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鞘翅目)

合集下载

鞘翅目PPT

鞘翅目PPT

图1.3.6-9 光肩星天牛
九、象甲科
体小至大型,体坚硬。 头部前方延长成象鼻状,长短不一,末端着 生口器。触角多为棒状,着生于头管的不同部位, 有的种类成膝状弯曲。跗节隐5节或“似为4节”。 成虫、幼虫均为植食。如水稻象甲、甘薯象 甲。
图1.3.6-10 水稻象甲
图1.3.6-11 甘薯象甲
七、金龟甲科
体中至大型,多数种类体色艳丽,具蓝、绿、 黄等金属光泽。
触角9或10节,鳃叶部3节。 各足上的1对爪大小不对称,大爪端部常分 裂,尤以前、中足明显,如大云斑金龟甲。
图1.3.6-8 大云斑金龟甲
八、天牛科
体中至大型,长筒形。 触角鞭状,特长,常超过体长,至少超过体 长之半,着生于额的突起上,是区别于叶甲科的 重要特征。复眼环绕触角基部,呈肾形凹入,或 分裂为2个。 跗节隐5节或“似为4节”。腹部腹板可见 5~6节。幼虫呈乳白色,胸足退化,钻蛀树干。 如光肩星天牛等。
图1.3.6-6 苹果吉丁虫
六、叩头甲科
体小至大型,体色多暗色。 触角锯齿状或丝状。前胸背板后侧角突出成 锐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下凹,前胸腹板具有向 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板的凹沟内,组成 弹跳的构造。当后体躯被抓住时,不断叩头,所 以有“叩头虫”之称。幼虫称金针虫。如细胸锥 尾叩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3.6-7 叩头甲
长之半,不着生在额的突起
上。复眼圆形,不环绕触角。
跗节隐5节或“似为4节”。
腹部可见5节。如柳蓝叶甲。
图1.3.6-5 柳蓝叶甲
五、吉丁甲科
体小至大型。常具鲜艳
的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前
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下,前
胸腹面有尖形突,与中胸密接,

鞘翅目

鞘翅目
幼虫:寡足型,少数无足型;咀嚼式口 器.
(一)亚目特征
观察步行虫和金龟甲浸渍标本
肉食亚目:第一腹节腹板被后足 基节窝分割;(步行虫) 多食亚目:第一腹节腹 板不被后
足基节窝分割。(金龟甲)
鞘翅目腹面特征
肉食亚目(步行虫)
多食亚目(金龟子)
(二)肉食亚目
1. 虎甲科 Cicindelidae
具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光泽;头下口式,比 胸部略宽。上颚发达,长,弯曲有齿。跗节 5节。
植食性: 鞘翅暗淡,有毛,上颚端部齿很多,但无基 齿,如28 星瓢虫。
龟纹瓢虫
二十八星瓢虫
8. 芫菁科 Meloidae
中型软鞘甲虫,前胸显然较头部和鞘翅为狭。头下 垂且与前胸密接,前翅软,端部不合并,跗节式 5-5-4,前足基节窝开形,爪分裂。豆芫菁
豆芫菁
大斑芫菁
8. 芫菁科 Meloidae
9.天牛科 Cerambycidae
黄星天牛
桑天牛
锈绫天牛
龟背天牛
9.天牛科 Cerambycidae
多带天牛
桃红颈天牛
苎麻双脊天牛
斯文豪天牛
星天牛
9.天牛科 Cerambycidae
紫缘长绿天牛 筒天牛
10. 叶甲科 Chryomelidae
成虫
体卵圆或椭圆形,触角丝状,一般不超过体长的2/3, 复眼球形,跗节为“拟4节“(区别于瓢虫科),第 3节里叶状分裂,第4节极小,有些种类后足为跳跃 足。
7.瓢虫科 Coccinellidae
成虫
体半球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平,触角短, 锤状,跗节为“拟3节”,第3节极小。
7.瓢虫科 Coccinellidae
幼虫 幼虫蛃型,很活泼,每节有6个枝刺或毛瘤,

鞘翅目昆虫汇总.

鞘翅目昆虫汇总.

(一)原鞘亚目 Archostemata
• 1.体微型甲虫,触角棒 状; • 2.前胸具背侧缝;后足 基节不与后胸腹板愈合, • 3.第1腹板不被后足基节 完全分开; • 4.后翅具纵室,边缘有 长缨毛; • 跗节式1-1-1、3-3-3或 4-4-4; • 5.幼虫近蛃型,腹部两 侧有气管鳃; • 6.均植食性,取食藻类, 岸边半水栖。
• 多数种类生活于石头、 断木、树皮、枯枝落叶 下或废墟中,少数种类 穴居。成虫喜欢在晚上 活动,有趋光性。
硕步甲 拉步甲
• 肉食性,捕食昆虫、蜗 牛或千足虫。
• 该科昆虫通常在地面游 动,行动敏捷,受惊扰 时也很少飞行,故称步 甲。
2
• 多数种类成虫后翅退化,左右鞘翅 愈合,不能 飞行,只能在 地面行走,故 称步甲,俗称 步行虫;少数 后翅发达,有 较强的飞翔能 力;后足转节 叶状膨大。 • 体色通常暗 淡,少数鲜艳。 体长5~60mm。 触角11节,触 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前口式;头常 狭于前胸; • 幼虫前口式,上颚有齿;第5腹节无 逆钩,第9腹节有伪足状突起。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三、分类及 重要科简介
多 食 亚 目
原 鞘 亚 目

菌 食 亚 目

肉 食 亚 目


• 1.成虫前胸有或无背侧 缝;后翅有小纵室; • 2.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 胸腹板上,能活动; • 3.第1腹板不被后足基节 完全分开; • 4.跗节式5-5-5; • 5.幼虫蛃型、蛴螬型、 叩甲型或象虫型;上颚 有臼齿区;部分具尾突 • 6.均植食性;陆栖
食性
少数种类寄生 性,寄生在其 他昆虫或小型 动物活体内如 大花蚤幼虫寄 生于蜚蠊体内 或在蜂巢内营 寄生生活。
栖境

昆虫的分类-鞘翅目

昆虫的分类-鞘翅目




捕食小昆虫。 幼虫生活于土中隧道内,头在入口处,背钩防止捕食时被 拖出。 全世界约2000种,我国120余种,常见种有中华虎甲和杂 色虎甲等,均为捕食性。
中华虎甲
2、步甲科 Carabidae


特征: 1.体小至大型,色暗,具金 属光泽; 2.头前口式, 窄于前胸; 3.下颚无能动的齿; 4.触角位于上颚基部与复眼 之间; 5.鞘翅表面具纵沟或刻点行。 6.成虫后翅常退化,不能飞, 仅能在地面行走,故称为步甲。 7.幼虫为蛃型幼虫,黑色, 足长,活跃,第9节尾突发 达。
1.蛃型

体壁坚硬,胸足发达、5节,第9腹节有尾突。 行动活泼,捕食性,如肉食亚目、隐翅虫总科等。
2.金针虫型
体壁坚韧,胸足不太发达、4节。 不太活泼。植食性,生活于土壤内,叩头 甲科。

3.伪蠋型
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4节,无腹足。 不活泼,食叶。见于叶甲、皮蠹等。

4.蛴螬型

8、金龟科Scarabaeidae

特征: 1.体粗壮,卵圆形或长形, 背凸; 2.触角鳃叶状,8~11节, 末端3或4节侧向膨大; 3.前足开掘式,跗节5节; 4.后足着生位置靠近中足, 远离腹末;腹末有1对气门在 鞘翅外; 5.爪有齿,大小相等。
金龟科习性差别大。 许多为粪食性或腐食性、尸食性等;其它 种类植食性,取食植物叶片、果实、和花 等,有些是草场或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16、瓢甲科Coccinellidae

特征: 1.身体半球形,头后部被前胸背板所覆盖; 2.触角棒状; 3.跗节为隐4节;第3节极短,第2节双瓣状。
龟 纹 瓢 虫


2024版植物保护普通昆虫学课件5鞘翅目电子讲义

2024版植物保护普通昆虫学课件5鞘翅目电子讲义

2
在一些地区,鞘翅目昆虫已成为特色美食,如炸 蚂蚱、烤蝗虫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3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昆虫食品的认可, 鞘翅目昆虫的食用价值开发前景将更加广阔。
2024/1/29
28
工业原料开发前景
2024/1/29
01
鞘翅目昆虫的壳聚糖、 几丁质等成分在化工、 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
用前景。
植物保护普通昆虫学课件5鞘翅目电子讲

$number {01}
2024/1/29
1
目 录
• 鞘翅目昆虫概述 • 鞘翅目昆虫形态与识别 • 鞘翅目昆虫生活史与习性 • 常见鞘翅目昆虫及其危害 • 鞘翅目昆虫防治方法与技术 • 鞘翅目昆虫资源利用与开发前景
2024/1/29
2
01
鞘翅目昆虫概述
2024/1/29
8
鞘翅目昆虫头部特征
2024/1/29
口器
鞘翅目昆虫的口器类型多样,包括咀嚼式口器和吸收式口器。其中,咀嚼式口器适用于取食固体食 物,如天牛、叶甲等;而吸收式口器则适用于取食液体食物,如蚜虫、蚧壳虫等。
复眼
大多数鞘翅目昆虫具有发达的复眼,能够感知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复眼通常位于头部两侧,有助于 观察四周环境。
2024/1/29
11
03
鞘翅目昆虫生活史与习性
2024/1/29
12
鞘翅目昆虫生活史概述
卵期
鞘翅目昆虫的卵通常较小,呈 椭圆形或圆形,颜色多为白色 或淡黄色。卵的孵化时间因种 类而异,一般几天至数周不等。
幼虫期
幼虫孵化后,开始摄食并生长。 幼虫期一般经历数次蜕皮,每 蜕一次皮,幼虫就长大一些。 幼虫期的长短也因种类而异, 有的种类幼虫期很短,而有的

鞘翅目

鞘翅目

伪4节(隐5节)
伪3节(隐4节)
鞘翅目昆虫的跗节式
第七节 鞘翅目
1. 形态特征 1.3 腹部 可见腹节5~8节。肉食亚目后足基节窝向后延伸,将第 1腹板完全分割开;多食亚目后足基节窝不把第1腹板完全 分开。雌虫腹末形成伪产卵器。无尾须。幼虫寡足型,少 数无足型;口器咀嚼式。
肉食亚目
多食亚目
第七节 鞘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全变态,但芫菁科、步甲科和隐翅虫科为复变态。陆生 和水生。多数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和腐食性。 2.1 栖境和食性 水生或陆生。陆生种类可生活于土中、植物根部、茎干和 花果内、叶面上、动物活体内、巢穴内、粪内、尸体上等。
甲虫的栖境和习性
第七节 鞘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1 栖境和食性 食性分化复杂,有植食性、菌食性、腐食性、尸食性、粪 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植食性者取食植物的不同部位, 如叶甲、天牛、小蠹虫、象甲和金龟子等。
虎 甲 的 头 部
第七节 鞘翅目
1. 形态特征 1.2 胸部 前胸腹板在前足基节 间向后延伸,叫前胸腹 板突。当前胸腹板突在 穿过前足基节后变宽, 封闭了前足基节窝时, 叫前足基节窝闭式;相 反,称基节窝开式。基 节窝开放与否,是分类 的重要依据。
基节窝开式
基节窝闭式
前胸腹板腹面观
第七节 鞘翅目
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第七节 鞘翅目
3. 经济意义 部分是捕食性和寄生性类群,可作为益虫保护利用。 中国和日本利用寄生性花绒穴甲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防治松褐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取得了初步结果。
寄生性甲虫——花绒坚甲
第七节 鞘翅目
3. 经济意义 一些种类以真菌、腐败物、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为食, 这在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维持环境的清洁方面起了极大作 用。如埋葬甲找到动物尸体后,在尸体底下挖穴,产卵于 尸体上,再将尸体掩埋。

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同翅目)

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同翅目)

分类与常见科概述
头喙亚目Anchenorrhyncha
1.蜡蝉科Fulgoridae 中至大型;A、触角着生于复眼下方,3节,基 部两节膨大如球形,鞭节成刚毛状;B、通常 色彩美丽,固有“红羽衣”之称;C、前、后 翅翅脉复杂,网状;D、额常向前伸长似象鼻 状;多数种类能分泌蜡;称为蜡蝉; 2.飞虱科Delphacidae 体小型,善跳跃,A、后足胫节末端有一个大 型的端距;B、触角上具感觉孔,有长翅型和 短翅型的区分;C、常见如水稻飞虱;
9.蚧科Coccidae 体小型,雌虫体卵圆形,圆形,半球形 或长形; 重要特征为腹末有肛裂,肛门上盖有两 块三角形的肛板和肛环刺毛。 白蜡虫属于该科,分泌的白蜡是医药和 工业的重要原料,盛产于西南各省。
二、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繁殖方式多样,即两性生殖,
孤雌生殖、胎生、卵生等多种生殖方式,繁殖 力强。以蚜虫为例:一头蚜虫在300天可
繁殖2120头虫;有些17年才能完成一代, 一般为3~5年/代至20~30代/年;
2.为害:刺吸,吸吮汁液,使之枯萎,
变色,常有分泌物,虫体长霉,生菌, 腐烂传染病毒病;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8.绵蚧科Margarodidae 体小型,雌虫体肥大,头胸部愈合成球 形,触角6~11节,复眼退化,单眼2个, 足发达或较退化,一般跗节一节,体表 具蜡质,棉絮状。如吹绵蚧,为害柑桔 等,北方草履蚧为害梨、苹果、棉、桑 等。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7.粉虱科Aleyrodidae
• 体小型,体表及翅面被有纤细的白色蜡粉,翅 不透明; • 复眼肾形,分上、下两群,单眼2个; • 触角7节,喙着生于头下方; • 足跗节2节,爪两个,爪间有中垫或短刺,叫 爪间鬃; • 成虫、若虫第9腹节背面有管状孔,是本科最 显着的特征; • 过渐变态,末龄若虫体壁硬化,似蛹状,背面 有“T”形蜕裂线,“蛹壳”。

鞘翅目

鞘翅目
腹末无金针虫那样的 骨质突起和伪足
拟步甲科
• 本科以在仓库中生活、为害的 种类较为重要,面粉厂与粮仓 中常见的有赤拟谷盗、黑菌虫 、黄粉虫、黑粉虫等;琵琶甲 属、沙潜属和分布于热带与亚 热带地区的土潜属,都是农业 的重要害虫。大粉虫、树潜两 属的种类钻蛀枯木,杂食性的 拟谷盗属与粉盗属的某些种类 与食菌类的二带黑菌虫亦生活 在树皮下。
萤科 Lampyride
触角锯齿状, 头小,隐藏在 前胸背板下, 前、中足基节 圆锥形,后足 基节横扁,一 般腹末具发光 器。通称“萤 火虫”。
小蠹科 Scolytide
体小,圆筒形,头 向下弯,吻宽短, 前胸大,从背面看 几乎盖过头部;触 角短锤形,前足胫 节具成列的小齿
细角疣犀金龟
欧洲大榆小蠹
香蕉双黑带象甲香蕉双黑带象甲1触角1112节锯齿状栉齿状或丝状2前胸背板与鞘翅相接处凹下后侧角突出成锐3前胸腹板有一楔形突插入中胸腹板的沟内作为弹跳的工具4幼虫表皮黄褐色且坚硬又称为金针虫地下生活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幼虫通称金针虫铁线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为害多种农作物林木果树牧草和中药材如沟叩甲细胸叩甲是我国北方至长江流域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的重要地松树干是东洋区常见种
• 除此以外,瓢虫亚科的大部分和刻 眼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小毛 瓢虫亚科和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 、介壳虫、粉虱、叶螨。其中食螨 瓢虫族专食叶螨,是叶螨的重要天 敌;在捕食性的瓢虫中,七星瓢虫 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中国采 取助迁和保护的方法用它来防治棉 蚜。
叶甲科 Chryomelidae
• 1、体常有金属光泽
具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 光泽;头下口式,比胸 部略宽。上颚发达,长 ,弯曲有齿。跗节5节。 成虫、幼虫均为捕食性 ,捕食其他小昆虫或小 动物,因而在害虫生物 防治中常被用作捕食性 的天敌。面 弧形隆起呈卵圆形, 腹凸,后足扁宽而长 ,侧缘生有长毛适于 游泳。雄性前足跗节 膨大成吸盘状,在交 配时用以挟持雌虫。 龙虱。

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鞘翅目)

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鞘翅目)
身体瘦长,软弱,具黄斑纹,触角11节, 雄性为锯齿状,雌虫为栉齿状;前胸小, 前足基节窝开式;跗节式5-5-4; 鞘翅末端常分开;前跗节一爪分成两片, 爪呈梳状;复变态,幼虫取食蝗卵,一 些成虫取食豆类;可分泌斑蝥素。
14.天牛科 Cerambycidae
15.豆象科 16.叶甲科 Bruchidae Chrysomelidae
圆形,但有V型 缺刻
相同点:一般为小至大型种类,触角丝状,足跗节均为隐5-5-5 1.复眼形 状 2.触角
肾形
触角丝状并长于 或等于体长
圆形
丝状,触角不超过 体长
锯齿形或栉齿 形,不超过腹长 一半
3.为害方 式
为害豆类种子, 成幼虫均为害, 幼虫钻蛀林木果 头部延伸成短 成虫为害植物叶片 树为害为主,成 宽的口吻,但 虫为害植物叶片 外咽缝两条, 仍为多食亚目。
(二)肉食亚目Adephaga
头宽与前胸 宽的比较 1.虎甲科 Cicindelidae 头比前胸宽 头式 触角着 唇基宽度与两触 内颚叶构造 生位置 角间距比较
下口式 着生于 唇基宽于两触角 有能动的钩 额区 间距
2.步甲科 Carabidae
头比前胸窄
前口式 着生于 唇基窄于两触角 无能动的钩 颊区 间距
17.象甲科Curculionidae
有小到大型,头延长呈喙状,喙明显,长大于 宽,触角膝状,端部不膨大;前足基节窝闭 式,,足为隐5节5-5-5.
(3) 鳃金龟亚科Melolonthinae
体色多暗淡,体型偏于园,触角8-10节, 鳃片三节;上唇外露骨化;各足2爪通常 相等;腹部气门位于腹板侧上方。
8.吉丁甲科Buprestidae
体瘦长,触角11节,能活动;前胸与中后胸连 接处无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且有明显的凹陷, 侧面观有两个弧形;虫体多为绿色或蓝色,为 果树及林木害虫;

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半翅目)

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半翅目)

半翅目Hemiptera
2.胸部: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 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呈角状。中胸小 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有些极发达, 可达腹部末端。翅为半鞘翅,足多为步行 足,跗节3节;水生种类有游泳足,捕捉 足等几种。 3.腹部:通常10节,全部被翅覆盖或常 漏出一小部分,腹部第4~6节背面各有一 臭腺孔;
陆栖亚目Geocorizae
11.姬蝽科Nabidae 体较小,多为暗色或带红色;触角常4节, 喙4节,其余似猎蝽。
12.花蝽科Anthocoridae
触角4节,喙3或4节;通常有单眼;前翅半 鞘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 有不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有不 明显的纵脉1~3条,无翅室;捕食性。
陆生,触角发达,后足非游泳足。
3.蝽科Pentatomidae
触角5节,具单眼,喙4节,中胸小盾片 末端超过前翅革片末端,小盾片三角形, 膜翅基部常有一横脉。
4.盾蝽科Scutelleridae
中胸小盾片长于前翅革片,几乎覆盖腹背, 呈“U”字形。体小到中型,膜片不折入小 盾片之下;跗节3节,菜豆上的赤条盾蝽。
(二)、水栖亚目Hydrocorizae
触角短于头,隐藏于头部腹面的凹沟内。 后足为游泳足。 2.负蝽科Belostomatidae 又称负子蝽科和田鳖科,体中到大型;A、 前足捕捉足,中、后足为游泳足;B、腹 部末端的呼吸管短而扁;C、雄虫有负子 习性;D、前翅膜片翅脉网状;E、喙5 节。
(三)、陆栖亚目Geocorizae
半翅目Hemiptera
形态特征
小至中型,体略扁,体成各种形状,卵形, 圆形,半球形等,外骨骼发达,表面光滑; 1.头部:头小型,呈锥状,一般呈三角形或 五角形,其前端中央称中片,其两侧部分称 侧片;复眼发达,有单眼两个或无,刺吸式 口器,下口式,与同翅目不同的是喙基部自 头的前方伸出;触角4~5节,一般丝状;

(昆虫分类学)7鞘翅目1

(昆虫分类学)7鞘翅目1

隐藏倒数第2节
幼虫
叶甲、象甲水等生甲瓢虫虫、铁甲等
两栖甲科 a 虫丙 型
肉食亚目 扁泥甲科
b 伪 虫蜀 型
c 侧叶型
d 泳足型 e 蛴螬型 f 介虫型 g 枝刺型
鞘翅目分类
原鞘亚目Archostemata 长扁甲等3科
背侧缝:有;第1腹板后缘连贯
肉食亚目Adephaga
背侧缝:有;第1腹板后缘间断
世界已知(万) 35 20 10 ? 4.5 3.8 2
估计(万) ?
15
昆虫100 85.3 昆虫1000 ?
目前已知昆虫的数量比例
其它
14.7%
同半直
10.3%
35%
鞘翅目
10%
双翅目
10% 20%
膜翅目
鳞翅目
为什么甲虫这个家族这么大?
鞘 鳞 膜 双 同半 直
4亿年
物种分化快的原因是什么?
非洲区 Afrotropical Region
东洋区 Oriental Region 澳洲区 Austrilian Region
界 Realm
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图(Cox C. B., 1985)
相似 晚二叠纪 甲虫化石翅脉 广翅目翅脉
中间型
白垩纪(甘肃玉门) 甲虫化石
广翅目
鞘翅目
能证明广
翅目出现得更 早吗?
鞘翅目 Coleoptera
鞘翅目的共性形态特征
前翅为鞘翅 口器咀嚼式 无3个单眼
鞘翅目 Coleoptera
• 世界已知35万多种。 • 中国已知1万多种。
中文通称: 甲虫
数据来源:郑乐怡等,1999《昆虫分类》下 p.564
世界上估计有多少种甲虫?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分类学)重点知识归纳梳理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分类学)重点知识归纳梳理

昆虫重要目分类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通称蓟马。

◆形态:体微小至小型,一般为1-2mm 。

口器锉吸式。

触角丝状。

复眼发达,单眼3个,排列成三角形,无翅型缺单眼。

跗节1-2节,末端有一能伸缩的端泡。

翅通常2对,前、后翅均狭长,边缘密生缨状毛;翅脉退化;静止时翅平放于体背。

腹部通常10节。

无尾须。

具产卵器。

■生物学:过渐变态。

两性生殖为主,也有孤雌生殖。

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如烟蓟马。

也有少数为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如塔六点蓟马。

1 纹蓟马科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 蓟马科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通称蝽或蝽象。

◆形态:体小至中型,略扁。

刺吸式口器,喙从头的前方生出。

触角3~5节。

复眼显著。

前胸背板甚大,中胸小盾片发达。

跗节一般3节。

多数具2对翅,前翅为半鞘翅,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而端部的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常具翅脉。

翅静止时平放于身体背面,末端部分交叉重叠。

胸部腹面常有臭腺■生物学:渐变态。

该目昆虫大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果树、林木蔬菜、等,刺吸茎叶的汁液,是重要的园艺害虫;部分种类可捕食害虫。

1网蝽科(Tingidae )=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 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鞘翅目

鞘翅目

鞘翅目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鞘翅目英文名称:Coleoptera定义:体躯坚硬,前翅鞘质,静止时覆盖于身体背面,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完全变态。

通称“甲虫”。

所属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 ;昆虫分类与进化(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鞘翅目金龟子科鞘翅目通称甲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具如下特点:体型大小差异甚大,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多样,10-11节;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为角质硬化的鞘翅,后翅膜质;幼虫为寡足型,少数为无足型等。

目录[隐藏][编辑本段]简介鞘翅目(Coleoptera)俗称鞘翅目通称甲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全世界已知约33万种,中国已知约7000种。

该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

种类及分布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如步甲、叶甲、金龟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种类;少数种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锹甲科的某些种类;个别种类的分布仅局限于特定范围,如水生的两栖甲科仅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区。

本目中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体小至大形。

复眼发达,常无单眼。

触角形状多变。

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甲壳虫翅下。

成、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

幼虫多为寡足型,胸足通常发达,腹足退化。

蛹为离蛹。

卵多为圆形或圆球形。

头部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

象甲类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

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彬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节。

复眼通常发达,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种类具单眼。

上唇发达,有的隐藏于唇基下或消失,上颚多发达,有的种类非常强大,几与身体等长;下领显著,肉食亚目的下颚分为外叶和内叶,外叶分2节,呈须状,内,叶发达呈叶状;下唇的颏颇发达,亚颏存在,或与外咽片愈合,下唇须通常3节,少数2节,个别种类不分节[1]。

普通昆虫学考研题库

普通昆虫学考研题库

普通昆虫学考研题库普通昆虫学考研题库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昆虫学研究者来说,了解昆虫的分类、解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考研昆虫学的学生们需要通过考试来展示他们对这一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普通昆虫学考研题库,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昆虫的分类学1. 描述昆虫的三个主要体节并列举其特征。

2. 什么是昆虫的鞘翅目?请列举几个鞘翅目昆虫的例子。

3. 什么是昆虫的鳞翅目?请列举几个鳞翅目昆虫的例子。

4. 什么是昆虫的膜翅目?请列举几个膜翅目昆虫的例子。

5. 什么是昆虫的直翅目?请列举几个直翅目昆虫的例子。

第二部分:昆虫的解剖学1. 描述昆虫的口器结构并说明其功能。

2. 什么是昆虫的复眼?请解释复眼的结构和功能。

3. 什么是昆虫的触角?请解释触角的结构和功能。

4. 描述昆虫的飞行器官并说明其适应飞行的特征。

5. 什么是昆虫的生殖系统?请描述昆虫的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

第三部分:昆虫的生态学1. 什么是昆虫的生态位?请解释昆虫的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描述昆虫的食性分类并列举几个例子。

3. 什么是昆虫的寄生关系?请解释昆虫的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描述昆虫的迁徙行为并说明其原因和影响。

5. 什么是昆虫的社会性?请解释昆虫的社会性在昆虫群体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昆虫的行为学1. 什么是昆虫的取食行为?请描述昆虫的取食行为的类型和特征。

2. 描述昆虫的求偶行为并说明其在繁殖中的作用。

3. 什么是昆虫的保护行为?请列举几个昆虫的保护行为的例子。

4. 描述昆虫的社会行为并说明其在昆虫群体中的作用。

5. 什么是昆虫的学习行为?请解释昆虫的学习行为在生存和适应中的作用。

这些题目只是昆虫学考研题库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涵盖了昆虫的分类学、解剖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

考生们可以通过解答这些题目来检验自己对昆虫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龙虱科Dytiscidae
水生,流线型,背腹面为弧形,体光滑,腹部可 见8节,后足为游泳足;下颚须短于触角;
(三)菌食亚目Myxophaga
4.球甲科Sphaerioidae
小型甲虫,触角棒状;前胸具背侧缝;后翅 具纵室,边缘具长缨毛,跗式3-3-3。
(四)多食亚目Polyphaga
5.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
触角有各种类型:
多数11节,少数不为11节,,可有丝状, 棒状,锯齿状、栉齿状;念珠状、鳃叶 状、膝状等;复眼一般发达,突出,复 眼圆形,椭圆形,肾形,单眼大多种类 无,少数种类有, 口器多为咀嚼式,有些种类有吸吮功能 (主要因为在上颚内具沟槽)。
几个名词:
A、基节窝开式:基节窝后缘不全部被骨片环绕,仍 有一部分为膜质,称为~; 基节窝闭式: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称为~;
(3) 鳃金龟亚科Melolonthinae
体色多暗淡,体型偏于园,触角8-10节, 鳃片三节;上唇外露骨化;各足2爪通常 相等;腹部气门位于腹板侧上方。
8.吉丁甲科Buprestidae
体瘦长,触角11节,能活动;前胸与中后胸连 接处无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且有明显的凹陷, 侧面观有两个弧形;虫体多为绿色或蓝色,为 果树及林木害虫;
鞘翅目Coleoptera
该目是世界上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目,种 类约350000种,我国已知约7000种,多 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少数种类主要 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 本目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
形态概述
体型由小到大,(0.5~18cm以上),体壁 坚硬,前翅鞘翅,后翅膜质,体色体型各 异,有同种异色;成幼虫口器多咀嚼式。 1.头部: 头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17.象甲科Curculionidae
有小到大型,头延长呈喙状,喙明显,长大于 宽,触角膝状,端部不膨大;前足基节窝闭 式,,足为隐5节5-5-5.
B、隐5节:足的跗节为5节,但跗节的倒数第2节大部 分隐藏在倒数第3节内,看起来似为4节,一般称这 种足的跗节为隐5节; 隐4节同理;
C、异节类:(在鞘翅目昆虫中,大部分 昆虫的前、中、后足跗节数相同),某 些种类前、中、后足的跗节数不相同, 称为~。如芫菁科,拟步甲科,
3.胸部 A、前胸: 最大,明显,多数呈筒状,能活动,。前胸 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与侧板间有没有缝 (背侧缝),侧板与腹板间有无缝(侧腹 缝),是分亚目的依据; B、中、后胸: 常愈合,中胸小盾片的形状,大小,有无刻 点及刻点大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11.瓢甲科Coccinellidae
体小至中型,卵圆形,腹部平坦,背面弧形或半球形 隆起;多为红、褐、黄、白、黑等色;体上有斑点, 头一般潜入前胸背板下,鞘翅边缘有显著檐褶; 下颚须末节呈斧状;足跗节为隐4节;少数为 植食性,多数为捕食性;是蚜虫、介壳虫、螨类的 天敌,以成虫越冬,种类多。
植食性毛瓢甲亚科
7.蜣螂科/金龟科Scarabeidae
(1) 花金龟亚科Cetoniinae
色泽鲜艳,上唇退化成膜质;触角10节,鳃叶部3节; 中胸后侧片露出与前胸与鞘翅之间,鞘翅基部外缘 凹入;中胸腹面常具腹突。
(2) 丽金龟亚科Rutelinae
体上下扁平,具蓝、绿、黄色光泽;触角 9-10节,鳃叶部3节,各足上的一对爪不 对称,大爪端部常分裂;前三对气门位 于侧膜上;后3对气门位于腹板上。
身体瘦长,软弱,具黄斑纹,触角11节, 雄性为锯齿状,雌虫为栉齿状;前胸小, 前足基节窝开式;跗节式5-5-4; 鞘翅末端常分开;前跗节一爪分成两片, 爪呈梳状;复变态,幼虫取食蝗卵,一 些成虫取食豆类;可分泌斑蝥素。
14.天牛科 Cerambycidae
15.豆象科 16.叶甲科 Bruchidae Chrysomelidae
将其分为三个亚目即肉食亚目、多食亚目和管头 亚目
肉食亚目 Adephaga 多食亚目 Polyphaga 象甲亚目 Rhiphaga
1.触角形状 丝状 2.腹部第一节腹 被后足基节窝所 板 分隔,腹板为 2~3块 肉食性 3.后翅 呈须状分节 4.下颚外颚叶 正常的5节 5.腹节 6.背侧缝的有无 有背侧缝和侧腹 缝,
特征似龙虱,但背部隆起更显著;触角短, 6~9节,端部呈槌状;中胸腹面有一长中脊 起(针状突起),腹面为三角形,非弧形; 下颚须长于触角;前足步行足,中、后足为 游泳足,比龙虱的足更扁;水栖类,但成虫 趋光性强;
6.隐翅甲科Staphylidae
头大,前口式,具单眼(1~2个);体长且两侧 平行;体扁,翅较短,末端截型(刀切状), 翅长不超过腹部的1/2;后翅发达,隐于前翅 下,翅为隐翅甲型;触角10~11节,丝状或棒 状,多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种类;常为有毒 种类。
各种类型 完整 隐翅型或萤型 不呈须状也不 分节 异5节 无背侧缝,有 侧腹缝
膝状 完整 萤型 同多食亚目 隐4节 无背侧缝和 侧腹缝
系统2:分为4个亚目――原鞘亚目、肉食 亚目、菌食亚目和多食亚目。
原鞘亚目
1.前胸背侧缝的有无 2.后翅小纵室的有无 3.后足基节是否可动 4.腹部第一节腹板是 否完整 5.后翅边缘形状 6.幼虫有无尾突 有 有 能活动
腹部较大,腹部第一节腹板是否被后足分割, 是分类的常用依据。腹部10节,一般第一 腹节退化,第3~9腹节明显,雄虫外生殖 器由第9、10两节特化而来,一般不外漏, 平时缩在第9、10节腹板内,雌虫腹部末 端变细而延长,形成可伸缩的伪产卵器,平 时缩入体内。 7.幼虫 类型多样,有蛃型、蛴螬型、象甲型等多种 基本类型;另外还有金针虫型,叶甲型等。
肉食亚目
有 有 不能活动
菌食亚目 多食亚目
有 有 ―― 无 无 不能活动
完整
无 无 取食树皮及 腐木
被后足基节窝所分 隔,腹板为2~3块
无 据分节的尾突
――
有长缨毛 ――
完整
无 ――
7.食性
多捕食性少植食性
取食藻类
多样
(一)原鞘亚目Archostemata
长扁甲总科Cupedoidae 1.前胸有背侧缝, 2.后翅有小纵室 3.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能活动 4.第一可见腹节不完全被后足基节分割, 5.幼虫无尾突
9.叩头甲科Elateridae
体瘦长,触角丝状,锯齿状,11节;鞘翅末端 收缩变窄,前胸与中后胸连接处有关节,能 自由活动;前胸背板两侧向后缘有突起;幼 虫金黄色,蠕虫型,金针虫。多为黑色或棕 色,常为地下害虫;
10.萤科Lampyridae
小到中型昆虫,体细长,两侧平行,体扁;前胸背 板发达,向前盖住头部,呈盔状;翅软,为软 翅组;腹部可见7~8节,跗节式为5-5-5;腹 末端两节,有发光器;一般雌或雄虫发光,雌 虫发光较多,色泽不同
肉食性
触角着生位置
着生于复眼间
着生于复眼前
上颚构造
正常
切齿叶为沟槽状
色泽
暗、体上似具毛
光滑、亮
12.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 有些种类外形似步甲,但为多食亚目,因 此得名。异节类,5-5-4;前足基节窝闭 式;前3可见腹节愈合;鞘翅可见假的缘折;
13.芫菁科Meloidae
胸足:
前、中、后共三对足,有开式和闭式两种, 从足基节形状分为 横式或立式 ,前足基节 窝形状作为重要的依据;前足多为步行足, 少数前足具有掘土功能,如金龟子,胫节膨 大,具齿,扁;中后足多为步行足,一部分 后足为跳跃足,水生种类则为游泳足。足的 跗节可依是隐5节,隐4节,5节,4节,隐3 节等,或5-5-4。
(二肉食亚目Adephaga
头宽与前胸 宽的比较 1.虎甲科 Cicindelidae 头比前胸宽 头式 触角着 唇基宽度与两触 内颚叶构造 生位置 角间距比较
下口式 着生于 唇基宽于两触角 有能动的钩 额区 间距
2.步甲科 Carabidae
头比前胸窄
前口式 着生于 唇基窄于两触角 无能动的钩 颊区 间距
翅:
A、 前翅特化为鞘翅,有的有纵脊,代之 以刻点列,将点列之间或点列间;刻点 形状不同:脐形,圆形、新月形、刻点 之间距离,(刻点的大小称)点径,常 用于种及近似种的鉴定; B、 后翅: 主要司飞行功能,后翅膜质,分为6种 类型: 长扁甲型、肉食甲型、萤甲型、隐翅甲 型、藻食甲型及缨翅甲型等。
腹部:
圆形,但有V型 缺刻
相同点:一般为小至大型种类,触角丝状,足跗节均为隐5-5-5 1.复眼形 状 2.触角
肾形
触角丝状并长于 或等于体长
圆形
丝状,触角不超过 体长
锯齿形或栉齿 形,不超过腹长 一半
3.为害方 式
为害豆类种子, 成幼虫均为害, 幼虫钻蛀林木果 头部延伸成短 成虫为害植物叶片 树为害为主,成 宽的口吻,但 虫为害植物叶片 外咽缝两条, 仍为多食亚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