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被谬赞的历史——理性解读太平天国运动提起太平天国运动,许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夸赞他的先进性、时代性和进步性,它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被载入史册,所谓“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1)读来让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群在新宗教信仰、新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群农民发动的先进革命,甚至归结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是简单的归根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诚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指挥失误、丧失斗志,以及再深追一步到主管者的贪污腐败问题等原因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可是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场在封建社会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根本未曾脱离过小农思想中争粮争地,称皇称帝的内核,从运动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
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反的是清王朝统治,如同历代大大小小王朝一样,打的是受不了清政府重税盘剥的旗号,可是事实上,清王朝从康熙时代开始逐步实施“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利民政策,解决清王朝因人口剧烈增长而带来的人地矛盾。
清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大量的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在人口不断膨胀的条件下,剥夺小农的土地,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为的。
因此,养活庞大人口,并促进生产发展,就只能是通过减税的方式、以扩大分工剌激交换的方式来鼓励农民经营和开发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2)可是在这样看起来万世太平百姓富足天下安康的社会环境下,以洪秀全为首的客家人却造反了,那么原因就显然不是因为清政府的剥削,而是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矛盾重重升级,最终导致械斗,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导火索。
历史学基础(清统治的衰落)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清统治的衰落)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太平军在西征中曾经三次攻克的军事重镇是( )。
A.南京B.武昌C.安庆D.汉口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西征。
在太平天国西征期间,胡以晃、赖汉英曾两次攻克武昌。
后来石达开、罗大纲在支援西征的过程中,又一次攻克武昌。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2.下列不属于太平天国后期领导核心的人物是( )。
A.杨秀清B.李秀成C.陈玉成D.洪仁玕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政治。
东王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核心人物。
天京变乱之后,形成了以洪秀全、洪仁玕、李秀成和陈玉成为核心的领导。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3.主张对义和团实行安抚策略的是( )。
A.荣禄B.袁世凯C.毓贤D.刚毅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
义和团在山东地区爆发,毓贤和袁世凯先后任山东巡抚,严厉镇压义和团运动。
清朝中央官吏中,吏部尚书刚毅主张安抚,军机大臣荣禄主张镇压。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4.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也遇到了前所有未有的状况,即( )。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B.运用宗教发动群众C.领导阶层的腐化以及分裂D.封建势力联合绞杀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遇到的新情况就是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5.义和团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失败与德国入侵山东B.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重C.山东地区长期以来义和拳的秘密结社非常严密D.天灾人祸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甲午战败与德国入侵。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6.太平天国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方案的重要人物是( )。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总结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总结中国的近代史被许多重大事件所塑造,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总结。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是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碰撞的象征。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并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必须改革现行体制,以应对外部压力。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该运动由洪秀全领导,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并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尽管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政治改革的步伐,为晚清政府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晚清政府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的推动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尝试。
这次变法意图强化国家实力、整顿政府机构和加强教育,但最终因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戊戌变法表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需要面对严峻的挑战,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过程。
四、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彻底终结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该革命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为中国的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意味着近代中国开始逐步走出旧体制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国家制度。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起源于学生抗议巴黎和约的活动。
这场运动加强了国内对于民主和科学的追求,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自尊心。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革命和解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推翻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并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
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
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取代。
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标签:太平天国运动;现代化;权力再分配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马克思在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时,既不把历史看作预成存在,不受价值影响的自在进程,也不把历史看成毫无规律,可以根据主体的自由意志任意决定的结果。
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
这种必然性与可能性,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类社会在一般趋势下出现的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深刻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它是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民族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过程。
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因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因此在历史上现代化又被称之为西化,欧化或工业化。
然而,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的辩证法决定了现代化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认同的过程,其间必然包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转型。
当现代化启动之后,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形成统一的全国经济和政治网络,加强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的,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又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太平天国的负面影响
尽管太平天国后期尽毁古书之事有所收敛,但洪秀全唯洪氏教义独尊、大搞蒙昧主义的政策并无改变,删书衙的成立便是明证。
然而,不少论者不同程度地承认太平天国此种违反人性、摧残文化的专制蒙昧政策,但又常常从这里引申出所谓太平天国政权的反封建性、革命性。
由太平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我们看到太平天国政治上并非人人平等,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制度;经济上亦无平均主义,实行的是官僚特权和农民“照旧缴租纳粮”;文化上是消灭传统文化,唯洪氏教义独尊。
“酝酿大起义的时候,洪秀全可以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平等思想作为发动群众的武器;可是,做了天王以后,他又要用‘三纲’思想作为维护自己政权的武器。
”(注:茅家琦、方之光、童光华:《太平天国兴亡史》,第1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盛名之下的太平天国,不少民众和下层将士们由原先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转变成了对腐朽、骄奢的天国新贵们的怨尤。
第三,太平天国的负面影响不容否认谈到太平天国的历史影响或历史意义,人们总是习惯于使用诸如“太平天国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大大削弱了清朝统治势力”,“它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等等评语。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造反运动,太平天国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影响了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
但是无视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仍是一场旧式的以改朝换代为指归的农民战争的历史事实,坚持认为太平天国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马克思在1862年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国的真相后,曾深刻地指出:“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
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
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
太平天国运动笔记
政治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意识到自身 的腐败和压迫行为,进而在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和变革。
04
总结
总结
•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 的农民起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兴起和发展既 是中国农民反抗压迫的结果,也是整 个社会变革的产物。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太平天国运动笔记
2023-09-09
目录
• 背景概述 •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总结
01
背景概述
背景概述
•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在中国社 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 农民起义的背景与原因
农民起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 政治影响 • 经济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农田荒芜、经济动荡,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太平天国运动 也促进了农民阶级觉醒,农民的地位与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 军事影响 太平天国军队的创建和战斗能力在当时堪称惊人。太平天国军队不仅给清朝政府带来了极大 的军事压力,还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奠定了基础。
•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晚清时期中国 农民的生活困境密切相关。政府腐败 、赋税高昂、天灾频繁等问题使农民 生存状况恶化,士绅地主的压迫更加 加剧了矛盾。
02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湖南地区兴起的,其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太平天国思想深受广大农 民欢迎。太平天国的兴起标志着这场农民起义真正发展为一场意义重大的运动。
• 洪秀全及其思想 • 清朝政府的镇压与回应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与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与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起义运动,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格局。
这次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并且对社会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中国晚清社会的诸多问题积累。
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政治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
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以及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人民普遍生活困苦,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了一种集体爆发的社会情绪,他们以推翻清朝政权为目标,试图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繁荣的国家。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基础是基督教的传播与接受。
运动领导者洪秀全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他将基督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农民起义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天父、天兄、天宝”的口号。
这种宗教意识形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风暴,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信仰和斗志。
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一场既有农民起义性质,又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远不止于一场起义,它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中国农民群众的觉醒和参与政治的意识。
起义的农民彻底颠覆了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等级秩序,推翻了贵族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农民群众不仅享有土地和财产的平等分配,还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
虽然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并未持续时间长久,但它夺取政权的经验激发了后来中国社会的变革运动,为中国农民争取权益奠定了基础。
在国际格局的变化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这之前,西方列强通常认为中国是一个稳定、自给自足的国家,但太平天国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震惊和警惕。
西方列强开始认识到中国内部的动荡会对他们在中国的权益产生威胁,因此他们加强了对中国的干涉和控制,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也对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一、历史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人民起义运动,发生在晚清时期,其起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和民族危机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数十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成为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二、政治主张太平天国的政治主张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以拜上帝会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他们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而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消灭清朝统治者。
因此,他们的政治目标是通过战争手段推翻清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三、经济政策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种平均主义的政策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实施。
而《资政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改革,但由于战争环境和内部反对声音等原因,也没有得到实施。
四、社会改革太平天国试图通过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推动社会改革。
他们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了男女平等、破除迷信等政策。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宗教信仰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是拜上帝会,这是一种民间宗教信仰,融合了基督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元素。
太平天国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而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消灭清朝统治者。
这种宗教信仰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组织纽带。
六、军事斗争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是其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的延续。
他们通过战争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在军事斗争中,太平天国采取了游击战、攻坚战等多种战术,并利用了民心的不满和反清情绪等有利因素,最终达到了推翻清朝的目的。
七、对后世影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人民对于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反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对于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历史中的重要一环。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含答案)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沉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3.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②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③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条件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②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③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④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⑤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⑥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成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2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
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
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
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
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运动的发展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第一篇: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
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起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再此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此我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看法。
从正面来看,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土地改革,实施天朝田亩制度,同时涉及经济制度。
军事方面,主张为理想而奋战,太平天国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负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同时使清政府在利用欧美外国人镇压太平军的同时见识到西方的军事力量,促使后来的洋务运动文化思想方面,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西方文化的结果,主要是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
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开始重视发展商业,主张对外开放政策。
《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推动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从负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直接或间接导致4000-5000万人口死亡,是中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变乱。
破坏了民间信仰与儒家文化,破坏了中华民族继承了几千年的思想体系。
无论怎样,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经验教训: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将一个国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打击,主要表现在以镇压太平天国为契机,晚清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清中央集权被削弱,实权逐渐转到掌握地方军队的总督巡抚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督抚掌权的局面。
②满族官僚实力被削弱,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集团权力不断增长。
③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造成的“内忧外患”局势,促使清朝统治者内部分化,由此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和斗争,从而推动清王朝结束闭关自守状态,实行洋务运动。
④太平天国给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战斗榜样和思想资料。
2、怎样理解《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深化(1)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①列强调整侵华政策。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策由“瓜分”转为“以华治华”,扶植清王朝和北洋军阀,作为在华统治的工具,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
②扩大侵华利益。
辛亥革命前后,列强利用中国政局不稳的有利时机,策动中国边疆地区独立,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
③中国的反动政府卖国。
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为了维护自己在中国的统治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甘当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
(2)半封建化程度的深化①政治上,晚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使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此后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基本政治原则。
②经济上,在清末“新政”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辛亥革命后更是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③思想上,辛亥革命使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半封建化程度的深化①政治上,晚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使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场起义,它不仅直接威胁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也对晚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太平军起义的规模庞大,未能被迅速平息。
起义军成功地夺取了一些城市和广大土地,形成了一定的政权。
这一动态的形成使得清朝失去了对南方地区的直接控制,重新建立统一的局面变得困难。
大规模的起义军不仅冲击了清朝的军事力量,还直接挑战了满洲统治者的合法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地区的反清起义,如南方的太平军、浙西的南卓玛蜀和福建的小刀会等。
这些起义活动削弱了清朝的实力,并且迫使满洲统治者在政治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也暴露了清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问题。
太平军提出"平等富农"的口号,主张打破封建等级制度,重新分配土地财富。
这一主张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亦引起了满洲官员和地主的恐慌。
随着起义军在南方地区的壮大,更多的农民加入了反清的行列。
他们对满洲统治者的不满已积聚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太平军的这一主张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反封建思潮的兴起,使得晚清统治者不得不对社会改革做出一些回应。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促使晚清政府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整顿边疆事务,重新调整地方官员的权力和职位,以应对太平军的威胁。
同时,晚清政府也尝试通过改革政策来缓解人民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洋务运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
晚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改革中国的军事、科技和经济实力,以应对内外的挑战。
洋务运动的推行使得桑竹坛、官办企业等新型事务所逐渐兴起,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也对晚清政治产生了一定的思想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中有一些重要思想家如洪秀全、洪仁玕等,他们的主张主要包括政治革新、农民运动等方面的思想。
虽然太平军的起义失败了,但他们提出的一些思想理念对中国晚清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5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考点定位 1.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
3.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
4.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
5.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
6.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影响。
主题一 国家出路的探索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使部分先进中国人惊醒。
(2)概况人物 活动影响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西医传播(选必2,P83、84)项目 具体表现西式医院建立 (1)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2)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措施(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太平天国运动(1)概况①兴起:洪秀全等在广西组织农民,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发展: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③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纲领文件内容意义结果《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晚清时期1840_1912年课时12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
-26-
主题一 主题二
材料运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拜上帝会”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 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 统思想的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的方式来维护政权。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局限性 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体现。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2-
(四)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微点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侵略的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 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提示: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 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8-
主题一 主题二
史论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 民战争,这次运动在沉重打击清朝封建统治的同时,也有力地打击 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 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它的提出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阻碍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 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却旨在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因而不利于 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先进省份的生产力,也不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 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 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 (2)材料二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提示: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 的转折点。 (3)材料二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提示: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太平天国与晚清的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与晚清的内忧外患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包括经济困境、社会动荡以及外国侵略等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对中国的影响。
一、经济困境在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困境。
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无力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导致政府的行政能力下降。
这一经济困境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政权的稳定性。
二、社会动荡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使得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剧。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导致社会秩序更加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当时的主要特征。
三、外国侵略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外国侵略。
在中国西方列强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列强的争夺对象。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挫折。
外国势力的入侵加剧了中国的国力衰弱,导致社会局势更加动荡。
总结: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经济困境造成了社会动荡和政权的不稳定,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与此同时,外国侵略使得中国处于国际压力之下,国力衰弱,无法有效抵抗外敌入侵。
这一时期的内忧外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埋下了伏笔。
对于中国来说,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只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免最终失败。
但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
主威素重,权集中央,地方几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
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朝派出了大量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都无济于事。
为此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
这样,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
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
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主威素重”,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
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
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
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
“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
(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1、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
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
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
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
(《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
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 与西装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②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 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具 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3.宗藩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 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 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的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 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4.戊戌维新运动的作用和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 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 国进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从题干来 看,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国进贡,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 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并没 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要邀请西方 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受到了西方 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洪秀全
经济方面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 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 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 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 对比。对鸦片输入态度很强硬。 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 时写道:“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 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 禁。”给侵略者当头一棒。 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叶为1200万磅,比 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报关的轮船 180艘,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 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
军事方面
失败:战争时间长,洪秀全从家乡带出来的士兵死
伤过多,而当地的士兵没有桂军打仗之勇敢,所以导致 军事力量的下滑。再者,因为统治阶级的相互争斗, 导 致士气低落。最后,因为优秀将领的死亡,洪秀全 任人为亲,导致太平天国的全面失败.
肆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 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 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 地问题的强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 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 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平分 土地的施政方案,显现出改革社会制度的 进步思想。 与此同时,他尚致力确立天朝的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体制,力图建立起一个符 合其阐释改造了的基督教神学精神的新型 社会。
但是洪秀全后期,对身边的将领将信将疑,杀害了一批有功的将领。 导致,太平天国后期无人可用。同时,他分散后期在清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洪 秀全还认为神可以解决一切,不敢勇于面对,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小组成员: 陈文瑞,邓文,袁博,刘伟杰 杜志文,邓丽君,梁静芝,魏芸帆
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重庆江津市第二中学校甘波(402284)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只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免最终失败。
但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拟对太平天国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作一探讨。
只是囿于资料的限制和学识的浅薄,文中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
主威素重,权集中央,地方几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
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朝派出了大量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都无济于事。
为此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
这样,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
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
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主威素重”,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
1、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
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
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
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
“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
(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3页。
)
2、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
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
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
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
(《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
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
这样,中央集中财政的体制遂限于瓦解。
中
央财权旁落,地方督抚遂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3、人事任免权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权。
清代中期以前,行政人事权统于中央。
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督抚军权与财权的扩大,他们(指督抚)往往以军务紧张为由,不拘常例,奏调保举人员。
《清史稿》称曾、胡“荐贤满天下,卒奏中兴之功”。
由于曾国藩权势日大,清廷甚至屡次下谕令其保荐督抚大员。
这样,“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总之,太平天国打乱了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为湘淮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清政府依赖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赋予他们以极大的权力,从而为督抚专政制造了历史前提。
这样,清王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而地方督抚权力得以膨胀。
二是导致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
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压迫各族的政权。
但是,满人的特权,满洲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清朝始终存在的严酷现实,满汉矛盾始终是清朝的一对重要矛盾。
满洲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以征服者自居,满人在数量上仅占汉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却占据行政官额的一半。
这样一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期间产生了变化,使满汉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汉族方向发展。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的崛起造成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衰落,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
特别是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汉人巡抚占到70%以上,也可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为汉人获得权力提供了机会。
满人政治地位日渐衰败,汉人政治权力日渐增长。
在这种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中,汉人的地位得到明显增强,导致离心力的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
为以后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使清朝顷刻土崩瓦解,不能不说是准备了条件。
三是促使清王朝实行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但清政府长期的闭关政策,使清朝昧于世界局势,一味的“夜郎自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成为清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加紧侵略,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成为清王朝的“外患”。
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筹应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
)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
寻求一种比较现实而有效的办法,以解除内忧外患。
这样,开明,务实的洋务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他们坚持对外开放,陆续创办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使之迈出了艰难而凝重的一步。
尽管并非情愿,但是它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至少,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洋务派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正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左、胡、李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他们既是地方势力,又是汉族官僚,同时又是洋务派人士。
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正表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