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_述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述评

高春艳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069)

李浩教授致力于唐诗研究、唐代园林研究方面有年,且已有不少创获。近十年来,他又潜心于唐代文学士族研究,先后推出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两部专著,拓展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提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观点。除章培恒、王水照两位的书序外,胡可先、朱玉麒、曾大兴、刘欢等学者也曾经撰文评介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一书,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博硕士论文援引本书的观点并将该书列为重要参考文献,日本唐代文学界的学者已将此书翻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2008年中华书局又推出该书的增订版,与初版相比不仅增补了两篇专论,而且增添了许多新材料,对文字也作了进一步修改打磨,总体上看更为精善。

综观全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取法乎上、锐意创新的学术精神。 绪论 开篇,他首先盘点唐代文学研究现状,承认其成果辉煌、大师荟萃,却不苟同已无作为之处。他认为,!唐代文学研究结束了圈地淘金的早期开发阶段,才刚进入有序规范的中期发展。∀∀体大思精、牢笼百代的学术巨著仍有俟来日。换言之,21世纪更需要一批能汇通古今、融合中西的学人,本领域呼唤新世纪学术大师的出现。#正因有这等志向和宏愿,使他能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学术文献,综合盘点前贤时彦的学术成果,撷取钱穆、陈寅恪、谭其骧、毛汉光、艾尔曼、包弼德、波斯信义等一批国内外名家大师的学术观点,之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开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地,用心撰构自己的学术著作。论及该书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视角新颖宏阔。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把士族研究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关注文学地域性研究的也不乏其人,但是,自觉将!地域∃家族#相结合,拈出!唐代文学士族#的新概念,着重研究唐代区域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并不断有相关成果推出,李浩无疑居于此领域的前沿。他此前推出的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已就唐代关中地域文学作了深度探讨。在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中,他进一步提出!唐代三大地域#的概念,总结出三大地域独特的文学传统,着重以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的文学士族为考察对象,系统论述唐代士族的崛兴、分布、流动、衰落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交融、整合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唐代文学士族在空间分布方面的嬗变轨迹,俨然一幅角度新颖、视野宏阔的唐代文学地图。

二是研究方法多元并举。作为文学史研究,该书自觉运用文本研究、文献考证、谱牒研究以及层次模式理论等文学和史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其特色在于以文化地理学之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应用陈寅恪的!地域∃家族#研究方法,体现出扎实严谨的学术功底。例如,学术界最流行的看法,到了唐代,士族作为一个阶层已不存在,或认为士族衰微没落不可救止,但作者通过对唐代文献中的!清流#、!衣冠#、!衣冠户#等相关概念加以辨析,提出!文学士族#的新概念,与东汉!经学世

收稿日期:2009-02-24

88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述评

家#、两晋!门阀世族#、北朝的!武力强宗#等范畴相照应,确立了唐代文学士族的历史定位。又如附编之个案研究,依靠对墓志、碑志的详细考辨,并采用数量统计法,探析出唐代裴氏与皇室、关中、山东、代北、江南等地士族的婚姻关系以及河东裴氏迁徙的状况,以及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韦应物家族的婚姻与归葬等问题,堪称考辩精细。除此之外,该书不拘一格,围绕问题,广泛借鉴!社会∃政治#理论、法国年鉴学派的!空间史学#等思想史、社会史理论成果,从而将古代文学研究与海内外的社会科学研究相接轨,构建了开放多元的阐释体系,引出不少新意迭出的学术见解。例如,作者认为他所标举的!文学士族#这一核心范畴,首先是一个社会学史的范畴,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他援引梅家玲对美国学者亚伯纳%柯恩的!精英团队#、!象征行为#等理论的解释,证明某种意义上唐代文学士族就是特殊精英团体,这一比照赋予!文学士族#以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对认识文学士族有所深化。

三是学术观点锐意求新。新的问题加上新的方法自然会有新的结论。该书最重要的创新当属诸多富有原创性学术观点的提出。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他质疑唐代文学强调南北融合归于统一的主流观点,列出了东西南北近数十种代表性文化区域,揭示了!大唐之音、和而不同#的历史真相,并拈出关中、山东与江南为!唐代三大地域#的新概念,以此为例,论证了唐代的诗歌、古文以及文人分布皆有地域色彩。第七章通过探讨 隋书 中的文化地理观,来建构文学地域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曾大兴撰写书评 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最新突破 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和详细评述。在士族研究方面,该书不仅提出了唐代文学士族概念,而且描摹出唐代士族的崛兴、分布、流动、衰落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交融、整合的历史过程,并以裴氏、杜氏、韦氏个案研究作为实证支撑。最引人瞩目的是该书的第八章和第十章。在第八章中,作者纠正了大陆主流学术界对陈寅恪士族理论的长期误读,批评学界将陈氏理论中的士庶矛盾简单化、扩大化、绝对化。在第十章中,他正本清源,指出!诗赋取士#的提法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实质上诗赋只是考试的其中一项内容,而且终唐一代批评之声一直不断,其后又从社会影响、制度建设、学术价值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制度的功过是非予以重新评价,肯定了!诗赋取士#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能够考出举子的智商和情商,是以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这些见解廓清了许多积非成是的观点,且以现代观念来观照历史,帮助人们更为准确地观察中古历史发展大势,对于唐代文史研究应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三点创新,可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学养与治学态度。他不但注重论著内容的精心研思,且在篇章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等形式层面也颇为注意,别具一格。例如,全书25万多字,分上编、下编、附编三编,包括总论、分论、个案研究三个层次,既有对唐代文化区域及其文学风貌、唐代文学士族演生分布、迁徙流动等中心问题的宏观论述,也有对若干相关枝节问题如 隋书 中的文化地理观的阐发,对中心论点具有映衬和补充作用,附编中五个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则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印证,形成点面结合、网状辐射的结构特色。每一章节的结构则是篇首提出问题,中间展开论证,篇末汇总结论,遂令题旨显豁,格式整饬。若论语言,既具清晰畅达的学术语言风范,兼有典雅精致的斐然文采,读来赏心悦目,韵味无穷,浸润着文学史家特有的格调与才情。

完成本项研究时适值作者不惑之年,对于人文社科学者而言,这仅仅是他们精彩绽放的开始。王水照认为,该书标志着李浩已经达到!颇为成熟的学术境界#。相信步入成熟佳境的李浩会不断奉献出更为丰硕厚重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傅绍良)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