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

合集下载

一代枭雄

一代枭雄

• 贵州抗战时期全省人口是1060万,是南方各省人口最 • 中国军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有近80万国民革命
少的省份,但贵州抗战出兵75万,比例为1比14。逼 近征兵极限,是仅次于广西的出兵比例第事高的省份。 军贵州籍官兵开赴全国各个战区。黔军士兵每人每月 两块钱伙食费外加3毛钱草鞋费,背着一床毯子,一 把雨伞,脚穿草鞋上战场,以简陋装备与凶残的日本 侵略者殊死拼杀,唱出一曲曲壮烈悲歌。
• 八年抗战期间,在对日作战的千百次战役、战斗中,出省抗战的黔
军健儿,战上海、保南京,激战中原,缅甸进征,其战功煌煌。
• 抗战八年,贵州人民每25名壮丁中即有1人为国家流血,在战场杀敌;
每3名壮丁中即有1人为国家流汗,在后方做工;每人担负战争费用58 元,贡献稻谷1.2市石。贵州各族儿女,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贡献 至巨,光耀中华。

• 激战松山。”受命攻取松山日军阵地的是
黔军103师。激战近两个月,终将号称精锐 的松井加强联队全歼,敌联队长松井切腹 自杀,只在掩体内俘虏非战斗勤杂人员事 十余名,营妓(即军妓)十余人。此役,黔军 将士亦付出巨大牺牲,后在松山战场大垭 口即埋葬了103师的六百余忠骸,建立公墓, 幵由师长熊授春刻碑铭记我亦阵亡官佐五 十九员、士兵一千四百五十名,但因当时 战况紧迫,多数未及安埋,战后收集忠骸, 迁葬于此,仅官佐四十六员,士兵六百事 十名。
• 保卫大武汉。1938年12月。黔军121师奉命开赴鄂东
广济一带,和82师、102师、103师、140师、55师等 黔军部队同时参加武汉会战。其中121师是由黔籍 将领吴剑平率领出黔抗日的主力师之一。“八?一 三”上海战役爆发时,121师奉命开赴上海防守江 阴要塞,在两个月内与日寇接仗十多次,打退日本 海军与陆军的配合迚攻。自上海撤退后,该师调武 汉外围田家镇松山口御敌,与日军激战月余,击溃 日军两个联队,缴获大批武器。在强攻田家镇石门 山附近三○一高地日军阵地的战斗中,与日军作战 相持一月,使武汉江防大门田家镇要塞较久地掌握 在我军手中,日军虽拥有空中优势,陆空军联合作 战,也不曾“越雷池一步”。黔军82师在武汉会战 中,也在阳新、大冶等地的战斗中立有功勋。

一级上将何应钦

一级上将何应钦

一级上将何应钦五顺时势组织少年贵州会倡爱国推进新文化运动(一)何应钦看罢来信,随即叫来自己的随身警卫,叫他们秘密抓捕兴义下五屯的学生刘怡昌、兴义酸枣的学生胡本吉。

原来是远在兴义的游击军随营学校每况愈下,刘显潜想了解陆军讲武学校何以办得越来越火,便命人暗中收买兴义籍的讲武学校学生。

刘怡昌、胡本吉不过是将讲武学校的教材、训练内容及设施、规章通过写信或托人转交的方式报告给刘显潜,各得小洋10元的奖赏。

待二人从实招来以后,何应钦并没有大肆声张,只以“因故退学”为名,将这二人开除。

在贵阳的何应钦息事宁人,而在兴义的刘显潜却一腔恼怒无从发泄。

善于抓住时机和利用外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何应钦成功的秘诀之一。

他深知要建立一个在全省有广泛根底和社会影响的团体,除了适乎潮流之外,还须无门户之见,杜派系之嫌。

首倡者王,捷足先登,古今同概。

加上何应钦已有的地位、条件,使他成了五四时期贵州第一大团体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

1918年10月22日,他邀约了谷正伦、邱醒群、赵季卿3人到刘显世的侄儿刘敬吾的寓所,商讨建立团体的可能。

参与讨论的一共9人,都极表赞成。

而且这9个人,几乎可与贵州军、政、商、学各界通声息。

何应钦以19世纪五六十年代玛志尼党人创立少年意大利会,以再建一自由、平等、独立、自主之意大利的史事为例,主张建立一个少年贵州会,振作少年之精神,转移末世风气,使贵州由老大而臻于少年,并进而使中国由老大臻于少年。

这一建议受到与会诸人的赞同。

会上还商量各人分头向有关方面游说,广泛争取社会赞助和支持,发动青少年共结团体。

少年贵州会的后台是黔军总司令王文华。

何应钦在贵州的崭露头角,全仰赖王文华的提携扶植。

而且王文华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远比何应钦为多,其影响力与号召力,更是何应钦望尘莫及的。

在与刘敬吾等人正式商讨以前,何应钦自然得到了王文华的支持。

当时的舆论趋重民治,利用民心民力乃是事情成败的一大关键。

王文华身为黔军总司令,自然不宜兼任民间社团的头,而何应钦以讲武学校校长的身份,主持以研究学术、开展社会活动为主的民间团体,较之王文华会更适宜些。

相煎何太急全诗

相煎何太急全诗

相煎何太急全诗
范文1:
相煎何太急,忧国忧家心。

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何应钦先生所写下的名篇《相煎》,表达了他对于当时国家和家庭所处困境的忧虑和反思。

何应钦先生在诗中用“相煎”来形容当时的政治和家庭局势,他认为相互攻击和恶意竞争的行为犹如煎熬一般,使人疲累、煎熬。

而他对于这种状态的反思和感叹,则是关注国家和民族问题的表现。

他认为,这样的内乱不仅是加剧了国家的衰亡,更是摧毁了人民家园的美好前景。

在写作上,何应钦先生使用了大量的凭幻拟思维,并通过多种维度的阐释,把他的忧虑娓娓道来。

同时,他的用词非常地清新、自然,没有太过灌注污浊的政治气息,而是通过一种真诚、深刻的语言,在读者的心灵中勾勒出一道深思的印记。

范文2:
“相煎何太急,忧国忧家心”。

这句著名的诗句来自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何应钦的名篇《相煎》,表达了他对当时乱象无序的时局的忧虑和反思。

何应钦在《相煎》中用“相煎”来抨击那些相互残杀、恶意视对的事物,认为这种局面是国家和家庭的败落之源。

此外,他还断言“忧国忧家心”是每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该拥有的心态,对
家庭和国家有所关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外强必则困的局面。

何应钦的写作风格与传统的文人们不同,他在写作中不憋着“古雅”的气息,而是使用更为自然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琐碎的细节来表述出一种深层次的意焉,并注入了他的关切和担忧,很好地表达了他对于时局的不满。

总之,何应钦的《相煎》在当时写下了社会人士的心声,他以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阐释了人民对于当时乱世的忧虑和不安,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和探讨有着深刻的作用。

国民党二号人物

国民党二号人物

,天马行空,云里雾里,我等也看不懂,
,大家玩味何应钦故居卫星图,看前卫星图,看后
何的住房正在弧行中,象坐在椅子里,前面是众多大山,
一马当中——何应钦”
国军总管 反共恐日 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祖
年秋,何以“第一名正选”考取留日学生资格,赴日本
27期学生。蒋介石是何
恐日,是国民党内对日妥协、亲日暗潮的代表人物。
5
3万余亩的泥凼石林,既与万峰林、万峰湖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到兴义考察,
,相传曾发出“天
10公里的脱卸,于万峰林东南部重起少祖,崛起
3公里,雄起一列东西走
10多公里的山脉,名为龙荫大山,这就是何氏故
1945年就有两次:一是在前线遭遇炮击,弹落100多发
1875年故居建好后空置,后有何氏家室于此幽居。

,“盖受此自然环境之陶冶与影响”。
,毛泽东《长征》中的诗句,脍炙人口。
40余公里处,海拔
米、巍峨高峻的韭菜坪,便是何氏故居的太祖山。
放眼四周,乌蒙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
60公里,到达兴义市
,兴义“由县境西北倾斜,走向东南,
、黔三省要地。县西接滇,南倚粤(桂),
。均属石灰岩层,大都怪石嵯峨,童然
”县志的记述准确反映了该地区的地理态势和
10公里距离的龙脉,因为前面出现的一幕罕见的
龙脉至此,唯有重行跌断,随波逐流,
10多公里范围内难觅其踪,潜藏不
万千峰林所象征的万众拥戴。长达10
米的马头,昂首西向,镶嵌在这张甚为壮观的画卷中央,
方位上,丁位展旗,未位帐幕,巳、
深植在生养他的这片故土之上,其经历、
从何出生的那一刻,尤其是任黄埔军校总教官的时候起,

何应钦养生之道的养生秘诀(2)

何应钦养生之道的养生秘诀(2)

何应钦养生之道的养生秘诀(2)两大独特长寿妙丹●按耳弹后脑的方法,被称做“鸣天鼓”,可以预防耳聋、增强听力,还可以防止头晕目眩。

●何首乌中所含的卵磷脂是脑髓等神经组织和血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说起何应钦的养生妙诀,不在吃不在喝。

何应钦心目中的养生法宝究竟是什么呢?说来并不复杂。

国民党内有人传言,何应钦一生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他的大脑保养之术。

中国古话说:“头为五元之会。

”何应钦认为养生首先在于健脑。

而健脑的方法一在于食补,二在于勤做健脑操。

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何氏健脑按摩操。

健脑三步按摩操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根据传统养生学“神强必多寿”的观点来看,健脑和人体的健康长寿密不可分。

何应钦的长寿和他晚年勤用大脑有密切关系。

他有很高的传统文化修养,深谙健脑延寿的道理。

他认为,“健脑”首先是要用脑,维持和积极改善、增强脑功能。

何应钦常说:“‘脑子越用越灵’,道理即在此。

”何应钦喜欢周游世界,看到新事物就用心记住,回家后联系现实情况思考,把思考结果和建议提给有关部门。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90岁的何应钦四处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国家十项建设成果建议书》,呈交给蒋经国和当时的“行政院长”。

他还比较早地预见到人口膨胀带来的恶果,是台湾最早主张计划生育的人物之一。

赴台后,只要人在台湾,每周四上午,何应钦夫妇都会在家举行教友聚会,交流研习《圣经》的心得。

成为他们晚年的精神支柱。

他们通过学习、领悟《圣经》中的教义,也起到了颐养性情、开阔胸襟的功用。

何应钦还主动找事做,以排遣晚年寂寞,延续政治生命,寻找精神寄托。

他担任了众多有名无实的社会团体的负责人,有台湾“中国童子军总会”副会长兼总司令、“道德重整”联谊会会长、台“中日文化经济协会”会长、台“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台湾观光协会名誉会长、贵州同乡会荣誉理事长,还有各种基金会、董事会的负责人,大学名誉博士等等。

何应钦

何应钦
何 应 钦
贵州兴义人(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 )字敬之 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 党一级上将,参与筹建黄埔军校, 黄埔系仅次起历经北伐、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撤往台湾, 历任国防部长和任行政院长。
东洋留学
青云得志
内战剿共
晚年冷落
何梅协定
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 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 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 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 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 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 日活动等等。这个协定实 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为 两年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何应钦何以稳坐国军二把交椅

何应钦何以稳坐国军二把交椅

何应钦何以稳坐国军二把交椅从风水的角度看,何氏故居奇的不是前朝,而是龙身所带、无法掩饰的贵耀之气,万千峰林所象征的万众拥戴。

长达10多公里的龙荫山脉,是万峰林南部的最后延伸,也是风水的聚结之处。

后靠龙荫大山的何氏故居,东、西、北三面有无数的峰林集结,左后挟万峰湖,夹山带湖。

受到湖、山四围簇拥的龙荫大山,地位显赫,气势不凡。

尤为奇特的是,龙荫大山矗立的峰林中,枪、矛、戈、刀、御屏、兜鍪等一应俱全,横连排开,一马当中。

海拔 1787米的马头,昂首西向,镶嵌在这张甚为壮观的画卷中央,高于群山,傲视同僚,势压万峰。

故居倚靠的天马这是一列贵重万分的莲花大帐,两翼开张,天马雄踞。

完成龙脉行止中最大幅度的一次开帐,居中从天马透脉而下,蜿蜒南行,起金转土,何氏故居于山腰成天财穴结作,状如端坐太师椅上的统兵大将。

方位上,丁位展旗,未位帐幕,巳、丙三台、马,乙、卯方旗、鼓,乾、亥方后靠天马,艮方御屏,子、癸方戈矛。

前临的桂北丘陵,千峰万岭,犹如百万雄兵,民间有“千峰来朝,万山俯首,大将点兵”之说。

何应钦的风水之根,深植在生养他的这片故土之上,其经历、成就和性格,均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乡山水的孕育、渗润,影响着何日后的作为。

从韭菜坪南下的龙脉,中途潜藏于万千峰林之中。

各种兵器罗列,形神兼备的龙荫大山,是万千石林的代表也是龙脉真性情的显露,居中的高头大马实际上就是引领万峰石林的主将,是带领群山前进的统率。

从何出生的那一刻,尤其是任黄埔军校总教官的时候起,他的军中地位,他的“福将”之誉、“武甘草”之称、“何婆婆”之名,以及他的成功、道德、长寿等等,就已经开始确立了。

如果说,一马当先是何氏故居周边山地组合最明显的外部特征,那么,地质变化则是何氏故居最重要的内在风水因素,也是龙脉结作、龙穴成立的关键佐证。

龙荫大山、故居、故居前砂,石灰岩、沙岩、土山,短短二、三公里距离,地质变化渐次完成,区间界限明显。

山上寸草不生,山下绿树成荫。

揭秘历史上何应钦与刘显世两大家族上演豪门恩怨

揭秘历史上何应钦与刘显世两大家族上演豪门恩怨

揭秘历史上何应钦与刘显世两大家族上演豪门恩怨导读: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豪门恩怨,听起来像是一部非常有看点的电视剧。

但现实往往比艺术作品更精彩。

兴义何应钦与刘显世两大家族之间,曾经发生了长达几十年的殊死争斗。

刘、何祖辈先后不久来到泥凼,都因榨桐油而居小康。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同行必结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何两家经营之间的角逐,逐渐升级为家族之间的势力争斗。

双方的第一次较量是从祖坟开始的。

1858年深秋的一天,刘家被奸人挑拨,说自家祖坟(刘文秀墓)被何家“掘穴灌狗血”。

当晚,在刘文秀之子刘明扬(字燕山)带领下,刘氏家族倾巢出动,围攻居住在五台寨的何家,打伤了包括何银鹏之子何春荣(何应钦的爷爷)在内的何家数人,还砸了何家榨桐油的机子。

掌门何银鹏觉得十分委屈,无奈家族势力单薄,寡不敌众,只得压下报复之念,等待机会雪耻。

次年(1859)春,何银鹏郁郁而终。

为压制刘家,其子何春荣托沧江米斗村朋友刘金成找来云南一有名望的风水先生,在刘家祖坟正对面为父亲修建墓地,已达到压倒刘家的目的。

不知道是不是祖坟改变了风水,随后在刘何两家不断的争斗中,何家逐渐抢得先机占了上风。

为了避祸,刘家掌门刘燕山带领举家迁至纳吉寨,不久,又迁至兴义城南5里的永康(今下五屯)居住。

迁到下五屯后,刘燕山抛弃榨桐油这一传统家业,本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思想,广置土地,修建永康堡,在四个儿子刘官箴(字铭之)、刘官霖(字时之)、刘官礼(字统之)、刘官德(字茂之)的扶持下,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下五屯首富。

发生在泥凼五台的“掘穴灌狗血”事件,造成刘何两家的积怨,为兴义系军阀新旧两派矛盾埋下伏笔,拉开了刘何恩怨的序幕,对后来何应钦的发展以及贵州军阀史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关阅读推荐:丢人的胜利者!何应钦接降书腰弯得比日本人还低揭秘:蒋介石与其麾下八大金刚何应钦的恩恩怨怨揭秘:国民党军界的蒋介石麾下八大金刚都是谁?揭秘:抗日战争后蒋介石为何弃用“战神”薛岳?蒋介石在台湾做了哪16件事?蒋介石在台湾的日子揭秘:何应钦将军因何怒炸汪精卫梅花山陵墓始末相关专题:何应钦。

《论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

《论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

目录(一)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二)出兵讨伐张、杨,实际上是执行了蒋介石的既定政策,符合蒋介石心理 (5)(三)何应钦出兵讨伐其主旨在于营救蒋介石,因而有力地配合了主和派的活动,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6)(四)何应钦出兵讨伐,为蒋介石处理陕甘善后作好了军事准备 (6)参考文献 (8)谢辞 (9)附录1. 论文(设计)任务书 (10)2. 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 (12)3. 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13)4. 论文(设计)结题报告 (14)5. 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16)6. 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18)论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马鹏(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摘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形成合力的结果。

这已为海内外史学界所共认,但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在部分国民党元老和部分黄埔将领的支持下出任了“讨逆军”总司令,力主讨伐西安,因此,学术界一直都忽略了何应钦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其实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是他军人本能的反应,是合理合法的,既符合蒋介石的心理,又配合了主和派的救蒋活动。

关键字:西安事变;何应钦;亲日派The Xi'an incident in yingqin HeMa-Peng(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nxi Baoji 721013 ) Abstracts: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Xi'an incident, many aspects to results. This has been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historical studies, but in what should be in the Xi'an incident in parts of the Kuomintang elder and part of the Whampoa military support to act as the "inverse Army Commander-in-Chief and ask for a" crusade against Xi'an, urged, therefore, academia has been overlooked yingqin the Xi'an incident peaceful settlement process positive role, in fact yingqin troops to fight the demons and Zhang and Yang, is he a soldier instinctive reaction, is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serves Chiang Kai-shek's psychology, and combination of rescue Jiang activities.Keywords:the Xi'an incident; yingqin; Japanophile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推动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联手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

何应钦故居

何应钦故居

何应钦故居何应钦故居是兴义市最为重要的人文景点之一,也是在兴义了解近现代历史最为重要的场所之一。

故居位于兴义市城南42公里处的泥凼镇,由何家大院、风波湾禄园、何家大仓、抚省公祠、何绍武宅、应钦小学旧址、五台何氏祖茔、吴家寨何母坟、万人坑、马路破德政碑遗址共计10组建筑群(景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近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是目前国内资料最为完备的何应钦专题陈列馆。

目前,已经建成并开放的展区有何家大院、风波湾禄园、何家大仓和五台何氏祖茔4处。

兴义刘氏庄园兴义刘氏庄园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峰林北路中段西侧。

海拔高度1190米,东经104度 53分,北纬25度4分。

兴义刘氏庄园系刘燕山创修。

刘燕山,祖籍湖南邵阳,清道光年间其祖入黔,定居兴义泥凼,以卖文具、榨油为业,积累了一定资金,迁至下五屯后家业日兴,成为下五屯首户和当地最大的地主。

咸丰十年(1860),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黔西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族农民起义,刘燕山为巩固自已的利益,募勇组办团练,并亲率次子刘官霖、三子刘官礼赶修刘氏庄园炮楼及城墙抵抗白旗义军的进攻。

由此奠定现在刘氏庄园雏形。

刘氏家族修建的这个屯堡原称永康堡,堡内除刘氏家族外还有28家其他姓氏居住。

因此也可以说,兴义刘氏庄园是一个以刘氏家族为主体的为抵抗白旗起义军修建的军事性屯堡。

白旗起义平定后,刘官礼因镇压起义有功,得到清廷赏赐三品顶戴,开缺兴义知府、滇西候补道、授靖边团营管带等要职。

由此兴办团防、修筑道路、赈济贫民、兴办教育、修建会馆、寺庙、昭忠祠等建筑。

由于教育革新、兴办学校、培养出来了刘显世、刘显潜、何应钦、王伯群、王文华等不少声名显赫的人物。

至此,刘氏家族依靠刘氏庄园为军事基地,势力很快由盘江流域推进到省城贵阳,并进而形成贵州军阀之鼻祖——兴义系军阀,刘氏庄园也因此成为兴义系军阀之策源地。

刘氏庄园从清咸同年间直至民国末年,经历了两朝四代人(刘燕山、刘官礼、刘显潜、刘暾吾)等人续建。

历史趣谈何应钦为什么代表中国受降

历史趣谈何应钦为什么代表中国受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何应钦为什么代表中国受降导语: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中国的日军不得不向中国政府投降。

对此,国民政府派了何应钦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中国的日军不得不向中国政府投降。

对此,国民政府派了何应钦作为国民政府代表接受日军投降。

那么国民政府为什么会派何应钦受降呢。

何应钦受降首先何应钦受降是由他的地位所决定的。

1945年,何应钦是国民政府的陆军一级上将,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

当时代表日本投降的的冈村宁次是日本的大将。

两人的军阶和职位都相当。

蒋介石之所以不自己去受降,主要是因为军阶和身份的问题。

蒋当时是中国的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若是主持受降仪式,会有失身份和面子。

而蒋介石最看重的就是面子。

蒋介石派何应钦受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何应钦理解蒋介石对日本的政策。

在抗战一结束的时候,蒋介石就提出了“对日军不要念恶,要以德报怨”。

这个观点的提出受到了何应钦的赞同。

再加上何应钦是冈村宁次的老朋友,派他受降日军,可以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蒋介石派何应钦受降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希望让何应钦重新树立一个形象。

因为在抗战之前,何应钦一直主张对日本妥协,还在1935年代表国民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

虽然这是在蒋介石授意下签订的,但是当时全国的舆论将何应钦攻击得体无完肤。

因此为了重新树立其形象,蒋介石派他代表国民政府受降。

日本的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百年反抗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

无论。

何应钦的四大金刚是哪些人

何应钦的四大金刚是哪些人

何应钦的四大金刚是哪些人何应钦的四大金刚是哪些人何应钦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何应钦的手下,有着一批精兵强将。

在这批人员中,最有名的就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

刘峙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首,同时也是蒋介石的将之一。

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黄埔军校的教官。

1926年开始参与北伐,素有“福将”之称。

1930年在蒋介石麾下参加了中原大战,并连战连捷,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

抗战时刘峙升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

1948年又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击败。

四大金刚之二的顾祝同,是新四军最为仇恨的。

1941年,他在蒋介石的授权下,对皖南的新四军发动了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杀害了无数抗日英雄。

抗战胜利以后,顾祝同曾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1949年跟随蒋介石套往台湾,最终被蒋介石冷落。

钱大钧是何应钦四大金刚中军功最小的。

因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蒋介石。

而是在军阀混战中投靠了蒋介石。

不过钱大钧也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他曾经做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负责蒋介石的。

之后又被任命为军统局局长、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

跟随蒋介石逃亡台湾后依然被蒋介石所冷落。

蒋鼎文,是一个打仗赚钱嫖赌样样精通的人。

单就军事才能而言,蒋鼎文在前期的内战中,有着不错的表现。

成为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也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由于在抗日战场上一败涂地,最终被蒋介石所弃用。

这四个人就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称他们为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不是因为他们得到何应钦的栽培,而是他们皆为何应钦担任黄埔教育长时期手下的教官。

何应钦的评价何应钦作为国民政府高级军事将领,他所做的事,都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对何应钦评价,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对何应钦的亲日态度进行批判。

他是陆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大管家,新中国唯独不接受此人的投降

他是陆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大管家,新中国唯独不接受此人的投降

他是陆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大管家,新中国唯独不接受此人的投降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很多蒋军官兵高举义旗,弃暗投明,我党热烈欢迎。

那些顽抗到底的,在战败被俘后,我党也没有为难他们,而是加以改造,教导他们回到人民中间。

可唯独有一个当过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又被称作蒋介石“大管家”的高官,毛主席亲自批示“不接受他的投降!”那么,此人是谁?他为何与蒋介石如此亲密?他到底又有什么罪孽,以至于慈悲为怀的毛主席要对他单独“关照”呢?求职之路这个被毛主席点名的国民党高官就是在黄埔军校内被戏称为“慈母”,在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并称“蒋何”的何应钦。

他出生于1890年,老家是地处贵州深山僻谷中的兴义县。

1905年,他考入县高等小学,一身青衣,脚蹬草鞋,举止粗俗,被同学们蔑称为“乡巴佬”。

何应钦没把这个当回事,他性格倔强,暗自发誓一定要超过那些县里的纨绔子弟。

事实证明,何应钦做到了。

凭借优异的成绩,他在2年后考入了贵州陆军小学,并在1908年获得了清陆军部留日考试的第一名,遂进入日本振武学堂11期学习。

他有一个在10期的师兄,名字叫蒋志清。

此人日后名叫蒋介石。

蒋介石在留学期间,何应钦加入了同盟会反清,蒋介石那时也在同盟会,跟着陈其美混,所以二人算是不太熟的“同志”。

武昌起义后,他们二人都回到国内,继续跟着陈其美闹革命。

蒋介石是沪军23师的5团长,何应钦是3团的一个连长。

讨袁失败后,哥俩又跑回日本避风头,一块进了“陆士”,蒋介石学的是炮兵,何应钦学的是更扎实的步兵科。

毕业后的几年中,两人就暂时没什么交集了。

何应钦回国后到了黔军,混得不顺心时又去了滇军,在滇军刚安顿下来又遇了刺,只能去投靠在上海的大舅子王伯群。

当时,何应钦穷得连当寓公的钱都没有了。

投靠孙国父吧,可孙国父那阵刚被陈炯明炮轰。

投靠北洋政府吧,又没什么人脉关系。

就在何应钦迷茫之际,1923年,他在上海又碰见了要去苏联考察的蒋介石,得知了建黄埔军校的事。

不久之后,王伯群介绍他认识了孙国父。

何应钦一生无后,悲剧重演,侄孙媳妇温碧霞,也要一生不要孩子!

何应钦一生无后,悲剧重演,侄孙媳妇温碧霞,也要一生不要孩子!

何应钦一生无后,悲剧重演,侄孙媳妇温碧霞,也要一生不要孩子!何应钦一生无后,侄子侄孙就是他最亲近的人。

但是,侄孙媳妇温碧霞如今已经51岁,也没有生育。

她对外坦然不生孩子的原因,自己爱漂亮,害怕生孩子,影响到体型!(何应钦)何应钦可以说是除蒋介石外,国民党内的二号人物。

但是,何应钦一生无后,所以就把精力放在培育子侄身上。

何应钦无后,所以就把弟弟何辑五的女儿何丽珠过继过来,精心培养。

何丽珠在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就开始走上社会。

在父亲何应钦的安排下,她当时主要是从事商务和外交方面的工作,曾在日本做过“驻日代表”,后又奉派到美国,任台湾驻美国“领事馆”商务官员,后任“副领事”。

此外,何应钦对侄子的培养也是很上心的,侄儿何绍周就是其中一位。

何应钦先后安排何绍周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黄埔一期、陆军大学读书,成为一个很有素质的军人。

“八一三”淞沪会战也力战过,铁腕整治杂牌军,成为何应钦手下敢于硬拼的嫡系部队。

在第三代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何应钦侄孙何祖光,是所罗门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投资银行部副总裁。

何祖光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长大后,何祖光没有选择从政,而是在香港、内地经商。

(何祖光和温碧霞)何祖光之所以有名,还是因为娶了一位漂亮的媳妇温碧霞。

温碧霞,1966年7月30日出生于香港调景岭,而调景岭则是国民党败退香港时,当局对国民党残兵安置的难民营。

温碧霞家中兄弟姐妹八个,四个哥哥,三个姐姐,她最小。

小时候因为家里贫困差点被妈妈卖掉,父亲为前国民党老兵,从小就对她就进行严加看管,激起她的反抗,从小的愿望就是走出来拥有自己的天地,于是15岁财政独立、搬到外面独居,开始拍电影。

早年的温碧霞以大胆著称,以性感装扮出境,甚至不惜漏点。

17岁的时候,温碧霞就开始拍床戏,拍泳装写真,只是为了生活过的更好。

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温碧霞遇到了何祖光。

(温碧霞)温碧霞和何祖光是经过朋友认识的。

一个是富豪世家,一个出生贫寒。

在外人看来,何祖光和温碧霞的距离太大,更何况温碧霞还是一个出演过激情戏的艺人。

[国民党高官何应钦的晚年]国民党的要员何应钦是哪里人?.doc

[国民党高官何应钦的晚年]国民党的要员何应钦是哪里人?.doc

何应钦,中国国民党军的陆军一级上将。

1924年6月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l团团长。

1925年率部参加东征,在棉湖之战中保护蒋介石脱险,此后深得蒋的信任。

自1930年3月起任军政部长达14年之久,同时还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1944年12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

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1949年3月任行政院长,8月去台湾,1987年10月21日在台北病故。

何应钦,享年98岁,当属高寿者。

他有一套自己的养生,养心方法,此外,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也是何应钦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何应钦一生宦海沉浮,但家庭生活十分幸福。

国民党官场中,何应钦被称为“第一好丈夫”,确实并不是讥诮他惧内,而是说他一生无女色之好。

因妻子王文湘不会生育,曾有人劝他纳妾,王文湘亦首肯,但反被何应钦怒斥。

王文湘对他的深情,使他难以移情。

何应钦夫人王文湘1917年与何应钦结为伉俪。

王文湘比何应钦小8岁,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操持家政,侍奉何应钦,成为何日后荣辱坎坷的忠实伴侣。

王文湘虽为富家小姐出身,但没有娇奢之气,禀性平实俭朴,为人性格温和,生活俭朴,很能吃苦。

1920年,何应钦在昆明被刺,差一点儿没命。

养病期间,王文湘夜以继日地守护在床前,亲自端水喂药,照料得十分精心。

王既为何主持家政,又能帮助他从事社会活动。

何应钦与蒋介石等人偶有嫌隙,王文湘便在权贵们的妻妾中周旋,更常与宋美龄在一起,借求教《圣经》的解说和叙姊妹情谊加以侧面调缓,替丈夫辩解、开脱。

王文湘六十大寿时,多才多艺的宋美龄亲手绘制了一幅墨兰图,蒋介石于画幅左上写下“满座芳馨文湘夫人周甲荣庆蒋中正敬题”,赠给王文湘。

这在国民党上层人物中,能得“第一夫人”作画、蒋介石题词贺寿,亦是一种殊荣。

她还很注意为何应钦广结人缘。

何应钦从来不在身边培植私人关系网,有贵州同乡或朋友熟人介绍的人来求职时,他有不便回绝的,都是王文湘出面“得罪人”。

因此,何应钦在贵州籍军官中口碑很好,王文湘的名声就差得多,都说她仗势压人。

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陈诚、何应钦均为国民党军政重要人物、蒋介石的主要军事助手,因两人属不同派系,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相互产生成见,后又成为仕途上的竞争对手。

陈诚由于对蒋介石忠贞不二,先是取代何应钦任军政部长,最终成为台岛第二号人物,而何应钦失去军政实权,终老台湾。

1925年,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入东征联军序列,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陈诚在一团任上尉炮兵连长。

东征结束后,何、陈都因战功得到升迁。

不久,何应钦代蒋介石继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以东路军总指挥名义率部北伐,陈诚任第一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

“四·一二”后,二十一师师长严重辞职,何应钦奉蒋介石命宣布陈诚为代师长。

1927年8月,北伐军在徐州战败,军阀孙传芳挟胜仗余威,趁南京政府内部纷争之际,集中兵力南下,一举攻占栖霞山、龙潭一线。

南京危急。

何应钦急命陈诚率六十一、"六十二两个团驰援。

时陈诚正患胃疾,抱病上前线督战,收复龙潭、栖霞山,取得龙潭大捷。

然而,陈诚因撤换作战不力的六十一团团长李树森,引起黄埔同学不满。

他们联合起来到何应钦处倒陈。

何应钦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在黔军任职时为“士官系”首领,与军中“保定系”形同水火;何应钦在黄埔军校时任总教官,与任教育长的“保定系”邓演达教育观点相左,而陈诚是邓演达的亲信,因此何心理上对陈诚有距离感。

他听了二十一师副师长孙常钧等人的汇报,未作调查,就以陈诚作战不力为由免去其师长职务。

陈诚作战有功,未受嘉奖,反遭何应钦的严厉责备,遂愤而辞职。

从此两人产生芥蒂。

“四·一二”后,蒋介石曾密令何应钦相机将白崇禧部缴械,何应钦没有执行,蒋介石据此怀疑何应钦受到桂系的拉拢。

徐州之役战败后,蒋介石提出辞职下野,李宗仁在会上提出“让总司令自决出处”,何应钦呆坐会场一言不发。

会后,蒋介石问何应钦对李宗仁的发言有什么意见,何说:“在当前形势之下,我也只能同意他们的建议。

”蒋介石深感失望。

国民党八大金刚

国民党八大金刚

国民党八大金刚,即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均、蒋鼎文、陈继承。

编辑本段何应钦八大金刚第一位的是何应钦,此君当之无愧,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后来签定的《塘沽协定》,被指为卖国贼,亲日派,但依旧权柄在握,声势不改,直到到台湾后,才退出了决策层,安然过上了平淡生活。

何本人没怎么带过兵,一直在大本营主持,抗战结束后作为中国地区总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何与蒋的关系,可以用互相利用为形容,何两次对蒋生出异心,一是联桂让蒋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变准备武力讨伐,按常理蒋早就该清除异己,但蒋没有,因为何手下有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实力,蒋不得不借助,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

何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的起放的下,俊杰人物。

也因此高寿,活到九十七岁,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

编辑本段陈诚第二位应该是陈诚,这个浙江人,炮兵出身,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的欢心,后来与谭祥结婚,和蒋成了干亲家,更得到蒋的重视,主持十一师时,联合李默庵,肖乾等驱走师长,在讨唐和中原大战中表现优异,在其后的围剿红军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隐隐形成与何抗衡的实力,这是出于蒋的默许,蒋也想在党内找一股实力牵制何,陈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也因此陈诚形成的土木系,一跃成为国民党的横跨军政的强大的力量,其十八军,也成为中央军五大王牌之一。

陈日益得蒋的器重,庐山军官训练团一直担任副团长,抗战后指挥了四次武汉会战,之后长期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重庆屏护。

内战时主持东北,败,去了台湾,数年经营,为蒋准备了良好的后路,也因此变为国民党二号人物,65年死,英雄早逝,举台湾悲。

陈此人没有什么天赋,做事以勤稳著称,十分注重军人仪表,无论何时何地均精神不已,为人有胆识,曾在敌机轰炸时安然站立,历半小时之久。

综观此人,实英雄也。

编辑本段顾祝同第三位是顾祝同,此人和何类似,除了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西安事变后受蒋命瓦解张杨部队,完成的十分漂亮。

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

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

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中国贵州兴义人,曾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等政府要职。

并为黄补军校校旗设计者,也是中华民国国徽设计者(因青
天白日圆形体第一次出现在黄埔军校校旗中。

1901年入读贵州陆军小学,后入武昌陆军中学。

1908年到日本,初入东京振武学校,后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并加入革命团体同盟会。

1916年回国,于1924年任黄埔军校的总教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语录
不正的思虑是长寿的最大敌人。

要用温和、慈良、宽宏、厚重、缄默来克服自己心中的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浮躁,才可能做到心直虑正。

1937年“7.7”事变发生时,何在四川主持整军会议,即被蒋召回南京,商讨抗日大计,并出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在讨论南京战役计划时,何等多数将领主张用20个团左右兵力,以歼日军有生力量。

但蒋未采纳,结果大败,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1938年1月,何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军制计划和参与各个战役的指挥,对抗日战争作了一些努力。

1940年10月到1941年年初,何应钦、白崇禧秉承蒋介石旨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取销新四军番号,审判叶挺、通缉项英等一系列反共事件。

周恩来怒斥何“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王之妹王文湘尚未与人订婚。

王氏家人原属意于李毓华,但何与刘显世亲侄、王文华之妻弟刘悫昌关系很好,又是少年时同学,因之刘悫昌于王文华之母(刘悫昌之姑母)前,经常说何好话,使之一家对何有好感;再加上何在王文华麾下办事勤谨,无烟、酒、赌博及女色之爱好,家庭也是有根基人家,遂决意与何议婚。

何应钦因此遂与刘显世之甥女、王文华之胞妹王文湘于1917年4月在贵阳结婚。

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从辛亥革命起历经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撤往台湾,历任国防部长和任行政院长。

中文名:何应钦
民族:汉
出生地:贵州兴义
出生日期:1890年4月2日
逝世日期:1987年10月21日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主要成就:参与筹建黄埔军校
政党:中国国民党
祖籍:江西抚州市临川县
字号:字敬之
何应钦于1889年4月2日(农历庚寅年闰二月十三日,清光绪十六年),出生在贵州兴义市泥凼镇。

其祖辈于
何应钦
清朝中期由江西临川随军出镇贵州,由行伍转为经商兼事农耕,先后落点于黄草坝、捧乍,最后定居泥凼的风波湾。

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的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7岁发蒙就读于泥凼私塾,勤奋好学。

1905年16岁时,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见家中无人,于是在楼上玩其父的毛瑟枪,不慎走火,打穿屋顶。

他怕父亲责骂,急忙跑到附近亲戚家躲避。

次日一早,一个人单独跑到县城,适逢县里高等小学堂招生,他竟一下子考上了。

入学之初,城中士绅子弟见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脚草鞋,举止随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娃,于是称其为“乡巴佬”。

何性格倔强,根本不把这蔑称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刻苦学习,暗中与这些城里士绅子弟比个高低。

同时,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因之教师们对其印象很好。

1907年冬,贵阳陆军小学在全省征选学生,何与同班同学李毓华、李儒清等同到贵阳,考取该校。

1908年,他又与二李一起被选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次年秋,清政府陆军部招考留日学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选,入日本振武学校。

何应钦在日本振武学校读书时,蒋介石(蒋志清)也就读于该校,比何高一级。

何在学习期间。

一面接受军事教育,一面开始接触到反清革命思想。

当时留日学生中,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者达数百人,何也加入了这一革命组织。

何晚年尽管反共之志未改,对大陆诬蔑仍不绝口,但他始终不赞成台湾“独立”,主张只有一个中国。

他嘴里顽固坚持“三不”政策,而事实上,他也曾辗转拜托亲友,了解家乡情况及祖茔安然与否。

特别是其妻病故后,他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倍感凄清,受不了乡情熬煎。

他不知多少次向人描述家乡泥凼的山川名胜,久而久之,听的人头脑里都有了一幅泥凼
十年代中期,贵州省有关部门拍摄了一部以兴义风光为题材的录相电视,通过各种渠道带到
年与伙伴们在那里嬉戏玩耍的情景;看到大山中的羊肠小道,他就想起当年只身一人,踩着这条小路,到兴义求学,然后走出兴义,走出贵州,登上了中国政治军事的最高舞台……
抗日战争期间,何应钦与蒋介石及军事顾问的合影。

何应钦接受日本投降
晚年何应钦戎装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