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运动时实验报告

运动时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2. 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差异。

3. 分析运动强度与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实验对象:20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男女各1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实验器材:1. 心率监测仪2. 血压计3. 肌肉力量测试仪4. 跑步机5. 自行车6. 健身器材(哑铃、杠铃等)7. 计时器8. 记录表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人,分别为跑步组、自行车组、健身器材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过程:- 跑步组:进行30分钟慢跑,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 自行车组:进行30分钟自行车骑行,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 健身器材组:进行30分钟力量训练,包括哑铃、杠铃等,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 对照组:进行30分钟静坐,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以下。

3. 生理指标测定:- 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心率、血压、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指标。

- 运动过程中实时监测心率,确保运动强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实验结果:1. 心率变化:-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三组运动后的心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运动过程中心率逐渐升高,运动结束后心率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

2. 血压变化:-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运动过程中血压变化趋势与心率相似,运动结束后血压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

3. 肌肉力量:-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肌肉力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运动过程中肌肉力量逐渐增强,运动结束后肌肉力量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

4. 心肺功能:- 跑步组、自行车组和健身器材组运动后的心肺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动物运动规律实验报告(3篇)

动物运动规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动物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四足动物的运动特点,包括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运动方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运动,加深对动物生理和行为学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动物:家兔、小鼠、猫、狗等。

2. 实验器材:高速摄像机、运动捕捉系统、电子秤、计时器、测量尺等。

3. 实验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实验动物在不同运动方式下的运动特点,如行走、奔跑、跳跃等。

2. 记录法: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实验动物的运动过程,并进行详细记录。

3. 测量法:使用电子秤、计时器、测量尺等工具,对实验动物的运动速度、频率、距离等参数进行测量。

4. 数据分析法: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准备:选择健康、无病、无伤的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编号、称重等基础处理。

2. 实验动物的运动观察:将实验动物放置在实验室内,观察其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方式。

3. 运动数据的记录与测量: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实验动物的运动过程,并使用计时器、测量尺等工具进行数据记录和测量。

4. 数据分析:将记录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家兔的运动规律:- 行走:家兔的行走速度约为2-3米/秒,行走过程中身体呈波浪状起伏,四肢交替向前迈步。

- 奔跑:家兔的奔跑速度约为4-5米/秒,奔跑过程中身体前倾,四肢前后交替摆动。

- 跳跃:家兔的跳跃高度约为0.5米,跳跃过程中身体后仰,四肢同时发力。

2. 小鼠的运动规律:- 行走:小鼠的行走速度约为0.5-1米/秒,行走过程中身体呈直线运动,四肢交替向前迈步。

- 奔跑:小鼠的奔跑速度约为1-2米/秒,奔跑过程中身体前倾,四肢前后交替摆动。

- 跳跃:小鼠的跳跃高度约为0.2米,跳跃过程中身体后仰,四肢同时发力。

物体的运动实验报告

物体的运动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物体的运动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和分析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以及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和材料:平滑水平面弹簧测力计光栅尺(或标尺)计时器或秒表实验物体(如小球、小车等)实验步骤:准备工作:a. 将平滑水平面放置在水平台面上,并确保表面光滑。

b.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面上,并保证其垂直于水平面。

c. 在实验物体上固定一块光栅尺(或标尺),以便进行位移的测量。

实验一:自由落体运动a. 将实验物体从水平面的一侧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b. 同时启动计时器,记录实验物体自由落体的时间。

c.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实验二:匀加速直线运动a. 给实验物体一个恒定的水平推力,使其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

b. 启动计时器,并记录实验物体通过光栅尺的时间和位置。

c.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实验结果: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可以得到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之间的关系。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物体在水平面上的位移和通过光栅尺的时间,可以得到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位移和时间的数据计算实验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数据处理和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数据分析:绘制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计算得到的下落加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数据分析:根据位移和时间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并计算实验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位移-时间曲线的直线性质,验证物体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是否恒定。

实验结论:下落距离之间存在着二次关系,即下落距离与下落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关系,表明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是恒定的,符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即位移随时间的增加呈等速直线增长,说明实验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而且加速度也是恒定的。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受到的重力加速度是恒定的,而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保持恒定不变。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值。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根据物理学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重力加速度g的值可以通过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和距离来计算。

三、实验器材1. 打点计时器2. 刻度尺3. 铁架台4. 纸带5. 重物(质量不同)6. 电脑及数据采集软件四、实验步骤1. 将铁架台放在桌面边缘,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 将纸带下端挂上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放开重物,让纸带自由下落。

4. 当纸带下落一定距离后,停止实验,收集纸带和打点计时器记录的数据。

5. 使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6. 使用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打点计时器记录的时间数据。

7.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个点的时间间隔和距离间隔。

2. 以时间为横坐标,距离为纵坐标,绘制v-t图像。

3. 通过v-t图像,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 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公式为:\[ g = \frac{2 \times \text{距离间隔}}{\text{时间间隔}^2}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

2.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来源。

七、结论1.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2.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

2. 选择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

人体运动实验报告总结

人体运动实验报告总结

人体运动实验报告总结引言人体运动是许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等。

通过不同的实验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人体运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和运动机理,对个体健康和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

通过检测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以及观察运动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身体运动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选择20名年龄在20-30岁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性别分布均衡。

2. 实验仪器准备:准备心率监测仪、血压计、体温计、心理测试问卷等实验器材。

3. 实验流程安排: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等,另一组进行无氧运动,如举重、腿蹬等。

每组实验持续时间为30分钟。

4. 实验数据记录:在不同运动阶段,记录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

运动前后进行心理测试,以评估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变化。

5. 实验数据分析: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不同运动强度下的指标平均值、标准差等,通过t检验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1. 心率:在有氧运动组中,实验对象的平均心率为156次/分钟,标准差为8次/分钟。

而在无氧运动组中,平均心率为170次/分钟,标准差为10次/分钟。

两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水平(P < 0.05)。

2. 血压:在有氧运动组中,实验对象的平均血压为120/80 mmHg,标准差为5/3 mmHg。

而在无氧运动组中,平均血压为130/90 mmHg,标准差为7/4 mmHg。

两组之间的差异也达到了统计学意义水平(P < 0.05)。

3. 体温:在有氧运动组中,实验对象的平均体温为37C,标准差为0.3C。

而在无氧运动组中,平均体温为37.2C,标准差为0.4C。

两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

上肢的运动实验报告

上肢的运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上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运动功能。

上肢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上肢运动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特点,本实验对上肢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上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特点。

2. 了解上肢运动的生理学机制。

3. 分析上肢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1)观察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结构。

(2)分析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功能。

2. 实验二:上肢肌肉结构观察(1)观察上肢主要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作用。

(2)分析上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 实验三:上肢关节结构观察(1)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结构特点。

(2)分析上肢关节在运动中的功能。

4. 实验四:上肢运动生理学实验(1)观察上肢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舒张和关节运动。

(2)分析上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1)将上肢骨骼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骨骼在运动中的功能。

2. 实验二:上肢肌肉结构观察(1)将上肢肌肉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作用。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上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 实验三:上肢关节结构观察(1)将上肢关节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关节的结构特点。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上肢关节在运动中的功能。

4. 实验四:上肢运动生理学实验(1)选择健康志愿者,进行上肢运动实验。

(2)利用生理记录仪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舒张和关节运动。

(3)分析上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上肢骨骼具有以下特点:(1)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形态各异,具有适应不同运动功能的特点。

物体运动的方式实验报告

物体运动的方式实验报告

物体运动的方式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报告四年级4课.小吊车活动1:做小吊车(分组实验)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制作过程:1.小组分工合作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挖土机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实验现象: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实验结论: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活动2:收与放实验目的:推断动物与人则的肢体运动原理(分组实验)实验过程:1. 弯曲手臂,感受上臂打结上下肌肉的松紧松紧变化。

2.伸直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长短松紧变化。

3.反复几次体会与小吊车的原理的多次联系。

实验现象:手臂骨骼就像小吊车的吊臂,肌肉就像绳子,手臂运动时,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肱二头肌牵动前臂向内收缩;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肱三头肌牵动前臂向外伸展.实验结论:前臂收缩类似把手小吊车抬起重物。

前臂伸展类似于类似小吊车抱著重物。

6课.做沙盘(分组实验)制作目的:通过制作校园沙盘模型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制作材料:硬纸板学校平面图橡皮泥潮湿的沙土废旧泡沫包装纸小木棍颜料盒剪刀制作步骤:对校园建筑的布局进行观测2.用大的硬纸板做得好底座。

在纸板上画好学校平面图。

(明确建筑物.树木等的位置)3.用橡皮泥旧泡沫立体式等材料做出立体的楼房等校园建筑物,根据平面图摆放好位置。

(可以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泡沫做楼房,硬纸板做围墙,小木棍做旗杆等)。

4.要注意建筑物的人口比例。

(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精确地计算出比例尺,教师适当指导。

)8课.快与慢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分组实验)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实验过程: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运动主题实验报告

运动主题实验报告

运动主题实验报告
《运动主题实验报告: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改善心理
健康。

为了进一步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对象:30名健康成年人
实验目的:探究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每周三次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和
骑行,每次30分钟;另一组则维持正常的生活方式,不进行额外的运动。

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包括体重、血压、心
率和心肺功能等指标。

实验结果:经过8周的实验,我们发现进行有氧运动的实验组在体重、血压和
心率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

他们的体重平均减少了3公斤,血压下降了
10mmHg,心率降低了5次/分钟。

而对照组的这些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变。

此外,实验组的心肺功能也有所提高,他们的最大摄氧量提高了15%。

实验结论: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通过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
有效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心率,提高心肺功能。

因此,我们建议每个人都要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总结:通过这项实验,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希望更多
的人能够意识到运动的益处,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运动,从而获得更好的身体
健康。

运动学实验实验报告

运动学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运动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掌握测量物体运动参数的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二、实验原理1. 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实验器材1. 运动学实验平台2. 传感器3. 计时器4. 电脑5. 通用工具四、实验步骤1. 安装实验平台,将传感器固定在平台上。

2. 将物体放置在实验平台上,确保物体能够自由运动。

3. 启动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的初始位置和时间。

4. 使用传感器实时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5. 将测量数据传输到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验证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1. 物体运动时间:t = 10s2. 物体运动位移:S = 5m3. 物体运动速度:v = 0.5m/s4. 物体运动加速度:a = 0.05m/s²5. 物体所受合外力:F = 2N6. 物体质量:m = 0.4kg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平均速度:v_avg = S / t = 5m / 10s = 0.5m/s平均加速度:a_avg = v / t = 0.5m/s / 10s = 0.05m/s²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质量的关系。

F = m a = 0.4kg 0.05m/s² = 0.02N3. 对比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分析误差来源。

七、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

3. 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实验操作误差。

落体运动实验报告

落体运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值。

3.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其运动规律遵循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的值约为9.8m/s²。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物体下落的速度v与时间t满足关系式v=gt,其中v为速度,t为时间,g为重力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1. 打点计时器2. 刻度尺3. 铁架台4. 纸带5. 重物(质量约为0.5kg)6. 电池组7. 导线四、实验步骤1.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其水平。

2. 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调整纸带使其顺利穿过限位孔。

3. 将重物挂在纸带下端,调整纸带使重物处于最上端。

4. 打开电源,等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工作。

5. 放开重物,让其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

6. 收集下落过程中的纸带,记录纸带上的打点情况。

7.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减小实验误差。

五、数据处理1. 在纸带上选取若干个连续的点,测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

2. 根据公式v=gt,计算每个点的速度。

3. 以时间为横坐标,速度为纵坐标,绘制v-t图像。

4. 通过v-t图像,观察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重力加速度g的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纸带数据如下:点号 | 距离/mm | 时间/s | 速度/m/s----|--------|-------|--------1 | 2.00 | 0.02 | 9.82 | 4.00 | 0.04 | 19.63 | 6.00 | 0.06 | 29.44 | 8.00 | 0.08 | 39.25 | 10.00 | 0.10 | 49.02. 根据数据绘制v-t图像,观察图像特点,可以发现速度随时间呈线性增长,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的值。

3. 通过计算,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值为9.76m/s²,与理论值9.8m/s²基本吻合。

生理实验人体运动实验报告

生理实验人体运动实验报告

生理实验人体运动实验报告《生理实验人体运动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人体运动时生理指标的监测,探讨运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运动能够提高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液循环速度,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引言:人体运动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涉及多个系统的协调和调节。

通过对运动时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可以了解运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为运动健康的指导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1. 选择1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他们在实验前需进行身体健康检查;2. 实验过程中,监测实验对象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变化;3.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的运动,比如跑步、举重等;4. 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生理指标的监测。

实验结果:1. 运动前,实验对象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处于正常水平;2. 运动中,实验对象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明显上升,说明运动能够加速心脏跳动、增加呼吸频率和促进血液循环;3. 运动后,实验对象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但仍高于运动前的水平。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运动能够提高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液循环速度,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因此,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但过度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需要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运动对人体生理有着明显的影响,能够提高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液循环速度,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因此,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

运动控制实验报告医学(3篇)

运动控制实验报告医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深入了解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掌握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对象与器材1. 实验对象:20名健康成年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器材:- 心率监测仪- 血压计- 肌电图仪- 氧气吸入器- 压力传感器- 动态平衡测试仪- 运动平板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4人。

2. 实验流程:- 第一阶段:受试者进行安静状态下的生理指标测量,包括心率、血压、肌电图等。

- 第二阶段:受试者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快走)和强度运动(如慢跑)各10分钟,期间持续监测生理指标变化。

- 第三阶段:受试者进行高强度运动(如全力冲刺)5分钟,期间持续监测生理指标变化。

- 第四阶段:受试者进行静态恢复,期间持续监测生理指标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安静状态下,受试者的心率、血压、肌电图等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2. 在低强度运动过程中,受试者的心率、血压、肌电图等生理指标均有所上升,但均在正常范围内。

3. 在强度运动过程中,受试者的心率、血压、肌电图等生理指标明显上升,且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4. 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受试者的心率、血压、肌电图等生理指标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5. 在静态恢复过程中,受试者的心率、血压、肌电图等生理指标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水平。

五、实验分析1. 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代谢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2. 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运动控制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人体通过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的协调配合,实现对运动技能的精确控制。

3. 运动训练和康复中的应用: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帮助受试者提高运动能力,降低运动风险。

同时,针对运动损伤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控制训练,恢复运动功能,减少残疾风险。

运动对呼吸实验报告

运动对呼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变化规律。

2. 掌握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3. 分析运动强度与呼吸频率、呼吸深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运动过程中,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来满足肌肉活动,因此呼吸系统的活动会相应增加。

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是衡量呼吸系统活动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运动强度下呼吸系统的变化,探讨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18-25岁,身高、体重符合标准。

2. 实验分组:将志愿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人。

每组分别进行以下运动强度:低强度运动(慢跑)、中等强度运动(快走)、高强度运动(疾跑)和静息状态。

3. 实验步骤:(1)受试者安静状态下,记录其呼吸频率(f)、呼吸深度(V)和呼吸速率(R)。

(2)受试者进行低强度运动,持续5分钟,记录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

(3)受试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持续5分钟,记录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

(4)受试者进行高强度运动,持续5分钟,记录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

(5)受试者恢复静息状态,记录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低强度运动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均较静息状态下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

2. 中等强度运动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较低强度运动组进一步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

3. 高强度运动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较中等强度运动组显著增加,且增加幅度最大。

4. 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五、讨论与分析1. 运动过程中,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导致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的增加。

低强度运动时,呼吸系统的适应性调节能力较强,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的增加幅度较小;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吸系统的适应性调节能力逐渐减弱,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速率的增加幅度逐渐增大。

脉搏运动的实验报告(3篇)

脉搏运动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脉搏的概念及其与心跳的关系。

2. 探究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3. 学习测量脉搏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脉搏是指心脏跳动时,动脉血管内血液流动产生的压力变化,通过触摸动脉血管可以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脉搏与心跳紧密相连,心跳的次数即为脉搏的次数。

体育运动能够消耗能量,影响心跳和脉搏的频率。

三、实验材料1. 计时器2. 尺子3. 实验记录表4. 跑步机或运动器材5. 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邀请志愿者参与实验,了解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测量脉搏:让志愿者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自己的脉搏,记录初始脉搏次数。

3. 运动实验:让志愿者进行跑步运动,运动过程中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脉搏,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脉搏次数。

4. 运动后测量:运动结束后,让志愿者休息5分钟,再次测量脉搏,记录运动后脉搏次数。

5. 数据分析:对比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脉搏次数,分析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运动前脉搏次数:60次/分钟2. 运动中脉搏次数:130次/分钟(运动5分钟后)3. 运动后脉搏次数:100次/分钟(运动后5分钟后)六、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运动前脉搏次数相对较低,说明在安静状态下,人体心跳和脉搏较为平缓。

2. 运动过程中脉搏次数明显升高,说明体育运动能够增加心脏跳动和脉搏的频率,提高血液循环速度。

3. 运动后脉搏次数逐渐恢复正常,说明运动后人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心跳和脉搏趋于平稳。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脉搏的测量,揭示了体育运动对心跳和脉搏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够增加心脏跳动和脉搏的频率,提高血液循环速度,有助于身体健康。

同时,本次实验也锻炼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八、实验建议1. 在进行实验时,确保志愿者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脉搏,避免外界因素干扰。

2. 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志愿者的身体状况,确保安全。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量运动前后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的变化,探讨运动对身体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改变。

实验材料:1. 心率仪:用于测量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

2. 血压计:用于测量运动前后的血压变化。

3. EMG(肌电图)仪器:用于测量肌肉疲劳程度。

实验步骤:1. 测量运动前的基础数据:测量静息心率、静息血压和初始肌肉疲劳程度。

2. 进行运动:运动方式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如跑步、骑车或做力量训练等。

3. 测量运动后的数据: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

4. 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将运动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运动前后的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可能会出现以下变化:1. 心率增加:由于运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心率会增加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2. 血压增加:运动时,肌肉需求更多的血液和氧气,所以血压会增加以维持血流的供应。

3. 肌肉疲劳:运动会导致肌肉长时间的收缩和消耗,从而使肌肉疲劳程度增加。

实验结论:1. 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功能:通过增加心率和血压,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改变,使心血管系统更加健康。

2.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通过引起肌肉疲劳,运动可以激发肌肉的生长和适应性改变,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3. 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运动可以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改善新陈代谢、增加骨密度等,从而提高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实验建议:1. 在进行运动前,应先测量基础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2. 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的负荷过大。

3. 运动后要给予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以保证身体的适应性改变。

4. 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等方面进行。

物体运动速度实验报告

物体运动速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 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 了解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本实验采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即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三、实验器材1. 长木板2. 小车3. 小木块4. 刻度尺5. 停表四、实验步骤1. 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使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方便计时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 将小车放在斜面底部,启动停表,同时松手让小车沿斜面滑下。

3. 用刻度尺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s。

4. 记录小车滑行的时间t。

5. 重复步骤2-4,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次数 | 路程s(m) | 时间t(s) | 平均速度v(m/s)-----------------------------------------1 | 1.20 | 1.50 | 0.802 | 1.25 | 1.55 | 0.803 | 1.30 | 1.60 | 0.814 | 1.35 | 1.65 | 0.825 | 1.40 | 1.70 | 0.82平均速度v = (0.80 + 0.80 + 0.81 + 0.82 + 0.82) / 5 = 0.816 m/s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行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小车在斜面上受到重力分力的作用,导致其加速运动。

2. 实验结果表明,小车在斜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为0.816 m/s,与理论计算值接近。

3. 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有:斜面的坡度、物体的质量、摩擦力等。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测量了小车在斜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

2.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3.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较多,需要综合考虑。

运动模型实验报告

运动模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

2. 探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牛顿运动定律,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状态,验证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如下:1.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实验器材1. 力学小车2. 平滑斜面3. 弹簧测力计4. 量角器5. 秒表6. 刻度尺7.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实验桌上,调整斜面倾角为10°。

2. 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确保小车与斜面平行。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使小车沿斜面下滑,记录小车下滑的时间t1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4. 调整斜面倾角为20°,重复步骤3,记录小车下滑的时间t2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5. 保持斜面倾角为20°,改变小车质量,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质量下小车下滑的时间t3、t4、t5和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3、F4、F5。

6. 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s。

五、数据处理1. 计算小车在不同斜面倾角下的加速度a1、a2。

a1 = (s1 / t1^2) 10a2 = (s2 / t2^2) 102. 计算小车在不同质量下的加速度a3、a4、a5。

a3 = (s3 / t3^2) 10a4 = (s4 / t4^2) 10a5 = (s5 / t5^2) 103. 分析加速度与斜面倾角、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随着斜面倾角的增大,小车的加速度增大。

- 随着小车质量的增大,小车的加速度减小。

运动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运动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运动科学领域,通过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练员更好地制定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本实验旨在通过运动数据分析,探究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表现,为教练员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掌握运动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了解运动数据分析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3. 分析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表现,为教练员提供决策支持。

三、实验内容1. 数据采集2. 数据整理3. 数据分析4. 结果讨论5. 结论四、实验方法1. 数据采集本实验采用以下方法采集数据:(1)运动员训练数据:包括运动员的体重、身高、最大摄氧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

(2)比赛数据:包括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比赛时间、比赛对手等信息。

2. 数据整理(1)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2)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运动员档案。

3. 数据分析(1)统计分析: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指标。

(2)相关性分析:分析运动员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回归分析:建立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回归模型,预测运动员未来的表现。

4. 结果讨论通过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存在显著相关性。

(2)运动员的训练指标在比赛中得到了有效发挥。

(3)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与对手的实力、比赛环境等因素有关。

五、实验结果1. 训练效果分析通过对运动员的训练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以下情况:(1)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均有所提高。

(2)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在逐渐提高。

2. 比赛表现分析通过对运动员的比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以下情况:(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与训练效果基本一致。

(2)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了较好的竞技水平。

六、结论1. 运动数据分析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类实验报告

动作类实验报告

动作类实验报告1. 引言运动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改善身体机能,还有助于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本实验旨在探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来监测和评估运动的效果。

2. 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并通过科学方法评估运动的效果。

2.2 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2. 设计运动方案,根据实验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运动类型、强度和时长;3. 实施运动方案,每周进行3次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4. 在实施运动方案的过程中,每周记录一次实验者的运动情况,并对运动时的心率、血压进行测量;5. 实验持续8周后,再次对实验者进行身体检查,并比较实验前后的数据。

3. 实验结果实验者A是一位18岁女性,身高165cm,体重55kg,没有基础性疾病。

根据实验者的情况,设计了一套适宜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在实施运动方案的过程中,记录了实验者的运动情况、心率和血压等数据。

经过8周的运动后,实验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变。

实验前,实验者的体重为55kg,BMI为20.2,血压正常。

经过8周的运动后,实验者的体重下降到52kg,BMI降至19.1,血压也有所下降。

此外,实验者的心率变得更加稳定,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

4. 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运动可以有效帮助减重。

实验者的体重在8周内下降了3kg,BMI值也有所降低,说明运动对减肥有明显的效果。

2. 运动有助于调节血压。

实验者的血压在实施运动方案后有所下降,说明运动可以改善血压状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运动使心率更稳定。

通过8周的运动,实验者的心率变得更加稳定,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

这表明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心血管健康。

5.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是显著的。

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减重,调节血压,还可以提高心率稳定性。

物理实验报告线性运动

物理实验报告线性运动

物理实验报告线性运动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和验证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基本物理规律,了解和掌握与线性运动相关的物理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1. 物体的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是指物体位置发生的变化,用Δx表示。

2. 物体的速度:物体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位置变化的速率称为速度,用v表示。

平均速度v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 = Δx/Δt3. 物体的加速度: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速度变化的速率称为加速度,用a表示。

平均加速度a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 = Δv/Δt4. 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在匀速运动中,位移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Δx = vt物体在匀变速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Δx = v0t + (1/2)at^2物体在匀变速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 = v0 + at物体在匀变速运动中,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2 = v0^2 + 2aΔx三、实验器材1. 直线运动装置2. 光电门3. 计时器4. 测量尺四、实验步骤1. 将直线运动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调整好。

2. 在跑道上放置光电门,使光电门的光束垂直于跑道,调整好光电门的高度。

3. 在光电门上方空出一段距离,使得通过光电门时没有阻碍。

4. 将光电门连接好计时器,保证计时器读数清零。

5. 选取一个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

6. 将物体放在跑道上,保证光电门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物体通过的时刻。

7. 开始实验,记录下物体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首先,测量跑道的长度L。

2. 将物体放在跑道上,控制好实验条件,使物体进行直线运动。

3. 多次测量实验,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4. 计算物体的位移Δx = L,并记录下来。

5. 计算物体的速度v = Δx/Δt,并记录下来。

6. 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时间与速度的图像,并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回归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动实验报告
姓名: 董璇
学号:1043083009
实验六厂站终端特性分析
一.实验名称
厂站终端特性分析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厂站终端的作用:厂站终端RTU是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它能提供给调度主机关于电网的遥测和遥信信息,并能执行有调度主机发出的遥控和遥调命令;此外,还完成与主机间的通信功能。

2.了解厂站终端的结构和特点;
3.了解厂站终端的主要功能;
4.了解厂站终端与当地监控主机通信过程和规约。

三.实验要求
1.已对调度教材中有关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章节进行了学习,已
对远动教材中有关远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章节进行了学习,建立了基本概念。

2.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实验中,根据实验内容,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

3.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

4.认真上机操作,建立感性认识。

四.系统结构:
前置通信
控制台
图6-1 系统结构
1. 控制量输出终端DO (1) 结构
发电厂模一次控制屏
远方采集终端1 包括:一个当地监控台和n 个采集单元,并通过RS232相连进行通信
远方采集终端2 包括:一个当地监控台和n 个采集单元,并通过RS232相连进行通信
至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
(2)技术参数
输出:二个串行口( COM0 ,COM1 )
✓COM0:本地设置口,RS—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
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COM1:远端串行口,RS—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或19200bit/s 可调
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控制输出无源接点:12路无源接点输出
2.控制操作箱YK
(1)结构
图6-4 控制操作箱YK前面板
图6-5 控制操作箱YK后面板(2)技术参数
输入:24路
输出:24路
功能`:可手动控制和遥控两种方式
图6-6 开关量采集终端DI 前面板
(2) 技术参数
输入: 12路开关量
输出:二个串行口( COM0 ,COM1 )
✓ COM0:本地设置口,RS —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 ,
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 COM 1:远端串行口,RS —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 或
19200bit/s 可调
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图6-7 开关量采集终端DI后面板
4.模拟量采集终端AI
技术参数
包括两组单元。

每组单元采集1路V,6路I并计算对应的P、Q值。

(每路有A、
B、C三相)
计算每组单元中V的A相频率。

通过串行口向PC发送信息。

标称值:
终端输入V:相电压220/57.74V 整定553
终端输入I:~ 5A 整定1009
通信:串行口
规约:CDT
速率:9600bps
五.系统功能
图6-8 系统功能
六.实验步骤及内容
1.对远方采集终端设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
(1)结合前述系统结构和功能介绍,对远方采集终端进行实物对照了解;
(2)分析各终端的结构功能。

2.启动厂站系统
(1)启动发电厂、变电站一次模拟屏和远方采集终端RTU;
(2)启动当地监控主机;
(3)观察当地监控主机启动情况;
(4)当地监控主机进入主界面。

图6- 9 系统接线图
3.发电厂数据采集
(1)观察发电厂当地监控主界面;
图6-10 发电厂主界面
(2)分析并记录采集的遥测信息;
(3)分析并记录采集的遥信信息;
图6-11 遥测、遥信信息图
(4)通过手动控制开关开断,观察一次模拟屏上对应开关的状态变化,
观察主界面遥信数据的变化;
(5)分析手动操作开关开断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4.变电站数据采集
(1)观察变电站当地监控主界面;
图6-12 变电站主接线图
(2)分析并记录采集的遥测信息;
(3)分析并记录采集的遥信信息;
(4)通过手动控制开关开断,观察一次模拟屏上对应开关的状态变化,观察主界面遥信数据的变化;
(5)分析手动操作开关开断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5.发电厂、变电站遥控操作
(1)发电厂只有902、912、112、103回路带遥控功能;
(2)变电站只有101、111、911、903回路带遥控功能;
图6-13 遥控对话框
(3)把鼠标放在对应回路开关图标上,鼠标变成手形,点击图标,弹
出“遥控”对话框;
(4)在“遥控”对话框的下方,显示操作步骤,以及执行操作的结果;(5)任何遥控操作,都需要先登陆操作员。

点击出现“登陆操作员”
对话框,可以选择操作员登陆;登陆后,对话框变为下图所示:
图6-13 遥控登陆对话框
(6)单击“选择”按钮,操作成功后,对话框中将增加“执行”、“撤消”按钮;
(7)单击“执行”按钮,执行遥控命令;
图 6-15 遥控对话框(执行并确认)
图 6-16遥控对话框(完成)
(8)单击“撤消”按钮,取消遥控命令;
(9)分析遥控命令格式及含义。

七.特性及特点分析
1.本实验中,变电站远方采集终端与当地监控主机间的通信采用现场总线
方式,Modbus规约。

2.遥信模块和遥控模块安装在变电站RTU柜中,对发电厂遥信信息的采集
和遥控命令的输出均通过变电站当地监控主机完成,变电站监控主机与
发电厂监控主机的的通信采用POLLING通信方式,规约为IEC870-5-101。

3.RTU与主站前置通信控制台间采用POLLING通信方式,规约为
IEC870-5-101。

这种通信方式使主机的通信任务更加主动,主机可以根
据需要查询RTU的信息或下发命令。

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时性,遥信变位
或遥测越限可主动上发,减少了主机的通信负担。

八分析总结
1.远方采集终端的结构和组成。

远方采集终端由控制量输出终端DO、开关量采集终端DI、和模拟量采集终端AI组成。

(1)控制量输出终端DO
技术参数
输出:二个串行口( COM0 ,COM1 )
✓COM0:本地设置口,RS—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
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COM1:远端串行口,RS—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或19200bit/s 可调
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控制输出无源接点:12路无源接点输出
输入:12路开关量
输出:二个串行口(COM0 ,COM1 )
✓COM0:本地设置口,RS—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COM1:远端串行口,RS—232串口,波特率9600bit/s或
19200bit/s可调
1起始位+8位数据位+1停止位;
(3)模拟量采集终端AI
技术参数
包括两组单元。

每组单元采集1路V,6路I并计算对应的P、Q值。

(每路有A、
B、C三相)
计算每组单元中V的A相频率。

通过串行口向PC发送信息。

标称值:
终端输入V:相电压220/57.74V 整定553
终端输入I:~ 5A 整定1009
通信:串行口
规约:CDT
速率:9600bps
2.远方采集终端的功能。

远方采集终端的功能:
(1)控制量输出终端DO,控制命令接受下发;
(2)开关量采集终端DI,遥信信息采集处理上发
(3)模拟量采集终端AI,遥测信息采集处理上发
3.远方采集终端四遥功能的实现。

发电厂和变电站的遥测信息由模拟量采集终端AI来实现上发到当地监控主机,其遥信信息由开关量采集终端DI来实现并上发到当地监控主机,遥控命令则是控制量输出终端开关量采集终端DI和控制操作箱RTU-YK来完成的。

如下图所示:
4.远方采集终端与监控主机的通信规约。

遥信模块和遥控模块安装在变电站RTU柜中,对发电厂遥信信息的采集和遥控命令的输出均通过变电站当地监控主机完成,变电站监控主机与发电厂监控主机的的通信采用POLLING通信方式,规约为IEC870-5-101。

5.对遥测和遥信信息的分析
从图6-11可以看到,遥测一般采集的都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比如电压、电流、有功以及无功,遥信采集的是状态量为断路器的开关状态。

6.对遥控命令格式的分析
遥控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它是和遥信相对应的,控制电力系统设备的状态,因为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会有反校对话框来再次确认是否执行操作。

格式首先有登陆操作员。

其次是操作的对象以及对对象执行何种操作,还有就是反校。

九体会
本次实验关于厂站终端特性分析,厂站终端用来用测量遥测和遥信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通道经过RTU处理传给前置机,厂站终端的测量对于调度中心处理信息以及数据库管理的基础,只有保证厂站端测量的数据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之后才能保证数据的处理后能够正确的反应系统的状态。

同时厂站终端测量的数据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总之它在调度以及配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它也是完成遥控和遥调的设备,是远动技术的核心。

所以要想建立更加完善的调度配网系统那么厂站端的建设就很重要。

只有不断完善厂站终端的建设,数据采集才会更加方便,调度以及配网才会更加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