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博物馆
![博物馆](https://img.taocdn.com/s3/m/7d7d7ee8c8d376eeaeaa3158.png)
参观三峡博物馆论文众所周知,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
4月份的时候在重庆期间,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参观了气势恢宏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地处重庆市中心的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225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
2008年7月,重庆市渝中区中国三峡博物馆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得已具相当的规模,拥有各类文物近百万余件,各类珍贵图书、资料十万余件。
在众多的藏品中,出土文物以巴蜀文化遗物,四川汉画像砖、画像、石陶俑,元末大夏开国皇帝明玉珍睿陵遗物为驰名。
传世文物中,宋以来名家书画、历代名窑瓷器、明清紫砂、历代钱币、各代碑帖、玉器、竹木牙骨器、丝绸和西南民族文物等,均有较系统的收藏。
本馆收藏的近现代文物也丰富而有特色,对四川及重庆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重庆教案、开埠设关、蜀中同盟会、中共四川地下党、抗战陪都和正面战场等重要的历史进程,都有形象的文物资料以反映。
本馆还注意选取重要的典型性实物和四川各地民间工艺品的代表性实物入藏,以便在展览中形象地再现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
馆藏文物约10万多件,资料5万多件,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有:四川旧石器 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余件,汉画像石、画像砖100多件,历代名窑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来名家书画5000多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09aa70cf28ea81c758f5784c.png)
11
四楼历代瓷器展厅
19.3 64.0
12
三楼汉代雕塑展厅
20.0 62.0
13 西南少数民族风情展厅 21.6 55.9
14
苗族刺绣展柜
21.7 57.6
15
库房前区
18.9 50.3
16
负 112A 大件库房
19.0 48.6
17
负一楼刺绣库房
19.6 47.5
18 负一楼书画 2 库 103A 19.1 44.5
此次检测期间正值重庆一年中湿度最 大的季节,室外阴雨,湿度较高,因此对 展厅内的湿度造成了较大影响,而库房由 于环境相对密闭,因此湿度控制整体较好。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并运用上海 博物馆研发的无动力扩散采样器,选择了 10 个监测点,对其中的酸性气体进行采集 后,委托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用 Dionex ICS 3000 离子色谱仪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 温湿度即时检测结果
编号
位置
温度 相对湿度
℃
RH%
1
一楼大堂
20.6 60.1
图二 甲醛及 VOC 浓度检测
图三 展柜内温湿度连续检测及甲酸乙酸检测
图四 库房储物柜内温湿度连续检测及甲酸乙酸检测
· 77 ·
YA N G T Z E RIVER CIVILIZATION
长江文明·第 22 辑
续表
9 四楼李初梨捐献文物展厅 20.6 59.6
10 清高凤翰行草书轴展柜内 20.5 55.3
① 唐欢,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② 徐方圆,男,上海博物馆馆员。 ③ 范文奇,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助理馆员。 ④ 王春,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
三峡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五篇.doc
![三峡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五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63c7c71d700abb68a882fba2.png)
三峡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一9月18日我去参观了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的展馆有:历代钱币展、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汉代雕塑艺术展、李初梨捐献文物展、西南名族风情馆、壮丽三峡馆……里面的文物数不胜数,使我目不暇接。
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物是——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直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
第一套人民币面值共有12种,达62个版别。
第一套人民币面值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直到5万元!而第一套人民币中的1万元、5万元等,则是为适应和收兑当时各类旧币而发行的。
到后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1万元只值1元了。
第一套人民币在图案的题材上,选择了工业、农业、商业、纺织、交通、运输、工厂和矿山等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案,表现了第一套人民币的真实历史意义及作用。
其中有“水牛图”、“打场图”、“帆船图”、“马饮水图”、“蒙古包”是体现当时经济建设的生活图景。
第一套人民币版面的颜色也各种各样,如红色、暗蓝色、暗紫色、暗绿色……漂亮极了!第一套人民币也有重大意义。
它是中国货币史上唯一统一的时代。
它的图案充分表现了经过多年的战争,刚要建立起的新中国,万物复苏的景象!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焕发出对建设新中国的高度热情!现如今,已经发行到第五套人民币了。
人民币的诞生,翻开了中华货币崭新的一页!三峡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二三月五日学校组织教师参观三峡博物馆.它位于市区人民大礼堂的正对面一座灰色的大楼与人民大礼堂相对屹立.当我们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廉的是一幅巨大的瞿塘峡风景画.长江就从两岸山峦中穿过.峡口很窄从远处望去好象要闯山的感觉.当看到这个画面时我不觉想起古诗中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好象自己淘醉在三峡的美景中.再往前走是一幅纤夫拉船的塑雕像.解放初长江两岸经常看见纤夫头上裹着白布巾打着赤膊和赤脚,弓弯着身躯将纤绳扛在肩上吃力的向前拉着,把上水船拉着走.他们就是这样常年累月的拉着,维持最低生活.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两岸农民全靠一双脚走,运输东西靠肩扛.他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山区,买油盐没钱背东西到集上去换.听说在偏僻的山里穿衣都困难,几人合穿一件衣服,谁出门谁就穿.真是太原始了,太穷了.同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他们为何受生活的煎熬啊!与富裕地区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这不合理的现象非改不可.改革开放后,三峡地区要建大型水库,现代化发电站,由于三峡水库的建设提高了水位淹没许多县区和名胜古迹,于是被淹没地区就要移民,有的移到浙江,上海,广东等郊区.大部分就近安置迁新址,修新县城,修新居点.连名胜古迹也整体迁移如白帝城,张飞庙原貌修复.在新区修公路,建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电话,电灯进村库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库区的水,电北调支援建设.三峡工程还没完成.几年后将会出现展新的面貌.库区人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向繁荣富强的幸福大道.库区新貌也是改革开放的硕果.三峡博物馆观后心得体会三在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新学期第一次党员组织生活就是走出沉闷的会议室,参观著名的三峡博物馆,从中感受重庆巴山渝水的悠久历史和直辖十年的巨大变化。
三峡博物馆建设情况汇报
![三峡博物馆建设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076493a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e.png)
三峡博物馆建设情况汇报三峡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三峡地区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
自2018年开始筹建以来,我们在各方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现将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在场馆规划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过多方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讨论,我们确定了三峡博物馆的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了三峡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力求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博物馆。
其次,我们在展品征集和整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广泛征集了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历史文物、民俗文化、自然资源等展品,并对这些展品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类工作。
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争取借展更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丰富三峡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此外,我们在建筑施工和设施配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三峡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施工,各项设施和装备也在陆续安装中。
我们还在积极筹备博物馆的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餐饮服务、商店等,力求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参观体验。
最后,我们在宣传推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积极宣传三峡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和展览计划,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关注和参与。
同时,我们还与旅行社和景区合作,推出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将三峡博物馆纳入到游客的行程中。
总的来说,三峡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将继续努力,全力以赴,力争在不久的将来,打造一个集展览、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为三峡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各方的支持和关注!。
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aa36e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d.png)
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博物馆。
作为一座展示中国三峡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三峡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三峡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间艺术,让我对三峡这一历史文化名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三峡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长江畔,建筑设计独特,充满现代气息。
进入博物馆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立体地图,上面标注了中国境内的三峡水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博物馆共分为七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展示内容。
我参观了民俗展厅、艺术展厅和自然展厅,深受震撼和启发。
首先是民俗展厅。
这里陈列了许多和三峡地区民俗文化相关的物品和图片,让我对三峡地区的民间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峡地区的民间艺术品。
我注意到,这些艺术品以木刻为主,包括门板、窗花、器皿等,色彩鲜艳、线条简洁,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格。
这些艺术品既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装饰品制作技术,也反映了三峡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
其次是艺术展厅。
这里陈列了大量三峡地区的美术作品,包括传统绘画、书法和摄影作品等。
我特别欣赏了一幅名为《瞬间的永恒》的油画作品。
画面上,长江奔流而过,金色的阳光洒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上,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这幅画作展示了三峡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是自然展厅。
在这里,我看到了三峡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展览中展示了三峡地区的各种动植物,以及长江的洪水、冲淤等自然现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巨大的断层标本,展示了三峡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让我对三峡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观三峡博物馆,让我对三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峡地区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博物馆里,我感受到了三峡地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在长江两岸生活、工作和创作,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色彩。
参观完三峡博物馆,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总结
![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d021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7.png)
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总结三峡博物馆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三峡博物馆的实地调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博物馆的建设、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三峡博物馆基本情况三峡博物馆位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重庆市,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博物馆主体建筑分为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设有多个展厅,展示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文化遗存。
二、调查内容与发现1.陈列展览博物馆共设有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三个部分。
其中,常设展览以“三峡文化”为主题,展示了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
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调查发现,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有以下特点:(1)展览主题明确,脉络清晰,便于观众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
(2)展览形式丰富,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增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
(3)展览内容更新较快,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2.文物保护与修复三峡博物馆高度重视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设有专门的文物保护实验室。
调查发现,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1)运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如激光清洗、微生物防治等,有效延长了文物的寿命。
(2)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使受损文物得到有效修复,重现历史风貌。
(3)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
3.社会教育与公共服务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
调查发现,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与公共服务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
(2)加强与学校、社区等合作,推广历史文化教育。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
三、总结与建议通过对三峡博物馆的调查,我们认为其在陈列展览、文物保护与修复、社会教育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整体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展览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9c3947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9.png)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博物馆的重要性愈发受到重视。
由于文物的特殊性,稳定的保存环境对文物的保护和展示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位于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提供指导和建议,确保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
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概况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百丈镇,于2011年建成开馆,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博物馆之一。
馆内陈列了大量与三峡工程相关的文物和史料,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水利文化和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
馆内有丰富的藏品,包括器物、彩绘、铜鼓、石刻等各类文物。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性文物保存环境是指对文物展览区域内的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调控和设定,以保证文物的稳定保存。
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的详细介绍: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文物保存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物材料对温湿度的敏感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型设定不同的温湿度标准。
一般来说,温度控制在20-24摄氏度、相对湿度控制在45-55%左右是比较理想的。
2. 光照:光照是文物保存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过强的光照会导致文物材料老化和退色,因此需要对文物展览区域的光照进行精确控制,避免强光对文物造成损害。
可以使用防紫外线玻璃、遮光布等手段来减少光照的强度。
3. 空气质量:博物馆内的空气质量对文物保存也有很大的影响。
要保持空气干净,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文物造成污染。
可以通过空气过滤设备和室内通风系统等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结果通过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进行调查,以下是一些主要结果的总结:1. 温湿度控制不够精确:调查发现,博物馆内的温湿度控制不够精确,出现波动范围较大的情况。
一些展览区域的温度超过了标准范围,相对湿度也不稳定。
2. 光照措施有待改善:在部分展览区域中,光照强度较高,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光照对文物的损害。
大三峡博物馆工作实习报告
![大三峡博物馆工作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996bb4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d.png)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成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
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大三峡博物馆肩负着展示长江三峡地区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选择了大三峡博物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了解大三峡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布展流程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学习博物馆工作中的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基本技能。
3. 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展览策划与布展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博物馆一次临时展览的策划和布展工作。
首先,我们进行了展览主题的讨论,确定了展览的核心内容和展示形式。
随后,我们参观了藏品库,对展品进行了筛选和评估,确定了展览的展品清单。
在布展阶段,我和团队成员一起负责展品的搬运、摆放和调整,同时参与了展览现场的环境布置和灯光调整等工作。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了解了博物馆展览策划和布展的整个流程,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2. 文物保护与修复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文物的清洁、加固、修补等基本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了解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增强了自己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同时,我还参与了博物馆的定期巡查工作,学会了如何检查文物的安全和保存状况,提高了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
3. 宣传教育与服务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现场讲解、举办讲座等方式,向观众传播博物馆文化和历史知识。
在服务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观众沟通,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此外,我还参与了博物馆的社交媒体运营工作,学习了新媒体营销的基本技巧,为大三峡博物馆的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博物馆工作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调研.ppt 全文免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调研.ppt 全文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a647016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7.png)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调研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本次调研团队前往重庆进行调研。
二、背景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人和镇三峡广场北侧,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一座展示三峡文化、保护三峡文物和弘扬三峡精神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包括三峡古代生态文明、三峡人文历史、三峡文化名人、三峡艺术、三峡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
2.1 博物馆的建设历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建设始于2006年,并于2010年正式开馆。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巴渝文化的元素,整体设计独特。
博物馆的展览分为主体展区、临时展区和专题展区三个部分,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三峡文化的魅力。
2.2 博物馆的展陈特色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大量的文物和实物展示为特色,通过场景再现、模型展示、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三峡地区的古代生态文明、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
同时,博物馆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体验项目,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三峡文化。
三、调研目的和方法3.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方式,包括展览策划、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将重点调研博物馆的展览形式、观众服务、科研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3.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将安排专门的调查团队前往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与博物馆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观众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和期望。
同时,我们还将参观博物馆的展览,观察博物馆的运营情况和观众的反应。
四、调研结果和分析经过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博物馆在展陈方面做得较好。
2024年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78036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3.png)
2024年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今日的博物馆,让我领会到很多东西。
展览馆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历史的写照,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生命,让我感受其中历史的光辉。
此时此刻的我,没有杂念,心中所想的、所念的,就只有一个—感受历史。
我们在解说员的解说下,开始进行参观。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伫立在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乌杨汉阙’。
这座,“乌杨汉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____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____年开始,“乌杨汉阙”一直陈列于____中国____博物馆中庭。
此时我觉得这件文物的价值已经是我们不能衡量的,它透漏出来的霸气、威武、威武,已经让我深深折服,我想,这就是艺术和历史的结合吧,也是人类才有如此的力量,建造出这么美妙的东西。
接着我们走进了壮丽的____这个展厅。
这个展厅以它丰厚的文物资料,给大家展示了一个____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里有____最原始的面貌,有几千年被冲刷的岩石,有____--____河里稀少的鱼类动物,有一座座的樵石,一幅幅图片展示出了____发展的全过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____纤夫拉船的雕像了。
他们的表情是僵硬的,纤绳在他们的身上打磨,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也见证了____人民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____的历史。
我看到了远古巴渝时期的文明,有很多古老时期的石器,这些都是老____的写真。
我一直都没有机会来正真的了解它,今天算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我还看到了一些____的老店,这些老店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的____,有弹棉花的店、裁缝店、药铺、打铁铺等,当然也少不了的就是____最出名的火锅了。
这里的火锅是隔开煮的,在当时是为了方便分食而吃的,而现在就不讲究那么多了。
当然,我还是将博物馆的整体部分都参观了一下的。
我看到了____时期的____,那些为革____而献身的英雄,还有他们留下的光辉事迹,都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也充分的展示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和牺牲。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541db50722192e4536f6d3.png)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调查地点: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时间:2012-08-08调查题目:重庆三峡博物馆特色人文与自然展品调查目的:1:通过博物馆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独特的人文气息,精神风貌,历史生活2: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反思3:丰富和提高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调查方式:实地参观与问询前言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简介与背景第二部分:具体展馆与器物______壮丽三峡与远古巴渝长江三峡是地球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于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
它以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景观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它以绵延不绝,积淀厚重的历史成为长江文明最华丽的篇章。
至少在侏罗纪时期三峡地区就已经有很高等的动物进化了。
各种鱼类生活在这个地区,有的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来。
有的物种还留存至今。
比如重庆鱼,胭脂鱼属于灭绝消失成化石这一类(见下图)大鲵以及草鱼和鲤鱼则还能常见。
这也侧面表现了史前三峡和重庆高山深峡流水的地貌,在进入原始社会时期就孕育了此地特色的渔猎经济。
重庆和三峡在数百万年前的气候温暖湿润湿润,植被繁茂,因而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二百万年前的巫山猿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猿人,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文化遗址。
巫山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亚洲说是一个推动。
巫山人以及龙骨山文化位于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村,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2.04到2.01百万年的人科化石,这就是直立人巫山亚种人,简称巫山人,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石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
.在进入旧石器时代后的三峡和重庆,同中原文明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玉溪坪遗址,巫山人民医院遗址,铜梁文化遗址,龙骨坡遗址等,以及对应的河梁人,资阳人,长阳人,建始人,巫山人。
他们代表的是和中原主流文化不一样的地区流域文化遗址。
约距今5到四万年前,人类跨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形态进入母系制发展阶段。
重庆三峡博物馆实训你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实训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c3720e763231126edb1116.png)
一实训目的了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由来,建造规模,以及历史意义,学习重庆抗战历史和一些导游基本技巧二实训时间2010年12月10日三实训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历史博物馆四实训内容今天我们来到的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它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是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于2005年6月18日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对于保护三峡文化遗产和弘扬重庆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到是三峡博物馆的主体外观,瞬间被这气势恢弘,内涵深邃的建筑外观深深的吸引住了,听了导游的讲解才了解到这个外观的设计概念和意义,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
弧形外墙和对面大礼堂的圆形传统建筑,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呼应和整体吻合:弧线代表着水利大坝,而圆型代表着古建筑的文化特征。
大面积的蓝色玻璃和古朴的砂岩,规避了一般大型建筑用大理石、花岗石带来的珠光宝气,同时,蓝色玻璃象征着水,而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充分体现了我们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墙砂岩,在晴天、阴天、雨后等不同的时候,砂岩的颜色都会有微妙的变化。
博物馆正上方的玻璃穹顶不仅是满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且,这个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在外型上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连相。
这样就体现了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进入大厅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壮丽三峡》,它是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
通过自己眼睛和导游的讲解,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早期三峡的壮丽与美观,而且知道了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了解了三峡大坝的建设的利于弊,以及建设的历史意义。
走进《远古巴渝》,是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馆藏文物,集中展示重庆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
2023年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
![2023年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7a634e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4.png)
2023年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2023年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中国著名的三峡博物馆参观,这是一个展示三峡文化和三峡工程的综合性博物馆,让我对中国的三峡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进入博物馆大厅,一幅巨大的三峡全景图映入眼帘,热情的引导员正在做着讲解。
我被这美丽、神奇的景色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山水间百川归海的声音。
我不禁感叹中国的大自然是如此的鬼斧神工。
首先,我来到了展览区域,这里主要展示了三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展览的一侧,是关于三峡地区悠久历史的介绍。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人活动,到秦汉时期的磨盘山文化,再到唐宋时期的招商文化,这里用丰富的文字和图片向我展示了三峡地区悠久的历史底蕴。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展示了三峡地区古人世袭荣衰的印记,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物、文物展示、生活用品等,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
接着,我来到了展示三峡自然风光的区域。
这里展示了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包括长江、三峡的峡谷景色以及独特的地质构造等。
通过大型的模型和多媒体展示,我清晰地看到了壮观的瞿塘峡、巨石峡、西陵峡等景点。
这些独特的地貌和奇特的自然景观,让我对三峡的美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我还了解到了三峡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三峡地区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随后,我参观了三峡工程的展览区。
这里详细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功效。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我了解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环保工程。
我看到了三峡大坝、泄洪口、船闸等建筑物的模型,在工程简介区以及多媒体展示区,我了解到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参观完毕,我离开了展览区,来到了博物馆的室外景观区。
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17aaf8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e.png)
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报告》旨在对重庆三峡博物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物收藏和展览内容等方面,以期为其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研究报告首先对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
重庆是长江三峡的重要节点城市,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
报告梳理了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创办背景和发展历程,揭示了其在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以及保护自然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
接着,报告对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特色进行了详细阐述。
博物馆选址于重庆市渝中区,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
报告描述了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探讨了其与长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融合。
在文物收藏方面,报告对重庆三峡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进行了详细介绍。
三峡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与长江三峡相关的各类文物,包括古籍、书画、瓷器、青铜器等。
报告对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了评估和解读,并探讨了其对于研究长江文化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
最后,报告分析了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教育活动。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临时和长期展览,并结合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长江文化和自然环境保护知识。
报告评估了这些展览和活动的效果,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报告》旨在为重庆三峡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并为其他博物馆等相关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它对于推动长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活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活动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d7818efb7360b4c2f3f647b.png)
关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活动的调研报告通过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建成开放3年多来~举办各种临时展览活动的有关资料收集、分析~同时~学习借鉴国内文博系统办展的有益经验和启示~在比较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展览活动实现对外文化交流的调研报告。
本报告所指的临时展览,Temporary Exhibition,是指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博物馆展览。
相对于临时展览的是博物馆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固定展览,Permanent Exhibition,即基本陈列。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之外的十分重要的业务活动~是活跃博物馆工作、实现博物馆社会角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的现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200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利用独有文化资源和文化方式~以展览为载体~进行多元文化交流~努力搭建西部地区具有领先地位、重大影响的文化交流平台。
(一)展览活动数量及观众量自2005年6月开馆以来,截止2008年年底,~三峡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共计95个~晚宴、展览专题讲座等社会文化活动共计16场~由此吸引观众数量超过70万人次。
其中《国家宝藏》展览在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单日参观人数约4千人~创临时展览单日参观人数最高记录。
(二)展览类型 (见图一)(开馆以来截止2008年年底)1.国际,境外/港澳台,交流展览。
由境外或港澳台政府和社会机构参与、展品来自境外或港澳台地区的国际交流展览共计19个~约占总量的20%。
2.国内交流巡回展。
展品来自国内其他省市、由国内相关政府机构参与组织的国内交流巡回展览~自开馆以来共计18个~约占总量的19%。
3.本地区展览。
展品来自重庆本地、由本地政府机构或社会相关文化团体组织的文化艺术展览~自开馆以来共计有58个~约占总量的61%。
【图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临时展览类型比例图国内交流巡展国际交流展19%20%国内交流巡展本地区展览国际交流展本地区展览61%(三)办展模式1. 由三峡博物馆自主引进的展览项目,约占总量的9.5%,由三峡博物馆自主建立信息渠道~联系引进、并进行整体策划实施、宣传推广和寻求社会合作的展览项目。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58d3f8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0.png)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摘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重庆市级博物馆,近年来在青少年教育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本文分析了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首先介绍了该博物馆的历史渊源与背景,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详细描述了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化、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面。
然后,分析了开展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从实地参观到线上课程,多元化的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
讨论了参与人群广泛,涵盖了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群体。
总结了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成效显著,但也指出了仍有进步空间,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更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质量,以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
【关键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发展现状、历史渊源、教育活动内容、开展方式、参与人群、成效、进步空间、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直致力于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平台。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内容和多样化的开展方式,博物馆吸引了广泛的参与群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仍有进步空间,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满足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展望未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继续努力,推出更多有趣、富有教育性的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历史渊源与背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活动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与背景。
作为重庆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三峡博物馆建立于1992年,是中国仅有的以长江三峡文明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以展示长江三峡文明遗产为主要任务,旨在通过展览、教育和研究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青少年教育活动是博物馆长期以来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旨在引导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作文800字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6bc9ae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4.png)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作文800字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作文800字今天,我和奶奶在三爸,三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峡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向我诉说着他们辉煌的历史,让我收获颇多。
三峡博物馆坐落在渝中区人民大礼堂的正对面的小山坡上。
站在人民广场上,向三峡博物馆望去,一个弯弯的月牙形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恰似三峡大坝锁住了长江的滚滚洪流。
我情不自禁的感叹道:“哇!好气派啊!”人民广场与三峡博物馆之间,是一坡缓缓的台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博物馆的底层大厅。
三峡博物馆一共有四层,每层都有两个展厅,每个展厅展示的物品都不一样,各具特色,但又紧紧围绕“三峡”这个主题,从三峡的自然景观到风俗民情,从三峡的远古历史到库区城乡历史的变迁,从三峡工程的规划、建设到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破解百万移民的世纪难题,看得令人震撼、令人自豪!三峡博物馆底层大厅宽敞明亮,我迫不及待的跨进了三峡博物馆,我和三爸,三妈,奶奶从左边走进了“壮丽的三峡”展厅,壮丽的三峡主要介绍了翟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大峡谷。
三峡以它的雄伟神秘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一进门我们就看见了一幅三峡风景大油画,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展厅中展出的物品很多,可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还是纤夫拉纤的雕塑了,那活生生的塑像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旧中国的落后和三峡纤夫的艰难生活。
其次就是三峡工程的缩微模型,不到三峡大坝,你也能感受到那撼人心魄的气势。
之后我们在上午11点还到电影厅观看了约20分钟的环幕电影,从全方位了解了三峡的地形地貌、自然人文景观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后还参观了二楼,三楼,四楼的展厅,不来三峡博物馆,我还不知道我就住在这样一个令人自豪的神奇的土地上。
几个小时的参观结束了,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三峡博物馆,但她却增添了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调查地点: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时间:2012-08-08调查题目:重庆三峡博物馆特色人文与自然展品调查目的:1:通过博物馆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独特的人文气息,精神风貌,历史生活2: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反思3:丰富和提高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调查方式:实地参观与问询前言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简介与背景第二部分:具体展馆与器物______壮丽三峡与远古巴渝长江三峡是地球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于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
它以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景观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它以绵延不绝,积淀厚重的历史成为长江文明最华丽的篇章。
至少在侏罗纪时期三峡地区就已经有很高等的动物进化了。
各种鱼类生活在这个地区,有的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来。
有的物种还留存至今。
比如重庆鱼,胭脂鱼属于灭绝消失成化石这一类(见下图)大鲵以及草鱼和鲤鱼则还能常见。
这也侧面表现了史前三峡和重庆高山深峡流水的地貌,在进入原始社会时期就孕育了此地特色的渔猎经济。
重庆和三峡在数百万年前的气候温暖湿润湿润,植被繁茂,因而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二百万年前的巫山猿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猿人,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文化遗址。
巫山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亚洲说是一个推动。
巫山人以及龙骨山文化位于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村,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2.04到2.01百万年的人科化石,这就是直立人巫山亚种人,简称巫山人,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石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
.在进入旧石器时代后的三峡和重庆,同中原文明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玉溪坪遗址,巫山人民医院遗址,铜梁文化遗址,龙骨坡遗址等,以及对应的河梁人,资阳人,长阳人,建始人,巫山人。
他们代表的是和中原主流文化不一样的地区流域文化遗址。
约距今5到四万年前,人类跨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形态进入母系制发展阶段。
石器和骨,角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巨大地进步。
巴渝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出土石器中,砍砸器用砾石直接打制成,具有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刮削器大部分有石片制成,又有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
本地区地理位置恰逢南北方两种石器传统分布区的交界地,可见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与走廊。
重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瞿塘峡意动的巫山地区发展出背溪文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白庙遗存,而巫山以东的地区呈现出玉溪下层遗存——玉溪上层遗存——玉溪坪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序列。
值得细说一下的是在巫山大溪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大溪文化墓葬,这些墓葬的葬式令人惊奇,从早到晚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即直肢葬,屈肢葬和二次葬演变为跪屈葬,在到蹲屈葬,最后又演变为仰身直肢葬。
屈肢葬式大溪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模式。
在这些墓葬中合葬墓同样引人注目。
合葬墓既有二人合葬也有多至五人合葬。
从大溪遗址来看,当时可能已经普遍的出现类似后来刑罚的警戒现象,许多墓主身体被插上了骨镞活骨锥,显系非正常死亡。
人群内部的贫富分化现象也已经出现,有的墓葬出土较多的陶器,有的墓住身上戴满了数以千计的蚌环,熊牙和各种骨,玉器饰品,而有的墓葬则空无一物。
在祭祀坑里发现的一个个圜底罐,圜底釜等生活用器则是供死者享用的。
巴渝由于地处西南一隅,自古交通阻隔。
因此,这里的古文化面貌,如巫山神女一样神秘。
六七千年峡江两岸的新石器文化此兴彼伏,大溪彩陶,玉溪石器传承者文明的火种。
商周以来,原居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了峡江,生息繁衍,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巴王国。
战争的烽烟后,巴国虽不复存在中原文化却逐渐融合巴文化,并使之成为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巴人是三峡地区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外部环境险恶,史记记载巴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朝歌会战:“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
后世“巴出将,蜀出相”之谓。
他们为三峡的早期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三峡地区农业的起步发展相对滞后。
玉溪下层遗址中的充满了人们食用后抛弃的各种动物残骸骨渣,说明当时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
新石器晚期的玉溪坪——哨棚嘴文化,出土的动物数量明显减少,渔猎经济可能已处于辅助地位,通体磨光石器的增加和打制双肩石锄的发现。
是农业经济的具体体现。
这种山地农业与渔猎经济并并存的经济状态,一直持续到青铜时代。
因此船也就成了巴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船棺葬则充分体现了船在人们心中重要性。
建筑结构也迎合当地自然环境,整体框架多穿逗式,干栏式,抬梁式,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砖石竹木等,注重实用性。
远古时期。
人们对洪水,地震,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没有合理解释,由此产生了原始崇拜和信仰。
三峡的崇山俊水,云遮雾绕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原始信仰——巫文化的发育繁盛,并长久保留。
巫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三峡地区土家族人广为流传的傩戏表演,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傩公,傩母,开山。
梁山土地,幺儿媳妇,勾薄判官就是出名的表演。
青铜时代的巴人,对艺术的追求经历了明显的发展过程。
早期巴文化主要体现在陶器的纹饰上,与新石器晚期的联系较多。
晚期巴文化则发展到成熟而且有鲜明特色的阶段。
其形式主要是以青铜兵器上的平面上的装饰为主,有的则以平面图案配以高浮雕。
其内容多动物图案。
虎视常见的话题,鸟的图案也不少,铺地图案以勾连云纹多见,代钩以浮雕手法为主,犀牛型带钩采用整体写实与局部夸张相结合的手法。
通体错金银是平面造型的代表。
巴青铜器和印章山的大量符号,常常使观赏者和研究者为之着迷。
除了作为装饰性纹饰部分以外,表达某种含义的意味十分的强烈,这在多种符号形成组合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早已失传的文字,在虎纹青铜上,还能看到这种文字以更抽象的形式连成句子,这使得巴人的文字符号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尚待解读的古代文字。
巴人尚武善舞,周代纪念伐纣的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
汉高祖定三秦,仍以巴人为前锋,并命宫廷学习其歌舞,以巴渝舞称之。
后世多次演变,使用到隋,成为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宫廷为舞蹈。
除了武舞,实际巴人民间的歌舞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配合歌词的踏歌是一种主要形式。
其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花边圜底罐,它是三峡古代盐业的见证。
考古人员在忠县发现了大量西周至战国时代的花边圜底罐,经实验表明,忠县花边圜底罐内壁附着物和自贡汉代铁盐锅内的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象。
这表明,古代巴人至少在西周时期就进行井盐的开采加工,比文献记载的最早李冰的采盐早了七百年。
巴国晚期,由于楚国的逐步紧逼,其政治中心之间退入嘉陵江流域,控制范围也逐步缩小。
利用巴蜀矛盾,秦国趁机于公元前316年攻灭蜀,巴两国,秦国在巴,蜀采取不同的政策,镇压蜀而笼络巴。
此后,秦人将楚的势力逐出渝东,并以巴地为攻楚前沿阵地。
秦汉时期的巴人对于中原文明来说依旧是少数民族,,“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所展现的历史就是巴人对中原王朝的归顺。
该印金质,印纽卧驼行,出土于云阳县南境双河口夹沟坝,印文为“汉归义賨邑侯”。
賨指賨人。
秦汉时对巴人的称呼。
三国时期,三峡石吴蜀兵戈交锋的前沿地带,它见证了夷陵之战,刘备托孤等重大历史事件。
而更相传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诸葛亮在今奉节地区设下八阵图困住东吴大将陆逊的追兵,但今日已失传(见下图)。
魏灭蜀后,又从这里开始了伐吴战争,《晋书。
王濬传》记载,魏王令益州刺史王濬率领巴蜀兵伐吴。
这便是诗人刘禹锡诗中吟道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巴文化石重庆地区进入文明时期的第一个文化,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根。
巴人在艰苦自然环境下和强敌的双重压迫下,不断抗争,形成文化特色,两千多年以来,逐步沉淀到巴渝文化的最深层。
巴国虽亡,其文化传统与中原的融合却经历了缓慢的过程。
巴人在相当时期内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西汉早期开始,随着西南夷的开发,巴文化日渐没落,具体表现为随葬品中铁制农具的出现,兵器数量的逐渐减少。
大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融合才告一段落。
这种文化融合石双向进行的,其中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秦汉统一的中原文化进入主流,巴文化中的不少精华也由此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一条涓涓支流。
第三部分:调查总结与体会调查总结与体会:通过这次亲自的调查发现深感实践调查的经验的缺乏,在技巧和方法上以及熟练程度不足。
最惭愧和着急的是感到专业知识的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调查,认为作为学生的作业很有必要,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用巨大的帮助。
在汇总全国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的调查,能从宏观上把握文化的共同性,也能在微观上发现地域差异。
若能很认真的做好这次报告,我觉得意义是重大的。
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很难对全国各地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详细的透彻了解,而查找史料不够形象具体,有大海捞针的感觉。
对地方博物馆的调查,并得以汇总,就仿佛有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调查。
所以,在此次调查之后,希望能在一两年后,同学们有了更高更精的历史文化觉悟和修养后再进行一次更详细的地方博物馆深入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