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作业答案
【篇一:2016年春季东师《德育原理》期末作业答案】
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答:正确。广义的德育
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
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
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
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
代替个别教育。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
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
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
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
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
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
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
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
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
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
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
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
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
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
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
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
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
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
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
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
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
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
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
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
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
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
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
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
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
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
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
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
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
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
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
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
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
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
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
为什么?
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
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
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
道“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
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
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
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
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
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
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
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
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
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
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
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
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
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
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
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