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艺术——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的艺术

——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这种合金的颜色略呈青灰色,因此得名。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铜器的制作开始于夏商(奴隶社会),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阶段,阶级社会是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其他阶级或阶层被统治者这样一种形式组成的大集团,它的统治是残酷的,然而它所创造的文化又是灿烂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首山之采,肇在轩辕,源流远矣哉。”还记载说,到夏禹时期,九州进贡金属,,铸成大鼎,“凡铸鼎,唐尧以前不可考,唯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议程,入贡方物岁列已定。”从此之后,冶铸技术就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成为奴隶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所有青铜器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可以用“狞厉美”来概括,神秘、庄严、狰狞、恐怖。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为“礼器”,特点是庞大、雄伟、纹饰怪诞奇异,以显礼仪的尊严。

奴隶社会青铜工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鼎盛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世纪),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和更新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即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至475年)。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育成期、鼎盛期和更新期。而且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装饰纹样上各有不同。

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主要青铜种类有:鼎、爵、斝、簋、鬲及武器中的戈、箭、簇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器物造型多源于陶器,部分早期铜器可以明显看出

来某些陶器形式对它们的影响,如和盉的三足,最初模仿了陶

鬶的三足,盉的造型与陶鬶相仿。造型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

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器体扁平,方中

有柔;有的呈圆形,柔中寓刚。器壁后,器体不甚庞大,趋于

实用。器物的流、柱、足、底等局部处理,既是实用要求又是

美的加工。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

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

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

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

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如早期的《兽面纹爵》,高18、6厘米。从流至尾长18厘米。流尾间有菌形柱,平底、扁体、薄壁、窄流,腹部有一扳手,下有三钉锥形足。从实用看,流用于倾注,柱据说用于做实用时的标记,扳手便于执用,三足便于放着,还有加于火炭中加温的作用,都是实用中不可缺少的。但整个器物造型又很有节奏,流很长,难使器物平衡稳立,就用尾补缀,既不碍实用,又协调了口的变化,成为美的加工,取得平衡对称的效果。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

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亦如《兽面纹爵》,采用以单层兽面纹为主,配以乳钉构成带状的装饰。装饰部位在器腹,腹上部花纹用细劲线条构成,下部则用宽带状线构成兽面纹。在同一件器物上使用不同风格的装饰手法,可能是当时的风尚所在。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鼎盛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世纪),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明显特点是出现了成套的礼乐器,器形庞大浑厚、纹饰新奇绚丽。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

这一时期礼乐的指定成为有影响的政纲,大量的礼器随之产生。它具有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作用,一般来说,各阶层的奴隶主必须使用与其地位相当的青铜礼器,不能超越,否则视为非礼,即“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器的概念是“礼藏于器”。如鼎是青铜礼器的重要器物,西周时代以用鼎多少为等级标志,等级越高则用鼎数量

越多。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依次而下,地位最

低的士则用三鼎。

鼎盛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无论大件、小件,也无论饮食或饮酒

用器,由于其大多作为礼器,用于隆重仪式之时,或祭祀、占卜,

“钟鸣鼎食”展现了奴隶制的一顶威严和奴隶主统治政权的不可

企及,庄重、伟严、庞大、浑厚,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明显特

点。

如典型的器物《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发现

的特大的青铜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两耳耸立、器腹方正、四足粗壮,外观极为庄严威仪。体现了威严、端重、神秘和至尊的艺术效果,利用造型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王权的象征。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另外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

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

发展。

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主要内容不外有三种:饕餮纹、夔纹

和云雷纹。多以饕餮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有时配以夔龙纹,

少量器物以夔龙纹为主。另外还有龙纹、人面纹、凤鸣纹、弧形

纹等。

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