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面子
中国人为何“死要面子”?

中国人为何“死要面子”?为了能够说得过去的一点虚荣心,为了并无实际意义的一点自尊心。
中国人常常不得不委屈退让,忍辱求全,不得不低声下气,甘受作践。
面子很重要,中国人特别在意这一点,遂有了死要面子这一说。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落魄得很,但坚持穿长衫。
那长衫很脏,很破,也不肯脱下来。
因为这件长衫,攸关面子问题。
在旧时代,劳动人民都是短打,只有读书人才着长衫。
穿短打,为的是劳动时的方便,外国有" 短裤党"" 蓝领" 这一说,工人阶级的代名词。
穿长衫,潇洒是有了,风度是够了,但要从事体力活的话,会很碍事,动作不能过大,走路不能太快。
孔乙己先生其实相当穷困,那一件长衫不知穿了几多年头,可这是他的一张证书,证明他曾经是读书之人、进学之人、斯文之人,说不定还是曾参加过科举之人。
就像如今很多并不写作文学作品的人,非要参加作家协会,做一名会员的虚荣心,有点近似。
为了这份进过学、读过书的面子,他说死了也不肯脱下这件长衫,而改着短打的。
可他无业,无业也就无钱,无钱就得找点营生,赚两个小钱糊口。
可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替有钱人家抄书。
于是,抄书之余,免不了偶然做些鼠盗狗窃的事,也就免不了挨打。
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小偷小摸的常规惩罚,而被打者通常也只护着自己的脸。
所谓" 打人莫打脸",就是说,你打我哪里都可以,独独别打脸。
脸,即脸面,对特别在乎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有一次,他腿裹着蒲包,用手扶地,几乎是爬来酒店沽酒喝,掌柜见他如此行状;" 你又偷了东西了!" 他也不作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 掌柜的反问:"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他低声解释:" 跌断,跌,跌…… " 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这就是民间谚语" 死要面子活受罪" 的典型写照。
中国人的面子与沟通

中国人的面子与沟通中国人非常好面子,从小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孩子在地上捡了一个网球,要自己玩,可是这个时候,大人出现了,问球哪里去了?很多的孩子都说自己没有拿,过一会,自己说在地上发现了,这样就不至于丢“面子”了。
中国人对面子是非常重视的,自己的面子和别人的面子都要给一些,如果不给别人面子就是“失礼”,孔子说:“君子直率,而没有分寸,就是无礼”。
所以人们往往说话不直接,转弯。
如在一个课堂里,老师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女孩子的屁股上有一根草,应该怎么办?如果你直接说出来,就是说明你关注了什么部位,所以应该说,在你的肩上有根草,那么她顺着肩向下看,就会看到那根草,每个人都会有面子了,这个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的领带拉锁开了,那么这个拉锁是领带上的吗?人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骂人的时候不是说他犯的错误,你往往都不知道,全篇一律都是辱没自己祖先的话,而且是当众说,这样让人是最没面子的。
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很重,所以在处罚人的时候,最重的刑法就是“株连九族”,美国是个人犯法个人承担。
所以在过年的时候给别人送礼,就是给人面子,有句话是“高官不打送礼人”。
所以过去的点心盒就是最好的礼物,点心盒是传来传去,最后都不知道是谁送的了,有一次自己饿了,想吃一块,可是打开一看,全都长毛了。
所以中国人的礼往往是注重形式上的,往往会忽略一些实际的内容。
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虚伪的东西”,因为要考虑接受人的面子。
有一次我们去美国,早上大家刚下飞机,主人问我们饿吗?我们一想,一下飞机就吃东西,会让美国人看不起我们,我们就说:“不饿”,我们以为美国人会知道我们饿的,可是快到中午了,还是没有安排饭,我们心中有点不高兴了,以为美国人很不友好,但是看到他们的样子又不像,所以我们就吸取了一个教训,下次一定不要再客气了,美国人的智商低,但是亏的是自己的肚子。
看见水果店内的水果是用纸兜装的,美国人说很好吃,我们也真想吃,结果就是拿两个吧,两个最起码是一人一个,结果老外就两个,我们互相看了一下,谁吃啊?美国人的思维是不会拐弯的,我们中国人是比较愿意猜测别人的心思的,美国是开放式的思维,中国就是封闭式的,以自己的价值观了揣摩别人,和自己。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面子其实是一种畸形自恋有一个话题中国人总是会提起,那就是面子。
中国人特别喜欢维护面子,又特别善于委屈“里子”。
几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是郭冬临演的。
我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男主角为了讨一个好人缘,也为了显示自己人脉广,“面子大”,大半夜去给人排队买火车票,买回来还说这是我通过关系拿的,别人送给他一堆没用的牙刷什么的,他也当成礼物收下。
其实他自己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可还是接受了。
这种为了让面子好看,让“里子”特别受伤的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说不敢去拒绝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硬生生地答应下来,等等。
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因此无论是国内的心理学家还是国外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国人心理的时候,都会把“面子心理”列在第一位。
面子到底是什么呢?它代表什么呢?之前,我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有人以为面子就是经典的“假自我”的表达,但这样的表达还不足以表达面子的重要,因为有时候,面子是一个很致命的东西。
在电影《杀死比尔2》中,有一个情节:白眉道长向少林寺的方丈打招呼,结果少林寺的方丈没理他,后来白眉率人血洗少林寺。
这个情节对于面子的表达十分到位。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别人面子,可能后果会非常严重。
我自己也遇到过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来听我的课,之后半年都没怎么理我。
但我一直没有觉察,在人际交往上我是比较心思简单的。
后来他实在忍不住说,武老师你知道吗,我对你很生气。
我说我真不知道啊,你告诉我我哪儿惹你了。
他说,课间有一个同学过来找你提问,我就作为第二个提问者在旁边排队等着,结果你回答完前面的问题,又去回答其他人的问题,我在旁边等了好一会儿你都没理我,我觉得你严重地忽视了我,我很愤怒,决定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我这才明白,在他的感知里,他觉得我没给他面子。
这两个故事说到面子的核心本质:面子就等于尊严,甚至等于存在感;如果你不给我面子,我就要死了,我恨不得你去死,严重到这种程度。
中国人注重面子的例子

中国人注重面子的例子
1. 礼仪和社交场合:在中国文化中,礼节和社交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给对方礼物或红包,以显示互相尊重和赞赏。
同时,人们也会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谈举止,以保持面子和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2. 家庭和亲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亲戚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追求家庭的荣誉和地位,努力工作和拼搏,以便能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尊严,从而增加自己的面子。
3. 饮食和款待:在中国文化中,饮食和款待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用一些昂贵的食材和菜肴来招待客人或亲戚,以显示家庭的财富和地位。
同时,如果客人不吃或不喝,这也可能会导致主人的面子受损。
4. 社会职称和称号:在中国文化中,社会职称和称号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追求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努力获得各种称号和奖励,以使自己在社会中更加受到尊重,从而增加自己的面子。
5. 送礼和接受礼物:在中国文化中,送礼和接受礼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关心,以赢得对方的欢心和尊重。
同时,如果对方拒绝或不接受礼物,这也可能会让送礼人失去面子。
为什么中国人把面子看的比性命还要重?只因面子是人情社会的社交密码!

为什么中国人把面子看的比性命还要重?只因面子是人情社会的社交密码!在中国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讲究人情法则的社会,必然是个关系取向的社会。
人们不仅依据个人本身的属性和他能支配的资源来判断其权力的大小,而且还会进一步考虑他所属的关系网络。
个人的社会关系网越大,其中有权有势的人越多,他在别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也越大。
因此,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许多人用情境背景、服装仪容、举止动作来炫耀他的财富、学问、身份等等权力象征;还可以看到有人显示他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所谓的“面子工夫”;由于面子不仅牵涉到个人在其关系网中的地位高低,而且涉及他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以及他可能享受的特殊权力,因此,在中国社会中,“顾面子”就成为一件和个人自尊密切关联的重要事情。
在中国社会中,“做面子”是个人炫耀其权力的种手段;以“面子工夫"影响资源支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变分配的方式,则是中国人常玩的一种权力游戏。
中国人往往以不同的交易法则和关系不同的人交往。
所谓“攀关系”、“拉交情”、“认亲家”,基本上都是通过角色套系的作用,和原本没有关系的人建立关系。
攀上关系只是双方建立混合性关系的第一步。
如果请托者知道某人掌握有某种资源的支配权,具有交往的价值,他可以进一步地用拜访、送礼、宴请等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
“面子”在中国代表着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誉。
“脸”不仅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可以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束力量。
“脸”代表的是社会群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
这种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都会履行自己的义务。
“丢脸"是团体对不道德或社会所不同意之行为的责难。
严重损害社会道德规范之事,一旦为大众知道,便构成个人品格上的污点同时引发大家的互相责难。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所谓面子也即脸面,是一个人被周围社会认可、接受的一种标志。
有的中国人特别讲究面子。
他们甚至宁可不讲法律、法规、不讲纪律、制度,不讲诚信、道德,也要讲究面子。
俗话说,面子大如天,面子无小事;死要面子活受罪;骂人别揭短,打人别抓脸;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而一个人一旦失了面子就会被人耻笑,被人瞧不起。
失去面子的一方也会从此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心存芥蒂。
中国人眼里的面子,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有以下四种意义:一是涉及个人的尊严问题;二是涉及个人的人格问题;三是涉及家族以及身后的社会背景问题;四是涉及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地位、成绩的认可问题。
因此,在古老的中国,在传统观念面前,面子是相当重要的,个别时候甚至高于生命的价值。
比如,张三殴打了李四,李四到有关部门状告张三,于是张三和李四开始了调动身后的社会关系。
张三找了在县城工作的叔叔,李四找了在省城工作的姑姑。
张三的叔叔通过关系给派出所所长打了电话,李四的姑姑通过关系给公安局的副局长打了电话。
他们都希望派出所能够倾向自己的一方,能够对自己关照的人网开一面。
如果处理结果不满意就觉得失了面子,从此心中结下梁子。
比如,王五的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为了上重点高中,就通过关系找到了文教局局长,局长给重点高中的校长打了电话。
如果校长没有给面子,那问题(加微信号tydhl4为好友,朋友圈文章更有种、有料。
)就大了,以后,校长再找局长办事,嘴都张不开。
所以聪明的校长都会给自己留着一些名额、指标,专门等着面子大的人来说情。
比如,农民丁一要在县城买房子,就找到了在城建局当副局长的老乡。
老乡副局长给开发商打了一个电话,一般的开发商都会给个面子,少则一套房便宜了一、二万,多的能够便宜个三、五万。
如果有那个开发商不给这个面子,那以后有什么事儿也必定疙里疙瘩。
如果给了这个副局长面子,没有给那个副局长面子,更要得罪人。
比如,派出所抓到了一个嫖客,拟定罚款3000元,当事人就开始四处找关系,先是找乡长,派出所民警天天在乡政府吃饭,所长无奈只好给了500元的面子,罚款降至2500元;当事人又找了公安局的副局长,没办法只好又降了500元,罚款改成2000元;万万没有想到当事人又找了一名副县长,再降500元,罚款只好改成1500元。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第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生活中的前规则,貌似你无法把它怎么样。
它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细胞当中,而无法根除。
无论是中外的思想家,对中国人爱面子都提出过个人的看法,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于是。
中国人爱面子已成定论,但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却众说纷纭。
每一个解释都似乎很有道理,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面子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爱面子?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爱面子的具体表现吧!有人写到:“若把文化定义为‘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那么‘爱面子’‘要脸面’算是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的最基本成分。
当有人向我们借钱的时候,我们心里很不情愿借给他,但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拒绝他呢?因为我们爱自己的面子,也要保住他人的面子。
我们找人办事的时候,总会说给个面子吧!好像面子比命还重要。
多日不见的几个朋友相约在餐馆聚餐,每一道菜,大家都不愿吃最后一筷子,所以每一个盘子里都是一样的要剩一些菜,‘金银小馒头’要剩一二个,朋友都说吃不下了,不能再吃了,可我觉得自己还未吃饱,想吃,却拿不动筷子。
那种虚伪真的难受,问自己,你有挥霍粮食的资本吗?为了脸面克肚子,值吗?因为爱面子,攀比在中国一直很是流行,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吃饭穿衣,动辄国际名牌,张口世界第一,就是家里养一条狗,还要经常拉到一起溜溜,溜的过程是比较的过程,但凡能找出一星半点自己的狗胜于他人的狗的地方,狗不知道有没有感觉,养狗的人顿时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往往会面色潮红,艳若桃花,而失败者则垂头丧气,恨狗不成钢。
生儿育女就更不用说,父母再累死累活,都不能让儿女在人面前矮一分,‘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
一旦孩子考个大学啥地,就跟母鸡变凤凰,是很能光宗耀祖的事情,大肆张扬一下,老少脸上都有闪光了。
爷爷们,一代一代经常讲:人有脸,树有皮;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中国人的人性三个特点

中国人的人性三个特点中国人的本性是什么?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怕吃亏,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亏上当;第二喜欢占小便宜,中国人一般不奢望去占大便宜,专占小便宜;第三,自私又爱面子。
之一、就怕吃亏上当说中国人怕吃亏上当,并不是贬低中国人,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人。
中国人重视合理,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特性,凡是宣称钱财乃身外之物的人,多半都很小气。
因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个弱点的话,就不会强调它。
例如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才能让别人上当。
就因为中国人怕吃亏,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有欺骗的意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大欢喜。
一开始就想欺骗中国人,往往会“偷鸡不着蚀把米”,得不偿失。
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精打细算了,其实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所以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
因为怕吃亏,中国人处处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
但是,如果防不胜防,真的吃亏了,中国人也不以为意,反而相信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
之二、只爱占小便宜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
占小便宜,关键词不是“占”而是“小”,只占“小”便宜。
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表示这个人不贪,贪心的人只想着占大便宜。
中国人爱占“小”便宜,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耻的。
而且对中国人来说,占小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中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试探对方。
和别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要了解对方,看对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
中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我们会考虑值不值得。
要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一旦吃了共同的东西,就是兄弟了。
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基度山伯爵请他的仇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
因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这仇就报不了啦!反过来也一样。
仇人一旦在一块儿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们,不打了。
所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你要吃他们的东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能学人类学,不能学民族学。
新疆的哈萨克族有一个习惯,请客的时候要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待遇,由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个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块下来,塞到你嘴巴里面。
(笑声)你不能吐出来呀!吐出来你就是敌人。
你得拧着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大家就是兄弟了。
什么事情他都护着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对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命之源。
“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东西才能活下去,那么我给你东西吃,是给你生命啊!当年韩信不肯背叛刘邦,就因为“汉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
我吃了人家东西,那么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么人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在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因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
”惟其如此,中国人才那么爱请客吃饭。
请客吃饭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没有中国人这么爱。
有个小品节目里,一个领导干部做检讨时说:“过去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
”(笑声)不要说领导干部了,包括我们大学生,哪个不请客吃饭?过生日、得了奖学金,都吃成风啦!为什么要吃?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来源,我们才是兄弟。
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识,但自从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喝过酒以后,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么叫生人?就是没在厨房里煮过的人。
什么是熟人?就是经过烹调吃过好几次的人。
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
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熟人,这个时候我要是开口求你办点什么事,你好意思不答应吗?你又能够答应了以后不照办吗?不能!如果说你在酒桌上答应了兄弟们什么事,最后你又没有办,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食言”。
(笑声)“食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说出去的话又吃回来啦!嘴巴里吐出去的东西能够再吃回来吗?你不能吃回来。
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应。
以至于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我们只好不吃饭,坚决不吃。
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仅是吃饭了,还有别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肯定要吃啊!
那么,吃饭有什么讲究呢?嘿呀,这讲究可大了。
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个席子就叫做“主席”,他是坐在当中的。
旁边的两列席子叫“列席”。
现在是圆桌了,但是也有主次。
谁坐这儿,谁坐那儿,谁坐上菜的地方,这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坐。
看什么呢?看面子。
请客吃饭这个事情主要是由面子来操作的。
比方说哪些人该再三敦请,哪些人顺口说说,取决于面子。
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上面,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下面,这也取决于面子。
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是有面子。
很多人会回去吹嘘说我今天和谁谁一块儿吃饭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请头面人物吃饭。
所以面子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没有的。
我可以讲三个例子来证明面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叫做“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为了面子自杀。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为了面子杀别人。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时候,忽然手指头动了。
他就跟大家说:“今天有好东西吃啦!”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巨大的王八在鼎里面烹煮。
可是到了吃鳖的时候,国君灵公却偏不准他吃。
因为你说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我偏不让你吃到。
子公就没面子,于是非常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头蘸了一下。
啊,这叫做“染指”。
(笑声)“染指而出”,走了。
这下子君臣两个就翻脸了。
灵公就说:“妈的,我非宰了这小子不
可。
”(笑声)子公回去也说:“妈的,我非杀了那王八蛋不可。
”之后就发动政变,把灵公干掉了。
还有一个例子讲楚国的成王。
他的儿子叫商臣,就是后来的穆王。
有一天穆王带着兵来逼宫,说:“对不起,老爸,这楚王我要当啦!你老人家自便。
”老爸一看没办法,说:“儿啊,老爸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吃熊掌。
厨房里的熊掌快烧熟了,能不能等一下?”“不行,这个熊掌熟得太慢啦!哥们都等不及了,你老人家还是快点上路吧!”(笑声)成王只好拿根绳子把自己吊死了。
吊死以后,不肯闭眼睛,死不瞑目。
为什么?因为按照古代的规矩,王侯、大夫、将相、名人,死了以后要上一个谥号,算是对他一生最后的总结,最后的面子。
几个儿子就商量说,我们老爸是很差,就叫灵王吧。
这是一个恶谥,那楚王就不肯闭眼睛。
儿子们没有办法,只好叫他“成王”。
这是一个很美很好的称号,“安民立政曰成”嘛!那死人一听,“成王?”可以可以,眼睛闭上了。
(笑声、掌声)这叫什么呢?这叫死要面子,不折不扣的死要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