级阶地。

济南市地质资源概况

济南市地质资源概况

济南市地质资源概况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南隅,北部为华北断陷,南部为鲁西断隆两个Ⅱ级构造单元的一部分,分属于济阳拗陷、淄博—茌平拗陷和鲁中隆起Ⅲ级构造单元之中。

地层一、晚太古代地层晚太古代地层由泰山群变质岩组成,分布在区内南部地区。

章丘西南部白炭窑、团圆沟、小石屋一带和长清界首一带,其走向多为北西向,倾角较陡,由老至新为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及柳杭组;三者呈整合接触,在本区厚2299米。

1 雁翎关组岩性以暗绿色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黑云角闪变粒岩,底部为绿泥阳起片岩。

厚294~1700米。

2 山草峪组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夹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浅粒岩等。

厚度512~2100米。

上部往往出现条带状硅铁建造——条带状磁铁角闪石英岩,磁铁矿含量25~30%。

厚460~1180米。

3 柳杭组岩性下部以透闪阳起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变粒岩,中、上部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透闪阳起片岩及黑云变粒岩。

厚120~149米。

二、古生代地层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平阴县、长清县、济南市区、历城县和章丘县一带,分布面积较大,出露广泛,是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

一般为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10度左右。

早古生代寒武纪岩石地层由老至新有长清群朱砂洞组、馒头组,九龙群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部分;奥陶纪岩石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山子组部分,马家沟组的六个岩性段,自下而上依次为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

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有月门沟群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的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孝妇河段。

晚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历城—章丘一带,由于第四系覆盖,出露不多。

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厚度较大,岩性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碳酸盐岩,并含较丰富的动物化石。

寒武系以三叶虫化石为主,如山东盾壳虫、中华莱德利基虫、叉尾虫、蝴蝶虫、德氏虫、济南虫等。

奥陶系有冶里角石、八陡角石、阿门角石、鄂尔多斯角石等。

济南期末知识点总结

济南期末知识点总结

济南期末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地理位置济南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中部偏东,地处鲁中丘陵沙土平原,胶济铁路东起济南,南北直达。

2.地理特点济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约70千米,东西宽约50千米,全市总面积8,227.8平方千米,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居多,地势起伏较大。

3.气候特点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4.主要河流济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境内有济河、赵母河、曲阜河等多条河流。

5. 主要自然资源济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水力资源等。

6. 旅游资源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泰山、李清照故居等众多旅游资源。

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槐荫文化槐荫文化是济南独特的文化象征,起源于槐荫区,代表着济南市区的文化底蕴。

槐荫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济南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

2. 泉城文化泉城文化是济南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济南是中国著名的泉城,拥有众多的泉水资源。

泉城文化是济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

3.山东唐博士唐朝开元二年(714年),山东作博士宫人李夫人赋诗甲于当时,被擢为进士。

由于在当时被受到重视,唐玄宗诏旨,设立“唐博士”科举,以贞观政和、天授元年发给榜文。

4.时代特色济南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济南形成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如唐朝时期的山东文化、宋朝时期的文人雅士等。

5.近代历史近代以来,济南经历了清朝时期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科学知识点总结1.化学济南的化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反应、化学平衡、酸碱溶液、有机化合物等方面。

学习化学可以了解事物变化的原理、科学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等。

2.物理济南的物理知识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方面。

学习物理可以了解自然现象的产生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质与构造
济南地区位于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运动特征分为第四系孔隙水为主的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区,包括黄河以北,及章丘区、历城区小清河以北地区,其他地区为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单斜构造水文地质区。

济南市水文地质单元分区见图1-1-1。

1、济南地质单元
济南地区位于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运动特征,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为泰山北部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单斜构造水文地质区(Ⅰ);黄河以北为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的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区(Ⅱ)。

在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单斜构造水文地质区,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泰山山脉为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成单斜产状覆于变质岩系之上与地形倾向基本一致,向北倾斜,至北部隐伏于山前第四系地层之下,在北部平原地带下伏于第四系下面;市区及东、西郊有燕山期火成岩体大片分布;西部玉符河以西沿黄河地带和东梁王庄以北至章丘的埠村、文祖、普集一带,石炭、二叠系地层假整合于中奥陶系地层之上;多条北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切割,将该区又分为若干个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控制了该区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运动、循环条件及富水状况。

根据地下水运动循环条件,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平阴水文地质单元(Ⅰ1)、长(清)-孝(里)水文地质单元(Ⅰ2)、趵突泉泉域
水文地质单元(Ⅰ3)、白泉泉域水文地质单元(Ⅰ4)和明水泉域水文地质单元(Ⅰ5),以及山前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区的商河水文地质区(Ⅱ1)、济阳水文地质区(Ⅱ2)(见图4-2-1)。

2、济南泉域地质条件
泉域位于鲁西台背斜之泰山穹窿体的北缘,在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海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

自泰山山脉的长城岭向北,由中低山、丘陵逐步过渡到山墙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

区内出露岩层有南向北依次为太古界变质岩、古生界寒武系石灰岩、页岩、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石灰岩、泥质灰岩及石炭-二叠系砂岩、砂页岩。

有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等岩浆岩侵入体。

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岩层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中部及北部地区。

论证区内较大的地质结构有:文祖断裂、东邬断裂、港沟断裂,基本无大的褶皱构造。

泉域区域地层特点:
(1)太古界泰山群(Art)
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大面积分布在区域南部,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变粒岩等。

片麻岩的偏离轴向为北50°西~北5°东,倾向南西,倾角75°~85°,是区域基底层。

图1-1-1 济南市水文地质单元分区略图
(2)古生界
1)寒武系(∈)
在本区寒武系出露齐全,主要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于区域南部,自泰山北麓由南向北下、中、上统各组地层按正常层序出露,630m 厚,西部地层走向为北30°~60°东,倾向北西,倾角4°~25°,局部倾
角40°,东部走向为北40°~60°西,倾向北东,倾角8°~26°。

①下统:馒头组、毛庄组
a馒头组(∈1m)
岩性为灰岩、泥灰岩和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中、下部以灰岩为主,中、上部以粉砂岩为主,在馒头山厚度为64.33m,向东变厚,变化于64~142m。

底部为0.5m厚的黄色角砾状灰岩及1.5m厚的含硅质结核灰岩与泰山群混合片麻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顶部为9m 厚的砖红色易碎粉砂岩与毛庄底部的鲕状灰岩接触。

b毛庄组(∈1mo)
岩性为紫色、紫灰色云母粉砂岩夹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

底部为0.5m厚的鲕状灰岩。

顶部以含球状东北分裂藻灰岩及其上0.15m后的褐紫色竹叶状鲕状灰岩与徐庄组暗紫色页岩整合接触。

在馒头山毛庄组为19.55m厚,区域上厚度变化于19~60m。

②中统:徐庄组、张夏组
a徐庄组(∈2x)
岩性为紫色、灰色砂质页岩和交错层理砂质灰岩夹薄层灰岩。

底部为暗紫色云母片含食盐假晶粉砂岩,顶部为暗紫色纸片状页岩与张夏组灰岩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范围为70~81m。

b张夏组(∈2z)
岩性为灰色鲕状灰岩、豹斑灰岩、结晶灰岩。

底部为一层厚2m 的泥质白云质条带灰岩。

顶部以含鲕生物碎屑灰岩与崮山组含薄层泥灰岩透镜体的黄绿色页岩呈整合接触,厚度为132~245m。

③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a崮山组(∈3g)
岩性为灰色薄层竹叶状灰岩和黄绿色页岩夹灰岩透镜体互层。


部为厚2m的浅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顶部以黄绿页岩与长山组底部具氧化圈的竹叶状灰岩整合接触,厚度27~50m。

b长山组(∈3c)
岩性为泥灰岩和紫红色演化圈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及涡卷状叠层石石灰岩。

顶部以10m厚的深灰色厚层涡卷状叠层石石灰岩与凤山组底部浅灰色的细晶白云质灰岩整合接触,50m厚。

c凤山组(∈3f)
岩性为厚层和中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豹斑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顶部为浅灰色豹斑泥晶灰岩和含白云质条带竹叶状灰岩互层,与下奥陶统冶里组底部为褐灰色白云质胶结竹叶灰岩整合接触。

区域厚度稳定,在炒米店东山,凤山组后135m。

2)奥陶系(O)
岩性是浅海相~滨海相碳酸盐岩石,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之上。

奥陶系地层分布于区内中部及北部,在研究区西部呈东~南西向展布,向北西倾向,而在东部地区转向北西-南东展布,向北东倾斜,倾角平缓。

①下统: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
a冶里组(O1y)
岩性主要为浅褐色中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

顶部与亮山甲组底部的含燧石结核白云岩整合接触,厚25~73m,地层厚度由西向东变厚。

b亮甲山组(O1l)
岩性为灰褐色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

顶部则以泥质角砾状白云岩与下马家沟组一段页岩及角砾状泥质灰岩接
触,厚度71~80m。

c马家沟组(O1m)
地层出露广泛,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岩性为泥晶灰岩、豹斑灰岩夹多层角砾状灰岩,厚566m。

②中统:阁庄组、八陡组
a阁庄组(O2g)
岩性为角砾状灰岩与薄层中细晶白云岩互层,94m厚。

b八陡组(O2b)
该组地层下部为含豹斑泥晶灰岩,中部为灰色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白云质灰岩,上部为泥晶灰岩及结晶灰岩,153m厚。

八陡组顶部有风化剥蚀面,与中石炭统紫红色页岩-粉砂岩和黄灰~灰白色铝土页岩平行不整合接触。

由项目区附近钻探地质分析可知,本项目取水的主要含水层位中奥阁庄组岩溶裂隙水,其含水层总厚度较大,且其岩溶裂隙较为发育,透水性强。

3)石炭系(C)及二叠系(P)
石炭系、二叠系区地层大部隐伏在第四系沉积物之下,仅在东部有少量出露。

石炭系(C)①中统本溪组(C2b):为深灰色砂(质)页岩,粘土岩夹薄层细砂岩。

②上统太原组(C3t):为深灰色薄层板状砂(质)岩,页岩、粘土岩等,夹薄层灰岩,在地层中下部夹层煤。

二叠系(P)山西组:岩性为深灰色细砂岩夹砂质页岩和砂质粘土岩,地层中部夹薄煤层,整合于石炭系地层之上。

(3)新生界
1)上第三系(N)
分布于区内的西北部老楼子-丁店-七里铺一带,在股地形低洼处,岩性为胶结砾岩,砂砾岩夹粘土岩,厚度9~133m。

2)第四系(Q)
第四系沉积物广泛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北部黄河冲积平原,玉符河和北戴河河谷地带,在山间盆地和山麓写斜坡上也有小范围出现。

地层由南东至北西厚度增大,低洼处大于15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