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 参考答案1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1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
3、德育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德育的学科课程分为两类:直接的德育课程和间接的德育课程。
4、德育主体: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但更强调教师是整个教育或德育过程的主体。
当然,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5、道德自律:人自觉自愿地践行道德,追求道德完善与人格提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德育有哪些功能?第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第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与享用;第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2、什么是德育的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有哪些?活动课程是德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原则: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当与其它课程相互配合;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3、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环节:德育活动的准备、开展和评价原则: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注意学校教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4、德育环境有哪两种状态,怎样实现其德育价值?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和作为德育影响的社会环境.前者主要是中介机制的建设,如社会制度、学校角色等;后者主要加强两个方面: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影响的有序化和社会及学校德育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应变机制建设。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呈现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2、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围绕以下要点展开:根据个性实际、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安排、德育与心育的统一、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就可以酌情给分。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作业习题第一章德育范畴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 道德观念B. 法律意识C. 社会责任感D. 爱国情怀答案:D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A.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B. 以学生为中心C.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D. 所有选项答案:D3. 德育教育中,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德育方法?A. 榜样示范B. 情感教育C. 强制灌输D. 社会实践答案:C二、填空题1.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2. 德育教育的实施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原则。
答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三、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德育教育应如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答案:德育教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环境。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原则,使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辅相成。
四、论述题1. 论述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底线的公民。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等,这要求德育教育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学校在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请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德育原理参考答案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是指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原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下面将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探讨德育原理的参考答案。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原则:1.榜样示范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友爱心和责任心。
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乐于助人。
3.规范引导原则: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
同时,要注重规范的宣传和解释,让学生理解规范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参考答案:1.人本主义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2.科学精神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科学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民主价值观原则: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教育者应该倡导平等、自由、公正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民主的重要性,并参与到民主决策和管理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以下是一些参考答案:1.社会实践原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2.公益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
教育者可以开展公益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试题一: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请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进行综合回答。
答案: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和目标。
从个人层面看,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人格和品德,引导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意识。
通过道德教育,个人能够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公平、公正和正义的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修养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在社会层面上,道德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道德教育,社会成员能够认识到彼此间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和谐度。
道德习惯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在国家层面上,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塑造良好的公民形象。
通过道德教育,公民能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国家的利益和决策,从而增强国家团结和凝聚力。
道德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程度,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公民意识的国民,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试题二:请列举几种有效的德育方法,并说明其应用价值。
答案:德育方法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品德的有效手段。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德育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1. 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行为榜样。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深远。
通过身体力行地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
2. 课堂教育与活动教育相结合:德育工作既需要在日常课堂中进行,也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进行。
课堂教育可以通过文本阅读、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活动教育则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道德真谛。
2019东师线下作业德育原理
离线作业核查《德育原理》满分 100 分一、简答题(每题10 分,共 80 分)1、广义和狭义的“德育”分别指什么?答: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划分的,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规教育”“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简述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答:杜威从责怪传统道德教育低效开始,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可是讲解一些抽象的“对于道德的见解”,学生可是熟记一些道德名词见解,却不能够理解背后隐蔽的含义。
因此,杜威主张教师和学生经过研究、商讨、讨论的过程,达到学生形成道德见解的结果。
教师能够在授课中设计现实情境和两难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虑,进而提高学生道德思想和判断能力的水平。
3、简析价值澄清理论的利害。
答:详细而言,从优越性来说,价值澄清理论自己敬爱儿童的地位,惹起儿童的主动性;重视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重视现实生活;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从缺点来看,近来几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碰到了严格的责怪。
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点的过分重申,极易倒向极端个人相对主义。
在德育实践中,若是任凭以个人价值观为标准来权衡和讨论自己的社会行为,其结果必然变得纷乱和出现无政府状态,这是我们必定防备的。
4、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答:集体教育模式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人创办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在大量德育实践基础上,对德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商讨和反思,提出了大量本质可行的德育方式。
集体教育模式提出:德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德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
集体教育模式认为 , “在集体中”、“经过集体”、“为了集体”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原则。
该模式认为,劳动者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一致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
在强召集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才能促使个性发展。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德育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简要回答1、德育目标具体化及其必要性?德育目标具体化是指把国家(或学校)总体德育目标分解成不同工作阶段,或不同工作部门所实现的各种具体目标。
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德育目标能否得以落实的关键。
因为总体德育目标往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缺少具体的操作性。
如果不把它具体化,则难以使之在各项工作中或德育工作不同阶段中得以真正落实,总体德育目标与本校实际工作也不能达到真正结合。
其次,德育目标具体化,对学生思想发展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总体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表现周期长、要求高,是人在短期内所不能完全达到的。
只有把它变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看到努力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
并对下一个目标充满成功的渴望。
如果不把德育目标具体化,只是单纯用总体德育目标来要求学生,学生容易因为总体目标的笼统性而不知道从哪儿做起,进而还有可能对总体目标产生无望实现的感觉。
只有坚持把总体目标具体化,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总体德育目标的要求。
最后,把德育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德育工作效果的检查或评价,有利于准确了解德育总体目标实现的程度。
如果工作各阶段没有具体目标,就难以清楚了解或判断各阶段工作是否符合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
2、德性之教为什么要注重心灵交往?心灵交往,即指人和人的那种情对情、心对心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心灵交往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
心灵交往会使人给自身的德性赋予不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
心灵交往不仅能造就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还能使人从精神意义上来反观自己、把握自己。
人会在心灵交往中,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意蕴,不断吸收到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从中彻悟人生道理,领略做人的意义。
人往往总是在心灵交往中进行着“精神洗礼”。
1、人的德性首先是一种基于心灵变化的生成和生长,是心灵对生活的经验、感受中的自我确定,心灵的变化,必然导致德性的变化,心灵的误区,必然导致德性的误区。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1.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2018秋东师《德育原理》离线作业参考答案
2018秋东师《德育原理》离线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篇:2018秋东师《德育原理》离线作业参考答案期末作业考核《德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因为德育是智育的动力,德育是智育的重要保证。
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德育工作,除了通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发挥德育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来发挥德育作用,比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等环节都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品德上的要求,以组织教学环节为例,任科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正确、合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贯彻老师的要求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就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因为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因为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是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
当个人的心理活动遇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时,通过心理斗争而碰撞出来的“火花”是良性的就是好的被人推崇的品德,反之就是被人唾弃的。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
东师2015期末考核作业《德育原理》满分答案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正确。
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育发展的动力和能源。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错误。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正确。
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
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
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
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
非计划性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错误。
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德育的定义是什么?A.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过程B. 仅指传授学生道德知识C. 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教育D.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德育的主要目标?A.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B. 培养学生的个人成就感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D.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答案:B3.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A. 尊重学生的个性B. 以身作则C. 强调惩罚D. 注重实践答案:A, B, D4.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是:A. 严格的规则执行者B. 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C. 学生行为的批评者D. 学生道德发展的旁观者答案:B5. 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不包括:A.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B. 强化学生的考试成绩C. 创设有利于德育的环境D. 与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答案:B二、填空题1. 德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
答案:道德情感、道德行为2. 德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法制教育、环保教育3. 德育的实施策略应当注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
答案:知识传授、情感培养、行为训练4. 德育评价应当以________为基础,结合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答案: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三、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通过德育,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处、遵守社会规则,这些都是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基础。
2.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
答案:德育与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
智育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而德育则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情感培养。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与答案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德育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答案在最后一页)1道德法则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的社会是()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C.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D.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2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实际锻炼法C.榜样示范法D.修养指导法3德育功能从作用对象上可分为()A.正功能与负功能B.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C.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D.理想功能与现实功能4中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是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02年B.1903年C.1904年D.1905年5按照课程的形态划分,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A.学科德育课程和活动德育课程B.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C.活动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6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们一系列的自主性活动而实施的德育课程称为()?A.学科德育课程B.显性德育课程C.活动德育课程D.隐性德育课程7提出平行教育原则的人是()A.赞可夫B.马卡连柯C.苏霍姆林斯基D.维果斯基8“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9持“道德天赋论”观点的是()A.尼采B.康德C.孔子D.孟子10运用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质和卓有成就来影响、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法B.说服法C.榜样示范法D.奖赏与惩罚法1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给我们揭示了“一是道德生活的复杂有如无垠的夜空;二是道德生活的瑰丽胜过灿烂的星群。
”这是哪位思想家说的()?A.黑格尔B.康德C.海德格尔D.奖赏与惩罚法12持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观点的人是()A.涂尔干B.卢梭C.那笃普D.杜威13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原则B.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性原则C.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D.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4“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德育论》作业参考答案
《德育论》作业与答案一、名词解释1. 德育内化:即德育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是品德外化的基础和前提,而品德信念外化为品德行为,又是德育内化的目的和归宿,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2. 道德体验: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
感性个体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世界之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关系世界的融通性领悟。
只要一个人对其周围的关系世界发生了含有价值判断的融通性领悟,这时的体验就是一种道德体验。
在实际生活中,在有关系存在的地方,在个体人置身于一定的关系情境并与之发生关联时,其体验即是道德体验。
3. 道德学习:道德教育,从其实际发生的角度讲,应是一种道德学习,因而就必须有亲身的参与,学校道德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
是指个体人在三重生态关系的体验中感悟已有的道德规范、原则,生成新的行为准则的活动。
4. 道德:“道德”按照百科辞典的传统解释,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风俗习惯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集体、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现代的理解:道德是在领悟三重生态关系的过程中生成的生存境界。
5. 德育:德育就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者运用该社会的品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系统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
二、请依据自己所学习的德育论原理,就下面的教育现象和议论发表自己的分析评论意见(考生也可以自己提供现象或案例)答:(1)站在新的道德境界观下来看,可以确立这样的新道德观:承认他人他物多样化存在样式的态度和行为,就是道德的,而忽视或抹杀他人他物多样化存在样式的态度和行为则是不道德的。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承认学生的个性独特性、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态度和行为是道德的,而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则是不道德的。
(2)也要看到,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境界之间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各个德性境界的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歹人、假人、俗人可以变灵人、真人、凡人,灵人、真人、凡人也可能变歹人、假人和俗人。
德育原理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作业答案【篇一:2016年春季东师《德育原理》期末作业答案】原理》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
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
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
A. 知识教育B. 思想教育C. 道德教育D. 技能教育2.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习惯C. 塑造人格D. 增强能力3.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B. 因材施教C. 循序渐进D. 所有选项都是4.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A. 课堂教学B. 日常生活C. 社会实践D. 所有选项都是5.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A. 知识水平B. 道德品质C. 学术成就D. 艺术修养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德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_________的培养。
7. 德育的过程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
8.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公德教育。
9. 德育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锻炼等。
10. 德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2.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13. 描述德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15.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五、案例分析题(共3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决定开展“文明礼仪月”活动。
请分析该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D4. D5. B二、填空题6. 思想品德7. 知识传授品德培养8. 个人品德家庭美德9. 言传身教情感陶冶10. 品德表现行为习惯三、简答题11.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期末作业考核《德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正确。
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育发展的动力和能源。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错误。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正确。
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
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
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
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
非计划性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错误。
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
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
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答: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
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因为,大多情况下,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
只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坚持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我国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使青少年成长所必需。
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与“两极”发展的可能性。
他们既可能接受正确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又可能接受不良影响,养成坏的或不好的行为习惯。
他们的特点是,既然富于理想,又注意实际;既品德高尚,又不拘小节;既勇于独立思考,又容易盲目信从;既然理智沉稳,又易感情冲动等等。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就应予正面教育和疏通引导。
2、中外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长善救失(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答: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原则克服消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
学生思想内部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身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
二者之间强弱状态的不断变化,导致人思想品德表现有所不同。
当积极因素得到增强,并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时,消极因素就会受到抑制或被消除,人的思想品德就会向健康的方面转化和发展。
反之,积极因素就不能很好地主导思想品德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良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共20分)1、新学期开始了,刚参加工作的宇婷老师被安排做初一(3)班的班主任工作。
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她向一位多年做班主任的教师请教。
这位班主任告诉她:“必须对学生严厉点,特别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能给他们好脸,越给他们好脸他们就越不像话。
学生要是不怕你,这个班就什么都干不好。
”请分析:这位班主任的话能使宇婷老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吗为什么你认为班主任怎样对待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答:不能使这位新教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
因为,因为前一位教师的话违背德育原则,即使她的话是好心和好意,在实践是是绝对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尊重信任学生。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成人感(或者说独立性)增强。
这一时期,他们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并力求与成人平等,要求独立自主。
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个性、尊严以及建议和意见,也比较爱接近在这些方面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能够与之倾心交谈,并乐于接受那种别人所给予的尊重和信任的帮助、劝说等等。
相反,对于那些不尊重、不信任、不理解他们的人或事,常常抱怨、不满、甚至会以各种方式加以对抗等。
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能够深刻体察到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学生,正确地理解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来源于热爱学生的情感。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班主任,应当热情关怀、爱护、尊重他们每一个人,而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是否遵守纪律来决定对他们的态度。
要做到尊重学生,班主任还应具有自制力,站在教育者应有的高度上,对学生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理智地考虑解决办法,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1、品德“内化”中知、情、意、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把握。
答:在品德内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道德主体自身知、情、意、行等各种心理活动。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
指人们对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和实际表现的认识,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和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
道德认识既是一个从道德刺激到道德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是形成道德新知的手段。
道德认识既是形成道德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一般而言,道德认识是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
道德认识的深入和不断丰富,会使人增强道德的理智性和对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
也会对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个体道德内化起着制约作用。
但知并不等于行,知的多少,认识的高低并不完全说明一个人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知在没有转化为行为习惯之前,不能单纯以其作为衡量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标志。
因为知识或认识只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不能自发地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要转化为良好的品德还必须重视和发挥情、意的作用。
情:即思想道德情感。
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思想道德情感不同于人的自然情感。
人的自然情感是与生俱来得的,思想道德情感属于社会性情感,是人社会化的产物。
尽管它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但它可以强化或淡化乃至抑制自然情感,并把它引向复杂的社会行为。
在道德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具有催化、选择和评价功能效应。
在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是认知升华为信念,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思想品德认知难以深化,往往不能转化为自主的实践行动。
离开了道德情感,道德规则往往会变成完全外在于人的空洞的东西,情在知向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择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不懈的努力。
人在各种可供选择的道德理想或行为方式中,执意于某种道德理想或行为方式,并把它确立为自身行动的任务和目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志对行为的发动。
人成就一定的道德理想或依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时,必须克服外部环境对人的意志力的干扰。
也就是说,在按道德行事或实现道德理想的道路上,不论穷通顺逆、生沉进退,都不改变自身实现目的的行为,坚定的意志总是带有行为上的自觉。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如何,对对道德上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有很大影响的。
行:即思想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即“涉他性”行为(穆勒语),这种行为影响他人和社会。
对于人品德发展来说,行为既是品德发展的源泉,又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但是受思想品德认识和情感所驱的行为,在没有形成习惯前,还不能说明一个人已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
只有时时、处处、事事完全诉诸自觉,不需要检查、监督而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并经常持久、习以为常地表现出来的行为,才可以称得上是道德行为。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互相转化的。
每一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要素的影响,每一要素各自又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它要素的功能。
比如,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有助于产生相应的情感,增强意志,提高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从现实来看,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认识来把握,其表现往往带有盲目性,有时是不明智不理智的。
人的观念意识是情感、意志和行为恰当表现的前提;反过来说,思想道德认识是否真正提高或提升的快与慢,又需要相互一致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来辅助,没有相应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识也不可能变为有血有肉的实际道德。
其它各要素也是如此。
可见,在人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都是不可少的。
其中,知与行的统一,是最根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