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破案小故事
古代智慧断案小故事
![古代智慧断案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e0e800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f.png)
古代智慧断案小故事相关推荐古代智慧断案小故事古代智慧断案小故事1赵三和周生是好朋友,他们约定一同外出去做生意。
出发的当天早晨,赵三先上船,因为时间还早,便在船中小睡。
船夫张潮贪图赵三的钱财,就偷偷将船划到偏僻的.地方,将赵三丢入水中淹死,回到岸边后假装睡得很熟。
周生来到岸边,看到赵三还没来,等了很久,便让张潮前去催促。
张潮来到赵三家,一边敲门,一边叫赵三的妻子,问赵三怎么这么久还不来?赵三的妻子惊讶地说:“他已经出门很久了,难道还没有上船吗?”张潮回来告诉周生,周生觉得奇怪,就和赵三的妻子分头寻找,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周生怕被牵连,便报告了县衙。
县令怀疑是赵三的妻子有其他原因害死赵三,却苦无证据,无法结案。
后来,有位杨评事阅览案件笔供,说道:“按照常理来说,张潮是去找赵三的,去之前他并不知道赵三不在家,他应当直接叫赵三的。
可是他敲门就叫赵三的妻子,由此推断,他一定知道赵三不在家里,所以他很可能就是凶手。
”县令找来张潮审问,张潮俯首认罪。
古代智慧断案小故事2独到计策——赵广汉运用“钩距”法推问,蛛丝马迹破绑架案有一次京城发生了一起绑架案:有两个劫贼了解到宫中侍卫苏回很有钱,便在半路将他劫持,接着向他的家人敲诈勒索。
接到报案,赵广汉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最后找到了劫贼的住处,马上带着官兵赶去。
他想到硬冲进去抓人可能使人质受伤,为了稳住罪犯,赵广汉自己在庭院站下,叫长安丞龚奢敲门通告。
龚奢敲门后对里面的劫贼说:“里面的人听着,京兆尹赵君要我传话,劝你们千万不要杀害人质。
他是皇帝的侍卫,杀了他,你们也完了。
如果你们现在自首,将得到良好的待遇,万一有幸碰到大赦的机会,说不定还可以获得宽大!”两个劫贼素闻赵广汉威名,想想也没其他出路,知道无法逃脱,被迫放了人质,开门叩头请罪。
赵广汉也有礼貌地说:“幸好你们让人质活了下来。
”他们被关进监狱后,赵广汉实现诺言,叫看守好好对待他们,并送酒肉给他们吃。
按当时法律,犯这种大罪的人要被处死,行刑时间在冬天。
中国古代民间奇案故事(精选8篇)
![中国古代民间奇案故事(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71c25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f.png)
中国古代民间奇案故事(精选8篇)中华文化传承数千余年,各种各样的故事在民间影响深远,有些小故事其本质是耀眼的诞生,也算是比较有趣,有的人会选择相信,也有的人一笑了之。
大家喜欢阅读这种民间故事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古代民间奇案故事(精选8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中国古代民间奇案故事(精选8篇)【篇一】海盗:民间故事恕小生冒昧,将军此来,必定败退。
因为你连他们的影子都找不到,而他们若要攻你,简直易如反掌。
明朝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海盗猖獗,朝廷为此花了不少力气,但收效甚微。
一位姓张的将军自恃文武全才,韬略精湛,听说朝廷多次失利后,便禀告上司,自愿带兵前往捕捉海盗示众,以儆效尤。
上司见他勇气可嘉,便给了一条大船和百名精兵,命他开赴浙江海域征剿海盗。
不日,张将军率领士卒来到浙江沿海。
可是,出海数天,海面上白茫茫一片,别说海盗,就连一张破船帆也没找到。
张将军本来信心十足,但见海面上如此平静,心里便冷了大半截。
这天,他独自在船舱里喝闷酒,忽闻一股奇异的浓香。
张将军心想,士兵身上决不会有此香气,船上一定混进了外人。
于是,下令搜船。
果然,士兵在一间水手住的小舱里找到一个书生。
只见此人目若朗星,鼻如垂玉,一副俊雅清贵的公子模样。
张将军大声喝问:捕盗公船一向不准杂有外人,你是何人,胆敢偷偷混上船来?公子不慌不忙,上前作揖道:将军息怒,听小生慢慢道来。
家父外出做生意已五年未归,家母整日以泪洗面,小生看着难受,就答应家母出海寻父。
可到了此地,一时雇不到船只,只好借大人的船出海,别无他意。
张将军见他不像海盗模样,说话又斯文得体,就不再深究,且命人添酒加菜,与之闲聊起来。
谁知这公子知识十分渊博,边饮酒边交谈,谈古论今,说仙话佛,无一不精,而且对农桑经济也颇有研究。
张将军一向自以为长于文学,不料非但难不倒书生,反而常常被他诘难,一时大为佩服,连说相见恨晚。
二人一直谈到日落,仍不尽兴。
说着说着,就谈到捕海盗之事。
古代断案小故事-多篇
![古代断案小故事-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2045d2910ef12d2af9e7ca.png)
芝麻断案严州武康县知县王之佐到任不久,当地有个山民来报案,说是自己的哥哥被老虎咬死。
王之佐就要起身去验尸,那报案人却说尸体已经火化了。
王之佐顿时感到有疑,他不动声色,挥手把那报案人打发走了。
.第二天他就带了人出其不意地来到山间,直奔那报案人的住所进行搜查。
报案人大惊失色也无法阻拦,衙役竟在他的床底下搜出了一截染满鲜血的长矛。
王之佐严词审讯这个报案人,却没有得到任何口供。
王之佐说:你以为把尸体烧了就没法治你罪了吗?我验尸给你看!王之佐把那人带到焚尸现场,用烧红的木炭烘烤地面,再在炽热的地面上洒上芝麻,把浮面上的芝麻轻轻扫去,地面上就显出了整个人形。
原来,尸体所在地方因为有人体的油脂而粘上了芝麻。
芝麻在人形的左胸、腹脐等处明显更密集,这两处就是伤口所在。
王之佐指着地面上的人形,问那人:你伏罪吗?“那人见状,吓得浑身发抖,趴在地上连连磕头,说:大老爷真是活神仙,我不敢不服。
”当地人从此把王之佐誉为包公再世,不敢轻易触犯法令审石头案宋朝,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
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
张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于是坐下来休息。
谁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于是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说:“大老爷,我卖的铜钱,被偷去了。
”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
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都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的奇案。
包公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张小友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古代破案故事
![古代破案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d0c32a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c.png)
古代破案故事古代破案故事,是一系列发生在古代的案件,通过历史记录和文献记载,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探究的对象。
这些案件有些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有些则是因为案件的复杂性和难度,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然而,这些案件的发生,却为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经验教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古代破案故事,以此了解古代的司法实践和破案技巧。
一、《白马寺断案》白马寺断案,发生在唐朝时期,是一宗因为假冒佛经而引发的案件。
当时,一名叫做李白的人,假冒了一部佛经,以此骗取信仰和财富。
这一行为被当时的官员发现,于是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官员们采用了一些破案技巧,比如利用笔迹鉴定、调查证人等手段,最终确定了李白的罪行,并对他进行了惩处。
这一案件的审判,不仅体现了唐代司法实践的成果,还为后来的司法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红拂夜奔》红拂夜奔,发生在北宋时期,是一宗因为嫌疑人逃跑而导致的案件。
当时,一名叫做红拂的女子,被指控杀害了一名官员,但是她却在审判过程中逃跑了。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的官员们采用了一些破案技巧,比如对证人进行再次审问、调查逃犯的踪迹等手段,最终找到了红拂,并将她绳之以法。
这一案件的审判,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司法实践和破案技巧,还为后来的司法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明朝刑案》明朝刑案,是一宗因为重大罪行而引发的案件。
当时,一名叫做李自成的人,率领起义军攻打明朝,犯下了许多罪行。
这一行为被明朝的官员发现,于是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明朝的官员们采用了一些破案技巧,比如利用间谍收集情报、调查罪犯的行踪等手段,最终确定了李自成的罪行,并对他进行了惩处。
这一案件的审判,不仅体现了明朝司法实践的成果,还为后来的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经验教训。
四、《清朝破案故事》清朝破案故事,是一系列发生在清朝时期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官员贪污、民间纠纷、盗窃案件等等。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af6ef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d.png)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员,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著称。
他断案如神,使得许多疑难案件得以水落石出。
以下是几个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故事一:包公智破杀人案有一天,包公到一个小镇视察,正好碰到一起杀人案。
案情复杂,嫌疑人众多,但是大家都互相指责,无法确定真凶。
包公决定亲自调查此案。
经过一番审讯和调查,包公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嫌疑人都曾经在同一个旅店住宿过,而且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
包公决定亲自去一趟那个旅店。
到了旅店之后,包公仔细观察了每一个嫌疑人的房间,发现了一个人房间里的窗户是开着的,而且窗户下面的地面上有少量血迹。
这引起了包公的怀疑。
接着,包公又调查了旅店的账簿,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支出项:旅店老板曾经在案发前一天晚上给一个陌生人提供了一间房间。
这个陌生人是谁?和案件有没有关系?经过一番调查,包公终于查明了这个陌生人是旅店的老板娘的亲戚,而且他曾经和被害者发生过争执。
在包公的审讯下,这个亲戚最终承认了自己是凶手,并被判处了应有的惩罚。
故事二:包公巧断无头案另一天,包公接到了一起无头案。
案发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只是发现了一具无头尸体。
包公经过一番思考,决定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破案。
他将一张纸贴在案发现场旁边的树上,然后大声宣布:“明天我要在此处审讯本案的嫌疑犯,请各位乡亲父老前来观审。
”第二天,众多乡亲父老前来观审。
包公将所有的嫌疑人带到现场,让他们依次进入案发现场旁边的屋子。
每个嫌疑人进入屋子后,包公都会安排两名乡亲父老站在门口观察。
当一个嫌疑人走出屋子时,乡亲父老发现他的身上有少量血迹。
这个嫌疑人立即被带回屋子审讯,最终承认了自己是凶手。
包公是如何知道真凶的呢?原来,他事先安排了两名乡亲父老在案发现场附近观察。
当真凶经过案发现场时,他的身体会不自觉地摇晃,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鬼。
包公通过这种方法巧妙地找到了真凶。
故事三:包公智破毒杀案还有一次,一个富商的妻子被毒死了。
富商怀疑是自己的一个债主干的,于是将债主告上了法庭。
关于古代断案小故事
![关于古代断案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6bc99e380eb6294dd886cda.png)
关于古代断案小故事古代断案小故事:王之涣审黄狗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去世早,丈夫长年在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
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
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
"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
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
庙里只剩百多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
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王之涣听到刘月娥说家里有条黄狗,晚上又没叫,从而断定凶手必是她家熟人;听了刘所说与凶手厮打的经过,进一步肯定凶手是个高个子,背上一定有抓痕。
古代断案小故事:智破杀人案向敏中,宋初名臣。
明辨有才略。
他作太守的时候,有一个过往和尚夜里向一个民家借宿,主人不同意,他只好睡在门外车厢里。
半夜时分,有强盗到这户人家行窃,把一个妇女连同财物一起偷了出来。
和尚此时没有睡着,看个清楚。
他心想主人没有让自己留宿,现在主人丢了财物及妇人,天明以后肯定要拿洒家见官,到那个时候自己虽百口莫辩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中国古代关于推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推理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95b8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7.png)
中国古代关于推理的小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推理的小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些情节。
以下是其中两个典型的例子:1.《西游记》中的猜字谜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和沙僧遇到了一个精灵,他们要求孙悟空和沙僧猜出他心中所想的字。
这个精灵说:“我心中所想的字共有四画,上面有四个点。
”孙悟空立刻猜出了“书”字,因为“书”字有四画,并且上方有四个点。
这个故事体现了推理的思维方式。
孙悟空通过观察和推断,根据对线索的分析和联想,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他运用了逻辑推理和直觉判断来解决问题,展示了智慧和机智。
2.《水浒传》中的案件侦破在《水浒传》中,宋江作为领导梁山泊的首领,经常需要解决一些案件。
其中一个案件是关于贼盗的,一户人家被盗,但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宋江带领梁山泊的好汉们进行调查,最终他们发现只有一位女佣人在家,其他人都外出了。
通过推理和分析,宋江得出结论:贼盗是那个女佣人。
因为其他人都不在家,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有她有机会实施盗窃。
最后,女佣人被逼供,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这个故事展示了宋江的智谋和推理能力。
他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到了隐藏在案件背后的真相,解决了问题,并给予了妥善的处理。
当谈到中国古代关于推理的小故事时,还有一些其他经典的例子,例如:3.《包公案》中的断案推理《包公案》是一部关于北宋名官包拯解决案件的故事集。
在这些故事中,包公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推理,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案件。
例如,在一个故事中,有人被发现死于一口水井里。
当时没有目击者,没有任何线索。
包公仔细观察井口附近的脚印,他发现只有两只脚印,并且脚印的方向表明凶手是从井中爬出来的。
基于这个观察结果,包公断定凶手肯定是井中的水怪,而不是其他人。
最后,包公通过一系列推理,找到了真凶。
这个故事突出了包公的聪明才智和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和推理,他发现了隐藏在案件背后的线索,并最终找到了答案。
4.《红楼梦》中的破案揭秘《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涉及到一些推理的情节。
关于古代断案小故事
![关于古代断案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dc90b29763231126edb112d.png)
关于古代断案小故事小故事可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故事都能说明一个道理,或者总结一次教训,大致可分为哲理故事,励志故事,名人故事,成功故事,失败故事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断案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古代断案小故事:王之涣审黄狗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去世早,丈夫长年在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
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
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
"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
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
庙里只剩百多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
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王之涣听到刘月娥说家里有条黄狗,晚上又没叫,从而断定凶手必是她家熟人;听了刘所说与凶手厮打的经过,进一步肯定凶手是个高个子,背上一定有抓痕。
古代破案的小故事
![古代破案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891c9aad0d233d4b14e6922.png)
古代破案的小故事导语:破案是刑事侦查部门在同刑事犯罪作斗争中,经常采取的一项进攻性措施。
它是根据刑事案件发生的规律特点以及构成案件的结构因素组织侦查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破案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古代破案的小故事一一个姑娘在河里洗衣服,她把一对金戒指放在岸边的石头上。
来了一个无赖趁姑娘不注意把戒指偷走,被姑娘发现了,无赖不愿意归还。
于是,两人拉拉扯扯来到了县衙。
县令查问无赖,无赖说:“这是我死去的母亲留给我的。
”县令说:“此案没有旁证,干脆你们一人拿走一只戒指算了。
”无赖马上表示同意,姑娘死活不愿意。
县令说:“现在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戒指就是这位姑娘的。
因为那本来就是她的东西,所以她不愿意无缘无故地送给别人。
而无赖不花任何代价就得到一只金戒指,他自然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县令通过姑娘和无赖各自的态度,按照常理推断出了金戒指真正的主人。
古代破案的小故事二赵三和周生是好朋友,他们约定一同外出去做生意。
出发的当天早晨,赵三先上船,因为时间还早,便在船中小睡。
船夫张潮贪图赵三的钱财,就偷偷将船划到偏僻的地方,将赵三丢入水中淹死,回到岸边后假装睡得很熟。
周生来到岸边,看到赵三还没来,等了很久,便让张潮前去催促。
张潮来到赵三家,一边敲门,一边叫赵三的妻子,问赵三怎么这么久还不来?赵三的妻子惊讶地说:“他已经出门很久了,难道还没有上船吗?”张潮回来告诉周生,周生觉得奇怪,就和赵三的妻子分头寻找,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周生怕被牵连,便报告了县衙。
县令怀疑是赵三的妻子有其他原因害死赵三,却苦无证据,无法结案。
后来,有位杨评事阅览案件笔供,说道:“按照常理来说,张潮是去找赵三的,去之前他并不知道赵三不在家,他应当直接叫赵三的。
可是他敲门就叫赵三的妻子,由此推断,他一定知道赵三不在家里,所以他很可能就是凶手。
”县令找来张潮审问,张潮俯首认罪。
古代破案的小故事三东汉时,张升任地方官。
他所管辖的地方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女人的丈夫外出几天没有回家,这天忽然有人告诉她,菜园的井中有具尸体,这个女人显得很吃惊的样子,急忙跑过去,看了一眼就嚎啕大哭着说:“这就是我的丈夫啊!”于是便报了官。
中国古代关于推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推理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bb276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3.png)
中国古代关于推理的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推理的小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一些最有名的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小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推理故事的例子:1.《二怪神医》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一个聪明的医生被邀请去给村里的老人看病。
老人生下的儿子有一条蓝色的舌头,村民都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
医生没有提出诊断,而是要求等到儿子长大后再来看他。
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医生发现他有一个暗红色的胎记,因此得出结论,老人曾经误服一种草药,这种草药使得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发生了变化。
医生提醒老人要保护好儿子的皮肤,以免受到外界的伤害。
2.《窗外的声音》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寺庙里。
住持接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称有人计划在晚上入室盗窃。
住持非常疑惑,因为这个寺庙内有两扇经过精心设计的门,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打开才能进入。
夜晚来临,门突然响起了声音。
住持匆忙赶到门口,却什么都看不见。
经过一番调查,住持发现实际上是自己的得意门徒偷摸地在外面敲击着门,企图搞清楚寺庙的秘密。
住持决定不追究该门徒的责任,但同时警告他要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3.《画中人》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年轻的艺术家非常善于绘画。
在某一天晚上,他为一位商人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画。
商人非常欣赏这幅画,但他认为画中的人实在是太美了,以至于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不让画中的人离奇地“冒出来”,商人决定把整个画撕碎。
然而,当他用刀划过画面时,他发现刀尖刺入了画中的人的下颚。
商人吓坏了,他快速逃离了房间,再也不敢回来看那幅画了。
4.《僵尸母亲》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一个年轻的水手决定回家看望他在外地的母亲。
当他到达家中时,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
然而,奇怪的是,母亲的脸上居然还有一些红晕。
年轻人委托一位神秘的僵尸专家来解开谜团。
这位专家告诉年轻人,他的母亲并不是真正的僵尸,她之所以保持红晕是因为曾经服用了一种古老的药物。
这种药物具有延缓老化的效果,并使人保持年轻和美丽,但也会带来一种被称为“僵尸化”的副作用。
古代经典破案故事
![古代经典破案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4d61d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e.png)
古代经典破案故事
话说在宋朝啊,有个小农民,家里就指着一头耕牛过活呢。
一天早上起来,这农民可傻眼了,他家牛的舌头被人给割掉了。
在那个时候啊,耕牛可金贵了,这农民就像天塌了一样,他就跑到衙门去找包拯包大人告状。
包拯一听这事儿,心里就琢磨起来了。
他呢,就给这个农民出了个主意,他说:“你呀,回家去把这牛给杀了,然后把牛肉拿到集市上去卖。
”这农民一听就懵了,在当时私自宰杀耕牛那可是犯法的事儿啊。
可包大人的话他也不敢不听啊,就硬着头皮回去把牛杀了,然后到集市上卖牛肉。
没过几天,就有一个人跑到衙门来告状,说那个农民私自宰杀耕牛,这是犯了大罪,得严惩。
包拯一听,眼睛一瞪,就问这个告状的人:“你为啥这么关心这事儿啊?你咋知道他杀牛了呢?”这人还挺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他在集市上卖牛肉了,这还不够吗?”
包拯这时候就嘿嘿一笑,说:“好你个家伙,你就是割牛舌的人吧!你割了人家牛舌,就是想让他杀牛,这样你就可以来告状,陷害他了。
”这人一听,吓得脸都白了,知道自己的阴谋被包拯看穿了,只好老老实实认罪。
你看包拯多聪明啊,他就利用了罪犯想陷害别人的心理,设了这么个小圈套,就把这案子给破了。
这就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
古代关于破案的民间故事
![古代关于破案的民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9456cc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2.png)
【导语】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们⼝头流传的⼀种以奇异的语⾔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与⼈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泛⽽⼜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下⾯是分享的古代关于破案的民间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 【于仲⽂放⽜断案】 于仲⽂曾在隋朝做过⼤官。
在他⼩时候,有⼀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头⽜,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
后来别⼈总算为他们找到了⼀头,两家都抢着说那头⽜是⾃⼰的,双⽅争执不下,把官司打到州⾥,州官也难以判断,案⼦就挂了起来。
这时,益州长史(官职名)韩怕俊灵机⼀动,对州官说:“少年于仲⽂聪颖过⼈,为何不召他来断案?” 州官不以为然他说:“嘴上⽆⽑,办事不牢!此案⼤⼈都不⾏,何况少年?” 韩伯俊说:“⼤⼈此⾔差矣。
”说着,就向州官介绍了于仲⽂9岁时跟着⽗亲去晋见隋⽂帝的轶事: 皇帝向于仲⽂问道:“听说你喜欢读书,书⾥记载着哪些事啊?” 仲⽂从容地回答道:“奉养⽗母,服务国君,千⾔万语⽆⾮是‘忠孝’两字⽽已。
” 隋⽂帝惊异于仲⽂概括能⼒之强,连连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 韩伯俊说:“⼤⼈,您看能否让于仲⽂这⼩⼦试⼀试处理此案?” 州官欣然应允,即命左右持着⼤红请帖前往于家。
于仲⽂到达州府,问明前后情况,微笑道:“这个案⼦很容易判定。
” 说着,便叫任、杜两家各将⾃⼰的⽜群全数赶到州府前的⼤操场上。
他便喝令道:“放⽜!” 说完,那头⽜直往任家⽜群奔去。
场上⼈群欢呼起来:“是任家的,是任家的!” 于仲⽂冷眼见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头⽜单独赶出来。
” ⽜出来了,仲⽂命差役⽤鞭⼦狠命地抽打,任家的⼈奔上前,拚命地抵挡,还将鞭⼦夺了下来;杜家的⼈只是在旁边喊道:“莫打了,莫打了。
”那喊声有⽓⽆⼒,像在演戏。
于仲⽂看了,便厉声盘问杜家⼈:“如果查出这头⽜不是你家的,⽽你们硬要冒领,除了⼗倍罚款,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啊!” 杜家⼈知道瞒不过于仲⽂,只得承认⾃⼰有冒领之罪,诺诺连声,告退⽽去。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158a688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9.png)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1. 包公断案之金蝉脱壳。
在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中,有一则名为《金蝉脱壳》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商人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杀害,而凶手却一直未被找到。
包拯听说此事后,决定前往了解情况。
通过细心调查,包拯发现凶手藏匿在商人的行李中,利用行李的“金蝉脱壳”来揭露了凶手的真实身份。
2. 包公断案之一张纸条。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对夫妇因为一张纸条而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丈夫的离家出走。
包拯得知此事后,前往调查。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包拯发现这张纸条上的字迹并非丈夫所写,而是被人故意伪造。
最终,包拯找到了真凶,为夫妻俩解开了误会。
3. 包公断案之狐狸尾巴。
一位村民在田间工作时,发现了一条狐狸尾巴。
村民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纷纷前来猜测。
包拯听闻此事后,前往调查。
通过细心观察,包拯发现这条狐狸尾巴并非自然掉落,而是被人故意放置。
最终,包拯揪出了背后的阴谋,为村民们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4. 包公断案之偷桃。
在一个果园里,有人偷了园主的桃子。
园主愤怒不已,决定报官。
包拯听说此事后,前往果园进行调查。
通过耐心观察和询问,包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最终,包拯找到了真凶,并为园主讨回了公道。
5. 包公断案之盗墓。
有一次,有人在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但随后古墓内的宝物却接连失窃。
包拯得知此事后,前往调查。
通过分析古墓的结构和失窃的痕迹,包拯最终找到了盗墓的线索,并将盗窃者绳之以法。
6. 包公断案之失窃的宝物。
一位富商家中的贵重宝物被盗,家中的仆人们都受到了怀疑。
包拯前往富商家中进行调查。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包拯发现了宝物失窃的真相,并为无辜的仆人洗清了冤屈。
7. 包公断案之破碎的花瓶。
一位富家的珍贵花瓶被人打碎了,家中的仆人们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包拯听闻此事后,前往富家进行调查。
通过细心观察和询问,包拯最终找到了打碎花瓶的真凶,并为无辜的仆人讨回了公道。
8. 包公断案之失踪的珠宝。
一位贵妇家中的珍贵珠宝突然失踪了,家中的仆人们都备受怀疑。
古代破案小故事
![古代破案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e13810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b.png)
古代破案小故事《古代破案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小小的县城,那里住着一位聪明机智的县令,名叫李大人。
有一天,县城里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
一个富商家中的一箱珠宝突然不见了,富商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立马就来报案。
李大人接了案,便开始去现场勘查。
到了富商家里,李大人那是左看看右瞧瞧,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他看到房屋周围有淡淡的脚印,似乎有人曾经在这里徘徊过。
他又仔细观察了窗户和门,没有发现被破坏的痕迹,这就让人纳闷了,这贼是咋进来的呢。
李大人开始调查这家人的情况,问那富商家里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常。
富商想了想,一拍大腿说:“哎呀呀,前几天来了个远房亲戚,说是来投靠我们的,暂时住在我们这里。
”李大人心里一动,觉得这个亲戚有点可疑。
于是乎,李大人把那个亲戚叫来问话。
那亲戚倒是表现得很镇定,但李大人是谁呀,他那眼睛可尖着呢。
只见那亲戚说话的时候眼神有点飘忽,手也不自觉地搓来搓去。
李大人就觉着这里面肯定有事儿。
李大人不动声色地说:“你知道这箱珠宝去哪儿了吗?”那亲戚急忙摇头说不知道。
李大人接着说:“我看你这衣服好像不太合身呀。
”原来呀,李大人发现这亲戚的衣服好像突然变得有点鼓鼓囊囊的。
那亲戚一听这话,脸色一下子就变了,想要转身就跑。
李大人眼疾手快,一把就抓住了他。
果然,在那亲戚的衣服里搜出了丢失的珠宝。
原来这个亲戚见财起意,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把珠宝藏在了自己衣服里。
经过李大人的仔细观察和敏锐判断,这起案件终于真相大白。
这个小县城因为有了李大人这样的好县令,变得更加安宁和祥和。
大家都对李大人夸赞不已,而李大人呢,也依然兢兢业业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继续侦破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案件,在古代的时光里书写着属于他的破案传奇。
哎呀,古代的这些破案故事啊,真是充满了趣味和智慧,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直听下去呢!。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f428984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e.png)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1.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一,假冒者。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假冒者冒充一位富商,欺骗了许多人的钱财。
当地的百姓们都怨声载道,但却无人敢去告他。
包拯听闻此事,立即前往调查,最终揭露了假冒者的罪行。
2.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二,失窃的宝物。
一位富有的商人家中的宝物突然失窃,他怀疑是自己的仆人所为。
包公深入调查,最终发现了真凶,并还原了整个案件的经过。
3.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三,冤案昭雪。
一个清白的人被冤枉入狱,包拯得知此事后,不顾一切地展开了调查。
最终,他找到了真凶,并让清白的人得以昭雪。
4.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四,家族恩怨。
一对家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恩怨,包公接手了这个案件。
通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他揭露了家族恩怨的真相,并化解了矛盾。
5.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五,误会与调解。
两个好友因为一场误会而反目成仇,包拯通过调解,最终让两人和解,重归于好。
6.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六,邻里纠纷。
邻里之间的纠纷常常会引起矛盾,包拯在一次案件中成功地调解了邻里之间的纠纷,让他们和睦相处。
7.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七,商业欺诈。
一家商铺涉嫌欺诈消费者,包拯深入调查,最终揭露了商家的欺诈行为,并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8.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八,婚姻纠纷。
一对夫妻因为琐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包拯通过耐心调解,最终让他们恢复了夫妻之间的和睦。
9.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九,失踪的孩子。
一个家庭的孩子突然失踪,包拯展开了调查,最终找到了孩子的下落,并让家庭重聚。
10.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十,邪教传播。
一股邪教在村庄中蔓延,包拯果断出手,将邪教的传播阻止,并还给村民们一个清净的家园。
11.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十一,村民的疑虑。
村民对一位新来的医生产生了疑虑,包拯通过调查,最终证明了医生的清白,并让村民们放下了疑虑。
12.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十二,农田的纠纷。
两个农民因为土地纠纷产生了矛盾,包拯通过调解,最终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纠纷,并让他们和睦相处。
古代智慧破案小故事
![古代智慧破案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93fdf8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0.png)
古代智慧破案小故事《巧用智慧破奇案》在古代啊,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破案故事。
话说有个小县城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县太爷那是急得焦头烂额呀,这案子不破,他这官也不好当呀。
这时候,来了个叫李明的聪明人,他自告奋勇要帮忙破案。
他先去了案发的地方仔细查看,发现这小偷还真是狡猾,几乎没留下什么明显的线索。
但是李明可没放弃,他就在那周围到处转悠,跟那些街坊邻居聊天。
嘿,这一聊还真就发现了点门道。
有个卖菜的大爷说,他那天早上好像看到有个鬼鬼祟祟的人影从那院子后面的小巷子跑了。
李明眼睛一亮,这可是个重要线索啊。
于是他就顺着那小巷子开始找,找着找着,发现有块墙皮有点不太对劲,好像被蹭过似的。
李明心里有了底,他觉得这小偷可能就是从这翻墙跑的。
他又在附近仔细观察,嘿,还真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脚印,虽然很模糊,但李明觉得这就是关键。
接着,他开始在县城里到处找跟这个脚印差不多的人。
这可不是个容易事儿啊,但李明那股子韧劲上来了,不找到不罢休。
他就这么一家一家地查,一条街一条街地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在一个小胡同里发现了一个可疑的人,那人的鞋印跟他发现的几乎一模一样。
李明不动声色,悄悄跟着那人,发现他偷偷摸摸地进了一间破屋子。
李明赶紧召集人手,等那人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把他给抓住了。
一审问,果然就是那小偷。
你看,这古代人虽然没有咱们现在的高科技,但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耐心,照样能把那些难题给解决喽。
就像这个李明,多厉害啊,就靠这么一点点的线索一点一点地查,最后抓住了小偷。
古代的智慧啊,真是不能小瞧,用得好那可是能解决大问题的呀。
现在想来,还是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厉害之处呢!。
古代破案故事
![古代破案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2fa5e2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f.png)
古代破案故事在古代,破案并不像现代那样便捷,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古代的破案故事往往扣人心弦,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古代破案故事。
1. 案件:盗窃案时间:唐朝地点:洛阳城故事:唐朝时期,洛阳城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家商铺被盗走了大量货物。
商铺老板非常愤怒,他找来了洛阳城的巡捕,希望能够找到罪犯。
巡捕们开始了调查,但是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商铺老板失望地离开了巡捕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商铺老板想了很久,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在城里的一家酒馆里,找到了一些酒客,向他们宣布了一个消息:他在自己的商铺里放了一些非常贵重的东西,只要有人偷走了,他就会给出很高的奖励。
酒客们听了之后,都有些心动,他们纷纷去商铺里看了看,但是发现商铺里并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城市,有很多人开始去商铺里看看。
其中,有一个人就是盗窃罪犯。
他一看到商铺里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就打算离开。
但是商铺老板已经安排好了人,他们在商铺外等待着罪犯的出现。
当罪犯走出商铺时,商铺老板的人就抓住了他,将他交给了巡捕队。
这个案件最终得以破案,罪犯也被绳之以法。
这个案件告诉我们,破案需要有智慧和耐心,需要从各个角度去思考,才能找到真相。
2. 案件:谋杀案时间:明朝地点:南京城故事:明朝时期,南京城里发生了一起谋杀案。
一位官员被人谋杀了,凶手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南京城的巡捕队开始了调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这时,一位名叫张四的侦探出现了,他自称是“神探”。
张四开始了自己的调查,他走访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资料。
他发现,官员的家里有一个仆人,这个仆人的行为很奇怪,他总是躲躲闪闪的,而且在官员死亡之后,他很快就辞职了。
张四觉得这个仆人可能是凶手,于是他开始调查这个仆人的过去。
张四发现,这个仆人曾经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做过刺客,他有很强的暗杀能力。
张四开始怀疑这个仆人,但是他没有找到直接证据。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在官员的家里安装了一个陷阱,只要有人进入官员的房间,就会触发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破案小故事导语:古代破案小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破案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古代破案小故事烧猪证死因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
在今天江南一带的是吴国,曾经出现过一个后来很著名的案件。
在吴国的句章县(治所位于今浙江余姚市东南),有个妻子谋杀了自己的丈夫,然后又放火烧毁了房屋,说丈夫是被火烧死的。
由于夫妻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丈夫的亲属很怀疑是妻子杀了丈夫烧尸灭迹,到当地衙门去告发。
句章县令张举受理案件,审问那个妻子,那个妻子坚决不承认。
张举就要人买了两头活猪,先杀一头,然后把这一死一活两头猪关在一个堆满柴火的棚屋里,放火烧屋。
等到那头猪也死了,一起拖出来检验。
那头先杀死的猪,嘴里没有烟灰;而那头活活烧死的猪,嘴里可以查到烟灰。
于是再对那个丈夫的尸体进行检验,发现他的嘴里确实没有烟灰,说明是死了以后才遭到火烧的。
那个妻子这才认罪。
这个案例故事在当时非常的有名。
不久后周的和凝编《疑狱集》,就把这个案例以“张举烧猪”为名编了进去。
宋朝人郑克编《折狱龟鉴》,专门搜集历史上各种著名案例,以供司法官员参考,也收入了这个案例。
稍后的桂万荣将这两本书改编为《棠荫比事》,把这个案例命名为“张举猪灰”。
伪造死后伤《洗冤集录》的长期沿用,有些罪犯也熟悉了检验的方法,就试图用伪造死后伤口的办法来掩饰杀人罪行。
明朝余象斗他所编的《皇明诸司公案》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冤案。
广西河池县有个叫俞厥成的地主,家财殷富,可是却吝啬异常。
他的老婆鲍氏,娘家比较困难,经常想要接济娘家,俞厥成都不同意。
鲍氏因此偷偷派家里的长工连宗送点粮食油盐之类的东西到娘家去。
想不到这连宗倒过来以这件事威逼鲍氏与他通奸,鲍氏也没有见识,不敢对丈夫去说。
快到冬天,俞厥成带了连宗到各个佃农家里去收租,一天在佃户支秩家里收租,这支秩是连宗的姑表兄弟,因此格外招待,准备了酒席。
大家都喝得半醉,俞厥成卖弄自己知识,谈论人身上生痣的相法,说:“女人阴部边上有痣的,都是富贵相。
”连宗想起鲍氏的阴部附近就有一个大痣,酒后吐真言,说:“你娘子阴边就有痣,果然是富家婆。
”俞厥成听了,心中愧恨,不过表面上假装没有听见。
赶回家里,责问妻子,鲍氏只得把缘由说出。
俞厥成倒有点法律知识,说:“这个是‘刁奸’,依照官法,被奸妇人没有死罪。
我今晚要杀了连宗,另外娶个老婆,你就只能降为丫鬟了。
”有天晚上,俞厥成要鲍氏准备好酒菜,请连宗喝酒。
把连宗灌醉后,俞厥成用麻绳把连宗绑在大板凳上,又用湿布把他的嘴巴眼睛都扎起来,用快刀在连宗的胁下猛刺一孔,一边用开水浇淋,把创口烫白,看不出血荫。
等连宗死了,把绳子解开,扔到他自己睡的床上。
第二天派人去通知连宗的弟弟连宇,说连宗“中风而死”。
连宇叫了表兄支秩一起去收尸,支秩把那天连宗说“主母”阴边有痣的事对连宇说了,两人在收敛尸体时特别注意,果然发现胁下有处伤痕,于是立即到县衙门去报案。
本县的黄知县前来检验,发现了胁下果然有一伤口,但是肉色干白,没有血荫。
黄知县把《洗冤录》拿出来,指给连宇、支秩、俞厥成三个人同看,说:“书上写得很明确,‘凡生前刃伤,即有血汁,其所伤处血荫,四畔创口多血花鲜色。
若死后用刃割伤处,肉色即干白,更无血花。
盖以死后血脉不行,是以肉色白也’。
连宗胁下虽然是致命处,但是伤痕肉色发白,肯定是你们两个收尸后弄出这个伤来讹诈。
”支秩急了,赶紧把那天连宗酒后说鲍氏阴边有痣的事情向知县说明,当面控告俞厥成是怀疑自己妻子与连宗通奸,所以杀死连宗。
请求县官把鲍氏传来对质。
可是俞厥成辩解说:“我们富家人的妻室,决不能蒙受跪在衙门里受审的耻辱。
他们这样控告,就是要出我妻子的丑。
这样难证明的事,拿出来当证据,正可以说明这两个人真是奸人之尤。
”这黄知县也是个没主意的,训斥连宇、支秩,说:“你们这两个奴才全然不知法度,如果是与主母通奸,这连宗就是个碎斩的凌迟罪,现在死了也是活该。
现在只管这伤痕真假,不论不正当的关系有无。
”下令将支秩打二十板子,作为“挑唆诬告”,连宇也打二十板,确定是“诬告”,两个人都要判处徒刑,还要向俞厥成支付三年的地租,作为赔礼。
俞厥成无罪释放。
余象斗在这个故事后加了按语:说这种用开水来消除刀刃伤口“血荫”的情况,是《洗冤录》没有提到的,所以他要特意记载,来告诉以后的检验者。
另外他也说,用开水消除血荫,皮肤上应该会有被烫坏的痕迹。
这个案件里没有发现,不是黄知县老眼昏花,就是仵作已被买通。
或者是因为“连宗刁奸主母,罪应当死”。
闻哭察奸传说春秋时候郑国的著名大夫子产曾经破过这样一个疑案:有天清晨,他正坐车去上朝,经过一个村庄时,听见远远的传来一个妇女的哭丧声,他按住赶车人的手要他把车停下,仔细听了一会,就通知官府把那个哭丧的妇女抓来审问。
那妇女很快就承认了亲手绞死丈夫的罪行。
过了几天,那个赶车人问起子产怎么会知道那个妇女是罪犯的?子产回答说:“人们对于他们所爱的亲人,亲人开始有病的时候就会感到忧愁,知道亲人临死的时候就会感到恐惧,亲人去世了就会感到哀伤。
那个妇女在哭他已经死去的丈夫,可是她的哭声却让人感到不是哀伤而是恐惧,因此肯定是内心有鬼。
”奇怪的是,被韩非作为反面典型而例举的这个故事,却被后人广泛推崇,出现了很多相似的事例,只是后世的这些故事大多还有经过尸体检验的证据。
双钉连环案更奇特的是宋朝时张詠破的钉头连环案。
张詠也是宋代著名的传奇性的法官,有大量关于他的破案故事。
据说在他担任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市)长官兼西川路同捉贼招安使的时候,有一次路过一个街坊,听见街坊里面传出哭声。
他认为这哭声也是“惧而不哀”,赶紧要手下去查看。
那人回来报告说:“有个妇女在哭丧,说是丈夫突然暴毙。
”张詠吩咐把那个妇女抓到官府去严加审讯。
负责此案的一个官员去检验尸体,起先看不出什么异样情况。
回家休息时,他的妻子提示他:“仔细搜查一下死者的发髻,一定会找到证据的。
”那官员依计而行,果然发现了有一根大铁钉深深地钉在死者的顶心。
那官员破了这个案子,满心欢喜,到处宣扬自己的妻子的能干,在向张詠汇报时也提到了自己妻子的提示。
张詠口头上表扬一番,说是要给他妻子一笔奖励。
等到那官员一离开,张詠又委派其他的官员来审查他的妻子,结果那官员的妻子承认,原来曾经用这个办法谋杀前夫,以后才嫁给那个官员的。
开棺验尸,那个前夫的骷髅头上赫然有根锈迹斑斑的铁钉。
于是张詠判决,将前后这两个钉死丈夫的妇女一起在市场上处决。
这个故事后来被编为包公戏《双钉案》。
烊锡灌喉杀夫案《洗冤集录》里的这些检验注意点在后世被广泛使用,在司法实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犯罪的手段也是千变万化,防不胜防。
清朝人刘世馨撰写的《粤屑》,记载了一件明代在广东新兴县发生的奇案。
新来的李知县出城,看见一个坟堆前有一个盛装女子在哭丧。
再定睛细看,却是穿着丧服,问随从,随从都说老爷看错了,那是个服丧的妇女在哭坟。
李知县就要衙役将这妇女带回衙门调查。
到了衙门里,李知县审问这个妇女,那个妇女说:“我丈夫病死,邻居都知道。
今日正做‘七七’,到坟前奠祭,哪里会穿艳服?”李知县传四邻来问话,四邻都说这个妇女的丈夫确实是病死的。
这李知县仍然不释放这妇女。
这妇女的夫家没有其他人,邻居见李知县如此固执,就帮这个妇女出面,到府衙申诉,告发李知县“无故拘押寡妇”。
知府发下文件,要求李知县在半个月内放人,如果查不出犯罪情节,就要按照“故入人罪”处罚(反坐所加给他人的罪名,折为行政处分,革职罢官)。
李知县慌了手脚,只得亲自化装潜出县城,到附近一带查访,连着几天,毫无收获。
有一天傍晚,正好遭遇小雨,见山脚下一户草房,便走近请求能躲避一时。
那草屋里有个中年村妇,让他进了屋。
李知县自称是路过的外地算命先生,请求能否借宿一晚。
这时那村妇的儿子恰好回家,李知县取出一点银钱,请村妇准备饭菜,那村妇笑道:“我家又不开饭店,只有粗茶淡饭,怎么可以让客人破费!”一来两去,彼此热络。
李知县和那儿子喝着老酒,说些闲话,那儿子很快有了醉意,问李知县:“你从城里过,知道现在的知县吗?”李知县说:“知道,听说是个姓李的。
”那儿子说:“你不知道那李知县很快就要因为那个女人的案件罢官了!这事哪怕是包龙图再世也搞不清了,可是偏偏只有我才搞得清!”讲到得意处,那儿子拍着桌子说:“老实告诉你,我实际上是靠做小偷来养活母亲的。
那户人家我也去打探过,那晚见屋门虚掩,闪进门去想拿点东西,这时就见本地的一位武举人老爷进来,我只好躲到暗处。
这位武举老爷好象和那女人很亲热,那生病的丈夫躺在里间床上呻吟,那女人说药已经煎好了,就端着一个铜勺走进去,把勺里的东西倒进去那丈夫的嘴里,那丈夫惨叫一声就死了。
我看见那铜勺里的是熔化的锡液!我实在害怕,就乘机溜走了。
这种事情官府如何能知道!”李知县听了心中大喜,问那儿子:“你为什么不去告发?”那儿子说:“俗话说‘夤夜入人家,非奸即盗’,我去告发不是自投罗网?”李知县劝告那儿子:“小偷不可以做长久的。
我和你一见如故,明天跟我进城,我的行李里有点银子,送给你做个买卖本钱吧!”那儿子当然也很高兴。
第二天李知县带了那个小偷回到县城,要他先等一下。
自己回衙门,派出衙役把那小偷也带进来,后堂相见。
那小偷大惊失色,叩头不止。
李知县交代他在审讯那女人和武举时出庭作证,又派出衙役抓武举到案。
两人在堂前想见,已是吃惊不小,那小偷出来一番证词,两人百般抵赖也说不通。
李知县下令吊棺检验,果然发现死者喉咙被锡块堵塞。
这是那个武举出的主意,要害死病恹恹的丈夫,用毒药会被人看出来,用烊锡就不会被发现。
那个向府衙申诉的邻居,也是武举指使的。
李知县按照法律判处了这对男女,给那个作证的小偷一大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