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介之推不言禄优选稿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赏析介子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注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1.解释文中划线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A3.①之(介子推)②其(他们)③此(这个)4.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句话描述了晋侯奖赏跟随他逃离危险时的随从,而介之推这个人却没有提及俸禄,最终也没有得到俸禄。
这句话运用了特殊句式,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首先,晋侯赏赐跟随他逃离的人。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晋侯在经历了一场危机之后,对那些忠诚的随从充满感激之情。
奖赏这些人,既是对他们忠诚的肯定,也是激励更多人为国家效力。
这种赏赐行为体现了晋侯的领导智慧和驭人之术。
其次,介之推不言禄。
这句话揭示了介之推与众不同的心态。
他不在乎俸禄,不追求物质回报,而更看重道义和忠诚。
这种品质使他在众人中显得高尚和独特。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性格,使他最终与俸禄无缘。
最后,禄亦弗及。
这句话表达了介之推没有得到俸禄的命运。
尽管他具备高尚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反映了社会现实有时不尽如人意,好人未必有好报。
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特殊句式巧妙地展现了晋侯赏赐随从、介之推不言禄以及最终未能得到俸禄的命运。
它既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残酷。
介之推不言禄的文言文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的文言文翻译介之推不言禄的文言文翻译导语:《介之推不言禄》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那它是怎么翻译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介之推不言禄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介之推不言禄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
2介之推不言禄
绝
•
•
• •
《史记· 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 冠缨索绝。” 《荀子· 修身》:“折骨绝筋,终身不可 以相及也。” 《吕氏春秋· 知度》:“绝江有托于船。” 《诗经· 小雅· 正月》:“终逾绝险,曾是 不意。”
• •
断丝
•
•
(泛指)断绝 横渡、穿过 尽、极 (诗歌体裁)绝句
【辨析】绝,乏。
典故:足下。
•
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 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 “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 这一典故的出处。
注释
•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绝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
•
•
•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
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一国之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习题1. 解释文中的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答案1. 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 A3. ①之(介子推)②其③此(这个)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古文观止15: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15: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1、从亡者:跟随晋侯一起逃亡的人;2、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今山西介休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深得世人推崇。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清明节前一天) “寒食节”;3、禄:古代官吏的薪俸,这里指赏赐;4、及:到,指给予。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文公也没有给他赏赐。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文公一个人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晋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天没有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谁呢?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1、置:拥立;2、二三子:那几个人,指“从亡者”;3、诬:欺骗;4、义:把……视为正义。
[译文]上天实际要拥立文公为君,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把罪过当做道义,上面的君王对这些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其母曰:“盍(hé)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1、怼:怨恨;2、尤:过错,罪过;3、效:效法,仿效;4、文:装饰。
[译文]他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去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怎么样?”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选自《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w ū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h é亦求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前置)以死,谁怼du 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r ǔ偕xi é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j īng
善人。
” 一: 要掌握的字词及意思。
(拼音标注)
上下相蒙 文 志 旌 盍 怼 尤而效之 天实置之
二:(文化链接)寒食节的由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纪念人为由设立的节日) 寒 食(唐 韩翃hóng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典故: 足下 悲乎,足下!
三:练习:
1 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晋侯赏从亡者 亡:逃亡
B 禄亦弗及 弗: 没有
C 能如是乎 是:这样
D 以志吾过 志:志向
2 翻译句子:
(1)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不食其食。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作者:唐惠忠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8年第01期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
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阅读提示]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
本文表现了介之推与母亲清廉自持的节操。
同时,介之推的话语中也流露出一种对于天命的迷信。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从亡者:随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
③献公:重耳的父亲。
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
晋献公死,子吾、子圉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
⑤绵上:地名,在今山西境内。
[牛刀小试]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内弃之弃:厌弃。
B. 不亦诬乎诬:欺骗。
C. 是求显也显:显达。
D. 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禄亦弗及/盍亦求之;(2)罪又甚焉/焉用文之。
A.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 身将隐C. 介之推不言禄D.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4. 对文章写介之推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介之推不言禄ppt课件
• 【辨析】亡,奔。 • “亡赵”& “奔赵” • 【辨析】“遗,亡,失”。 • “荆人有遗弓者。” • “杨子之邻人亡羊”, • “人又亡铁者,意其邻之子”。 • “失道寡助”。
10
• 2、介之推:重耳的微臣。姓介名推,之 是助词。古人在姓名中往往加“之”字, 如《论语》中孟之反,《左传》中宫之 奇。
2
注释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3
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4
•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 6、衡从其亩。 •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文 选
介之推不言禄
制作:翁春
文学与传媒学院
1
标点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 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 为己力乎?下议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以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 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 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 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 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 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 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为义。
•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2介之推不言禄
•
二者都有缺乏钱财的意思,区别是: 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资曰“绝”。
•
• • • • •
7、而:连词,连接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是选择关系。“而”可以不译。 8、实:副词,真正、实在。 置:立。 之:指代晋文公。 9、而:表转折关系。 二三子:指从亡者。
•
•
10、不亦· · · 乎?: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 用委婉的反问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 相当于现汉的“不也· · · · 吗?”或“难道 不是· · · 吗?” 诬:欺骗。
•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绝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注释
•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
•
•
•
文章
• •
1、“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2、“文章尔稚,训辞深厚。”
Hale Waihona Puke • ••23、偕:共同。 24、绵上:晋国地名。为之田:双宾结 构。给他作为祭田。之:指代介之推。 25、志:记载。
《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译文与赏析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题解】介之推是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的功臣,曾割股给晋文公充饥,备尝艰辛。
但晋文公登基后,封赏功臣,介之推没有向其他人那样向晋文公求取封赏,而是隐居绵山以终。
介之推认为皇帝上应天命,功臣不应徼功求赏,进而塑造了一个迷信天命、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人物形象。
【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73];禄亦弗及。
【注释】[73]介之推:晋国贵族,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译文】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不称功求赏,因此赏赐也没有他的份儿。
【原文】推曰:“献公之子九人[74],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75],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76]?以死谁怼[77]?”【注释】[7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君:指晋文公。
惠:晋惠公。
怀:晋怀公。
惠公是文公的弟弟,怀公是惠公的儿子。
[75]二三子:相当于现在讲的“那几位”,指跟随晋文公逃亡国外的人。
[76]盍:何不。
[77]怼:埋怨,怨恨。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文公还在世。
惠公、怀公还没有亲信,国外诸侯、国内子民都厌弃他们。
上天不灭绝晋国,就必定会有新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会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君罔上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被称之为盗贼,何况是贪上天的功劳,而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呢?臣子将这种欺骗当做道义,君王却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跟他们相处啊!”他母亲说:“你为何不去要赏赐呢,这样死了又能埋怨谁呢?”【原文】对曰:“尤而效之[78],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79]?是求显也。
2介之推不言禄汇总
•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绝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
•
• •
12、况:连词,何况,况且。表示更进 一层。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 · · 为义。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奸
• •
•
• • •
1、“奸王之位,祸孰大焉?” “又奸先王之理。” 2、“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 周西伯。” 3、“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4、“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5、“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从容
•
•
盗
• •
•
1、盗名不如盗货。 2、“季康子患盗。” “大盗移国。”
贼
• •
•
1、贼夫人之子。 2、使鉏麑贼之。 3、反不讨贼。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30 介之推不言禄
〖美文赏读〗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文章翻译〗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
”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作者介绍〗左丘明,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⒅【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即位,并赏赐流亡时一直追随着他、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其间,别人都居功邀赏,唯介之推“不言禄”,晋文公也就没有想到他。
因此,介之推曾一度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后通过与其母的交谈,坚定了自己的思想,最终隐居山林,直至生命终结。
晋文公为弥补自己的过错,并抚慰心地善良的人,特封绵上为介之推的祭田。
【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晋文公赏赐曾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提爵禄的事,爵禄也就没有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这实在是上天安排哪,而那几个随从他逃亡的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决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自己了。
死不言禄的介子推
2018年第5期三晋名人拓展了国土,增强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威望,更使人民懂得君臣之间的义务。
同时他还实施利民政策,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晋文公派兵攻原(今河南济源),与大夫约定十天为期限,让士兵只带了十天的军粮。
结果十天之后,城池没有攻下。
为了让人民信任国君,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
这时,有人从原城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人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晋文公却坚持十天的期限,不愿失信于民,下令撤兵返晋。
原的百姓听说这件事后纷纷归顺晋国,而晋国人民更加信任晋文公。
为了让人民知礼,懂得贵贱尊卑的等级区别,晋文公举行阅兵活动让民众观礼,并制定职官制度,确定官员职责。
晋文公推行新政改变了晋国经济与文化的落后状况,奠定了强国的地位。
城濮之战成就霸业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
诸侯竞起,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时代。
但是在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后,中原霸主的地位一直空悬。
这时,晋国在晋文公的领导下逐渐强大了起来,已经具备了和当时正在向外扩张的楚国和秦国争霸的实力。
公元前633年冬,楚国纠集盟国围困宋国,宋公孙固到晋国求援。
晋文公在流亡时期,曾得到宋襄公的礼遇,晋文公执政后,晋宋两国结成盟友,所以救宋对于晋文公而言既是报恩也是义务。
与此同时,晋文公返国后,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成效,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对军事体制进行改革。
宋国告急正好给了晋文公一个改革强军的良机。
于是,晋文公在披庐集结军队进行了一次阅兵。
在这次阅兵中,晋文公趁机将献公时期就已设定的上、下二军扩充为上、中、下三军。
国君和太子从此不再担任军队主帅,而由国君任命卿大夫担任固定的三军将佐,中军主将还将担任晋国的执政官。
随后制定、明确了职官等级的披庐之法。
由于大家同仇敌忾,国内空前统一,晋文公迅速地完成了军事改革。
此时,晋楚开战已经毫无阻力。
公元前632年,晋国攻打曹、卫两国,并俘获曹共公。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
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介之推不言禄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禄:俸禄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缉私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诬:荒谬,荒唐怼:怨恨,不满尤:责备,谴责文: 装饰,美化女:通"汝",你旌:表彰,发扬【提示】:这段文字尽管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但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人物的不同个性还是极其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因而,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尤其是介子推的性格,是学习这个语段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介之推不言禄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
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
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
显:显达。
志:记载。
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介之推母亲对儿子的做法有什么态度?
(4)晋文公为什么表彰介之推?
(4)角色扮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介之推及其母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的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
介之推:只讲付出,不图名利,名副其实的忠臣。
介之推之母: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支持和陪伴。
晋文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小结写法:
*主要抓住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又用了反问,类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1.日积月累:“寒食节”的由来。
视频资料。
2.拓展有关“寒食节”的古诗:寒食
2.连一连,把传统节日与相关的日期和习俗连起来。
3.晋文公相关历史。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