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摘要】本文立足江西现实,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进行了阐述,进而探寻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提高特岗教师职业素质、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特岗计划特岗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对策

一、“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情况

2006年5月,在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了农村“特岗教师”计划。所谓“特岗教师”,是指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采取中央推动、省级统筹、公开招募的办法,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特岗教师,聘期为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以中央为主。

江西省于2009被纳入“特岗教师”计划实施范围。2009年至2011年间,江西省共招聘了8581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基层中小学校任教。经过3年的建设,特岗教师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职业倦怠也作为一种负面因素已经在特岗教师中出现,并且伴有产生周期越来越短、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的趋势。笔者对江西上饶地区特岗计划所作的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68%,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46.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

二、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情境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和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后来人们把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

所谓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特岗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却又不得不为之时感到厌烦、身心疲惫,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来说,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典型表征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情绪衰竭。很多特岗教师走进农村支教以后,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降低,缺乏热情与活力,甚至会产生焦虑、恐惧、沮丧乃至绝望的情绪。

其次,认知消极。部分特岗教师往往只把工作作为谋生的工具,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的付出与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感到不对等,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最后,低成就感。特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受不佳,没有成就感,普遍感到厌倦,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满意度很低,容易产生较强的无助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

实践表明: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更会因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削弱甚至瓦解教师群体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

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总起来说,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职业声望低,角色认同感差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教师具有相当高的职业声望。然而,曾有学者调查,当今社会,家长最不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中,教师处于第三位。农村特岗教师,则几乎成了“贫穷”的代表词,他们的职业声望则更是可想而知。有的特岗教师曾叹息,“农村教师仍然是一个太阳底下无奈的职业”。

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特岗教师”还未成为未来从业人员向往和自觉选择的职业。据一份调查显示,特岗教师选择特岗主要是为了就业,但他们对自己是特岗教师的身份感到自然,而且有着较高的教师角色意识。调查显示,特岗教师选择报考特岗的根本原因是:为自己就业(83.3%),为锻炼自己(16.7%),发展农村教育(23.3%);40%的特岗教师介意告诉他人自己是“特岗教师”。虽然在江西农村特岗教师招考过程中,曾出现了几十个师范毕业生争相报考几个教师岗位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农村教师的职业声望已大大提高,而只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艰难。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特岗教师选择这份职业,不是出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是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也有的毕业生把特岗教师当成一种暂时的就业跳板,随时寻找着更好的职业机会。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必定使他们不能安心做好教育工作,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倦怠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较大

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风华正茂,满怀着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在新天地里一展拳脚,然而农村落后、闭塞的乡土环境、微薄的收入、封闭的人际关系与其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特岗教师往往被分配在最艰苦、最偏远的基层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付出的劳动时间要比城市教师多,工作负荷要比他们重,可得到的报酬却不仅远低于城市教师,甚至低于国家规定的平均水平。据笔者从所调查的特岗教师处获悉,他们每月实际领到的工资一般在1400元左右,低于国家标准的1710元,且没有其他奖金、福利等隐性收入,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出现了拖欠特岗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些无疑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存、安全、归属、尊严、自我实现。可以说,特岗教师当前的处境仍处于生存链,还要为生存打拼,更奢谈自我实现。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使特岗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受挫感。如果我们一味地提倡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而罔视特岗教师困顿的生活,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为贫穷所扰的教师会真正做到“安贫乐教”,全身心致力于农村教学发展。

(三)工作负荷重,教师责任重大

特岗教师是大学毕业生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他们的学历、学位

层次较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扎实,因此学校领导对于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缺乏,所以特岗教师一般被安排带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承担2-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中绝大部分从早到晚都处于忙碌的状态。

与此同时,不少特岗教师所任教课程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相吻合,这种“教非所学”“教非所选”现象非常普遍。如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无科班专业教师,均由其他科任教师改科担任,致使一些特岗教师的专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由于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而又没有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这很容易导致特岗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负担过重必然会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对更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

反观现实,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家长文化偏低,大量农村孩子的家长缺乏关于学业的经验和体会,求知欲较弱,对于知识型能力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更愿意将孩子的学业问题以及其他一切有关孩子的问题交由老师去判断去处理。

(四)精神生活贫瘠,发展环境不佳

特岗教师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风华正茂,满怀着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在新天地里一展拳脚,然而农村落后、闭塞的乡土环境、微薄的收入、封闭的人际关系与其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对较窄,由此带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