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创意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眼前人,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分析。
(3)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词意境的感悟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词解析:(1)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词。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学生欣赏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珍惜眼前人。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词,并进行创意写作。
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 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诗词意境,创作一篇作文。
4. 深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在诗词理解、关键词语分析、创意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附答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2、借助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感受李清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婉约派的写作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自学自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她工诗能文,词尤为宋代大家。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有《漱玉词》传世。
2词人生平:李清照词风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约1127-1130)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初读感知1、听读全词感受离别第一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断句语意的连贯2、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憔悴..()() 堪.摘()捻.金()闺.门() 簇.带() 风鬟.霜鬓()两盏.() 多暇.损.()【答案】qiáo cuìkān niǎnɡuīcùhuán zhǎn xiásǔn3、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3)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凄凄惨惨戚戚(2)梧桐更兼细雨(3)怎敌他晚来风急(4)如今有谁堪摘[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
《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声声慢李清照学习目标1、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作蕴含的情感。
2、学习抓意象抓叠词赏析的方法;3、学会用对比手法。
4、欣赏积累,涵养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借助意象和叠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对比前后期女词人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诵读独学研讨知识链接1.李清照一生的分期:少女时期:琴瑟相和共醉金石携手出游盛名于世婚居时期:秀外慧中踏雪寻梅执笔属文展卷吟诗南渡以后: 亡国丧夫孤苦伶仃名节被毁凄惶度日2.不同时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代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可爱-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婚后别离的相思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南渡后情意婉绝,回肠荡气兵荒马乱中的离恨别绪3.本词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辗转逃亡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落寞。
她用这一抒情长调,表现了自己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4.李清照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花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败景象!5.意象点撷:酒-----“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附答案
《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附答案) (3)《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附答案)(3) 文章来自:《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学习总目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 , 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一、巩固旧课1.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
二、进入新课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
“愁”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 1084—约 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 1101 年,李清照 18 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 年 8 月 18 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研读课文,结合意象、背景、词人际遇体会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2、缘愁选景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3、为何生愁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三)总结我通过这首词学会了什么?三、巩固练习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课外知识拓展1、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诗句积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预习检测】1 .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新知探究】1、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
《声声慢》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3、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难点: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导学基础知识】一、一词多义二、词类活用乍暖还寒时候(形容词作动词,变暖;变寒)三、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今义: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今义:[答案] 1.古义:凋零、枯萎。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古义:光景,状况。
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一)历史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词词人的代表之一。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84 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在朝为官,藏书甚富。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优厚的家庭条件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反应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多是少女的无忧无虑,和悠闲自在的生活。
李清照,又叫“李三瘦”。
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却偏偏聪慧机敏,才华横溢,喝酒,赌博,丧夫,改嫁,休夫,我行我素。
她写词,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代词宗,与李后主、苏轼并肩。
她写诗,也是中帼不让须眉,豪情天纵。
1987 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一座名字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导读理解】1.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使用多处叠词,请简要分析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感的。
[答案]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描绘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
李清照《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积累文化常识。
2. 解读意象,理解中国传统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
2.准确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课前预习】一、作者及背景1.了解作者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2.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
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1.给下列字词注音寻寻觅觅.()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憔悴..损()()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1) 凄凄惨惨戚戚..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乍:(3)最难将息..将息:(4)有谁堪.摘堪:(5)怎生得.黑得: (6)梧桐更兼..细雨更兼:(7)怎一个愁字了.得了: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3.你认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合作探究】探究一:请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探究二:1.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探究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谙.熟(ān) 雾霭.(ǎi) 戚.然(qī)B.和蔼.(ǎi) 良辰.(chén) 寻觅.(mì)C.信笺.(jiān) 乍.暖(zhà) 憔.悴(jiāo)D.门槛.(kǎn) 凝噎.(yē) 钥.匙(yào)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将要休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憔悴损:枯萎凋谢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情形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3、我国宋代出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4、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A.婉约词B.豪放词C.抒情词D.清旷词5、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6、李清照生活的年月是( )A.南唐B.北宋C.南宋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7、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夸张B.拟人C.叠字D.比方8、《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二、理解性默写(1)《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声声慢》导学案
之美。
课堂总结
《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一 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 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 是一种凄厉的美。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声声慢》当 推第一。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是人本能的思维联想。她能把 这种心理感受透彻明白地传达出来,引起共鸣,一阵秋风, 一地黄花,一声雁叫,一滴秋雨,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可 谓语言大家。
活的痛苦。张汝舟,起初接触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很快
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李清照
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无法忍受,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
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
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丈夫被发配,李坐了牢,虽被释
放,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而今天我们学
营造的意境:哀婉、凄凉、愁苦 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
、怅惘。
样的意境?请分析这些表
3、 A、层次感:先写动作神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态,怅然若失;再写生活环境, 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
孤单清苦;再写心境,悲惨凄凉 意象的句子。 3、起
。由浅入深,句句含愁,营造出 句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
凄凉悲惨的氛围。B、具有音韵 呢?
《声声慢》导学案
课题
《声声慢》
课型
赏读课 授课时间
2020、6、17
年级 学习目标
高一
所需课时 1课时 备课设计者
1、了解本词凄凉、低沉的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作者从日常生活之物入手来抒写愁情,体会 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深入品味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意象的丰富
学习重点
内涵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李清照后期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导案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作者:————————————————————————————————日期:——李清照《声声慢》【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五分钟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幻灯片1)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一剪梅》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而《一剪梅》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怎样的情绪?(愁情)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甜蜜的愁,闲愁)。
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课前延伸1、历史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她的词作被称为“易安体”。
[作品]代表词集《漱玉词》。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武陵春》等。
课堂研习一、预习自检1.请给下面的加点字的注音。
惨惨( ) 戚戚( ) 乍( ) 还( ) 将( )憔悴( )2. 译文二、朗读品味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李清照《声声慢》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李清照《声声慢》名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分析词中的意象,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中显志的特点。
3.感受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作者心系天下的豪迈气概。
自主学习案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作家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写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积蓄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合作探究案1.诗人为何说是“淡酒”?酒未必淡,而是愁太浓,此人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忧愁情感。
(2)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李清照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自主查找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角度进行探究。
(2)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
2.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写在课后笔记中。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否熟练,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探讨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3)欣赏并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2. 课程类型:语文阅读与欣赏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年级:高中5. 教学目标:a.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b. 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c.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d.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李清照词作的特点b. 《声声慢》的韵律和意象分析c. 词中的情感内涵2. 教学难点:a. 古代词牌的知识背景b. 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c. 时代背景对词作的影响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参考资料:李清照生平介绍、古诗词鉴赏指导书籍4. 教学工具:PPT课件、词牌知识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对《声声慢》的进行思考,探讨“声声慢”的意义。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读《声声慢》,理解词的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意象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2.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四、韵律分析(20分钟)1. 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韵律美。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体会韵律节奏。
五、情感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词中的情感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2.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七、作业布置1. 完成《声声慢》的译文阅读。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深入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这词啊,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卷慢慢在眼前展开。
一想到要做声声慢的导学案,脑海里就全是李清照那婉约又哀愁的样子。
李清照写声声慢的时候,那肯定是心里有着无尽的苦。
她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串词儿就像一串珠子,一颗颗地串起了她的愁绪。
就好比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找东西,找什么不知道,就是那种迷茫和孤独的感觉。
做导学案的时候,就仿佛要走进她当时的心境里,这可不容易。
这声声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李清照的叹息。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天气时冷时热的时候,人就觉得不舒服,这和心情是一样的呀。
有时候心里也是忽上忽下的,像坐过山车。
我们在导学案里分析这些词句,就像是在探究李清照内心深处的小秘密。
她的愁不是那种大喊大叫的,而是这种细细密密的,像一张网把人罩住。
再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酒想暖暖身子,压压心里的苦,可那点酒哪能挡得住傍晚吹来的冷风呢。
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想做点什么来排解烦恼,却发现根本不管用。
在导学案里,我们得去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写,是真的只是说酒和风吗?还是有更深的寓意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飞过去了,本来就伤心,还发现是以前见过的大雁。
这感觉就像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个曾经很熟悉现在却疏远了的朋友,心里那股子难受劲儿就上来了。
做导学案时要体会到这种复杂的情感,真得用心去感受李清照的世界。
做声声慢的导学案啊,就像是一场穿越之旅。
我们要抛开现代的那些浮躁,静静地坐在那里,想象自己是李清照的朋友,听她诉说自己的苦。
这不是简单地解释几个字词的事儿,而是要把自己整个儿地沉浸到那个充满哀愁的氛围里。
要去感受她词里的韵律,就像听一首悲歌,每个音符都在诉说着悲伤。
这导学案啊,是一个打开古代女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我们拿着这钥匙,轻轻转动,门后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哀愁的世界。
我觉得声声慢的导学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东西。
它能让我们离李清照更近,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学里那些细腻的情感。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词作的情感内涵。
2、品味《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分析词作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
4、掌握婉约词的特点,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的愁绪。
(2)赏析词中叠词、意象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
(2)把握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2、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悲苦。
这首词正反映了她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字词注释(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冷冷清清:形容环境萧条、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4)将息:调养,休息。
(5)怎敌他:对付,抵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预测】: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知识链接】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济南人。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称,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家国剧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有《漱玉词》等。
2·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3、本词写作背景: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
“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
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
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
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2、《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诵读时注意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②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1、《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2、《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仔细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4.《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五、当堂检测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
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
而晚风,却是“急”的。
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
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
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
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
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
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2、背诵《声声慢》六、课后反思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拓展阅读】李清照《一剪梅》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镂残香。
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
这“玉”字给人一种温度感和触觉感,与红藕之“红”也产生色彩上的对照和联想。
这里点出凉秋季节。
2.雁字:群雁飞行时,常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故称雁字。
大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飞。
秋天正是“雁字回时”。
相传大雁能为人传书。
词中出现雁的意象,同时也暗含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
3.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独自孤寂的自飘自落,水在独自孤寂的自流自逝。
它们无法违背自然界规律,又有谁去关心它们的命运,去怜惜它们呢?这句话貌似平淡,实际有很深的感伤和寄寓,含有对一天天飘逝的青春和美好的年华的依依怀恋之情。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离的双方都在为同样一种相思而愁苦。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眉头刚刚舒展,却又涌上心头。
言相思之情的深挚难排,真是“无计可消除”。
答案一.B 二晚风过雁黄花课堂探究1、声声慢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融情于景,直接抒情。
2、《慢》词中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典型意象。
《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
《慢》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
《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
《声声慢》词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3、《声声慢》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字。
这七组叠字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这样连叠七字是“创意出奇”,是“卓绝千古”的。
这个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飘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她此刻已是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着来打发这残年余岁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心情当然是极度的凄惨、悲戚的。
作者用这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4.《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5思路解析:诗词可鉴赏的地方很多。
注意审题,这里主要谈语言上的特色。
答案:(1)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叠词,富有创造精神。
(2)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当堂检测:B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