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测试试题

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测试试题
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测试试题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从宝安、龙岗两区27万农民完成从“村里人”到“城里人”的转换开始,深圳就成为

了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比重D.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

2.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是

A.农业现代化B.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D.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3.有关城市功能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②同类活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分区;

③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工业区;④商业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下图为北京批发企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与集聚强度高低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4.北京市批发企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向郊区移动地价较低B.向市区移动地价较低

C.向郊区移动保护环境D.向市区移动保护环境

5.甲处(箭头所指地)的功能分区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A.高级住宅区经济B.中心商务区交通C.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历史D.交通与仓储区环境

6.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下列关于该区域规划的叙述,较为合理的是

A.北部建设商品谷物种植区,保证城市粮食供应

B.西南部沿海建设工业基地,发展海洋化学工业

C.东南部沿海建设大型港口,促进沿海T业区发展

D.南部沿海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解决农业用水紧张状况

8.下列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服务功能与d相同B.b的城市功能分区最明显

C.c城市附近地区,海运条件较差D.d的服务范围明显大于b

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结构示意图(局部),M、N代表城市功能区。读图完成下题。

9.该城市正在规划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适合的位置是()

A.①B.③C.④D.⑤

10.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有利于市内交通和工业发展

B.火电厂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利

C.M应该是该城市的住宅区

D.N应该是该城市的工业区

下图为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决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仅考虑利润因素,零售业距离市中心的最远区位是

A.N B.O C.P D.Q

12.图中N处的地租较O处低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N处位于工业区B.N处交通通达度差

C.N处人口密度较小D.N处距离市中心远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城市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14.下列关于阶段Ⅲ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B.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

C.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环境污染较轻

D.城市沿河流延伸

杨先生家住我国华北某县城,长期在北京市打工。今年春节,杨先生利用休假的机会,准备回家乡购买一套住宅。他考察了数家楼盘,经过反复比较,最后选取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一地。

读“该县城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图”,完成下面下题。

15.甲地楼盘均价最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B.与高等院校相邻

C.离公路近D.离市中心最近

16.若单纯考虑经济因素或者环境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分别是

A.丙、乙B.丙、丁C.甲、乙D.丁、乙

读“浦东部分地区城市交通图”完成下列各题。

17.陆家嘴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为金融商贸用地。影响其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通达性B.历史因素

C.行政因素D.环境质量

18.图中的浦东世纪大道为西北-东南走向,宽度达到250米。该城市道路设计主要是

考虑

A.减弱噪声的需要B.节约土地的需要

C.利于污染物扩散D.加强新老城联系

19.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城市纷纷开建地铁,以下地铁建设的说法正确是

①贵阳建地铁会遇到溶洞和涌水②上海地区地基松软,多流沙层

③修建地铁可以根治城市问题④修建地铁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下图为发展中国家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远近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0.Ⅲ区常住人口数量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土地租金最高B.环境质量极差

C.交通不够便利D.服务设施不全

21.Ⅰ区属于 ( )

A.工业区B.住宅区

C.商业区D.科技园区

下图是“城市内部某区域不同时段地铁运输人数统计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工业区B.高级住宅区C.中心商务区D.低级住宅区23.该功能区

A.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B.随着城市发展,位置逐渐向城市外缘移动

C.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区

D.多分布在市区边缘,有完整的配套设施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中数字是排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完成问题。

24.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 ( )

A.均位于南方地区B.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C.均以重工业为主D.均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25.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 )

①自然条件②旅游资源③城市建筑④生态环境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综合题

26.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

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当地主导风向为,理由是。

(2)汽车销售店布局在 G 处的理由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在 F 处的主要依据是。

(3)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功能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早期的利物浦是为了发展与爱尔兰的商业贸易而建立的河港城市。18世纪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城市和与美洲的奴隶贸易促进了利物浦市的繁荣,一度成为英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利物浦制造业衰落严重;到20世纪80年代初,利物浦的失业率在英国是最高的。由于人口大量外迁,产生了众多的“无人社区”。

据英国媒体2014年统计,利物浦有近8000套被遗弃的房屋。同一年,利物浦市启动“1莫镑住宅计划”,鼓励有购房需求却买不起房的外地人支付1英镑购入闲置的房屋自己翻新,当地财政提供装修补贴。截至2017年年底,8000套房已基本售罄。

(1)据材料说明利物浦市早期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推测“1英镑住宅计划”的实施对利物浦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试为利物浦市的经济复苏和振兴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1英镑住宅计划”除外)。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城乡人口数据及漫画“跨越”。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材料二:第五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处于阶段,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简述该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3)2016年1月1日起,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时代结束,迎来“全面二孩”时代。对于该项政策,你持何种态度(支持或反对),并说出你的理由。

29.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0.读“山西省老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式的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向单面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自私自利出名 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4)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欧美民居与我国的四合院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这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C 6.C 7.B 8.C 9.C 10.B 11.C 12.B 13.C 14.D 15.D 16.A 17.B 18.C 19.B 20.A 21.B 22.C 23.C 24.B 25.C

26.(1)东南风(或偏南风);重化工业位于西北;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东南(或高级住宅区位于西南)

(2)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3)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27.(1)借助利物浦港口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对外贸易发达;位于沿海地区,终年受暖流和西风影响,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海拔较低,节省城市建设投资;海陆联运,交通便利;工业革命早,工业基础好。

(2)“1英镑住宅计划”可吸引人口迁入,为复苏和振兴城市经济创造基础(劳动力和市场)条件;新居民的入住令“无人社区”重焕生机;带动周边工商业、服务业发展;促进市场和城市再次繁荣。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新型港口,发展海洋运输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现代工业、高科技产业及服务业;发展旅游业。

28.(1)中期(加速发展)由乡村到城市有利影响: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2)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每年的净增人口数仍很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3)支持理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快速加重,会导致社会养老及独生子女负担过重;还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反对理由:当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放宽生育二胎政策会加快人口增长;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29.(1)加速发展阶段。特点: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30.(1)B

(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屋脊由外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内外两边倾斜)降水较多

(4)没有围墙。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图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2.该地貌的名称是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M 处的地质构造是 A .山岭 B .谷地 C .背斜 D .向斜 4.图中N 处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岩浆活动 5.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读图完成6—9题。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7.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8.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9.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10~12题: 10.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过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部编版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检测题(一)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检测题(一)2019.12.10 下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I层顶部 B.II层底部 C.II层中部 D.III层 3.生活中常见的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出现在 A.I层 B.II层 C.III层 D.III层以上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4-7题。 4.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5.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大气主要成份为氢和氦 C.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6.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7.以下各圈层对人类活动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流层天气现象多发,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平流层存在着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 C.中间层常有极光发生,是人类最佳观测点 D.热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 下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②——大气的反射作用 C.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 D.④——大气的削弱作用 9.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2018年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下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大气辐射 B.②—太阳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11.当雾霾出现时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不变 12.雾霾预警级别由低到高排序是 A.黄色红色橙色 B.黄色橙色红色 C.红色橙色黄色 D.红色黄色橙色 相传,孔明灯具有神奇的功效,只要人们将心愿写在孔明灯上,随着孔明灯的冉冉升起,人们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下图为孔明灯的原理图。据此完成13-14题。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图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2.该地貌的名称是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M 处的地质构造是 A .山岭 B .谷地 C .背斜 D .向斜 4.图中N 处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岩浆活动 5.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读图完成6—9题。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7.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8.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9.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10~12题: 10.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过境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11.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 ) 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一 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地理纬度——太阳高度; (2)地形、海拔高度——大气密度; (3)天气状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 (4)昼夜长短——日照时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2)产生“磁暴”,影响海上航行; (3)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对地球天气、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1.记住重要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

2.说出几个重要的成矿期 (1)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2)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 (3)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第三节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特性 (1)纵波特性: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横波特性: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岩石圈的组成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上部和地壳组成岩石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①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水汽吸收;②紫外线被臭氧、氧原子吸收;③可见光不能被大气直接吸收。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地面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冷却下沉,即热升冷降; (2)近地面大气因受热而密度降低,形成低气压,因受冷而密度增加,形成高气压。即热低压冷高压; (3)水平运动的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4)近地面的气压始终高于高空的气压。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2)时间分布规律: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2.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陆地淡水注入;②降水量与蒸发量;③海域的封闭状况;④结冰与融冰;⑤沿岸洋流。 3.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1)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2)世界海洋盐度总体上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尤其南半球40°—60°海域最明显;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测试卷试题.doc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右,回答1— 2 1.形成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 地壳运 C. 流水搬运作用B. 流水侵作用 D. 流水堆作用 2. 地貌的名称是 A. 冲扇 C. 三角洲平原B. 洪扇 D. 河漫平原 ,回答3~5 。 3.中 M 的地构造是 A.山岭B.谷地 C.背斜D.向斜 4.中 N 的地作用是 A.沉作用B.作用 C.外力作用D.岩活 5.南水北工程影响的水循是 A .①B.②C.③ D .④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受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射,太阳射能被大气接收和化的程十分复,其加大气的程大致可以用 1 表示。完成6— 9 。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①——以波射主 B.②——大① 射量的 19% C.③——是加大气的主要直接源 D.④——多云的夜晚射能力减弱 7.人通常称之大气的“温室效”( greenhouse 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程相关?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8.低大气的主要成中,吸收③ 射的主要是 1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9.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因 A. ②增,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 C. ③增,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丁同学的日片段“星期天,天于放晴了,也小了,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被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拿着把也去帮忙。大棚上了一厚厚的土。二伯他也在田里忙 着,他在麦田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烟??”据此回答10~ 12 : 10. 从日描述来看,里了一() ①沙暴天气②冷境③台境④寒潮境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有所上升。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 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B. 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 C. 释放废热是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 D. 人只要能顺应规律办事,就能改变气候的特点 3. 中生代(距今2.5亿~0.7亿年)( ) A. 我国大陆的轮廓已基本形成 B. 水域中开始出现鱼类 C. 出现大量被子植物,是重要的造煤期 D. 爬行类动物繁盛,且部分向鸟类进化 4.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生物学上统称为( ) A. 原核细胞生物 B. 真核细胞生物 C. 脊椎动物 D. 蕨类植物 5.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 中生代和新生代 B. 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 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6. 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 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 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 荷兰人围海造田 D. 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7.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8. 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生藻类植物 B. 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C. 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D. 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 9. 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 原始鱼类 B. 古老的两栖类 C.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 蕨类植物 10.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 古生代早期 B. 中生代 C. 古生代晚期 D. 新生代 11. 人类出现的时期是( ) A. 古生代后期 B. 中生代 C. 第三纪 D. 第四纪 12. 下列地理事象不是在新生代出现的是( ) A. 蕨类植物 B. 被子植物 C. 灵长类 D. 第四纪冰期 13.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 A. 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B.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C. 延缓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D. 使陆地上出现了地下水 14. 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 A. 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 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 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D. 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15. 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测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 测题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2010年10月阶段性检测 高二地理 注意事项: 1.请把第Ⅰ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所有特征完全一致 B.区域划分的指标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很少 C.区域划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了解区域内部特征 D.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2~4题。 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4.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5. 下图表示我国某种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A.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山B.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 林地 C.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D.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 荒山 6.“干旱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特征,其他地理要素总是与其力求保持协调一致”,这句话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逻辑性7.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9.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10.“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阶段性C.开放性D.综合性11.暖温带、亚热带等热量带的划分指标是 A.气温B.积温C.均温 D.温差 12.有关均质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质区即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 B.按若干自然要素划分出的区域是均质区 C.均质区只能按照人文要素来划分 D.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内在一致性的区域 13.区域再生阶段采取的措施有 A.积极整治环境 B.扩大工业规模 C.加快资源结构调整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句话显示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层次性

2019-2020年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同步练习详解

2019-2020学年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 2 第二单元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同步练习 、选择题下图表示某城市2000年和2020年距离市中心不同距离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单位: 米), 据此完成1~2 题 1.该城市在距市中心0~1 km的建筑物平均高度最高,其原因主要是( ) A.交通通达度最高 B.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的土地成本 C.居住的人口最多 D.城市的政治服务职能高度集中 2.为适应城市发展,该城市在2015年调整了距市中心3~5 km的主 要用地性质, 其调整方案最可能是 ( ) A.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B.商业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 C.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 D.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 解析第 1 题,越靠近市中心地租越高, 增加建筑物高度可以集约土地 从而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的成本。第 2 题,2015 年调整后的距市中心 3~5 km 的建筑物平均高度大幅度增加,说明此区域地租高于周边地 区, 因此该区域范围内的主要用地类型要有较高的付租能力, 故调 整方案最可能是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 答案 1.B 2.C

下图为吉林市某年9月26日17时左右的热力地图(利用手机定位获取人流量制作成的地图,数值越大,人口越密集)。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最高数值出现在甲区域的原因可能是甲区域为 ( ) A. 商业区 B.路口 C. 医院 D. 火车站 4.热力地图数据可应用于( ) A. 火车站选址 B.医院选址 C. 居住区规划 D.肯德基选址 解析第 3 题,甲区域人流量远大于其他地方,结合时间可知,最可能是商业区;路口人流量在地图上一般呈现点状, 而不是面状; 医院人流量一般不会是全市最大的;吉林市火车站并非大型铁路枢纽,人流量不可能为全市最大。第4题, 热力地图反映的是人流量状况,同时商业网点最关注人流高峰区域, 能够更有效开展商业活动, 因此肯德基可以利用热力地图数据进行选址。 答案 3.A 4.D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5~7 题。

【同步课堂】2019-2020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单元 乡村和城镇 测试B卷(提升)

2019-2020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乡 村和城镇测试B卷(提升) 下左图为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右图为未来土地利用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信息分析,远期预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平均气温有所提高,热量增加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C.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D.改变了灌溉条件,变旱地为水田 2.图中反映出的变化,给本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引起地貌变化的内力作用增强,外力作用减弱 B.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C.地表径流可能变化,河流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D.生态一定得到改善,将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持续发展 下图分别表示我国东部甲、乙两地的农业用地利用现状。读图,回答3-4题。

3.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 B.甲地地形比乙地平坦 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 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扩大耕地面积 4.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几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 ①湖泊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②洪涝问题更频繁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河口三角洲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④ 下图是甲一戊五个国家三大产业就业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5.以下四个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以下四个国家中,经济结构最优的国家是( ) A.丁 B.乙 C.丙 D.戊 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8.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