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作家生存状态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作家生存状态报告
□本报记者王洪陈洁
余华的《活着》最近在意大利获奖,他刚刚从意大利回国。记者原本想对他做个个人专访,没说上几句,问他现在在哪儿供职,他说没有单位,写作就是自己的公司。这种现象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于是,采访的航船随机转航,开始对中国文坛的漂泊者进行一次考察。
中国的职业作家,据京华出版社木斋所著的《唐宋词流变》所论,大致肇始于南宋词人姜夔。姜夔之前,文人大多亦官亦文,或是亦隐亦文,总之,不以文章为生计。有宋以来,随着近代市井文化的兴起,开始出现了姜白石这样的以作词为生的生活方式,始开职业作家之先河。白石一生未仕,也没有考取进士,他因词而得妻,因妻而得家,因家而得友,一生漂泊,“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以后,关汉卿、罗贯中、洪升、曹雪芹等都是以文鬻日。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体制与计划经济的模式相吻合,形成专业作家的体制。近些年来,随着体制的转轨,如同市场经济对于计划经济的冲决一样,作家的生存形态也开始多样化。
写作是否能够维持生计?生活无着是写作的动力,还是写作的障碍?没有专业作家的身份,是使作家身在生活之中,从而免去局外人“体验生活”的环节,得以更深层次地洞察时代,写出更深层次的传世之作,还是恰恰相反?
让我们还是先回到与余华的对话上来:
余华:社会的发展给我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我是1993年辞职的,原先在嘉兴市文联工作,因为爱人在京,我也就没有去找工作,仅靠写作为生。
和王小波差不多?
不,与王小波不一样,他开专栏,可以称作自由撰稿人,我不是,我更像是职业作家。区别于作协的专职作家,一般我们称他们为专业
作家。西方的大多数作家是职业作家,用写作来生活,就像是在公司
里工作一样。这样其实也很好,不需要面对更多的关系,也不需要去
单位开会,可以专心写作。
以写作为生,能维持生活吗?
我感觉还可以,要看作家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有些作家只想写小说,其实,也可以触触影视;或是只局限于内地,其实,也可以在台
港出繁体字本,可以翻译成多种文字。这样,一本15万字左右的作品,养活一个作家四、五年的时间应该没什么问题。世界还是很大的。
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心态,是不是更好?比如没有固定的工资,会更有危机感,会更有创作的动力?
辞职前后,我没觉得有什么变化,心态是一样的。几百元的工资不起太大的作用。主要还是社会的发展,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影视等。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说,放在什么位置上,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人的自身,就是要在写字台前不断地写。
能否披露一下你的稿费收人情况?比如这次意大利获奖。
意大利的奖金肯定比国内的多一些,但是税收也高。《活着》是六年前出版的,陆续出了几种文字的版本,至于收入情况,也没有计算,总之,一本书出版后,会不断地有收入。
看来,余华似乎找到了他写作人生的最佳方式,即有别于专业作家的职业作家。
林白:我的公职似有似无
对同为著名作家的林白的采访,则给记者留下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次是想采访一下职业作家或者自由撰稿人的问题,听说你也属于这一类的,不知是否愿意谈谈?
(略有迟疑,似是自言自语)谈谈,也没什么。谈吧。我和余华
的情况不太一样。我还有点公职。但也没有。似有似无。
对,似有似无。我原在《中国文化报》工作,1996年4月下岗。但也不是下岗,因为没有经过正式程序,没有下岗证,但又没有聘我,
不是因为我的工作不好,不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之,到了这个时间,我知道我不能再到单位上班了。我的工资原先是407元,在两年内,拿60%,就是300元左右。
住房呢?
单位本来也没有分配给我房子。
那你这两年怎么生活?
主要靠稿费。这两年还行,因为去年出了文集4卷,1994年以来,有《一个人的战争》等20本,大约有两百万字左右,但主要是重复出版的,每年新写的不过10万字左右。以后哪年只要不出书,生活就紧张。因为我只搞纯粹的文学创作,不触电,不搞电视剧、电影,也极
少在报刊发文章,而像去年出文集的情况,恐怕一生只有一次。
那么,每年的稿费收入大致能有多少?
这要看我这一年能出几本书。稿费一般是版税制,稿费是印数的10%,一般印一万册,定价一般在10元左右,扣税、扣样书后,每本
仅有几千元。当然,也有几万元的时候。养活自己还可以,但我的孩子在上小学,费用高。
以你的名气,找个单位应该不难吧!
不是这样的。我也托人问过许多单位,到处都人满为患,而且有的单位说不要女的。我的身体不太好,心脏不好,就在家歇着。生了病,就自己买买药,想想有个《劳动法》,可以报销的,但我也没敢去。
呀!这样的。哪会想到是这样!我帮你联络一家学院去讲授当代文学。
那当然好。不过我只是1982年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而且现在也只是中级职称。
你的作品就是你最好的学历和职称。不过,目前这所学院没有指标,只能先拿课时费。
那就不必了。眼下我还有去年文集的稿费,明年有个自选集出版。
话说回来,你这样水平的编辑怎么就解聘了呢?
这个很复杂。我所在的副刊部主任叫做蒋力,在我之前就被解聘了。对了,他是自由撰稿人,你可以采访他。
作家下岗,这也是一种新的现象,可以称为林白模式吧!
蒋力:打工的成果比起作家
体验生活显然深入多了
蒋力没在家,他儿子说他爸爸最近在北京剧院工作,告诉了呼机号。正是午休的时候,蒋力还是很快就回了电话。说话很快,听得出来是那种跑步生活出来的人。问我想谈什么,我说,林白介绍了他的情况,想请他谈谈自由撰稿人的生活。他说,还是先谈谈林白吧!他认为,林白是个非常称职的编辑,之所以待岗,完全是由于人际关系。他又表示,林白是因祸得福,失去了铁饭碗,反而写出了名堂。除了最近有个长篇他认为是为了生计所作,不太喜欢,其他的都写得很好。我问他,靠写作生活感觉怎么样,他十分简捷地说,我觉得活不下来。
当然,也能活,太累。我是1993年出来的,主要写新闻,写新闻述评,也给各个报纸的副刊写稿。平均月收入千元左右。只有几家报刊能拿到100元/千字,其他一般50元上下的多。我也就得明说,是靠
稿费养家的,有时也说明要一稿两投,一南一北,错开一下就行了。实在坚持不往了,就去找个活临时打打工。比如,我在音乐厅当过副总经理,其实就是打工,在中央歌剧院也签过一年的合同。打工的成果就是写了一本《音乐厅备忘录》,出版了。比起记者采访或是作家体验生活,显然深入多了,我本人就身在其中,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不过,有时也不方便,譬如我还认为自己是记者去采访,但有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