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的研究

对联文化的研究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
它以对仗的方式,通过对词义、音韵、字数等方面的巧妙运用,将智慧、哲理、幽默等内容融入其中,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对联文化的起源、特点、流行、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对联文化的起源对联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朝时期,对联文化已经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
最早的对联以平仄、韵律为基础,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表达思想和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为以意境、含义为主导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文化的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对仗工整,即前后对应的词语在音韵、字数等方面相对应。
这种对仗的方式使得对联看似简单,实则考究,需要作者有扎实的词汇功底和灵活的表达能力。
2.意境深远:对联通过巧妙的词语搭配和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哲理、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对应,更是意境的呈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3.形式多样:对联的形式丰富多样,有七言、五言、四言等不同字数的对联;有对仗押韵的对联,也有意义对应的对联;还有平行式、交叉式、悬挂式等不同的排列方式。
这种多样性使得对联具有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和变化性。
4.传统文化的载体:对联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联文化的流行与发展对联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节庆活动、婚丧嫁娶、商铺门匾等场合,对联被广泛使用。
同时,对联也成为文人雅士们争相创作和交流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现代社会中,对联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在书法家、文化学者中流传,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四、对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对联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结课报告思考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结课报告思考与建议对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春联”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对人们生活、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对对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演变并不断发展。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众多题材和样式里最具代表性的。
在我国,对联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并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瑰宝”,已经形成了“全民都有春联”的氛围,其广泛普及和影响也是其他领域难以替代的。
然而随着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及宣传推广,我们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也越来越感兴趣。
为弘扬中华对联文化,增强学生对对联艺术知识及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鉴赏美文、创作佳作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目标与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科本身特点而开展的一种自主学习形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了解对联知识及对联创作技巧,在“走出去”学习和体验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与涵养情怀。
研究性学习要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五个突出”: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特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学习的整体有机结合;研究成果与学习成果相互转化;学习方式与成果提高相结合。
具体为:(1)知识与技能:本课通过对联鉴赏等活动学习了对联知识,丰富了对联文化内涵,为学生日后对联学习打下基础;(2)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对联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3)学习成果与学习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来促进学生对对联文化及对联艺术知识及人文素养提高;(4)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以及研究体会其创作理念或独特风格,通过学生的感悟体会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形式及欣赏水平;(5)学以致用:通过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1. 引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用文雅而工整的字句写成的,以揭示哲理、寄托思情、吐词牵韵为特点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对联文化的背景、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 对联文化的背景中国对联文化起源于唐代,随后发展壮大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对联的传统形式是一对七言绝句,它的结构严谨,行云流水,形式美感极强。
对联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的楚辞和《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思想、情感抒发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
3. 对联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文化不断发展演变。
除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对联现在还有其他形式,如五言绝句和对字对联等等。
对联文化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改变。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比如,现代对联的题材更加多样化和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培养:对联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被纳入到了学校的教育课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对联的学习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这对于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对对联文化的实践对联文化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联比赛: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对联比赛,以此激发对联创作的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联教育:在学校中,对联作为一门课程被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教育培养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对联展览:各种对联展览会举办,展示了各地人民创作的优秀对联作品,同时也为对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对联作品收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珍藏各类对联作品,这也促进了对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对联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对联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促进文化传承: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联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确保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 )在公元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桃符板”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寄托着人们无尽智慧和美感的艺术成果之一。
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楹联被誉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与民风民俗的重要代表。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楹联出现在唐代,当时的楹联多用作庙宇之间的对联,也可用于城市街道、宅院内外的悬挂。
此后,楹联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门楼、墙壁、楼阁、亭台、桥梁等各种建筑结构之上,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
据载明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楹联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多样。
一些楹联通过细致体验作品所表达的决心和思考,在人们的正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以文入画,以画入诗,以诗入楹联”,这句话不仅让楹联成为了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也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楹联之美。
中国楹联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断的发展,并在不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民间楹联文化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宗教仪式、家庭装扮和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区的保护等领域中。
今天,在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楹联作品,它们不仅展示了文艺和审美的多彩面貌,更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
同时,楹联也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可以发现,楹联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心血与智慧。
在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已成为了日益重要的任务,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便是让传统文化如楹联的艺术形式以各种方式得以传承,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展现和传递。
总之,中国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楹联文化心得

楹联文化心得楹联文化心得(优秀5篇)楹联文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楹联文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在于对仗工整、平仄相协,通过精炼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表达出一种意境和情感。
我深受楹联文化的吸引,并在此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楹联的构造讲究对仗和工整。
一副好的楹联,上下联需要做到词性相对、结构相应、意义相衬,这既体现了楹联的对称美,又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彼此种豆弦。
”,这一联不仅在词性上对应得当,而且在含义上也富有诗情画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楹联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它可以用来抒发情感、寄托希望,也可以描绘风景、赞美人物。
例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壮丽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又如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则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充满了豪迈的气概。
最后,楹联的文化内涵深厚。
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之情”和“家园情怀”。
总之,楹联文化是一种深具魅力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对仗美和内涵美。
我深感其艺术价值之高,并愿意继续学习和探索楹联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练、寓意深远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我对楹联文化的几点心得:一、注重形式美感楹联的形式美感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同,平仄相对,让人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韵律。
“奇妙的对联”梳理探究建议

教 研 成 果
除 了学 童 完 成 对对 子 作 业 .文 士
园
上的对仗的两联为对联之始 ,一下 子
会 ”的时代 主旋律 f 也能找到 印证 : { 1
将 对联的历史上溯 r四百年 。 于安石 《 口 诗句 “ 元 千门万户 瞳瞳 [ ,总把新桃换 旧符”印证了北 _ j
教 研 成 果 园
‘ 妙 的 对 联, 理 探 究 建 议 ‘ 奇 , 梳
昊 莉 华
文学形式 ” ( 。 当然 ,吸 收中华文化 的日本和韩国也许还流传有这种文化 艺术形式 )这种文学形式在 旧时得到 了广泛的重视 ,因为每一所私塾的先 生都会把 它作为幼童的必修课 ,面
联常识”+ 昕介绍的 “ 亨敬相等 ,词性
相同 , 结构相 ”的 “ 对仗的要求 ” 从感性到理性 ,再由理性指导学生进 行对 对子实 践 ,进 明确鲁 迅 的妙 对一 独角兽。引导学生欣赏此联 。 此时 ,可以引 入 红楼梦》 中宝
玉试才题对 的那一幅 “ 绕堤柳借一 篱 三 翠 ,隔岸花 分一 脉香 ” 让学 生来 赏 析 :此联 中动 词 、名 词 、名 词 、动 词 、数量词 、形容词对仗工擎 ,色彩
桃 小做成 板挂在门上 ( “ 术” . 叫 仙 ) 冉在 I 书写 “ 神荼” “ 郁垒”这些 字 神荼 、郁 夸是 驱 邪之神 .血 劭
一
的书法 .可谓珠联 合.书法艺术
对联捅 了翅膀 一 剐佳对 ,就是在
自己探究并为学生作 …一定梳理 ,对 联赏析也怍了一定示范 一下面 ,重点 部分就该交给学 了~ 1 对联赏析
有婚联 ,贺寿有 寿联 ,悼 宵挽 联 ,
一
口以分成小组 ,按不同的 々 题分 类搜集 ,如名胜联 ( 以多安排两个 可 组) 、书院联 、与 历史人物 相关 的名 联 、春联 、挽 联 等等 一老师 可 以将 “ 教参 ”的有关 资料 分组 交给 学生 ,
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探究一、定义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发展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三、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
两部分成双成对。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2.寄生性和包容性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
3.实用性和艺术性楹联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对联文化论文

对联文化论文篇一:对联艺术论文对联浅析对联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相对应内容相关联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讲究:长短之构造,平仄之韵律;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字字有意,联联用心!作对联要言之有物、联句流畅、句贵出新、机巧自然!在学习了对联艺术后,我也了解了不少的对联知识,现我对以下一些经典对联发表下自己的拙见:有一宫室联:祥云欣绕室瑞气喜临门用中国传统的形容好的征兆的“祥云”“瑞气”来形容居室的祥和。
并表达一种喜庆的气氛。
倡导和训诫的: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巧妙的使用对联来倡导众人要多看对家国有好处的书,不要做不益的事。
简单点说就是要多做好事,别做害人害己的事。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此联巧用史实告诉众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鼓励刻苦学习工作,并要有远大的志向。
“三千”对“百二”数词对数词对仗工整。
承接叙事的: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它上下联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表达简洁意思明了。
春联: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明志的: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以简单的八字联,表明自己的志行。
上下联也存在着一种选择的关系。
写景抒情的: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联字面在于写花谢了掉到地上的花瓣扫了第二天又会掉下来,兰花摘了还会在生长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是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绵绵不断的情谊。
郑板桥故居的中堂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此联之妙在“放胆”和“瞒人”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风鼓荡和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的特点。
写出白日春风之美姿,能为翠柳梳成发般轻柔,殊不知是昨晚的夜雨暗地里,早已滋润了大地的花朵,实即“一元复始,万象回春”之意。
上联与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异曲同工之妙,下联让人联想到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然为一副妙联了。
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

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楹联文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楹联文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对此深感兴趣,希望能够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楹联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平仄对称,意境相融。
这需要创作者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我学习楹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理解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过程。
其次,楹联的魅力在于它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形式上,楹联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含义;意境上,楹联常常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曾经写过一副关于春天的楹联:“柳丝舞风,春色醉人;桃花笑靥,岁月如歌。
”这副楹联将春天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最后,楹联文化也是我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楹联,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体验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也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总的来说,学习楹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期待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楹联创作,更好地表达自我,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
它通过字数相等、语义对称、节奏和谐、结构严谨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我对楹联文化的几点心得。
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涵。
通过对楹联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更加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楹联在字数、结构、节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同时满足对称和平衡的审美标准。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精)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教学流程一、带给大家一副很喜庆的对联,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有的同学读错了,应该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下面给大家一份关于对联方面的调查问卷,希望你能认真回答。
“对联文化研究”调查问卷(请在“□”中打“√”)1、你对对联感兴趣吗?□很感兴趣□一般□不喜欢2、你了解对联吗?□深入□一般□很少3、你写过对联吗?□写过□没有4、春节家里贴的对联是是如何得来的?□自己写□买来的□其他形式5、你觉得对联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陶冶情操□有利于学习□浪费时间6、你能记起几幅有名的对联?□≤5□≤15□>157、与灯谜等其他传统艺术相比你更喜欢:□对联□灯谜或其他□都喜欢□都不感兴趣8、你对语文考试增设对联题目的看法是:□很好□无所谓□厌烦9、如果有机会让你参加了解对联知识的活动,你会:□踊跃参加□有时间就参加□不参加10、你对对联的发展持什么态度?□乐观□一般□不看好你们选择的答案有半数或半数以上在第二或第三项上,那么表明咱们大家的选择不容乐观,所以进行本次对联文化研究是大有必要了。
教学流程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
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对联真有那么多优点和作用吗?让我们从对联说起——教学流程三、从对联说起——对联文化研究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3、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4、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从以上对联中我们认识到对联不仅是可以写人的,而且还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
下面再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探究对联文化,首先请大家注意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教学流程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1)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2)了解对联的特征、种类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目标,我们要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五、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对课前预习研究结果进行“对联知识大比拼”,看哪个小组研究的深入,掌握的更扎实。
家家户户贴春联对联文化的探究

家家户户贴春联对联文化的探究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和对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春联和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
本文将对家家户户贴春联对联文化进行探究,以了解其起源、特点和意义。
一、春联和对联的起源春联和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祭祀神灵的时候。
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人们会在门上贴上纸条,写上祝福的话语。
这就是春联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形式,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时期,人们在庙宇门前贴上对联,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流行到民间,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装饰品。
对联的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从最初的四字对联发展到现在的六字对联、八字对联等。
二、春联和对联的特点春联和对联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
春联通常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每句四个字,共八个字。
对联则可以由两句或四句诗句组成,每句四个字,共八个字或十六个字。
春联和对联的字数和格式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为了保持其整齐美观和韵律感。
春联和对联的内容通常与新年祝福、吉祥寓意相关。
人们会用各种吉祥的词语和成语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如“福禄寿喜”、“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
这些词语和成语都寓意着幸福、繁荣和吉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激励。
三、春联和对联的意义春联和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春联和对联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贴春联和对联,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春联和对联是表达祝福和美好期望的方式。
贴春联和对联是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也是对家庭幸福和事业顺利的祈愿。
通过春联和对联,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愿和希望,同时也能够给予他人祝福和鼓励。
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中国对联文化内涵

Part Two
对联的历史渊源
对联的起源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用于驱邪避凶 宋代开始有春联的出现,明代开始盛行 对联的发展与诗词文化密不可分,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的发展历程
对联的起源:起 源于桃符,是古 代中国民间的一 种习俗
对联的创作需要精炼语言,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对联讲究平仄和韵律,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欣赏和创作对联,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对联的意境深远也与其形式美有关,通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文学美感, 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优美
对联讲究平仄和韵律,富有音乐美 对仗工整,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富含哲理和人生智慧,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Part Four
对联的文化内涵
寓意深刻
Part Three
对联的文学特征
对仗工整
定义:对联的上下联在字数、 结构和语法上相呼应
目的: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 乐美感
常见形式:字数相等、词性相 对、意义相关
作用:使对联更加严谨、精炼 和典雅
韵律和谐
对联讲究平仄,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感。 对联的韵律要求严格,上下联必须押韵,且要求对仗工整,语言优美。 对联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意境和内涵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联的韵律和谐与诗歌的韵律相似,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文化的研究

对联文化的研究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对联是一种形式独特、艺术性极强的文化表达方式,它通过对仗、对句、对意的形式,表达出美好的寄托和祝愿。
下面列举了对联文化的研究内容。
一、对联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对联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对联的形式和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研究对联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二、对联文化的分类和特点对联可以根据内容、形式、题材等不同进行分类,如春联、对仗对联、宋词对联等。
每一种对联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通过研究对联文化的分类和特点,可以窥探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化风貌。
三、对联文化的艺术价值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研究对联文化的艺术价值,可以探索其与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关联,以及对联在文化传承和审美观念中的作用。
四、对联文化的社会功能对联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研究对联文化的社会功能,可以探讨对联在社会交流、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联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五、对联文化的地域特色对联文化在不同地域有着独特的发展和表现。
研究对联文化的地域特色,可以探讨不同地区的对联艺术风格和传统习俗,以及地域文化对对联的影响。
六、对联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对联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考察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七、对联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联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
研究对联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可以探讨对联在当代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创新。
八、对联文化的教育价值对联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研究对联文化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方面考察对联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对联的文化常识

对联的文化常识
嘿,大家知道对联吗?那可是咱中华文化里超级有意思的一块瑰宝啊!
你看啊,对联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一左一右,相互呼应。
比如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可不是随便凑起来的两句话哟!它左边说福像东海的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右边就说寿和南山的不老松一样长久,多巧妙呀!
咱过年的时候,那家门上贴的对联,红通通的,多喜庆啊!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让人一看到就感觉新年有了个好兆头,心里美滋滋的。
对联还特别讲究对仗呢!上句和下句的字数得一样,词语的性质也要一样,这就像是一场文字的舞蹈,要配合得特别完美才行。
就好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简直绝了!
还有啊,古代那些文人雅士们可喜欢玩对联游戏啦!据说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佛印一起乘船游玩,苏东坡看到岸边有只狗在啃骨头,马上就
来了一句“狗啃河上骨”,这可把佛印逗得够呛,他马上就回了一句“水流东坡诗(尸)”,哈哈,你说有意思吧?
对联不只是文字游戏,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密码,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情感和智慧。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贝,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去了解它、珍惜它吗?
总之,对联就是这么神奇又有趣的东西,它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大家都快来感受一下对联的魅力吧!。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第一篇: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1、课题背景:在新年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帖对联.若是在新年前夕陪同父母去市场,就会看见大街上都是卖对联的当铺,人们对对联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希望买到一幅好对联,来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合家平安。
那么怎样的对联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好对联呢?在贴对联是有要注意什么呢?对联中蕴涵什么文化底蕴呢?这引起了我们组组员的兴趣。
本文来自织梦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这次活动,目的是让组员们了解对联和感受老一代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看法并从中受启发,纠正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并认识到我们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
3、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活动计划:调查问卷设计:对联中的文化底蕴调查问卷你家每年有帖对联的习惯吗?A有B没有C不常有在买对联中你注重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还是其价格?价格B、文化内涵C两者都注重A、你认为对联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吗?A认为B、不认为帖对联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你认为我们后人有必要继承它吗?A非常必要B有必要C不太必要D不必要你认为对联中蕴涵了什么文化内涵?你会在什么时间帖上对联?设计者:课题小组成员4、活动过程:在这一次活动当中,我们首先调查了老人。
论资历,他们可比我们年轻人丰富多了。
在调查过程中,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讲礼貌。
他们都是上一辈的建设者,而他们头上的白发似在诉说着中国的历史,因此,他们的意见对我们这一个课题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我所调查的30位老人当中,他们全部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原因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贴上一幅好对联能够保佑家人身体健康,成年人工作顺利,小孩则学业有成。
而在第二个问题当中,有15位老人在购买对联时注重其文化内涵,而另外15位老人则注重价格。
至于对于“你认为后人有必要继承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吗?”这一问题,他们也是全部都认为有必要继承,原因是他们都不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失了。
对联文化的研究活动计划

对联文化的研究活动计划篇一:对联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对联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1一、研究课题对联文化研究二、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
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
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功用。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四、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
五、指导方法1、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3、教给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及心得体会。
六、活动过程1、准备工作⑴成立研究小组。
全班所有学生都是研究小组成员,4个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4个人分工如下:一个研究对联的历史;一个研究对联的特点;一个研究社会功用;一个负责材料搜集,4个人共同走访调查。
⑵确定调查地点: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
⑶做好研究的物品准备。
⑷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
2、实施研究①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多种对联。
②到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搜集有关对联的资料3、整理、分析资料将资料汇总、选择、分类整理。
4、撰写研究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写出专题研究报告。
5、展示研究成果◇举办有关对联研究报告的交流会◇举办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展览。
◇课后将搜集到的各种对联编辑成册。
七、研究成果1、学生将搜集到的对联编辑成《精美对联》一书,里面搜集了很多精美的对联。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有关对联的历史

有关对联的历史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汉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对仗和韵律来进行表达的,以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下面列举了有关对联的历史内容,以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汉朝的起源:对联起源于汉朝,最早源于民间的歌谣,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2. 隋唐时期的发展:在隋唐时期,对联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开始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起来。
3. 宋代的繁荣:在宋代,对联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文化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宫廷、书院和民间。
4. 元明清时期的兴盛:在元明清时期,对联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5. 现代对联的创新:近代以来,对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出现了各种新的形式和风格。
6. 对联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对联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北方的对联多为豪放、奔放,南方的对联则更加细腻、含蓄。
7. 对联与书法的关系:对联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联的字体和书法技巧对其美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8. 对联的社会作用: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作用,如表达情感、宣传思想等。
9. 对联的传承与发展: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以保持其活力和魅力。
10. 对联的国际传播:对联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同时,对联也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以保持其活力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背景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 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 以 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 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 乐。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 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现在这一 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 面。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 行业联等。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历史起源
• 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 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 的古老风俗。桃符,即春节时挂 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 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 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神荼、郁垒:应劭《风俗通》引 《黄帝》书中一段:「神神荼、 郁律,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居度朔 山桃树下。」据说桃树的树冠 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有 鬼门,是世间万鬼出入必经的门 户,二神就守在门口,见到害人的 恶鬼,就缚起来喂虎。)
调查目的
• 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 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 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 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 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 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 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 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 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
对联的起源-4
• 五代时期,《宋史.蜀 世家》:「每岁除,命 学士为词,题桃符,置 寝门左右。」 后蜀 国君孟昶以学士辛寅 逊所撰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 长春。容
• 对联创作的艺术手法: •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 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 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 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 意味深长之感。 •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 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 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 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 十分有趣。 •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 有个藏字法。
图 片 欣 赏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 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 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 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 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 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 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 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 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研究感悟
•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深入社会生 活,了解了生活中许许多多关于对联的事 ,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文化说带来的魅力 ,与蕴含在这之中的无形的韵味。
对联荟萃:
• 有关月亮的对联 : • 1、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 后 2、明月松间照 清 泉石上流 3、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 4、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 流 5、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 千里路云和月 • 6、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
对联荟萃:
• • • • • • • • • • • 有关春节的对联: 1、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2、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3、江山万里如画 神州四时皆春 4、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5、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6、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对联荟萃:
• 有关学习的对联 •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 涯苦作舟。 •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 自苦寒来。 • 3、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 让我们欣赏。 •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 • 5、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 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对联荟萃:
• 关于十二生肖的对联 • 鼠年楹联:1、子时岁交替 鼠节春更 新。2、十二时辰鼠在首 一年四季春 为头。 • 牛年楹联1、人勤春来早 草发牛更肥 。 2、诚心乐作人间事 俯首甘为孺子牛。 • 虎年楹联 1:人民气魄如龙虎,祖国江 山似画图。2:春风着意随人愿,虎气 生威壮国魂。 • 兔年楹联1、山中虎啸昌新运;月里兔 欢启宏图。2、门户临风迎春入;高楼 触月接兔归。 • 龙年楹联1、人有鸿鹄志;国呈龙虎姿。 2、天高鹏翅健;海阔龙姿雄。 • 蛇年楹联1、山舞银蛇日;地披红杏时。 2、龙去神威在;蛇来春意浓。
对联的起源-2
•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 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 代。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 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 于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 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命秦琼、 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 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于宫门 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 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对句起源极早, 六朝骈文集对偶之大成。初唐沈、宋完成 律诗的格律,诗的对偶更为固定化、规律化。 对联最迟起于唐代。诗人刘郇伯与范酇为 诗友,范云:「岁尽天涯雨。」久无对句,刘 谓:「人生分外愁。」这是五言诗的对句。 李义山:「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温 庭筠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成熟的口头对联,于此时出现。
• 通过研究对联的含义、起源、发展概况及 了解对联的基本特征,我们学会了鉴赏评 价对联及尝试写作对联,培养了对中国文 化国粹的关注,想要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焕发青春活力。
STAFF
• 组长:黄春玲
• 组员:罗曾思
• 制作:黄春玲 黄育庆
• 设计:黄春玲 • 资料:黄春玲• 资料来源:•谢谢欣赏对联荟萃:
• 马年楹联1、一年吉庆畅春意;四化凯 歌催马蹄。2、一夜春风来小院;千匹 骏马闯雄关。 • 羊年楹联1、一片白云羊变幻;千条翠 柳燕翻飞。2、八骏荣归除夕夜;三春 新谱放羊歌。 • 猴年楹联1、玉宇迎春至;金猴献寿来。 2、金猴奋起迎新纪;喜鹊争鸣报福音。 • 鸡年楹联1、一夜春风来小院 • 万家鸡韵报新春。 • 2、千家新燕歌春韵;元日雄鸡唱福音。 • 狗年楹联1、犬吠鸡鸣春灿烂 • 莺歌燕舞景妖娆。 • 2、日新月异雄鸡去;国泰民安玉犬来。 • 猪年楹联1、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 2、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
1.对联简介 2.调查背景 3.调查目的
5.调查内容 6.图片赏析 7.结果分析
4.历史起源
8.调查感悟
对联简史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 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 形式,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 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 化瑰宝。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