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解释学

合集下载

现象学解释学

现象学解释学

现象学解释学现象学解释学是现象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旨在探讨人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方式。

现象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它指的是人类感知和体验的事物、事件或现象之集合。

现象学解释学旨在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以及这些解释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行动。

现象学解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霍斯特·莱因霍尔德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对现象的理解是通过对其进行解释和诠释来达到的。

莱因霍尔德主张,现象学解释学应该从现象本身出发,而不是从某种理论或预设的观点出发。

他强调,人们的理解和解释方式是主观的,受到个体的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现象学解释学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现象的理解是通过对其进行诠释来实现的。

诠释是指将现象与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对人们有意义。

这种诠释过程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观点。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现象学解释学包括两个关键概念:主观性和对象性。

主观性指的是人们对现象的理解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观点。

对象性指的是现象本身具有独立于个体的存在和特性。

现象学解释学强调,人们的主观理解是通过对现象的对象性特征进行诠释而实现的。

现象学解释学还强调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经验,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现象的观点和理解。

因此,现象学解释学认为,人们的理解和解释是多元和相对的。

现象学解释学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我们的理解和解释是主观的,受到个体的经验和观点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观点,并尝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这有助于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从而推动知识和理解的进步。

现象学解释学还强调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一个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取决于人们的观点和经验。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有意义的“决定性的因素”已经由胡塞尔提出来了:现象不是感性的对象,而是某物对象性存在的突现方式。

当你面对一个似乎是自在的认知对象时,其实你没有注意到这个假想对象的被建构性,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发现“对象”本身是如何显现为对面站立的东西的。

任何成为对象的东西必生成于一种“一定的看”,这个能看到本身就是被建构的,因你能看到一个东西,是由于你已经在关于这一事物的一定的实际存在中熟悉和了解它。

在海德格尔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学会真正的倾听和思考,要把其中真正的可能性开放出来,而并非将其变成一种死去的理论和学问。

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现象学;胡塞尔张一兵(1956-),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

(江苏南京210093)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JH011)的阶段性成果。

192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做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Ontologie:Hermeneutih der Fa ktizitat)的学术讲座,并留下了这一讲座的手稿。

在这一手稿的第14页上,海德格尔标注了一个插入部分,即关于现象与现象学的讨论。

但是后来没有在海德格尔手稿中找到这一插入部分,不过,从学生的听课笔记来看,海德格尔似乎的确讲过这一部分内容,所以,编辑者找到两份听课笔记,以替代遗失的讲稿内容。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这部分内容并不直接是海德格尔的文本,只是关于海德格尔课堂教学的记录文字,仅仅具有参考的价值。

但是,这部分内容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海德格尔要讨论对他影响巨大的现象学。

在他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解释学

解释学

解释学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解释学美学,是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近代解释学的基本特点是客观主义。

解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文本”的概念“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

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

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

辞源“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ἑρμήνευω),意思是“了解”。

这是从希腊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名字得来。

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解释学接近于文本分析法,影响了翻译研究学科,使得阐释主义翻译理论创立。

文字解释学在一般情况下,解释学常常意味着解释圣经的过程。

在犹太和基督徒历史学者和研读圣经的学生为了意思而开发了诠释学各种各样不同的系统。

因为哲学诠释学为各种解释性项目提供理论依托,所以它可以被视为圣经诠释学的发展。

哲学诠释学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代圣经诠释学有影响。

代表思想家迦达默尔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主观的,且理解本身具有历史性,取决于观者先前的理解,有所谓的“前结构”,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结构”为前提。

迦达默尔进一步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等概念。

视界融合(Horizontaler-Schmelzung):理解的过程是在文本的作者原初视界和解释者现有视界的交织融合,达到一种既包容,又超出文本与读者原有视野的新的视界,造成了一个理解有赖于前理解,前理解又有赖于理解的循环,这就是所谓“解释学的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Kreis)。

正当的解释学应当在理解中显示历史的真实,历史不是纯然客观的事件,也不是纯然主观的意识,而是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理解,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历史总是含着意识,不是客观的。

强调艺术真理的本体论地位,审美理解就是对艺术真理的理解,以就是对世界本体存在的理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理解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存在的敞开,一方面艺术最直接地对我们说话,同我们有一种神秘的亲近,使我们觉得同艺术融合为一体,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从艺术品中看到自身的存在,仿佛同自己照面。

解释学

解释学

解释学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

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文本”的概念“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

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

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

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

有关解释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

它作为一种哲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释义学"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

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解释学”一词的词根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之消息"。

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

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文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言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

“解释学”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于J.丹豪色的著作中。

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文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

这类研究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实际上是一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

亦泽“阐释学”、"释义学”、“诠释学”。

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里柯尔 解释学

里柯尔 解释学

里柯尔解释学
保罗·利科尔(Paul Ricœur,1913—2005)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与20世纪另外两位著名的解释学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齐名,因其将解释学与现象学描述结合在一起而闻名于世。

他的解释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解性的哲学家:利科尔的哲学思想和工作都是在做调解。

他在早期的著作中,做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调解和融合,在他中期的思想中,他把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的诠释学思想给综合起来,创建出了他自己的诠释学的现象学。

现象学与诠释学:利科尔试图把现象学与诠释学融合起来,找到一条合并的道理。

他提出现象学与诠释学互为前提也就是要挖掘出诠释学中的现象学和现象学中的诠释学。

批判胡塞尔的观念主义:利科尔反对的并不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他那观念论式的解释,以及一套先验模式。

他是反对胡塞尔式的观念主义。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一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年至1923年)的讲座的特殊重要性早就为学界所认识,尽管这些讲座稿是最近一些年来才被公诸于世的。

奥托·珀格勒尔(OttoP@①ggeler)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指出,海德格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年里做的讲座中显示出“一个全新的出发点”,因为在那里“实际的生命”成了问题(注:参看奥托·珀格勒尔:《海德格尔思想之路》,弗林根1983年,第27页以下;以及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98页以下。

)。

珀氏在此指的就是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讲座。

科克尔曼斯(J.J.Kockelmans)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在1916年至1926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海德格尔思想实为《存在与时间》的起源(注:参看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译本,第15页以下。

)。

现在,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人们已经占有了基本的讲座材料,从而有可能更清晰地了解和研究这个时期的海氏思想了。

海德格尔本人也是重视他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哲学开端的。

他在生前曾多次忆及这个时期的讲座,如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说他的“实际性的解释学”是在1919/20年冬季学期以来的讲座中形成的(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图宾根1986年,第72页。

);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海氏也曾提到过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即《存在学(实际性的解释学)》(注: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弗林根1986年,第95页。

)。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前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发表的基本思想,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讲座中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向。

因此,早期弗莱堡时期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萌发、形成期,这个时期的讲座尤其能生动向我们呈现这位思想家艰苦探索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渊源的复杂性。

解释学现象学视域中的技术沉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解释学现象学视域中的技术沉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Ab ta t N wa a s t e w r S i h a e o e p zl so c n lg .S t Sv r r e t o St el c n t c n l— s r c : o d y h o l i n t e fc f h u ze f e h oo y O i’ e u g n r o rf t e h o o d t t y f U e o
M e iato f Te hnoog nd r Ho io o r n utc Phe me i y dt in o c l y u e rz n f He me e i no noog
— —
Hed g e S I qurn fTe h oo y i e g r’ n ii g o c n l g
… …

回荡 于 我 们 所谓 的解 蔽 中。 …… 罗 马 人 以 ‘ 理 ’ 真 词译 之 。 ‘ 页 ’ 第3 ’ o
揭 示技 术 的 真实 本 质 ,因 为它 只 回答 了技 术 “ 什 是 么”,而没 有讲技 术之 “ 如何 ” 显 现 、出场 。 “ 对于技术的正确的工具性规定还没有向我们显 明技术 的本 质 。 为 了获 得 技 术 之 本 质 ,或 者 至少 是
达到技术之本质的近处 ,我们必须通过正确 的东西 来寻找真实 的东西。 _( 为了从正确的观念着 ”2 第 9 J 手进而 达 到真实 ,必 须 阐明 “ 具 ” 这一 概 念 ,工 工 具就是手段 ,而手段之为手段 ,是通过它所作用 的 东 西 ,是 由于我 们 由之 而 能 获得 的东 西 ,这 就 导 向 了因果性 问题 ,技术成 了因果关系 中原 因的方面。 可是原因的本意是什么 呢?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四因 说 ,它们是 :cuam ti i 质料 因) as f - as a rl eas( 、cua o r m l 形 式 因 ) as fc n ( ai s( 、cuae i s 动力 因 ) 和 cua i fe as i l 目的 因) f ai ( n s 。人 们 一 向把 原 因看 成 是 导 向某 种 结 果 的东西 ,只有 动 力 因才 是标 准 的原 因 ,而 目的 因则是 结果 方 面 的 东 西 ,它 显然 不是 原 因 ,这种 理 解是不符合古希腊人 思想 的。在古希腊 ,因果性与 作 用 ( i e 和 造 成 ( e i e ) 毫 无 关 系。 wr n) k bwr n k OTO cuas tt L, asl ,原 因 )意味 着 招 致 ( eshle )  ̄( i vr udn , c “ 四原因乃是本 身共 属一体 的招 致方式 ” ] 。 [‘ ’ 第 “ 四种招致方式把某物带人显现中。它们使某物进入 在场而出现 。它们把某物释放到在场 中,并 因而使 之起动 ,也即使之进入其完成了的到达之 中。招致 具 有这 种进 入 到达 的起 动 的 特征 。在 这种 起 动 的意 义 上 ,招 致 就 是 引 发 。 [ 页 例 如 ,在 祭 杯 中 , ” 第 ] 银作为质料招致祭杯 ;形式担负其外观 ,使其不 同 于胸针或戒子 ;目的因使祭杯成 为礼器 ,祭杯属 于 寺 庙 和信 徒 ;最 后 ,动力 因— — 银 匠 ( ) 对 于上 人 述 三种 原 因仔 细考 虑 、将 它 们 结 合 在一 起 招 致 了祭 杯 。通过这 种 招致 ,祭杯 呈 现 出来 ,这种 招 致使 “ 尚未在 场 的东 西 在 场 ” ,这 种 生 产 ( oei) 意 义 pi s s 上 的招 致 在古 希 腊被 称 作 " tc ( 产 ) “ 总 r -r 生 r q ̄ o 。 对 是从不在场者向在场过渡和发生 的东西来说 ,每一 种 引 发 都 是 产 出” _(9页 引 发 的诸 方 式 ,即 四 。2第 ’“ 9 J 个原因 ,是 在产 出之范 围内起 作用 的。通 过产 出, 无论是 自 中生长的东西 ,还是手工业和艺术 中制 然 作 的东西 ,一概达乎其显露 了。……产出从遮蔽状 态而来进入无蔽状态 中而带 出。唯就遮蔽者入于无 蔽领域到来 而言 ,产 出才发生。这种到来基 于并且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这一主题下,我们首先需要概括介绍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对事物本身的表象进行无偏见的描述和分析。

现象学要求研究者不受任何预设或理论框架的干扰,只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表像和表现。

现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由爱德华·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提出和发展。

现象学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活动是唯一的存在方式,并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捕捉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义,表现,和直觉等概念,以及现象学的方法论。

我们将深入解析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它在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象学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通过介绍现象学的起源,我们将了解现象学在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识、表现和解释等关键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象学的基本思想。

最后,我们将分析现象学的方法论,探讨现象学在研究和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论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进而深入思考现象学在当代的意义。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思想流派。

通过对现象学的起源、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进行解析,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现象学的整体认识,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文本中所提到的现象学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总结现象学的定义和关键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象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现象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总之,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不仅可以对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可以深入思考现象学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类存在意义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参考和启示。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

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

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

“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

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

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

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

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

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

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

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

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

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

“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

第九讲:现象学、诠释学理论和教育改革

第九讲:现象学、诠释学理论和教育改革

9.2、存在现象课程理论
坚持哲学/美学取向,以现象学、诠释学、精神分 析、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意义的诠释者 和创造者,所有的活动应从自我开始。在教育上, 提升学习者个体的自我意识比获取客观知识更为重 要,学生是意义的负载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意 识及其主体性,教学应是师生交互作用,共同完成 价值创造的过程。以派纳、格林、休伯纳、格鲁梅 特、威利斯(George Willis)、范梅南(Max van Manen)等为主要代表。
4、课程探究的方法 :
“反思”、“对话”、“本质直观 派纳、格鲁梅 :“自我履历法”(autobiography method) 范梅南:对教育学本质问题的把握两种不同的出发点 史密斯:诠释学的对话理论
9.8.、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1)
(一)课程观的转向 1 自我即课程,体验即课程 2 反思即课程 3 生活即课程
“非理论的”(atheoretical),是因为理论的本性是反思、批判, “当课程理论完全依附于实践而不能对实践进行反思、批判的时 候,它必然是‘非理论的’”。
“非历史的”(ahistorical),是因为课程理论屈从于“技术 理性”,并试图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开发的规则。所 以,需要进行概念重建,使课程研究从一个本质上是技术性的、 实践导向的、非理论的和非历史的领域转变为一个理论化的、概 念自主的,本质上是历史的、个体的和运动变化的领域。
9.3、批判课程理论
坚持社会/政治视野,以批判理论、哲学解释学、 新教育社会学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虽有主观能动 性,但人的自主和解放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教育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意识的觉醒,在“历史—政治” 的意识形态批判中,解除造成教育非人性化的因 素。所以,他们主要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强调抵抗、自我解放和开放。 该派以阿普尔、麦克唐纳、吉鲁、威克斯勒 (Philip Wexler)、曼恩(John S. Mann)、弗 雷尔(Paulo Freire)等为主要代表。

现象学

现象学

二、伽达玛
伽达玛(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哲学家, 现代哲学解释学创始人。 • 《真理与方法》(1960) • 《短篇文集》(四卷,1969一1977)
• 《科学时代的理性》(1976)
• 《美的现实性》(1977) • 《对话和辩证法》(1980) • 关于柏拉图的论著多部3.解释学和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不存在一般与特 殊差别 • 解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一般与特殊的 差别 • 解释学的经验包括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全部 关系,历史内在于经验,经验的历史性决 定了它的开放性 • 语言是理解的媒介,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 世界
Thank You!
二、现象学的诞生是哲学的一个转折点
• •
哲学要以事物本身或现象为对象,就
要抛弃一切前提。
“现象”是科学的前提,同时显示自
身,现象学能够在研究现象的自我显示过
程中达到无前提这一最高标准。
三、现象学方法
1.考察个别现象(现象学直观、现象学分析 和现象学描述);
2.考察一般本质; 3.理解本质联系;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 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二、主要思想
1. 现象学的方法论 • 现象学” :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 让存在显示自身。
2.存在论的区分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存在之为存在的 意义是什么” • 混淆了“存在”和“存在物”
– 存在(Being):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 be) 的含义 – 存在物(beings):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 义
第二节 胡塞尔
一、生平 埃德蒙德·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的创始人。 “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 择哲学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 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 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 并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人物简介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人物简介
艺术、历史等学科领域
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
应用
伽达默尔的一生充满了
学术成就和荣誉
• 他的观点被认为是解释学的一个
• 如文学解释学、艺术解释学等
• 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
重要发展阶段
• 他的思想对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
家之一
• 他的著作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和
化主义等问题也产生了启示
• 他的著作被认为是哲学解释学的
• 学位论文是关于柏拉图的
• 受海德格尔的启发,转向解释学的研究
1929年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
• 教授哲学史和逻辑学
• 参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
伽达默尔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1980年代,伽达默尔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 如莱布尼茨奖、黑格尔奖等
• 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人物简介
DOCS
01
伽达默尔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伽达默尔的出生与成长经历
1900年出生于德国
• 来自一个宗教家庭,父亲是天主教牧师
• 在德国的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神学和古典语文学
• 受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
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

伽达默尔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历史等
学科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 他的观点被认为是解释学的一个重要
• 如文学解释学、艺术解释学等
发展阶段
• 他的思想对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
• 他的著作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和结构
义等问题也产生了启示
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影响
03
伽达默尔的代表著作与论文

课程研究的现象学之路

课程研究的现象学之路

课程研究的现象学之路摘要:现象学是研究者研究课程的“一条道路,一个过程”。

中国的课程研究需要借鉴现象学的观点,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对教育领域“见事不见人”的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提出批判。

课程现象学对于我国课程研究的意义在于,必须解构传统的课程概念,重新理解课程事实,用现象学的“关切”探究中国课程话语的意义,使课程研究实现从工具兴趣向理智兴趣的转换,让教与学成为一种伦理存在方式。

关键词:课程研究;现象学;意义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09—03一、课程研究与现象学运动随着教育哲学观的不断发展,课程研究的范式在上世纪末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课程研究范式成为东西方课程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在课程研究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的割裂,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的冲突等,由上述问题带来的危机有可能导致课程研究领域最终出现整体失调的状况。

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认为,危机是与一种客观力量相联系的,该力量剥夺了一个主体的某些正常的控制能力。

当一个系统所能允许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所需的限度时,危机就产生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危机就是系统整合的持续失调。

为此,我们应在对现有的课程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寻中国当代课程研究的多元路径。

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在二十世纪,西方产生了四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即现象学运动、分析哲学运动、结构主义运动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

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人胡塞尔(edmund husscd)在《逻辑研究》一书中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

这种传统要求摆脱权威的中介,拒绝借助于以往的理论或前人的学说,力求直接、原本地把握绝对真理自身。

1907年,胡塞尔本人为现象学下了一个定义,“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还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即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

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

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

“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

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

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 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

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

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

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

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

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

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

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

“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

(21)观念现象学、描述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

(21)观念现象学、描述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

(21)观念现象学、描述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2013-11-12 09:40:37)现象学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方法。

作为哲学的现象学是一种观念论,可称为观念现象学。

[1]观念现象学所反对的是一切经验论哲学以及相关的实证主义哲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是一种描述的方法,可称为描述现象学。

描述现象学所反对的是一切对现实指手画脚的世界观以及相关的价值判断(或应然判断)。

描述现象学最初只是对“观念”(或“意识”)的描述,后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H. Gadamer,1900~2002)等人将描述的重点转向经典文本的描述并由此派生出“解释学现象学”。

解释学现象学依然是一种重视描述而非应然判断的方法,它以解释世界为自己唯一的目的。

这种解释可能会引起世界的改造但并不以改造世界为直接目的。

或者说,在解释学现象学看来,过去的哲学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改造世界,而哲学的本分只是解释世界。

在观念现象学、描述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三者之间,观念现象学是现象学的核心精神,它统领描述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它使描述现象学不同于实证研究的的描述(后者显示为经验论),也使解释学现象学不同于历史主义的解释(后者显示为相对主义)。

[1] 由于观念现象学强调意识和意向性,所以也被称为意识现象学或意向现象学。

又由于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观念或信念而坚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因而观念现象学有时也显示为意志现象学。

胡塞尔在大学期间与马萨里克(T.Masaryk,1850~1937)接触。

马萨里克使胡塞尔注意到近代哲学的开端,注意到笛卡尔、莱布尼茨和英国经验主义。

他建议胡塞尔到维也纳跟随布伦塔诺(F.Brentano,1838~1917)学习哲学。

自此胡塞尔开始他的现象学之旅。

后来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以下简称捷克)总统。

苏联入侵捷克期间,现象学一度成为捷克的“显学”,现象学为捷克人的“自由意志”提供了哲学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哲学
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
现象学是一种方法,一种可操作的、可切实用于治学、沟通的方法,假如某人和你讲“悟”这种无法定义、摸棱两可的话的话,那现象学就提供这样一种可切实表达、沟通的方法。在现象学的方法下,没有什么是不能表述的。
现象学是一种方法,一种可操作的、可切实用于治学、沟通的方法,假如某人和你讲“悟”这种无法定义、摸棱两可的话的话,那现象学就提供这样一种可切实表达、沟通的方法。在现象学的方法下,没有什么是不能表述的。
“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
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
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