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及背景.doc
历年货币财政政策
五.2006年——2007年
政策类型: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制定背景:2005年后,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局面得到大大的缓解。但经济运行又出现了新问题,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国家连续出台针对房地产业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提高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政策效果:紧缩在1996年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物价指数下降;GDP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收到明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当年,零售物价涨幅降到6.1%,经济增长率逐步回落到9.7%。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政策效果: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有效的缓解了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2007年我国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稳健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六. 2008年——2010年
2008年9月1日起, 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2008年9月19日起, 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
2008年10月9日起,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徵收个人所得税.
2008年暂免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以诸多举措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2009年如下:
一.1993年——1995年
政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分析: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与要点概要
分析: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与要点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工具和制度性保障。
在财政工作中突出政策性、方向性,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财政政策作用,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和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工具和制度性保障。
在财政工作中突出政策性、方向性,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财政政策作用,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和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在1997年下半年,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明显减慢,经济也受到了严重。
在当时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地调整了宏观调控策略,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1998—2001四年的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取得了巨大成效。
1、扩大投资,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调整税收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增加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成为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998年至2001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特种国债共5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8600余项,投资总规模2.6万亿元。
到2001年底,已经完成投资1.9万亿元,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199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能保持一枝独秀,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增长。
1999年开始,财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支持国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
1999年国家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达540亿元。
2001年,两次调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合计人均工资每月增加180元。
中央财政还大幅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增资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我国财政政策的十年回顾
一、1998-2004年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国民经济也保持着“适度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然而,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贬值20% ,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
从而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重创。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出现了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现象。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业内部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开始了兼并、破产与重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城镇失业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下, 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来达到扩大总需求、带动社会投资增加、刺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增发国债,扩大政府购买支出:七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教育、公检法设施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我国还发行了一定量的特别国债。
2、调整税收:面对出口增幅趋缓的势头,为了刺激出口,我国从1998年起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2002年财政回顾与2003年财政展望.pdf
一、2002年财政形势与改革的回顾 (一)预算执行特点:收入增长速度回落,支出增长过快,赤字突破预算的压力明显增大,经过增收节支的努力,预算完成较好 1.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上年有所回落 200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4%,比前些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一般保持在15%以上,1999~2001年3年中,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15.9%、17%、22.2%,平均增长16.6%(“九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6.5%)。
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速与1999~2001年财政收入增速相比,分别回落0.5、1.6、6.8个百分点。
具体见图1。
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回落幅度更大。
全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2.8%,与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20.9%相比,回落了8.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的月度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起伏。
如图2所示,2月份财政收入负增长6.4%,3月份也只增长了1.7%,通过采取增收措施,9月份以后财政收入才呈现高速增长,10月份收入增长达到全年最高的21.3%增长。
图1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 图2 2002年1~11月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2002年财政收入增幅的回落,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前几年我国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既有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税基不断扩大,累进税率下税收随经济扩张自主增长的原因;也有一些临时性因素,包括国有股减持、打击走私使海关税收增长、证券市场交易量扩大带来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大幅增加等。
加上强化税收征管和税制调整的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出现了数年的超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基数被抬得很高。
在经历数年超高速增长之后,如果没有特殊增长因素,财政收入增幅的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2002年还出现了一些政策性减收因素,如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大幅度降低关税水平,使实际平均关税水平由15.3%下调到12%;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证券市场低迷,交易量明显缩小;暂停国有股减持导致国有股减持收入消失;调低利率导致利息税、银行营业税和银行利润减少等,诸多政策性减税因素造成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减收500亿元左右。
财政部农村农业部2002年惠农政策
财政部农村农业部2002年惠农政策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更加繁重,需要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坚持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不变,坚持农村税费改革的方向不变,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狠抓落实,使农民负担的税费水平进一步减轻,把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坚决压下来。
今年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继续执行“一项制度、八个禁止”,对提留统筹费的收取和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审计继续抓好“一项制度、八个禁止”规定的落实。
严格执行提留统筹费的预决算制度。
未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2002年提留统筹费一律不得超过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和1997年的预算额,也不得改变提留统筹费的比例结构。
继续落实好“八个禁止”的规定,禁止平摊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禁止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禁止一切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禁止面向农民的集资;禁止各种摊派行为;禁止强行以资代劳;禁止在村里招待下乡干部,取消村组招待费;禁止用非法手段向农民收款收物。
对违反“一项制度、八个禁止”规定的,必须追究责任,严肃查处。
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卡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及“两工”,必须通过农民负担监督卡分解落实到户。
凡未将监督卡发放到户的,农民有权拒绝缴纳款物和出工。
要维护农民负担监督卡的严肃性,规范卡内项目,严禁加项加码或在卡外乱收费。
在认真落实农民负担预决算和监督卡制度的基础上,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提留统筹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审计。
审计的重点是:提留统筹费的数额是否超过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和1997年的预算额;使用中有无平调、挪用现象;财务收支、预决算方案制定与执行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1979-1996年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 1979—1989年的财政政策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情况(1979—1989年)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北京举行。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 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的历史性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扩展阶段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向地方政 府、国有企业放权、让利。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 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 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 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 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规定》的出台是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步 骤,对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企业外部条件,扩大 企业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具有重要 意义。
第三节 1993—1996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一、实施背景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召开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使1993年经济增 长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起点,导致宏观经济环境日趋 紧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投资与消费双膨胀 1993年1—5月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 期增长69.3%,新开项目之多、在建投资规模增幅 之大是历史上没有的。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和对个 人其他现金支出增长36.4%,行政企事业管理费现 金支出增长89.4%。 2、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瓶颈”制约强化 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十分紧张,一些干线 的通过能力仅能满足需求的30—40%。电力、油品 等能源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加上“房地产热”、 “开发区热”,钢材、水泥、木材等供需矛盾日益 突出。
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要努力做好财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6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6026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增长了1120倍。
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
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中国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保持超过9.0%的高速增长。
2016年,GDP总量超过70万亿元,同期美国的GDP总量为18.56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0.0%左右【2】,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等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实情,主动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度相关。
一、1978~1992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P42),也没有具体提出货币政策的概念,然而实践中却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①(一)1978~198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978年,财政仍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额为10.2亿元。
然而,到了1979年,财政就处于赤字状态了,赤字额为135.4亿元,财政支出指数比财政收入指数高出13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1979年M0供给增长26.3%;与1979年相比,1980年M0供给增长29.3%.银行信贷余额也呈上涨态势,增长率由1979年的10.2%迅速提高至1980年的19.0%.现在看来,1979~198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与货币信贷规模发展经济却是了不得的事情。
积极政策的成效十分显着,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经验匮乏,也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81年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为-7.4%,促使1979~1980年连续两年的财政赤字转为财政盈余。
1997-2002中国财政政策
【内容】:为了扩大需求,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 政策。 一是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1998年7月,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1998年上半年又 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至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 设国债9100亿元。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 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截至2004年末, 七年累计实际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并拉动银行贷款和各方面 配套资金等逾2万亿元。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为了支持外贸出口,分批提高了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 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免、 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贴息办 法,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偿使用项目专项资金也正式开始使用;调整 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 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从1999 年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至2000年暂停征收;对符 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 抵免企业所得税;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 定的减免;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 1997-2002
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 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而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 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 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 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 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 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 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此间, 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 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 的提高。这一阶段,政府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并且 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因此给财政货币政 策协调不仅提供了创新的背景,也带来了众多新的难题。
我国近五年财政政策
具体措施
➢ 1、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 2、稳定物价总体水平 ➢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5、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谢谢观赏!
2020/11/5
26
具体措施
➢ 1、大力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 ➢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3、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 4、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 5、狠抓增收节支
财 ➢ 政在执积行极情财况政政策引导下,我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如下图,2010年累 计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 奠定了税源基础,以及全年汽车旺销带动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等大幅增长。另外,价格水平上涨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原 因之一。
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应地,财政政策就 会“有保有压”,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
➢ 1、加大保障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 2、对就业特别是创业型就业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 3、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 ➢ 4、鼓励相关产品进口,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 5、完善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 6、采取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 7、减少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具体措施
➢ 1、促进消费 ➢ 2、结构性减税 ➢ 3、稳定物价 ➢ 4、农民增收 ➢ 5、收入分配
➢ 6、发展教育 ➢ 7、深化医改 ➢ 8、社会保障 ➢ 9、保障住房 ➢ 10、增收节支
2012年财政政策
➢ 政策类型: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提出,2012年宏观调控要稳中求进。相应地,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与促和谐等方面取得 新突破。 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 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1998—200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二)、2005~ 2008年“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应用文-分析: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与要点
分析: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与要点'在1997年下半年,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明显减慢,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当时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地调整了宏观调控策略,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1998—2001四年的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取得了巨大成效。
1、扩大投资,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调整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增加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成为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998年至2001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特种国债共5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8600余项,投资总规模2.6万亿元。
到2001年底,已经完成投资1.9万亿元,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199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能保持一枝独秀,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增长。
1999年开始,财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
1999年国家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达540亿元。
2001年,两次调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合计人均工资每月增加180元。
中央财政还大幅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增资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这些措施增加了居民收入,对刺激消费起了明显作用。
1999年居民消费增长6.54%,2000年呈回升态势,增长了9.10%,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稳定进出口增长水平。
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同时,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完善加工贸易和扩大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等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措施,刺激出口增长。
4、加强对重要产业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年财政政策
—年财政政策—年财政政策_论一、1998—2002年财政政策、政策的回顾1998年下半年,受危机的影响,我国形势非常严重,出口下降,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经济回落。
面向这种形势,我国政府果断实行应对措施,打算实施乐观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方面启动财政政策时,有关部门加紧讨论对原支配做出调节的计划,计划的重点内容是:①1 000亿元长久,所筹资金用于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
这1 000亿元国债只对发行,还债期限为10年,年5.5%。
1 000亿元的举债一分为二,中心、地方各500亿元,相应使1998年中心预算支出扩大500亿元,中心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
②将年初预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节为常常性项目支出,用于增强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费保障、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增强抢险救灾支出。
对做如此大动作的年中调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是极罕见的,属于宏观中灵便的,反映了我国水平的提高。
增发国债所筹集的1 000亿元资金项目支配的重点是:第一,增强农田和。
结合防汛抗洪,抓好大河干流堤防的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毁工程修复,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自然林资源庇护、等。
其次,继续加快、马路、和一些重点机场建设。
铁路主要支配京九南段复线建设等;马路根据“五纵七横”的规划,重点加快“三纵两横两个重要路段”的建设进度;电信建设主要进展数字和移动通信网络。
第三,扩大城市和城市基础设施。
重点用于大中和垃圾处理,供水、供暖、供气、和绿化等。
第四,建设250亿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全年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投资达到年初方案的17.5倍,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投资总额。
第五,实施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同时赶紧举行城市电网改造。
第六,扩大经济适用住所建设规模。
此外,运用新增国债所筹资金,还将增强公检法设施建设投入。
启动的1998年,还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 700亿元特殊国债(期限为30年),事实上是将银行对存款人的转为财政对银行(间接对存款人)的债务,财政又把这笔资金如数打入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账户,从而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和抗风险能力大为提高。
2002-2003年我国宏观财政政策选择
2002-2003年我国宏观财政政策选择
丛树海
【期刊名称】《当代财经》
【年(卷),期】2002()8
【摘要】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处于由低谷走向复苏的拐点阶段,但在经济逐步回
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加入WTO后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的情况,而且国际经济的外
部条件不理想、出口困难加重,也使得我国经济必须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勇向前。
所以,2002、2003年我国经济将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是我国“十五”经济发展计划
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两年。
因此,2002、2003年继续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扩张,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为推动经济的成长创造条件,应是一种必然选择。
当前尚不具备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基本条件。
【总页数】5页(P19-23)
【关键词】2002-2003年;财政政策;中国;宏观政策;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公共支出;
经济体制改革;货币政策
【作者】丛树海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0
【相关文献】
1.2002-2003年我国IT产品技术发展现状及策略 [J], 张红芬
2.我国网上书店运营分析(2002-2003年) [J], 丁洁
3.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财政政策选择 [J], 吴立贤
4.流通产业的开放与创新--2002-2003年我国商贸理论综述 [J], 洪涛;彭化
5.董事会特征与审计师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2-2003年数据的研究 [J], 李明辉;刘笑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一.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1998年: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3.20年市场化改革终于引致走出短缺的“过剩经济”局面中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前一向以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为主要特征。
4.”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失业压力近20年的改革经过一系列的前哨战和外围战,走到了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攻坚战阶段。
5.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但政策效果不够明显.2008年:1从近期的经济形势来看,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1998年,但是,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2伴随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3.从现有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明显小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也明显好于1997-1998年。
二.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与方式的异同:1998年启动财政政策时,有关部门加紧研究了对原预算安排作出调整的方案。
这一方案在1998年8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上提请审议并获得批准。
预算调整方案的重点内容是:1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
2将年初预算中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整为经常性项目支出,用于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础生活费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增加抢险救灾支出。
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
4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效果:1.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2.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中国财政运用历程
改革措施:
(1)1993年提出了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 (2)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强化中央在税收分配上的主动权,增强了中央的 宏观调控能力。 (3)1993年,颁布实施了《企业财务通则》及《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实行 税利分流,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 (4)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流转税制度 ,同时, 扩大了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办法;改革企业 所得税制度,取消了按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个人应纳税所得在原来六项的基 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计税方法上采取分项征收。 (5)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清理在建项目,严控新开项目,强化税收征管,清 理越权审批减免税,限期完成国债发行任务。
2.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 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3.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 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 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1993年宏观调控的16项:
(1)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 (2)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 (3)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 (4) 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 (5)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 。(6)专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
(7)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8) 投资体制改革要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 (9)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 (10)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
【时间】:2010年 【内容】:中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三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效果及其风险界限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率 学 原 理
我 国 实 施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的 背 景 、
效 果 及 其 风 险 界 限
孙 蚌 珠
北 京 大 学 马 克 思 丰 殳学 院 京 1 0 7 } 北 0 8 1
f 键 词 1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 政 赤 字 ; 债 关 财 国
现 负 增 长 ,到 I9 9 8年 6月 末 增 长 幅 度 为 一2 % ,出 现 I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通 货 紧 缩 莳 势 方 面 是 物 价 出 现 负 增 金 标 准 , 发 拖 是 的 国 有 企 业 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退 休 人 员 统 筹 项 目 内 的 补
朱 锫 基 总 理 在 《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指 出 , 0 2年 我 政 20 国 将 继 续 宴 施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 当 前 , 些 学 生 对 我 国 实 一
施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的 背 景 、 技 果 等 问 题 还 不 太 清 楚 为 此 . 文 试 对 这 些 问 题 进 行 分 析 , 教 学 参 考 本 供
一
策 我 国 目前 采 用 的 是 积 扳 的 扩 张 的 财 政 政 策 。 就 我 国 的 实 践 来 说 ,积 槛 财 政 政 策 是 指 自 19 年 98 柬 ,在 特 定 的 国 内 外 经 济 环 境 下 , 国 实 施 的 以 刺 激 我 经 济 持 续 增 长 为 目的 , 国 债 发 行 为 手 段 ,以 财 政 信 贷 以 协 调 为 基 础 的 财 政 投 资 性 支 出 政 策
22 0 年第 4 总第 4 期 ) 0 期( 0
思 想 理 论 教 育 导 刊 l7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 于主题帖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年预算草案为万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届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
对引进的项目和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
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之间。
()、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尤其是对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年,规定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征收归己”的办法,一事一报批,控制扩大支出和年终突击花钱。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2002--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及背景
2012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及背景中国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本身也具有操作空间。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2011年,中国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入尾声,世界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等背景下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在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作用下,调控效果初显。
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前3季度GDP同比增长了9.4%,预计全年的增长超过9%。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CPI涨幅有望控制在5.5%以内。
不过也要看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GDP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呈逐季回落态势。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
物价上涨增大了转型成本,出口放缓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加剧了结构调整的矛盾。
社会保障、教育民生压力依然很大。
出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的考虑,中国财政政策应继续呈积极态势。
(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失业率高、消费疲弱、财政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
国外经济疲软,对中国出口、外汇、就业、物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点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伴随着经济业绩不佳,国外社会矛盾和变革也风起云涌。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加大,美国出现了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激进实践,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埃及等国因财政紧缩导致社会动荡。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外社会矛盾也很容易“传染”到国内。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考虑,中国也有必要延续积极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仍有空间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
其中,税收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10万亿元已无悬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及背景中国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本身也具有操作空间。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2011年,中国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入尾声,世界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等背景下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在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作用下,调控效果初显。
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前3季度GDP同比增长了9.4%,预计全年的增长超过9%。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CPI涨幅有望控制在5.5%以内。
不过也要看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GDP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呈逐季回落态势。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
物价上涨增大了转型成本,出口放缓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加剧了结构调整的矛盾。
社会保障、教育民生压力依然很大。
出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的考虑,中国财政政策应继续呈积极态势。
(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失业率高、消费疲弱、财政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
国外经济疲软,对中国出口、外汇、就业、物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点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伴随着经济业绩不佳,国外社会矛盾和变革也风起云涌。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加大,美国出现了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激进实践,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埃及等国因财政紧缩导致社会动荡。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外社会矛盾也很容易“传染”到国内。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考虑,中国也有必要延续积极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仍有空间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
其中,税收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10万亿元已无悬念。
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充足的“弹药”。
财政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风险通常用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债务率(债务累积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欧盟国家债务上限分别为3%和60%。
虽然各国并无统一的和绝对的标准,欧盟债务指标在一定意义上仍能反应一国财政风险状况。
2011年,中国赤字率预计为2%,直接债务率预计为17%(如果考虑10.7万亿元的地方债务余额,则中国综合债务率预计为40%),分别低于欧盟3%和60%的标准,中国财政风险总体可控,国家继续推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操作空间。
财政政策空间广阔。
中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虽不容乐观,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宽阔。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保障房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很重,财政政策在公共投资和社会事业领域大有可为。
居民消费率依然偏低,财政政策拉动消费需求也有较大空间。
中央提出,2012年宏观调控要稳中求进。
相应地,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与促和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运行既存在着快速扩张的因素,如地方政府完成换届选举后的投资冲动,原有重点项目投资的惯性运行,投资和消费刺激政策的滞后效应等,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增长下滑,国内外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等。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任务是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不是实现经济全面扩张。
具体而言,国家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如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预期(如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创造消费环境(如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和保障消费安全体系建设),以扩大消费需求;在保持合理中央基建投资规模的同时,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在政策手段运用方面,与前几年主要依赖扩大投资支出不同,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突出结构性减税的作用,让积极财政政策惠及更多行业和更多企业。
结构性减税政策主要包括: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二)稳定物价总体水平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不同,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还承担着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任务。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物价低迷,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需求,并通过总需求的扩大逐步带动物价水平的提升。
而本次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则是经济增长乏力和高物价二者同时并存。
促增长和调物价是政府两项重点工作。
在稳定物价方面,货币政策起着主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扩大保障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加强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和投放;实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相关政策;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国家长期战略,也是“十二五”时期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要从科技、产业、项目和企业发展四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支出结构,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平台、科研机构、大学科研能力建设,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物联网、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支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三是综合运用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推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支持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四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施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关乎老百姓生活,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社会稳定。
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通过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来实现。
首先,国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其次,要完善教育、卫生、社保、就业、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加大财政社会投入规模。
具体包括:在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大幅增加财政文化投入,进一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大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支持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开展化解地方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障,继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探索建立灾前防御和应急救灾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五)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中西部地区发展快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
但要清晰地看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长期性的任务,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脆弱性依然明显。
在积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内容有: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实施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等。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国家要增加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引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适度本次积极财政政策应体现年度特点,把握好政策力度、政策进度和政策广度的合理边界。
(一)力度适宜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宜过小。
中国支持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转型、保障民生等任务很重,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过小则无法达到预期调控目标。
更重要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宜过大。
最近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大增加了地方债务规模,地方债试点也强化了各地债务投资冲动。
中国债务风险总量虽然可控,但债务规模增加态势十分明显,财政风险逐步加剧。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短期内会对就业、消费和投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期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预计有所下降。
而且,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过大会带动物价上涨,不利于保持物价的稳定。
综上,除非全球经济再次严重衰退,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不会再次启动大规模投资计划,并转向加强和规范债务管理工作。
(二)进度适宜准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时机。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把握财政政策的节奏。
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过慢,会带来不必要的政策紧缩,贻误调控时机,并导致预算执行单位年底突击花钱,浪费财政资源。
财政预算进度过快则导致后期财政紧张,入不敷出。
(三)广度适宜积极财政政策不是全面扩张,而应重点突破。
一般性行政支出增幅要严格控制,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文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增幅则要增加。
2011年国家财政政策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主方向,一是部分领域的减税,一是在多个重要领域增加支出,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