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认识大洲【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7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7

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一、中考考点分析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运用有关资料叙述亚洲及欧洲的人文环境;二、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将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很重要,知道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

具体而言,要着重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对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已较为熟悉,且大部分拥有了一定的读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通过采取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课堂展示的形式对本节知识进行复习,期望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课堂自我展示的形式进行复习;采用方法主要有:读图探究法、表格法、比较归纳法等。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六、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二)学、议——快乐自学、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第一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说出亚、欧洲的地理位置任务二:说出亚、欧洲的地形特点任务三:说出亚、欧洲的气候特点任务四:说出亚、欧洲的河流特点任务五:说出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任务一:亚、欧洲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1)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其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经纬度位置(2)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3)欧洲地理位置: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曲折任务二:亚、欧洲的地形特点地形特征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类型 4、地形分布)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1)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欧洲地形特点: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任务三:亚、欧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性(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1)亚洲的气候特点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原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2)欧洲气候特点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任务四:亚、欧洲的河流特点1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1)亚洲河流特点 2 内流区面积广大主要大河—长江(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湄公河(是亚洲流经过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1河网密布,水流平缓(2) 欧洲河流特点 2 河流短小,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多为外流河)3 航运价值高主要河流有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任务五: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1人口最多的大洲(占世界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1)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2 人口分布不均匀3 多为发展中国家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2)欧洲的人口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三)、演——课堂展示(四)、评——教师总结、疏通思路(五)、练——一课一练、达标测评(2012年长沙市)1、全部位于北半球,且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 ( )A.非洲B.北美洲C.欧洲D.亚洲(2011年长沙)2、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B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C 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D 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2010年怀化)3、亚洲、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分别是()A 河姆河、多瑙河 B 长江、莱茵河 C 湄公河、多瑙河 D 锡尔河、莱茵河(2010年黄石)4、下列大洲中,赤道没有穿过的大洲是()A 欧洲 B 非洲 C 亚洲 D 南美洲(2011年哈尔滨)5、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原因是()A 四面临海 B 降水丰富 C 河流湍急 D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012年长沙市) 2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欧洲西部略图(1) 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五带中的带,西临洋。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整体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大洲的基本概念,对非洲和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相对较浅,尤其是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2.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

3.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分析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

2.准备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2节 非洲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2节 非洲

第二节非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主要涉及非洲大陆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和语言文化等方面。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非洲可能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地方,因此需要通过图表、图片和案例等方式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点,包括高原、盆地、河流和湖泊等。

3. 了解非洲的气候特点,包括热带雨林、草原和沙漠等。

4. 了解非洲的资源分布,包括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非洲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资源分布。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对非洲的认知可能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张非洲地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非洲是世界上第几大洲吗?它位于哪个半球?与亚洲相比,它的位置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非洲的好奇心。

第二环节:讲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教师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详细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教师可以指出非洲位于赤道附近,几乎被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环绕,与亚洲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

教师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或使用数字图表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第三环节:介绍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向学生介绍非洲的地形特点。

教师可以提到非洲拥有广阔的撒哈拉沙漠、高原和盆地,以及尼罗河、刚果河等重要河流和维多利亚湖、坦桑尼亚湖等大型湖泊。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实地考察的案例,比如介绍乞力马扎罗山的高原地形和塞内加尔的盆地地形,引导学生了解非洲的地貌特征。

湘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6第6章 认识大洲》word教案 (1)

湘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6第6章 认识大洲》word教案 (1)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全章安排五课时教学目标:(一)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二)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腰三角形能力。

(四)从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和气候对河流产生的影响,分析亚欧洲的河流特征。

(五)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

(六)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亚洲的地形特征2、亚洲的气候特征3、亚洲的河流特征教学难点:1、亚欧洲的气候特征2、时区和日界线的转换3、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教案设计(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教案设计(新版)湘教版
在讲授非洲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时,我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尼罗河文明的兴起和沙漠之国的生存挑战等,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讨论得非常热烈。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非洲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学生们对非洲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和信息素养。从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情况来看,他们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和见解,这也证明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非洲大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观察非洲的艺术作品,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并向班级分享你的发现和感受。
这些作业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洲的知识,同时培养大家的地理空间思维和信息素养。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课堂
1.课堂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以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区域认知能力。同时,我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非洲的基本概念。非洲是地球上第二大的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非洲大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如尼罗河文明的兴起、沙漠之国的生存挑战等。

XJ湘教版 初一七年级地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六章 认识大洲(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XJ湘教版  初一七年级地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六章  认识大洲(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掌握亚洲的位置特点;教学难点:掌握亚洲的地形特点;教学过程: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材从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两个大洲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五大洲的基本概念,对大洲的划分和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具体地理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亚洲和欧洲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教学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五大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地理特征进行详细讲解。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来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和世界各地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XJ)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六章第1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XJ)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六章第1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下第六单元第1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教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1)阅读亚洲气候分布图,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及分布位置。

(2)说出亚洲缺少哪种气候类型?追问:(3)想一想,为什么亚洲气候类型众多?2.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结合上图)(1)亚洲气温有什么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归纳总结:①亚洲各地气温差别显著(纬度、地形因素)(2)亚洲降水有什么差异?分别引导学生分析地点:马来群岛—长江流域以南——华北平原——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对比四地的降水:总结:亚洲各地降水量差别显著,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海陆因素)(3)亚洲东部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哪几种?有什么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找出亚洲三种季风气候分布地区。

追问:季风气候分布的原因?总结: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广3.归纳总结: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归纳和描述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区域气候类型分布格局或差异【拓展应用】4.引导学生探究欧洲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1)读图,说一说亚洲和欧洲各有下列哪几种气候类型分布。

①热带沙漠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热带雨林气候(2)读图,说一说亚欧大陆同纬度地带,由西向东1月、7月气温有什么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利物浦与漠河1月平均气温相差超过30℃?补充:利物浦受西风和暖流影响;漠河受冬季风影响。

(3)读下表所列的资料,说一说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毫米)特点,并判断两地各属哪种气候类型。

(4)下列因素中,哪些对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欧洲三面临海,向西凸出,形似“大半岛”。

欧洲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欧洲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欧洲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 认识大洲第三节 美洲教案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  认识大洲第三节  美洲教案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三节美洲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二)讲述新课: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

1、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

(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

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

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南美洲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利用书28页的活动练习题,以及图1-42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创设地理情境,提出问题,列出表格。

2、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3、简单介绍。

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人口与经济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认识大洲第三节美洲》教案_27(20200512145717)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认识大洲第三节美洲》教案_27(20200512145717)

第三节美洲[教材分析]本节共包括三个内容:“新大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居民与经济。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部分,教材分别从地形、气候等方面介绍了南北美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这是本节的重点,而其中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难点。

这部分教材还穿插了一些活动及阅读材料。

“居民与经济”部分,则是以阅读材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美洲的居民情况,通过国家间的对比,认识到美洲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目的]1、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语言,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3、了解两大洲的环境、地形特征,使学生逐渐掌握对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4、掌握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突出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5、通过事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经济部门。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美洲地形图,气候图,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2、难点: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美洲地形图[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启发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游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作为这个新大陆的名字,这就是“美洲”。

一、新大陆1、向学生解释美洲被称为“新大陆”的由来。

2、展示“世界政区图”,有学生指图说出美洲的地理位置。

(过渡)美洲大陆是个整体,而中部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把美洲分成了两部分,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巴拿马运河做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指图讲述巴拿马运河开凿的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白令海峡的位置,学生自读阅读,了解白令海峡的意义。

5、引导学生观察美洲政区图,找出南美洲北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墨西哥、中美地峡、及西印度群岛。

6、结合教材讲述拉丁美洲的范围、人口及语言。

(过渡)南北美洲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有差异,因而形成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一)北美洲的地形特征1、引导学生找出北美洲的平均海拔,得出结论:平均海拔较高。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2. 让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国家、首都、人口、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

2. 亚洲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3.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首都、人口、语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及人文地理特征。

2. 难点:亚洲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2.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亚洲的主要国家及人文地理特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 讲解:讲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3. 案例分析:分析亚洲的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了解其首都、人口、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地理现象,如亚洲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并进行分享。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检测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拓展1. 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气候、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亚洲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的第二节《非洲》,主要向学生介绍了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大洲之后,对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示了非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能够了解非洲的特点,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世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各大洲的基本分布情况。

但他们对非洲的了解相对较少,对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非洲大陆的整体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非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提高学生对非洲大陆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非洲大陆,关注非洲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增强他们的全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2.教学难点:非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非洲的地理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等,生动展示非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非洲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世界各大洲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非洲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湘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单元名称
《第六章认识大洲》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章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对其中的五个大洲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大洲的一般方法。
单元目标
学会学习大洲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地区和国家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课时:亚洲的气候特点及河湖概况
第三课时:非洲的地形特征
第四课时:非洲的气候分布特征
第五课时美洲的地形特征
第六课时美洲的气候分布特征
……
说明
本章内容是世界地理“认识区域”的开篇,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最大层面的区域,为以后学习地区和国家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河湖概况:
2、非洲、美洲的地形特征与气候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要素联系法、比较归纳法、简图绘制法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课时:亚洲的位置、地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二节 非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二节 非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的内容主要包括非洲的位置、范围、地理特征、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非洲大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非洲的整体认识,为后续的非洲国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非洲大陆的认知可能仅限于名字和一些刻板印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利用多媒体和地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现象,激发学生对非洲大陆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征、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等,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大陆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征、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等。

2.难点:非洲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4.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素材:非洲地图、图片、视频等。

4.练习题:相关知识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非洲大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各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六个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大洲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大洲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空间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大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2.教学难点:各大洲地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如何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大洲地理特征的异同,分享讨论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认识大洲》是初中地理课本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章,本章的学习,将为了解地区和走近国家的学习奠定基础。

认识大洲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全书的作用。

作为复习课本章打算用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在通过对各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和地形特征的认识,揭示位置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二课时将重点分析归纳各大洲突出的气候特点。

本章应对标准中“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某大洲的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征,能简单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条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在本章的教学中重点训练的技能有: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如何认识大州的地形特征;如何了解大洲的气候特征,如何熟悉大洲的水系特征。

学会阅读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掌握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的方法,能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其他大洲的地理位置。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其他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征及成因,使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北美洲和欧洲气候分布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及原因,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其他大洲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