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及其药理作用

的一 系列 化合 物 , 根据 三碳 链氧化 程度 、 三碳链 是否成 环 和 苯环 连接位置等特 点 , 我们 将黄酮类 化合物 大致 分为 : 黄酮
类 和黄酮 醇类 ; 二氢黄酮类和二氢黄酮醇类 ; 异黄酮类 等 , 基
本 的母环结构见 Fg1 i 。在基本结构 中黄酮分子 中的氧原子 具有 较强 的配位能 力 , 分子结构 中往往具 有 3羟基 、 一 其 . 4羰
作者简介: 钱俊 臻 ( 9 0~) 女 , 18 , 博士 生 , 研究 方 向: 天然 药 物 , E
m i qz cu eu a ; al j@ q . d .n :
子配位结 合后 所得 到的配合 物与 D A的结合 作用均大 于黄 N
酮类化合物与 D A的结合 作用 , N 间接 说 明配 合物 的抗 肿瘤
C i s h r ao gcl u en 0 2A g2 ( ) hn e am cl i lt 2 1 u ; 8 e P o a B li 8
的抗肿瘤实验数据 I 分析得 知配 合物 的抗肿 瘤 活性高 于 c 配体 的抗肿瘤活性 , 因此黄酮类金属 配合 物可 以提高 黄酮类
化合物 的抗肿瘤活性。 22 抗 氧化作用 目前关于抗氧化剂 的研究正逐渐成 为关 .
王伯初(9 2一) 男 , 16 , 博士 , 教授 , 研究方 向: 生物 制药 、 生 物力学, 讯作者 , — a .a1 c0 0 2 .o 通 E m i w lb2 0 @16 cr l g n
活性 比黄 酮类 化合物 的抗 肿瘤活性 高 , 另一 方面 , 通过直接
中国药理 学通报
C i s P am cl i l uli 2 1 u ;8 8 hn e h r ao gc lt 02A g 2 ( ) e o a B en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
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
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
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
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色彩。
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
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
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
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温辉梁1,杜秀丽1,刘崇波2(1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7;2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摘 要:黄酮羧酸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的潜在生物活性与强的药理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文章概述了近年来黄酮羧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功效关系、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稀土配合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及其稀土配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黄酮羧酸类化合物;稀土配合物;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合成中图分类号:X787;O614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277(2009)01 0069 07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药理活性及独特的可塑性结构,并且毒副作用很小,在体内半衰期非常短,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卫生部已正式批准黄酮为保健食品中的功效成分。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作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其发展前景也不容忽视。
稀土也是低毒物质,低剂量时具有促进生物机体生长作用,将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后,既会产生生物活性的协同效应,同时又有降低毒性的可能性[1]。
而黄酮羧酸类稀土配合物则具有这种潜质,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功效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是色原酮(图1)或色原烷(图2)的衍生物。
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黄酮类化合物既是药理因子,又是重要的营养因子,是一类新发现的营养素,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健功效。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多,生物活性差别大,研究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寻找活性更强的黄酮类化合物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到目前为止,人们是对黄酮母核上有羟基、甲氧基等取代基一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较系统性研究。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羟基图1 色原酮Fig 1Chromone图2 色原烷Fig 2 Chromane的取代位置及数目;C2与C3位间双键;4位羰基;羟基成甙或甲氧基化的程度等有关。
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郎宇曦1,马 岩2,李 斌1,颜廷才1,张 琦1,丑述睿1,林 杨1,王月华1,孟宪军1,*(1.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沈阳师范大学实验教学中心,食品加工标准化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中的次生代谢有机物,其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因其对人类健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如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等而备受关注,人们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了其多种生物活性。
然而黄酮类化合物通常与其他种类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酸等在植物体内共存,与它们一起摄入人体内并且可以与其他化合物相互影响或者结合,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与其他化合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述了其作用机制与结果。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酸;相互作用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avonoids and Other CompoundsLANG Yuxi 1, MA Yan 2, LI Bin 1, YAN Tingcai 1, ZHANG Qi 1, CHOU Shurui 1, LIN Yang 1, WANG Yuehua 1, MENG Xianjun 1,*(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2. Food Processing Standardized Laboratory, Center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Shenyang Normal College, Shenyang 110034, China)Abstract: Flavonoids are a wide variety of secondary plant metabolites with complex structures that widely exist in plant roots, stems, leaves, flowers and fruits. These compound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ir greatly positiv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such as anticancer, antibacterial, anti-viral,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llergic. Researchers have verified their various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vivo and in vitro . However, flavonoids usually coexist with other compounds in plants, such as carbohydrate, protein, lipid and acid, and interact with these compounds inside the body when ingested together. Therefore, the functions of flavonoid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compound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avonoids and other compounds together with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the outcome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flavonoids; carbohydrate; protein; lipid; acid; interaction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9039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8)09-0258-07引文格式:郎宇曦, 马岩, 李斌, 等. 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8, 39(9): 258-264.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9039. LANG Yuxi, MA Yan, LI Bin, et al.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avonoids and other compounds[J]. Food Science, 2018, 39(9): 258-26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9039. 收稿日期:2016-12-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1863)第一作者简介:郎宇曦(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浆果深加工及功能食品开发。
医学配位化合物的发展

配合物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摘要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 compound)简称配合物,也叫错合物、络合物,为一类具有特征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由中心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和围绕它的称为配位体(简称配体)的分子或离子,完全或部分由配位键结合形成。
人类每天除了需要摄入大量的空气、水、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等物质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生命金属”,它们是构成酶和蛋白的活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生命金属”过量或缺少,或污染金属元素在人体大量积累,均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配位化学在医药方面,越来越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配合物,医药学,癌症,应用1.引言稀土及其配合物在生物医药上的研究进展2.稀土配合物的应用2.1稀土及其配合物对病原菌的生物效应2.2稀土及其配合物对癌细胞的生物效应2.3稀土及其配合物第正常细胞的生物效应2.4稀土及其配合物的病毒效应3.铂类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应用4. 金配合物5.银配合物6.金属配合物作为其它药物的应用7.配位体作为金属解毒剂的作用8.黄芩苷金属离子配合物药效学作用8.1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8.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8.3对脂加氧酶的抑制作用9.小结10.参考文献1.稀土及其配合物在生物医药上的研究进展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稀土资源占世界储量的80% ,在稀土研究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稀土离子以其独特的配位性质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因素,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目前抗肿瘤药物数不胜数,但大多数存在着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缺点,因此开发更加高效低毒廉价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稀土元素具有抗炎杀菌和抗肿瘤活性,然大量研究证实许多稀土配合物的抗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较原配体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毒作用降低。
稀土,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其中中国的储量就占世界储量的80%左右,随着稀土分离技术得迅速发展以及对其生物活性的不断深入研究,稀土在生物医药领域发面的作用是一个被广泛涉猎的重要研究课题。
天然药化-黄酮类化合物(一)

天然药化-黄酮类化合物(一)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这些化合物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等。
在医学上,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药理学作用,成为重要
的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广泛,目前已知有超过5000种。
这些化合物大多存
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中,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例如,大豆、红豆、花生、苦荞等植物中均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学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自由
基和其他氧化剂的生成和活性,减少机体内部氧化应激引发的损伤。
2. 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症引起的白细胞渗透和损伤,
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伤口愈合。
3. 抗过敏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延缓过敏反应发生,减轻对过敏原
的敏感度。
4. 免疫调节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免疫细
胞的活性,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医学应用上,黄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抗癌、神经
疾病等方面。
例如,芦笋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调节神经兴奋性,具
有镇静、安神等效果;大豆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和减
少心脏疾病的风险等作用。
总之,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药化合物,其生物活性和医学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未来,随着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运用概况

因素 之一 , 在研 究 中有 报 道黄 酮类 化 合 物可 降低 总 胆 固 醇 和低 密度 脂蛋 白胆 固醇 ( D 厂 ) 平 , 可 同时提 高 L LC 水 并
HD L水 平 , 降低 动脉粥样 硬化及 冠心 病 的发病率 口 。冠 ] 心病 发病 的主要 机制 为心肌 氧供 求失衡 。心肌供 氧不足
4 肝 脏 保 护 作 用
提 高脑 组织 对 脑 缺 血 及 再 灌 注 的耐 受 性 , 而达 到对 从 脑 细胞 的保 护 作用 。体 内研 究 亦 发现 5羟黄 酮 显 著 降 一
低 永久 性 大脑 中动 脉 阻塞 的动 物模 型缺 血性损 伤口 。
2 抗 肿 瘤 作 用
卢 新华 等 经实 验 表 明苦 菜 总 黄 酮 对 四氯 化 碳 、 乙醇所 致肝 损 伤 有 明显 保 护 作 用 , 提示 可 能 与 苦 菜 总
( 0) 一氧化 氮合酶 ( OS 的活性 。刘 水 涛等。 报 道银 N 、 N ) 。
杏总黄 酮与银 杏总 内酯 配伍 可 改善 猫心 肌 缺血 的症 状 , 保护 缺血 心肌 细 胞 , 抑制 心 外 膜 心 电 图 S T段 抬 高 。陈
冬梅 在研究 中发现苦 碟子 总黄酮 注射 液 ( F ) 急性 T s对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l O 1年 1 2月 第 4 6卷 第 1 期 2
【 献综述 】 文
黄 酮类 化 合 物 的 临床 运 用 概况
陈 锐 孔 繁 智 。
1 浙江 中医药大 学 第二 临床 医学 院 浙江 杭 州 3 0 5 103 2 浙江 省 中 医药研 究院 浙 江 杭 州 3 0 0 10 7 关键 词 黄 酮类 化合 物 临床 运 用 文献 综述 中药 有效 成 分 的研 究 是 中药 现 代 化 的关 键 , 是 也 心肌梗 死具有不错 的疗 效 , 明显 降低 急性 心 肌梗 死 大 能
生物碱黄酮组分配伍

生物碱黄酮组分配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碱黄酮是一类常见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用于中药和药物研究。
黄酮化合物是植物中的一类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等作用。
生物碱是一种具有碱性的天然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
生物碱和黄酮都是重要的活性成分,它们在自然界中常常相互存在,形成生物碱黄酮组分。
生物碱黄酮组分在中药中应用较为广泛,有着多种不同的配伍形式。
不同的生物碱和黄酮在配伍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在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对生物碱黄酮组分的配伍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生物碱和黄酮的配伍可以相互增强作用,产生协同效应。
某些生物碱和黄酮相互配伍后,可以增强其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
生物碱和黄酮的配伍也可以相互抑制作用,起到互相平衡的效果,使中药更加安全和稳定。
在中药配伍中,生物碱和黄酮的组分配伍有着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生物碱和黄酮的性质和作用相似的化合物更容易形成组分。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生物碱和黄酮通常会被用于一起配伍,以增强其抗氧化效果。
一些生物碱和黄酮也会根据其药性的相反性质进行组分,起到相互平衡的效果。
生物碱和黄酮的组分配伍还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容性。
一些生物碱和黄酮具有化学反应性,如果不慎搭配在一起,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中药的疗效。
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中,需要对生物碱和黄酮的组分进行相容性测试,保证它们可以有效共存并发挥最佳的药效。
生物碱黄酮组分配伍在中药研究和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碱和黄酮的性质、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合理进行组分配伍和相容性测试,可以更好地发挥生物碱和黄酮的药理活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碱黄酮组分的配伍研究将为中药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
【这里写的文章能更好地阐述主题】。
第二篇示例:生物碱黄酮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常见于植物中,其结构包含苯并吡喃醇骨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
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
为了改善这些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以及生物利用度,许
多研究进行了结构修饰。
一种常见的结构修饰是选择性取代。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如羟基、
甲氧基、羰基等,因此可以通过取代这些官能团来进一步改变这些化合物的活性。
例如,
通过在7-OH和4'-OH位置引入酰基、醇基或羟基,可以提高其抗氧化的活性。
而在3-位置引入氨基甲酸酯等取代基则可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另一种常见的结构修饰是改变其环的大小和骨架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有双环、
三环、四环等不同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其环的大小和不同的合成方法来合成新的化合物。
例如,通过环扩、环收缩等反应可以得到很多新颖的黄酮类化合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杂环环境等方法来进一步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提高其生
物利用度和药理活性。
例如,将异噁唑环等异构体引入黄酮类化合物中,可以提高其抗炎
和抗菌活性。
同时,引入含氮的杂环环境还可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与应用

异黄酮 带II 强为主峰, 310—330肩峰(很弱)245—270(强)
二氢黄酮 带I弱为肩峰 二氢黄酮醇
300—330肩峰(很弱)270—295(强)
查耳酮 带I强为主峰, 340—390(强,主峰)220—270低强度 噢 弄 带II弱为次强峰 370—430(强,主峰)230—270低强度
花青素及其苷
(三)实例:槐米中芦丁的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第四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 理化检识
1、 盐酸---镁粉反应 2、 三氯化铝反应 3、 醋酸镁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UV NMR MS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基本骨架
O
色原酮 O
(狭义的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黄酮(醇)类 基本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2、碱性:吡喃酮环上氧原子具有未共用电子对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黄酮类成分 碱 性
H+
H2O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 + 铝盐试剂
鲜黄色(有荧光)
4,-OH黄酮醇和7,4 ,-二OH黄酮醇显天蓝色荧光,
5-羟基黄酮铝络合物
黄酮醇铝络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和应用
锆盐 – 枸橼酸反应:(此反应常用于检识C3和C5有无-OH)
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1)羟基或甲氧基在5、6、 3` 位时,对着色 影响较小;在7 ,4`位时,使颜色加深;(2)C2-C3为单键时为无色(3)异黄酮呈淡黄或无色
(4)花色素在不同PH碱液呈不同颜色
2、)旋光性:黄酮苷元中二氢黄酮(醇)、黄烷醇、
二氢异黄酮等类型,因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故有旋光性, 其他黄酮苷元无旋光性。黄酮苷类均有旋光性且多为 左旋。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李召(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化081班)摘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配位化学、抗氧化性Summary:flavonoids (flavonoids) are a class exists in nature, with 2 - phenyl chromone (flavon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s. They have a keto molecular carbonyl oxygen atoms on the first with alkaline salt with acid, and its hydroxyl derivatives with more yellow, it is also known as yellow alkali elements or flavonoids. Flavonoids in plants are usually combined into glycosides with suga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free state (aglycone) form. Most plants contain flavonoids, which i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flowering, fruit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such as antibiotic si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Keyword:Flavonoids、Coordination Chemistry、Antioxidant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黄酮醇分子结构图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
化合物黄酮的生理功能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化合物黄酮的生理功能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耿敬章,冯君琪(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汉中 723001) 摘 要:本文概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和用途,以及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食品等方面的 黄酮类化合物(Falconoid ),又称生物类黄酮,是指具有乙-苯基吡喃酮结构的一类黄色素,现指具有色酮环与苯环为基本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是色原酮或色原烷的衍生物,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
它可以分类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黄烷酮类等,广义的范围还包括查耳酮、异黄烷酮、双黄酮及茶多酚。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料、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中。
据研究,约有20%的中草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直接从食物中获得,也可以从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中提取。
近几年,黄酮类化合物以其天然生物活性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
现已证实,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可以防止自由基的氧化作用,而人的病理、生理与自由基有密切关系,因此黄酮类化合物对防治疾病以及人的健康有积极意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作用1.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尤以缓解头痛为显著。
葛根素具有降压作用,静脉注射葛根素能使正常麻醉犬的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也能显著降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血压[1]。
黄酮类化合物对抑制血小板凝集有一定功效,对凝血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表现出较好的抗凝血作用。
实验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凝集,对5-羟色胺和ADP 联合诱导的家兔和绵羊血小板凝集也有抑制作用[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名称和对应的化学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名称和对应的化学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互相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类化几乎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中。
主要分布于高等植物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槲皮素抗氧化作用,银杏总黄酮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作用,黄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水飞蓟素具有保肝作用,大豆素等异黄酮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等。
1.黄酮和黄酮醇
黄酮为2-苯基色原酮;C-3位有含氧取代基则为黄酮醇类。
槐米中的槲皮素及其苷(芦丁)治疗毛细血管变脆引起的出血症。
从银杏叶中分离出山柰酚、槲皮素,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2.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黄酮(醇)类的C-2、C-3位双键被还原,即为二氢黄酮(醇)类。
陈皮中的橙皮苷,用于治疗冠心病。
水飞蓟宾具有保肝、提高肝脏解毒能力的作用。
3.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
B环连接在C-3位上。
葛根总异黄酮(有大豆素、大豆苷及葛根素等)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大豆素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4.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
该类化合物的两个苯环之间的三碳链为开链结构。
如红花中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应用于临床。
5.花色素类和黄烷醇类
无羰基,花色素1位O原子带正电荷,是一类水溶性色素。
黄烷醇类又称儿茶素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结构类型、典型化合物及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与功能应用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是具有色酮环与苯环为基本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其数量列为天然酚类化合物之首,大多数具有颜色[1]。
在高等植物体中常以游离态或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在花、叶、果实等组织中多为苷类,而在木质部组织中则多为游离的苷元[2]。
可以分类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黄烷酮类等。
广义的范围还包括查耳酮、嗅酮、异黄烷酮及茶多酚,是一类生物活性很强的化合物,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血管硬化等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防癌的功效,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生理功能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合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基本结构中的两个芳香环(C6)由1个C3单位联结成15碳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黄酮类化合物大多数以苷类的形式存在,由于糖的种类、连接位置、苷元等不同,可形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
种类不同的黄酮苷在基团上被进一步修饰后产生了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黄酮类化合物[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多种多样。
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尤以缓解头痛为显著。
黄杞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降血脂、降血糖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山楂叶总黄酮可有效防治心血疾病、清除氧自由基、降脂、利尿和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与功能应用研究张晓荣 杨 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 陕西 杨凌 712100)摘 要: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生理功能及在医药、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预测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应用前景,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方法 生理功能作者简介:张晓荣(1976-),女,陕西富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与教学工作。
E-mail:******************。
耐缺氧能力等。
大豆(Glycine max)异黄酮有类雌激素及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并对多种肿瘤具有抗癌作用[4-5]。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李召(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化081班)摘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配位化学、抗氧化性Summary:flavonoids (flavonoids) are a class exists in nature, with 2 - phenyl chromone (flavon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s. They have a keto molecular carbonyl oxygen atoms on the first with alkaline salt with acid, and its hydroxyl derivatives with more yellow, it is also known as yellow alkali elements or flavonoids. Flavonoids in plants are usually combined into glycosides with suga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free state (aglycone) form. Most plants contain flavonoids, which i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flowering, fruit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such as antibiotic si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Keyword:Flavonoids、Coordination Chemistry、Antioxidant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黄酮醇分子结构图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
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

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
中药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
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材中广泛存在,如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材中都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抗疲劳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材中的含量和种类因药材的种类和生长环境而异。
一般来说,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越高,药材的药理作用越强。
因此,在中药材的提取和制备过程中,需要采用适当的工艺和方法来确保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纯度。
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材中的药理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目前对于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未来有望通过深入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为中药材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总之,中药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中药材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配位化学在药品中的应用

中药形成配合物的主要作用:在中药中,其活性成分大多含有羰基,羧基,羟基,巯基等可以形成配位键的基团,而铜,锌,镁等金属离子则可以作为中心离子,和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形成的配合物。
这些配合物相对于原来配体,1.某些药理药效得到了加强,2.或是具有了新的药理学活性,3.也或是减轻了毒性。
金属有机配合物可能是中药活性成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 芦丁金属配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天然产物,具有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芦丁属于此类化合物的一种。
芦丁主要用于防治脑出血、高血压、视网膜出血、紫癜、急性出血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镇痛、抗辐射和抗疲劳等,也用作食品抗氧剂和色素。
芦丁还是合成曲克芦丁的主要原料,曲克芦丁为心脑血管用药,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芦丁具有具有完整的大π键共轭体系,强配位氧原子与合适的空间构型,可与金属离子螯合成稳定的环状配合物。
有些芦丁金属配合物抗菌抗炎,抗肿瘤作用大大提高,高于原配体,例如芦丁-铜配合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抗炎性能二. 大黄素铜( Ⅱ) 配合物大黄素是一种蒽醌类衍生物是大黄、何首乌、虎杖等多种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除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免疫抑制、保肝、抗肾纤维化等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铜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为维持某些酶的活性所必需,同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影响铁代谢,参与、维持造血机能; 还能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阴离子的损伤,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催化反应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与大黄素相比,大黄素铜配合物抗菌活性稍高,这说明大黄素与同之间产生了协同作用,由于大黄素在体内的骨架基本没有改变,可以设想:铜起着一个导向定位作用,使局部大黄素浓度增大或铜作为催化剂使大黄素转化成更高活性的物质。
三.茶多糖铁配合物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降血压、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抗凝血、抗血栓和耐缺氧等作用,近些年来发现茶多糖还具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茶多糖是茶叶中主要成分之一,可以与金属铁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作为补铁剂,且其对胃肠道极少刺激四.黄静多糖铁配合物黄精多糖是中药黄精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抗衰老,免疫调节等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2.1抗肿瘤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 久,目前已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 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水飞蓟素、芦丁、 柚皮甙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 径来达到抗癌、抗肿瘤作用,即抗自由基 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
2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2.2抗心血管疾病
2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2.4抑菌、抗病毒
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菌真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菌活 性,自然界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具有广泛的抑制和杀灭作 用,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药界的肯 定,如银杏叶黄酮、槲皮素、桑色素、山奈酚、木樨草素 和杨梅黄酮等均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 Kievitone(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在极低浓度时就对人体致 病革兰氏阳性菌,如白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 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其内在的细胞 毒作用。
3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展望
黄酮类化合物来自于天然植物,在食品中也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油脂及含油脂食品在贮存中,油脂中的不饱和脂 肪酸极易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再分解为醛、酮等的低级 脂肪酸,使食品发生酸败。 酸败后的食品不仅品质劣 变,还具有毒性,采用抗氧化剂来延缓食品的氧化是贮存 食品的有效手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优良的抗氧化剂 资源,在食品中它们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天然甜 味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等;应用于功能食品,如 生物类黄酮口香糖、银杏叶袋泡茶等防衰、抗癌、提高免 疫力食品。
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有降血脂、 胆固醇的作用,还具有抑制血栓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 近年来,国外学者大多着眼于通过对酶的作用来筛选天然 药物的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 β受体在亚细胞 水平上对线粒体产生的影响,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的 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 有降血脂作用,能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 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烷的释放#。低密度抑制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增殖,高密度抑制血管渗透性因子诱导的冠状动脉 舒张 ,并抑制动脉平滑肌的生成及抑制细胞间粘附因子 及血管粘附因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受损伤动脉壁渗出 减轻,炎症程度减轻,抑制动脉硬化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李召(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化081班)摘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配位化学、抗氧化性Summary:flavonoids (flavonoids) are a class exists in nature, with 2 - phenyl chromone (flavon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s. They have a keto molecular carbonyl oxygen atoms on the first with alkaline salt with acid, and its hydroxyl derivatives with more yellow, it is also known as yellow alkali elements or flavonoids. Flavonoids in plants are usually combined into glycosides with suga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free state (aglycone) form. Most plants contain flavonoids, which i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flowering, fruit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such as antibiotic si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Keyword:Flavonoids、Coordination Chemistry、Antioxidant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黄酮醇分子结构图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
其中包括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及其氢化的还原产物,也即以C6-C3-C6为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或碳糖基的形式存在,也有以游离形式存在的。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常含有羟基、甲氧基、烃氧基、异戊烯氧基等取代基。
由于这些助色团的存在,使该类化合物多显黄色。
又由于分子中γ-吡酮环上的氧原子能与强酸成?盐而表现为弱碱性,因此曾称为黄碱素类化合物。
根据三碳键(C3)结构的氧化程度和B环的连接位置等特点,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下列几类:黄酮和黄酮醇;黄烷酮(又称二氢黄酮)和黄烷酮醇(又称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异黄烷酮(又称二氢异黄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橙酮(又称澳咔);黄烷和黄烷醇;黄烷二醇(3,4)(又称白花色苷元。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很多,如槐米中的芦丁和陈皮中的陈皮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和脑溢血。
由银杏叶制成的舒血宁片含有黄酮和双黄酮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全合成的乙氧黄酮又名心脉舒通或立可定,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的活性。
护肝,解肝毒、抗真菌、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存在的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CH3)等的类型、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至黄色,查尔酮为黄色至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等因不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很少,故不显色。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因pH的不同而变,一般呈红(pH<7)、紫(7<8.5)、蓝(PH>8.5)等颜色。
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稀碱液。
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溶性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少。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而呈酸性,故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
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下呈不同颜色的荧光,氨蒸汽或碳酸钠溶液处理后荧光更为明显。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铝盐、镁盐、铅盐或锆盐生成有色的络合物。
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黄酮类成分和铝盐、镁盐、铅盐、锆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的络合物,可供某些类型黄酮的鉴别。
产生络合作用的条件是黄酮类成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如5-羟基、3-羟基或邻二羟基。
根据有色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可进行定量测定。
常用的试剂有三氯化铝、醋酸铅、醋酸镁与二氯氧化锆等试剂。
1.2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coordination chemistry研究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与无机、有机的离子或分子相互反应形成配位化合物的特点以及它们的成键、结构、反应、分类和制备的学科。
最早记载的配合物是18世纪初用作颜料的普鲁士蓝K〔FeⅡ(CN)6FeⅢ〕。
1798年又发现了CoCl3·6NH3是CoCl3与NH3形成的稳定性强的化合物,对其组分和性质的研究开创了配位化学领域。
1893年,瑞士化学家A.韦尔纳首先提出这类化合物的正确化学式和配位理论,在配位化合物中引进副价概念,提出元素在主价以外还有副价,从而解释了配位化合物的存在以及它在溶液中的离解。
在配位化合物中,中心原子与配位体之间以配位键相结合。
解释配位键的理论有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配位化学与有机、分析等化学领域以及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化学工业有密切关系,应用很广:①金属的提取和分离。
从矿石中分离金属,进一步提纯,如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都与金属配合物的生成有关。
②配位催化作用。
过渡金属化合物能与烯烃、炔烃和一氧化碳等各种不饱和分子形成配位化合物,使这些分子活化,形成新的化合物,因此,这些配位化合物就是反应的催化剂。
③化学分析。
配位反应在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分光光度分析中都有广泛应用,主要用作显色剂、指示剂、沉淀剂、滴定剂、萃取剂、掩蔽剂,可以增加分析的灵敏度和减少分离步骤。
④生物化学。
生物体中许多金属元素都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例如血红素是铁的配合物;叶绿素是镁的配合物;维生素B12是钴的配合物。
⑤医学。
可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与汞形成配合物,将人体中有害元素排出体外。
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已被证明为抗癌药物。
由于配合物的生成主要是在荷正电的金属离子和配体阴离子或偶极分子之间进行的,金属离子的离子势(阳离子电荷与其半径之比)愈大,相同配体的配合物愈稳定。
配合物的稳定性还与配体阴离子的可极化性有关。
在一定限度内,阴离子的可极化性愈大,配体也愈易成为电子给体。
2.1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2.1.1 制螯合肥料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配位化学性能,经降解及亲水化处理后,单宁的金属螯合物具有优良的稳定性、水溶性、可稀释性及植物细胞的亲水性,可成为EDTA 螯合肥的替代品。
黄酮类化合物能与其他微量元素如Zn、Cu、Mn 等螯合,制成螯合微肥,可有效地解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缺微量元素而减产。
Herrick 等[2]用美国西部铁杉树皮的提取物制备单宁螯合微肥,在苹果树上的喷施实验取得成效。
黄剑羚等[3]用落叶松单宁经降解及亲水化处理,与铁、锰、铜离子反应制备出水溶性螯合物处理苹果和银杏树,使苹果增产19.8%~25.4%,银杏叶增产25.5%。
2.1.2 黄酮类化合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黄酮类化合物可用来去除重金属污染的水环境和土壤的修复,主要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含有酚羟基等活性基团,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作用而形成沉淀,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黄酮类化合物对金属的络合能力与分子量有关,分子量大,单个活性基团数目多,络合金属的能力就强。
2.1.3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是其与生物体的蛋白质、酶、多糖、核酸等相互作用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和与金属离子络合等性质的综合体现,具体的药学活性体现在其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癌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
3.1 结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储量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资源,不仅在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有重要意义,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黄酮类化合物在化工、建材、石油、矿业、日化用品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其必将成为人类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
近年来,国内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比较活跃,但总的说来是比较落后的,对黄酮类化合物重要性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更是欠缺。
因此,如何充分、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一绿色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1]Kanen,a A,Raki M,Ranki T,el a1.Chlorpmmazine an(I apigenin reduce adenovirus replication and decrease replication associated toxiei·ty.J Gene Med,2007,9(1):3—9.[2]Kawai M,Hirano T,Higa S,et a1.Flavonoids and related compoundsas anti·allergic substances.Allergol Int,2007,56(2):113—123.[3]Panda S,Kar A.Apigenin(4j 5,7-trihydmxyflavone)regulates hyperglycaemia,thyroid dysfunction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mi(B J Pharm Pharmac01,2007,59(1 1):1543一1548.[4]Morin B。
Nichols I,A,Zalasky KM,ct a1.The citrus tlavonoids hespcretin and nobileti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low density lipoprntein receplor gene transcription in HepG2 liver cells.J Nutr,2008,138(7):1274—1281.[5]Crespo I,Garcia—Mediavilla MV,Almar M,et a1.Differential effectsof dietary flavonoids on 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generationand changes in antioxidant enzyme expression induced by proinflammatnLycytokines in Chang laver cells.Food Chem Toxicol,2008,46(5):1555.1569.[6] li,j;yang,cp;li,qm.Research progress of plant multisection[7]Van Dyke K,Ghareeb E,Van Dyke M,et a1.Uhrasensitive peroxynitrite-·based luminescence with L··012 as a screening system forantioxidative/antinitrating substances,e.g.Tylenol(acetaminophen),4-OH tempol,quereetin and carboxy—PTIO.Luminescence,2007,22(4):267—274.[8]Lee KM,Kang NJ,Han JH,et a1.Myricetin down—regulates phorbolester·-induced 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in mouse epidermalcells by blocking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J Agdc FoodChem,2007,55(23):9678—9684.[9]Fang J,Zhou Q,Liu LZ,et a1.Apigenin inhibits tumor angiogenesis through decreasing HIF·1 alpha and VEGF expression.Carcinogenesis,2007,28(4):858—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