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初探
设计美学内涵初探
取代 , 主观 的标 准变 化了。随着技术的发展 , 现在产品 的生产
工艺进一步提高 , 产 品更 加精 巧与美观 , 与几 十年前的产品 已 大不 同, 客体一直在进步 。 但, 在特定的环境下 , 我们要怎么来 看待美的标准呢?审美 的标准是动态 的 ,是 一种标新立异 的
当地社会 生活 , 更满足人 们精 神需求 的意识形态 。 这种作用在
美 的状态 。
二、 美的标准 , 变。 标新 立异 , 根据 时间与 空间合符 “ 故 当享其功利 , 后世赖其英声 。 ” 因此功利可理解为功业所带 规律 的变
也在变 。主体是我们 自己,随着 自己的阅历 与审美经验的增
长 ,儿时美妙无 比的小铅笔或许被商场更加 精致 的帕克钢笔 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 的一种 , 是 美 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 时刻在变 。审美主体在 变 , 客体 的效益 , 人类 实践 活动的一种形式 , 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经 营艺术追求 的功利 是扩 大作 品在思想层面上的的影响 ,反映
一
、
美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适度推移使公 众的情感 者 的完美统一 、 和谐发展
设计美学与艺术美学有区别但却始终脱不 了联系 。设计
是为人 的生活需求进行合理的造物活动 ,整个造物过程都在 处理人与人 , 人 与物 , 人与 自然的关系 。单一 的造物活动仅仅
在 朦胧 的状态下 自由显现
“ 美” 这个字 眼 , 每天都能 出现在 日常的话语 中 , 每每谈 到 美 的事 物 , 下意识里 已将认 同感 附加 到了论及 的事物中 , 认 同
是事实 的动态发展在公众 的情感上 的影 响。并且这种情感就 像我始终不能描述 的一样 , 是一种朦胧 的状态 , 这种朦胧是 自 由的, 不受 约束 , 飘乎甚至难 以准确描述 , 在这状态去 理解 美 , 间 内生产出了很 多适用 的产 品 ,为战后的人民提供很多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_少既是多_极简主义美学内涵初探
极简主义设计的美学特征“极简主义”设计开始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受到“少既是多”设计思想的影响,“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想深刻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就是一种美学上追求极致简约的设计风格,一种简约到无以复加的设计方式。
极简主义的影响最早在绘画领域,主张把绘画的语言减少到色与形的关系,用极少的色彩与极简的形状去描绘画面,将一切不必要的物体抛弃。
其后扩展至音乐、文学、建筑、产品、时装以及平面设计等领域,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思潮。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往往都是以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的构成原则为基础,通过对事物的概括性提取,使事物在形式上、颜色、材质等方面都达到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风格,使得事物具有一种神秘含蓄凝练之美。
极简主义可以直接追溯到抽象主义艺术家蒙德里安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一些前辈艺术家,甚至还可以联想到包豪斯的美学观。
极简主义的代表无论是产品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建筑大师彼得·沃克,还是苹果科技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他们追求的表现形式视觉的简约、明晰,不做任何多余的表现装饰强调整体统一,作品表达朴质抽象让人去思考去探索,力求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从中国哲学中看极简主义老子思想“少则得,多则惑”,少取会有收获,多取反而会让人迷惑。
少不是说数量上的小,或是内容上的浅,老子说过,道无大小、深浅之辩,他说的少,是不执著于事物的大小,不执著于事物的深浅,是一种适量,是在一种量的基础上的选择整理。
老子强调“空”,是相对于“实”,但不是完全的没有。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有声映衬下建立在有声下的无声,并不是一声都没有,否则声音、音乐、交谈、是没有依托的。
“无画处皆成妙境”,并不是虚无空白的不留一丝痕迹,不然白纸一张,谈何艺术。
老子虽没有将艺术的美直观的呈现给世人,但他却给世人指明一条通往美的道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而有形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就像道的运行通过有形的事物去体现无形的事物,从无形中去摸索有形的事物本生,循环往复的对比,所体现的是虚实相生的意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初探
无意 义 。由此可知 ,同一 个对象 的同一种 创 造 的 世界 是 “ 自己的 本质 力 量 ” 的 “ 象 有不 同心理结构 的人必然会有 不 同的意 义 。在 马克思看来 , 1 人 对 化 ” () “ 2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 中直观 自身” 将这两个命题 主体的参与是构成美必 不可少 的要素之一 了。
础上 ,又为 了 “ 新的需要 ”而进行 活动的时候开 始的 。其 中 注 释 :
实践美 学新证—— 兼解马克 思 《手稿 》中的实践美 “ 的需要”便 是审美需要 ,即主体为 了获得创 造体验 而进 ① 刘晓英. 新 学思想[]理论探讨 ,1 9 ():9 J. 42 9 2 行活 动 。 人类 在仅仅 满足 生存需 要而进 行活动 时 ,其活动
7 9
③ 动 ,人类历 史也从此开始 。 因此 ,马克思说 : “ 人只有在 他 ④ 同 ⑤ 同③.0 5 摆脱 了肉体 的需要时 ,才真正地进 行生产 。” 由此可见 ,在
马克 思看来 ,生产活动 只有 同主体 的创造体验相 联系 ,以审 美态度对待客体 ,才能成为真正人的意义上 的实践活动 。 3 3主体情感 的参 与是构成美必不可少的因素 . 马 克思 指 出 : “ 于 一个 饥肠 辘辘 的人说 来 并 不存在 对
美的本质 与马克 思 《 手稿 》的实践美 学思想[] J. 齐 尚属 动物性 的。随着生存 需要的满 足 ,他们在 自己的活动 过 ② 刘 晓英. 946:5 程 中逐渐产生 了一种愉悦 性创造体验 ,并且感受 到这种精 神 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 9 () 8
德] 14年 H. 上 的满足远远超 过单纯胜 利需要满足 后的快感 。当人们 把这 ③[ 马克 思.8 4 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共 中央 马克思恩 北京 :人 民 出版 社 ,2 0 .8 0 07 — 种精 神性需要 融入其活动 ,并使之成 为新的动力 是 ,他们 的 格斯列 宁斯 大林 著作 编译局译. 活动 能够就超 越了动物性 而上升为 人类历史 的第一个实 践活
尼采美学思想初探
学. 但 更多的则是此二者 的结合 ; 很 多 学 者 认 为 尼 采 的 推 崇 , 在《 悲剧 的诞 生 》 前 言中, 尼采说“ 审 美 问 题 是
. 是“ 德国希望 的中心” , “ 艺 术 是 支持 二 元 对 立 论 的 , 单 纯地 认 为 尼 采 的悲 剧 美 学 就 多 么 重 要 的德 国 问 题 ”
圜目圃
2
是 绝 对 地 与 摘 要 : 尼 采 美 学 思 想 自成 体 系 , 前 人 研 究 多是 选 取 的 进 程 。 而尼 采 则 反 其 道 而 行 之 , 某 一 角度 来加 以把 握 。本 文将 其 脉 络 梳 理 为 四 个 部 之对立 , 即用 感 性 来 压 制 理 性 , 而 是 毫 不 吝 惜 自 己对
示生成 、 流逝 、 变化 , 它们 就没 有 说 谎 ” 。① 尼 采 认 为 世界 是 不 断 生 成 变 化 的 , 人 的 身 体 的生 存 亦 是 处 于不 断变 化 生 成 之 中的 , 而 我 们 的 认 识 和 思
关键词 : 尼 采 身 体 强 力意 志 悲 剧
尼 采 全 部 哲 学 的 目 的. 就 是 寻 找 人 类 生 存 的 意 考 也 是 建 立在 身体 生 存 的生 成 变 化 之 中 的 。 我 们 的身
而 艺 术 的 冲 动 则是 日神 精 神 和 酒 神 精 神 的 冲动 。 他 认 为 艺 术 家 身 上 的这 两种 冲动 是 艺 术 的 源 泉 , 审 美 活 动
目前研 究 尼 采 美 学 思 想 基 本 从 《 悲剧 的诞 生 》 出
发, 再 佐 以《 查 拉 图斯 特 拉 如 是 说 》 或者《 权 力意志》 或 也 依 赖 于 人 的 肉体 的活 力 。 者《 人性的 , 太 任 性 的》 中 的 片段 来 加 以说 明 。个 人 认 二 、 生存 美 学 为带有很大 的片面性 , 众所 周知 , 《 悲剧 的诞生》 虽 然 是 尼 采 的美 学代 表 作 ,但 是 是 尼 采 早 期 思 想 的 凝 结 , 在 对 身体 的美 进 行 肯 定 之 后 要解 决 的 问题 就 是 : 生命如何是美的? 人 的生 存 如 何 是 美 的 ?尼采 认 为 生
中国艺术歌曲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诗美集中表现在歌诗的意蕴美、意象美、意境美、与音乐性上。我们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称之为歌诗,是因为本来在我国古代,诗词是入乐的,诗即是歌,歌即是诗;是因为欧洲艺术歌曲大多是选名家的著名诗歌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所以称它为'歌诗',则指歌词这一依附于音乐的文学部分,要保持它独立存在于诗歌之林的位置。它是音乐的文学部分,它又有文学的音乐属性。它的文学性则侧重于吸取诗的特质,它的音乐性则侧重于熔铸音乐的声乐职能" ;"所以称其为'歌诗',它具有歌的美与诗的情。当它依附于歌而传诵于人民之口,它能把歌诗的内涵挖掘得淋漓尽致;当他离开歌飞驰,他又具有诗的独立价值,使人读起来也能分享诗美之乐;"[3]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欧洲艺术歌曲所采用的诗歌,分别是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写作的诗歌,这与以汉语写作,朗读的诗歌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有大量的、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国的艺术歌曲的作曲家自然把审美指向投射到古典诗词上。于是,有了一批为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作曲家为毛泽东诗词谱写了一批质量很高的艺术歌曲。在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新文学,新诗歌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一批为新诗谱曲的艺术歌曲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玫瑰三愿》等。
汉斯利克自律美学形成初探
衡 力 量 已经 登 上 了音 乐 历史 舞 台 。当 时 只有 2 9岁 的他
以一 种 反 瓦格 纳 后 期 浪 漫 主义 潮 流 的 姿态 出现 的 他 的 批 判 矛 头 直 指 长 期 以来 一 直 作 为 欧 洲 音 乐 哲 学 思 想 主 流 的
隋 。 感 论 他 的 思想 武 器 便 是 最终 已经 形 成 为一 个 比 较 完 整 的音 乐 哲学 体 系 的形 式 一 自律 论 。 以形 式 为核 心 的 自律 论 音 乐 哲学 是 现 代 西 方音 乐 哲 学 领 域 中 一 股 影 响 巨大 而 深 远 的思 潮 。 这 种 思 潮在 西 方 古 代 的音 乐 思 想 中就 已存 在 某 种 萌 芽 而 其 确 立 贝l l 是在 欧 洲 近 代 的 19世 纪 中 叶 他 的基 本 理 论 观 念 在 这 时 已经 形 成
音 乐 美 学 中 的 自律 论
( t n mi 概 念 Ne e o o r e)
( o A uto
e )和 他 律 论
是 由 德 国音 乐家 卡 茨 { Ix te) F 1 G 《音 乐美 学 的 主 要流 派 》 一 书 中 第 9
式 的 二 元 性 认 为 二 者 是 同 一 的 音 响 结 构 就 是 一 切
卡茨 对 十 八 世 纪 末叶 以来 德 国 音 乐 美学 发 展 潮 流 的 这 种 划 分 对 音 乐 美 学史 的 系 统 化 研 究是 有 贡 献 的 。 他 摆脱 了过 去谈 音 乐 美 学 史时 按 历 史 顺 序平 铺 直 叙 不 得 要 领 的 叙述方式 抓 住 了 不 同观 点 之 间 的 重要 分 歧 点 在 纷 繁 的
◎艺术 研 究
汉斯 利 克 自律 美学 形成 初探
《荆轲刺秦王》美学教法初探
受 。学 生基 本 都知 道 “ 悲壮 ”。然 后 再让 他们 描摹 一 下 让 学 生 说 说 荆 轲 为 什 么 会 失败 。 一 是 荆 轲 准 备 不 充 足 ,所
自 己感 受 的 场 景 。 紧 接 着 笔 者 进 行 补 充 讲 解 , 我 们 都 知 等 之 人 未 到 ,前 文 已说 到 此 事 当 时 荆 轲 有 所 待 , 欲 与 俱 ,
不复杂—— 比如道具就 是因陋就简 ,利用 同学考卷 作为地
第 一次 撞击 心 灵 。请 看 电影 《 荆 轲 刺 秦 王 》 “易 水 图 ,用 毛 笔 作 为 匕首 。 用 同学 盛 放 杂 物 的小 篮 子 作 为 放 樊
河畔送 荆轲 ”这一段 ,只有三个镜 头 ,一个是 燕国人击鼓 於期人 头的盒子 。角色 台词不 多,场面集 中,容 易操作 ;
遂发 。 由此 可见 ,荆轲本 想等 一 许 的 关 系 ,赞 美 荆 轲 不 惜 以 生 命 报 效 国家 的 壮 烈 行 为和 英 今 太子迟 之 ,请辞决 矣 ! 雄 主义气概 。是 的, “ 燕赵 古称多感慨悲 歌之士 。” ( 韩 个 真正 的武 士,一个有 能力行刺的刺客 。但 太子生怕他 反 愈 《 送 董邵南游 河北序 》)古老的易水河 畔至今还 响彻 着 悔,用语言激 怒他 ,使得他 只有提前行动 ,并且打乱 了原 豪 迈 悲壮 的歌 声 : “ 风萧 萧兮 易水 寒 ,壮 士一 去 兮不 复 来 的 计 划 。 二 是 秦 武 阳 临场 胆 怯 ,秦 武 阳 虽 然 在 十 二 岁 就
按照新 的课 改理念和教学 头一转 ,载着荆轲和 秦舞 阳的马车辚辚而去 ,易水河畔烟 优势 。正如廖哲勋 教授所说 : “
雨 空 蒙 , 老 树 枯 枝 低 首 无 语 , 宛 如 一 幅 剪 影 。 因 为 是 刚 刚 观 点 , 一 切 教 学 活 动 均 须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均 须 发 挥 学 生 学 进 入 文 章 , 不 用 急 以 讲 解 文 言 知 识 , 只 需 问 学 生 看 过 的 感 习的主动性 。”看 完这一 出课本 剧 ,笔者利 用字幕投影 ,
讲故事的天使——本雅明美学思想初探
颗 籽 。大 众 作 为 一 种 巨 大 的 现 实 力 量 , 两 千 年 前 选 择 在
个 生 活 圈 子都 有 会讲 故 事 的天 才 , 们讲 故 事 特 有 的倾 他
向是 “ 用 关 怀 ” 即给 听 众 提 供生 活建 议 或 者 道 德教 实 , 训 。但 随 着 经 验 的贬 值 、 验 的 可 交 流 性 的降 低 , 着 经 随 “ 织 到 生 活 中 的 忠 告 ” 即 智 慧 的 日渐 式 微 , 故 事 的 编 亦 讲 艺 术走 向 了终结 。 取 代 故 事 的 是 小 说 和 新 闻 报 道 。 小 说 和 新 闻 报 道 的 兴起 都得 益 于 现代社 会 的发 展 。 管小 说诞 生 较早 , 非 尽 并 现 代 性 的 产 物 , 它 的 普 及 严 重 依 赖 于 书 本 — — 这 是 与 但 讲 故 事 的 一 大 区 别 , 现 代 文 明 的 印 刷 技 术 、 纸 技 术 而 造 等 为 小 说 争 先 恐 后 地 面 世 、 漂 洋 过 海 地 传 播 提 供 了 可 靠 而 又 便 利 的 载 体 。 新 闻 报 道 的 真 实 性 使 大 众 投 入 了
个 标 题 很 容 易 让 我 想 到 他 在 《 德 莱 尔 : 达 资 本 主 义 时 波 发 代 的抒 情诗 人 》 中的一 句话 :书写 历 史 意味 着用 重 要事 “ 件 来 呈 现 历 史 的 概 貌 。 在 这 里 , 以 尼 古 拉 ・ 斯 科 夫 的 ” 他 列
故 事 具 有 丰 富 性 , 着 时 间 的 积 淀 、 故 事 的 人 的 随 讲 发 挥 , 会 不 断得 到 增 补 与 完 善 , 是 小 说 与新 闻 报道 它 这 所 不 具 有 的— — “ 闻 报 道 的 价 值 无 法 超 越 新 闻 之 所 , 新 以成 为 新 闻 的那 一 刻 ” 。讲 故 事 的 人 是 如 何 培 养 出 讲 故
方东美文艺创造美学观初探
方 东 美 是 现 代 新 儒 学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一 位 学 贯 中 是
关 文 学 艺 术 创 造 审 美 特 征 的 观 点 , 为 方 东 美 文 艺 美 学 思 作
想 研 究 的一 个 切 入 点 。
一
西、 自成 体 系 、 绩 卓 然 的 现 代 哲学 大 家 。他 自幼 学 习 中 国 成 经 典 , 到严 格 的文 章 学 与 艺 术 思 维 训 练 , 陵大 学 毕 业 后 受 金 曾 留美 三 年 专攻 西 方 哲学 。他 吸纳 中 国古 代 的 生 命 哲 学 传 统 , 揉 合 现 代 西 方 柏 格 森 、 特 海 等 哲 学 思 想 , 以儒 家 又 怀 并
特 的研究对象 。认定学科成立的学者普遍认同文艺美学 主
要 研 究 文 学 和 艺术 的 审美 特 征 和 美 学 规 律 , 在 具 体 研 究 但 对 象 着 眼 点 和 侧 重 点 上 又 见 仁 见 智 , 有 的 将 其 仍 然 归 结 “ 为 文 学 、 术 审 美 本 质 的 研 究 ; 的从 分 析 审 美 活 动 着 手 , 艺 有 剖 析 其 艺术 把 握世 界 的 方 式 ; 的 着 重 探 索 文 艺 主 客 体 具 有
、
文 艺 美 学 的学 科 定 位 和 研 究 对 象
我 们 首 先 要 解 释 “ 艺 美 学 ” 学 科 定 位 、 究 对 象 等 文 的 研
基 本 内 涵 , 后 才 能 进 一 步 认 识 方 东 美 文艺 美 学 观 。关 于 然 文 艺美 学 的学 科 定 位 , 目前 学界 主要 分 成 两派 : 派完 全 否 一 定 文艺 美 学 学 科 存 在 的 合 理 性 与 必 要 性 ; 一 派 积 极 倡 导 另
入志照片的美学要求初探
达 的 是 实 事 求 是 的 客 观 存 在 的 反
映 。这 里 所 说 的 真 实 性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是 图 片 内 容 的 真 实 性 , 是 一 二
治 , 顾 人 情 。 比 如 :《 海 县 志 》 照 “长
卷 首 使 用 8 照 片 . 编 排 在 最 前 面 帧 的 3 照 片 分 别 是 : 中 共 长 海 县 委 帧
张 虎 照 入 了 《 坪 县 志 》, 至 还 有 镇 甚
可 能 编 入 《 西 省 志 》 那 么 , 不 陕 , 它 仅 不 能 资 政 , 不 能 存 史 , 会 被 也 还
后 人 列 入 “ 图 ” 大 加 挞 驳 。 所 伪 而
以 , 志 照 片 的选 用 一定 要 经过 j
反 映 历 史 ,在 构 图 上 要 力 求 完 整 、
简 洁 、 衡 , 编 排 上要 突 出特 色 、 均 在
【 关键词】 志照片 美学 要求 入
j
月 艮务 内 容 。
一
、
入 志 照 片 的 内 容 必 须
的 ,0 8 6 2 2 0  ̄-月 9日 , 西 省 政 府 召 陕
人志照片的 学要求初探 美
口 彭 从 凯
管 是 内 容 的选 择 、 资 料 的 取 舍 、 编
排 的 技 巧 ,还 是 所 注 的 文 字 说 明 .
大 部 分 并 不 能 尽 如 人 意 。如 何 把 好 入 志 照 片 关 呢 ? 从 现 状 看 . 志 界 方 尚无 定规 , 地 也 没 有成 熟 的 经验 各 可 资 借 鉴 。 为 此 , 者 认 为 作 一 些 笔 探 讨 是很有 必 要 的 。 照 片 入 志 , 能 为 志 书 增 光 添 既 彩 , 能 收到事 半 功倍 之效 。 以 , 又 所 严 把 人 志 照 片 质 量 关 . 保 障 志 书 是 质 量 的 重 要 环 节 之 一 。这 就 要 求 人 志 照 片 在 内 容 上 必 须 客 观 真 实 的
黑格尔《美学》思想初探
种 “绝 对 精 神 ”不 同于 柏 拉 图 的 “理 念 ” , 因为 ,在 黑 格 尔
那么 ,回过头来 ,我们不妨仔细思考黑格尔在 《美学 》
的视 域 当 中 , “绝 对 精 神 ” 的 内部 是 包 含 着 矛 盾 和 运 动 的 , 当 中对 于诗 的认 识 ,黑 格 尔 明确 地 指 出 “诗 既 不 排 除 哲 学 的
后 世 的 影 响 , “几 乎 2O世 纪 每 一 种 重 要 的 哲 学 运 动 都 以 攻 了参 照 系 。借 助 这 个 参 照 系 ,美 与 艺 术 与 人 类 文 明 的 其 他 精
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德 国教授的观点而开始 ,这实 神活动的差异被明确化 了,艺术的独特性 与 自立性得到 了维
并 非 是 一 种 终 极 状 态 的存 在 。
尔 的理论框架里 面 ,戏剧是一个综合性 的存在 ,它作为一种
一 、 诗 在 黑 格 尔 美 学 当 中 的地 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 熟 的艺 术 ,是 一 个 已经 开化 了 的 民族 的艺 术形 象 。
理解 黑格 尔美 学思 想 的整 体 构架 是 必 要 的 ,这 是 我 们 理
际上 就 是 对 他 加 以特 别 显 著 的颂 扬 。我 心 里 指 的 是 黑 格 尔 。 护 ,并 且 ,通 过 使 艺 术 与 最 高 尚 的精 神 活 动 相 并 列 ,赋 予 了
’众 所 周 知 ,黑 格 尔 哲 学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绝 对 精 神 ” ,这 艺 术 在 文 化 生 活 中 的崇 高 地 位 与 伟 大 作 用 。
合 ” ,其 “绝 对 精 神 ”思 想 虽 与柏 拉 图 的 “理 念 ”有 所 区别 , 原来 的 见不 出 意 义 的样 子 描 绘 出来 , 总之 ,诗 要 提 供 一 个 完
《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初探的开题报告
《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初探的开题报告尊敬的xx老师:我将围绕《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展开研究,探讨其对个体生命意义、审美情感及美好生活的具体启示。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研究背景《淮南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刘安所编纂的一部较为重要的哲学文献,全篇分为21篇,囊括了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神秘学、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其中,生命美学思想常常被学者们所关注。
它主要探讨人类的生命意义、美好生活与审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行为指导的意义。
因此,对于《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研究内容1.生命意义《淮南子》认为,生命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存在,人类之所以存在,旨在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快乐与成长。
《淮南子》通过对生命的经验和认知,提出了人类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追求正义、实现自我价值等观点,为人类生命的真谛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2.审美情感《淮南子》将审美情感视为人生欣赏和享受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欣赏自然、美术、音乐、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体验美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淮南子》认为,审美情感既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结果,也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体验。
具有审美情感的人不仅能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更能够提高自我修养,享受美的魅力所带来的快乐。
3.美好生活《淮南子》把好生活视为全面成长、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
其中,幸福快乐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指人类与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要素和谐共处的状态。
人们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中寻找各自生命的意义、发挥个人才智、增强生活情感,才能过上充满意义和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三、论文意义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化对《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的理解,系统探讨其在人类生命意义、审美情感与美好生活方面的意义和启示,为当代生命美学思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建立一个符合学科特点的研究框架,提升学术价值并丰富生命美学研究成果。
吴青峰歌词美学风格初探
吴青峰歌词美学风格初探吴青峰歌词美学风格初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吴青峰并且喜欢他的音乐。
他不仅有着动人的嗓音,更以独特的歌词风格而闻名。
吴青峰的歌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考的方式。
本文将初步探索吴青峰的歌词美学风格,以期对他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吴青峰的歌词常常充满了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他善于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的歌曲《消愁》中的歌词“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然后再回到我的世界”,在短短几句话中表达了一种错位感和无奈之情。
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人感觉听似乎触及到了歌手内心深处的情感。
此外,吴青峰还常常使用意象丰富的词语来构建歌词的美感。
他的歌曲《像风一样》中,有一句歌词“我像风一样,只想安静地逃离你”。
这个意象的运用让歌词产生了画面感,使听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吴青峰善于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感触。
除了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吴青峰的歌词中还常常蕴涵了对生活和思考的深入探索。
他的歌词中充满了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他的歌曲《成全》中有一句歌词“我一次放纵,一次成全,从此你不再收藏我和你的过往”。
这样的歌词显示了对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引发听众对生活中类似情感的反思。
这种思辨性的歌词风格,使吴青峰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深度。
另外,吴青峰的歌词还经常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
他的歌词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歌曲更富有诗意。
在他的歌曲《像风一样》中有一句歌词“我像心一样,先化成雨再下来”,通过将心化成雨的比喻,使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入和形象化。
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得吴青峰的音乐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韵味。
综上所述,吴青峰的歌词美学风格初探可归纳为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深入思考和诗意表达。
他的歌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和思考的表达。
吴青峰通过简洁细腻的词语、意象丰富的表达、深入的思考和诗意的呈现,给听众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
影像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身体美学课程实验初探
坊 ”和 “ 影 像 互动 工 作坊 ”三 部 分进 行 ,以身 体 为媒 介 做
一
切和 身体 有关 联 的创作 . 身体 美学在 当代 社会 中关 联到 经
济 、 政 治 、 社 会 、 文 化 的方 方 面 面 , 身 体 是 艺 术 创 作 重 要 的 载 体 与 媒 介 , 即肢 体 表 演 或 由肢 体 掌 控 的 声 音 甚 至 肢 体 与 环
域 之 间 的跨 越 ,是 在 理 论 和 实 践 之 间的 跨 越 。
纵观 当今世界 高等教育 ,无论是 综合大 学博雅教 育中 的 艺术教育,还是专业艺术 院校为了艺术教育的完整性 ,跨媒体 和多媒体艺术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在这方面却略
国 内 外 媒 体 艺 术 研 究 现 状
国外 已有 较为著 名媒体 艺术 中心如林 兹 电子 艺术 中心、
德 国Z K M 、 日本 I C C 、V 2 荷 兰 电子 艺 术 中心 、 奥 地 N A E C 、 美 国E x p l o r a t o r i u m 等 艺 术 机 构 每 年 大 量 展 现 前 所 未 有 的 具 有
2 0 1 3 年6 月举行 了一场 “ 声体影力”媒体剧场表演 。媒体剧 场教学研究足影像媒体专业由身体美学课程进行一次前 的教学
实验— — 存毕 业展 上演 出 场 结合 影像 、声 音 、肢 体和 互动 的 多
媒 体 艺 术 的 现 实 意 义
既然 影像媒 体艺术离不 开数字媒体 技术 ,就 必须要求学
继承传 统 艺术基础 上 已拓 展 出更 多 的新 枝 ,如 新媒体 、跨媒
高层建筑美学形式初探
高层建筑设计手段与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 ,高层建筑深入 到 住宅 、 办公 、 业等多种建筑类型 , 商 同时也行 成了多种建 筑类型综合的高层综合体 。 于是 , 建筑类型的不同和使用功 能 的多样化 ,在高层建筑形式上就呈现 出多元化 的形式特
点。 同时随着新 型技术的不段发展 , 高层建筑在创作上也 出 现 了多元化概念设计的趋势 : 如通过夸张的造型手法 , 强调 建筑 的标新立异 :通过加 强对新型技术 的运用来表现技术 的高科技及材料的感染力 ; 发挥建筑的地域特色 , 融合地域
高层建筑在设计 的开始 ,就应该要有这种统一与整体 的蔗 识 , e 使得细节与整体是能够相互呼应。 过分的细节设计
峰, 并且以其巨大的体量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 高层建筑 的产生无论从体量比例 、 立面风格 . 还是从细部设计以及材
料 的选择上 . 都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形式 。 高层建筑是时代发展}产物 ,是与 时代联系非常紧密 向 的一种建筑类型 ,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 _ 无论从 人文 生, 精神 、 城市美学还是技术美学等来看 , 高层建筑都表达 了人 们 改造 自然能力的不断加 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 方面 随着 一
。
.
。
艺 术 广 角 l IHU AN JAO S GU G I Y
— 一
一 l一 l 一 1
高层建筑 美学形 式初探
● 杨 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形式的发展呈现 多元化发 展的趋 势 ,建筑形式的造型特征是 给视 觉主体的人接触 了 解建筑物 的第一表征 ,人类通过对 建筑 造型的第 一直 观感 受对建筑做 出初步的判断 。把建筑 的形 式塑造上 升至 美学 角度去揣摩研究是 自古以来建筑学 的传统 。高层 建筑作 为 发展历史较 为短暂的特殊建筑 , 也有其特有 的美学形态 , 这 术上 的可行 陉是建筑 功能设计 的关键 ,同时也在深层意义
《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现老子 反对 人为 的、纷杂 的音乐。
那 么 ,老 子 否 认 音 乐 的 美 吗 ?
“
… …
而哈哈大笑 。在这里 ,《 老子》 出了他 的观 提
点 ,那就是道之 隐奥 ,一般人难懂 的。第二 部分是《 老子》 对道 的阐述 ,即“ 明道若昧 ” 和
书 管理 员 ) ,孔子 曾向他 问礼 ,后退 隐 ,著
《 子》 老 。一 说 老 子 即 太 史 儋 ,或 老 菜 子 。
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 不足 以为
道 。是 以 建言有 之 日:明 道若 昧 ;进道 若 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 大白若 辱;广德 若偷 ;质真 若渝;大方无 隅; 大器晚成 ;大
“ 建德 若 偷 ” 句 ,是 说 明道 的深 邃 和 内 敛 , 各
乐 与饵 ,过 客 止 。 … …”s 十五 (-
章)
家 的创始 者 。一说即老聃 ,姓李名耳 ,字伯 阳,楚国苦县人( 今河 南鹿 邑东 ) 乡曲仁里 厉 人 。做过周朝“ 守藏 室之 史’相 当于今天的图 , (
的儒家思想一起 成为中国古代 思想 史中的两
大 派 别 。《 子 》 音 乐 的 看 法 主 要 从 “ ’ 老 对 音 ’ 和
道 。是 以建言 有之 日:明 道若 昧 ;进道 若
那么老子 究竟更倾 向于 哪种 音乐呢 ? “ 色令人 目盲 ,五 音令人耳聋 ,五味 五
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 ;大白若 辱;广德 若偷 ;质 真若渝;大方无 隅; 大器晚成 ;大 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 隐无名 。夫唯道 ,善
投 稿热筑 :1 81 4 96 \1 51 8 2 7 1 0 51 3 l 3 4 98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春》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对立统一规律的成功运用。
艺术统一规律是一条美的规律,人类不断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美,并在日复一日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具体说,《春》的艺术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静态美和动态美、自然美和人物美、明朗美和朦胧美、阴柔美和阳刚美、音响美、味觉美和色彩美。
各种美的形态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春》的美学意境,而剖析这一意境的形成却是这篇散文的审美旨趣所在。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从艺术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春》所描绘的各种美的形态,以求通过这种探幽索微的方式,揭开意境迷人的美学魅力的奥秘。
(一)、动态美与静态美。
动态美和静态美是一对矛盾的审美范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来提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动态美是和静态美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它们分别构成一个矛盾的一个方面,缺乏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没有静态美,也就无所谓动态美,反之亦然。
同时,静态美的存在可以衬托动态美的形象,动态美的存在又赋予静态美以生气活力。
二者矛盾统一,水乳交融,营造一种意境。
《春》一文对于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绘很多,总的来看,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句之中的动静结合。
文章第二段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
“嫩嫩的,绿绿的”状小草碧绿柔嫩,呈静态美;可是“偷偷的钻”中“偷偷”修饰“钻”,绘小草生长悄然无声,无人知晓的动态。
“钻”则写小草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韧劲,呈动态美。
以动写静,静中带动。
动静结合,各得其宜,共同表现了小草青绿茂盛的景象。
这一意象(意境的构成因素之一)的成功运用不能不归功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巧妙结合。
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色艳丽缤纷,百花怒放也难以觉察,这些都体现了春花的静态美。
电影商业美学理论初探
A r l n r t d n Co P ei mi a y S u y o mm e c a s h t f F l r il Ae t e i o i c m
始 从 实践 角 度 思 考 电影 商 业 与 电影 艺 术 之 间 的 内
在关 联 以及 平衡 协调 的可能 。尽管 论 争仍 在 , 究 研
框架 亦 尚未 成形 , 打破 了学 院唯 艺术 为 尊 的单 一 但
研究 立场 及 审美模 式 . 中国 电影研 究 的视 野 拓 展 将
从理 论 归属 来看 。 电影 商业 美 学 的上 位 理论 是
XU e —s n W n og ( ma ie c o lJa g iU iest f ia c Hu nt sS h o, in x nv ri o n n e& E o o c , n h n 3 0 3, hn ) i y F c n mis Na c a g3 0 1 C ia
23 卷第 2月 1 0年 第0 l l6期
江 西教 育学 院 学 报 ( 合 ) 综 J un l f in x n tueo d c t n C mp e e s e o ra a g i s tt f u ai ( o rh n i ) oJ I i E o v
De . Ol e2 O
s se o o y t m ft c mme ca e t t ffl he r ila shei o m. c i
Ke o d : f mid sr ; o y W r s i n u ty c mme ca e t ei ; o l r ila sh t c mme ca e t ei f l c r ila sh t o m c f i
审美视域下短视频的美学特征初探
声屏世界2022/3传媒e 时代点击新媒体审美视域下短视频的美学特征初探阴吴娟沈燕摘要:短视频的横空出世给大众的审美风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传统美学相比,当代的美学研究和审美思潮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异。
这种变异与大众传媒引导和积极参与密切相关,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短视频极大改变了原来的文化模式,催生了全球范围内视觉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人们新的审美经验,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学的走向。
关键词:短视频审美庸化无距离审美审美无利害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短视频的审美视域解析”(2021SJA1702)。
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是时代发展映照进大众后的必然结果,大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空前满足,同时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庞大的文化产业,抖音、快手等应运而生。
短视频生而带有消费性和商品性的烙印,审美艺术的自律性从根子上即遭遇文化工业的侵蚀。
大众传媒有意识的引导与大众自身主动或无意识的选择相结合,短视频审美必然带有功利性的倾向,审美庸化运动悄然再进一步。
从美学角度看,短视频与大众的交互影响也是大众审美实践的勃兴,几乎覆盖所有社会群体的创作者们踊跃参与欣赏并制作出与以往掌握传播话语权的群体所偏好的风格迥异的视像内容,带给大众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影响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理念。
短视频的特征短视频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十几秒,少数已经有固定粉丝的时间会延长到1-2分钟,鲜有时间更长者。
时间短,内容含量自会压缩,故而内容短。
短视频发布者多保持每周1-2个短视频的节奏不断刷自身的存在感,以免被“善忘”的大众遗忘,故而其制作周期也很短,多控制在2-3天内。
短视频的投资成本很低,即便是专业的传媒公司也本着广撒网的多点投资战略,分布到每个短视频上的资金只有数千元,以奢华阔气著称的吃播“雪茸堂”搏出位的手笔不外乎烤全羊、大块肉,出名后也只是上升为烤骆驼、大口吃虫草,与传统媒体花费相比自是不值一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与设计美学的本质及研究对象李圆圆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指导教师崔育斌摘要: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
通过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理解美学。
设计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
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是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
对于美学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我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学、西方美学、设计美学、本质、研究目标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于18世纪中叶正式诞生。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 1714-1762)于1735年首先使用,其拉丁文的写法是aesthetica,鲍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文aithesis,其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
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或esthetics。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是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美学学科的逐渐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确立的。
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
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分别主要从以下三种方面进行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3、从社会生活探索美的根源。
1.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探讨1.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开端,是其源泉和摇篮。
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并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但一些哲学思考中却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
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
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的西方美学大师主要有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
柏拉图对于美,美感和艺术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哲学探讨。
他提出“美是理念”说,认为“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为美的那个品质”。
柏拉图还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和“灵感说”。
“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把世界划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柏拉图式的恋爱起源于这个概念)。
现实中的美是“美”的理式的分有,艺术美和真理隔着三层。
“灵感说”认为神灵附身于艺术家(迷狂说),是不死的灵魂前生带来的记忆(现代假想:如果克隆技术够高明,柏拉图的预言也许可以真的实现),即灵魂对于理念亦即真理的回忆。
柏拉图认为,灵魂首先见过真理,然后远离真理而凭附肉体,但可以通过回忆,忘却尘世而回归天界,即达到真理自身。
这样的过程便是迷狂。
对于艺术,柏拉图将它看成是对于模仿的模仿。
这在于现实是对于理式的模仿,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模仿。
因此艺术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他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他认为“美的理式”,即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康德的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它首先是人类学的。
康德认为哲学的主题是:一,我能认识什么?二,我意愿什么?三,我希望什么?但这三个问题又归结到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美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中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主体性的。
康德不是从客体方面而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美的问题。
他所建立的不是关于美自身的理论,而是关于美的判断理论,也就是传统的关于美的鉴赏理论。
同时他认为作为美的对象不是在于客观自身,而是在于主体判断。
最后是自由性的。
康德始终强调美是自由感,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感觉,因此不同于逻辑和道德。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
在美的问题上,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提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指人的认识与理解力如何运用先天范畴认识与理解源于经验的现象界;《实践理性批判》:以超越经验的整个宇宙为对象,对于特自体建立信仰,从而在行动上满足意志和自由的要求;《判断力批判》:讨论感情领域的先天原则,认为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故审美判断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
黑格尔的美学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于绝对理念的演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三个部分。
第一,逻辑学,关于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第二,自然哲学,关于理念异在和外在化的科学;第三,精神哲学,关于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它自身的科学。
在美学上,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事只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只作为理念的客观形象。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作品的“意蕴”的显现。
黑格尔的美的本质的定义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1)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外部表现、感性形式不过是理性的显现,根源仍在理性。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时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形式都是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美的事物离开了理念,或是离开感性形式,都不能成为美。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克罗齐的美学是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根源于心灵。
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论的美学。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来源是情感。
否定物质的存在,在他的词汇里,物质只是材料,即心灵实践活动所伴随的情感。
情感本来无形式的,经过直觉后,情感便获得了形式,继而转化成为意象,即我们所说的客观事物。
从此可以看出,直觉不但表现了情感,还创造了客观事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对于美学本质的探索,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进行的大师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狄德罗。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的哲学和美学集大成者。
在美学思想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其中批判的部分比继承的部分显得更为重要。
他在美学专著《诗学》中,批判了柏拉图的美学观点,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美学主张,对许多重要的美学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明确提出了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
与柏拉图的模仿说不同,亚里士多德从对审美实践和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分析,他认为美在于有机的整体。
一个整体包括了开端、中间和终结。
这三个要素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
关于美感,尤其是关于欣赏悲剧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他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肯定美的事物的形式、比例。
例如:黄金分割定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佳比例,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关系的知觉,就是美的。
”关系是指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狄德罗指出美与真统一,达到了艺术既要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规律,又要反映主观思想的辩证观点。
狄德罗认为艺术来源于自然,但又超越自然,艺术美是一种理想美,是艺术家对自然进行加工的结果。
狄德罗的观点是:摹仿古人是为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这就是要把继承古典和向自然学习结合起来的辩证思想。
1.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验证美是生活时,提出两点:第一,“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是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第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
2.美学中国化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是在晚清(20世纪初)从西方经日本中介而移植到中国来的。
美学的中国化进程先后通过日本、西欧、前苏联这三条主渠道实现。
王国维等在汉语界使用和推广“美学”,是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论的代表及观点:(1)主观论美学:这种美学以吕莹和高尔泰为代表。
主观论美学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美是主观的。
(2)客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
客观论美学认为,美在客观,事物之美不依赖人的鉴赏而存在,而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3)主客观统一论:以朱光潜为代表。
朱光潜认为单有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者单有人的主观心灵意识,都不能成其为美。
只有当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的作用,美才会产生。
(4)社会实践论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
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3.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美学大讨论中, 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美学就是艺术观, 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 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
3.1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研究从这一关系中产生和形成起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 从一开始就是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从美学史上来看, 欧洲古代美学以研究客体的美为重点, 近代则转向以主体为重点;从艺术史来看, 古代西方艺术如古希腊艺术是模仿和再现的艺术, 而近代西方艺术则偏于表现主观的心理世界, 而中国艺术与之相反,中国古代艺术偏于表现主体, 但近代却偏于再现客体。
这两种发展的趋势说明, 主体和客体的结合、表现美学和再现美学的结合, 是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古代美学和近代美学有一共同的方法上的局限, 即都偏于审美对象属性的研究, 不同的是前者把客体作为对象, 后者把主体作为对象。
而现代辩证思维的特征之一, 则在于它突破了这种对象属性的局限, 而扩大到对象与对象、对象与主体、对象与系统的关系的大范围上来研究, “审美关系说”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思维方式的跃进而提出的。
3.2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科学持这种观点的人, 不同意把美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 而在美的生生不息和千变万化之中, 呈现出人的本质的能动性和丰富性,。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能动性和丰富性, 而不是力图用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艺术来把它统一起来。
论者进一步指出承认这种能动性和丰富性, 就必须尊重具体的感性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