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本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005 文化、传统的本意及内涵

⑤文化的本意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相约智慧,六点晨读,我是董可贤。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文化。
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词语,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复兴的呼声很高,从国家到个人,都呼吁着传统文化的回归。
可是,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的根源在哪里?什么叫做传统文化。
这些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概念如果都不了解,而大谈文化复兴,大谈传统文化,只怕是费力多而收功少,甚至,有更大的反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文化的本意。
今天的课会有一些难懂。
需要各位朋友反复听,反复看文字。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化的本意,我们的人生也同时就有了方向,而且立即可以顶天立地,感受为人的庄严与高贵,同时生起无限的力量。
摘录一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时间:2007 年9 月13 日地点:四川成都。
首先,什么叫做文化?现在,“文化”这个词语,被用得很泛滥,什么都可以有“文化”,吃饭有吃饭“文化”,跳舞有跳舞“文化”,甚至赌博也有赌博“文化”;当然这是一种广义的使用,不是它的原义,或它精确的使用。
要知其确义,我们可能要回到这个词语的来源,我们追究它的来源,或许可以从中认取它的基本意义,乃至于它的价值所在。
“文化”这个词语啊,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的贲卦。
山火贲是由下卦离,上卦艮,下离上艮这两个小卦合成的一个大卦,称为贲卦―山火贲。
离的卦象是火,其义为明;艮的卦象是山,其义为止。
两个意象合起来,于是这个贲卦就有“光明多彩,蕴涵安定”的意思。
贲卦的彖传有一段话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后这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简约成“人文化成”四个字,“人文化成”又简约成“文化”两字。
于是,“文化”一词的本义,其全文是“人文化成”;而“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而来;而“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因着“文明以止,人文也”而来。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对照着“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说。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

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传统文化由民俗、宗教、艺术、语言和文学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 的丰富内涵。
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人们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表达和习俗。
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传统文化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传承者,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 精神寄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态。
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征
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貌,其在民俗、宗教、艺术、语言和文学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 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
传统文化是指源自于古代的沿袭千年的社会与文明传统,包含着民俗、宗教、 艺术、语言、文学等基本要素,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 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定义
了解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和概念,它是人们长期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积Leabharlann ,延续千年世代相传的智慧 和行为准则。
传统的本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传统的本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传统的本来意思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什么?整理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指是什么,包含哪些核心内涵。
只有搞清楚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关键词的内涵。
传统的本义“易姓为代,传统为朝”。
自夏后启开辟废禅让而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传统”一词,本义用于说明政统传承在纯粹性和系统性基础上的合法性,即在同一姓之间嫡系体系中的传承。
政统的传承中的“统”的问题,有时候会引起极大纠纷。
明朝“大礼议”事件,既说明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民主风气,更说明明朝众臣对于政统传承的严肃态度,而这个事件的关键,就是反思检讨中国古代的“传统”问题。
明正德皇帝武宗去世后,无子,武宗的母亲孝宗皇后和内阁议决由兴献王的长子、武宗的亲叔伯弟弟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
兴献王是明弘治皇帝明孝宗之弟,嘉靖皇帝在即位之时,就与朝廷大臣因为“传统”问题发生争执。
内阁认为应该用太子礼迎接嘉靖皇帝即位,即朱厚熜由东华门进入,居于文华殿,但嘉靖皇帝认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不愿意受太子礼,最后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嘉靖皇帝“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嘉靖皇帝即位后,与内阁大臣杨廷和、毛澄等因为谁为嘉靖帝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的尊称问题发生了争执,这个论争持续了三年半。
据《明史·席书传》载,曾提携过王守仁的席书,明世宗嘉靖时期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见中朝议“大礼”未定,而反对嘉靖皇帝的大臣们常常引宋英宗的故事作为根据。
席书认为嘉靖皇帝和宋英宗的情况不同。
宋英宗在仁宗在世时过继给宋仁宗当太子,而嘉靖皇帝是以兴献王长子的身份入宫继承王位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遗址和文物,这些见证了古老的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出现了先民的生活痕迹。
他们通过狩猎、采集和农耕生活,逐渐形成了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种原始文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代、周代等历史时期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完善和发展。
商代的青铜器、周代的礼乐制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老文化符号在当今仍然闪耀着光芒,为后来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影响。
秦汉时期的统一战国,唐宋时期的繁荣开放,明清时期的皇权荣耀,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些历史变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哲学思想。
儒家注重礼仪和道德,弘扬“仁、义、礼、智、信”五德;道家强调自然和虚无,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佛家则提倡戒、定、慧的修行,追求超脱世俗的解脱之道。
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精神依托。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不仅体现在思想理念上,还体现在文学艺术、建筑雕刻、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唐诗宋词、京剧昆曲、敦煌壁画、木雕石刻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风采。
中医、太极拳、茶道、园林造景等传统技艺,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工匠精神。
这些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其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更是我们心灵的根基和支撑。
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图形是传统文化形成的开端,从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就有古人类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是吸取了所有优秀文化经过高度提炼的因子,包含了文字、人文建筑、民族风俗、文艺及历史人物等等能反应民族个性的一切形式。
传统文化元素不只是形式上的视觉符号,更是一种精神内核,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真正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完善。
以十几年的时间跨越了经济发达国家几十年历经的设计发展阶段,但当我们去深入剖析设计的作品时却发现,我们在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知识的同时,过于盲目崇拜国外的新思潮流。
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个性,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扬弃必将会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停滞。
如何将现代平面设计与地域性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结合,建立多元的文化格局,已成为平面设计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文明不断演化最终汇集成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称为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各个阶段、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存在过、发生过、被今天记忆并沿用或有所改变的人类生存方式。
传统文化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组合形成的,传统不仅是指过去存在的东西,它还包括流传到现在的过去存在的东西。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则认为“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传统。
”传统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它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根本,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会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道家、佛家等思想,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注重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至高境界,崇尚中庸无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社会实践、思想探索和文化创造,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观念之中。
1. 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形成了简单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形成,商、周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探讨人类生存和社会秩序的问题,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2. 文化传承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形成了汉传佛教的独特风貌。
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诗词、绘画、戏曲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仍然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不同代人们的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才能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在开放包容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吸纳他者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共生共荣。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感悟,指引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和《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和《论语》来自: zhsz809 > 《我的图书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
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
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
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
理由如下: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
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
《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1、西来说: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
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A.“三皇”“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以后者为主。
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
”《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
”《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
”《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精神积淀。
它包括了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多种形式,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来。
1. 文字的起源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
中国象形文字最早的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如龟甲文和兽面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文字,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 儒家思想的兴起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孔子被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者爱人”、“君子务本”,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3. 音乐舞蹈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乐舞是宫廷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大儿女》、《广陵散》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古代的舞蹈作品如《梨花颂》、《寿桃》等,则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4. 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设计、施工和装饰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建筑都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峰,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变迁。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从象形文字到儒家思想再到音乐舞蹈、传统建筑,中华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传承。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心灵家园,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相信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必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愿中华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传承千年文明,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等。
一、哲学思想的根源与起源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老子等伟大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孔子的儒家学说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提倡自然和谐,并追求心灵的宁静。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文学艺术的根源与起源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诗经和楚辞。
这两部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思想境界。
传统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
三、社会制度的根源与起源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中的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将人伦道德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夫妻间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社会变革。
四、宗教信仰的根源与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还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对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追求自然之道和内心的宁静,强调消除欲望和追求自由。
佛教则强调人们通过超越欲望和苦难实现解脱和救赎。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守护和引领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来源于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文化传承。
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纳外来文化,最终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1. 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先民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开启了文明的起源。
他们通过狩猎、采集和农耕生活,逐渐形成了最初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这些原始社会的经验和智慧逐渐积累并传承下来,为后来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2. 发展随着先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
商代和周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商代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它的兴衰和物质文化的变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周代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包括了封建社会的建立、礼乐制度的确立等重要事件。
周代的思想家们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子、老子等。
3. 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核心,强调人伦道义和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心,注重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除了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道教、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4.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调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等重要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对世界其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共存。
5. 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革,传统文化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才能继续发扬光大。
在传承方面,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在新的领域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根源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根源探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并且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根源,从古代的起源及其演变,到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这两个流域,不同的部落和王国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对自然的崇拜、尊重祖先的精神和尊重家庭的价值观。
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保持至今。
古代中国的文化演变主要是在不同朝代的统治下发生的。
每个朝代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这些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在历代人民的努力下进行的。
无论是经典书籍的传播,还是传统艺术的推广,中国人都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传承给后代。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中不断发展。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碰撞和融合。
中国人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通过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保留着。
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古代的起源和演变密不可分,而传承和发展则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致力于将其传承下去,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主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受到了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影响和熏陶。
最早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活和文化积淀。
在这些古代先民的长期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祭祀仪式等。
这些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丰富和壮大。
在夏、商、周三代以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绚丽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还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思想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伦,强调仁爱和礼仪,提倡“克己复礼”;道家主张自然,追求真我,提倡“无为而治”;佛家强调出世修行,追求解脱,提倡“禅定静心”。
这三大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影响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还与汉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历史时期的文化繁荣密切相关。
在这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可以归纳为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封建社会时期的思想发展和传承,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历史时期的文化繁荣。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支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仍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为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文明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深厚,迄今500多年,蕴藏着传统文明丰富的内涵。
传统文明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现代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表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内涵都体现在中国今天各个领域的文化体系和社会实践中。
从更深的层面上看,传统文明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和,它散落于中国各地,是中华民族联结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来,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包括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文化艺术、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
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块青铜盾牌,在不断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丰富性,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历久不衰。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最主要的是受到了中华儒家文化的主要影响,蕴含着传统文化精神的“仁义礼智信”,严格规范了社会风俗,
弘扬了“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从历史习惯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如宴席的食俗、节日的庆祝习俗、古老的书法文字和音乐乐器等,都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使得中国文化获得了更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中华传统文化多年来一直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从文字、诗歌、图画、音乐到舞蹈等都各具特色,既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多元化文化的融合,都成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古老性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弘扬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代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正义”、“礼仪”、“诚信”等,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
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
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
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
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21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
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
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
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
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
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
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
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源是什么

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源是什么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通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期,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首先,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源于古代的先民。
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许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源于历代王朝的统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经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统一。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统治者的倡导和推动下得到了更加完善和发展。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为后来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另外,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源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一直贯穿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了顺应自然、追求自我完善等理念,对中国文化传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源是多方面的,它融合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历代王朝的统治和儒道思想的影响。
这些传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传承下去,让中国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的源头——“中”

中国文化的源头——“中”
“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世界的其它文化只能是他的补充,永远不能代替他的存在。
“中”不是上、中、下的中,也不是左、中、右的中,而是一个哲学名词。
这个“中”的解释:用儒家孔子的话叫“中庸”;用道家老子的话叫“玄”;用佛家释迦牟尼的话叫“灵山”;用禅宗的话叫“禅”。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中;在地球上,称中国是“中土”、“中国”;在中国,河南省为中原,嵩山为中岳;在河南,洛阳-郑州-许昌一带为河南之中,当地的方言讲“中”的概率也最高。
在人的身体上,人之中是“人中”穴。
人的身体的重心(中心)在肚脐,可见这个“中”并非是重心和中心。
“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与世界其它文化的显著区别。
“中”是中国文化的先进理念,他的代名词是:太极、中庸、道、禅。
文化传统从哪来

文化传统从哪来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特有文化符号和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
或者一个地区的灵魂和精神。
那么,文化传统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文化传统来源于历史。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传统往往源自于该地区
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思想都会对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会贯穿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中。
比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自于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
其次,文化传统来源于民族的生活方式。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
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会对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比如,北方地区的冰雪气候造就了冰雪运动和冰雪节日的文化传统,而南方地区的水乡环境则孕育了水乡文化和水乡节日的文化传统。
最后,文化传统来源于人们的精神追求。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
的追求也会促使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
比如,古代的诗词歌赋、绘画艺术等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产物,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区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它来源于历史、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承载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文化传统,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二、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1. 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2. 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3. 秦汉唐宋时期的传统文化4. 元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2. 忠孝节廉义耻的价值观3. 和谐共享本土文化的价值观4. 爱国家、爱民族、爱和平的价值观四、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语言文字的传统文化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典籍的形成与传承3.文言文的地位与影响2. 历史文化的传统文化1.历史观的塑造与影响2.史书的编纂与学术传承3.历史故事与传说的传承与发展3. 宗教哲学的传统文化1.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2.佛教的传入与变迁3.道家思想的影响与发展4. 艺术文化的传统文化1.书法与绘画的传统艺术2.音乐与舞蹈的传统艺术3.戏剧与曲艺的传统艺术五、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 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2.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4.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六、结语正如我们所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的指导、道德的规范和审美的享受。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同时借鉴现代文化的精髓,融合中外文化的优势,也是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改革,重视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与传承。
让我们一起致力于传承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本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指是什么,包含哪些核心内涵。
只有搞清楚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关键词的内涵。
传统的本义
“易姓为代,传统为朝”。
自夏后启开辟废禅让而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传统”一词,本义用于说明政统传承在纯粹性和系统性基础上的合法性,即在同一姓之间嫡系体系中的传承。
政统的传承中的“统”的问题,有时候会引起极大纠纷。
明朝“大礼议”事件,既说明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民主风气,更说明明朝众臣对于政统传承的严肃态度,而这个事件的关键,就是反思检讨中国古代的“传统”问题。
明正德皇帝武宗去世后,无子,武宗的母亲孝宗皇后和内阁议决由兴献王的长子、武宗的亲叔伯弟弟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
兴献王是明弘治皇帝明孝宗之弟,嘉靖皇帝在即位之时,
就与朝廷大臣因为“传统”问题发生争执。
内阁认为应该用太子礼迎接嘉靖皇帝即位,即朱厚熜由东华门进入,居于文华殿,但嘉靖皇帝认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不愿意受太子礼,最后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嘉靖皇帝“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嘉靖皇帝即位后,与内阁大臣杨廷和、毛澄等因为谁为嘉靖帝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的尊称问题发生了争执,这个论争持续了三年半。
据《明史·席书传》载,曾提携过王守仁的席书,明世宗嘉靖时期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见中朝议“大礼”未定,而反对嘉靖皇帝的大臣们常常引宋英宗的故事作为根据。
席书认为嘉靖皇帝和宋英宗的情况不同。
宋英宗在仁宗在世时过继给宋仁宗当太子,而嘉靖皇帝是以兴献王长子的身份入宫继承王位的。
虽然嘉靖皇帝继承了武宗的皇位,但仍是兴献王之子,应另为兴献王立庙。
但皇帝不能有两个,嘉靖皇帝与武宗虽是兄弟,却也是君臣。
孝宗皇帝是宗庙神主,亲生父亲应称为“皇考兴献王”,可在宫廷中立庙,太庙祭祀以后,仍用天子之礼在宫中祭祀。
席书的主张深合嘉靖皇帝之意,最终成为调节双方争执的折中方案。
席书的上书,两次提到“传统”一词,认为三代“传统之礼”坏于汉、唐之世:“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从子为皇子者也。
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
……今陛下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武宗大统,超越十有六
年上考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
又未尝立为皇子,与汉、宋不同。
……一遵《祖训》,允合圣经。
复三代数千年未明之典礼,洗汉、宋悖经违礼之陋习,非圣人其孰能之。
”
传统与道统之传
“传统”本义所指政统传承的纯粹性和系统性,体现的是“传统”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既然以“传统”标榜,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定义或者具有无限包容性的,而是应该有明确所指的体现原初性、纯粹性和传承性的。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说:“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
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道、圣人和六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也就是说,道由圣人书写在六经之中,圣人通过六经阐明道。
如果六经不能体现道,六经就不能称为经典;如果六经没有经过圣人的整理,也就不可能体现道;圣人通过整理六经,把道体现在六经的文本之中。
《礼记·经解》载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
辞比事,《春秋》教也。
”孔子认为六经所标举,在于培养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静精微、恭俭庄敬的人格,欲人之不贼、不诬、不奢、不愚、不烦、不乱,而养志知事,行端性和,明乎阴阳名分。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六经受到了挑战。
《庄子·天下》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
在战国之前,六经之道一以贯之,而自诸子兴起,百家未能融会贯通六经之学,所以各执一词,不能兼备众善众美之纯正。
所以,“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书·艺文志》说:“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旨,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即诸子百家虽然不同,但都起源于六经。
诸子虽然都从六经中来,但对六经的理解可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