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汉时期的汉语附加式合成新词
汉+语+词+性+新+论
汉语词性新论问题的提起在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已经开始了一个多世纪、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已经确立了几十年的今天,为什么要再提起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那是因为我们至今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处在一片混乱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好汉语词性问题的缘故。
我认为,有必要来个正本清源。
说起词性(或叫“词类”),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词性。
问题也正是由此引起的。
如果连什么是词性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还谈什么给汉语词汇定性分类呢?我们且看一看目前流行的词类的名称吧。
有的把汉语的词汇分词十一类,有的分成十类,有的分成九类,有的分成十二类,有的分得更多,比如十五类……。
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我们只举代表性的例子说一说。
根据新近出版的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三百问》(其权威著作《汉语语法学》的通俗解释或另一个版本),他把汉语的词分成了三种十一类:第一种: 成分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包括(1)名词、(2)动词、(3)形容词和(4)副词第二种:特殊成分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具有特殊性的),包括(1)数词、(2)量词、(3)代词和(4)拟音词第三种:非成分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包括(1)介词、(2)连词和(3)助词。
其他体例也与此差不多,比如有的把数量词合为一个词类的,有的还提出了语气词,有的还从传统的形容词中拉出两个新词类,叫什么“状态词”和“区别词”,有的把拟音词叫做象声词,等等。
还有的在大类上把词类概括为“实词”和“虚词”的,比如上面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应该属于“实词”的范畴,而后面的一种应该算“虚词”。
所谓实虚,基本上就是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尤其是主要的句子成分而言的。
实词比较实在,虚词比较空灵,后者主要起语法作用。
这里不对各种大同小异的分类法一一评论,只从以上这种典型的分类出发,评论一番。
究竟是根据什么把词分成这些种类的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如果仔细考查,不难发现,传统语法的所有这些分类法都是基于两个标准的:一个是语义,一个是功能(语法功能)。
试论汉民族动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试论汉民族动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一、由“低下你的狗头”引发的联想文革期间,有红卫兵批判一个英国人,激动之时说:“低下你的狗头!(Lower your dog head!)”英国人不解,答道:“My dog isn’t with me.”(我的狗不在这儿。
)现在,我们读来不觉会感到好笑。
显然,这种“中国式英语”让隶属于不同文化的英国人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内涵。
出现这种交际冲突的原因在于:汉语中的“狗”这个词指一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
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见《现代汉语词典》)同时,中国人又赋予“狗”一词“卑贱”“恶劣”“可恶”“没良心”等文化色彩。
在汉民族的文化中,“狗”通常被看作贱物,是人们鄙视、咒骂的对象,与“狗”有关的词语、俗语多含贬义,如“走狗”“狗东西”“狗腿子”“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但是在英美文化中,人们对狗毫无贬低之意,他们把狗视为人之良友,对其宠爱有加。
因此,英国人常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就要爱我的狗)”,意为“爱屋及乌”。
把人和“狗”相提并论,这在汉民族文化中是断然行不通的。
还有,欧美人爱狗如爱子,一位英国人曾自豪地说到:“I have got two dogs and two sons!(我有两条狗、两个儿子!) ”中国人也有“犬子”之说,但那是自谦之词。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当英国人听到“低下你的狗头”时的反应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龙”,在汉民族文化中,人们赋予龙神性,把其视为图腾,顶礼膜拜。
龙成了造福万物的神物,成了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和精神象征。
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自称。
汉语中,龙象征“吉祥”“权势”“高贵”“有朝气”。
因此与龙有关的成语多被赋予美好的形象,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卧龙藏虎”等。
英汉构词法对比语言学.
三、转化法
转化词即一个词由某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从而形成新词。 在英语中,基本词形保持不变,在不增加其他任何成分把一个单词 由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的方法叫做转化法。英语和汉语中词 类转化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
1. 英语中的名词转化为动词: water(水)— to water(浇水) plan(计划)—to plan(做准备) knife(刀,餐刀)—knife(用刀切) smile(微笑)—smile(露出笑容) 在汉语中也有名词动用的例子,比如: (1)王明的言辞激烈。 (2)小丽总是喜欢猫在家里。 (3)这场球赛由他裁判。
(二)英汉构词法的不同之处
一.英语中特有的构词法
1. 拼缀法
拼缀法是对两个词进行剪裁,将保留下的首部或者尾部 重新合成一个新的词汇。所产生的新词语原词的词类和 词义保持一致,但在运用中可能会引起语用风格上的变 异。比如:
Botel(汽艇游客旅馆)= boat(船)+hotel(旅馆)
Sitcome(情景喜剧)=situation(情景)+comedy(喜剧)
词能够直接做句子的谓语。比如: (1)张伟很聪明。 (2)火车真快。 (3)她脸色铁青。 (4)李娟真苗条。
当然,在汉语中也有一部分形容词不能做谓语,我们称之为非谓语 形容词。比如:主要、共同、多项、巨额、大型等。
三、转化法
3. 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比如: (1) This is a school for the deaf and the blind. (2) 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3) The poor were oppressed by the rich during preliberation days.
_方言_郭璞注中新词产生的途径_孟晓妍
清人第一个校本。[ 1] XV I / 但是其中也有不正确的地方, 卢文弨又有 5重校方言 6, 根据不同的刻本和校本 增订很多, 这是清人第二个校本。这两个校本都是大家一向推崇的善本。0
(四 )郭璞 ( A. D. 275- 313) [ 4] 是精通音义训诂的人, 他的 5方言注 6和 5尔雅注 6解说字义是都是用 今语来说明古语的。在 5方言注 6里常常举出近代的方言来和扬雄所记的汉代方言相比较。周祖谟先 生对郭璞解释 5方言 6词语的条例, 作了一些归纳, 主要有五条 [ 1] X III- X IV:
二、地域方 言的差异产生新词
2. 1汉代方言单音词到晋代时组合成双音词 这样的变化与社会动乱、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汉末年、三国时的战乱, 中原大量 人口迁往荆、交、吴、扬、辽东等地, 到了两晋之时, 外族入侵中原, 大量人口迁往江东。这样大规模的移 民现象, 必然带来方言的交融。因此, 汉代的某些方言词汇在晋代的时候组合、淘汰、替换, 最后形成双 音节新词。 2. 1. 1汉代方言单音词组合 汉代时在方言中单用的单音节词, 到了晋代组成双音节词来使用, 这些词组成双音节词的时候, 一 般是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而并非任意两个词都可以组合, 这些词部分来源于不同方言中对同一事物的 不同称呼或不同描述的单音词, 部分来源于同一方言中的同义或近义单音词。例如: ¹ [ 欺扌林 ] 虔、刘、惨、扌林, 杀也。 ( 注: 今关西人呼打为扌林。) ,,晋魏河内之北谓祭曰残, 楚谓之贪。南楚江湘 之间谓之欺。 (注: 言欺扌林难咽也。) (卷一 ) º [ 嫽釥 ] 釥、嫽, 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曰釥, 或谓之嫽。 ( 注: 今通呼小姣洁喜好者为嫽釥. ) ( 卷二 ) » [ 狸 豸否 ] 貔, (注狸别名也。) , ,北燕朝鲜之间谓之 , 豸否 ( 注: 今江南呼为豸否狸。) 关西谓之狸。 ( 卷八 ) ¼[ 艖舟符 ]
古代汉语:通论5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单音词:天、地、走2、复音词联绵词:逍遥、徘徊单纯词叠音词:依依、悠悠音译外来词:琵琶、葡萄复音词复合式:A朋友、文章;国家、缓急合成词B元帅、夫人……附加式:阿谁、喟然二、古代汉语词的主要特点——以单音节词为主三、复合词(复合式合成词)1、复合词产生的基本途径先经过单音词连用阶段,然后渐渐凝结成复合词。
如:“国”、“家”在上古表示“天子统治的地方”和“诸侯统治的地方”。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桓二》)后渐渐演变为复合词,如: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又如:“险”、“阻”、“隘”在上古均有“险要”、“阻塞”义。
单用、连用例:①隘.而不列。
②阻.而鼓之。
③不以阻隘也。
④阻隘可也。
(左)复合词例:①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
(史记)②吾恐至险阻而还。
(史记)2、不要把单音词连用误解为复合词结婚——《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妻子——妻、子女地方——土地、方圆消息——消失、增长身体——亲身实践博学——广博地学习影响——影子和声音故事——过去的事、或老规矩四、偏义复词(意义偏在某一词素上)缓急.——“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史·文帝本纪》)园.圃——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练习:区分单音词连用与复音词例①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
(王充《论衡》)②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白居易诗)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诗)②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颜氏家训·劝学)③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刺)①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乾》)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出师表》)③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国语·郑语》)五、联绵词(91)由两个音节(汉字)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
中古时期汉语词缀的发展及其成因
中古时期汉语词缀的发展及其成因作者:乔志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古汉语在汉语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承前继后,既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又为唐宋语法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后世的许多语法现象正是再次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中古时期,词汇系统发生变化,表现为基本词汇增加、构词法发生变化。
构词法的变化是附加式复音词大量出现,联合式构词法产量大增。
这一系列变化为类词缀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很多实词在这一时期处于类词缀的状态。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概念,开启了研究汉语“类词缀”的先河,对后人进行词缀和类词缀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类词缀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词,或者某本书的类词缀研究,本文以类词缀“可”为例,探索中古时期汉语词缀的发展及其成因。
关键词:中古时期;类词缀;可中图分类号:H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252-02词缀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大多数学者把词缀定义为依附于词根而存在的、具有类化作用的附加成分。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在历史上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汉语词汇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据材料可知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双音词,两汉时期双音词数量有了增长。
到了唐五代时期,现代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词缀绝大多数都已形成并普遍使用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类词缀活跃的时期。
但双音词真正取的突破性突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词汇系统在该时期有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双音合成词的数量增加和各种构词模式基本完备,复合式和附加式构词法在中古有了较大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双音词发展演变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关键时期。
一、词根“可”演变为类词缀“可”的轨迹汉语语素可分为词根和词缀,词缀是从词根演变转化而来的。
典型词缀(标准词缀)的意义已经虚化,如词缀“老”在“老师”、“老虎”中并没有“年老”的意思,已经完全语法化。
掌握汉字的造词法和词根词缀
掌握汉字的造词法和词根词缀汉字是中国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之一,拥有丰富的造词法和词根词缀。
掌握这些规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还能扩展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下文中,将介绍汉字的造词法和词根词缀,并提供一些实例来加深理解。
一、造词法1. 合成法合成法是指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汉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词语。
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形声相连、意会相连或者谐音相连。
以下是一些合成法的例子:- 电脑(电 + 脑):电指电力,脑指人的大脑。
合成后的词语表示人们使用的能够处理电力的计算机设备。
- 手机(手 + 机):手指人的手,机指机器。
合成后的词语表示人们可以用手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
2. 假借法假借法是指在汉字中使用与其本意无关的字义,来形成一个新的词语。
这种方法源于古代对外来语词汇的借用,现在已经成为汉字造词的一种常见方式。
以下是一些假借法的例子:- 咖啡(ka1 fei1):咖啡本来是阿拉伯语中的一种植物,但是在汉字中使用了与其发音相近的字来表达。
- 巧克力(qiao3 ke4 li4):巧克力原为英语“chocolate”,为了方便表达,使用了类似发音的字。
3. 引申法引申法是指通过对汉字原有意义的延伸,创造一种新的词义。
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也是汉字造词的一种灵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引申法的例子:- 前途(qian2 tu2):前本意为前面的方向,途本意为道路。
引申后的词语表示人们前往的方向或目标。
- 开心(kai1 xin1):开本意为打开,心指内心。
引申后的词语表示内心敞开,快乐的心情。
二、词根词缀1. 词根词根是指一个词中具有独立意义且能够在其他词中出现的部分。
通过了解常用的词根,我们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记忆一些生僻词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根:- 见(jian4):表示看的意思,如观察、见面。
- 心(xin1):表示心理或感情方面的意思,如快心、心情。
- 学(xue2):表示学习的意思,如学习、研究。
古汉语中的韵律结构和合成词原文及译文
译文古汉语中的韵律结构和合成词Shengli, Feng1、简介本文旨在介绍古代汉语中音韵词的自然状况。
笔者使用的古汉语例词包括从战国到汉代期间的词语和短语形式。
笔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到汉朝阶段。
正因为我在下面要证明的,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的合成词在汉代有了数量上的极大发展。
笔者将会讨论这些合成词的特点、判定的标准以及它们发展的原因。
本文有三个论点,第一,古汉语中的合成词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它们的数量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古汉语中的合成现象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双音步的出现,这是因为古汉语中的双韵素大量减少,所以这种现象在汉代被建立;第三,笔者认为古汉语中的合成词不仅是句法词,也是韵律词。
从韵律词态学上来看,合成词的每一部分是以句法模式来呈现的,它的字母则被韵律层级和双音步等理论所驱动。
论文是这样组织内容的:第二部分阐述鉴别古汉语中合成词的标准;第三部分比较Mencius和Zhao Qi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第四部分讨论合成词发展前期的数量;第五部分讨论双音节的发展以及说明双音化是独立于合成化的;第六部分讨论古汉语音韵的发展。
2、鉴别古汉语中合成词的标准我们讨论古汉语中的合成词之前,首先要回答它是什么的问题。
比如说,“天-子”这个词包含一种合成,但“君-臣”则不然。
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在句法上、形态上还是在语义上有所不同?很显然,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标准,以此来判断什么样的词可以称之为合成词。
但是,确定这样一个标准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并不令使用者满意,让我们先来看看Chao给出的定义:(1)这条短语的一部分必须是中性语调(2)它的一部分必须是受限形式(3)部分之间必须是不可分离的(4)内部结构必须是离心的(5)整体的含义不能是两个语素含义的简单合成根据Chao的理论,如果两个语素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合成,那它们在现代汉语里就是合成词。
我们先来测试标准(1)。
中立语调的特性在用于测试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时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汉语复音词的发展摘要: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对于复音词如何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二是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三是近代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关键词:复音词;发展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由于一个汉字通常记录一个音节,所以复音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示的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由单音走向复音,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因此,本文对复音词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由单音词走向复音词,这一规律在上古汉语词汇中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甲骨卜辞只有少数名词是复合的。
周秦汉语仍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上古产生的新词大多数是单音词,多义词的发展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太多,会产生过多的同音词,或者词义过于复杂,不便于人们的社会交际。
在这种情况下,上古新词的产生自然地向着复音化的方向发展。
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很广泛,包括各个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在结构上看,上古复音词可分单纯复音词、重言词、合成词三大类。
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复音词。
上古汉语里,重言词相当丰富。
合成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合成,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
派生词也叫附加式合成词。
上古汉语里,这类合成词数量不多。
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词缀有“然”“如”若“焉”“尔”等。
同一单音词的不同意义往往可以跟不同的词素构成不同的复合词。
例如:“布”有“麻苎葛棉织物、货币、施予、宣布、传扬”等义,都可以构成相应的复合词:布帛《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此用“麻苎葛棉织物”义。
布货《汉书.食货志下》:“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
是为布货十品。
”此用“货币”义。
布施《韩非子.显学》:“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此用“施于”义。
布告《史记吕后本纪》:“刘氏所立三王,皆人臣之议,事已用布告诸侯。
论流行汉语新词语的来源
字母词是指直接 由西文字母或者 由西文字母加 上汉 字 构 成 的词 语 。如 : T 、 E M 3 P 、I M V C O、 P 、 K SM 卡、 T恤等。这类词是否 为借词 , 它们是 否已经进入 汉语词 汇在学界 还存 在争议 , 甚至还 有学者质 疑其 影响了汉语 的纯 洁和健康 , 但随着人 们英语水 平 的 提高 , 这些词 经常被原形移植到汉语中使用 , 却是不 争的事 实。 六 、 络 用语 网 网络用语是一种 特殊类 型的新词 语 , 这类词 能 否突破其使用范围 , 人们普遍认 可而进 入普通话 被 还有待观望 , 我们称其为准新 词。如 : 黑客 、 网恋 、 恐 龙( 网络 中戏 称 丑女 ) 东 东 ( 西 ) G 哥 哥 ) B 、 东 、 G( 、4 ( 视 ) 86 拜 拜 了 ) 。 从 上 述 举 例 我 们 可 以 看 鄙 、8 ( 等 出, 这类词既有为新 事物创造 的新词 , 也有对 旧词的 新 解 , 有 利 用 字母 或数 字 的谐 音 造 出 的 表 达语 。 还 ( 作者 单位 : 河南省中牟县城 关初 中)
课 堂艺术
4 0
S
论 流 行议锯 薪 谢 语饰i 来源
一 张巧 丽
随着社会 的高速发展 , 语言新词语 以年 上千 汉 的速 度 增 长 。新 词 语 是 指 一 个新 创 造 的或 从 其 它 语 言、 从本 民族的方言词 、 古语词和 行业词 中借用 过来 的词 语 , 指 一 个 产 生新 词 义 、 用 法 的 固有 词 。 新 也 新 词 语 的来 源 是 比较 宽 泛 的 , 括 起 来 主要 分 为 以 下 概 六种 : 新 造 词 语 这 类 词 语 在 原 有 构 词 材 料 的基 础 上 , 照 汉 语 按 的构词规 律造 出新 词新 语。比如人 世 、 连锁 店 、 传 销 、 机 、 脑 、 件 、 酒 节 等 , 类 词 的 构 词 大 都 手 电 软 啤 这 是采 取 复 合 式 构 词 , 现 为 修 饰 与 被 修 饰 的 关 系 。 表 也 有 一 部 分 是 由类 似词 缀 的 语 素 加在 别 的语 素 的前 面或 后 面 形 成 的 派 生 词 , 词 缀 “ ” 形 成 了 不 少 如 性 就 新词语 : 设性 、 性 、 建 可行 可读 性 等 。
论东汉时期的汉语附加式合成新词
收稿日期:2014-09-20作者简介:蒋莹(1986-),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AYY004)。
蒋莹论东汉时期的汉语附加式合成新词摘要:附加式合成词是由一个词根词素和一个词缀词素组合而成。
附加式合成词从先秦产生以来,数量在逐渐增加。
通过对东汉时期附加式合成新词进行排查筛选,并根据词缀词素的不同进行分类。
将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对前缀“阿”“可”“相”和后缀“然”“如”“子”“者”等进行举例分析。
东汉时期,有些词缀发展得比较成熟,有较强的能产性,如“然”;有些不太成熟,已经出现了词义虚化和向词缀发展的痕迹,如“可”“相”;有些词缀在与某些特定类型的词搭配组合时才会词义虚化,呈现出词缀的性质,如“者”。
关键词:附加式合成词;词根;词缀;词义虚化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2-0040-03(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东汉时期常被人们称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此时期复音词数量增加,合成词的构词方式更加全面。
附加式合成词是由一个词根词素和一个词缀词素组合而成。
和复合词的成词原因不同,附加式合成词以类推的方式来结合成词。
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附加式合成词,但是数量很少。
从词缀的数量和词缀的构词能力上,东汉时期的附加式合成词得到了发展。
一、东汉时期的前缀词缀是在固定的位置与某一类或几类词素结合成词、在构造新词时有一定的类推性、构词具有能产性的词素成分。
根据这个标准,统计出东汉时期附加式合成新词共计47个。
下面根据词缀的位置,对东汉时期的附加式合成新词进行分类分析。
东汉时期,充当前缀的主要有“相”“其”“可”“阿”等。
下面对“阿”“可”“相”进行举例分析。
(一)“阿”。
“阿”主要构成名词,如“阿环”“阿娇”“阿姊”“阿婆”等。
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集释
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集释现代汉语中有许多由两个意义非常接近的语素组成的联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如“游泳”、“疾病”、“英雄”等,其解释方式有点像古汉语中“偏义复词”的解释方式。
但在古汉语中,其组成语素的意义各有侧重,并不能混为一谈。
现就平时教学中所积累的这类词例按音序作一列举,并略做解释。
卑鄙:地位低下为“卑”,见识短浅为“鄙”,连用时表自谦。
今指(品德、言行)恶劣下流。
鞭策:古时皮鞭为“鞭”,竹鞭为“策”,连用时泛指鞭子,喻指督促、激励。
鞭笞:用皮鞭打为“鞭”,用竹板、荆条打为“笞”。
连用时泛指鞭打,喻指奴役、驱使。
今喻指严厉谴责。
卜筮:用龟壳算卦叫“卜”,用蓍草算卦叫“筮”,泛指预测吉凶。
仓廪:藏谷处所称“仓”,藏米处所称“廪”。
泛指贮藏米谷的仓库。
城郭:“城”指内城的城墙,“郭”指外城的城墙。
连用时指城墙或城市。
刍荛:割草称“刍”,采薪称“荛”。
指割草采薪之人,后多借指草野之人。
畜牲:饲养的动物称“畜”,用于祭祀和食用的称“牲”。
现写作“畜生”,指禽兽,常用做骂人的话。
逮捕:人在而收捉之称“逮”,人逃亡而追捉之称“捕”。
指依法强制羁押审查。
丹青:红色颜料为“丹”,青色颜料为“青”。
连用时泛指绘画或史籍。
吊唁:悼念死人称“吊”,对和死者有关的活人表示同情或慰问称“唁”。
合指祭奠死者并向其家属或有关方面表示慰问。
癫狂:过分喜称“癫”,过分怒称“狂”。
指精神错乱、言行异常,也指言行轻浮、不庄重。
丁口:古代称成年男子为“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为“口”。
后泛指人口。
诽谤:背地里议论嘀咕称“诽”,公开的指责为“谤”。
指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
今指造谣诬蔑,说人坏话,坏人名誉。
坟墓:掩埋尸体时筑土而高者称“坟”,凿穴而平者称“墓”。
后混用,指坟头和墓穴。
府库:旧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称“府”,收藏兵车的地方称“库”。
恭敬:“恭”重在外表,“敬”重在内心。
指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购买:“购”为重赏征求或重金收买,“购”的对象往往非商品;“买”指以钱换物。
《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
《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中文摘要】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其中词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语言中最活跃。
汉语的词汇也是如此。
每个时代的词汇都和各自时代发展及词汇内部因素发展相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东汉时期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过渡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词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论文试图通过东汉时期的新词进行研究,来描绘东汉新词的面貌,探求东汉新词发展的规律。
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通过《汉语大词典》建立东汉新词语料库,来研究东汉时期的新词。
《汉语大词典》选用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三千多种文献,收词多,文献广,对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在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后,建立各个时期各自的词汇表。
第二章是反映东汉时期社会特征的标志性词语场。
标志性新词语场内的词涉及到东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
从这些新词语中可以看到新词产生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是东汉时期的新词构成。
从语用角度,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从音节数量上,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新词在刚产生时是一般词汇,如果有些新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人们频繁地使用它,那么它就很可能进入基本词汇。
从词素多少来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词和单音节词,第二类是合成词。
按照音节的个数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节词。
这三个方面中的词会有交叉的现象。
第四章是东汉的双音节新词。
在东汉时期出现的双音节词中,有些是单纯词,有些是合成词。
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
文章对东汉时期的各类型的复合词进行数量统计,并且从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上进行了举例分析。
东汉时期的复合词以联合式和偏正式的复合词居多,其他类型的复合词也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
第五章是东汉时期多音节词,东汉时期的三音节词很发达,多构成名词。
汉语合成词
汉语合成词汉语合成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在汉语的语法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语,它们的结构形式多样,包括并列式、上下式、转类式等。
在汉语中,合成词有着丰富的表达力和语法作用,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成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汉字的起源还没有出现,汉语的语言系统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
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语的词汇量也不断增加,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将两个或多个汉字组合成新的词语。
有些合成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有些则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这些词语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汉语中,合成词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快乐”这个词是由“快”和“乐”两个汉字组成的。
这两个字的意义分别是快速和快乐,所以这个词语的意义就是快速地享受快乐。
再比如,“安全”这个词是由“安”和“全”两个汉字组成的。
这两个字的意义分别是安全和完全,所以这个词语的意义就是保障安全。
在汉语中,合成词还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美丽”、“成功”等。
除了在词汇意义上,合成词在语法结构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在汉语中,合成词常常是通过改变动词、形容词等词语的形态,来表示时态、语态等不同的语法形式。
比如,“打篮球”这个词是由“打”和“篮球”两个汉字组成的。
动词“打”变成了名词“篮球”,名词“篮球”变成了动词“打”的宾语形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词在语法结构中的表现。
汉语合成词是一种有趣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在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合成词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法现象,也是人们学习汉语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
再加上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又有不少外国词进入 汉语行列。完全音译的外来词不可分字解释,都要看 作是单纯词。
玻璃
浮屠
三、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从音节数量来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
词; 从语素数量来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
词。
(一)单音词
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叫复 音词。
在书面上,单音词用一个字来记录。单 音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如:
对于过去没有或很少接触文言文的人来说, 那些在词汇发展中国家过程中消失了的词
如“骊”(马深黑色)、“骝”(赤马黑毛 尾)、“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物的器皿, 形似高脚盘)、“鬲”(鼎一类的烹饪器, 三足中空),需要从头学起。
但是更重要的却是那些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既 错位又交迭的现象,初学者往往根据后来的 情况去理解,因而产生误差。
由于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产生前后 不一致的现象
(1)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 惧。(战国策·秦策一)
(2)虽然,何以报我?(左传·僖公二 十三年)
词义的变化是词汇发展变化中最重要最复
杂的变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特别多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 公二年)
“毙”本来是因病或受伤倒下去的意思, 如“毙于车中”。后来又发展出“死” 的意思。如果根据后来的意思把上述例 中的“毙”也理解为“死”,那就错了。 因为简子并没有死,战斗结束后,他还 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功劳说:“吾伏韬呕 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汉语新词语产生的方式
汉语新词语产生的方式词汇是语言的结构要素之一,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经常处在发展变化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革状态,随着大量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的涌现和冲击,出现了大量的构词新颖灵活的新词语,这种情况将有利于汉语交际和思维作用的发挥。
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汉语结构要素的特殊性,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也就具有特定的方式,通过大量新词语的考察,发现汉语新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种产生方式。
一、用单音语素组合成新的双音词利用单音语素组合成新的双音词,虽然其数量没有新的多音词多,但也不少,此种产生方式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双音词的构成方式,大多是汉语构词法中固有的。
其中以联合式为多见,如“调研”“帮教”“音像”等,偏正式的如“法盲”“金牌”“新秀”等,动宾式的如“扶贫”“起步”“提干”等。
其他主谓式和补充式构成的新词较少。
二、利用派生法构成新词经过对大量新词语的考察,发现形态构词法在整个新词语中相当普通。
首先,现代汉语中原有的词缀还很有生命力,现在仍在不断地构成新词。
例如:者:“学者”“智者”等; 化:“一体化”“多样化”等; 性:“间断性”“连贯性”等。
其次,新出现的词缀,有的词义已完全虚化,只表示抽象的概括意义,有的词汇意义正在虚化,既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又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可以姑且把它们看成类词缀。
例如:热:“旅游热”; 型:“坚守型” ; 户:“低保户”等。
三、在双音词的基础上组成四字语在考察中发现,可借助双音词组成四字语,如“金融投资”。
当然也有合成其他多音节词语的情况,如“百科丛书”之类。
由于我国民族喜好对偶的心理特点,三字格式和五字格式的新词语远远不及四字格式的词语多。
四、重新启用以往死去的词语重新启用以往死去的词语,这种现象简称为“复活死词”。
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一些“复活死词”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官司”“起诉”等。
虽然这些“死词”的静态词义没有改变,但动态内容却有了变化,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它们“起死回生”也是正常的。
汉越词复合词
汉越复合词如果以汉越音为准,汉越复合词可以分成2类:∙汉越复合词∙非汉越复合词汉越复合词是根据汉越音发音的汉越复合词。
I.直借汉越复合词直借汉越复合词是在汉语里固有的复合词,越南语通过汉字在越南音读直借的并不改变汉语的结构,有2 类:▪纯汉复合词▪汉语外来复合词1.纯汉复合词纯汉复合词是由构词语素安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复合词比如:说服,国家,人物,制造等说服=说意义+服意义汉语语法的规律:必须说先服后,说服这个词才有意义中国人对纯汉复合词经常分析与找出构词语素的意义,然后总合成组合意义2.汉语外来复合词汉语也借了不少外来词(英语,俄语,印度语等)但最主要是从日语的。
以前,日本人借很多汉语里的古汉字,并把它们成为自己的母语。
后来,汉语通过汉语途重借这些词,也通过汉越音借的越南语称为“日语汉字复合词”比如:干部,本质,抽象,文学等(从日语)或咖啡(coffee),吉他(guitar),瓦斯等(gas)(从英语)特点:这些词已被高度词汇化所以中国人不能找出它们的意义通过分析每个字的意义然后总合成组合意义比如:抽:是从中取出一部分,是吸的象:哺乳动物,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抽象:是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抽象#抽意义+像意义。
如果与纯汉语复合词一样分析一定找不出答案,或者只有错的意义II.不直借复合词不直借复合词是构词语素都有汉越读音的复合词,但不是从汉语直借的。
1.改编汉越复合词汉语越南语直借汉越在越南语流通汉越复合词----------→复合词1-------------→复合词2(改编)比如:汉越1 -→汉越2 方式与越化目的(khâu trao)口罩口装(khẩu trang)用装饰,化装的装来克服不清楚的罩(trưởng thôn)村长长村(thôn trưởng)换秩序符合越语语法特点:根据已有复合词换序或用清楚成员词代替模糊的(必须是汉越词)2.自造汉越复合词—根据汉语语法:比如:看着(khán giả),小莲(tỉểu liên)—根据越南语语法:比如:长科(trưởng khoa),病感(bệnh cảm)上面的比如都是用汉越语造成越语,所以在汉语不能看见PHẦN PHỤ TRÁCH:TỪ GHÉP HÁN VIỆTHọ vầ tên:Nguyễn Thị ThảoLớp:K15T2Nếu lấy âm Hán việt làm chuẩn để phân loại thì có thể chia từ ghép gốc hán thành 2 loại:∙Từ ghép Hán Việt∙Từ ghép thuần ViệtTừ ghép Hán Việt:bao gồm các từ ghép gốc hán mà các thành tố tạo nên chúng đều được phát âm theo âm Hán ViệtI.Từ ghép Hán việt mượn trực tiếpLà những từ có sẵn trong tiếng Hán.tiếng việt đã mượn thẳng trực tiếp qua âm đọc hán việt và giữ nguyên các cấu trúc.có 2 loại:1.Từ ghép thuần HánĐược tạo thành từ các đơn vịở cấp độ nhỏ hơn và theo đúng quy luật của tiếng HánVD:Thuyết phục(说服),động tĩnh(动静)Cấu trúc: nghĩa của từ thuyết+nghĩa của từ phụcPhân tích ra thành tốđể tìm nghĩa thành viên.Từ nghĩa thành viên tổng hợp thành nghĩa của tổ hợp.2.Từ ghép ngoại lai của tiếng HánTrước đây,tiếng Nhật vay mượn của tiếng Hán những chữ hán tự cơ bản để trởthành 1 số lượng lớn từ ghép của mình=>Sau đó tiếng Hán đã phải vay mượn trực tiếp những từđó qua con đương tiếng Hán=>Tiếng việt đả vay mượn những từđó qua âm Hán việt‖Từ ghép Nhật Hán‖VD:Cán bộ,Bản chất,Đơn vịTrong từ ghép Nhật Hán,không thể tìm ra nghĩa của từ bằng cách phân tích,đi tìm nghĩa các thành viên theo cách truyền thống.II.Từ ghép Hán Việt không mượn trực tiếpLà các từ ghép mà các từ thành viên đều có âm đọc Hán Việt nhưng không phải là từ ghép mượn trực tiếp từ tiếng Hán.Có 2 loại:1.Từ ghép Hán Việt cải biênTừ ghép Hán------------→Từ ghép HV1-----------→Từ ghép HV2(cải biên)TV mượn trực tiếp HĐ trong TViệtVD: HV1 HV2口罩 (khẩu trao) --→口装khẩu trang长村 (thôn trưởng) 村长 trưởng thônThay thành tố trang trong hoá trang ,trang sức để khắc phục tinh trạng mờ nghĩa của trao.Quy tắc:Dựa trên cái sẵn có rồi thay đổi trật tự hoặc thay đổi thành tố mờ nghĩathành thành tố rõ nghĩa2.Tư ghép Hán Việt tự tạo_Theo trật tự ngữ pháp tiếng HánVD:khán giả(看着) ,tiểu liên(小连)_Theo trật tự ngữ pháp tiếng Việt:VD:trưởng khoa (长科) ,bệnh cảm(病感)Từ ghép Hán Việt tự tạo có mức độ Việt hoá cao ,là từ việt nên không thểgặp trong tiếng Hán.非汉越复合词A.定义:非汉越复合词是一种汉越复合词而它的成分不或不完全使用汉越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帝时, 工 杨光以所作 数可意, 自 致将作大匠 。( 《 汉书・
陈汤传》 )
“ 可意” 在上例中表 示“ 符合心意” “ 如意” 。 可见词中的
“ 可” 是有具体实义的, 并不是词缀。 本起经》 卷上) “ 可惜” 在上例中表示值得惋惜 , 词中的“ 可” 作为词素有 具体的实义。
“ 相” 和后缀“ 然” “ 如” “ 子” “ 者” 等 进行举例分析。 东 汉时 期, 有些词缀 发展得比 较成熟, 有较强的能产 性, 如“ 然 ” ; 有些不太成 熟, 已 经出 现了 词义虚化和向词缀发展的痕迹, 如“ 可” “ 相” ; 有些 词缀 在与某些 特定类型的词搭配组合时 才会词义 虚化, 呈
构成复合词。
都是谓词性的成分, 但是开始用在动词前。在这样的句法条 素义虚化, 这类的词逐渐固化为副词。
二、 东汉 时期 的后缀 此时期的后缀主要有 “ 然” “ 如” “ 乎” “ 尔” “ 子” “ 焉” “ 者” ( 一) “ 然” 。“ 然” 作词缀常构成形容词。
( 二) “ 可” 。“ 可” 在东汉时期可 表示实义 , 与其他词素 件下 , 这些词又常用在动词前 , 后来由于其句法位置, “ 相” 词
上)
“ 举声悲呼: 可惜真人, 竞被龙殃! ” ( 昙果共康孟祥译《 中 “ 自” 等, 词性也较为丰富。 超然远览, 渊然深识。( 班彪《 王命论》 )
乃以隆冬盛寒E l , 令袒衣, 载以驷马, 于上林昆明池上环
“ 瞿昙可笑, 反论其理。 ” ( 昙果共康孟祥译《 中 本起经 》 卷 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 甚寒战, 而仲都独无变色, 卧于池台 上, 曛然自 若。 ” ( 桓谭《 新论・ 辨惑 》 )
构造新词时有一定的类推性、构词具有能产性的词素成分。 折杨柳枝歌二》 )
下面根据词缀的位置, 对东汉时 期的附 加式合成新词进行分 是用 作称 谓名称。 “ 阿” 作为 前缀, 在《 史记》 中就已 经出 现了。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2 0
作者简 介 : 蒋莹( 1 9 8 6 - ) , 女, 山东聊城人,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 汉语史。
第 3 4卷 第 1 2期
Vo 1 . 3 4 NO . 1 2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a l o f S u i h u a Un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1 2月
De c .201 4
论 东汉 时期 的汉语 附加式合成 新词
蒋 莹
武帝内 传》 )
一
、
“ 阿姊闻 妹 来, 当户理红妆。” ( 《 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 诗》 )
词缀是在固定的 位置与 某一 类或几类词素结合成词、 在
根据这个标准, 统计出东汉时期附加式合成新词共计 4 7 个。
“ 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 ( 《 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 阿” 一般用在名词前表示称呼, 有的是用作人名 , 有的
“ 可” 在东汉时期作为前缀构成的附加式合成新词并不 文志》 ) 水不可爱。 木色不白。 子之禽鼠, 卯之兽兔也。 鼠不可爱,
高 悦《 汉纪・ 高 后
( 山东 大学 文学 与新 闻传播 学 院
山东济 南
2 5 0 1 0 0)
摘 要: 附 加式 合成词是由 一个词 根词 素和一个 词缀词素组合而成。 附 加式合成词从先 秦产生以来, 数量在逐渐增加。 通过对东 汉时 期附 加式合成新 词进行排查筛 选, 并 根据词缀词素的不同 进行分类。 将词缀分为前缀和 后缀, 对前缀“ 阿 ” “ 可”
( 一) “ 阿” 。“ 阿” 主要构成名词, 如“ 阿环” “ 阿娇” “ 阿姊”
加式合成 词是由 一个词根词素和一 个词缀词素组合而成。 和 面对“ 阿” “ 可” “ 相” 进 行举例分析。 成词。 在先秦时期, 已经出现了 附加式合成词, 但是数量很 “ 阿婆” 等。
帝不知上元夫人何神人也, 又见侍女下殿 , 俄失所在。 须 臾, 郭侍女返。 上元夫人又遣侍女答问, 云‘ 阿环再拜’ 。( 《 汉
现出词缀的性质, 如“ 者” 。
关键词: 附加式合成词; 词根 ; 词缀; 词义虚化 中图分类号: H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4 ) 1 2 - 0 0 4 0 - 0 3
东汉时期常被人们称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 过渡时 类分析。
基 金项 目: 国家 哲学 社会 科 学重 点 项 目“ 汉语 词 汇通 史 研 究” 的 阶段性 成果 ( 1 0 A Y Y 0 0 4 ) 。
《 史记・ 范 雎蔡泽列 传》 : “ 居深宫中, 不离阿保之手。” “ 阿 保” 同词义的词“ 相继” 。“ 相继” 和“ 相率” 在现代汉语中为副词, 在此处为保姆。 “ 阿” 具有 浓郁的V I 语化色彩, 因此在《 乐府诗 表示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在上面的例子中, “ 相续” 和“ 相率” 集》 中大 量出 现。
期, 此时期复音词数量增加, 合成词的构词方式更加全面。 附 复合词的成词原因不同, 附加式合成词以类推的方式来结合 少。从词缀的数量和词缀的构词能力上 , 东汉时期的附加式
合成词得到了发展。 东汉 时期 的前缀
东汉时期, 充当 前缀的主 要有“ 相” “ 其” “ 可” “ 阿” 等。 下
元延元年四月丁酉 日 铺时, 天喔晏 , 殷殷如雷声, 有流星 头大如缶, 长十余丈, 皎然赤白色, 从日 下东南去。 ( 《 汉书・ 天 纷惊逢罗, 潸然出涕。( 《 汉书・ 中山靖王刘胜传》 ) “ 可笑” 在上例中表示“ 好笑” , 词中的“ 可” 作为词素有具 体的实义。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