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以长春市为例作者:全震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2期全震(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研究绿地系统布局的意义在于使各类城市绿地合理分布组成城市内外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的功能作用。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绿地发展历程及绿地系统布局的研究,分析绿地系统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指导建议,旨在使长春市绿地系统形成合理、完善的布局结构,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绿地系统布局;绿地建设;长春市1 长春市绿地发展历程第1阶段:起步阶段(1932~1948年)1932年伪满时期,由日本人统治,制定了《满洲国国都建设计划概要(1932-1952)》,提出要建设亲水公园及沿伊通河与环状道路建设绿化带等,综合运用“田园城市”、“城市美化”、“邻里单位”等思想理念,初步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雏形,奠定“森林城”基础。
第2阶段:缓慢发展阶段(1949~1989年)长春市的绿化建设在此阶段经历了两次规划,第1次:1955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55~1975)》,提出关于绿地建设的措施是在保护好现有绿地的基础上,在郊区兴建防护林带。
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绿地建设处于混乱状态,不但没有达到规划的目标,大量的绿地反倒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第2次:1980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提出从点、线、面结合的角度对长春市的绿地进行建设,在此期间绿地建设与经济建设并未同步,绿化基本上是见缝插针,没有遵循一定的秩序与原则。
第3阶段:稳定增长阶段(1990~2000年)进入90年代,人们对绿地的价值有了全新认识。
1996年版的《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提出要形成了以“一环五带”为核心的大环境绿化,对较早建设的公园绿地进行改造,同时增建了部分公园绿地。
此期间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绿地建设稳步增长。
第4阶段:跨越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长春市绿地建设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修改草案
长春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六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 4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6
ii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落实《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 “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战略部署,推进哈长城市群建设和长吉 一体化进程;为促进长春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绿色宜居城市,实 现 2020 年长春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为集约有效使用土地,配套各项 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原则 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 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 挥“五大优势”,大力实施“五项举措”,加快推动“五大发展”,统筹推进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化实施 长吉图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以建设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为重 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 优势充分释放的城市发展新路。 二、创新规划理念的原则。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 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 图干到底。 三、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正确处理城镇化快速 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调整能源结构,实施“集约紧凑、适度混合、公 交优先”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各级建设主体在城市发展中积极作用的原则。明确各行政分区建 设主体的权利及义务,突出总体规划对各行政分区规划的调控与引导。 五、尊重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展示城市内涵。 六、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原则。突出政府对社会管理和公共
环卫专项规划文本
中国·长春市长春市主城区东部片区环卫工程专项规划The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Plan ofEastDistrictPingdingshan(2011 - 2020年)文本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长春市城乡规划局二〇一二年三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环境卫生发展预测 (3)第三章环境卫生发展战略规划 (5)第一节环境卫生发展战略目标 (5)第二节环卫管理体系规划 (6)第三节环卫经费管理规划 (6)第四节环卫管理制度规划 (7)第五节环卫市场管理规划 (7)第六节环卫数字化建设规划 (8)第七节环卫队伍建设规划 (8)第八节环卫科技发展规划 (8)第九节环卫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9)第四章垃圾处理系统规划 (10)第一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规划 (10)第二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 (10)第三节建筑垃圾处理系统规划 (11)第四节粪便处理设施规划 (12)第五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规划 (12)第六节长春市垃圾处理远景展望 (12)第七节长春市垃圾综合管理远景展望 (13)第五章垃圾转运系统规划 (15)第一节长春市收运模式规划 (15)第二节长春市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规划 (15)第三节收集设施规划 (15)第四节垃圾分类收集体系规划 (16)第五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规划 (17)第六章环卫公共设施规划 (19)第一节公共厕所 (19)第二节环卫车辆停车场 (20)第三节环卫工人作息点 (20)第四节洒水车供水器设置规划 (20)第七章环卫机具规划 (21)第一节道路清扫机具规划 (21)第二节垃圾运输车辆规划 (21)第三节餐厨垃圾运输车辆规划 (22)第四节粪便运输车辆规划 (22)第五节洒水(冲洗)车辆规划 (22)第六节其他环卫车辆规划 (22)第七节环卫机具需求汇总 (22)第八章环卫设施投资建设规划 (24)第一节环卫设施投资估算 (24)第二节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25)第九章实施保障和效益分析 (27)第十章附则 (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长春市环境卫生事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及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快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保障长春市巩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品牌,构建长春市成为中原城市群的“能源、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实践低碳城市理念,特编制《长春市主城区东部片区环卫工程专项规划》(2011-2020年)。
国务院关于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6.23•【文号】国函〔2017〕87号•【施行日期】2017.06.2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国务院关于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7〕87号吉林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长春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长春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29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与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42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45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
要落实好《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
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长春市城市规划分析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长春市城市规划分析学院亚泰工商管理专业年级旅游管理1207学生姓名隋慧敏学号 **********长春是一座美丽、繁荣、开放的国际化大都会,市区内居住着约3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友人。
长春,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中国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第九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中国十五座副省级城市之一。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座落于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工业和电影工业的发源地。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北方窗口城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和交通中心。
长春素有“国际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文化城”、“科教文化城”、“国际轨道交通之都”等诸多美誉。
长春地处东北腹地核心,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东北亚几何中心,东北亚十字经济走廊核心之一。
长春市的城市形态主要是以“分散组团式”布局,城市结构则主要是以“多中心分区式”为主。
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具体的城市形态以及结构见下图这种分散组团式的城市布局优点是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缺点是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各地区不易统一分配基础设施,跨区工作和出行成本高,区民生活不便。
所以长春市的这种城市形态的布局加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使负担加大。
而对于长春市的道路以及交通规划,长春建设改造主次干道50多条,1787条巷道旧貌换新颜,实施了九大区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环保等重点工程120多项,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亿元。
先后建设改造了亚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环路等50多条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长江路步行街;同时规划建设了长春大桥、兴业立交桥、长沈路桥等大中桥梁12座;对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东盛大街、建设街、安达街、开运街等400多条道路进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国道长沈公路、吉林大路、长吉北线、长吉南线、北亚泰大街6个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文本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6.12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第五章建设时序 (21)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原则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
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
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
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之欧阳道创编
欧阳道创编 2021.03.06目录欧阳道创编 2021.03.0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落实《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战略部署,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促进长春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绿色宜居城市,实现2020年长春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为集约有效使用土地,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原则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技术;加快区域绿化进程,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增加森林碳汇;构建起低碳型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实现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模式。
二、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原则。
明确与不同区域层次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和谐统一的区域城镇分工体系,积极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资源要素和各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三、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
从全局出发,合理布局城市各类功能区和安排各种物质要素,使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四、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原则。
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布局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原则。
正确处理好城乡规划的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规划在对宏观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市域城乡统筹、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等,同时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系统,完善区域基础设施,预留大型市政设施廊道,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框架。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报批稿)目 录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二、规划重点三、规划主要内容1、城市发展目标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区域协调发展5、市域城镇发展6、规划区发展规划7、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8、公共设施规划9、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10、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2、综合交通规划13、重大基础设施规划14、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京哈与图乌两条交通线交汇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
长春市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
截至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752.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
其中市区人口360.8万人。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8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1.9亿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截止2008年末,长春市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376.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
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5年时间内就增长约5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发展迅速,其中合心、兰家、英俊、西新等四个周边组团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轨道客车产业园区、轻工业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产业园区。
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随着“退二进三”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中心;净月、富锋、兴隆等三个组团分别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长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带动下,形成以教育研发、汽车产业、食品加工为主的三大城市组团。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近年来,国家、省级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引 言
长春市是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东北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春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实施九年来,在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土地利用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矛盾和新要求。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使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长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世纪前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家扩大内需的新政策,使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实现“五个统筹”,对科学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上轮规划进行修编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上轮规划的编制实施基本保障了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土地管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与长春市的战略地位不相称
长春市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全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年长春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近,财政收入占全省的,而上轮规划建设用地的总量指标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不足三分之一,用地总量配置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职能安排缺乏引导和控制,周边组团没有起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作用,导致中心城建成区突破了规划用地规模。
.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
上轮规划对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了安排,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规划实施以来,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规划期内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公顷,占新增建设用地量的,满足了建设需要,为长春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研究
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本文以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为研究对象,剖析长春市不同时期住区分布特点及规律,探寻各时期影响住区分布的因素并综合分析不同因素对长春市住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对长春市住区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标签城市化;住区分布;宏观政策;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前言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住区建设规模逐年增长,住区建设中土地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城市发展的大前提下,我国多数城市居住用地快速扩张,各个城市的住区布局形态各异,个别城市出现了空间的无序扩展、住区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现象。
长春作为我国北方特大城市之一,建国以来住区建设持续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对长春市住区分布历程进行整体梳理,并结合不同时期政策背景与城市总体发展情况可以总结得出其演变规律,对城市住区合理分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长春市住区分布演变历程与特点1.1 长春市住区分布的几个阶段从1949年建国开始,长春市的住区建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对其进行划分主要是因为在不同阶段由于方针政策的指引表现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
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长春市的住区建设主要围绕工业展开;改革开放后直到八十年代末,独立于工业之外的住区项目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旧区改造项目;从九十年代开始,住房改革成果逐渐显露头角,各类商业住区大量出现,带动了长春市住区分布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2 各阶段住区分布特点1.2.1 1949-1978年:伴随工业建设的点状分布阶段解放前长春市居民的居住水平较低,当时的居住用地主要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分布在城市各处但主要以人民大街北段、东西广场、大马路一带为主。
1953年,长春市投入了较多资金用于作为工业建设的附属设施的住宅建设。
七十年代后期,长春市西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西部的长春客车制造厂等都开始进行生活区的建设。
长春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之路
长春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之路陈忠朋;高国刚;姜蕊【摘要】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现状与特征解析,结合长春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定位,笔者基于已完成的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提出为改善、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有力支持城市确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应积极推动城市公交体制改革.在借鉴首尔、伦敦等城市公交运营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公交运营组织架构,并同步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以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体系结构建设.【期刊名称】《城市公共交通》【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7页(P27-33)【关键词】策略;区域性中心城市;公交体制改革【作者】陈忠朋;高国刚;姜蕊【作者单位】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00;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00;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7十二五”期间,长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代表建设工程包括核心区“两横三纵”快速路、快速轨道1、2、8号线(北湖线)、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等。
随着“两横三纵”快速路投入使用,标志着长春市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交通时代。
在城市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机动化交通出行需求仍在高速增长,交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为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践行长吉图发展战略和哈长城市群规划,2016年3月,长春市提出未来将自身打造成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使长春成为撬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支点。
为有力支持并推动城市确立的最新发展目标,研究近年来长春市交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梳理,特别针对城市发展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
1.1 公共交通概况目前,长春市已初步形成由快速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构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
环卫专项规划文本之欧阳学创编
中国·长春市长春市主城区东部片区环卫工程专项规划The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Plan ofEastDistrictPingdingshan(2011 - 2020年)文本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长春市城乡规划局二〇一二年三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长春市环境卫生事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及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快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保障长春市巩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品牌,构建长春市成为中原城市群的“能源、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实践低碳城市理念,特编制《长春市主城区东部片区环卫工程专项规划》(2011-2020年)。
第二条规划范围本规划结合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长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为长春市主城区东部片区内的4区,即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高新区”)。
规划边界西至西环路,东至许南公路,北至北环路,南至南二环路。
规划总面积为87.8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规划:2011年~2015年;远期规划:2015年~2020年;远景展望:2020年以后。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城乡统筹,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市的高度,以国家卫生城标准为基础,结合低碳生态城市理念,提出东部片区环卫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分项目标,提出东部片区环境卫生行业总体发展方向,提出各种垃圾的管理对策和处理技术路线,规划相关的环卫设施,以满足长春市东部片区在未来十年规划期内开展环卫作业和环卫设施建设的需求,为规划范围内系统、规范、有序地开展环境卫生工作制定指南和大纲,实现长春市环境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074.开发强度的测算与传导——以长春市开发强度测算为例
开发强度的测算与传导——以长春市开发强度测算为例刘鸿铭摘要:随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减量”规划已成为各类空间性规划的共识,土地利用方式由开发为主阶段全面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阶段,开发强度被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列为约束性指标,需要严格落实。
本文以长春市空间规划试点中开发强度测算工作为背景,阐述了契合长春实际特点的开发强度测算与传导的思路、方法,分析了基于目标导向测算的开发强度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预测的开发强度之间的差异,总结了开发强度在国土空间管控中的作用。
关键词:开发强度测算,传导方式,管控作用1前言开发强度,指一定空间中建设用地总量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建设用地总量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五大类。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地区土地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过度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空间开发与保护失衡。
由于在技术方法、规划体系与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空间性规划对开发强度指标常常不一致,导致了规划实施中的冲突与混乱。
另一方面,郭广忠院士提出,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34亿,严重失控。
据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显示,仅2016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面积34.50万公顷【1】,大量生态用地被侵蚀。
各地普遍存在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布局散乱,废弃、闲置率高,城镇用地无序蔓延,利用低效的情况。
我们正面临着开发强度“失真”与“失控”的严酷事实。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开发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需严格落实。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珍惜每一寸国土,加快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推进形成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聚焦长春《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重磅发布
聚焦长春《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重磅发布10月8日,《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正式获得吉林省政府批复。
10月19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长春新区总体规划,使社会了解长春新区总体规划,推动总体规划实施。
长吉图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示意图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长春新区主体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部,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长春市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和九台区部分区域,覆盖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约499平方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创新氛围浓厚、开放条件优越、承载能力较强。
发展规模规划至2020年,新区人口规模为102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71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人口规模1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76平方公里以内。
发展目标共设计了创新繁荣、开放包容、公平幸福、生态智慧四大方面60余项发展指标。
力争到2030年,新区的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腹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发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绿色智慧新城区全面建成。
对外开放平台及核心功能区为打造新区对外开放平台,提高新区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重点规划建设“两大港口”和“四大商务中心”。
两大港口:一、依托龙嘉国际机场建设构建国际“大通关”体系,开辟俄罗斯、北欧等客货运航线,建设东北亚地区门户枢纽机场,远期可承载客运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300万吨,成为东北亚区域航空物流枢纽。
二、依托铁路综合货场建设通过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建设保税中心、海关监管多式联运等功能性设施,打造智慧公路港和国际内陆港,远期建成18条铁路线,可承载年运量3300万吨,成为“一带一路”北线通道的重要枢纽节点。
四大商务中心北湖龙翔国际商务区集会议酒店、科技创新、商务金融、旅游休闲及生活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打造高端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区,补充老城区不足。
城市规划论文-长春市的城市规划
一、长春城市性质与总体布局(一)长春城市性质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
至2020年,把长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城市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由以建成区为主的中心团和规划建设的外围组团(兴隆团、富锋团、净月团)组成。
中心团与外围组团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分区式’结构,其中:中心团分为中心分区、二道分区、铁北分区、绿园分区、汽车厂分区和南湖分区,外围三个组团各构成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具有独立的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二、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一)总体思路:从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存在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的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空间布局:1、划区城镇空间组织体系:按照“一城、一区、十组团、九城镇四个层次,实施分类指导。
“一城”为主城,“一区”为双阳城区,“十组团”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合心组团、劝农山组团、奢新组团、双营组团、英俊组团、机场服务组团、兰家组团,“九城镇别为泉眼镇、永春镇、乐山镇、新湖镇、山河镇、太平镇、鹿乡镇、四家乡、齐家镇。
长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10-2018年)及线网规划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环评证:甲字第1043号目录1规划名称及规划编制单位 (4)1.1规划名称 (4)1.2规划编制单位 (4)1.3任务来源 (4)2规划修编建设内容 (4)2.1 线网规划 (4)2.2 建设规划 (7)2.3建设时序 (8)2.4运营组织方案 (9)2.5 投资规模 (9)3规划协调性分析 (10)3.1 与上层位规划相容性分析 (10)3.2 与同层位规划协调性分析 (11)4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2)5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13)5.1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13)5.2 水资源承载力 (13)5.3 电力资源承载力分析 (13)6规划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3)6.1 声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3)6.2 振动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4)6.3 电磁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5)6.4大气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5)6.5 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6)6.6 地下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6)6.7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8)6.8 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18)6.9 轨道交通景观设计的建议 (20)6.10 对规划采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建议 (20)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0)1规划名称及规划编制单位1.1规划名称规划名称: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10-2018);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1.2规划编制单位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3任务来源受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承担“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10-2018年)及线网规划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 规划修编建设内容2.1 线网规划2.1.1远景线网方案远景线网由8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约301.3km,其中6 条放射线、2 条半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