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译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首创了私人 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首 创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 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六经,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 典《论语》。后南宋朱熹把《论 语》《中庸》《大学》《孟子》 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 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 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 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 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 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 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 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 祀”。
固定句式:“不亦......乎?”意为“不也......吗?”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话讲的是交友的乐趣。 这些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第三句话是为人的气度, 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
我
对此多次进行检讨。 三,泛指多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谋划,商量办法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 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
表转折,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通“惘”,迷惑。迷 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 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共36张PPT)
《论语》十二章
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 的,哪些是讲修身做人的。
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 警句等语言材料。
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 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 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 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与“亚圣”孟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返回
F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F 《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 听朗诵: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 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不好的地方,
缺点,短处。 川 :河,河流。 斯 :这,指河水。
就要改正。”
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
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 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 气。”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雍也》)
重点字词解释: (1)之,代词,学问和事业。 (2)者,······的人。 (3)好,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 (4)乐,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快乐。
(《子张》)
重点字词解释: (1)笃(dŭ),坚定 (2)切,恳切 (3)思,思考 (4)近,形容词作名词,当前的事情。 (5)而,承接。
义理: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
学完全文后,你认为全篇包含的思想 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道德修养
畅贰
所 欲 言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你 学到了什么?
原文翻译
第七则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 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又不如 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翻译
第八则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 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 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 云一样。”
原文翻译
第九则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 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老师的。 我选择其优点跟随其学习,看到 就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 正它。”
义理: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 的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1)温:温习,复习 (2)词类活用——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3)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4)知:领悟,获得。 (5)以:凭借。 (6)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语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 能忍受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 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 ( 喜爱,爱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 以……为快乐 )之者。”(《雍也》)
·语文
子曰:“吾十有. (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 (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惑. ( 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 ( 越过 )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 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 也不会越过法度。”
3.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 可以为.师矣( 做,担任 )
(2)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然后)
·语文
(3)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懂得
(4)乐
不亦乐.乎( 快乐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
·语文
·语文
4.古今异义 (1)学而时. 习之 古义: 名词作状语,按时 ; 今义: 时间 . (2)吾日. 三. 省吾身 古义: 每天 ;今义: 一日 .
·语文
5.词类活用
(1)传. 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2)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3)饭. 疏食,饮水 名词用作动词,吃 . (4)温故. 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1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
积累拓展
三、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①“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地位高 的人;二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即有才德的人。这里是第二种 意思。 ②“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别人相处的原那么,不仅 指臣对君,也包括其别人。“信〞即“诚信〞,对待所有人 都应如此。 ③“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仁德,是道德的本体。仁义 相连,仁是发端,义是表达。
〔3〕方法技巧
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 本的根底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详细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 于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 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 刀,右备容臭,烨然假设神人;余那么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假设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 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参谋,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 于余者乎?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但凡古今意义一样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 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交换。用现代词汇交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 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根底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 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空想而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共41页)
第八章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 浮云一样。”
第八章
内容分析
• 本章: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第九章
分析文义
《论语》十二章
文学常识
• 《论语》是 儒家 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写。以 语录体和 对话体 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共 20 篇。
• 《论语》《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 , 字仲尼 ,春秋 时期鲁 国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 德就在其中了。”
第十二章 内容分析
• 本章:个人修养——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总结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第九章
内容分析
• 本章: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 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十章分析文义河流
往,离去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分析文义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 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要点梳理笔记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颁奖词是写给谁的吗?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1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子”为什么是尊称,见《教材帮》《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创作背景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
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文学常识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73页)
作者简介
孔子墓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 认识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 “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 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 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 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 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 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 极大。
而: 然后,表示承接
时: 按时。
习: 温习。 之: 代词,它,学过的知识。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 同“悦”,愉快。 乐: 快乐。 而: 却,但是,表示转折。 愠: 生气,恼怒。 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
疏通文意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
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 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 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 的人吗?
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 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翻译及文意理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子曰:(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①时习:按时温习②时:按时(3)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4)说:同“悦”,愉快(喜悦)(5)愠:生气,恼怒(6)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指道德高尚的人)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吾:人称代词,我(2)日:每天(3)①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査②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③省:自我检查、反省(4)谋:谋划(5)忠:竭尽自己的心力(6)信:诚信(7)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3)惑:迷惑,疑感(4)①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②命:命令(5)耳顺: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6)从心所欲:顺从意愿(7)①逾矩:越过法度(超越规矩)②逾:越过③矩:法度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温习(2)故:学过的知识(3)知:得到(4)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罔:迷感,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同“惘”迷惑而无所得)(2)殆:疑惑(同“怠”,疲倦而无所得)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贤:好,这里指品行好(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3)饮:这里用为名词,指水(4)堪:能忍受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2)者:代词,…的人(3)好:喜爱,爱好(4)乐:以…为快乐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饭:吃(2)疏食:粗粮(3)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4)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
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
《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一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一共有二十篇,每一篇一般取这一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
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
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咨!尔舜……’”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终于“尧曰”,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
又如《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
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认识: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那他便算一个“君子”,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大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众生的,修信的教徒,甚至也是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则不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不断求“学”,最终你便可以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者:代词,……的人。好:喜欢,爱好。
饭:吃饭。水:冷水。肱:胳膊。于:对,对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引用《论语》中的话,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1
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修身做人的。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1
孔 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倡导施行“仁政”。“ 圣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孟
18
故:旧知识以:凭借罔:迷惑殆:疑惑(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 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 并且带着一种安贫乐道、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 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 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 事。
第二则: 个人修养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第七则: 学习方法
知道。比不上,赶不上。
以……为快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 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 什么道理?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 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 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循序渐进)就思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 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 了最高境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
不亦说乎 ( yu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因为这两字为通假字。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通用、 借代。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读的时候读 “本字”的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个?为什么?
√ 吾日三省吾身:①shěng②xǐng √ 传不习乎:①chuán②zhuàn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hǎo②hào √ 逝者如斯夫:①fū②f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首创者,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 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 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儒 家经典著作。
课文 评讲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2)惑:迷惑,疑惑。(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安排的事情。 (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6)逾矩:逾,超过;矩,规矩。
《论语》十二章
清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庙时,御赐了一块匾额——“万世师 表”,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 都悬挂了这块牌匾。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那么,《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呢?书中又记录了孔子怎样的言行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 >十二章》,来掀开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译文
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5、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6、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没有收获。
7、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
10、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
11、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