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行动:对教学反思的反思精品文档8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念到行动: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教学反思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意义,前者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和升华,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或意见。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对教学反思价值的极其推崇。实践也证明此言不虚。但与专家学者对教学反思的“高调”引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一线教师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不善、不会甚至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其中缘由令人深思。

从主观上看,教师群体更多地继承了文人的秉性和气质,自我认同度高,容易固步自封,不愿自找“麻烦”。尤其是教龄长的教师,对于轻车熟路的教学不愿改弦更张,不愿创新求变,自然也谈不上有效教学反思。但笔者认为,阻碍教学反思深入推进的根本原因还在教师客观上的“不能”。

一、学习的缺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是“参省”的前提和条件,“参省”是在“博学”基础上的提升。只有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扩大视野,提高认知能力,才能对自己的言行作检讨,进而“参省”。反之,绝无“参省”的可能。教师的教学反思更注重自身的业务进修和能力提升,注重教育理论的指导,应该建立在不断扩大教学视野和不断增强教学能力之上。教师学习的内容庞杂,但重点是教育教学理论。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改革信息,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确立崭新的教学观念,为教学反思提供理论基础;理论学习还可以为熟悉的教

学活动提供豁然开朗的原理阐释和别开生面的工作方式方法,给反思提供新的视角;理论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自身提炼教学经验,升华完善成为独特的教学风格,促使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而一线教师最缺乏的就是“源头活水”式的理论学习。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使教师无暇顾及理论学习,务“实”多,务“虚”少。其实“虚”“实”并非泾渭分明,完全应该相辅相成。

1.强化务虚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投鼠忌器,担心务虚害实,而应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保障条件,主动搭建平台,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如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开展教师读书沙龙等,使学习由“任务”转变成“福利”,甚至是“权利”,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从“被迫学”转变成“主动学”。

2.重视化虚为实

教师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实践,因此,理论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即必须从解决现实教学困惑开始逐步深入,以理论化解教学困难。理论学习不是形式上的学习,而是有的放矢的自我提高。

3.落实虚实结合

教育教学理论本是从教学实践中提炼而来,一旦再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两者就融为一体了。在学习与教学的关系上,学习是手段,教学是目的,教学又激发学习愿望。《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本意也是强调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是后起之意)。教师学习的源动力和归属都是教学实践,缺失理论学习的经验型教

学必然缺少反思,是不完整的教学。

二、角度的机械

教学反思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一通百通,得益匪浅;方法失当,徒劳无功,索然无味。笔者观察,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角度僵化,方法欠当,始终停留在原始的自我认识水平上。矫正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当务之急。

1.由课例反思向专题反思转化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指对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这也无可非议。但这样的教学反思看重的是“点”,指导意义不明显。由此及彼,连点成面,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现象作专题式的反思效果更佳。如学生的确难以理解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内涵,教师就得反思杜甫诗风的形成与其个人气质、人生经历、时代氛围,以及同时代诗人、诗风的关系,进而反思自己教学的策略;再由此反思教学李白诗、苏轼词的策略问题。对同类现象进行全面深刻的比较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类比归纳,在概括教学行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提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策略,这对今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既鲜明又经济。

对某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也可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也是专题反思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学案模式下的概念教学,如何呈现、如何迁移、如何生成等,这种反思有明确的反思主题,既可以联系教学理论又可以回顾教学实践,走整合之路,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的教学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2.由行为反思向习惯反思转化

对教学工作的部分环节从设计到操作再到效果进行反思,寻找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突破口,这是教学反思最常见的方式,但也仅仅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工作周而复始,鲜活的教育过程也会变得机械化、程式化。教学行为经过不断反复就形成教学习惯。要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不能仅就某个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要就教学习惯进行思考,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将“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教学习惯的教育意义与缺陷,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习惯的联系,彻底扭转不当的教学习惯。如作业布置“一刀切”的习惯就很普遍,能不能分层要求,甚至划出一定的作业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但限于习惯,教师很难跨出这一步。

3.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化

最常见的教学反思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多是宏观反思。教学阶段可长可短,可以是一个或半个学期,也可以是完成某一章节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从教学效果角度进行的。我们提倡过程性反思,即就某一节课,甚至某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展开反思。反思可以在事后,也可以在事中。事中反思更便于教师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行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都说教学是遗憾艺术,但为什么要让教学成为遗憾后再哀叹呢?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找出问题症结求得解决办法,就是要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变,深入到教学的一个个细微的过程环节,边反思边改进,体现高超的教学智慧和策略。 4.由问题反思向成绩

总结转化

通过教学反思查找并解决存在问题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我们常常忽视对教学优点和教学成绩的总结提升,这会造成优质教学资源的流失。只反思教学的问题和缺点会使教师始终处在压抑失败的心境之中,缺少成功的喜悦和改进尝试的欲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个人教学状态。教学反思要将重点由反思缺点向总结优点转化,教学优点经过总结提炼和升华就是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名师产生的必备条件。教学反思不纯粹是“挑刺”,它更应该着眼于培植优良的教风,扩大教学优势。

5.由个体反思向合作反思转化

教学反思以个人为主体,但并不拒绝合作反思。合作反思是教师通过与他人(其他教师、科研人员、管理者、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讨和反思,常见形式有学科研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合作反思的优势是教师跳出自身的思维和认识苑囿,吸纳他人的见解和实践,扩大认知范围,提升认知能力。

①比较式反思。在比较中反思,就同一教学内容借鉴多位教师的教学处理,就备课设想、施教过程、教学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再选择并提出改进的方法。②观摩式反思。常与同题异构、主题沙龙、课题论证等相结合。教学当事人在与其他教师切磋的过程中,达成新的认识,生成新的教学理念。也可以就某一教学活动请专家诊断,或请其他教师集体会诊,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③互动式反思。通常指教师一改自身的教学习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策略上研究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共同切磋反思,由专业研究人员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