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一、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1903年Willem Einthoven应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图形清晰、可供临床应用的心电图,至今已整整100周年。

100年来与X线检查技术一样,久盛而不衰。

久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因为不少心血管疾病依靠或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如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心肌梗塞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

除此之外,心血管病学的临床进展不断扩大和提高了心电图的诊断能力,如伴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也促进了心电图诊断水平。

心电向量图也称心向量图,是除心电图之外描记心脏电活动的另一种方式。

两者同样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但心电图是以连接几个或多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向量图在某一电轴上的投影的时间及电压曲线,而心电向量图却以环状图形表达在横面、额面、侧面三个平面上一个周期内的心电向量变化。

因此,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立体心脏动作电位,所以它能够真正地阐明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解释某些疑难心电图的各种波形,进而提高心电图的准确诊断率。

它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比心电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1959年后世界性的心电向量图专业会议每年或隔几年召开一次,深入探讨了心电向量图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心电向量图的临床应用。

国内心电向量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临床应用心电向量图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入,与心电图的结合也日益密切,90年代后国内先后召开了三届全国心电向量图学术会议。

二、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图虽然也能描记P环与T环,但主要用于分析心室除级向量,即QRS 向量环。

由此可见,从心电向量图得到的信息,与心电图属于同一性质,两者只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心电向量图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在诊断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在判断多发性梗塞、小灶性梗塞、判断预激旁道的部位及室性异位搏动的起源等方面,尤其具有更重要的定位作用。

心电图发展简史

心电图发展简史

Einthoven—心电图之父我曾留学荷兰莱顿大学,忙里偷闲,参观了Willem Einthoven博物馆,亲眼见到了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心电图机。

驻足观看,默默深思,感慨颇多。

“科学家神圣的任务就是要点燃科学道路上的路灯。

”荷兰科学家、莱顿大学生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Einthoven点燃的路灯一直光彩夺目,长明不泯。

心电图的研究,最早始于1887年Waller.1903年,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式心电图机,并提出Einthoven三角概念,使心电图学研究向前跨出重要的一步。

1913年,Einthoven等开始测定额面的心向量,又经Mann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向量图的概念,并以此解释心电活动现象,从而摆脱了心电图“经验科学”的范畴,使之日趋完善。

1960年Giraud等首次录得希氏束电图。

1969年Scherlag 等使其检查方法规范化,1971年Wellens又倡用程序电刺激法(PES),从此,确立了临床心电生理学这门新学科,它的兴起又赋予心电图学以新的内容,促使其迅猛发展。

1903年第一部心电图机重约272公斤,体积硕大,占据2个房间,需要5个人同时操作,并且它的电磁铁还要不断用水进行冷却。

为了设计制造出它,Einthoven 足足花去了3年时间。

为了抗干扰并得到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需接线长达1.5公里之远。

Einthoven 1860年生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6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随母亲回到荷兰,定居于乌德勒支。

18岁时进入乌德勒支大学学习医学,25岁时获得医学学位,26岁即成为莱顿大学的生理学教授。

在针对心音的研究中,爱因托芬发觉旧有的实验设备存在相当多的不便。

他仔细学习了前人所发明的毛细血管静电计的工作原理,试图提高它的敏感度并改进它的稳定性。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Einthoven终于设计出了弦线式电流计。

弦线式电流计的发明使得通过体表检测电流变化成为可能。

心电历史-百年发展

心电历史-百年发展

心电图的诞生,你不知道的事!记心电图百年发展史医学史上有两项检查与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已逾百年而久盛不衰。

一项是X 线检查,该检查的发现与发明者伦琴(Röntgen)于1900年荣膺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项则是心电图检查,其发明者艾因特霍芬(Einthoven)于192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心电图技术问世(一)心电图先驱:沃勒(Waller)1887年,英国皇家学会玛丽医院举行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演示:该院生理学教授Waller在犬和人的心脏上应用毛细管静电计记录心电图。

在观摩这次科学演示的全世界著名生理学家中,包括荷兰莱顿大学的Einthoven。

、演示中,Waller当场成功记录了人类第一例心电图,该图中只有心室的V1V波,心房P波未能记录(图1)。

Waller伟大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为心电2图技术的最终问世奠定了基础。

(二)心电图之父:Einthoven心电图之父威廉·艾因特霍芬(Wlliem Einthoven)(Willem Einthoven, 1860-1927)其实与中国人有着很大的渊源。

荷兰生理学家,因对心电图学的开创性工作和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被誉为“心电图之父”,并于192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60年,艾因特霍芬出生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医学世家,耳濡目染,爱因托芬从小就已经决定以后要做一名医生,但是研究方向还未确定。

当时,中国南方省份盛行“下南洋”之风,印度尼西亚也有不少华侨。

艾因特霍芬的保姆就是一位洪姓华侨,她心地善良,对艾因特霍芬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二人亲如母子。

从四岁开始,艾因特霍芬还跟着洪妈在上海住了六年之久,可以说,他最好的童年时光几乎都在中国度过。

可惜,在艾因特霍芬17岁时,他最亲爱的洪妈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这让艾因特霍芬万分悲痛。

亲人的离世,使他明确了终生的奋斗目标:研究心脏病。

于是他回到荷兰,进入了以医科闻名于世的乌得勒支大学。

心电图

心电图

+20 0
1
R波
0
-60 -90 (mV)
J点
2相(平台期):
为缓慢复极化阶段。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约 占 100 ~ 150ms ,在膜电 位低于 -55 ~ -40mV 时, 膜上的钙通道激活,使 细胞外 Ca++ 缓慢内流, 同时又有少量K+外流, 致使膜内电位保持在零 电位附近不变。相当于 心电图的S-T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QT间期 T
3 4
细胞兴奋性时相:
1/绝对不应期—相当 于动作电位0相、1相、 2相、3相的前半段; 2/相对不应期—相当 于动作电位3相-60mV 至4项开始时的-90mV 3/易损期—心房在1/ 的终末段和2/的最初 段,心室2/终和3/起 相当于RonT。
0
-60 -90 (mV) ST T
3
4 相(静息期):
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使 细胞内外的离子浓 度差得到恢复至静 息状态水平。相当 于心电图T波后的等 电位线。
+20 0
1
2
3
T
R波
0
-60 -90 (mV) ST
4
从0相开始 到4相开始的 时间称为动作 电位的时限, 相当于Q-T或 R-T间期。
胸前导联
有1~6个胸前导联。
1~3代表右心室的电压
4~6代表左心室的电压
V1—显示P和QRS
。 V4~6—监测左前降支及回旋支冠 脉支配的心肌,常用V5。
临床上诊断后 壁心肌梗塞还常 用V7~V9导联; 小儿心电图或 诊断右心病变 (例如右室心肌 梗塞),有时需 要选用 V3R ~ V6R 导联,电极放臵 右胸部与 V3 ~ V6 对称处。

心电图发展史

心电图发展史

一、心电图发展史1. 沃勒(A.Waller 1856-1922),英国杰出生理学家。

生于法国巴黎,卒于伦敦,圣玛丽医院生理学教授。

1887年用汞毛细管静电计记录了人类第一份心电图2. 爱因托芬(Einthoven 1860-1927),荷兰杰出生理学家。

生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卒于荷兰的莱顿(Leiden),Leiden大学生理学教授。

Einthoven改进了汞毛细管静电计成为弦线式电流计---记录到人类更为精细的心电图,并命名心电波为P,Q,R,S,T波。

1903年发文《一种新的电流计》,记录的心电图和命名法得到广泛承认--- 确立1903年为心电图开始应用时间。

之后发现U波1913年,提出著名“ Einthoven 三角”论,同年创立标准双极肢导联记录系统 1924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对心电图理论和记录技术的贡献,被誉为心电图之父。

3. 文克白(Wenckebach 1864-1940) 荷兰内科学教授,一代心电学宗师1898年创用脉搏图1899年发现文氏现象;1902-03年发现心房脱落波1906年命名该现象为窦房阻滞,同年发现中结间束1914年详述了奎尼丁对Af的治疗作用—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奠基人4. 刘易斯(Lewis 1881-1945)英国医师,心脏生理学家。

在心电图研究中建树众多,开创了心电图的Lewis时代1907年证实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1909年首次描述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在Lewis的研究基础上,1921年Robinson首次制定了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1920年质疑Einthoven导联系统只反应额面心电向量变化,不能反应水平面;1932~1934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Wilson创立胸前(V1-V6)单极导联1920年提出折返激动是房颤发生的机制二、心电图导联系统1. Einthoven和双极肢体导联1906年Einthoven始用双极肢导联并描记出图形稳定的Ⅰ、Ⅱ、Ⅲ导联心电图 1913年,提出著名“ Einthoven 三角”论,同年创立标准双极肢导联记录系统2. 威尔逊(Wilson)和胸导联Wilson,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1932-34年创立Frank Wilson 12导联系统----6个单极胸导联,3个单极肢体导联VR,VL,VF,3个标准肢体导联3. Goldberger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1942年Goldberger发现切断某肢体导联与中心电端联系,能将Wilson VR,VL, VF波形放大---加压单极肢体导aVR, aVL, aVF4. 头胸导联(HC)或尹氏导联1973年我国学者尹炳生设计。

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一、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1903年Willem Einthoven应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图形清晰、可供临床应用的心电图,至今已整整100周年.100年来与X线检查技术一样,久盛而不衰.久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因为不少心血管疾病依靠或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如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心肌梗塞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除此之外,心血管病学的临床进展不断扩大和提高了心电图的诊断能力,如伴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也促进了心电图诊断水平.心电向量图也称心向量图,是除心电图之外描记心脏电活动的另一种方式.两者同样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但心电图是以连接几个或多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向量图在某一电轴上的投影的时间及电压曲线,而心电向量图却以环状图形表达在横面、额面、侧面三个平面上一个周期内的心电向量变化.因此,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立体心脏动作电位,所以它能够真正地阐明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解释某些疑难心电图的各种波形,进而提高心电图的准确诊断率.它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比心电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1959年后世界性的心电向量图专业会议每年或隔几年召开一次,深入探讨了心电向量图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心电向量图的临床应用.国内心电向量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临床应用心电向量图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入,与心电图的结合也日益密切,90年代后国内先后召开了三届全国心电向量图学术会议.二、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图虽然也能描记P环与T环,但主要用于分析心室除级向量,即QRS向量环.由此可见,从心电向量图得到的信息,与心电图属于同一性质,两者只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心电向量图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在诊断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在判断多发性梗塞、小灶性梗塞、判断预激旁道的部位及室性异位搏动的起源等方面,尤其具有更重要的定位作用.各导联的心电图变化,皆与心电向量图向量环的宽窄及投影大小密切相关,只有了解了心电向量图的各种变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心电图的各种变异,从而避免强记各种心电图的图形.心电向量图是心电图的基础.由于心电向量图是从三维的立体方面描记心电的变化,比起只从两点之间的线形变化,更能反映心电的大小、方向的全过程,许多难以理解的疑难复杂心电图均可在心电向量图上出现.三、心向量图和心电图可互补不足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同系记录心脏动作电流在身体各表面的电位差,但它们有以下不同之处:⒉心电向量图能较明确的观察到立体心脏的除极和复极的电激动过程,能较明确的反映出心脏的生理电活动和病理状态的电活动.而心电图只能记录心脏动作电流在体表电位差,需根据心电图图形间接推断心脏的生理电活动和病理状态.故心电图对观察心脏电活动过程不如心电向量图直接而明确.⒊心电向量图对心房、心室激动的顺序和瞬间向量的改变以及空间部位比心电图明确,尤其对房室肥大,心肌梗塞,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T向量的改变等为心电图所不及.早在1961年,Heckert等分析了心脏病患者1000例,其中266例心电向量图检查与临床和/或尸检资料相符,而心电图仅31例相符.Wolff等以167例尸检与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对照,结论也是心电向量图诊断的准确性大于心电图.对大面积心肌梗塞诊断的准确率大于90%以上,小面积为35%,对同时存在的左心室肥大不掩盖心肌梗塞的表现,对左心室肥大的诊断准确率也在90%以上.⒋心电图是心电向量图在各导联上的投影,故心电向量图能合理解释心电图各波产生的原理并协助诊断疑难心电图.⒌心电向量图只能记录一个心动周期,故对房室关系、P-R间期、S-T段改变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等如不用时间心电向量图则不如心电图明确,尤其操作以及图形分析麻烦.一、可在同一次心搏上测量各种数据,便于心电图参数测量的标准化二、测量P波及QT间期离散度⒈ P波离散度:P波离散度Pd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最宽P波与最窄P波之差.正常应<40ms, >50ms时,提示心房内不同部位存在非均匀性的电活动,容易诱发快速性的房性心律失常,因此,P波离散度增大是体表心电图预测心房颤动的一项新的指标.⒉ 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在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之差.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的新指标.三、对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其准确性明显优于单导联心电图⒈游走心律的定位诊断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对游走心律的诊断优于单导联心电图.可以明确是在窦房结内、心房内或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内游走.⒉房性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对偶发性的房性心律失常,如用单导联心电图记录,它只能在个别导联上记录到,我们也就无法对P波的起源作出定位.即使是在多导联中都记录到房性心律失常,由于不是记录的同一心搏,此时不能完全排除起源部位可能不在同一处.⒊交界性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对交界性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优于单导联心电图.例如:有时在临床工作中常记录到PⅡ、Ⅲ、aVR、aVF均为倒置,此种情况有两种可能—游走心律、交界性心律.⒋室性QRS波群的定位诊断同房性心律失常.⒌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定位诊断在预激综合征时可根据QRS波群起始40ms向量及QRS主波的方向,推测旁道所在的部位.⒍宽QRS波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观察12导联同步记录的同一次心搏QRS波群形态特征,从两个面去推断QRS波群的起源,对鉴别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明显优于单导联心电图.四、射频导管消融术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在广泛开展的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12导联同步心电图标测就不可能成功消融心律失常.五、能提高心电图的记录质量,便于资料管理心电图波形清晰、不失真,激光打印机打印出的心电图便于永久保存,有利于建立心电数据库,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可实现心电信息远程传输与会诊,心电信息资源共享.六、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心室晚电位VLP又称延迟电位,是指出现在QRS终末部、ST段内的一种高频、低振幅、多形性的心电活动,它实际上是在心室某部小块心肌内延迟发生除极所产生的一种碎裂电活动.由于这种信号非常微弱,一般在几十微伏mV以下,其频率下限为25~100Hz,上限为300~500Hz,与肌电频谱部分重合,加之环境电磁干扰,故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则可以记录到该电活动.人们早就认识到心肌的电不稳定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众多的研究均在试图寻找尽早捕捉到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有效方法.SAECG作为一种无创且能捕捉到心电不稳定的碎裂电活动—晚电位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VLP常见于有自发或诱发的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塞后的患者.一、VLP的病理生理基础VLP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心肌组织形态学和电生理功能呈不均匀状态.解剖学研究证实,心肌梗塞愈合后部位中有存活心肌,位于心内膜下、心肌内或心外膜下,其数量、大小不一,称为岛状存活心肌,与坏死及后来的纤维化区域混杂交织,岛状存活心肌细胞的排列及相互连接,受到纤维组织分隔,造成挤压,牵拉致扭曲变形,甚至破坏.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揭示出岛状存活心肌传导速度并未减慢,而坏死和纤维组织的绝缘屏障作用,给冲动传导造成障碍,导致曲折、迂回,造成传导方向和速度的不同步和迟缓.在这些部位采用微电极通过心内膜或心外膜标测,可以直接记录到高频、低幅或多个分离的延迟出现的碎裂电位,因为这种碎裂电位可延伸到正常的心室激动波之外,而进入体表ECG的ST段上,所以称之为晚电位.能记录到VLP的区域称为“致心律失常电生理基质”,是潜在的折返激动所在地,如果条件具备,折返性室速一旦发生,便可在折返环径路内持续存在.体表VLP是局部心肌激动延迟的表现.在心肌梗塞的狗模型和临床心肌梗塞和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表明,SAECG上的VLP与自心内膜或心外膜直接记录的局部心室电图上的VLP密切相关.二、VLP的检测方法有创性直接记录法⒈心外膜标测在心脏直视手术中进行,可用戒指式电极或采用含有数10个双极电极的网套进行多点同时标测.⒉心内膜标测用导管电极作右室或左室内膜标测,主要是标测左室,也可在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采用网套式多个电极进行多点心内膜标测,记录心室电图,观察有无VLP.无创性体表记录法采用信号叠加技术和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自体表记录的ECG,称为SAECG,属于高分辨ECG范畴.所记录到的VLP与有创性直接标测记录到的实时碎裂电位,在对应时限上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可行和可信的.由于体表无创性技术简便易行,患者无任何痛苦,并可重复进行,倍受临床重视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三、VLP的识别、测量一VLP的识别在SAECG上呈现为QRS终末部以及ST段内可见高频、低幅碎裂波,其中常有一个或几个较明显的尖峰波,频率在20 Hz~80 Hz,振幅25μV以下,持续时间在10ms以上,即是VLP.二VLP的测量⒈时阈分析为使VLP测量标准化,Simson把三个正交导联经过滤波的信号综合为一个综合向量,产生一个QRS波群,称为滤波后QRS波群,VLP的基本参数主要从这个滤波后的QRS波群导出.VLP 的分析受高通滤波和噪声水平的影响较大,高通滤波取25Hz或40Hz所获结果不同.噪声水平>μV或<μV,分别产生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上升.因此,必须注意VLP检测中采用的高通滤波及噪声水平.研究表明,25Hz为较理想的高通滤波频率.其测量的方法现普遍采用的是计算机自动测定分析法.滤波后QRS波的起始和终点都需目测审定,数据分析应包括三项参数:①滤波后总QRS波时限QRS-D;②滤波后QRS终末40ms的平均平方根电压RMS40;③滤波后QRS终末电压低于40μV的时限简称低振幅信号,LAS.VLP的判断标准除外束支传导阻滞,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两项者可确定有VLP.滤波25~250Hz:①QRS-D≥120 ms;②LAS≥40 ms;③RMS40≤25μV.滤波40~250Hz:①QRS-D≥114 ms;②LAS≥38 ms;③RMS40≤20μV.三项指标中,RMS40作为基本指标,如果RMS40阳性,加上其它两项中的一项或两项都阳性,则诊断为VLP阳性.⒉频阈分析分析方法有二维频谱分析和三维频谱分析两种方法,现常采用后一种.四、VLP的临床意义一VLP与室性心律失常VLP是心室肌内存在有非同步性除极和延迟传导的电活动表现,无疑,它可以参与构成折返激动,而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机制就是折返激动的形成.可见,VLP与室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量研究资料表明,VLP可作为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VLP最常见于有持续性室速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陈旧性心肌梗塞后的患者,其敏感性为58~92%,特异性72~100%.Simson的研究表明,心肌梗塞后有持续性室速的患者,92%有VLP;而心肌梗塞后无复杂室早的患者7%有VLP.Breithardt报道,有室速或室颤的患者,LAS持续时间平均51ms;而对照组中无一例有VLP.一项前瞻性研究提示,VLP能预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否有发生室速或猝死的倾向.二VLP与心室功能有报道,VLP与心功能不全有着某种联系,尤其是室壁瘤患者.Breithardt等发现,局部室壁运动低下的患者其VLP检出率为22%,而局部室壁运动丧失的患者其VLP检出率为54%.Dennis等报道,手术切除电活动异常的心肌并同时切除室壁瘤,VLP的消失及心室激动时间的缩短与LVEF改善相一致.提示VLP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左室功能低下.然而,也有持相反意见者.三VLP与不明原因晕厥临床上对常见不明原因的晕厥作出正确诊断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鉴于VLP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关系密切,故目前常用VLP检测来筛选心源性晕厥.Garg 等对24例原因不明的晕厥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VLP检测,在9例能诱发室速和室颤的患者中,8例VLP阳性,且QRS-D时限明显延长152±25 ms;而15例未诱发出室速和室颤的患者中,无1例VLP阳性,QRS-D时限仅为104±12 ms,差异非常显着.四VLP与缺血性心脏病Breithardt报道177例,VLP检出率为55%,而冠心病伴室速的检出率为83%45/54.该作者同时观察到,1支病变者VLP检出率为35%,2支病变VLP检出率为33%,3支病变VLP检出率为3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认为,VLP检出率与冠脉病变支数无明显相关性.而Hombach发现,1支病变者VLP检出率为24%,2支病变VLP检出率为74%,3支病变VLP检出率为92%;而4例非典型冠心病患者中无1例出现VLP.提示VLP的检出率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明显正相关.国内黄从新等报道急性心肌梗塞组高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但无显着性差异;下壁心肌梗塞组高其它部位心肌梗塞组,其差异亦无显着性.尽管各家报道不一,综合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VLP检出率为30~50%;冠心病伴室速患者VLP检出率>80%;心肌梗塞后伴室速患者VLP检出率最高,可达92%.提示VLP可作为心肌梗塞后可能发生室速或室颤的预测指标.五VLP与其它心脏疾病除上述与VLP有关的疾病外,尚有报道在一些其它疾病中也能检出VLP.Baciarello等报道1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记录到了VLP.该病可累及多器官,心脏为其中之一,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尤其是传导异常.Fontaine等报道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变性病患者中发现VLP.此病的特征是心肌退行性变和纤维化并伴有室速.此外,右室发育异常、法乐氏四联征术后、心肌病、心肌炎等患者也能记录到VLP.综上所述,VLP的临床意义在于:是心室内折返的重要标志,可有助于解释部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心室内折返的定位依据,可为手术切除折返组织提供指导;可作为部分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的预测指标;可作为一种鉴别不明原因性晕厥患者的筛选方法;可做为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五、VLP的临床局限性SAECG是一项较新的无创性检测技术,其检测方法与指标迄今尚不完全成熟、不统一,故还不能作为一项常规诊断工具.在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不一定能检测到VLP.其可能原因有:信号叠加过程中触发点飘移,导致VLP抵消;信号振幅太小而被噪声淹没;起源于左室前壁的VLP可被接踵而至的高大的下壁除极波掩盖;VLP发生太短,如恰好落在QRS波群之后,可被滤波器滤掉;束支传导阻滞、异位心律的患者检测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造成诊断困难;计算机识别误差;非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会形成VLP.此外,在检测技术中还有一些其它电生理学上的局限性,例如:信号叠加技术只适用于规则的重复信号,而不能叠加文氏型顺序出现的VLP信号;SAECG不能反映单向阻滞区;局灶性起源的室速可发生在窦性心律时呈现VLP的心脏,而与VLP完全无关;VLP可能反映了局部心肌的电生理异常,但患者最终发生的室速、室颤和猝死,可以由新的电生理紊乱所致,而与原已存在的电生理异常完全无关或仅部分有关.一、概述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分析,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一项无创性心血管检测技术,是通过测量连续的正常RR间期变化的系数,从而反映心率的变化程度.它可作为一项诊断工具例如糖尿病伴自主神经炎,心脏移植术后的组织排斥等,更重要的是可作为一项预后指标,预测可能发生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或猝死的高危性.可用来预测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技术有:有创性电生理评定;VLP;LVEF以同位素测定;Holter监测发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在以上4项技术中,有创性电生理检测技术阳性率最高约70%,但它是有创性方法,需要在大医院才能进行.其它3项技术各自的敏感性较低,阳性预告率也不够高.大量研究证实,HRV 分析与这3项无创性检测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告率.研究现状为了HRV研究结果的可比性,1994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和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专题委员会共同组成了包括数学、工程、生理和临床方面的着名专家委员会讨论制定了方案以规范HRV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在美国心血管病学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Circulation, 1996, 935:1044~1061发表了长篇特别研究报告,就HRV研究的指标、命名和测量方法标准化等制定了统一的工作指南,以规范HRV的研究.在国内1996年陆再英教授在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4期上发表了专题报告“HRV 分析方法学的标准化及结果的正确评价”.同年成立了全国HRV研究协作组,制定了HRV研究方案,统一了机型—蓝港HOLTER-STAR系统,蓝港公司依据HRV研究国际推荐的标准,并对该系统的HRV分析软件指标和计算方法做了相应的修改.1997年屈建石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学专业组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上发表了“HRV检测与分析工作规程的建议”的报告.二、分析方法及推荐使用的指标一时域分析法选定的指标及推荐使用的指标有:①统计法:SDNN、SDANN、RMSSD、SDNN index、NN50count、PNN50; ②图解法:HRV Triangular index、TINN.在以上指标中,进行长程24hHRV 分析时,特别推荐使用SDNN和三角指数,进行短程5 minHRV分析时,推荐使用SDANN及RMSSD.二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的功率谱密度有反映RR间期变异的,即ms2/Hz,有反映瞬间心率变化的,即Beats2/Hz.前者对反映各频谱变化的敏感性远高于后者,故报告中推荐使用ms2/Hz.典型的频谱可有三个分离的峰,大致位于、和以上,分别称为低、中、高频峰.高频峰是迷走神经调节的,而低频峰和中频峰则是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共同调节的.整个频谱区又可分为四个区间:超低频ULF,<;极低频VLF,~;低频LF,~和高频HF,~.上述四个区间加上总频谱TF及LF / HF,这样频域分析法共得出6项参数.对短程分析建议采用以下指标:5 min total power ms2、VLFms2、LFms2、LF normnu、HFms2、HF normnu和LF / HF等7项指标.LF norm和HF norm分别为LF段和HF段功率标化后的值,标化后的LF及HF更能直接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其计算方法为:LF norm=100×LF /总功率-VLFHF norm=100×HF /总功率-VLF对长程分析不宜采用LF norm、HF norm及LF / HF等指标,除可采用 total power、LF、HF外,ULF与时域指标SDANN相当,也可采用.频域分析法注意事项⒈要求较高的采样率,一般以250~500Hz或更高为宜;⒉要严格区分长程与短程HRV分析,两者不能互相取代,所得出的结果不能相比;⒊频域分析尤其是短程频域分析,应避免有早搏或漏搏等情况.软件设计中应设有自动识别的功能和可选择性消除或插入的功能;⒋采用FFT的频域分析,应提供频谱曲线图及频带的具体数据.短程HRV与长程24hHRV分析不同处在于两种分析方法的意义有很大不同,短程HRV应在上午8:00~11:00进行为好,患者应在平卧静息5分钟以上,控制好患者和环境条件,避免各种可影响自主神经活动的暂时性因素,如情绪激动、兴奋、深呼吸、吸烟和饮酒后等,使频域分析的结果,亦即各段的资料,能反映固有的自主神经活动的状态.而24小时的长程频域分析,不可能很好控制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因而其结果只能反映大致的状况.一正常人的HRV年龄是主要决定因素:随年龄↑→HRV↓.性别与HRV:有两种结论.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LF占优势,夜间HF占优势.二病理情况下的HRV及其临床应用1、冠心病心肌梗塞MI后的HRV明显降低Kleiger等对多中心心肌梗塞后808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最初4年HRV的SDNN<50ms 的患者死亡率是>50ms患者的5倍.另有研究表明,HRV对MI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危险性分级中,其预测价值比VLP、LVEF大.当HRV降低<20ms及VLP阳性将预示MI后患者会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长程24 hHRV判断AMI后危险性的指标高度危险的患者:SDNN<50ms,三角指数<15ms;中度危险的患者:SDNN<100ms,三角指数<20ms.HRV与心肌缺血有关1992年荷兰研究者对6693例心血管病患者进行HRV分析,在2年随访观察中245人发生了猝死,他们发现HRV可作为显示心性猝死高危因素的独立指标,HRV低<25ms的患者日后出现猝死的机率要明显高于约倍HRV高>40ms的患者.2、心衰患者与HRV之间的关系HRV预测CHF患者的预后价值Frey等对50例CHF患者观察发现,SDNN<70 ms和SDANN<55 ms时对CHF 6个月的死亡预测敏感性分别为100 % 和80 % ,特异性均为87 % .HRV与CHF时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Soejima等观察发现,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其HRV趋向降低.CHF患者中HRV与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对CHF患者HRV的影响3、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也同样会出现HRV的改变.4、心脏移植等其它心血管疾病心脏移植后患者,其HRV明显降低.射频消融后HRV也明显降低.心肌病等其它心血管也同样会出现HRV的改变.5、非心血管疾病在Ⅰ型糖尿病、尿毒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吸烟等也均可导致HRV的改变.高频心电图是在常规心电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心脏无创性检测技术,是将心电图机频响提高,增益加大,采用快速扫描的方法,即将频带加宽、波形放大、走速加快,可以描记到常规心电图上描记不到的高频成分,也称高频切迹或叫高频心电图切迹.它着重检测心电图波形上频率在100~1000Hz范围内的高频小波,分析其强度、相位和数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占心电图波形总量的3%以下的高频波,可以显示许多早期心脏疾病的信息,对心脏病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溯源与发展早在1917年Oppenheimer等偶然发现QRS波群上存在切迹.1930年Reid和Gracdel等先后报道在心电图上有高频成分存在,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49年Gilford等首次采用阴极射线示波器记录到了心电图上QRS波上的高频成分.1950年Dunn等报道ECG中高频成分的临床意义.1952年Langner等人采用阴极电子示波器进行快速扫描示波,并用摄像技术记录了12导联的快速的QRS波形,发现冠心病患者QRS波中高频切迹数量明显多于正常人.进入80年代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HFECG得到了新的发展.60年代后,我国开始用阴极电子示波器进行HFECG的研究,进入90年代以后,高频心电图仪不断改进,国内外现均采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对HFECG进行分析,HFECG的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内于1976年开展这项工作,尤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1986年成立了全国高频心电图研讨会,现已召开了六届HFECG学术交流会,在1993年第四届全国HFECG研讨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操作规范和判断标准的建议.二、HFECG的定义及检查方法HFECG的定义用频响范围在~1000Hz以上的检测系统将心电活动信号在体表记录下来所形成的图形称为HFECG.也曾被称为宽频带ECG或高保真ECG.是将ECG机的频响提高、增益加大、扫描速度加快,即将频带加宽、波形放大,以便观测其高频成份的ECG.高频成分分类⑴切迹notching,N:是指在QRS波上升肢或下降肢中,既有斜率上的改变也有方向改变的节段,频率>100Hz,时程≤10ms1~7 ms,幅度≤82μV的心电变化;⑵扭挫slurring,S:是指在QRS波上升肢或下降肢中,仅有斜率上的改变而无方向改变的节段,⑶顿结beading,B:是指在QRS波上升肢或下降肢中出现圆点,既没有方向也没有斜率上的变化,只是进行速度变慢但方向不变,这种顿结只能在屏幕上有所显示,而在打印机上无法显示.检测方法⒈导联系统⑴ 6导联:三个最大肢导其导联轴互为垂直,即Ⅰ与aVF,Ⅱ与aVL,Ⅲ与aVR和V4、5、6导联;⑵正交心电导联系统:即X、Y、Z导联系统.⑶ 9导联:三个最大肢导和V1~V6导联;⑷心电图12导联系统⒉高频切迹数的临床判断标准。

心电图检查和心电图图形的识别

心电图检查和心电图图形的识别

常规心电图机与监护仪
心电图机 监护仪 备注
测量时间 侧重点 肢体电极位置
短,静态 波形的细微结构 手腕,脚腕
长,实时 心电的规律性, 心率的稳定性 胸腹区 低 位置不同,但是等效, 定义也是相同的 监护仪不能完全代替 常规心电图机
放大器要求 高 (带宽,时间常数)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3)胸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1)形态:
胸导联R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
Vl、V2导联: R/S<1 V3、V4导联: R/S ≈1
V5、V6导联: R/S>1
2)电压:
RV5<2.5mv,RV5+SV1<3.5(女)或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心电图检查和
心电图图形的识别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方素芳
心电图历史
一.
1842 年法国科学家Mattencci 首先发 现了心脏的电活动; 1872年Muirhead记录到心脏波动的电 信号。
二.
三.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 .Einthoven首 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当时是 用毛细静电计,1910年改进成弦线 电流计。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 录的历史。1924年Einthoven获诺贝 尔医学生物学奖。
任何导联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相加≥ 0.8mv。
( 4) Q 波
电压:<同导联1/4 R波(aVR除外)。 时间:<0.04s。 V1~V2导联中不应有q波,偶可呈QS型。
4. ST 段
多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 下移幅度:不超过0.05mV。 上移幅度:肢导联和V4~V6导联不超过0.1mV,

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心电图是一种较为简单、快速、无创、省钱的心脏检查方法。

它可在短时间内对心脏的基本功能和心律进行评估,进一步了解心脏病情。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心电图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一、心电图的发展历程心电图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由荷兰医学家、生理学家威廉·艾因霍芬(Willem Einthoven)于1901年发明。

他发明了一架可记录心电图的巨大机器,用来研究心脏的电信号。

进入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仪器逐渐变得小型化、便携化,且功能更加强大。

同时,心电图的诊断、分析软件也不断得到升级改良,大大提高了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心电图诊断技术的现状目前,心电图仪器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中,尤其是急诊、心内科、心脏康复室等部门。

心电图检查可以快速、便捷地诊断心脏各种疾病,包括心脏节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传导阻滞等心脏病症。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心电图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级比赛或特殊军事训练场合中,以帮助运动员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改变,确保运动员身体健康,在行为、精准的同时,也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的福祉。

三、心电图诊断技术的未来随着技术的整体进步,心电图技术也会继续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服务病人。

例如,数字心电图既可以用于快速诊断,又可以进行心脏电生理学分析,为个体化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智能心电图健康检测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等小型设备实现心脏实时监测,提醒病人意识到即将出现问题;将心电图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更快地、更准确地诊断心脏疾病。

总的来说,心电图是一种重要的心脏检查方法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看到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我们深信,心电图技术一定会不断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第一讲心电图

第一讲心电图
导联轴 —— 某导联正负两电极之间的假想连线,称为 该导联的导联轴。方向从负极指向正极。
43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矢状面情况
44
标准导联连线方式
连接 正极 负极
I II III
左臂 左腿 左腿
右臂 右臂 左臂
左臂,右臂—— 各反映左肩,右肩 的电位。
左腿,右腿—— 标准导联只反映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化。 导联轴(由负极指向正极)
192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4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一)心电活动的产生
1、单个心肌细胞的静止膜电位
A 心肌细胞
+ + +
B 细胞内微电极 C 电位计
++++++++
--------
心肌细胞静息状态,细胞内电位比细胞外低80 ~ 90 mV。
5
+ +
D 细胞外液电极
E 接地
心肌细胞的静止膜电位
心肌细胞静息状态——即无电激动时: 细胞膜外 ---- 带正电荷(+) 细胞膜内 ---- 带负电荷(–) 内、外相差80 ~ 90 mV,也称极化状态。
7
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除极 和 复极—— 电流从电源(正电荷)流入电穴(负电荷),并沿 一定方向迅速扩展,到整个心肌细胞。可视为一对电偶移动。
+++++++++ 刺 激 ----+++++++ -------++++ -------------除极状态 -------------+++++++++++

心电图的由来及心电监测发展历程

心电图的由来及心电监测发展历程

心电图的由来及心电监测发展历程加尔瓦尼的青蛙腿导电实验1780年,加尔瓦尼医师43岁,这位意大利人年近中年,依然醉心于解刨学。

一次,在处理一个患者的伤口时,他发现铜线碰到受伤的组织后瞬间闪现出一个电火花。

人体内会有电流产生吗?加尔瓦尼这个问题一直在加尔瓦尼脑子里打转,折磨的他寝食难安,他需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用青蛙做个试验,这是他擅长的事。

在解剖青蛙时,他拿着两根金属棒分别探测死亡青蛙的肌肉。

当一根金属棒触碰到青蛙的大腿后,随着一个电火花的出现,青蛙腿部的肌肉仿佛受到电流刺激一样,立刻抽搐了一下,而用另一根金属棒触动青蛙,却无此反应。

加尔瓦尼兴奋的差点跳起来。

他推测动物躯体内部能产生电,这种电能支配肌肉活动,于是,他将这种动物躯体内部能产生电命名为“生物电”。

接着,当他给离体的青蛙大腿通电时,青蛙双腿像活体似的舞蹈起来。

马特细教授发现电流引起心脏收缩心脏的电流1830年,生活在意大利的马特细被人称为物理学,但他真正的爱好是文学,他喜欢阅读小说和写作,有一次,他读到了英国伟大诗人雪莱的好朋友,另一位英国伟大诗人拜伦女友玛丽的小说《科学怪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收到了小说电流僵尸情节的启发,开始研究人体电流,此后不久,他不仅证实了人体组织可以产生电流,而且无意中发现了心脏的电流,可以引起心脏的收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小说的情节让一位物理学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

威廉爱因托芬发明了心电图机威廉爱因托芬1924年,飞翔的荷兰人威廉爱因托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我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品是一台从体表记录心电信号的机器,你是他1903年制造出的新奇玩意儿。

这台机器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心电图才真正被接受。

临床医生诊断心肌梗死的第一线索就这样登上了舞台,这么多年过去了,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始终为首屈一指,是识别心律失常的最佳选择检查,同时还延伸到射频消融、冠脉介入、重症监护、医学康复等各个领域,为当今世界医学最需要的医学工具。

2020年(发展战略)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2020年(发展战略)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发展战略)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壹、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1903年WillemEinthoven应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图形清晰、可供临床应用的心电图,至今已整整100周年。

100年来和X线检查技术壹样,久盛而不衰。

久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因为不少心血管疾病依靠或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如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心肌梗塞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

除此之外,心血管病学的临床进展不断扩大和提高了心电图的诊断能力,如伴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也促进了心电图诊断水平。

心电向量图也称心向量图,是除心电图之外描记心脏电活动的另壹种方式。

俩者同样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但心电图是以连接几个或多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向量图于某壹电轴上的投影的时间及电压曲线,而心电向量图却以环状图形表达于横面、额面、侧面三个平面上壹个周期内的心电向量变化。

因此,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立体心脏动作电位,所以它能够真正地阐明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解释某些疑难心电图的各种波形,进而提高心电图的准确诊断率。

它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比心电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1959年后世界性的心电向量图专业会议每年或隔几年召开壹次,深入探讨了心电向量图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心电向量图的临床应用。

国内心电向量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临床应用心电向量图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入,和心电图的结合也日益密切,90年代后国内先后召开了三届全国心电向量图学术会议。

二、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图虽然也能描记P环和T环,但主要用于分析心室除级向量,即QRS向量环。

由此可见,从心电向量图得到的信息,和心电图属于同壹性质,俩者只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心电向量图是壹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于诊断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于判断多发性梗塞、小灶性梗塞、判断预激旁道的部位及室性异位搏动的起源等方面,尤其具有更重要的定位作用。

心电图前世今生大起底,一起来涨姿势!

心电图前世今生大起底,一起来涨姿势!

心电图前世今生大起底,一起来涨姿势!医学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科学医学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部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爱因托文纪念邮票“心脏病的科学进入了新的篇章,它不是靠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许多天才的科学家,超越了任何政治藩篱,潜心钻研而成。

他们在世界各地,为了科学的进步,为了达到造福于深受病患折磨的人类的目标,贡献了全部的精力”。

——Einthoven (心电图之父)心电图的奠基人电的人体感受性实验电的人体感受性实验马申布罗克18 世纪,莱顿大学的学者马申布罗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k,1692~1761) 等人进行了有关电的人体实验,发明了莱顿瓶。

马申布罗克亲自将自己的双手用导线连接到莱顿瓶上,记录了被电击的感受,是人类对电的最早亲身感受性实验。

生物电的研究——电可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波伦亚大学教授伽伐尼18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波伦亚大学的解剖和外科学教授伽伐尼(Luigi Galvani, 1737~1798) 开始研究电对生物组织的作用。

在解剖青蛙时,注意到用电刺激青蛙的神经,会导致其肌肉的收缩,他认为这是一种生物电现象。

后来证明伽伐尼所发现的电并不是来自动物的体内,但却由此认识到:电可以导致生物神经冲动的传导。

生物电的研究——“肌肉电流”物理学和生理学学家马泰乌奇19 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家马泰乌奇(Carlo Matteucci,1811 - 1868) 自1832 年始,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蛙肌肉收缩方面的试验。

第一次探测到在损伤和未损伤的肌肉之间存在一种电流,他称之为“肌肉电流”。

1840 年至1842 年间,马泰乌奇在发表的数篇论文和演讲中对上述试验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生物电的研究德国迪布瓦·雷蒙在德国,迪布瓦·雷蒙( Emil Du Bois - Reymond ,1818~1896) 提出了“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的概念。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

正常心电图波形分析
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命名
缓慢 复极
快速复极
P波 代表左右心房和房间隔除极。正常P波在肢导联上呈圆 钝形。波顶可有轻微切迹,切迹双峰间的距离<0.04s。P波 宽度不超过0.11s,其振幅在肢导联上小于0.25mV,在胸导 联上不超过0.2mV。 窦性P波标志激动来源于窦房结。在Ⅰ、Ⅱ、aVF和V4-V6导 联P波直立,在aVR导联P波倒臵。在Ⅲ、aVL、V1、V2导联P 波可以低平、平坦、倒臵或双向。 P-R间期 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 在正常范围时,成人P-R间期应在0.12-0.20s之间。心率越 快或年龄越小,P-R间期越短。老年人可达0.21-0.22s。PR间期间期延长见于Ⅰ°房室传导阻滞、干扰性P-R间期延 长等。 QRS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除极

心肌因缺血使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产生减少, 复极时间延长。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缺血常 常局限于心内膜下方,使该处复极延迟,复极 仍由心外膜开始,T波较正常时高大而宽。当 缺血发展到心外膜下方后,复极过程发生改变, 造成T向量方向与QRS向量相反,在R波为主的 导联上,形成双肢对称的倒臵的“冠状T波”。
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要点(图)。 1.RV5>2.5mv; 或RV5+SV1>4.0mV(男),>3.5mV(女)。 2.RaVL>1.2mV, RaVL>2.0mV, RⅠ>1.5mV 或 RⅠ+SⅢ>2.5mV。 3.额面心电轴轻度左偏。 4.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可伴S-T段压低和T波平坦、倒 臵或双向。以S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增 高。 5.QRS波时间>0.10s,但不超过0.11s。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电极的连接方式

心电图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心电图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心电图的历史及发展趋势1903年威廉.埃因霍文应用弦线电流计,第一次将体表心电图记录在感光片上,在1906年首次在临床上用于抢救心脏病人,成为世界上第一张从病人身上记录下的心电图,轰动了当时的医学界。

从此人们将这台重约300公斤、需要五个人远距离共同操作的一起称为心电图机.这些发现和发明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沿革,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无可争议的重要性帮助医师诊断不同类型的心脏病,特别是心律失常和心肌梗塞。

使心脏病的诊断从凭感觉和听诊器的时代进人了用机器和技术获得客观信息的时代,从而使人们对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心脏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变异的认识不断深化,最近十年来更进人到细胞与分子的水平。

现在的心电图机已经是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器,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去足轻重的地位。

回顾历史,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孜孜努力充分体现了对真理的潜心探求、对技术发展的精益求精和对临床应用和产品形成的迫切愿望.从最初对心脏的电活动的验证田发展到心电图学林林总总的各个方面,诸如临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及心电分析、远程心电图、高频心电图机等.首先关于心电图机分类,心电图机品种繁多,分类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内容机进行分类:1、按元件类型可分为:电子管式、晶体管与电子管混合式、晶体管式、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混合式。

2、按显示、记录方式分:示波管显示方法、光线记录式、静电式、直接记录式(热笔式、墨水式、喷水式、括刀式)、打印机打印方式和热阵式.3、按信号处理方式分:模拟信号处理方式及数字信号处理方式。

4、按结构及功能分类:单道式、多道同步式、交流型、交直流两用型、普通直接接地式心电图机、“浮地”式心电图机、带微处理功能的心电图机、遥测心电图仪、胎儿心电图机、希氏束心电图机等,以及近 10 年来的新型机种:立体心电图仪、高频心电图仪、心电多域信息自动诊断仪、微机心电图仪等。

5、按记录器与其驱动电路连接方法分类;第一代“环路”反馈式、第二代“速率"反馈式、第三代“位置”反馈式、较为新颖的第四代热阵式和带微处理机可打印或描记心电波形及数据的心电图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1903年Willem Einthoven应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图形清晰、可供临床应用的心电图,至今已整整100周年。

100年来与X线检查技术一样,久盛而不衰。

久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因为不少心血管疾病依靠或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如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心肌梗塞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

除此之外,心血管病学的临床进展不断扩大和提高了心电图的诊断能力,如伴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也促进了心电图诊断水平。

心电向量图也称心向量图,是除心电图之外描记心脏电活动的另一种方式。

两者同样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但心电图是以连接几个或多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向量图在某一电轴上的投影的时间及电压曲线,而心电向量图却以环状图形表达在横面、额面、侧面三个平面上一个周期内的心电向量变化。

因此,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立体心脏动作电位,所以它能够真正地阐明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解释某些疑难心电图的各种波形,进而提高心电图的准确诊断率。

它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比心电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1959年后世界性的心电向量图专业会议每年或隔几年召开一次,深入探讨了心电向量图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心电向量图的临床应用。

国内心电向量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临床应用心电向量图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入,与心电图的结合也日益密切,90年代后国内先后召开了三届全国心电向量图学术会议。

二、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图虽然也能描记P环与T环,但主要用于分析心室除级向量,即QRS向量环。

由此可见,从心电向量图得到的信息,与心电图属于同一性质,两者只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心电向量图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在诊断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在判断多发性梗塞、小灶性梗塞、判断预激旁道的部位及室性异位搏动的起源等方面,尤其具有更重要的定位作用。

各导联的心电图变化,皆与心电向量图向量环的宽窄及投影大小密切相关,只有了解了心电向量图的各种变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心电图的各种变异,从而避免强记各种心电图的图形。

心电向量图是心电图的基础。

由于心电向量图是从三维的立体方面描记心电的变化,比起只从两点之间的线形变化,更能反映心电的大小、方向的全过程,许多难以理解的疑难复杂心电图均可在心电向量图上出现。

三、心向量图和心电图可互补不足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同系记录心脏动作电流在身体各表面的电位差,但它们有以下不同之处:⒉心电向量图能较明确的观察到立体心脏的除极和复极的电激动过程,能较明确的反映出心脏的生理电活动和病理状态的电活动。

而心电图只能记录心脏动作电流在体表电位差,需根据心电图图形间接推断心脏的生理电活动和病理状态。

故心电图对观察心脏电活动过程不如心电向量图直接而明确。

⒊心电向量图对心房、心室激动的顺序和瞬间向量的改变以及空间部位比心电图明确,尤其对房室肥大,心肌梗塞,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T向量的改变等为心电图所不及。

早在1961年,Heckert等分析了心脏病患者1000例,其中266例心电向量图检查与临床和/或尸检资料相符,而心电图仅31例相符。

Wolff等以167例尸检与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对照,结论也是心电向量图诊断的准确性大于心电图。

对大面积心肌梗塞诊断的准确率大于90%以上,小面积为35%,对同时存在的左心室肥大不掩盖心肌梗塞的表现,对左心室肥大的诊断准确率也在90%以上。

⒋心电图是心电向量图在各导联上的投影,故心电向量图能合理解释心电图各波产生的原理并协助诊断疑难心电图。

⒌心电向量图只能记录一个心动周期,故对房室关系、P-R间期、S-T段改变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等如不用时间心电向量图则不如心电图明确,尤其操作以及图形分析麻烦。

一、可在同一次心搏上测量各种数据,便于心电图参数测量的标准化二、测量P波及QT间期离散度⒈ P波离散度:P波离散度(Pd)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最宽P波与最窄P波之差。

正常应<40ms,>50ms时,提示心房内不同部位存在非均匀性的电活动,容易诱发快速性的房性心律失常,因此,P波离散度增大是体表心电图预测心房颤动的一项新的指标。

⒉ 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在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之差。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的新指标。

三、对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其准确性明显优于单导联心电图⒈游走心律的定位诊断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对游走心律的诊断优于单导联心电图。

可以明确是在窦房结内、心房内或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内游走。

⒉房性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对偶发性的房性心律失常,如用单导联心电图记录,它只能在个别导联上记录到,我们也就无法对P波的起源作出定位。

即使是在多导联中都记录到房性心律失常,由于不是记录的同一心搏,此时不能完全排除起源部位可能不在同一处。

⒊交界性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对交界性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优于单导联心电图。

例如:有时在临床工作中常记录到PⅡ、Ⅲ、aVR、aVF均为倒置,此种情况有两种可能—游走心律、交界性心律。

⒋室性QRS波群的定位诊断同房性心律失常。

⒌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定位诊断在预激综合征时可根据QRS波群起始40ms向量及QRS主波的方向,推测旁道所在的部位。

⒍宽QRS波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观察12导联同步记录的同一次心搏QRS波群形态特征,从两个面去推断QRS波群的起源,对鉴别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明显优于单导联心电图。

四、射频导管消融术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在广泛开展的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没有12导联同步心电图标测就不可能成功消融心律失常。

五、能提高心电图的记录质量,便于资料管理心电图波形清晰、不失真,激光打印机打印出的心电图便于永久保存,有利于建立心电数据库,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可实现心电信息远程传输与会诊,心电信息资源共享。

六、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心室晚电位(VLP)又称延迟电位,是指出现在QRS终末部、ST段内的一种高频、低振幅、多形性的心电活动,它实际上是在心室某部小块心肌内延迟发生除极所产生的一种碎裂电活动。

由于这种信号非常微弱,一般在几十微伏(mV)以下,其频率下限为25~100Hz,上限为300~500Hz,与肌电频谱部分重合,加之环境电磁干扰,故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则可以记录到该电活动。

人们早就认识到心肌的电不稳定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众多的研究均在试图寻找尽早捕捉到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有效方法。

SAECG作为一种无创且能捕捉到心电不稳定的碎裂电活动—晚电位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VLP常见于有自发或诱发的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塞后的患者。

一、VLP的病理生理基础VLP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心肌组织形态学和电生理功能呈不均匀状态。

解剖学研究证实,心肌梗塞愈合后部位中有存活心肌,位于心内膜下、心肌内或心外膜下,其数量、大小不一,称为岛状存活心肌,与坏死及后来的纤维化区域混杂交织,岛状存活心肌细胞的排列及相互连接,受到纤维组织分隔,造成挤压,牵拉致扭曲变形,甚至破坏。

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揭示出岛状存活心肌传导速度并未减慢,而坏死和纤维组织的绝缘屏障作用,给冲动传导造成障碍,导致曲折、迂回,造成传导方向和速度的不同步和迟缓。

在这些部位采用微电极通过心内膜或心外膜标测,可以直接记录到高频、低幅或多个分离的延迟出现的碎裂电位,因为这种碎裂电位可延伸到正常的心室激动波之外,而进入体表ECG的ST段上,所以称之为晚电位。

能记录到VLP的区域称为“致心律失常电生理基质”,是潜在的折返激动所在地,如果条件具备,折返性室速一旦发生,便可在折返环径路内持续存在。

体表VLP是局部心肌激动延迟的表现。

在心肌梗塞的狗模型和临床心肌梗塞和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表明,SAECG上的VLP与自心内膜或心外膜直接记录的局部心室电图上的VLP密切相关。

二、VLP的检测方法有创性直接记录法⒈心外膜标测在心脏直视手术中进行,可用戒指式电极或采用含有数10个双极电极的网套进行多点同时标测。

⒉心内膜标测用导管电极作右室或左室内膜标测,主要是标测左室,也可在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采用网套式多个电极进行多点心内膜标测,记录心室电图,观察有无VLP。

☞无创性体表记录法采用信号叠加技术和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自体表记录的ECG,称为SAECG,属于高分辨ECG范畴。

所记录到的VLP与有创性直接标测记录到的实时碎裂电位,在对应时限上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可行和可信的。

由于体表无创性技术简便易行,患者无任何痛苦,并可重复进行,倍受临床重视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三、VLP的识别、测量(一)VLP的识别在SAECG上呈现为QRS终末部以及ST段内可见高频、低幅碎裂波,其中常有一个或几个较明显的尖峰波,频率在20 Hz~80 Hz,振幅25μV以下,持续时间在10ms以上,即是VLP。

(二)VLP的测量⒈时阈分析为使VLP测量标准化,Simson把三个正交导联经过滤波的信号综合为一个综合向量,产生一个QRS波群,称为滤波后QRS波群,VLP的基本参数主要从这个滤波后的QRS波群导出。

VLP的分析受高通滤波和噪声水平的影响较大,高通滤波取25Hz或40Hz所获结果不同。

噪声水平>1.0μV或<0.1μV,分别产生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上升。

因此,必须注意VLP检测中采用的高通滤波及噪声水平。

研究表明,25Hz为较理想的高通滤波频率。

其测量的方法现普遍采用的是计算机自动测定分析法。

滤波后QRS波的起始和终点都需目测审定,数据分析应包括三项参数:①滤波后总QRS波时限(QRS-D);②滤波后QRS终末40ms的平均平方根电压(RMS40);③滤波后QRS终末电压低于40μV的时限(简称低振幅信号,LAS)。

☞VLP的判断标准除外束支传导阻滞,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两项者可确定有VLP。

滤波25~250Hz:①QRS-D≥120 ms;②LAS≥40 ms;③RMS40≤25μV。

滤波40~250Hz:①QRS-D≥114 ms;②LAS≥38 ms;③RMS40≤20μV。

三项指标中,RMS40作为基本指标,如果RMS40阳性,加上其它两项中的一项或两项都阳性,则诊断为VLP阳性。

⒉频阈分析分析方法有二维频谱分析和三维频谱分析两种方法,现常采用后一种。

四、VLP的临床意义(一)VLP与室性心律失常VLP是心室肌内存在有非同步性除极和延迟传导的电活动表现,无疑,它可以参与构成折返激动,而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机制就是折返激动的形成。

可见,VLP与室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