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_述评

合集下载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河东三姓”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个重要家族,分别是河东梁氏、河东赵氏和河东杜氏。

这三个家族分别以其成员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就这三姓家族的文学研究进行讨论。

首先,河东梁氏是以梁纲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梁纲是唐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

梁纲的文学创作以“唐宋派”的特点为主,他以“直言抱负”而著称,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除了梁纲,梁宽也是河东梁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情调,以写景为主,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

其次,河东赵氏是以赵嘏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嘏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咏物为诗”,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

赵嘏的文学创作以“嘉泰二赵”的特点为主,他的作品大都以咏史为题材,以饱满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赵蕃和赵文则是河东赵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表现出浓厚的宋代文学风貌。

最后,河东杜氏是以杜牧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写意超写实”,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于想象力的表现手法。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史派”的特点为主,他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为目的,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著称。

杜衍和杜审言也是河东杜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特色,表现出唐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综上所述,河东三姓家族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成员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这三姓家族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艺术特点,也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更全面的认识。

唐代山东地域四大士族仕宦与分布初探

唐代山东地域四大士族仕宦与分布初探

唐代山东地域四大士族仕宦与分布初探兰军摘要:唐代山东地域四大士族即唐代生活于今山东地域内的清河崔氏[1]、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四大文化士族。

受唐代不同时期政治局势、入仕途径及各帝王施政方针等变化因素的影响,四大士族在唐代的政治影响力也经历了从初唐的相对沉寂到盛唐时蓬勃发展和中后唐稍有回落以至晚唐短暂回光返照局面的变化。

地域分布上兰陵萧氏、琅琊王氏、颜氏聚居于沂州,清河崔氏大小房聚居于清河武城,南祖房、青州房则分居于齐州、青州。

有唐一代四大山东地域士族人才辈出在今山东地域内始终具有显赫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唐朝山东地域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士族是中古史、社会史、家族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今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界对唐代山东士族[2]的研究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如台湾学者毛汉光在氏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3]中《中古山东大族著房之研究》、《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琅琊王氏》、《隋唐政权中的兰陵萧氏》等文对山东大族在唐代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做了重要论述。

李光霁《简论唐代山东旧士族》[4]则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对唐代山东旧士族的政治势力进行研究。

李建华《唐代山东士族与文学》[5]、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6]又从文化角度对山东士族进行了深入分析。

此外对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家族的个案研究亦取得了突出成就[7]。

但学界对唐代今山东地域范围内士族的研究却较为薄弱。

杨荫楼、王洪军《齐鲁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8]是关于隋唐五代齐鲁文化研究的当代力作,其中对山东地域士族进行了整体概述,但因篇章所限对该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以上方家的相关论述对本文的探讨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发。

笔者试以《旧唐书》、《新唐书》两部正史中入传的四大山东地域士族官员及其他山东籍入传官员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加以分析。

纵向上以四大山东地域士族在唐代各时期入仕、宰辅任职情况等来探讨山东地域士族的仕宦起伏脉络,横向上通过山东籍官员及宰辅的地域分布情况和四大山东地域士族成员的文化成就探讨其对今山东地域的影响,进而呈现崔、萧、王、颜四大山东地域士族在唐代的发展概貌。

唐代士族文化

唐代士族文化

唐代士族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更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唐朝时期,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唐朝的士族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士族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唐代士族文化的特征。

一、士族的演变在唐代,士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

士族是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权力等方面的社会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着文化知识,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唐代的士族来源最初来自于古代的八贵族、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家族。

在唐代中期,随着时局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平民百姓加入到了士族群体中。

因此,唐代士族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唐代,对于士族的权利和地位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唐朝盛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士族提供了一个通往官场的渠道。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也导致了士族文化的特殊化,士族文化在科举制度的带动下,愈加繁荣。

二、士族文化的特征士族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的特征。

从字体、音乐、礼仪等方面可以看出唐代士族文化的特征。

首先是士族的书法。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唐代士族的书法更是备受称赞。

唐代书法钟情于自由、丰富的笔墨,以及独特的书写方法。

唐代士族书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当时流行的策、朱仿、陈碧等书法都是士族历代传承的经典之作。

其次是唐代士族的音乐。

唐代士族酷爱音乐,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

唐代士族的音乐是集中体现了神秘和恬淡的自然主义风格。

士族民间音乐具有广阔的中外文化交流背景,如大风歌、豫章散、陶渊明独唱、天神乐等都是唐代士族音乐的代表作。

最后是唐代士族的礼仪。

古代士族的礼仪体系与日常生活的行为标准息息相关。

唐代士族的礼仪强调规范化和正式化,包括服饰、餐饮、礼仪等方面。

通过礼仪来体现对于祖先的尊重,并且以此为基础整合了一个势力和文化的集团,从而更好地产生利益关系和结盟。

三、士族文化对于历史的影响唐代士族的文化影响不仅仅是在唐朝时期,而是持续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作者:莫立民
来源:《中州学刊》2006年第05期
摘要: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是治唐诗者长期未加注意或未显言之的论题。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呈地域集中中、北重南轻的不平衡状态,尤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渭河关中平原、晋南汾河平原、华北豫冀大平原诸区。

由此可见,唐代文学是以黄河流域文化圈为基调,以豫、冀、秦、晋地区为核心,以北方文学人才为主流的文学。

造成如此的分布状态,是唐代及唐前北方文化、经济、政治、人口、交通优于南方以及文学人才的迁移、文学传统的传承等多力合成的结果。

关键词:唐代;文学人才;地理分布;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

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

唐代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社会地位
唐代家族的社会地位通常与其成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密切相关。一些大家族甚至可以通过婚姻 、结盟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社会影响
唐代家族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一些大家族通过掌握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对当地社 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些家族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唐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与影响
文化背景
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潮交融碰撞,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灵感 。
文学影响
唐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创作手法、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都为后世所借鉴和发扬,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03
唐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
唐代家族对文学的影响
步挖掘。 • 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探讨。 • 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家和家族上,对其他文学家和家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 展望 •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相互影响机制,探讨家族文化如何影响文学家的创作以及文学
家如何传承和发展家族文化。 • 可以对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唐代家族与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族与文学关系。 • 可以加强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个案研究,深入挖掘具体家族和文学家之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04
唐代家族与文学的研究现 状及未来趋势
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01
02
研究现状:唐代家族与 文学的研究在近年来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者们从历史、文化、 社会等角度对这一主题 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成果
03
04
05
1. 对唐代家族的构成、 地位、影响等方面进行 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家 族在唐代社会中的重要 地位。

大唐之音 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一)

大唐之音 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一)

大唐之音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一) 【内容提要】受魏征《隋书.文学传》序导引而形成的唐代南北文学合流与统一的看法有必要重新检讨。

本文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进行考察,指出隋唐政治的统一并未改变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些差异所积淀而成的地城文学传统对唐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唐代的诗歌与古文的发展路径和成就同地城文化密不可分;唐代文人的分布亦具明显的地域特色。

无论是在政治一统的初盛唐,还是因藩镇割据而形成分裂的中晚唐,文学的空间差异始终存在。

【关键词】地域风貌空间差异统一合流和而不同治隋唐文学者最喜称道隋唐政治统一促成南北文学的合流,并进一步推论在南北分裂局面中,文学始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南北地域既然统一了,那么文学也“纳入了统一的进程之中”①。

认为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据此推论,则唐代文学就具有一种合而且同的成熟性质。

将政治的大一统与文学的统一、文风的合流划等号②,将政治的分裂与文学的地域色彩简单等同,这是一种主流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极广。

几乎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范式,或“基本假定”、“绝对前提”,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被作为定论性知识写入流行的文学史教材中。

唐代文学中的地域色彩究竟是否存在,南北文学的合流或合其两长应该如何理解,大一统帝国中是否有统一的文学,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检讨。

一文学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形地貌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人群的体貌、性情乃至趣味习尚的不同,中国古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

《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统治者只能修教齐政,但却“不易其俗”、“不易其宜”,非不为也,不能也。

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对此理论发挥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陈寅恪_士族阶级_说述评

陈寅恪_士族阶级_说述评

或间以小族,然其大多数为儒家之信徒也。职是 之故,其为学也,则从师受经,或游学京师,受业与 太学之博士。其为人也,则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 族乡里……故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自必合儒家 之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是。质言之,小戴记大 学一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之学说,实 东汉中晚世士大夫自命为其生活实际之表现。一 观后汉书党锢传及有关资料,即可为例证。”⑤“东 汉外廷之主要士大夫,既多出身于儒家大族,如汝 南袁氏及弘农杨氏之类,则其修身治家之道德方 法亦将以之适用于治国平天下,而此等道德方法 皆出自儒家之教义……此范围即家族乡里,此标 准即仁孝廉让。以此等范围标准为本为体。推广 至于治民 治 军,为 末 为 用。 总 而 言 之,本 末 必 兼 备,体用必合一也”( 第 51 页) 。以上两段即是对 士族优美门风的具体阐释,我们可以尝试归结为: 其学为儒家修齐治平之学,其行必合儒家之道德 标准。
对于陈寅恪的“士族阶级”说,有两种不同的 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体现了陈寅恪在方法论上 的高度。万 绳 楠 说: “这 次 整 理 魏 晋 南 北 朝 史 的 听课 笔 记,我 惊 异 地 发 现: 阶 级 分 析 和 集 团 分 析 (实际上也是阶级分析) 的观点与方法,竟贯穿在 陈老师的全部讲述之中。第一篇便是《魏晋统治 者的社会 阶 级 》。 这 可 说 明 陈 老 师 研 究 历 史,在 方法论上达到了何种高度。可以这样说:陈老师 不仅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 人,而且是从资产阶级史学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史 学的桥梁。”⑥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由于陈寅恪先生 的“忽略”,“混 用”了“阶 级”这 个 重 要 的 词 语。 胡戟说:
2010 年第 5 期( 第 25 卷)
学术史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唐代的士族与社会地位

唐代的士族与社会地位

唐代的士族与社会地位唐代的士族是整个唐朝社会中最为优越和地位最高的一个阶层。

他们在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们的地位是如何得到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唐代士族的社会地位。

士族的来源与特征士族作为唐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其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沿袭自汉代的世家,即世袭的贵族,他们通常能够追溯自秦汉之时的功臣,他们居住在城市中的大宅院中,在城市中拥有众多的产业,并且精通经商和写作;另一类是田舍小康,即在唐朝初期,由于开元中兴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批有能力的乡村豪强,他们成为唐代的新兴士族。

总的来说,唐代的士族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分布较为广泛,既有世家大族,也有地主乡绅和官僚豪强;二是具备领导才能,许多士族子弟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成为了唐朝的高级官员;三是以文化为主,这一点在唐朝可谓是十分突出,士族多以写作、书法、诗词等文化领域为主要活动,是唐代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士族的地位与社会财富士族之所以令人望而生畏的原因是其拥有极大的财富,这部分财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官职所带来的收入,唐代的官员都是颇为高薪的,担任高官者可使士族的财富得到保证;另一种是地产和商业收益,士族们多有地产和商业等方面的投资,能够保证一定的财力来源。

同时,士族的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拥有的财富所决定。

在唐代,财富往往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士族的财富自然也给了他们更高的社会地位。

当然,在唐代,士族的真正地位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家世、政治影响力、科举考试的成绩以及其他社会成就等。

士族的政治影响力唐代的士族对于朝廷的政治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由于唐代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因此朝廷精英往往需要士族来担任高级官员,这些官员通常是士族子弟。

这样的官员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使得士族不仅是一个社会阶层,还成为了一个影响重要政治决策的关键势力。

此外,士族的地位和财富也给了他们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通常是广大百姓眼中的权威人士,在决策重要事件时也常常会被当成重要的参考对象。

李浩 师德四维 课比天大

李浩  师德四维  课比天大

李浩师德四维课比天大
钟艺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李浩教授有多重身份,有两个身份最为人们所看重。

其一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

从《唐诗美学》到《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再到《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均得到学界高度关注。

尤其是他的博士论文《唐
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受到了著名学者卞孝萱和其导师霍松林等先生首肯,实非易事。

几十篇论文显示他的研究,以唐代文学为核心,并逐渐过渡到对唐代文史和园林艺术,进而对整个中国文学进行点面结合的思考。

【总页数】4页(P92-95)
【作者】钟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论LR理念指导下的“四维”合作型学生工作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J], 武圣强
2.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四维建构" [J], 唐勇
3.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和实践——李凤霞教授在2007年教师节校师德标兵代表会的发言 [J],
4.新时代师德自我修养的四维度 [J], 蔡志良
5.“3·11”震荡世界经济——浩天大劫 [J], 王素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世上争开路 阀阅山东拄破天——浅论唐代山东士族的文学创作

文章世上争开路 阀阅山东拄破天——浅论唐代山东士族的文学创作
峤诗 者云 : “ 富贵 荣 华 能 几 时 , 山川 满 目泪 沾 衣 。 不见 只今 汾 水
这段 时 间 , 赵郡 李 氏 亦 以文 学 才 能 为统 治 者所 赏 识 , 李 义、 李 尚


李 尚贞兄 弟 , 皆 以文 学知名 , 《 新 唐书 》 卷一 一 九《 李义 传 》 载:
辛文房《 唐才子传》 中所列才 子崔信明就出 自山东高门的清河崔 氏: “ 信明颇蹇傲 自伐 , 常赋诗吟啸, 自谓过于李百药 , 时人 多不许之 。又
矜其 门族 , 轻 侮 四海 士 望 , 由是 为 世所 讥 。 ” ( 《 旧唐 书 》 卷 一 九 。上《 崔 信 明传 》 ) 这个 时期 荥 阳郑 氏所 出现 的 作 家有 郑 世 翼 。崔 信 明恃 才 傲
李 义 字尚真 , 赵 州房 子人 。少孤 。年 十二 , 属文, 中书令 薛元
超 日: “ 是子 且有 海 内名 。 ” 第进 士 、 茂 才异 等 , 累调 万年 尉 。… …
义事兄尚一、 尚 贞孝谨甚 , 又俱 以文章 自名, 弟兄同为一集, 号《 李
氏花萼 集 》 。 李义 著述 甚多 , 《 新 唐书 ・ 艺文 志 》 著 录李义 兄弟 《 李 氏花 萼集 》 二
十卷。玄宗将他与“ 燕许大手笔” 之一的苏颈并论 :
时李义 为 紫微 侍 郎 , 与 颈对 掌文诰 。他 日, 上( 玄 宗) 谓颈日:
“ 前朝有 李峤、 苏味道。谓之 苏、 李, 今 有卿及李义, 亦不让之。 ”
( 《 旧唐 书 》 卷 八八《 苏颈 传 》 )
出 自荥 阳郑 氏 的郑 虔 也 是 文 艺上 的多 面 手 , 工 书法 、 善 丹青 。郑 虔 家风 不 嘻 却 十分 清 贫 , 他 的朋 友 杜甫 十 分钦 佩 他 , 杜 甫 集 中对 郑虔

【2016年】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上)【文化研究论文】

【2016年】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上)【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上)【内容提要】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主要有三种类型:科举仕进、战争与贬谪宦游。

迁徙使士族的地方代表性不断丧失,亦使文学的地域风格不断弱化,但却提升并丰富了移入区的文化。

士族迁徙不仅影响个人及家族的荣枯兴衰,而且表征出文学重心的潜转暗换及南北经济文化倾斜失衡格局的形成。

迁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侧面。

根据笔者的理解,社会流动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

横向的流动即地域的迁徙,纵向的流动即阶层与等级的上下移动。

如果说东晋南北朝的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即地域的迁徙,那么唐代的社会流动则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

唐代士族的纵向流动即阶层的突破也是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则集中讨论横向流动现象,虽然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但从学理上还是应首先厘定并予以澄清。

如果说文学士族的地域分布形成一种空间壁垒,藉以标志彼此的区别性,保存各自的独特性。

那么迁徙就是对地域空间的一种突破与超越,趋向于文化共同体,寻求一种超空间超地域的认同。

这种新变化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使然。

在承认其变化所含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是以减弱或丧失文学的地域独特性为代价换来的。

唐代文学士族与本时期一般移民或流民的迁徙既有相似处,又有差别处。

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其定居或迁徙受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影响制约,故与整个时期迁徙流动的总趋势有一致性,但是士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多具自足性与独立性,故其移动又与整个移民大潮不尽一致。

其对原住地与迁徙地的影响亦大于一般流民。

关于一般流民的迁徙,学术界较早注意,且成果丰硕①。

本文讨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受惠于以上成果处颇多,但因论题的差异,容或与诸家之说有所不同,势所难免,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除过个别的、小型的流动外,有唐一代士族大规模的迁徙有三次;第一次在隋唐之际(或更早);第二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三次则在唐末及五代战乱中。

迁移的原因分别为科举仕进、战争及贬谪,本篇依原因分类描述这些迁徙,并试图比较其异同以及对文学风貌的影响,进而突显这些大事件对作家心灵的震动与撞击。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3.03.22
•【文号】教社科[2013]2号
•【施行日期】2013.03.2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
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社科[2013]2号)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工作业已完成。

按照我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83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250项,三等奖518项,成果普及奖17项。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

开展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是教育部为表彰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以本次评奖工作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质量导向,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830项)
教育部
2013年3月22日附件: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获奖成果名单(830项)。

成果汇编

成果汇编

成果汇编人文学院 (6)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6)国际文化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7)哲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所 (8)科技与文化研究所 (8)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9)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 (10)世界历史研究所 (11)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12)外国哲学研究所 (12)日本文化研究所 (14)文艺学研究所 (14)韩国研究所 (16)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16)汉语言研究所 (16)社会学研究所 (18)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 (19)中国古代史研究所 (19)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21)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21)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22)古籍研究所 (23)传播研究所 (25)中国艺术研究所 (27)广播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28)其他 (28)法学院 (30)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30)国际政治研究所 (31)经济法制研究所 (32)企业制度与文化研究所 (3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34)比较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36)人口研究所 (38)法理与制度研究所 (38)其他 (39)教育学院 (41)高等教育研究所 (41)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 (41)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43)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45)其他 (46)经济学院 (48)财政研究所 (48)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所 (49)产业经济研究所 (50)国际经济研究所 (51)国际商务研究所 (52)金融研究所 (53)法与经济研究所 (55)经济研究所 (56)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58)证券期货研究所 (60)其他 (63)管理学院 (64)财务与会计研究所 (64)饭店管理研究所 (64)管理工程研究所 (65)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66)决策优化研究所 (69)旅游研究所 (69)企业投资研究所 (70)企业组织与战略研究所 (71)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74)营销管理研究所 (75)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 (76)其他 (77)外语学院 (78)外语教学期刊研究所 (78)外国文学研究所 (78)应用语言研究所 (80)德国文化研究所 (81)其他 (82)其他学院 (83)图书馆 (86)机关 (89)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获奖序号作者成果名称颁奖时间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及等级奖励单位1.廖可斌杭州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总体形象研究2003.6 研究报告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厅2.胡可先永贞革新与中唐后期文学研究2003.11 论文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国家学位委员会3.陶然论元词衰落的音乐背景2003.3 论文浙江省社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社联4.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2003.11 专著夏承焘词学奖二等奖中国韵文学会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孙敏强《三国志》(线装版)点校*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82.林家骊楚辞九章集校集释***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53.胡可先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4.胡可先韩元吉年谱新宋学第2辑2003.115.胡可先求实与创新:傅璇琮先生的学术精神新文学第1辑2003.106.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7.楼含松《长生殿》校注* 台湾三民书局2003.58.沈善洪楼含松浙江大学董氏基金获奖论文选(1992-2002)***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1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王德华李善《文选》注体例管窥学苑出版社《文选与文选学》2003.52.王德华屈骚精神及对当代的启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13.孙敏强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94.孙敏强儒道互补历史原因管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5.朱则杰《汪辟疆说近代诗》考论浙江大学学报(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106.朱则杰《清人别集总目》考论宁波大学学报2003.37.朱则杰钱谦益柳如是丛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18.朱则杰清代诗歌中的一组特殊意象学术研究2003.29.朱则杰清名家集外诗文辑考浙江大学学报2003.510.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浙江大学学报2003.411.沈松勤高压政治与“文乞奔竞”文学遗产2003.612.周明初25年来明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样本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313.林家骊刘邦大风歌中“风”当作“凤”解文史(中华书局)63辑2003.514.林家骊江淹与楚辞学苑出版社中国楚辞学(第三辑)2003.715.林家骊沈约事迹二考中华书局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2003.816.林家骊谢铎与“茶陵诗派”文学评论2003.917.林家骊谢铎年谱台州学院学报2003.118.费君清一脉天风百丈清泉文学评论2003.519.陶然论元代之词曲互动浙江社会科学2003.920.陶然规模宏阔金针度人古典文学知识2003.921.陶然金元词演进轨迹新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4 22.陶琳林家骊江郎“才尽”了吗?文史知识<中华书局> 2003.1123.楼含松讲史平话的性质及分类国际会议论文集(日本劲草书房)2003.3 国际文化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获奖序号作者成果名称颁奖时间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及等级奖励单位1.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2003.11 专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毛丹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2003.11 论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3.章前明论现实主义的国际秩序模式2003.11 论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浙江省评奖委员会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毛丹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张丽东永远的摩根索学林出版社2003.23.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学林出版社2003.84.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3.25.潘一禾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3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毛丹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52.毛丹村公共场域与村际公共场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原载于开放时代)2003.63.毛丹近代合法性论证路径东方2003.114.毛丹到知识型乌托邦上班开放时代2003.65.毛丹修昔底德的正义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为政治思想史的一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载2003.36.孙仲质疑意识形态终结论浙江学刊2003.107.应奇政治的审美化与自由的绝境哲学研究2003.48.张丽东国际组织建设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9.高力克五四知识分子的公民观《知识分子论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10.章前明论现实主义的均衡模式新华文摘2003.211.董小燕古希腊政治文化的特征与形成机制浙江学刊2003.1哲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所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黄爱华哲学导论*** 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92.黄爱华经济与自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8科技与文化研究所获奖序号作者成果名称颁奖时间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及等级奖励单位1.黄华新公众兴趣与科学传播2003.9 论文浙江省首届科学传播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浙江省科协2.黄华新当代科技发展与现代管理理会演变2003.9 论文浙江省首届科学传播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浙江省科协3.黄华新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2003.10 论文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严国萍企业文化与生命型企业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32.李磊科学社会功能的当代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23.李磊科技发展的质变问题与科技观的更新科学学研究2003.44.施元湘论德育创新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85.施元湘德育与学生的选择性上海教育科研2003.56.施元湘加入WTO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57.黄华新2002年浙江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18.黄华新语境与意义推导哲学研究(增刊)2003.129.黄华新科学哲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走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1010.黄华新会话含义理论述评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1011.黄华新普通符号学研究刍议浙江社会科学2003.712.黄华新面相信息处理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哲学研究2003.713.黄华新略论符号的功能与分类光明日报2003.114.黄华新符号学视野中的网络互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6 1.张方华基于不同R&D模式的企业技术合作方式研究****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丛杭青论赛博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不对等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22.丛杭青新手与专家问题科学学研究2003.123.丛杭青什么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64.丛杭青扩展实在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35.丛杭青Testimony是如何得到辩护的哲学研究2003.106.盛晓明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7.徐献军当代西方Testimony理论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3.118.许为民创新:科学哲学回应世纪挑战哲学研究2003.119.许为民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三个新特点新华文摘2003.610.许为民回应挑战,推动创新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 2003.311.张方华企业的社会资本与隐性知识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212.张方华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1213.张方华技术创新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自然辩证法研究(增刊)2003.1214.张方华中国企业社会资本与学习效率关系的实证浙江学刊2003.11 研究15.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知识创造中国科技论坛2003.1116.张方华基于能力的国际化战略科学管理研究2003.2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 17.张方华台湾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6 18.张方华基于不同R&D模式的企业技术合作方式研究****19.张方华陈劲An 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between firm's social capital and itslearning efficiency in ChinaISSHP 2003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获奖序号作者成果名称颁奖时间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及等级奖励单位1.何丹《诗经》四言体起源探论2003.11 专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胡志毅神话与化式戏剧的原型阐释2003.11 论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3.陈强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2003.11 论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4.何丹《诗经》四言体起源探论2003.6 专著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厅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刘翔德国新电影天津社科出版社2003.112.刘翔格列佛游记****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13.刘翔那些日子的颜色——中国当代抒情诗歌* 学林出版社2003.104.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5.何丹汉语文化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26.沈建平北欧电影哲人英格玛伯格曼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7.沈建平艺术与哲学:十年论集(1993-2003)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08.沈建平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09.沈建平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3.110.陈强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811.胡志毅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912.胡志毅世界艺术史·建筑编东方出版社2003.1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关长龙试论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2.关长龙敦煌本梦书杂识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纪念文集2003.53.刘翔乌托邦、理想主义与诗歌<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 4.何丹论20世纪普通文字学研究领域的建议和缺失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8 5.何丹语言文字学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86.沈建平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世界美术2003.127.沈建平论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与艺术批评的兴起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 2003.128.沈建平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世界美术2003.99.沈建平为什么要批判后现代主义美术观察2003.910.沈建平现代性哲学的主题浙江学刊2003.311.陈强帝国的铿锵:从吉卜林到闻一多文学评论2003.912.陈强论何其芳的异性情结及其文学表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713.陈强浪漫派诗禽的孑遗:细读徐志摩的两首诗浙江学刊2003.11浙江社会科学2003.1114.陈强像个逗点一样添加了意义:《呐喊.自序》片论文学评论2003.115.胡志毅在先锋与传统之间——过士行剧作的美学追求16.董绍春美与审美的评价论和语用学阐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217.董绍春艺术性的评价论和语用学阐释文艺理论研究2003.5世界历史研究所获奖奖励名称及等级奖励单位序号作者成果名称颁奖时间成果类型浙江省人民政府1.吕一民法国通史2003.11 专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陈钦庄宗教学与世界宗教研究(韩国)新星出版社2003.82.郑德弟法国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3.郑德弟与北京的文学通信(至1793年)**** 大象出版社2003.9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计翔翔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国际汉学2003.92.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七辑<中西2003.9初识>浙江学刊2003.53.张星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母性主义思潮及其社会影响探析4.沈坚战后法国工人阶级与社会冲突世界历史2003.125.陈永春原工业化理论及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工业经济2003.106. 陈永春原工业化与西欧农村家庭经济及相应变化甘肃社会科学2003.67. 陈钦庄初论德国人文学者梅兰希顿世界历史2003.10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吴笛苔丝(全译典藏)****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2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吴笛论中国文学对西方意象主义的影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2.吴笛论帕斯捷尔纳克的风景抒情诗外国文学研究2003.83.吴笛抗拒性阅读与女性批评的建构妇女研究论丛2003.64.吴笛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45.张德明悬置于“林勃”中的幽灵外国文学研究2003.26.张德明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浙江大学学报2003.27.李小林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妇女研究论丛2003.18.邹广胜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99.徐改平《新青年》时期的胡适与鲁迅甘肃社会科学2003.8外国哲学研究所获奖序号作者成果名称颁奖时间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及等级奖励单位1.陈村富关于卡恩的Eimi概念2003.12 论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章雪富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亚历大山学派的逻各斯基督论2003.11 专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3.王志成宗教,解释与和平2003.3 专著浙江省社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社联4.应奇概念图示与形而上学2003.6 专著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教育厅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王志成和平的渴望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62.王志成一个地球多种宗教****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3.王志成空与光明****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66.应奇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57.应奇为保守主义辩护****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4.杨大春梅洛庞蒂生智出版社2003.65.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5陈村富6.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47.章雪富早期基督教的演变及多元传统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6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王志成保罗•尼特论宗教对话模式浙江学刊2003.72.王志成唐•库比特的反实在论宗教哲学述评世界宗教研究2003.33.王志成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中国宗教2003.104.王志成宗教批判实在论与宗教反实在论之争复旦学报2003.65.王志成文化裁军:激进的时代要求博览群书2003.46.包利民普罗提诺对柏拉图奥秘的解读浙江社会科学2003.107.包利民近代社会契约论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68.包利民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与宗教社会科学战线2003.59.包利民公共理性,信仰与信念哲学研究2003.510.包利民普鲁塔克与共和德性浙江学刊2003.511.包利民怀疑论与希腊哲学的特质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1212.包利民政教分离与美国政治哲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13.包利民政治作为一种责任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1014.杨大春论梅洛-庞蒂哲学中的三条歧义性路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1115.杨大春含混的散文诗学南京社会科学2003.616.杨大春意识哲学解体的身体间性之维哲学研究2003.1117.杨大春主体形而上学解体的三个维度新华文摘2003.318.杨大春反思的现代性与技术理性的解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19.陈村富有关原创文化的若干理论问题浙江学刊2003.1120.陈村富希腊原创文化及其观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521.陈村富自然正义与约定正义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122.庞学铨海克曼:舍勒的艺术表现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62003.2 23.庞学铨大学与人类状况现代哲学(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4.庞学铨大学在科学原则与功利意识间的态度浙江大学学报(中国人大复印2003.2资料全载)2003.2 25.庞学铨先验论的真实意义浙江学刊(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6.戚印平Deus的汉语译词以及相关问题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03.6浙江学刊2003.5 27.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士关于易服问题的争议及其文化意义28.戚印平关于日本耶稣会士商业活动的若干问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29.章雪富两希文化和BEING的语义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3.1030.章雪富两希文明的交替与BEING的语义学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1231.章雪富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的德性伦理浙江学刊2003.532.章雪富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浙江学刊2003.1日本文化研究所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冈雅彦古活字版《曾我物语》的“拼绘”**** 文献2003.12.王宝平神道与日本文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03.王宝平游历日本图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4.王勇中日“书籍之路”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05.王勇日本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67.江静日本文化丛书(第一辑)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10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王勇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2.王勇佚存日本的唐人诗集《杂抄》考释文学遗产2003.13.刘岳兵日本的“中国通”中华读书报2003.74.刘岳兵“京都支那学”的开创者狩野直喜读书2003.75.刘岳兵服部宇之吉对孔子之教的现代阐释日本问题研究2003.66.刘岳兵梁漱溟研究在日本哲学动态2003.67.刘岳兵现代中国艺术文化形成的三种潮流学术研究2003.58.刘岳兵福泽谕吉的“自由”论历史月刊(台湾)2003.59.刘岳兵中江兆民的中国观及其他中华读书报2003.210.刘岳兵论近代日本的孔子教—以服部宇之吉为例学术月刊2003.511.刘岳兵从战后小岛的思想看日本的现代新儒学日本学论坛2003.312.江静利玛窦世界地图在日本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文艺学研究所获奖序号作者成果名称颁奖时间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及等级奖励单位1.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论2003.11 专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徐亮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2003.11 论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浙江省评奖委员会3.李咏吟原初社会形态:希腊神学的两大话语系统及其历史转换2003.3 专著浙江省社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社联4.李咏吟文学批评解释的本质及其诗学归依2003.11 论文中国文联文学评论一等奖中国文联5.徐亮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2003.6 论文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省教育厅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李咏吟诗学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2.徐岱批评美学学林出版社2003.63.徐亮表征**** 商务印书馆2003.124.梁慧智慧:通向生命的宗教之路学林出版社2003.8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王元骧评我国新时期的“文艺本体论”研究文学评论2003.102.王元骧艺术真实的系统考察江海学刊2003.13.朱首献文艺人学本体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4.朱首献文艺活动论的当代意义当代文坛2003.55.朱首献论“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观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26.朱首献批判理性精神的缺失与当前文学写作中的俗化倾向作家报2003.57.朱首献穿越历史文化理性的天空江苏省作家协会编《评论》2003.98.朱首献阅读者的“在场”与“不在场”——文学阅读行为中的人学辩证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119.李咏吟文学的诗性综合解释的理论价值东疆学刊2003.1110.李咏吟创作自由与实践理性之关系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03.211.李咏吟批评家的责任与正义意愿当代作家评论2003.812.李咏吟审美教育与现代教育日本福井大学2003.313.李咏吟现代中国诗学的三大派别及其得失论衡东方丛刊2003.614.徐岱大世界与小天地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915.徐岱从滋味到境界浙江社会科学2003.916.徐岱文学的看法与见识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817.徐岱史与诗的张力文艺理论研究2003.318.徐岱形式主义与批评理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719.徐岱批评的尺度《评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920.徐岱走向中心的边缘诗学学术月刊2003.721.徐岱走向应用诗学文艺理论研究2003.1122.徐岱美丽总是愁人的东疆学刊2003.123.徐岱阅读理论与当代批评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2003.624.徐岱游戏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3.1025.徐岱趣味的形而上学之维文艺研究2003.526.梁慧来自圣地的声音维真通讯加拿大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主编2003.527.梁慧美好生活如何可能——施特劳斯关于“耶路撒冷和雅典”问题的讨论维真学刊2003年第1期国外权威期刊2003.628.梁慧请为孩子们点燃和平的烛光维真通讯加拿大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主编2003.529.黄擎人文视野融合与当代审美文化南昌大学学学报.(哲学社会科2003.11学版)30.黄擎论小说的戏谑模拟华文精撷2003.731.黄擎论当代小说的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东南大学学报(中国人大复印2003.8资料全载)32.黄擎论形式在艺术表现中的三大功能零陵学院学报2003.533.黄擎新时期理论批评视野中的文学形式本体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韩国研究所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杨雨蕾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与新罗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金健人韩国天君系列小说与中国程朱理学外国文学评论2003.63.金健人《天君衍义》的理念式叙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著作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2.吴飞新闻编辑学(第三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3.邵志择新闻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14.邵志择传播生态学**** 华夏出版社2003.85.徐忠民专著《摄影技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论文序号作者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1.吴飞在行为与思想之间摆动的言论自由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02.吴飞换一种思路看表达自由当代传播2003.92003.6 3.吴飞城市杂志的经济学分析新闻与传播(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载)4.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中国人大复印资2003.2料全载)5.吴飞思想市场理论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6.沈爱国县市报如何吸引“新生代”受众新闻实践2003.47.邵志择传播范式与传播生态新闻记者2003.12汉语言研究所获奖。

[作文范文]李浩简介

[作文范文]李浩简介

李浩简介一、小传李浩,1960年6月出生,陕西靖边人,汉族,文学博士。

曾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曾应邀在韩国庆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讲学,多次应邀在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台北等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二、学习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9年9月~20XX年1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三、工作经历1986年7月至今,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10月,被聘任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授20XX年9月~20XX年8月,被聘任韩国庆尚大学外国人教授一年20XX年10月~20XX年4月,被聘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20XX年2月,被聘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XX年2月,被聘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XX年9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XX年4月,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XX年6月,获聘为陕西省二级岗位职称20XX年4月,被聘任《文学遗产》编委四、教学和科研获奖1.著作《唐诗美学》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著作《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著作《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著作《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5.著作《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著作《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获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7.著作《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建设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五、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汉唐典籍与文化研究3.隋唐园林建筑文化研究4.中古士族与传统士人研究六、主要讲授课程1.中国古代文学史2.唐诗美学3.大学语文4.魏晋隋唐文学专题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七、主要著作1.《马祖道一传》,佛光出版社,1997年2.《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文津出版社1999年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增订再版3.《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XX 年初版,20XX年增订再版4.《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5.《唐诗美学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增订版6.《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7.《怅望古今》,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8.《行水看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9.《唐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八、代表论文1.《探索者的道路》,《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2.《孟浩然交游补考》,《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3.《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诗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4.《孟浩然事迹新考》,《唐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辑5.《王维、孟浩然诗地名考辨》,《西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6.《“稻米流脂粟米白”考索》,《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7.《李白诗文的鸟类意象》,《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8.《〈全唐诗〉校读札记》,《文献》,1994年第2期9.《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10.《山水之变:论先秦至唐代自然美观念的嬗变》,《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1.《中唐五窦生卒年新考》,《文献》,1996年第2期12.《原侠》,《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3.《论唐代园林别业与文学的关系》,《陕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14.《中唐窦叔向家族贯望新证》,《唐代文学研究》,1997年总第7辑15.《唐代园林别业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6.《论唐代关中士族的家族教育》,《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7.《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谱谍学问题》,《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辑19.《释“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甫研究学刊》,1999第1期20.《敦煌文献所见关中姓望史料钩沉》,《文献》,1999年第1期21.《唐代关中的文学士族》,《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22.《从士族郡望看牛李党争的分野》,《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23.《苏绰文体改革新说》,《文史哲》,1999年第4期24.《〈皇唐玉牒〉编撰者之重新检讨》,台北《故宫学术季刊》1999年第3期25.《从人地关系看唐代关中的地域文学》,《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

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

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作者:童岳敏来源:《人文杂志》2009年第03期内容提要唐代文学家族的兴盛,就地域性而言,多集中于两京地带与江南东道,而陇右、剑南、黔中等地区处边隅荒芜之地,文化相对落后,文学家族较少。

在文学家族的人员构成上,或父子,或祖孙几代,或兄弟多人。

从时间段上看,唐初文学家族多文化世家,除诗文传家外,还擅长经学、史学,而后期一些出身寒门的文学家族则无深厚的文化根基。

另外,唐代文学家族的文化属性则丰富多彩,如家族中拥有大量的庋藏,家学内容呈多样化的趋势,既有经学、史学、文学,也有书法、绘画等技艺的传承。

在家族的文学实践方面,主要体现为文人创作时的崇宗意识;家族内部的文学研究与交流;郡斋诗文集会的家族化现象以及对家集的编撰等内容。

此外,文学家族的家学中尚有变异性的特点,特别是外家之学的传承,既丰富了家族原有的文化传统,又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为家族的兴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文学家族地域家学文学实践变异性〔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133-魏晋以来,公立学校沦废,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曾言:“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有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与家族化矣。

故论学术,只有家学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注: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31页。

)可见家学的传播殷衍,不仅是家族持久不衰的保证,更是民族文化延伸的脉络。

在唐代,门阀制度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学术文化与大门盛族不可分离的状况依旧得以延续。

在一定程度上,唐代的家族文化的盛衰演变,成了唐代社会文化嬗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的文化家族,凭借深厚的家学传统,冠冕蝉联,绵延不坠。

而作为文化家族的次生态之一,唐代的文学家族,也同样盛极一时,引人注目。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云:“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温庭筠、温宪;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珝;兄弟如皇甫冉、皇甫曾,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等;皆联玉无瑕,清尘远播。

唐代社会族群划分与变动研究

唐代社会族群划分与变动研究

唐代社会族群划分与变动研究徐乐军【摘要】唐代是我们中古时期最后一个讲究门第和郡望的朝代,其时族群可划分为士族、小姓和寒素三类.士族含义有三:一是虏姓、郡姓和蕃姓;二是传统的世家大族;三是新族.小姓一直以来较少受到关注,其含义指以地方大姓和豪强为主的群体,小姓群体为了保住既有经济地位或进入士族,往往需要在政治上谋求出路.小姓文士承担了家族兴盛的任务,需要与寒素文士一样寄身科举之途;但他们多富于财,求仕心理相对平和,当然有时也会以此打通关节,谋取仕进利益.小姓和寒素阶层要想进入士族,最为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成为衣冠户,享受免除赋役的特权,而士族则需要通过子弟进士登第保住既有的家族地位和特权,这就形成了唐代进士科越来越受重视的局面.【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12【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族群;士族;小姓;寒素【作者】徐乐军【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5105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魏晋以来,中国中古社会族群分化明显。

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在晋后得以进一步加强,以门第和郡望品评人物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南北朝的战乱和分裂虽对此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反倒入唐后又大行其道。

直到唐末五代战乱后,宋代社会平民阶层崛起,文官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以族群划分人群、以门第郡望品评人物的做法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唐代是我国中古时期最后一个讲究门第郡望的朝代,其缘由不仅有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更有唐政府的推波助澜之功。

概要地说,唐代族群划分为三类,一是士族,指的是旧有世家大族和入唐后之新族;二是小姓,指的是地方性强族但影响不及全国性世家大族者;三是寒素阶层,指的是以自耕农和仆役阶层为主的下层群体。

本文拟于此处置喙,对唐代士族、小姓、寒族这三大族群划分及其变动作简要分析,并抽取士族、寒素之外小姓文人作简要考述,这也是此前诸多论者尚未涉及的内容。

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刘欢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3)001
【摘要】@@ 西北大学地处周秦汉唐故都,长期以来颇注重对唐代文史研究力量的投入,老一代学人成就斐然,中青年学者笔耕不辍,亦多有不俗的表现.李浩先生继<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之后,最近又推出他的新著<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一方面,该书继承了西大学人的传统学风,并保持作者自己一以贯之的学术个性;另一方面,又在学术策略、课题选择、研究方法上有许多新变.
【总页数】2页(P173-174)
【作者】刘欢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6
【相关文献】
1.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最新突破--评李浩著《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2.《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3.唐代京兆韦氏家族士族圈内婚姻研究
4.唐代士族文学研究的新高度——评李建华教授新著《唐代山东士族的
复兴与文学思潮》5.唐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李浩著《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述评
高春艳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069)
李浩教授致力于唐诗研究、唐代园林研究方面有年,且已有不少创获。

近十年来,他又潜心于唐代文学士族研究,先后推出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两部专著,拓展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提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观点。

除章培恒、王水照两位的书序外,胡可先、朱玉麒、曾大兴、刘欢等学者也曾经撰文评介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一书,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博硕士论文援引本书的观点并将该书列为重要参考文献,日本唐代文学界的学者已将此书翻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2008年中华书局又推出该书的增订版,与初版相比不仅增补了两篇专论,而且增添了许多新材料,对文字也作了进一步修改打磨,总体上看更为精善。

综观全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取法乎上、锐意创新的学术精神。

绪论 开篇,他首先盘点唐代文学研究现状,承认其成果辉煌、大师荟萃,却不苟同已无作为之处。

他认为,!唐代文学研究结束了圈地淘金的早期开发阶段,才刚进入有序规范的中期发展。

∀∀体大思精、牢笼百代的学术巨著仍有俟来日。

换言之,21世纪更需要一批能汇通古今、融合中西的学人,本领域呼唤新世纪学术大师的出现。

#正因有这等志向和宏愿,使他能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学术文献,综合盘点前贤时彦的学术成果,撷取钱穆、陈寅恪、谭其骧、毛汉光、艾尔曼、包弼德、波斯信义等一批国内外名家大师的学术观点,之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开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地,用心撰构自己的学术著作。

论及该书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视角新颖宏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把士族研究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关注文学地域性研究的也不乏其人,但是,自觉将!地域∃家族#相结合,拈出!唐代文学士族#的新概念,着重研究唐代区域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并不断有相关成果推出,李浩无疑居于此领域的前沿。

他此前推出的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已就唐代关中地域文学作了深度探讨。

在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中,他进一步提出!唐代三大地域#的概念,总结出三大地域独特的文学传统,着重以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的文学士族为考察对象,系统论述唐代士族的崛兴、分布、流动、衰落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交融、整合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唐代文学士族在空间分布方面的嬗变轨迹,俨然一幅角度新颖、视野宏阔的唐代文学地图。

二是研究方法多元并举。

作为文学史研究,该书自觉运用文本研究、文献考证、谱牒研究以及层次模式理论等文学和史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其特色在于以文化地理学之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应用陈寅恪的!地域∃家族#研究方法,体现出扎实严谨的学术功底。

例如,学术界最流行的看法,到了唐代,士族作为一个阶层已不存在,或认为士族衰微没落不可救止,但作者通过对唐代文献中的!清流#、!衣冠#、!衣冠户#等相关概念加以辨析,提出!文学士族#的新概念,与东汉!经学世
收稿日期:2009-02-24
88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述评
家#、两晋!门阀世族#、北朝的!武力强宗#等范畴相照应,确立了唐代文学士族的历史定位。

又如附编之个案研究,依靠对墓志、碑志的详细考辨,并采用数量统计法,探析出唐代裴氏与皇室、关中、山东、代北、江南等地士族的婚姻关系以及河东裴氏迁徙的状况,以及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韦应物家族的婚姻与归葬等问题,堪称考辩精细。

除此之外,该书不拘一格,围绕问题,广泛借鉴!社会∃政治#理论、法国年鉴学派的!空间史学#等思想史、社会史理论成果,从而将古代文学研究与海内外的社会科学研究相接轨,构建了开放多元的阐释体系,引出不少新意迭出的学术见解。

例如,作者认为他所标举的!文学士族#这一核心范畴,首先是一个社会学史的范畴,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

他援引梅家玲对美国学者亚伯纳%柯恩的!精英团队#、!象征行为#等理论的解释,证明某种意义上唐代文学士族就是特殊精英团体,这一比照赋予!文学士族#以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对认识文学士族有所深化。

三是学术观点锐意求新。

新的问题加上新的方法自然会有新的结论。

该书最重要的创新当属诸多富有原创性学术观点的提出。

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他质疑唐代文学强调南北融合归于统一的主流观点,列出了东西南北近数十种代表性文化区域,揭示了!大唐之音、和而不同#的历史真相,并拈出关中、山东与江南为!唐代三大地域#的新概念,以此为例,论证了唐代的诗歌、古文以及文人分布皆有地域色彩。

第七章通过探讨 隋书 中的文化地理观,来建构文学地域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曾大兴撰写书评 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最新突破 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和详细评述。

在士族研究方面,该书不仅提出了唐代文学士族概念,而且描摹出唐代士族的崛兴、分布、流动、衰落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交融、整合的历史过程,并以裴氏、杜氏、韦氏个案研究作为实证支撑。

最引人瞩目的是该书的第八章和第十章。

在第八章中,作者纠正了大陆主流学术界对陈寅恪士族理论的长期误读,批评学界将陈氏理论中的士庶矛盾简单化、扩大化、绝对化。

在第十章中,他正本清源,指出!诗赋取士#的提法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实质上诗赋只是考试的其中一项内容,而且终唐一代批评之声一直不断,其后又从社会影响、制度建设、学术价值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制度的功过是非予以重新评价,肯定了!诗赋取士#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能够考出举子的智商和情商,是以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文学。

这些见解廓清了许多积非成是的观点,且以现代观念来观照历史,帮助人们更为准确地观察中古历史发展大势,对于唐代文史研究应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三点创新,可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学养与治学态度。

他不但注重论著内容的精心研思,且在篇章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等形式层面也颇为注意,别具一格。

例如,全书25万多字,分上编、下编、附编三编,包括总论、分论、个案研究三个层次,既有对唐代文化区域及其文学风貌、唐代文学士族演生分布、迁徙流动等中心问题的宏观论述,也有对若干相关枝节问题如 隋书 中的文化地理观的阐发,对中心论点具有映衬和补充作用,附编中五个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则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印证,形成点面结合、网状辐射的结构特色。

每一章节的结构则是篇首提出问题,中间展开论证,篇末汇总结论,遂令题旨显豁,格式整饬。

若论语言,既具清晰畅达的学术语言风范,兼有典雅精致的斐然文采,读来赏心悦目,韵味无穷,浸润着文学史家特有的格调与才情。

完成本项研究时适值作者不惑之年,对于人文社科学者而言,这仅仅是他们精彩绽放的开始。

王水照认为,该书标志着李浩已经达到!颇为成熟的学术境界#。

相信步入成熟佳境的李浩会不断奉献出更为丰硕厚重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傅绍良)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